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单元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节主要以区域认知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为依据,探究怎样进行生态持续发展建设的思路。教材主要通过案例的方式,分别就荒漠化防治(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森林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湿地保护(不同类型的湿地为例)及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为例)等四种类型的区域生态建设进行分析,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在把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再纳入这一领域,就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教材逻辑设计上,主要通过案例的分析,形成解决生态建设的基本方法体系:第一层次:学科技能(案例法、读图思考法等);第二层次:学科方法(用综合法与比较法分析自然人文特征、要素);第三层次:实践方法(问题解决法:第一步:区域特征与生态破坏关联分析;第二步: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第三步:危害分析;第四步:防治的措施)。用“看想法”思维模式对以案例为资料的问题分析,具有较大优势,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形成方法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不能因为生态保护的问题,对弱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一定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相协调,不能单纯为保护生态而不敢发展经济。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考查趋势】 ①内容探究: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常结合示意图或统计材料,考查森林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生态效益或者考查森林对地下水及生物的影响。②形式探究: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度系数在0.6左右,分值为8分左右。③热点探究:西北地区、南美热带雨林及关注我国“十三五规划”就我国的生态建设目标。【逻辑结构】
2.1 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目标】
1.识记: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3.应用:针对不同区域的荒漠化问题,提出其合理的防治措施。4.拓展:归纳荒漠化问题分析的模式 【教材分析】
1.知识清单:一是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二是荒漠化产生的原因(直接的、根本的;自然的、人为的);三是荒漠化的危害(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四是荒漠化防治的措施(针对原因因时、因地提出具体措施);五是世界主要荒漠化地区(中国的四种荒漠化分析)。
2.方法体系:荒漠化问题的方法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学科技能:主要用案例归纳方法、读图思考法等学科技能,分析资料、获取信息。二是学科方法:
综合法与比较法,如下图所示,主要用以分析区域特征,并结合具体的生态问题,归纳区域特征。
三是实践方法:区域特征引出问题原由(潜在的生态问题的区域特征根源)、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根本原因人口过多、素质过低、贫困要生活;直接原因: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防治的措施(根本措施与具体措施,根本措施根据根本原因提、具体措施根据直接原因提出)、推广借鉴(能推广到哪些地方也适用,如中亚、非洲等地的荒漠化问题的解决)。
3.观念体系:一是学科思想,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也一定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能因为生态建设,而牺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然生态建设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二是我国五大发展中的绿色发展,即为生态建设,所以凡涉及绿色发展的问题都可同化为生态建设,从生态建设的观念上思考问题。【学情分析】
1.已知与未知:①已知:有关荒漠化知识清单、案例归纳法、综合法与都是学生已知的内容。②未知:用综合法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区域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未知的。
2.想知与难知:①想知:用综合法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区域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想知的。②难知: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用综合法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区域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难知的。【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课程资源】
1.教材: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还设计了一幅“读图思考”,两项“活动”、三篇“阅读”等材料,为学习思维训练准备了素材,基本上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但对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荒漠化未具体讲,需要做适当补充。
2.课件:系统性地设计了学习路径及方法提练的思路。3.练习:拓展应用,达成应用目标。
4.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生生活经验,在知识同化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案例归纳法 看想模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具体内容见课件)新课导入:荒漠化是全球范围最大的生态问题,成为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那么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有哪些?怎么去防治?这些都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荒漠化的防治问题,通过学习请你归纳出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2.1 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知识清单: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1)含义(内涵与外延)(2)成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3)类型(表现)(4)危害(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角度说明危害)(5)防治措施(原则性措施)2.荒漠化知识结构
分布、成因、表现、类型的内在逻辑关系 3.学习要求: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是课前从教材中整理出知识清单; 二是熟记清单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三是熟习知识清单过程中,发现有什么疑问?请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问题,讨论解决。
二、世界典型荒漠化地区分析方法:方法训练思维化
(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分析 第一步: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①原理:综合法
一是综合法就是用有限的信息,依据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推测出区域要素的特征,在概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区域特征;
二是综合法结构中的每一环节都可以推测出全部要素的特征,如知道水文特征,向上可以推测出植被、气候、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要素,下向可以推测区域的自然、经济特征及区域文化特性。
三是在试题中,是提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②事例:为什么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区域特征?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③表现:这种特征表现为什么?由学生根据教材及已有知识说出。④特征:干旱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存在荒漠化潜在威胁)
第二步:原因分析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第三步:荒漠化的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水资源供应更紧张。
2.经济更加贫困: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贫困加剧。3.引发社会问题:贫困、人口素质低下、引发粮食安全等社会问题。结论:荒漠化会严重地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治理。第四步: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根据原因提出措施
以上内容主要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清单,运用案例中的具体材料分析、探究,提练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四步法,并用这一方法再分析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二)中亚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问题:中亚地区的“黑风暴”与“白风暴”是怎样产生的?你有什么启示?
