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5 02:1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新课程新教法新案例探讨系列七》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案例教学里有几个共性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不同的能力训练、如何让学生明白区域案例的现实化、特殊化等特点、如何将一些隐性问题的答题方法和结论提炼后教于学生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说明这些问题。

一、把握课程标准中案例教学的重点,落实能力提升的具体要求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课时里,教材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将该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对于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的了解是知识维度的主要内容,对于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技能维度的范畴。结合教材对西北区域知识的描述,我们可以借该部分内容的加强区域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共性问题。

二、分析教材编排逻辑,体会案例教学理念

关于本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日益加强,这种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为显著。教材分„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三个层次说明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对于什么是荒漠化,教材突出了荒漠化形成中的多因素(包括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特征。了解了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特征,才能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对症下药。

其次,教材就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最后,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程度加速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教材按作用程度(造成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大小讲述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活动,该活动一共四个问题,编排的顺序就是按照教材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次序展开的。

除此之外,教材还通过案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丝绸古道变迁‟进一步分析人类活动对该地区荒漠化加剧发展的影响,农牧过渡地带的变迁从某一侧面也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环境的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关于荒漠化的防治部分教材主要通过讲述了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对应于荒漠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整治模式(对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和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主要原则(预防重于治理、重视地方参与)这三个方面。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活动,通过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的自然发展条件和人为因素,要求学生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并对比我国西北荒漠防治情况提出意见。

从以上教材编排内容的顺序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西北区荒漠化发生、防治等问题的阐述,让学生学习分析世界上其他地区该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其中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情况的分析都是这样情况。

三、注意本章教学过程中几个的问题

1、利用因果关系分析图表来拓展能力要求

所谓因果分析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即以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形状像鱼骨,又称鱼骨图。该种图表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在该章节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利用《图2.4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来拓展区域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分析图表加以强化:

步骤一:试一试:请把以下方格用箭头联系起来,注意它们的因果关系

答案;

步骤二:将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选填在下表中。

步骤三:结合步骤一和步骤二的结论得出

通过活动的这样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频繁,探究欲望比较强烈。随着步骤一到三的推进,学生逐步将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地非常清晰,对于荒漠化的概念的得到强化,并且通过一步一步地因果要素推导出干旱地域特征和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2、强调区域分析过程中的多角度

对于学生而言,必修三的内容和涉及的思想比较陌生且新鲜,但是对于老师而言却不是,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和旧教材的选修内容《国土整治》混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区域环境和区域问题相对应的单一想法。例如;西北地区对应荒漠化现象;亚马逊地区对应森林保护等等,其实西北地区完全可以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或工业促进城市化发展角度思考该区经济发展问题。假如学生先入为主,条件反射地思考区域问题就会发生思维被局限的毛病。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以西北地区为例,归纳出各种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地理位置开始了解该区域各要素的基本情况,由此分成两大类,一大类可以由②向上归纳出该区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这部分内容直接可以引导出日后的课时内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大类可以由①向右归纳出该区主要自然特征,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不恰当导致这些自然现象加剧成为自然灾害。所以从这一案例可以说明不论以哪一个区域为环境问题分析的样本,应该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分析出其主要自然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转化为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进而提出各种治理方案和措施。自此,学生才能明白区域发展的多途径和多角度,才能从„西北地区就代表荒漠化,荒漠化就是西北地区‟的框框中脱离出来,对某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的侧重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分析个别问题过程的纲要化

在本章各节内容里最后都会涉及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等问题,而且课后还会有非常多这类习题。例如针对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问题的活动和该章节的问题研究中资料三下面的问题多是这类题目。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析回答过程通过归纳纲要化。现以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来说明如何将这类问题进行纲要化归纳。

课堂上设计练习,请学生将以下各框图进行分类并涂以颜色区别它们。

按照以上的要求,可以进行如下分类,并结合分类将其特性进行归纳,得出①、②、③各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

要学生就这类问题进行观察,将各自不同的表述字眼进行分析归类,然后按照为什么这么做----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这样的逻辑思路进行文字表达,按照描述事物发展过程、解析发展原因、提出结论的顺序来进行阐述。通常学生通过该种训练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各类人类活动对环境一向的问题了。

