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汇总
《分一分与除法》课堂教学评价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以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作为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综观整节课,赵老师始终注重强调学生“学”的过程,而淡化教师“教”的痕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让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
教材内容的呈现,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充分运用书本上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学习知识,感悟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
充分运用课本现有资源,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从而感悟新知,老师的作用只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顾问,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评价。
**老师的课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让学生理解“0”的除法,老师舍得花时间,在学生分了好多东西以后,出示一个空盒子,并打开让每位学生目睹一下盒子里是“空”的这一场景,再让学生把里面的东西分一分,从而使学生形象的理解“0”的除法。在此之后再让学生课后去整理有关“0“的加、减、乘法。初步培养学生整理、归类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一分与除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除法,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因此我觉得最好将等分除和有零的除法放到下一个教时。
听《分一分》有感
我看了**老师执教的《分一分》一课,我有许多感受。我认为她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整堂课都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课堂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体现了数学生活化,学生学得愉快而有趣。
在操作时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十分注重,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注重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但是一堂再美的课也会有一些瑕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和大家一起共同商讨:
1、还应注重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数学语言还有待更进一步精确;
3、若能运用多元化的评价那将会更好。
听《分一分与除法》有感
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一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很深。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分一分与除法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所以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如活动一的分桃,活动二的分鱼,活动三的分骨头等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了数学的建模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学生的自立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老师在教学中还选了学生较熟悉较喜欢的动物故事,来讲解除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教学真正体现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数学能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所以本节课是值得
得我们学习的一课。
评《分一分》
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1.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熊大婶过生日请朋友这一故事情境,采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关注学生体验,教学中**老师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做中学”,用圆片分桃,用小棒分骨头,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分鱼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平均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去感悟同一结果的不同分法.3、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索、讨论,尊重每一位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分法多样,而且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全班学生心情愉悦,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4、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均分”问题,将书本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发散了思维。
<<分一分与除法>>的评课
听了**老师的《分一分与除法》这节课,可以看出**老师准备很充分,是一节值得我学习的示范课。**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学到了不少鲜活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取新知。本节课注重实践,小学生有着好奇,好动等特点,遇到新鲜事物喜欢动手试一试,**老师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自己感知了平均分的意义,所以,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不是靠模仿与记忆得来 的,而是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结果。
2、注重了面向全体。本节课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每个活动都面向全体,同时也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如:让学生用8个圆片代替8个苹果分一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分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3、教学中注重了德育的渗透。在分一分这个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分法,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分两只小猴才满意时,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渗透了应谦让的美德。
4、我还有一点个人想法,**老师在课中注重了合作学习与小组交流,但我个人认为在最后的巩固练习时则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总之,这节课充满活力,设计新颖,独特,语言简洁。很好地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是一节很好的示范课。
评**老师的《分桃子》
**老师执教的《分桃子》一课,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化验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平均的意义,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基础。
首先,**老师这节课突出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必须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分桃子》中有三个“分一分”的活动,这三个活动的题材都是低年级学生熟知并非常感兴趣的,每个活动都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并动手操作,从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平均分”,让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平均分”这一知识产生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从操作向表向发展,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从而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能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呢!
