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旧人教选修二).

时间:2019-05-15 05: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旧人教选修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旧人教选修二).》。

第一篇: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旧人教选修二).

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概念及成因为下节内容)

(1)现状: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荒漠化同样也是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荒漠化面积扩大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2)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

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南方湿润地区 青藏高原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l/4。

(3)典型: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课主要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和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2.地貌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自然特征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深居内陆)和地形(高原山地阻隔)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个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

表4-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地区对比 自然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贺兰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气候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读课本图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识记重要沙漠沙地的位置。表4-2: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 类型

成因

治理难度

举例

原生性荒漠(沙质、砾质)

在地质时期自然过程中形成

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次生性荒漠(活化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较容易

乌兰布和沙漠 科尔沁沙地 毛乌素沙地 库布齐沙地

三、荒漠化的发展

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表4-3)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表4-4)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制约,其分布各具特色。(表4-5)类型

分布 主要原因

斑点状、片状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过度开垦

斑点状的荒漠圈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冲积扇绿洲

水源破坏

点状、线状荒漠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破坏环境

课堂练习:

1、有关西北地区西部荒漠化的特征,正确的表述是()-双选 A.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B.乌兰布和沙漠是地质时期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 C.土地退化、下伏沙层裸露是科尔沁沙地荒漠化的特征

D.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改造难度大

2、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解析:

1、荒漠化的表现特征有砾质荒漠、沙质荒漠、沙层裸露、沙丘活化等多种形式,有原生与次生的区别。原生荒漠是自然的结果,而次生荒漠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是区分的基本点。

2、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常分布在大陆内部或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等。此外,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因低温引起的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我们称之为寒漠,像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荒漠一部分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部分是人类长期活动造成的,其实质是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其类型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按土地类型又可分为草地荒漠化、林地荒漠化和耕地荒漠化。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荒漠化的实质是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后,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从广义看,土地荒漠化不只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荒漠并不等同于荒漠化,通常意义上的荒漠化是相对于人类历史进程而言的,而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荒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在地质时代已经形成。荒漠化土地只是荒漠的一部分;荒漠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类活动因素,后一个因素往往是形成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南方局部地区也不乏荒漠化现象。无论按地表物质组成,还是按成因、按土地类型来分,荒漠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沙漠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类型。

第二篇:高三地理 选修二 全册知识结构-旧人教

高三地理 选修二 全册知识结构-旧人教.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本文由撁襵天使の手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区 区 三 大 自 然 区(图 解 法)区 区 区 区 区 泾 区 区

—— ——

东 部 季 风 区 三 大 自 然 区

原因

南北热量变化 东西湿润程度不同

——纬度地带性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四个自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然地区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原因:降水量由东向西减少 ——经度地带性 西北干旱 表现:植被的差异 半干旱区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两个自然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区 原因:水热状况的变化 青藏高寒区 ——垂直地带性

高原面上:水平分异 表现 同一地区:垂直分异

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范围 三个经济地带的基本概况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三 大 经 济 带 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 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区位 历史基础、民族心理 产业结构、开放政策 优势、问题、发展方向

三个经济地带 的经济差异 影响

因素 社会(区位 经济 套 路)东部地带 三个经济地带 中西部地带的特征、差异 的特征、与发展

方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 政策支持 整治重点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国土 国国土整 国土整 治 洍 的治 中 中 涂 涂整治 域 涡

国 土 整 治

的 区 域国土整治 伍 洂域

区 洢注 涡

土洂 区 区

区 中 涂 沿洢

区 域 发 展

与国土整治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 可持续发展 就全国而言 就每个区域本身而言 具体到每个人的家乡 遥感技术 及其应用 现代化技术在国 土整治中的作用 遥感 遥感技术 主要环节 地理信息系统 简要程序 作用 概念 组成部分 特点 作用

地理信息技 术及其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地 理 背 景的 浶 的的水 成形

水 为 的 理的 的 伍兔

土 流 失 的 治 理

理 治

水土佌

治理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的范围、地貌 干旱:自然景观以草 干旱 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荒 漠化防治的 地理背景 荒 漠 化 的 发 展

地 度 漠化 的 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

东:草原 ↓ ↓ 西:荒漠(经度地(带性显著)带性显著 政治、军事活动 理 干旱的旱儆 区 干旱的草原 区 干旱的 泸 地区 洂、区、亞

荒漠化的含义 产生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海陆位置--降水、地形地势)(海陆位置 降水 地形地势)降水、人为原因

