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上册《j q x》教学案例-word文档
一年级上册《j q x》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会jqx三个声母的正确发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jqx与单韵母i拼读音节及代调读拼音节。
3、学生借图学拼音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jqx三个声母的发音,认清形及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jqx与单韵母i相拼的音节及代调读拼音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花园欣赏美丽的花仙子,看,花仙子在向你们微笑,向你们招手,她们说:你能读对上面的音节就可以和它们做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指名读音节:hua ke guo kua hu ga(声调略)
师:读的真好,花仙子很喜欢和你们做朋友。
二、字母教学。
1.音的教学
师:小朋友们和花仙子成了好朋友,花仙子带小朋友来到小河边,这里的风景可美啦!还有三个拼音娃娃在草地上游玩呢。这时小鸟飞过来,它唱起歌“jq x,i q x,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蝴蝶跑来逗小鸡,气球飞,多美丽!切个西瓜大又圆,三个朋友吃得甜蜜蜜!”(配上《卖报歌》的曲)
师:小朋友们,这三个拼音娃娃就是j qX,你们会读吗?
生:会。(学生七嘴八舌,学着发jqX的音,初步感知了读音)
师示范发j的音
师:发音时不拖音
出示卡片,开火车快速练习。
师示范发q的音
师:嘴里有很大的气流出来,小朋友们可以把手放在嘴巴前面试着发音。
出示卡片练习
师示范发x的音,学生看卡片练习。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音?
生:我会编儿歌,小鸡小鸡,j j j。
生:气球气球qqq。
生:西瓜西瓜xxx。
反思: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在这里j q x成了“拼音娃娃”这样的角色,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童话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拼音课堂,兴致勃勃地跟着情境中的“小鸟”认真地学着发“jqx的准确读音。
2.形的教学
(1)记字母形
师: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学会了jqx的发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三个拼音娃娃的样子?
生1:我觉得“j”像一只鸡。一只小鸡j、j、j。
生2:“x”像西瓜切了两刀。西瓜切了x、x、x。
生3:“P”一转身qqq。
生4:“g”去掉尾巴qqq。
生5:“q”很像“g”,所以我说像个9字q、q、q。
师:你们真行,会拿学过的字母、数字来比较,帮助记住“q”的样子。
学生说时相机地指导在四线格里写。
老师写一个字,观察占格。
跟老师一起书空,念相应的笔画名称。
生在文中描红,书写一遍。
反思:在学习jqx的字形时,学生自编顺口溜,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投入,字母的形状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学习音节。
1、两拼音节:
指导j与i相拼
师:J和i是好朋友,它们拉起手来,谁能拼一拼?
生:我来拼J—i--Ji
生:给它戴上四顶帽子来读一读。
板书四声,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教大家读一读?可以用它说词语或句子。
生:jī小鸡的jī 相机引出“小鸡”的“鸡”。
生:jí集合的jí
生:jǐ几个的jǐ
生:jì记住的jì
游戏中学习q x与i相拼。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搭石步子的游戏。
游戏规则:如果搬起一个石头(石头形状的卡片),能读出它上面的音节,并且用它说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就可以搭一个石步子。
生:xī西瓜的xī
生:xí练习的xí
生:xǐ妈妈在家洗衣服。
生:xì做游戏
生:qī七个人
生:qí骑车 我在骑车。
生:qǐ一起 站起来
生:qì生气 气球
师:恭喜你们顺利的过了河。下面的儿歌你会读吗?
反思:巧设教学游戏,在玩中学。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在教完jqx这三个声母后,我设计“搭石步子”的游戏,营造了出了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有趣、热烈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儿歌,在儿歌中巩固音节。
叽 叽 叽,叽 叽 叽,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七 只 小 鸡 嘻 嘻 嘻,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拼音略)
师:自由读读儿歌,看看上面的音节你会认吗?
生自由读儿歌。
师生一起拍手读儿歌。
四、学儿歌
出示情景图看图
师:看见这些小鸡,你有什么问题?
生(问题一):小鸡们在干什么?
师:看看图画,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生:在捉虫
生:在做游戏
生:在刨土
生(问题二):它们为什么要捉蝴蝶?
生:我知道,因为它们觉得捉蝴蝶很有趣。
生(问题三):那只小黄鸡为什么那么开心?
生:它看见蝴蝶长得很美,它就很开心。
你能把在图上看到的,编一个小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讲故事。
师:图中的故事就藏在课文中,你们想读吗?