其次,**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合作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这节课的三个“分一分”活动,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尤其是第三个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平均分”意义进行分配,学生在合交流中得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依次一个一个地分、依次二个二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在反馈的信息对比中学生明白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这时**老师利用二年级学生已有的乘法基础和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不失时机抛出一个带有激励性和竞争性的问题“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达到了预设目的,在整个分的过程中,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也为今后利用乘法学习除法打下了基础。
另外,**老师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第一个分一分的过程中,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随意分的平均的区别,其中在随意分的结果有多有少,这时**老师说就让学生选自己想要的结果,从结果上反映出当前孩子的自私现象,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谦让无私的品德教育,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育之中。
虽然**老师这节课有诸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我认为对于小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学 生,还应该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他的性格,性格决定他的命运。
听《分桃子(平均分的认识〈一〉)》有感
在认真聆听了**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平均分》一课后,给刚和北师大教材打交道的我以很多的启示与帮助。下面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体会:
一、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老师根据二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的特点,以《熊大婶分桃子》的故事开课不仅一下抓住学生的心,而且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突破了教学活动的难点
《平均分》这一知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机会很多,有了粗浅的接触,脑海中也有浅略的表象,但是还没有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要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老师在突破教学难点上做的好!结合孩子们熟悉与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以熊大婶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分桃子、分小鱼、拼奥运五环等多次自主操作,同时借助直观的媒体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知、直观形象看清平均分的过程,明白每份同样多,才叫平均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使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了,使得平均分之一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解的目的,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多种方式表达操作与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不仅能激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还可以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使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例如:**老师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时,说:如果你是熊大婶会怎样把8个桃子分给小猴兄弟俩呢?分完后同位的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四、渗透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老师在对比学生分桃子的各种分法时,如果你是小猴兄弟,你会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呢?当学生说到选择分的同样多的分法时,针对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日常生活中总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普遍现象,**老师随机渗透对学生进行和谐相处、团结友爱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
五、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新理念
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老师在课堂总结时,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平均分的概念,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来,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整节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新理念。
值得商讨的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不仅是对传统甄别式评价的变革,更是对我们老师教育教学理念的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对善于倾听、乐于合作、虚心接受等学习方法与品质作有效的引领,并给予积极、真诚、灵动、多元、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来丰富学生的生命,这样枯燥的“知识课堂”就将被充满人文精神的“生命课堂”所替代。
板书设计什么时候呈现比较科学合理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学设计与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板书设计是否能像本节课在短短的两分钟来完成,这也是值得商讨。(拙见望见谅为谢!)
评**老师的课《分桃子》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非常成功,从分桃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交流,初步体会分到同样多与随意分的区别;小结得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而揭示出“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分鱼和分骨头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这一数学思想,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将教材中的例题和分一分中的第2、3小题用熊大婶过生日请朋友这一有趣的故事情境,把揭示平均分含义的三个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体现了教师设计的独具匠心,采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2.教师在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这一重点知识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创设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物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在练习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通过分筷子、分铅笔、拼奥运五环的过程,突出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如:连一连、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进一步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在平均分有剩余的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演示分气球,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①全部分完;②有剩余。
总之,**老师的这一节课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小的细节值得我们进一步揣摩:分桃这一活动中,**老师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后,让学生汇报时,在听完学生说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后,再一种种的出示四种分法。我觉得不如在一生汇报时同步出示相应的分法,更有助于学生明白。学生汇报后**老师提出:如果你是两只小猴中的一只,你想选哪一堆?学生众说不一,**老师也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进行了谦让的品德教育,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并不科学,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给学生学习新知带来了一些困扰,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不妨把这个问题改为:哪种分法可以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学生就不会众说不一了,就只可能回答两只猴子都分到4个这种,进而得出“同样多”。
看“分桃子”有感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熊大婶家来客人了,给客人分东西吃这一故事主线展开教学的,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体现了快乐数学,数学快乐这一新理念。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运用了“情感教学”,把抽象的“平均分”这个概念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让枯燥的概念生动形象化,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概念。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了解“平均分”,对不同分法给予肯定,这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是有益的。比如:12条鱼平均分给四只小猫,分小组探究时,有各种分法,老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愉悦,更好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小动作,就可以起到“助产”“引思”的作用,在本课要结束时,**老师拿出九个气球,要求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不是每次都分完,还有剩余的时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起到了“助产”“引思”的作用,给全课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
但有两点看法说出来与各位同仁探讨。
第一.本节课把九个气球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是亮点,但**老师没充分利用这个亮点,浪费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
第二.”平均分“在生活中信手拈来,本节课基本上都是用童话故事在讲平均分,教师是否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挖掘“平均分”呢?
