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

时间:2019-05-12 18: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

第一篇: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

第一章

3、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

-----谈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张岱年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2、明确的结构层次,学习的论证方法。

3、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明确的结构层次,学习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限时进行全文阅读,回答问题1和2:(提醒结合题目)、中国传统道德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最主要特点——第1自然段:“以人为本”;

两个方面——第3自然段:“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第11自然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根据归纳出的论点对进行层次划分,理清思路。

第一层——(1)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以人为本”。

第二层——(2——17)从两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道德。

第三层——(18)总结全文。

反思: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到不同的划分层次的看法,有两个同学认为第1自然段应该与下文合并,有同学认为15——17自然段应该与前面的段落形成并列关系。我在课堂上对第1种看法的解释是:“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提出了总的观点,进而在下面进行分述。”对第2种看法的解释有些牵强:“作者在15——17自然段中提到的‘爱国主义’‘孝’‘勤俭’都是对‘人’如何作为提出的要求,也属于‘以人为本’的范围。”

(二)、限时阅读:

限时阅读第2——10自然段,回答问题3:

3作者论述中国传统道德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时用到了哪些论据?

(提醒结合第59面对论据的定义)——引出“引证法”

(讲解定义和“理论”具体包括的内容,老师建议逐点进行讲解,以留时间给学生作笔记)

教学反思:上1班的课的时候发现比较多的同学都没有作笔记,我提醒学生并留了一点时间给他们作笔记。

第二课时

一、重点突破:引证法

定义(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理论”——“怎样论述”

理论——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要简洁,不宜过多

论点——准确引用理论——恰当阐述理论——联系论点分析(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

(老师建议不要“空洞”讲解)

反思:

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调整,我用了作者引用孟子的话作为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然后我再具体讲解“引证法”;期间讲解引用理论时要注意到的两个问题,课后老师建议举出例子讲解更好;同时强调从“引”到“证”的过程,“证”更为重要;最后用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列宁的话作为又一例子让学生自己再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到的“引证法”的内容。

限时进行进一步阅读,回答问题4:

4、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如何运用引证法?论证了什么问题?

5、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引证法?引用的理论有何不同?

二、拓展:

(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例子)。”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根据孔子对“礼”的阐述,判断《鸿门宴》中项羽对座次的安排是否符合“礼制”,并说明理由。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明确:(项羽一方对座次的安排是完全不符合礼制的。亚父只是项羽的谋臣,却被安排“南向坐”;沛公是反秦义军领袖之一,劳苦功高;就算不能与项羽平起平坐,但至少也应该比亚父尊贵吧。他只能“北向坐”,可见尊卑不分。张良也是谋臣,只能“西向侍”,连坐的资格也没有,可见项羽一方早就打算对沛公兴师问罪。司马迁这样写是要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

补充:古代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南向坐;

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顾炎武考证:“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二、)【材料1】又跳海珠桥鲁莽阿伯爬桥推下跳桥男

XX年5月21日,广州海珠桥上演了一场跳桥秀,这回上演的却让人惊心动魄。上午7时,来自广东化州的陈富超携带横幅标语爬上了海珠桥,5个小时后,在市民的一片惊叫声中,他被路过的健壮阿伯推了下来。陈富超从7米高的桥上重重落地,腰椎和右手臂骨折。而自称见义勇为的赖老伯像英雄一样挥手回应,最后被警方带走。有律师认为,老汉这种行为绝对违法,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材料2】“推人老伯”自荐见义勇为遭拒吃安眠药才能睡

“我现在留一脸白须,是因为一肚子冤屈无处可诉。”“我觉得我的行为是真正的见义勇为”……XX年5月在海珠桥上将上演“跳桥秀”5个小时的陈富超推落下桥的阿伯赖健生近日又频现公众视线,面对媒体述说“自己的冤屈”,引起了广泛关注。昨日记者就赖伯自荐见义勇为的言论向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相关人士咨询,该人士表示,去年事发后公安机关对赖健生以涉嫌故意伤害的名义采取刑事措施即已表明不认定其行为是见义勇为,赖伯的推人举动是“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