生:想
师:读一读红色的拼音,自己拼一拼。
师领读。
引导拍手读一读儿歌。
巩固认识“鸡”。
反思:本环节设计了编故事,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是极其感兴趣,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故事来渗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了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充满无比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并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为孩子们营设了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有趣、热烈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编顺口溜、做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从提升孩子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出发,我整合教学资源与目标,促进孩子观察、思维、表达、拼音识字、读儿歌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始终以人为本,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鼓励孩子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学习新知,探究拼音方法及识记声母的方法,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尽情地展现。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文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的教学内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直观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以及认识了1~5各数。其中 “=、>、<”在教材中都是首次出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比多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符号的实际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研究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们到第二批省级实验区一所省级示范实验小学进行调研,一位实验教师的课给人许多启发。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起思考
师:有一天,3只小猴子一起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准备分吃各自带来的水果(出示情境图)。请观察,3只小猴子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1:一只小猴子说,桃子正好3个,每人1个,边说边捧了桃子想吃。
生2:另一只小猴子数了数香蕉说:慢着!香蕉才2根,每人1根不够吃的。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4个,每人吃1个还多1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学生高兴地说:好!)
(二)展开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3只小猴子吃,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自主操作、思考,进行小组交流)
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桃子(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一一对应着摆3个桃子,小猴子和桃子正好一样多。
生2:小猴子吃桃子每人1个,正好够吃。
生3:我想是表示3和3同样大小。
生4:我想是表示3等于3。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3=3”表示。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呢?
生1:3朵红花和3朵白花朵数相等,也可以写作“3=3”。生2:4个男生和4个女生人数同样多,可以用“4=4”。
师:看来大家对等号有了认识,请写一写“=”。其他组再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香蕉(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摆2个香蕉,发现只有2只小猴子一一对着香蕉,另外一只小猴子没有对着香蕉,所以香蕉不够吃。
生2:也就是说,1只小猴子吃不到香蕉。
生3:就是,这里的3和2不能用等于。
师:请大家想一想,3和2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呢?
(学生蜂拥而上,到黑板上各自写着:3大2小,3≠2,3>2,2<3等。)
师:请小朋友们发表意见,他们写得怎么样。
生1:“3大2小”写得是对的,是不是可以简单一点?
生2:3和2不相等,我在“=”上加了一画,写成3≠2。
师:3和3相等,3和2不相等,“=”上加一画,真了不起!
生3:我写“3>2”,是想3和2不相等,“=”不能用了,改成一边张口大,一边张口小。朝3的一边口子要大,朝2的一边是尖尖头。
生4:我妈妈说,“3>2”叫做“3大于2”。
师:他把妈妈说的也记住了,真好。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
生1:2枝铅笔和1枝铅笔,2枝大于1枝,2>1。
生2:5个电扇和3朵花,每个电扇贴一朵花,不够贴,5>3。
师:小朋友们能把学到的比大小用到生活中去。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梨,发现3只小猴子都一一对着一个梨,还多了一只梨。就想是3<4。(到黑板上书写)
生2:请你说说,为什么用“<”好吗?
生1:刚才3比2大,写成“3>2”,3比4小,我们就把“>”倒过来用,尖尖头对着3,大口对着4,表示3小于4。
师:说得真不错!他们组能用刚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值得表扬。(学生拍手表示祝贺)就让我们用“=、>、<”来说说怎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好吗?