第二篇: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温江中学地理组 李海英

1.从课标要求灵话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事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例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引起该问题出现的背景原因,了解该问题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危害,探究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这就是本节内容采取的案例分析方法。看似简单的目标,却体现出地理课标的理念要求。

2.设计安排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教学引入环节中,循环播放各种荒漠化现象图片,荒漠而极具美感的图片,一方面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荒漠化现象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力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分析荒漠化成因教学环节中也体现出发挥学生主体性,设计安排小组代表分析他们寻找的典型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让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时,也是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后,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再给予鼓励性评价和订正的。

3.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如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活动题设计,就选取第20页《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有关材料,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4.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5.重视板图板书。虽然有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还是重视板书板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电脑多媒体的好处是容量大,形象直观,可是,一关电脑就没有了,可是,板书能记录教学过程的整个思路,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线索,使他们不仅更好理解课堂的逻辑思路,更有助于他们以后复习备考。

6.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后,教学容量更大了,各种地图出现得较多,要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读图和思考。在本节教学中,有些提问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少了一些。

7.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读图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地理现象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能力,从而能举一反三,分析将来遇到的类似问题。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们是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课堂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第三篇: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掌握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举一反三会分析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下面我来分析我在这节课中的好处与不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优点,同时我加入了西南贵州的石漠化案例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学生类比应用是我的第二大亮点

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我教学设计时本着先学后教,学以致用的思想,用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延伸到贵州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背景,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源。课堂上小组探究合作,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之后老师总结给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以关键字的形式)措施。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延伸,贵州地区的石漠化作为案例分析,学生类比西北区得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习,当堂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以提升。小组合作探究,活跃了课堂氛围。但也有不足,第一

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学生基础较差,给几个图片太直观笼统,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第二 时间有点仓促。贵州的石漠化的防治措施没有总结到位。第三

有些学生存在浑水摸鱼,不参与,课堂考核制度有待加强。但是总体效果不错,知识类比迁移,提高了课堂容量,以后可以继续加强类比思维的应用。

第四篇:从楚汉相争中谈人性问题

从楚汉相争中谈人性问题

人性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性,只不过不同的人善恶两面的程度不同而已,还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的善恶,或针对不同的对象表现不同的善恶性。另外,人性还包括有先天的成分和后天的成分。有些人生来其秉性、性格就与一般人有很大的差异,这个不能不承认。而这个人性中先天和后天的成分都包含了善恶两面性。一个人先天的一面,相对比较难以更改,但是我们可以抑恶扬善。而后天的成分,那完全是在环境中形成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一个人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习,学什么呢?就是去学国学。

在楚汉相争中,很多人认为,大体上项羽和刘邦分别代表善恶、正反人性的两个方面。都觉得项羽是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英雄,而刘邦则是一个狡诈、没有诚信、没有文化的市井小人。可是为什么历史最后选择了刘邦,而没有选择项羽呢?这就是很多人不明白、也很遗憾的地方。

其实,刘邦的成功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很多人认为项羽太妇仁了,责怪项羽当初没有把刘邦杀掉。从这个方面来看,项羽当初确实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他不能以他个人的情怀、妇仁来处理国家大事。他虽然与刘邦结拜过兄弟,但是刘邦是利用了他。再说,项羽当初作为楚王,代表的是整个楚国的意志,作为楚王,当初在鸿门宴中是应该要杀掉刘邦的。另外,项羽当初起兵的目的是为了杀灭秦国,报仇雪恨。因为当时秦国灭了六国,六国的人都痛恨秦国。因此,项羽可能当初没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以至于最后被汉所灭。另外一个方面,刘邦虽然从小秉性不好,没有什么文化和大志,但是他后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有开阔的胸襟,能广纳人才,善于接受张良等不同人的意见,早已不是当初的“刘季”(刘邦的小名)了。因此,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项羽却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亚父范增等人的话都不采纳,最后导致众叛亲离。并且,项羽最后还变成一个杀戮成性的人,他一次就把秦国大将章邯的降兵二十万全部灭杀,还火烧阿房宫。