三、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调整,我用了作者引用孟子的话作为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然后我再具体讲解“引证法”;期间讲解引用理论时要注意到的两个问题,课后老师建议举出例子讲解更好;同时强调从“引”到“证”的过程,“证”更为重要;最后用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列宁的话作为又一例子让学生自己再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到的“引证法”的内容。

4、民主是个好东西

俞可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

2、明确的论证思路。

3、对民主政治有所思考,有所了解。

教学重难点:明确的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论述文知识介绍:论述文一般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来构思、行文。

2、本文的主干部分(第1—6段)主要是回答了哪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是个好东西。(1--3))

怎么办民主是个好东西、(4--6)

(“是什么”这一步用标题明确了,标题就是作者的基本观点。)

3、作者为什么说“民主是个好东西”?请简要概述其理由。

明确:①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②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③保证人民的基本人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

4、作者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他有没有论述如何推行民主这个问题?若有,请概述之。

(明确:首先要了解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其次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其次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最后,应当尊重人民自己的自愿选择)

三、作者经过主干部分的论述后,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结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

四、拓展。

给则消息评论。再有同学们评论。

教学反思:民主问题比较复杂,不易讲清楚,不易过度拓展,立足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章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教学目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提出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艺术需要表现美,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的精粹。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4、建筑、书法也是如此,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四、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补充材料:诗歌中的“虚”与“实”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教学反思:艺术创作的原理都是共同的,本文讲解较为抽象的艺术创作原则时,举例要不拘一格,重视把抽象的原理给讲形象化,生活化,平面化。

7、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并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确定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2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与变奏,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这样写,是先用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3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4?有无重复之嫌?

讨论明确: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是我们在写说明类的中应该学习的。

5?有何意义?

讨论明确:此段指出写这篇的现实意义,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

三、品读重点语段,具体体悟语言

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讨论发言: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说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

2语言。

比喻说理: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3与变化”的原则。

明确:

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的艺术规律;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语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过“重复”使用“一根”与设想柱子形状的“变化”,说明因为没有了持续性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举例——重复中有变化。

小结: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及深厚的积淀,作者不愧为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型建筑师;平易朴实、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使读起来亲切易懂。

第二课时

四、探讨与拓展

对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比如绵延的万里长城、卢沟桥的石狮子,是否也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审美原理?

2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3平以及他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

4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曾在信中向他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学习完此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体悟。

5《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教学反思:为说明建筑的规律,文中所举的例子都比较有代表性,讲课前,教师可多收集些潮汕的名居建筑资料,课堂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了解家乡,关注课堂。

第三章

2、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

秦宁

教学目标:

、了解内容。

2、学习的论证思路,分析的论证方法。

3、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的论证思路,分析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标题解读

以重复的方式强调“一切生命”,以对称的方式产生庄严感。

——把标题改为“一切生命都有尊严和梦想”或“残疾人也有尊严和梦想”,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学生阅读全文,.边看,边在书上画出重点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各起什么作用。

2、结构梳理。

明确:一.引:引用张继钢的话提出中心论点。(1)

二.议:承上展开论述。(2-3)

.以运动员为例证明。

2.引用刘淇、运动员的话证明。

三.联:层进法,进一步谈如何保证残疾人的尊严和梦想。(引用克雷文的话进行论述)(4)

四.结:举办残奥会的目的。(引用主题歌和胡锦涛的发言论述)(5-6)

三、学生在读课文,学习的论证结构与方法。

、论证结构采用经典的“引—议—联—结”格式,非常清晰;论证格式上采用层进法,逐层深入展示作者思考的内容。

2、论证方法

(1)引证法为主。——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引证法?各有什么作用?

(2)例证法为辅。——课文的是怎样运用例子的?

四、研读探究

.从“残废人”到“残疾人”、“有特殊才能的人”,这些称呼的改变,你有什么感想?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怎样评价北京残奥会的意义?