……
(三)应用与拓展
(出示情境图:5只兔子,4个萝卜)师引导思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学生汇报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我用摆图片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对上萝卜,5>4,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2:我用连线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连上萝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3:我没有摆,只是想,我们学习1、2、3、4、5时,4排在5的前面,4<5,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大胆,联系生活实际,随处可见学生创造的火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展示潜能的空间,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思维在情境里飞扬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见,创设适合学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只要情境创设得好,学生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畅想、去思考,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案例中,学生面对小猴子吃水果这样熟悉、喜爱的情境,他们观察得是那么仔细,互相之间的对话是多么自然、生动、活灵活现。通过观察,较好地引出了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活学活用是儿童的天性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例如,在比大小的过程中,学生将小猴子和水果一一对着摆,用线连接兔子和萝卜等,都是以前面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思想为基本思想武器,并进行灵活应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再例如,学生以男生和女生个数,花和电扇等的对应关系做例子,来理解关系符号,是十分自然、有效的。
(三)创造没有年龄限制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没有年龄限制,哪怕是刚入小学才十几天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的潜能。例如,面对教师“请大家想一想,3和2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学生蜂拥而上,以各种形式来表示。学生富有个性的解释,显示出他们创造的灵性。同样,一个学生针对同伴“3<4”的“创造”要求同伴说说为什么用“<”时,那个学生的回答“3比2大,写成„3>2‟,3比4小,我们就把„>‟倒过来用,尖尖头对着3,大口对着4,表示3小于4”,多么富有创意!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多给学生创设创造的空间,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篇: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教学案例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人音版》第一册第10课。《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F大调,四三拍,旋律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听《平安夜》,感受不同地方的音乐情绪。
2、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编创简单节奏,做送新年贺卡的小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碰钟两个、16K白纸(硬纸)、铅笔、彩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检查学生的学具。
2、师生一起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老师边做动作边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学生跟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边学老师做动作,最后的动作以座好结束。
二、聆听《平安夜》。
1、故事导入。
师述:同学们都做的很好,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过节的小故事――《平安夜》,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放录音《平安夜》(声音稍弱),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关于平安夜的小故事。
再让学生聆听故事中的圣诞歌曲《平安夜》。
听完后,教师讲解“圣诞节”:一年一度的圣诞节12月25日是许多国家万民同庆的盛大节日,相当于我们过春节,比较隆重、热闹。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平安夜》。
2、聆听《平安夜》,让学生带着感情充分地感受歌曲安宁、祥和的音调。
3、欣赏《平安夜》,老师提问学生: 通过聆听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4、聆听《平安夜》,老师和学生一起随着歌声轻轻地做动作,看谁做得最好看。
三、歌曲教学。
1、谈话导入:
师述:同学们做得可真好!听,外国的小朋友们又唱起来了……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新年好》及动画,学生边听边看动画。
师述:外国的小朋友们唱得好听吗?再听老师演唱一遍,请同学们拍手为老师伴奏。
2、教师边弹琴边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3、播放歌曲《新年好》,学生拍手伴奏。强拍拍手,弱拍拍肩。
4、播放歌曲伴奏,学生根据伴奏朗读歌词。(注意节奏要准确。)
读完后,老师帮助学生纠正不准确的读音。
5、学生讲述过节的趣事。
师述:同学们读的真好!谁能告诉老师,过春节的时候,你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放烟花、吃水饺。
师述:同学们的春节真是丰富多彩。春节快到了,我们跳起来,共同庆祝春节的到来好不好!
6、播放歌曲,师生戴上小红帽,手拉手一起跳舞。
7、学生学唱歌曲。
a、学生边跳边听录音哼唱旋律。b、学生拍手跟录音默唱歌曲。
c、学生拍手跟伴奏演唱歌曲。
d、找两名同学用碰钟为歌曲伴奏,敲击每小节的第一拍;其他同学边跳边唱。
8、师生一起做游戏。
师述:同学演唱的真好听!春节快要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个“送贺卡”的游戏。每人自己制作一张带有节奏图谱的贺卡,送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由收到贺卡的一方准确的读拍节奏。读拍准确,收到贺卡的同学还要回送对方贺卡,再由他读把贺卡上的节奏读拍出来。
(1)、学生自制一张带有节奏图谱的贺卡。(播放歌曲《新年好》,声音稍弱。)(2)、学生互送贺卡。
9、全体学生起立,边跳边演唱歌曲《新年好》。学生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第四篇:一年级教学案例
一年级教学案例
四 季
教学背景
本教学案例是本人作为新上岗的教师在本教研组的教学活动中的一堂精心准备的教学公开课,主要是向本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和校领导反映汇报自身的教学成长。作为一名新老师,开本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得到各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校领导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教材背景分析
《四季》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有趣的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并且四幅插图色彩艳丽,适合朗读且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口、禾、雨”。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识字、写字能力有所提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之美。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难点 正确认读和使用“对、说”等11个生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4个生字,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特征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四季的动画和图片,识字内容,课文内容、相关练习等。
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圈画生字。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谈话法、表演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些美丽的景色,你想去吗?
生:想!