可是,我认为刘邦成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天意!其实在兵败垓下之前,对命运,项羽还有过一次慨叹。刘邦攻下彭城后,项羽带着三万人马从齐地赶来,将刘邦军打败,一路追杀至灵璧东边的睢水边上。汉军当时慌不择路,拥挤着过睢水,以致“睢水为之不流”,那狼狈样儿就别提了。最后楚军“围汉王三匝”,实施战略合围,摆出一副全歼的态势。而就在此时,“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风云突变,一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迎着楚军的方向就来了。楚军猝不及防,风沙迷眼,于是大乱,包围圈也被汉军趁机撕开了一个口子,刘邦趁着乱劲儿,“与数十骑遁去”。

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还有一个事情,那就是项羽曾用箭射伤了刘邦。刘邦中箭昏迷了几天几夜,可是最后就是没有死。这些事,只能说明天意如此。

所以这个楚汉相争的故事就是让后人想不通,为什么小人还最终得志成功了?还不止于此,相同的故事往往在历史上还是重演着的。那就是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吴王夫差当年关押勾践的时候,完全可以杀了勾践,可是,他也是仁慈,没有杀勾践,最后还放走了他。那真是放虎归山啊!这里我们能不能说勾践是忘恩负义呢?作为针对个人来说,勾践确实是人性显恶,但可能勾践考虑的更多的是他的国家和民族,想想当初吴王杀戮越国的情境,他当然要东山再起啊。所以这里,夫差也是角色不清的问题,如果当初把勾践杀了,那后面也没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杀戮。所以这里也显示出作为国家行为与个人人性的不一致性。

2015年11月7日

第五篇:谈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也谈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讨论稿)》中也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要求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对于许多地理教师来说,案例教学还是“新生事物”,许多人对案例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举例”阶段,“举例是一种倾向于精炼和直接了当的信息提取和组织方式。简单的举例,如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水果中各举一例,指出它主要分布的温度带,就可以说明所讲的光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这里,教师假设学生已经学过并仍然或应该记得有关温度带的知识,并且没有必要对农作物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有较多的理解。因此,为此提供的信息量比较少。”(引自 《地理教学》2001年第1 期《论地理教学信息的形式与数量》作者:林培英)“但苹果生长于暖温带这样的例子没有显示学生可能有的认知层次,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结论性的焦点上。”(同上)案例是指教学中提供的事物发展变化相对完整、信息量比较充足的综合性实例,“案例的呈现更接近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而不是对某一问题的说明。通过学习或研究这个例子,可以对某一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学习研究的方法。如果把举例看作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或某些基础单元简单组合的呈现,那么案例应该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的高级组合后的信息群。”(同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杂志上所说的“案例教学”实际上还是“举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它有何作用、有什么特征、应如何实施、案例应如何编写等等作一系统的阐述。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案例一词,具有事实、实例等含义。案例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并进行加工,具有典型性,能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紧密结合的事例。案例教学就是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如在学习大气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关于全球变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全球变暖的背景、导致全球变暖的物质有哪些、全球变暖的情况如何、全球变暖有何影响、如何防止全球变暖等。教师编写的案例就要明确这些目标,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2、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而更多的则是反映弊端,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能诱人深思,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下列三种案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第一,与常理和公认的逻辑相悖的事件,特别是与权威的预言和论断相悖的事件。这样的案例故事有一定的奇特性,有引人入胜之处,人们不仅要看个究竟,而且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个全国著名拥有亿万资财巨人集团为什么一夜间便轰然倒塌,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是怎么发生的,其结局如何等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第二,现行政策明令禁止而又不断发生和广泛存在的事件,如一次性塑料快餐盒的使用,明明政府明令禁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故事就具有戏剧性,能吸引人。第三,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样的事件复杂曲折、迭宕起伏,选择这种事件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就会使所描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引人兴趣。