荒 漠 化 的 防 治 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整治 模式 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预防为主 因地制宜

注意的原则

我国防治荒漠化成功的经验和技术

治理措施 和经验

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 恢复自然植被有效防治荒漠化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三 峡 工 程 建 设 的 作 用(综 合 益)效

泴 泴

的 —— 的为 涂的 的河流

涡 的 浩泥

江的 的流的涞

百 万 移 民 及 其 安 置

移民安置任 务的艰巨性

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教育、科技落后 处理不当易留下返迁的后遗症 从受淹特点看——移民相对分散 从库区移民结构看——非农业人口比重大 从政策层面看——政府注重,全国支援 含义: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与赔偿性移民的差别 桐树湾——就地后靠 嘉善县——外迁移民

移民安置 的条件

开发性移民

成功实例

生态环境效应

三峡工程对生 态环境和名胜 古迹的影响

生态与环境 问题对策 对自然景观和 文物古迹的影 响和对策

中下游——有利、不利影响(洪峰、用水、阿 斯旺)库区——不利影响(盐碱、生态、淹地、养殖、增加湿度)不可逆转的影响——补救或挽回 较大的影响——控制或减小 负面作用较小——防止或减小 长江三峡:消失一些景观 产生新的景观 文物古迹:迁移重建 原地保护 尽力抢救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中 低 产 田 治 理 的 地 理 背 景

低产 的 低涙 低产 的 治理 治理 治 泉 产 农业的 低平浬洴 —— 泉 的 洴 洍 的平原 海平原 理的泾 的儐儳平原平原 儐 低平原 海平原 泿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成因:面向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成因:面向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回归沙漠带 水热组合好 上的“绿洲” 开发现状:虽开发较晚,但人地矛盾突出 开发现状:虽开发较晚,优势 气候、生物、土地、水资源条件好 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 季风不稳,生物利用单一,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危害大 走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道路:山区比例大,耕地压力大 立体农业 综合 开发 千烟洲模式: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模式:丘上林草丘间塘,模式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发展林副产品加工工业 综合 开发 封山育林,封山育林,解决生活用能 推广生活用煤、沼气、推广生活用煤、沼气、节能炉灶等

问题

农业资源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区 域 概 浻 东 况 地 北 农 林 地 地 牧 涡 基 伍业 森 地 林 建 林区 资 设 的 基地 源 的 林地区 优 地 林 势 理 背 景 农业 农业 拓 商品农业 展

农 洍 业

土地资源的 开发商品粮 商品粮 基地的建设

土地资源的 开发和保护

黑土利用 沼泽的保护

产生的问题 保护措施 生态作用 保护措施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林业开发现状

地位 森林资源的分布

全国最大 建设条件 发展方向

开发中的问题 森林资源 的合理利 用与保护

采育失调 森林覆盖率下降、环境恶化 以皆伐为主

坚持合理采伐 积极营造人工林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森林的合理 利用和保护 森林资源的 综合开发

发展多层次的深加工 采集、养殖、栽培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九单元 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西南区的范围 西南边疆 区位条件 内陆腹地 区位 远离东部 优势加强 西南区交通 运输建设的 地理背景 自然条件 自然 地形条件 地形

地跨三大阶梯 地形复杂多样

地质条件:地质灾害频发 地质 矿产 资源丰富、搭配合理 能源 资源优势 种类丰富,组合较好 农林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 交通制约经济的发展 发 输 通沿洢,优势 展 的,经济发展 交 重 加,佀 经济发展 通 要,边疆 运 性

涂,产 发展

交通运输建 设与区域经 济发展

交 通 运 输 建 设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交通面貌 的变化

新中国成 立前:交 通落后

铁路少,标准低,互不联系 公路线路少,质量低 内河航道未经整治,运量小 运输方式落后,以人力和蓄力为主 铁路发展最快 公路发展迅速 形成陆路交通 运输网络

新中国成 立后:发 展很快

水运条件大大改善 航空运输发展很快 管道运输发展成网

加快交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问题 解决措施

第十单元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区 海 南 岛 开 发 的 地 理 背 景

海 海 海南 开 的 的 的 海 的2/3 的 和海南 的位 优 势

南和 和

和海注 和的 南 海 的海

自然环境特点:环带状分布 环带状分布 开发原则: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因地制宜