第一步: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①原理:综合法
②事例:用综合法分析中亚地区的特征 第二步:原因分析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干旱,风力大,吹走积雪、加剧蒸发,侵蚀严重,土壤贫瘠。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开垦,且耕作方法不当 第三步:荒漠化危害:“黑风暴”(咸海周围的“白风暴”)第四步: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制度(留茬、无壁犁、带状种植技术)。2.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保水、增肥、除草、防虫)。3.营造农田防护林带。4.保留残茬,积雪保墒。(三)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第一步: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①原理:综合法
②事例:用综合法分析中亚地区的特征 第二步:原因分析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干旱,生态脆弱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人口增长快,贫困,过牧、过垦 第三步:荒漠化危害:生态破坏与贫困恶性循环 第四步:防治措施
1.调整农牧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合理利用水资源。
4.控制人口增长,自主发展与国际社会援助,解决贫困问题。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与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教学小结:
1.知识结构:在知识清单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思维,构建出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结构。
2.方法体系
第一层次:学科技能
第二层次:学科方法:综合法与比较法
第三层次:实践方法(问题解决方法):第一步:用综合法与比较法归纳区域要素或区域特征;第二步:原因分析(根本原因所有的荒漠化都是一样的:即人口过多与贫困,直接原因:即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三步:危害(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危害三个角度分析);第四步:措施(根据原因提措施:根本措施与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生态措施等)。
3.拓展的问题:石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类型的荒漠化由学生根据归纳的方法逐一地去分析。【课后作业】
1、训练目的:以近年高考题为例,重视学生利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2、训练要求:一是学生必须在40分钟内定时定量完成。二是对完成中有困难的地方由学习小组内先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问老师。三是书写要规范,主观题术语准确、语言精练、逻辑合理、层次清楚。四是本次作业由第5学习小组负责讲评。
3、作业内容:《第二章 第1节课后作业提升》 【教学反思】
第二篇: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温江中学地理组 李海英
1.从课标要求灵话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事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例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引起该问题出现的背景原因,了解该问题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危害,探究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这就是本节内容采取的案例分析方法。看似简单的目标,却体现出地理课标的理念要求。
2.设计安排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教学引入环节中,循环播放各种荒漠化现象图片,荒漠而极具美感的图片,一方面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荒漠化现象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力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分析荒漠化成因教学环节中也体现出发挥学生主体性,设计安排小组代表分析他们寻找的典型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让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时,也是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后,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再给予鼓励性评价和订正的。
3.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如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活动题设计,就选取第20页《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有关材料,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4.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5.重视板图板书。虽然有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还是重视板书板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电脑多媒体的好处是容量大,形象直观,可是,一关电脑就没有了,可是,板书能记录教学过程的整个思路,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线索,使他们不仅更好理解课堂的逻辑思路,更有助于他们以后复习备考。
6.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后,教学容量更大了,各种地图出现得较多,要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读图和思考。在本节教学中,有些提问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少了一些。
7.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读图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地理现象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能力,从而能举一反三,分析将来遇到的类似问题。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们是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课堂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第三篇: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掌握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举一反三会分析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下面我来分析我在这节课中的好处与不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优点,同时我加入了西南贵州的石漠化案例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学生类比应用是我的第二大亮点
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我教学设计时本着先学后教,学以致用的思想,用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延伸到贵州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背景,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源。课堂上小组探究合作,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之后老师总结给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以关键字的形式)措施。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延伸,贵州地区的石漠化作为案例分析,学生类比西北区得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习,当堂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以提升。小组合作探究,活跃了课堂氛围。但也有不足,第一
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学生基础较差,给几个图片太直观笼统,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第二 时间有点仓促。贵州的石漠化的防治措施没有总结到位。第三
有些学生存在浑水摸鱼,不参与,课堂考核制度有待加强。但是总体效果不错,知识类比迁移,提高了课堂容量,以后可以继续加强类比思维的应用。
第四篇: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二).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
从全球环境问题角度考虑,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师带领部分同学进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对我国四个地区的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前收集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学案为此课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⒈运用地图、图片及材料,了解影响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理解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⒉了解荒漠化防治所需注意的问题;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渗透环境人口容量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精神。
⒊通过案例的感知体验——“吉林4年治荒520万亩”、“沙坡头治沙”,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启示学生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国情教育及危机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防治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培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实际联系理论,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五).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为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并挖掘根源,帮助学生认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是荒漠化治理的正确思路。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