评《分桃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晚上好!我看了**老师上的《分桃子》一课,感受多多,我觉得这节课成功之处有四:
1、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发挥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一开课,**老师便抓住儿童心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呈现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让学生身临其境。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通能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整个调动起来了。随后,**老师又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帮小猫、小狗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 知分的过程。
2、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了解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如分鱼、分小棒等,有单独分、合作分,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分的方法与过程,体现了数学新的教学理念。
3、融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如在分桃子的过程中,老师把团结友爱、谦让精神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4、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如在让学生动手分鱼、分小棒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并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与方法。
然而,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老师在最后板书提示课题时是否有点牵强附会。我认为在分桃子时,老师在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之后,便顺势提示课题,板书课题,这样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2、拓展创新不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师在做小鱼卡片时,能不能有意的给小鱼涂上四种不同的颜色,学生除了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三个三个的分以外,还有不有其他的分法呢? 这样,便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机会,从而拓展了学生思路。
总之,**老师在整节课中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一个一个的得到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了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真正做到了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分一分评课稿
分一分评课稿
听了袁理平老师的课《分一分》,获益颇多,袁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得当的板书,适时的激励语言都十分到位,教学环节。现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叙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年级的孩子具体思维胜于抽象思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开头的观察小明家脏乱的情况能很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励孩子们积极地献策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引出课题,把事物有规律的分开叫做分类。
二、动手操作,寻找分类的方法
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动手,袁老师设计的小组分类后展示,充分的锻炼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将孩子的分法展示在黑板上更激起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请孩子说出分类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总结,发挥了孩子的总结表达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培养了孩子的协作能力。
三、探究新知
1、让学生对衣服进行分类,在期间强调番号的书写,很细致
2、出示不同种类的事物让孩子自己分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3、出示生活中超市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在。
四、总结
让孩子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加强了对这节课知识的认识。
袁老师的课堂非常的有条理,但是还有一点遗憾:
1、课件效果不佳,但是课件制作还是很用心的。
2、结尾还有延伸的环节没有完成。篇二:分一分评课稿
《分一分》评课稿
《分一分》是西师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期第五单元《表内除法》的第一节课。“分一分”是除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平均分”。这部分主要有3个例题。例1重在突出平均分;例2突出了按每份数把东西平均分;例3突出了按份数平均分物体,这种分法通常采取每次按份数放入的物体是同样多来分。我认真聆听了实验一小汤老师执教的《分一分》这节课,产生了很多的启迪与思考。下面我就谈谈听课后的一些体会:
1、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发挥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一开课,汤老师便抓住儿童心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呈现一个《猴妈妈分桃》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能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整个调动起来了。随后,汤老师又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如分葡萄、分铅笔、分包子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平均分”这一知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机会很多,有了粗浅的接触,脑海中也有浅略的表象,但是还没有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要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纵观汤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从例1到例3,她几乎都是以操作法贯穿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具体“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实现学生的认识从“感性—理性”逐步抽象、逐步发展。教学例1时,她让每位孩子分一分,全班合起来有3种情况,在这3种情况中找出一种特殊的分法即“平均分”。同时借助直观的媒体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知、直观形象看清平均分的过程,明白每份同样多,才叫平均分。然后趁热打铁,她通过练习一道关于平均分的判断题,巩固刚才建立的“平均分”的概念。教学例2时,她首先让学生明确要分的总数是18串葡萄,然后用学具代替葡萄在同桌之间分一分,并将结果贴在黑板上,方便展示。当学生呈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分的结果进行排列,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中有趣的变化现象,总数18串葡萄不变,每盘放的串数越多,盘数反而越少。尤其教学例3她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平均分”意义进行分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依次一个一个地分、依次两个两个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在反馈的信息对比中学生明白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这时汤老师利用二年级学生已有的乘法基础和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不失时机抛出一个带有激励性和竞争性的问题“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达到了预设目的。在整个分的过程中,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例3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使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平均分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概念的目的,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融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
在猴妈妈分桃的过程中,老师把团结友爱、孝敬长辈的品德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4、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
在让学生动手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并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与方法。在叙述过程中,老师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规范表达。
总之,汤老师的这一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大家推敲的地方:
1、教学评价尽量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不仅是对传统甄别式评价的变革,更是对我们老师教育教学理念的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对善于倾听、乐于合作、虚心接受等学习方法与品质作有效的引领,并给予积极、真诚、灵动、多元、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来丰富学生的生命,这样枯燥的“知识课堂”就更具人文思想。
2、练习设计如果能更新颖,更有深度就锦上添花了。
以上仅是我们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篇三:《分一分(一)》评课稿(一)》评课稿