3、实践性。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案例的某些情节虽然可以虚构,但其本质性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的钻研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会越来越高。比如:通过学习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方面的案例后,能够运用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对本地知名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建议。因此,这种来自实践的典型性案例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如在学习了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案例后,学生不仅要知道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而且要清楚这些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业的,工业的区位因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并能够对家乡或著名企业的工业区位进行分析。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经济实际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案例以案例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前编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其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介绍背景情况,拟订讨论题目。进行案例分析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介绍案例背景及情况,确定讨论题目。如在教学《肆虐的沙尘暴》这一案例时,教师可介绍下列背景资料:沙尘暴的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布地区和发生时间、主要的危害及防治的一些主要措施等。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最初可选些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题目亦要求具体些。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逐渐加大信息量、案例综合性及题目难度。第二、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当学生讨论冷场时,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使每个人都能进入角色;当学生离题太远时,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第三、做好总结。案例讨论完毕,一般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是改变成人教学中的灌输法,注重能力培养。所以案例讨论后,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否则案例教学法又会在本质上回归于传统教学法之中,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只有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能力。

四、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可以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准备。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要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拟订发言提纲。

第二、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积极参与,争取发言。案例分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场所。学生应以案例中的“身份”或“扮演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运用职业判断,针对案例提供的情况,拟订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程序,确立实施重点直至撰写总结报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能提高决策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三、总结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编写

案例编写应具备一定的基本内容:

1、标题,即案例名称。如《从巨人集团到脑白金------企业发展战略的得与失》。

2、基本情况:即正文,是案例的主要内容。

首先描述案例梗概,如:史玉柱创办巨人集团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巨人集团的失败、史玉柱在上海重新创业等,点出主题,使 学生了解案例梗概。然后,表述案例的核心内容。如:交待巨人集团因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误导致巨人集团的倒闭,巨人集团倒闭后史玉柱在上海选择生物制药进行重新创业的过程,说明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分析案例提供必要条件。在编写案例时还要明确理论背景和理论框架。在讲故事以前,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所论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理论逻辑,明确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传统里研究和讨论问题。只有这样,你讲的故事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的分析提炼和理论概括,进而将案例一般化。否则,就会把案例研究变成单纯的讲故事。即使故事讲得再生动有趣,案例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六、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更佳。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象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附:教学案例:

1、《肆虐的沙尘暴》

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截止5月20日,2001年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遍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与往年相比,沙尘暴的出现不但时间提前、次数增加,而且程度明显加重。

据统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急速上升,50年代5次,60年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2000年一年就发生12次。

沙尘暴缘何而来,天灾还是人祸?

科学家们说:2001年中国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的高峰期所致。反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降温现象,它会扰乱下沉的环流状况,并进一步影响其他地区。在70年代,反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中国北方由寒潮大风所引起强沙尘天气出现很频繁;80至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强沙尘天气出现较少,2000年是处在二十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以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这一大范围的海洋大气过程,其变化速度和强度都超过以往,造成中国北方2000年冬2001年春强寒潮大风的频繁出现。另外,2000年夏季以来,中国北方大部持续干旱是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使土质疏松为沙尘暴提供了地面条件;加之春天华北和西北东部气温偏高,为近四十年以来所少见,降水又稀少,植被尚未形成,且在每次大风到来之前均没有可以抑制扬沙的明显降水过程,致使解冻后大面积表层土壤干燥、疏松,因此引起多次强沙尘天气。此外,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沙漠化土地的不断扩展以及沙漠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也是沙尘暴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经过有关部门实地调查,造成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冷空气移动路径,主要有3条。对北京影响最大的是额济纳-巴彦淖尔盟-包头-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这路冷空气。它途经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等大的沙地沙漠。气象部门的一位专家说,卫星云图上灰蒙蒙一片随冷空气移动的主要是尘,因为沙重,升不了空;尘则风一吹就上了高空,能随风飘上几千公里。所以“不远万里”从内蒙古来到北京的,主要都是尘。只有离北京不到20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的少量细沙能吹到北京。像腾格里、巴丹吉林这样的大沙漠,存在已几百上千年了,狂风年复一年地在这里肆虐,能吹走的细沙和尘土,基本上都吹走了。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尘土并非来自大沙漠腹地,而是主要来自沙漠边缘正在沙化的草地、耕地、抛荒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近年因为黑河断流而干涸,湖底淤泥干化后变成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而西北路冷空气经过的阴山北麓是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的农牧交错地带,正是过度开垦、放牧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植被退化、草场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正在沙化的土地提供了足够多的沙尘源,使得沙尘暴一路加强。由于我国西北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古已有之”的垦荒现象至今屡禁不止。冬春季节 干燥裸露的薄土层经不住西伯利亚强风的吹掠,两三年之后就沙石尽现,相当一部分沦为戈壁荒漠。六七十年代,数万知青开进锡林浩特大草原开荒种地,对草原植被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相当多的耕地后来成了亩产不足百斤的低产田,60多万亩耕地被迫弃耕。直到近年,这样的开垦仍在继续,1995、1996两年,因为粮食涨价,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又掀起了开荒热潮。如今,这片内蒙古最美丽的草原也面临着沙化的威胁。