——能让我们明白所有的生命都有尊严和梦想;

——能引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关注;

——能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关怀弱者,尊重人权。

五、课外拓展

有人认为残奥会的可观性比不上奥运会,举办残奥会不过是借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观众的同情多于佩服,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学分成两组,自由辩论,之后选代表辩论)

六、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上难度不大,学生还是较容易掌握好的。所以难点应为残疾人精神的学习和感悟。方法上课考虑举例与对比并用,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与学习。古今中外值得我们学习的身残志坚的代表有:司马迁、贝多芬、何军权(残疾人游泳四姐冠军)、彼斯托瑞斯(南非无腿飞人、刀锋战士)。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语文选修粤教版 论述文选读《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教案2讲解(范文)

壹、学练目标

一、情感目标

1、树立阶级分析观点。

2、学习茅盾先生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认知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意义与效果。

三、技能目标

1、掌握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2、掌握通过重要词语和重要语段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技巧。

3、了解阅读同类文艺评论文章的方法。

4、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贰、学练方法选择:文体切入法 叁、重点难点

1、文学评论常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2、前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异同。

3、选择“林冲、杨志、鲁智深”为论据所体现的典型性。肆、课时安排:2教时 伍、教学步骤及方法 第一课时

1、简要复习学过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新课

2、布置自读,划分段落与层次,归纳大意

3、逐一落实第一部分的段落层次论述 ⑴第一部分第一层次(第一节)

观点:人物描写个性化(与前人基本相同)面目——至少 成因:朝夕揣摩图像(前人)杜撰、附会——否定

朝夕揣摩民间文学(自己)科学——肯定(对比)⑵第一部分第二层次(第二至第三节)

观点: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理由:遭遇——思想意识——出身阶层

(因为、为了……因此、于是)(不但如此)

递进 例证 对比

⑶第三部分第三层次(第四节)

观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理由:出场——品性(用行动来表现)

(好比——由远渐近、引人入胜)

4、小结:⑴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⑵用作品本身作论述的根据 ;⑶论述的角度选择(同异可比:思想内容——写作技巧)。

5、作业:

①书面:思考和练习一之“1—4”、三;②口头:中午看“武松打虎”录相片断或阅读《水浒传》有关武松打虎部分,思考如果用“武松”为例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能,为什么不用?

【附板书】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茅盾)

观点:人物描写个性化(与前人基本同)面目——至少 成因:朝夕揣摩图像(前人)杜撰、附会——否定

朝夕揣摩民间文学(自己)科学——肯定(对比)观点: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理由:遭遇——思想意识——出身阶层

(因为、为了……因此、于是)(不但如此)

递进 例证 对比

观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理由:出场——品性(用行动来表现)

(好比——由远渐近、引人入胜)比喻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①检查口头作业:如果用“武松”为例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能,为什么不用?(能;但其阶级出身及思想性格与鲁智深、林冲、杨志都有部分的相同点,不够典型。即不能像鲁智深、林冲、杨志三人那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②评论《水浒》人物描写时,作者得出了哪些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从上节课略)——导入新授

2、默读课文(6—7节),思考:作者认为《水浒》的结构有哪些特点?(①全书看,其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结构是严密的,有机的。②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a.故事发展有序,疏密相间;b.变化错综,摇曳多姿。

3、这两个特点的认识,有主次之分吗?从何处可见?(有主次之分;①次②主。从论据可见,用来支持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林冲和杨志两个人各自独立的故事;林冲与杨志两个人物的故事在结构上的不同点分析,写作目的也是为了证明《水浒》结构特点②。)

4、写林冲的故事结构特点是否与写杨志的故事结构特点同一?(不同)那么,林冲的故事结构特点是什么?(腾挪跌宕——释义、逐步到达高潮;落实“笔墨之经济”中的“经济”这一词义)

5、杨志的故事结构特点又是什么呢?(纵横开合、高潮在于中段;比较“智取”“抢取”,落实“软取”与“硬取”的语言表达作用)

6、小结上文学习,转入总结段阅读理解 ①文中说“《水浒》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这“许多优点”具体指哪些?(人物对白中常用民间口头语;动作描写使形象鲜明)②文中“(请不要误会……其它方面。)”中的括号作用是什么?(解释说明)“暂不谈它的其它方面”中的“其它方面”指的是什么?(还是指上文的“许多优点”)那么,“其他方面就没有可供我们学习之处”这句话是否是累赘?(不累赘;因为上文“许多优点”是从小处看,而现在是从大处看,角度已经不同)

③“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这句话中的“这上头”指代什么?(人物描写和结构)“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的理由是什么?(作为一个人物的故事结构看,《水浒》的结构是有机的)