师:睁大眼睛,快坐好。老师给你找个小向导。(点击鼠标,出现一只小鹿)
师:老师请来小鹿做向导,你可要认真观看啊!(课件播放关于四季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得都很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冬天的雪花;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夏天的荷花等等
师:这就是我们的四季王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四季的课文。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儿童喜欢童话般的世界,富于幻想,教师利用了这个特点,虚拟了一个童话情境,并通过课件演示鲜活的画面,由“小鹿”做导游,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各个季节的典型事物,将学生带入“四季”,如临其境,不仅能产生兴趣与遐想,而且使学生对小动物生成了亲近感。同时,使学生对“四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激趣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接读课文,生认真听,随时在大屏幕上出现本课的生字。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说所有生字(以生字小屋的形式),指名生给拼音宝宝(拼音卡片)找找家,把它们放回相对应的生字上面。(生上台给拼音找相对应的生字)。
4、小老师领读生字,齐读生字。
5、交流识字方法,记字形: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组词、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6、游戏:摘苹果记生字。(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生字,生读正确,奖励一个小苹果粘贴。)
7、小结:同学们不但能在课文中识字,还有那么多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字,真是太棒啦!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此处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创设给拼音宝宝找家的有趣情景,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借汉语拼音和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识字,寓教于乐,易于学生接受。
此环节识字教学中渗透了许多生活中识字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也使原本枯燥、单一的识字教学充满了乐趣,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华汉字的热爱,调动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朗读:
大屏幕上同时出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代表性图片,请学生再次自己读课文,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学生自读课文。)不一定以课本的顺序讲解课文,以学生选择的不同顺序分节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阅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展开教学,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有学生说自己喜欢春天,相机引导其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2、理解文意,指导朗读:
(1)
师:听这位同学读了这一小节后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草芽是尖尖的。
生:还知道了草芽在对小鸟说话。
(2)
师:草芽尖尖是个什么样子啊?谁能上黑板画给大家看看?(生上黑板画小草,师相机指导)师:草芽嫩嫩的,尖尖的,十分柔软,非常可爱!谁能把草芽嫩嫩的,尖尖的样子读出来?
(指名生读“草芽尖尖”一句)
(3)师:草芽为什么说自己是春天? 生:因为只有春天到了小草才会发芽。师:春天到了,大地还有哪些变化?
生: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柳树都发芽了;迎春花也都开放了;等等(相机出示配有音乐的春天的动画图片,包括以上学生提到的事物)师:春天多美好啊!小草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多自豪啊,谁能把小草的骄傲与自豪读出来呢?
(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处借助板画,多媒体动画和配乐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朗读课文和书籍的兴趣。学生边读边想象,并将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以促进其感悟的不断深化,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帮助积累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请喜爱夏天的学生先来谈谈自己喜欢夏天的原因
生:夏天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游泳,去海边捉螃蟹,打水仗,吃西瓜等等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里写夏天的一个小结,看看文中提到了夏天的什么?(指名生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生:写了圆圆的荷叶和可爱的小青蛙
3、语言渲染,指导朗读:
师:是啊,夏天到了,池塘里长满了圆圆的大荷叶,小青蛙在荷叶上快乐的跳来跳去,多美啊!(边说边出示相应地动画图片)小朋友们,该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小节的学习由回忆生活中的乐事开始,加之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渲染和学生的反复练读,使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夏日池塘边的那缕清凉与惬意,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正如朱作人教授所言:“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侧能使人感受。”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请喜欢秋天的所有学生一起来读一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不懂的问题。
2、质疑解疑:
生: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谷穗为什么要“鞠着躬”?谷穗为什么说自己是秋天?
生讨论,全班交流解答。
(谷穗弯弯是因为秋天了谷子都成熟了,结满了果实,很重,所以把腰都压弯了;被压弯了腰的谷穗就像是在向我们鞠躬一样。)(相机出示谷穗被压弯的动态图片)
3、表演读,体会情趣
师:谁能学着谷穗鞠躬的样子给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
(指名表演读——师范读——自由练读——再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促进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从小培养孩子乐于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可以使孩子受益终身的。运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之后入情入景的表演朗读,更使得学生情趣盎然。]
(四)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师:说说冬天里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生:下雪之后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滑雪、滑冰。
生:我喜欢冬天,小雪人真顽皮,它戴着小红帽,胡萝卜做鼻子俏皮可爱。
生:冬天雪花白白的,多美丽啊!
生:冬天还可以穿上厚厚的棉衣,在雪地上散步、玩耍。
师:哦,看来下雪和小雪人真的是冬天最明显的标志啊,因为有了它们冬天也更加有趣和可爱啦。今天老师也给你带来了一个可爱的雪人朋友,看看它都说了些什么?(播放动画配乐朗读)
2、师:小雪人说了些什么? 生:(齐声回答)我就是春天。师:那它是怎么说的这句话啊?