张
丽
芳
《分一分
《分一分(一)》评课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平均分)
3、思考: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了解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评析:课始,教师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游玩活动场景,从平均分食物出发:即从分多个物体(分整)到分一个“月饼”(无法得到整数),从而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感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1)理解1/2的意义(图文结合)
(2)折一折,用长方形纸做出它的1/2。a 独立操作。
b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3)判断,哪个图形可以用1/2表示
(4)走进生活中的1/2(脸谱,火锅等)
2、认识1/
4、2/
4、3/
4、4/4。
(1)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呈现4种不同折法)。
(2)涂一涂。a 将其中的一份涂上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b学生动手,将正方形纸的三份涂上颜色,反面标上分数(3/4)。3„ „分子
板书: „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c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
纸片的(4/4)。
(3)展示交流。
通过以上操作与实践,你能说出1/
4、2/
4、3/
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1)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子、分数线、分母)(2)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评析:本环节,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这一重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的空间与条件,引导学生从操作学具入手,使其通过操作和观察,把对知识的思考与学具的操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初步建立“分数”这一概念。当学生通过分“正方形纸”发现1/2的存在时,教师紧接着安排了在其他事物中找1/2,让学生走进图形,经历从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过程。如让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形式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脸谱、花瓶等图形的一半,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月饼,还可以表示半个长方形、半个脸谱等许多物体,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到分数的形成过程。并通过比较表示一半的共同点,体验“平均分”、“分2份”、“取1份”的特征,逐步地进行抽象,进而在进一步理解1/2含义的同时,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分数概念后,老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
慧,“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1/
4、2/
4、3/
4、4/4),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他们都能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有序活动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其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每个学生的参与愿望得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释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情、意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巩固练习
(1)小练笔。(分数的读写)
(2)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如:1/7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7。
(3)巩固与应用(完成练习1、2、3题)
【评析:练习设计凸显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最后拓展练习,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找出身边几分之几的分数,体验几分之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在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只要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分数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四)组内讨论。比较1/2和1/4的大小(吃西瓜情景),动手折圆形纸,交流发现的规律。
(五)考眼力,各图形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篇四:《分一分(一)》评课稿
《分一分(一)》评课稿
陈东云
今天,我听了涂老师上的《分一分》一课,课始,涂老师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游玩活动场景,从平均分桔子出发:即从分多个桔子到分一个“桔子”(无法得到整数),从而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感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讲授新课这个环节时: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这一重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的空间与条件,引导学生从操作学具入手,使其通过操作和观察,把对知识的思考与学具的操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初步建立“分数”这一概念。当学生通过分“正方形纸”发现1/2的存在时,教师紧接着安排了在其他事物中找1/2,让学生走进图形,经历从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过程。如让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形式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脸谱、花瓶等图形的一半,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月饼,还可以表示半个长方形、半个脸谱等许多物体,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到分数的形成过程。并通过比较表示一半的共同点,体验“平均分”、“分2份”、“取1份”的特征,逐步地进行抽象,进而在进一步理解1/2含义的同时,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分数概念后,老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1/
4、2/
4、3/
4、4/4),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他们都能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有序活动中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其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每个学生的参与愿望得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释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情、意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在处理巩固练习时方面:教师的练习设计凸显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最后拓展练习,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找出身边几分之几的分数,体验几分之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在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只要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分数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在本环节时,变师“讲”为生“谈”,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数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反省。总之: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条件,并积极引导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历由动手操作做分数——自主探索找分数——合作交流说分数,将静态的知识改变为动态的研究,让每个学生体悟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篇五: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评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
(一)点评稿
本节课中,李华老师紧扣“五步尝试”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提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一点也不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下面我来谈一下本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
一、李老师紧扣本节课的核心,以“平均分”引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入新课。
二、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分数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三、练习的设计凸显了层次性、针对性。
四、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的“听客和”“看客”,而是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亲身参与课堂的探索活动。
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一、如果学生能对分数各部分的意义理解更深刻一些,想必这堂课会更精彩!