④这一节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例证、对比论证)

7、总结全文学习,①要求自读“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基础知识“文学评论的特点”部分(p34—36);②思考和练习一之“5”讨论。

8、作业:阅读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德军剩下来的东西》,选

准一个角度,抓住这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写作特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附 powerpoint 板书】

人物描写个性化

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全书不是有机叙—评—析

(次)a.发展有序,疏密相间——腾挪跌宕,逐步到达高潮(林冲)个人严密有机

(主)b.变化错综,摇曳多姿——纵横开合,高潮在于中段(杨志)小——许多优点(口头语言、动作描写)大——人物描写和结构 《水浒》——强 《红楼梦》

第三篇:语文选修粤教版论述文选读《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1.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教学设想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 二课时 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3.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

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二、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自读讨论,编列提纲。

提纲应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中国传统艺术共同的艺术特点;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和实例。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好处——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

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如八大山入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舞蹈: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例如以“趟马”的动作表现在某一种情境下人策马疾行。建筑:如拿舞蹈的姿式表示建筑物飞舞生动的神韵,展示虚灵的空间。提示:

1.笪重光《画筌》的一段话,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课文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分析各门艺术的特点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可用板书形式突出这一特点:┌───┬─────┬───────┐ │ │ 舞蹈动作│ 虚灵的空间│

├───┼─────┼───────┤ │ │ 生动的鱼│ 满幅是水 │ │ 绘画│ │ │

│ │ 站立的鸟│ 无垠的空间│

├───┼─────┼───────┤ │ │ 划桨动作│ │ │ 戏曲│ │ 江上 │ │ │摇曳的舞姿│ │

二、迁移练习,触类旁通。

课上讨论:运用“中国艺术以舞蹈动作表现空间”的观点简析下列各例: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提示:

1.诗中实景是“孤帆远影”的“舞蹈动作”,碧空尽处和天际长江是虚灵的空景,扬州三月的烟花则只存在于想像之中了。

2.利用人物动作暗示环境。花枪挑酒葫芦写手冷,暗示风雪严寒天气;石头靠门,写风雷大。

3、借看客的姿势暗示夏瑜示众的场面。这是小说中实与虚、露与藏、明与暗的完美结合。

三、布置作业。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艺术的“味”

艺术表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想像力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兴味或余味。

空白可以定义为: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艺术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或者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前者日残,后者日藏。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常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峰,或取独木、孤舟,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

第二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对象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纤毫毕现,而是有详有略,有细有粗。那些简略的部分,没有再现出来的部分就构成艺术形象的空白。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当然,省略也是一种“不全”,但“不全”构成的空白与省略构成的空白是不一样的。“不全”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留下的虚无空间,如断臂维纳斯塑像

的断臂;而省略构成的空白则是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无形的部分。前者可以说是形象的片面性,后者可以说是形象的抽象性。

第三种是停顿造成的空白,即联系中断造成的空白。比如戏剧演出中的哑场,小说里的叙述中断,音乐中的休止和空拍子,绘画中形象之间联系的虚空,等等。

以上所说的三种类型的空白,就是艺术“空白”的基本形态。它们分别是结构的空白(即残),这是一种“无”;抽象的空白(即略),这是一种“虚”;连接的空白(即断),这是一种“空”。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形象的虚无的空间。除了艺术形象的空白构成表现性外,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也构成表现性。所谓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境界的不确定,即指称、边界的模糊;二是意义的不确定,即内涵意义的模糊。A,这是一种模糊境界,B,这是形象的不确定。另一种是意义的不确定,C,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意义的不确定。

形象的不确定性实质是上是意义的空白,也可归入艺术的空白之中。所以艺术的空艺术的空白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形象的空白,一种是意义的空白,古文化所谓象虚和意虚,就相当于这两种空白。

艺术形象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具有一种召唤性,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或意义空域,从而激发欣赏者永无止境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再创造活动,这在感觉效应上就是所谓“余味无穷”。

1.解释下列概念:

①艺术形象的空白: ②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 ③残: ④藏:

2.第三段“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这句话中,两个“空白”含义不同。请做出具体解释。①第一个“空白”: ②第二个“空白 3.“不全”造成的空白和省略造成的空白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4.把下面三个句子分别放回第七段中A、B、C这三个位置上。①比如《红楼梦》的主题意义,就是“影射说”、“忏悔说”、“自传说”、“人生痛苦 说”、“政治言情说”、“四大家族兴亡说”、“爱情说”、“阶级斗争历史说”等多种。②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提供一种幽深绵邈的没有 边界的意境,给人一种惆怅莫名的感受。

③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描绘东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完成下面图表,在横线和括号中填人恰当的词语。参考答案:

1.①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②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③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④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2.①指画面上什么图像也没有的地方。②艺术的空白。

3.前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后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完整的。4.A②、B③、C①

5.①形象 ②意义 ③意虚 ④结构 ⑤抽象 ⑥连接 ⑦境界 ⑧意义 ⑨残 ⑩断 ⑩无 ⑩虚 ⑩空

第四篇:《论述文选读》练习

《民主是个好东西》练习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推行民主有时会有痛苦的代价,它可能破坏国家的和平,造成国内的政治分裂。

B、民主使一些很简单的事物变得相对复杂和烦琐,从而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

C、人类人格的完整,不只是单单建立在基本的衣食住行上,而是需要民主的权利。

D、民主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个好东西,对官员而言不是好东西。

E、只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来推行民主政治建设,我国人民就能享受民主政治的甜蜜果实。

2、作者为什么说“民主是个好东西”?请简要概述其理由。

3、作者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他有没有论述如何推行民主这个问题?若有,请概述之。

《甘瓜苦蒂 物不全美——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练习

1、梳理论述的层次和结构,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列出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

2、思考:第五段写刘邦的例子和第六段写唐太宗、齐威王的例子,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练习、阅读前六段,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全”与“粹”的含义?、“全”与“粹”是否矛盾?如果不矛盾,应该怎样理解?、第十二段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音乐是一种时间与空间持续的艺术,重复的是它的主题,变化的是它的变奏。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动作的重复。

B、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就像人民大会堂、故宫和颐和园。

C、“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但本文中的“通感”则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同的艺术规律。

D、我们有些现代住宅设计存在弊端,要么眼花缭乱,要么一模一样。这就提醒建筑设计师们:单一的千篇一律不行,应该注意千变万化。

E、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22.以下四个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所有建筑,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B、画家让你不得不注意到画面中几条街道既有统一性,又有若干变化。

C、历史上最杰出的以重复作为取得艺术效果手段的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可谓千篇一律中最突出最优秀的。

D、人民大会堂的那几十根柱子决定了这座建筑的统一性和雄伟气概,是它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其实语言艺术也要讲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诗词歌赋就不要说了,即如散文,议论文也要做到这样才能算是好文章,试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练习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

B.残疾人有着过人之处,因此,人们将残疾人称为“有特别才能的人”。

C.人们对残疾人独立问题的关注是因为残疾人只有独立了,才能拥有尊严和梦想,才能将梦想化为现实。

D.举办残奥会的目的不是借这种形式来表达一种对弱者的同情,而是为了圆残疾人的梦想,坚持以人为本。

E.从残疾人到有特别才能的人,人们这些称呼的改变,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2.文章是如何展开分析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怎样评价北京残奥会的意义?

4、本文在论证观点时列举了大量的新闻事实,引用了大量的材料,请分别举例分析其作用。

《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

1、结合文意,选出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篇引导社会舆论、批评不良行为的文章。文章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批评错误论调又树立正面观点。论证充分有力,分析问题客观、辩证、全面,颇具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B.作者认为商家以“女体盛宴”来哗众取宠,并借助媒体来扩大影响、招徕食客的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违背了中华民族文化道德风尚,与发展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

C.这篇文章的论题是“‘女体盛宴’是一种低俗的商业炒作”,中心论点是“坚决抵制低俗炒作行为”,结论是“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加强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D.文中运用了群众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体现了新闻时评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2、这篇时评是针对什么时事展开评论的?作者批评了哪些单位的错误思想行为?

3、结合全文,企业要突出经营特色应该怎样做?