沙尘暴给我们带来什么?

毫无疑问,沙尘暴带给人们的是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载,2001年3月27日,沙尘暴袭击北方大部和南方部分地区,山西祁县十三人死亡,五十二人受伤;南京受沙尘暴影响,污染指数超过三百,形成重度污染,全市各大医院收治的呼吸道和眼科患者成倍增加。

沙尘暴严重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和水库、河流的安全。北京北部的坝上地区,在近九年时间里,流沙面积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九点九,直接威胁北京的生态安全。中国的三千多公里铁路、三万公里公路和五万多公里渠道常年受到风沙危害。

沙尘暴使中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质量下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因沙化而退化的耕地达到七百七十二点二万公顷,退化草地一亿多公顷。年均扩展速度为:50至60年代,1560平方公里,70至80年代,2100平方公里,90年代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中国有五万多个村庄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成为“生态难民”。

专家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固然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但这些数字所包含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沙尘暴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由于土地沙化引起的物种退化,由于不合理的生态建设对生物多样化的破坏,由于牛羊圈养而对生物圈的改变以及牛羊本身的品质、皮毛的退化,从而产生的生态失衡现象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已受到一些专家的关注。农牧民们为了生存将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一些企业也将利用治沙的契机追逐沙产业的利润,国家将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生态的项目中去,这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必然产生影响。土地沙化后的生态难民的转移、人口自然流动的加速,杀掉或者圈养了牛羊之后的牧区文化的重构,以及沙尘暴带来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的诊治,都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治理沙尘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气象部门认为,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必须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监测预警系统,探索一种新的沙尘暴天气中短期预报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沙尘暴演进的影响研究,提出减缓沙尘暴形成的技术措施。专家们认为,由于强沙尘暴的频起与同期中国沙漠化的扩展步伐一致。要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就必须遏制沙漠化的进展。而目前中国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高达一百六十五点三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治理沙漠化是一个远比技术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沙尘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检讨这些人为因素--人口增长、滥垦乱采、超载放牧、滥用水资源,有多少是纯技术问题呢?政策失误、管理混乱、地方利益协调失控、运转机制失效,是导致沙尘暴的社会原因。

有人称:如果把建国以来各地所上报植树成活的林木统计起来,每家人的炕头都挤满了树。谁会对这些树的去向负责任呢?如何建立新的造林监管机制,恐怕涉及到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问题。

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牧民发展经济是矛盾的,牧民要致富就会加大载畜量这就必须导致草场的沙化,要保护生态就必须减小草原的载畜量,但两个问题的解决无疑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就同样解决不了。拿山东跟内蒙古一比就容易明白了。山东工农业发达大家都知道,但山东的畜牧业实力比内蒙古还强就鲜为人知了。山东的牲畜存栏数超过8000万头,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内蒙古的牲畜存栏数不足8000万头,年产值仅100多亿元。山东牛的存栏数为900万头,内蒙古400万头;山东每年牛的出栏数为900万头,内蒙古不足100万头。山东和内蒙的区别是,山东的牛是养在圈里喂饲料的,内蒙的牛是放在草原上吃草的。所以山东这样一个人烟稠密的省份成了一个畜牧业大省,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却因为牲畜超载过牧面临生态危机。

能不能把内蒙古的牛羊也养在圈里呢?