海 南 岛 的 开 发 与 保 护

海岸带(重点开发地带)——建港口及加工区 海岸带 丘陵和台地环带(面积最大环带)——发展热带 丘陵和台地环带 农业,建不同类型的农业基地 山地丘陵带(少数民族聚居区)——恢复和保护热带 山地丘陵带 森林植被、发展旅游业和山区特色工业 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 发展特色经济 发挥大温室作用,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开发旅游资源,建成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保 护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提高公众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第十一单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潜力 巨大 我国天然气资 源跨区域调配 的地理背景 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 我国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比重低 格局: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陆地上集中分布区:四川、塔里木盆地、陕甘宁、柴达木盆地 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东部储少用多 西部储多用少 的资源 的 景

分布 状况

开发利用格局 西 气 东 输 工 程

背景 西气东输 中 西 深 部 远 影 响 东 部 的地理

资源 大

为 利用天然气的 资 发 的

东部地区能源 效 大气 大地 东部

构成 高的 的输

第十二单元 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 建 设 上 海 浦 东 新 区 的 地 理 背 景

面 临 的 城 市 问 题 的 洍 市 发展 的 城市发展 展 城市 的 的 发 的 海 上 的区

的 的 的 的开 发 条 件

浦 东 新 区 的 规 划 和 开 发

位置优越:东濒东海、北临长江 面积较大:520多KM2,是上海建成土地面积的2倍 地形平坦:长江三角洲 水源充足:河渠纵横 土地开发成本低:原先多为农业用地,土地价格低

(1)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作(2)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 用 经济的新飞跃(3)新区与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上海发展提 供了历史机遇 规划目标——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的浦东新区 规 分城市化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城市功能分区 划 采取轴向发展和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城市地域组合 加强交通线路建设 建设花园式新城美化绿化

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骨干工程 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巨变,环境优美

告别教师这份工作的最后一个课件 离开 是那么的痛苦 也是那么的 无奈 但 我努力过 我认真做了 用心做了 „

第三篇: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 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 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板书] 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现和类型

[板书]表现(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养分能力下降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类型: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画简图分析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根据课本内容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其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板书]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讲述]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

1、人口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 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 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 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 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区的人们盲目的扩大了开垦规模,破坏植被,导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板书] 过度开垦

[教师讲述]人口增长过快会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荒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总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4 分钟)

对课本20页的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荒漠化成因和危害去预习好下一节课我们要讲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第四篇: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教案(旧人教选修二).

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海南岛的产业合理布局、发展特色经济及海洋环境的保护,实现海南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难点:产业合理布局与发展特色经济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海南岛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是我国华南和西南海陆接合部,离经济比较发达或发展比较迅速的港、澳、台、珠江三角洲,东南亚较近,是联系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资源优势主要体现为有丰富的热带资源,最具优势的海洋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一个区域的开发,必须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条件,合理布局产业。开发海南,必须是从它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分析,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明确发展的方向,从而确立海南开发的措施。

一、合理布局产业

1、影响自然因素:环带状分布的自然环境

呈环带状分布。地形:主要有山地丘陵、台地丘陵和海岸平原,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南,海岸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山地丘陵和平原之间主要是台地丘陵,地势中高周低。气候:同属热带季风气候,岛内差异明显。

2、社会经济因素:环带状资源特色各异,开发利用程度不一

(1)产业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2)合理布局产业:

A.重点开发海岸带—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工出口工业基地 原因: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集中。问题:海陆交界的区位条件有什么优势? 海岸带处于海陆交界处,对于岛内是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对于岛外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运输条件较好,使其成为对外联系最方便的地区,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输出,因此,这里是海南岛重点开发的地区。

B.丘陵和台地环带—面积最大环带(占一半),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原因: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主要农产品:蔗糖,粮食、牧业和城郊农业

C.中部山地丘陵带—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旅游业及山区特色工业。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全岛地势最高的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足,,这里同时又是河流的源地,全岛水源地。生物物种丰富的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小,自然风貌保存好,黎族风情。

(2)海南是一个后发展的地区,海洋生态系统虽然保存良好,但是随着海南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废物排放量不断增加,海洋环境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

(3)海岸带和近海资源屡遭破坏。除了已建保护区以外,海湾红树林几乎被围垦或砍伐,加上乱采乱炸近岸珊瑚礁、乱挖乱采滨海钛砂矿等,使部分海岸遭到海水侵蚀,海洋水产资源的繁衍受到严重威胁。