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贫困→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治沙与治穷相结合→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
⑴从世界环境日引入新课,目的让学生一起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通过阅读资料,问:你希望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资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增加绿色。荒漠化严重)⑵通过读图、析图、用图,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如观察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通过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及所属自然区;分析该地区突出的气候特征、降水的分布规律、原因、植被类型,进而引导分析风力大小及地表沙质沉积物变化的分布规律及导致自然景观变化的原因。最后,归纳导致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基本条件——干,动力条件——风,物质条件——沙 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通过设问,结合资料思考:蒙古国东部比我国呼伦贝尔草原荒漠化进程慢的原因。以商都县为例看该地土地荒漠化的状况。(课本P40图4.9分析:①从1962年到197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②从1978年到198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归纳影响现代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的活动。)
再据课文p40-41有关内容思考阅读材料所表现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⑷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贫困)。
展示结构图,(见课件)学生回答: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开发现有资源,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
师结: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尤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使土地荒漠化进程加速形成恶性循环。
进一步思考: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⑸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科尔沁和沙坡头治沙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1]吉林4年治荒520万亩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及毗邻的吉林、辽宁省的部分地区,属重度沙漠化地区。一亩草场正常载畜量应为1.3只羊,而吉林白城市通榆县(位于科尔沁草原最东端)到2001年竟要承载13只羊,整整翻番了一倍。科尔沁65%以上的草原成为沙化、碱化、退化草地,一度出现“碱进人退”、“碱撵人搬家“的现象。
在沙地治理工程中,当地人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生态草建设思路即——采取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等手段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实行围封禁牧,启动生物的自然恢复能力,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植被生态系统。
当地人还选择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的羊草种植,不仅改变了荒芜的沙地面貌,还可作为牧草中的细粮,出口日本,售价170美元/吨(干草),比出口玉米(135美元/吨)的投资回报率还高。至2004年底,吉林用4年时间治理了520万亩荒漠化土地,这520万亩生态草,每年产生的综合生态效益可达7.8亿元人民币。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5/04/14(有改动)思考:
⑴科尔沁沙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⑵根据主导风向,绘出林灌草的排列与风向的关系示意图。⑶吉林西部人是如何打破贫困与荒漠化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选择羊草种植,出口日本,售价170美元/吨(干草),投资回报率高,治沙又治穷,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草产业是个典型的循环经济,可带动养殖业,丰富百姓餐桌,可为下游皮革加工类企业提供工业原料,牛羊的粪便还可用来发电,产业链条长,效益高。中国草产业有上亿元的空间,现在开发的还不到10亿元,前景十分广阔)。
[交流点评]通过科尔沁治沙的成功经验,归纳治沙治穷结合,发....展草产业是形成沙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
据案例一的思路,思考分析与案例2治沙的异同点。[案例2]沙坡头治沙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年降雨量仅有1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64毫米。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每当狂风肆虐时,这里便飞沙走石,连绵起伏的流动沙丘掩埋村庄,吞噬良田。
为保护包兰铁路,当地林场工人,采取以下防风沙措施:工程措施,如阻——防护带外站立式栅栏、固——麦草方格沙障;生物措施,如种植沙生植物:第一道防线——阻沙带(主要是站立式栅栏)、不灌溉人工植被带(包括麦草方格),分布宽度为铁路北500米、铁路南20米;第二道防线:灌溉绿带(树木)。
经过以上措施,包兰铁路至今畅通无阻。结合书中图4.13“沙坡头试验站的流沙固定”。
——摘自百度
思考:⑴读图分析沙坡头所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如何?
⑵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⑶麦草方格在铁路南北的分布宽度说明什么?采用这种措施的主要原因及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小结过渡] “沙患不止,沙区难富,沙区不富,沙患也难止。”因此,“治沙与治穷结合是形成沙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荒漠化主要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固沙植被遭破坏而引起,因此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6〕观察——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不同。课件中三幅景观图与课本图4.14的三种类型植被有何对应关系?他们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特征分别是什么?你认为上述两地应选择什么样的植被进行生态恢复?(学生回答:略)总结:(见课件)这节课我们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由于人为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防治核心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我们通过科尔沁和沙坡头两个案例分析了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措施是恢复荒漠区的自然植被做到“人退沙退”。通过科尔沁也看到了治沙治穷、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一条良性循环的新路。尽管有这么多新措施,我们也不能指望所有的措施都能立竿见影,让咱们的环境马上就变成人间仙境。我们要给大自然恢复的时间。
荒漠化防治的注意原则: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 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重视地方参与(治沙是社会问题)。4.板书设计
4.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 1.概念 2.荒漠化的成因
二、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
(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第五篇:第1节 质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情感目标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教学用具
天平,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1、物体所含________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____表示。质量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天平是测________的常用工具,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因此,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________时,天平就会________。如果一个盘中是质量未知的物体,另一个盘中是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________后,砝码的质量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二、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自学导航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3)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知识梳理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技能迁移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实验过程如下 A.计算出两次称量的质量差,就是要求的液体的质量 B.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
C.将一只空瓶放在天平左盘,称出它的质量 D.称量完毕,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内
E.将待测液体盛入瓶内,放在天平左盘,称出瓶和液体的总质量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1、一枚小小的大头针比最小的砝码的质量都要轻,那我们该如何利用天平去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请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做法。
2、某工厂专门生产小铁球,凡合格的球质量都相等,而不合格的球要比合格的球的质量要重一些。有一天质检员误将1个不合格的球混入7个合格的球当中,肉眼无法区分,现旁边有一台托盘天平,如果用天平对一个个球进行测量又显得太繁琐了。试问你能用什么最为简捷的方法把球挑出来?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与具体做法。
作业
课外阅读链接:了解质量的由来和不同质量单位的关系 http://#4(质量单位换算表)http://wvw.01wujiao.net/show.php?id=12(质量单位及国际千克原器)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要注意“物体”、“物质”、“质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实际生活中还用到了市斤,它不是法定的计量单位.我们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