二、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分子和分母的具体位置,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出现像“”这样的分数了。
第三篇:教案16:分一分与除法
教案15 分一分与除法
(一)奉贤区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8页,练习册第19~20页。教学目标:
1、用减法引入新授知识除法,体会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
2、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会用除法计算。
3、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与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知识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4、学会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快乐和成功。
课前准备:辅助课件、练习纸、学具小方块、算式卡片、数量关系式卡片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
2、掌握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会用除法计算。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能将等量划分用除法来表示。教学难点:
1、理解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
2、除法的含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来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具学具:投影、小圆片、实物。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现在是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小丁丁和小巧收了许多的柚子,他们挑选了12个柚子,准备装袋送给小朋友一起分享。(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
(一)装袋
师:他们想12个柚子,每人4个,能够几袋分给几个好朋友?请你们自己动手分一分!
【板书课题:分一分】(学生操作)
师:你是怎么分装的?上来分给大家看一看!(投影仪)生:4个4个一袋(个别回答)
师:好,那就来看看分装柚子的过程吧!师:看,分装了…? 生:1袋
师:减法算式该怎么写? 生:12-4 师:对,分装了1袋,说明12里减去了……? 生:1个4 师:现在分装了……? 生:2袋 师:再减去4 师:从12里减去了几个4? 生:2个4 师:继续分装,分装了……?
生: 3袋。12-4-4-4=0,12里减去3个4[板书:12-4-4-4=0] 出示:12里有(3)个4。
师:等于0说明正好分完,也就是12里有(3)个4。
(学生在自己动手分装柚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包含除法的意义。)师:那么12个柚子还能怎么分装呢?每袋装几个?可以分给几个好朋友?下面请同学4人一组自己动手分一分,组长记录下减法算式,能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写完后请组长将算式贴在黑板上,注意不要重复贴!(学生借助小圆片操作)
师:这种是哪一组写的?请你们来说一说是怎么分装的!
生:12个柚子,每袋()个,能分装()袋。减法算式:12- - - =。师:就是求12里有()个(根据学生贴的顺序写)出示:12里有()个。(板书)(把减法算式全部请学生说完)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减法算式。你们发现了有什么特点呢? 生:被减数都是12,每一题都是连续减去相同的数,结果都是0 师:这里的0表示…… 生:正好分完 师:你们真棒!
师:在写12-1-1-1-1-1-1-1-1-1-1-1-1=0的过程中你们的感觉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做使它变得更简便。那么今天一个数连续减去相同的数的算式,能不能也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表示呢? 生:除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除法【板书课题:除法】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给每个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做好知识的铺垫;创设民主、宽松的气氛,将学生的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
(二)、学习除法各部分名称及含意:
1、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并理解含意: 师:我们来看一下12-4-4-4=0这道减法算式,我们怎样把它转变为除法算式呢?