第五篇:高中语文《马致远散曲二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马致远散曲二首》教案

一、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奔走求仕。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剧活动。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曾朴,)之一,贾仲明[凌波仙]吊曲说:“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作杂剧15种,今存7种。散曲有小令115,套数16,残套7。在整个元代,他是个多产作家,其散曲声誉极高。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其曲“不可与凡鸟共语,宜列群英之上”,被推为元曲家第一。

二、课文教学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1.基本解读

此曲用极为简练的笔墨,描绘一幅色彩绚丽、景色秀美、充满生机的山间暮景,表现了曲家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心态。(主旨)“花村外,草店西”:开句切人题目中的“山市”。“花村”指山花烂漫的山村。“草店”指山野小店(即“市”的象征)。其中的“外”和“西”,把视野放宽,不只是写“花村”和“草店”本身,而是写更宽阔的自然风光。“晚霞明雨收天霁”:“晚霞明”写山市上空景象——一片清新通明,霞光万丈。“雨收天霁”紧扣题目“晴”字,写出明丽的晚霞并非一般之明丽,而是雨过天晴后的通明透丽。“四围山一竿残照里”:紧接着“晚霞”,更具体地写出夕阳与山的一竿之距。“锦屏风又添铺翠”:山与雾气(晴岚)连成一片,使“锦屏风”般的“四围山色”铺翠添碧,更加鲜艳迷人。2.鉴赏要点

层层描景,使山市晴岚景象鲜明突出。此曲题为“山市晴岚”,从曲中画面看,作者所写的是以“山市”为背景的“晴岚”。“花村外,草店西”首先展现的是“山市”,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其中虽有雨过天晴的描写,但尚未直接写晴岚,只是为晴岚的描写铺垫。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景物描写中体现了作者的心态。此曲虽重在写“晴岚”,但并非只写晴岚,还有草店、晚霞、酒旗、山色等。真是一笔一景,曲中有画。从这大自然的化工之美中,见出曲家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心态。

3.问题探究

马致远以“潇湘八景”为题写了八首小令,题目分别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山市晴岚》一曲所写的是山村傍晚的美丽风光:雨过天晴,山村映照在落日余晖中;晚霞作衬,雾气轻飚,四周群山像锦绣屏风般的迷人;眼前的草店与村落,与其他景象连成一体,构成一幅和谐清新、恬静秀丽的“山市晴岚”图。

4.相关资料

马氏的散曲写得清俊,写得尖新,颇像苏轼评陶渊明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作风;又像以淡墨秃笔作小幅山水,虽寥寥数笔,而意境无穷。(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双调·拨不断】 1.基本解读

这首小令以前朝历史为见证,否定功名霸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主旨)

“布衣中,问英雄”:曲的开头即以布衣中人向称王称霸的“英雄”发问。

“王图霸业成何用”:称王称霸、建功立业有什么用处?如果单从这一句看,显然有虚无甚至消极的情调,不过,从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心态看,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现实的否定。

“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许浑《金陵怀古》。意谓:昔日繁华的六代宫殿,如今满目禾黍,且千官的坟墓都长满了楸梧。

“一场恶梦”:这是对“王图霸业”的彻底否定,说那不过是一场噩梦。2.鉴赏要点

准确理解此曲的思想内容。马致远的《双调·拨不断》是一组由五首小令构成的组曲。“布衣中”一曲的要旨是否定现实生活中的功名意识。在作者眼中,功名之大无过王图霸业,而王霸之业、青五地位又有何用呢?不也落得个残官禾黍、荒冢楸梧的结局?这种从感叹功名难遂,到否定功名霸业'应该是作者看破红尘、官场失望后的意识提升。

从诗歌艺术角度看,用远近高低的楸梧荒冢,作功业无凭的证据,既形象具体,又寄意深远。其中化用唐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贴切,颇具艺术功力。

三、[鉴赏·探究·练习]讲解 1.第一题

命题意图:把握曲中的景物描写,以及这些景物描写的功用。

参考答案:除重点写“晴岚”外,曲中还写花村、草店、晚霞、山色等。这些景色的作用、共同

构成一幅井然有序、恬静清新的“山市晴岚”图。2.第二题

命题意图:理解本曲咏史讽今的主要特色。

参考答案:本曲通过否定在封建社会具有最高地位的‘‘王图霸业”,从而体现对现实功名地位之否定。曲中用直接议论和化用唐诗来表达这种思想意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下载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