伊克昭盟杭锦旗图克利苏木的牧民孟柯巴依尔,1998年承包了3000亩草场,现在草已长得相当茂盛。靠着卖羊绒的钱,一家人在牧场边上盖起了贴着瓷砖的漂亮房子。问她治沙有什么秘诀,她哈哈笑着说:“围起来,不放羊,草就长起来了。”对已经属于她的土地(至少是土地使用权),她显得很有信心,也很有方法。对于水土条件不是太差的地方,围封是相当有效的治理手段。一般围封一至两年,植被就可以恢复到40%以上,也就是说可以基本不起沙尘。围封是近年才有的事。80年代初,内蒙古就把畜群分给了牧民,但草场却一直到1998年才承包给牧户。之前的10多年间,牲畜落实了产权,牧民大量增养,草场却仍停留在大锅饭状态,大家只管放羊,没有谁关心草场的建设。因此,这10多年,正是内蒙古牲畜增加最多的时期,也是草场退化、沙化最为严重的时期。1998年草场承包给牧户以后,牧户普遍建起了围栏,超载过牧和沙化退化的势头才得到遏止。圈养舍饲、人工种草已经被视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草畜矛盾的主要办法。但因为“圈养舍饲”需要不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一定的科学管理水平,各地推行的进度大不一样。经济实力强的旗县推行得好,经济实力差的旗县,则仍在靠天吃饭。所以,有关人士提出,对于生态保护和治理来说,落实草场、林地的产权,落实投资、建设的主体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大的投资很可能就是大的浪费。

有人认为: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主要发挥外部效益,要由政府来提供投资。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充分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利益的引导作用。一个人为什么要种树造林?一是出于义务或者觉悟,这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发生,但种下去谁来管又是个问题;二是种树造林和他的利益有关,这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生态治理和建设看似纯公益行为,但其中也蕴藏着不少商机。比如,沙漠里就有许多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资源:光热条件、大片廉价的土地。内蒙古著名的民营企业盘古集团在乌兰布和沙漠地磴口县境内开展100万亩沙漠种树、种草、封沙、育林、生态保护工程,几年间,原来的沙丘地已变成树木成行、牧草丛生的田园,对阻挡乌兰布和沙漠南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盘古集团治沙并不是慈善项目,他们希望把它建成一个沙漠高效农业园、速生丰产林基地、畜牧业基地,准备投资10亿元,也准备盈利10亿元。盘古集团副总裁潘照东说,现在防沙治沙,一般都是政府组织,农户牧户实施,效果不是很好。防沙治沙,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企业化运作。即使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项目,也可以单个剥离出来由企业招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只有做到这一点,沙尘暴的减少才真正可以预期。

讨论题 :

①引起沙尘暴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主要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请收集相关资料证明你的观点。

②沙尘暴有什么危害?你有没有切身的体验?如果有,请说给大家听听。你认为除了案例中列出的危害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危害?

③你认为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应如何实施?有人认为沙尘暴的治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怎么看? ④你从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治理中得到什么启示?

下载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

    第二章 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单元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节主要以区域认知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为依据,探究怎样进行生态持续发展建设的思路。教材主要......

    从该案例谈债权转让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债务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从该案例谈债权转让 案例 A欠B款29380元,B欠C款4万元,C觉得对B追款无望,遂将其中的2......

    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濉溪县南坪中心校 田振侠 摘要:预设静态教案,提高教学实效;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运用教学机智,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调整战术,构建生命课......

    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

    从《植树问题》谈数学建模

    从《植树问题》谈数学建模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 刘洋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早的计数方法是什么吗?对了,结绳计数。这节课,老师也带来了一根绳子。这是一根长0.4米的绳子,......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教材序列:必修三 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案例中反思自我

    从案例中反思自我 很喜欢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通过上面的正反案例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比如一个教学“0”的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用象征的事物来识记它,不犯错,可把它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