[这道算式表示12里有3个4,除法算式可以写成12÷4=3(个)] 生:12÷4=3(个)【板书写:12÷4=3(个)注意:单位名称】 师:这个3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想乘法。连续减了3个4 师:对!这样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师:那这里的12、4、3各表示什么呢?(说清含意)生:有12块巧克力,每人分到了4块,分给了3个好朋友。
师:你说得真好!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老师边说边写(就在原有的除号上用红色的粉笔描一遍):先用直尺划一根短横线,选择横线的中间偏上点一点,再用相同的方法在横线的下面点一点。这就是除号了)师: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把除号写一下,读作除以 师:这道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全班齐读。生:12除以4等于3 师:在算式中各部分都有它的名称:除号前面是被除数,除号后面是除数,结果叫做商 师:我们来读一下 生:被除数÷除数=商
2、针对练习:
师:再来看下面这题,怎样写除法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12÷ =()【板书写算式】 师:说一下这三个数各表示什么含意? 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
师:接下来就试一试,把剩下的4题改写成除法算式,并且说一下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含意!(同桌互说)师:谁来说一说除法算式?
生:(请4个同学回答,选2个同学说含意)【板书写算式】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已经知道把12个柚子,每几个一份(例如:每3个一份),可以分几份,就是求12里有几个3,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所以: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贴板书)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算式,是对教材的重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明白每个数的含义及整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安排半抽象的巩固练习,在自己说,听同伴说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内化新知。)
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
独立完成下列练习题,然后反馈、核对。(1)2朵花插一瓶,10朵花可以插几瓶? 减法算式: 除法算式:
(2)14个梨,每7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减法算式: 除法算式: 2.量彩绳。
(1)熊猫乐乐出题。媒体演示28页:用3米的钢尺去量18米的彩绳,需要量几次?
A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随后用多媒体反馈。
B用算式表示,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减法算式:18-3-3-3-3-3-3=0 C多媒体演示量彩绳过程;并用除法算式:18÷3=6(次)D说说18÷3=6表示什么意思?18、3、6各表示什么? E18、3、6各自的名字叫什么?
(2)用3米的钢尺去量18米长的彩绳,需要量几次,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可以用除法计算。
(让学生在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除法算式,同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将新知内化。)
3.游戏: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20根小棒,有几种分法?(学生独立尝试或找伙伴合作)
四、激励评价,体验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互评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板书设计:分一分与除法(装袋)
12-4-4-4=0 12-3-3-3-3=0 12-2-2-2-2-2-2=0 12 ÷ 4 = 3 12÷3=4 12÷2=6 被除数 除数 商 12-6-6=0 12-1-1-1-1-1-1-1-1-1-1-1-1=0 12里有几个4,用除法? 12÷6=2 12÷1=12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本课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上给予学生大量时间操作实践,游戏也是很简单,既是让学生放松,又是拓展一下,蕴藏有序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的思考问题。
第四篇:分一分1谁先走说课\评课稿
《分一分》
(一)说课稿
南苑小学
杨 海
一、说教材
根据《课标》精神,我在熟透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到: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课标》把“认识分数”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习中将较系统地认识分数,《分一分》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五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动动手指”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把一些苹果分给两个人,你觉得应该怎样分比较公平?请举起右手,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个人应分得的苹果个数。接着又问学生:“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平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习,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为“勇夺小红花”竞赛活动,共设计三关,第一关必答题。第二关抢答题。第三关能力测试题。
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此教学环节,我预设目标是: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 分 一 分 》评 课 稿
张 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在孩子们的认知结构还是很模糊的,是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段,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听了杨海老师一节数学课《分一分》真是受益匪浅,从中总结出以下几个优点:
一、将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
通过旧知引发新知,教材首先出现分苹果这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半个怎么表示?”再用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如画图、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1/2用来表示”并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我把认识、感知分数,分数的意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上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生活中的实物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半个苹果怎么表示?”,这样学生人人能参与,发现,既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又能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在新课改中的教学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以活动、游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杨海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通过动手折画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谁先走》评课稿
祁惠春