(4)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近海14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地出现衰减和消失,多种传统经济鱼类难以形成鱼汛。

2、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措施

首先,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诸如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治理工程配套建设等等。其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第三,要重视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工作,了解海洋环境变化,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开发”与“保护”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海南岛及海域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只有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海南岛的合理开发途径一是合理布局产业;二是发展特色经济。前者强调因地制宜,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所侧重;后者突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海南岛的优势。但不管是哪一种途径,都要重视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以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课堂练习:

1、读“海南岛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为

山。

(2)A为著名盐场

盐场,这里晒制海盐的有利条件是。

(3)由于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

状分布的特点,开发海南岛的资源也应因地制宜,有所侧重。B地区的区位优势是

,这里应该大力建设

,就近建设

区;C地区适宜发展

;D地区的首要任务是

,其次是利用热带山区的 和

发展旅游业,还可以适当配置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

2、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 带,其原因是:。

(2)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 附近,根据是,纯碱厂的布局需要。

(3)沿海地区有利于建设工业加工区,从环境考虑,重化工区应主要分布在 沿海。(4)海南省开发和建设的方向是。

答案:

1、(1)五指(2)莺歌海 处在季风的背风地带,阴雨天不多,蒸发旺盛

(3)环带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较好,城市集中,既是促进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基地

港口

加工工业 热带农业 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自然景观

民族风情

2、(1)东部沿海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平原分布广(2)莺歌海

盐场接近原料地(盐场)(3)西部

(4)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旅游胜地

第五篇:示范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单元规划

本章以典型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更大程度上让学生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识。

本章共2节内容:

第1节是“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材首先简要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区域自然特征。这是本区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了荒漠化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较为详细地从人地作用的角度介绍了目前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这是认识荒漠化防治的必要知识基础。本节重点是“荒漠化的发展”。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该区干旱特征及其成因、表现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运用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等教学方法,重点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整理。

第2节是“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材先从森林的作用为出发点,引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数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然后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阐述,得出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本节的重点是“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中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通过“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两个区域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达到在分析地理问题上的个性到共性的延伸。比如荒漠化的延伸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原苏联垦荒区等。森林的保护和开发的延伸内容: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等。

本章共七课时完成。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受其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多。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1977年随着世界荒漠化会议的召开,我国开始发展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和措施。经过20多年的整治,局部地区治理效果显著。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不断蚕食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间,直接制约着国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主)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

施。

本节主要有四个内容和两个大的活动。教材首先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展现在我们面前,目的就是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引导学生走近“荒漠化”,并给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的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找到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多年的成功整治模式,并以宁夏中卫县境内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本课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最后,本课的“活动”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知识的拓展。“活动”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它既是课本的总结和反馈,又是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认识的评价。同时,使学生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下列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和气候异常造成的。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区尤以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为主。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外力作用性质,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新课标理念教学为依据,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充实课堂学习,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开放式、宽松的探究空间。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导入新课 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推进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课件展示:

荒漠化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截至1999年,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与1994年监测结果相比,我国荒漠化仍呈扩展趋势,1995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千米,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千米。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到1999年为174.3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与1994年普查同等范围相比,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千米,年均增加3436平方千米。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三是滥垦,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纲领。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完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起

草和制订工作。1994年6月17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在巴黎通过,同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动员足够的资金开展防沙化斗争”。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定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迄今为止,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5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公约。缔约国大会(COP)第一至第五次会议分别于1997至2001年召开。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灾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谈一下感想)生 略。(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师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广、受害严重。

(教师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学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师 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本章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板书: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出示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学生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学指图表述。

板书: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生

西北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古长城一线以北;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地)。

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不同,它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中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知识拓展】 师

读下面一段小材料了解我国西部的环境特征。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和阿拉善盟、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北坝上、西藏那曲等地,沙漠化年均扩展速度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步步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西部人民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

干旱为主。板书:

(三)自然特征:干旱

(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分析识图)

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考虑)生

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还与人为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板书: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读课本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生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教师评价后,总结)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由于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距海越远,降水越少,干旱程度增强,以贺兰山为界东西向由于降水量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而新疆的绿洲主要分布在高山山麓地带,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板书: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师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地荒漠化。

板书: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图,分析各个要素,适当情况下进行前后讨论)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分析)

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布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教师利用P20活动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板书: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课堂小结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世界的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下载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旧人教选修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案(旧人教选修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