生:(指名回答)雪人大肚子一挺顽皮地说。师:你能学学雪人的样子骄傲的读一读这一小节吗?(生自由练读——师范读——指名表演读——表演读比赛)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要联系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求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而且还有学生的经验(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由文本引向生活,让学生谈出生活中的春天,重在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感受。本小节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的联系生活谈体验,感受冬天的美丽与快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如加动作)、背课文,学习活动自然就成为了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
四、诵读全文,回顾总结: 齐读课文,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逐一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加以总计概括,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学习印象,有效的指导背诵。]
五、拓展联系,提高表达力:
1、出示课本中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
2、师 :老师今天看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特别想用作诗的方法把它们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师:那老师就用书上的方法先来说说春天吧。柳条飘飘,它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出示秋叶飘飘的图片)
师:那位同学能当小诗人,照着书上的样子来为这幅图片作首诗啊?(指名生来说一说——给夏天和冬天也作首诗)
师:同学们可真榜,都是不错的小诗人。把你作的是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听好不好?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拓展联系,可以巩固学生对四季特征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书上句式的学习,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此形式拓展了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注重联系生活学语文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的感悟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语文的实践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教学评析与反思:
实施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情境中识字,提高生字的复现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带着拼音读、去掉拼音读、让学生摘苹果记生字。在读的过程中汉字不断地自然复现,每次的出现又有一定的层次随语言环境整体自然复现,无意中使汉字得到巩固。
2、以情带学,自然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开始我就利用动画导入,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和喜欢的理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
拉近与课文之间的距离;然后设置如下情境:如:在理解“鞠躬”一词时,我让
学生亲自体验一下,鞠着躬读第三小节。我们什么时候会鞠躬?通过对学生生活 的再现,再让学生说说谷穗为什么时弯弯的?它在向谁鞠躬?这样的设计,我自
认为更能说服学生,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深刻。
3、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在全面理解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中的诗句,说一说四季里发现的东西,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启发,生活中许多景物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学生续编的儿歌精彩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中应该安排写字教学,但是因为本堂课的容量有限,已经无法安排这一环节。
2、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获得知识,而应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知识。识字教学中要注意进一步强化巩固识字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缺少课间休息环节。
4、对教学过程中引导、过渡、总结性语言的雕琢不够精细。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温云霞
11~20各数的认识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最初我这样教学过:
首先,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抽读,集体读。
然后,进行数数练习:从1数到20,个别数,集体数。最后,把11~20各数各抄10遍。
可通过教学我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像预设的那么顺利,我依赖教学参考进行备课,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虽也有一定效果,但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次实践总结后,我尝试这样教学:
首先,进行数数练习。
⑴一个一个数,从1数到20,从7数到18,从20数到10。⑵看图数一数,填一填,想一想,你是怎样数的?(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等)
⑶数一数本组人数,数到最后一个学生汇报人数,一组共有几人?
你是第几个?
接着,进行读数练习。
⑴看卡片读数:
① 出示“12”,读作多少?12左边的数是多少?12右边的数是多少?
② 出示“14”、“16”,分别读作多少?14和16中间的数是多少?
③ 1个10和4个1组成的数读作多少?2个10组成的数读作多少?
④ 比15大比17小的数是多少?18这个数在哪两个数中间?
⑵排卡片读数:
① 教师读数,学生出示数字卡片,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再读一读。
② 问学生还可以按什么顺序排列,再排一排,读一读。然后,进行写数练习。
⑴摆一摆,写一写。
⑵读一读,写一写。
3、玩找座位游戏。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动物音乐会场景,并用讲故事形式提出游戏的要求:有一群小动物,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公园开一个小小音乐会。音乐会里的座位上写的号码是“14后面的一个数、2个10、比20小1、比10大比12小、13前面的一个数、一个10和7个1、比11小1”,而小动物们拿到的门票上写的号码却是15、20、19、11、12、17、10,它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了。请小朋友用学到的本领帮助小动物们找到座位。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来安排教学过程;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意向、认知能力等基本情况后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结合生活实际数数,增加学生对数概念的感性认识;变换读数形式,变机械地读为在思考的基础上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按不同顺序排列卡片,促进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用童话故事来组织找数游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一系列安排是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进行的创造性设计。学生学得快乐,也学得有效。
在对教学案例的比较和反思中,我深刻感受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
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只有思考在学生思考之前,创新在学生创新之前,把备课视为一种创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