从整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者在备课时深刻研究了教材,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把握得准确到位。教者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备学生,所以整个课堂显得非常和谐,师生配合得很默契。这节课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数学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生动活泼。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教学。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恰到好处。新一轮的课改实施后,教学中掀起了一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潮。但是,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深知并不是每节课都有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多媒体教学必须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其作用。在这节课中,教者运用电子表格显示统计结果,让学生直观感知数据,便于比较并发现规律。用画图板涂色,也同样让学生直观感知了可能性的相等。连接Intel网上的游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照顾学生中的差异。合作学习的模式一直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但是对于合作学习,我们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教者在这节课中做得就比较周到。课前,教者给小组成员编号。课上,给每个成员都分配了任务,并作了指导,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合作中去。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照顾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带着能力弱的学生。有了指导,有了任务分配这样的过程就避免了在合作中能力强的学生取代能力弱的学生的情况。3.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节课中从头到尾,教师都没有“填鸭式”的把可能性相等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4.将数学学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教者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紧扣日常生活,无论是“实验”还是“下棋游戏”等等,无不体现数学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深刻明白学习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同时,教者还很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故事、游戏等形式紧紧抓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充满了学习热情,课堂氛围很好,教学节奏也很紧凑。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谁先走》说课稿
南苑小学
杨海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要求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利用课件就《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说说我在教学中所作的尝试。
一、深入挖掘,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页P79页的内容。本课教材属于概率学习的范畴,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尝试定性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可能性,能判断规则的公平性以及初步学会设计公平的规则。是五年级进一步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设计方案的基础。
2.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新课标的理解,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现象,以及让学生明白可能性的大小,并能设计出对游戏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在动手实验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等可能性。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学风。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等可能性的认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教学难点,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组织实验活动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二、结合学情说教法和学法
俗话说:“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在教学中,我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在动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创新。这样学生就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既获得探索知识的快乐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落实目标,说教过程
结合几年来教学新教材的经验,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游戏导入·快乐揭题→猜想验证·自主探索→紧系生活·巩固知识→首尾呼应·游戏延伸”的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我将结合课件说说该课教学的全过程。1.游戏导入,快乐揭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先与学生玩“围棋子”的互动游戏。得出这样的游戏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的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呢?提出疑问,揭示课题。
2.猜想验证,自主探索
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更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游戏情境—“谁先走”。小明和小华互相谦让,谁都不愿先走。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谁先走吗?学生助人为乐的热情便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说“扔骰子”、有的说“猜拳”、有的说“石头、剪子、布”等等。及时表扬学生的方法真多,然后针对性地提出笑笑的方法。“点数大于3,小明先行;点数小于3,小华先行。”粗略看后,学生便出现了两种意见,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公平还是不公平呢,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吧,组织学生进行扔骰子游戏。通过学生的操作,汇总全班的数据,发现小明先行的次数更多。为什么呢?是偶然吗?不,通过引导分析发现:点数大于3有:4、5、6三种可能;点数小于3只有1、2这两种可能;可能性不相等,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公平的。那么你能修改一下笑笑的规则,使它对游戏双方都公平吗?适时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掷硬币出现的可能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在探讨淘气的方法是否公平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同,所以这个方法是公平的。同时,利用课件展示在一些体育项目比赛时,运动员双方经常会用掷硬币的方法来挑选比赛场地,加深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3.紧系生活,巩固知识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实验证明,学生将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如何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呢,练习的设计和呈现就显得由为重要了。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就是生活”的理念,我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景 “石头、剪子、布”,以及生活中超市收款时的对于分币的“四舍五入法”进行辩论-“有理你就说” 为练习素材。形式新颖,学生参与热烈,加深了对规则公平性的判断。
4.首尾呼应,游戏延伸
本课的拓展延伸的环节是让学生尝试根据已知,设计公平的规则。在本环节中让学生回归到课前的“天下为公”的游戏,“你能修改一下游戏规则,让这个游戏真正公平起来吗?适当提示学生可以从花色、大小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在小组中玩一玩。全课在游戏中开始,又在游戏中结束。首尾呼应,游戏延伸,意犹未尽。
第五篇:表内除法分一分
表内除法
分一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
1、例2,第67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68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现实意义和数学意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把物品进行平均分。
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8个五角星,12支铅笔,3个盒子。学生准备:20根小棒,每组1袋豆子、4个盘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第65页主题图
学生观察这幅图中的小朋友课间活动时在干什么? 尽可能从图中发现以下信息:(1)操场上一共有30人。(2)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3)6人1组,可以分几组? 教师:这些小朋友在参加课外活动时,为了方便开展活动,采用了分组的方式进行。你们在课间活动时,也有过这样分组进行的经验吗?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需要分一分来解决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分一分。
板书课题:分一分。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1)出示例1,提出分的要求。出示6个★。
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教师:要把6个★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2)学生独立分一分。
教师:请你数出6根小棒代替★,动手分一分,看谁的方法多。(3)总结平均分的概念。
抽学生上台,在展示台上展示把6个★分成两堆的不同分法。★ ★★★★★
★★ ★★★★ ★★★ ★★★ 教师:这3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特殊? 为什么?(第3种,因为分得的每一堆的个数一样多。)
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把第3种分法贴在黑板上,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4)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分一分,并呈现学生的不同分法。提问: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为什么? 2.教学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刚才通过分五星和小棒,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有12支铅笔(出示12支铅笔),要平均分成3 份(出示 3个盒子),可以怎么分?(1)独立操作。
学生用12根小棒代替12支铅笔,动手分一分,预设学生可能的分法: ①每次每份分1支,4次分完。②每次每份分2支,2次分完。
③1次每份分3支,1次每份分1支,2次分完。④每次每份分4支,1次分完。
⑤先把12 支铅笔分成3 份,再把多的移给少的,逐渐变成每份 4支。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关注不同的分法,各种典型分法分别请一位同学上台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①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分法,下面请这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分法。请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这些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先请分法比较复杂的学生介绍,再请分法比较简单的学生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方法优化的过程。
②每一位学生分完后,学生作出判断:平均分成3 份了吗? 为什么? ③几种分法汇报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位同学分的过程 不一样,有每次每份分1支的,有每次每份分2支的,有每次每份分3 支的等,这些分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教师:为什么每次每份分的必须要同样多。
学生结合分的实例理解,只有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才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到的支数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④刚才的分法中,谁的方法最简单。请他来介绍一下他的思考过程。
教师: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是把12 支铅笔先分成3 份,再把多的移给少的进行调整,直到每份一样多。其实,我们借助乘法 的知识来思考,就可以直接想出每份是多少,而不会盲目地动手了。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我们已经学会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试一试。1.练习十五第1题
教师:数出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教师:要把15个松果分给3只松鼠,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平均分)教师:不操作,请你猜一猜每只松鼠平均分得几颗松果。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可能有的孩子能借助乘法思考,有的孩子凭数感来猜测,都予以肯定。
教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验证你的猜想。2.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介绍思考过程。3.课堂活动第2题游戏
(1)教师结合操作示范,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接下来我们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进行比赛。教师抓出一小把豆子,介绍:如果这些豆子能平均分成2 份,就得2 分。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分数可以累加,最后谁得分多,就获胜。我们一起来分一分,看这次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分。
先把这些豆子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看能不能正好分完。怎样分能保证最后分得的结果是平均分呢?(每次都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豆子。)要想把这些豆子比较方便又比较快地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发表意见,可以先每次每个盘子都多放一点,这样剩下的就少一点,分的次数就少一点。请一位同学上台平均分豆子,其余同学观察。判断能否平均分
成2份,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就记2分。
教师继续介绍游戏规则:还是这些豆子(重新合起来倒入手中),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就再得3分。(出示3 个盘子。)如果能平均分成4份,就再得4分。把3次成绩相加就是最后的得分。
(2)分组进行游戏。
要求,每位同学轮流抓一次豆子,再平均分成2 份、3 份、4 份。组长记录每位同学的得分,并评出第1名。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平均分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