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01: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 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 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第一篇:课题 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课题 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第二周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等知识点

教学难点: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学重点:价格变化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价格与供求的关系高考会重点关注,近年来高考试题越来越倾向于用函数图表来考查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引起考生高度重视!

例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12)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图5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初步形成了支持价格、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模式。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 供给曲线(S)如图4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

A.P0,Q0

B.P1,Q2

C、.P1,Q

4D.P2,Q1 3(2013年高考重庆卷2)图1反映了近几年我国生猪出栏价格频繁波动的现象。“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对此,正确说法是

①生猪出栏价格频繁波动违背价值规律 ②价格处于低谷时,生猪处于卖方市场

③加强市场信息预警有助于减小生猪出栏价波动幅度 ④缓解“价高伤民、价贱伤农”问题要加强宏观调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表明,如果微信收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C“发送短信”实际上就是“消费短信的服务”,因此属于“商品价格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要花钱的短信与免费的微信是互替商品的关系。

5(2013年高考广东卷27)假设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6(2013年高考江苏卷5)一般来说,一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将会导致粮食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在图1中,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这种变动的是

A B C D

图1 【解题指南】本题以粮食增产为视角,考查供求与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价格根据供应增加,价格下降,以及价格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的知识综合分析。

【解析】选A。一般来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会导致粮价下跌,C、D不选;由于粮食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因此不会引起粮食需求量的急剧增加,B不选;而A幅度相对较小,符合题意。7(2012高考广东卷24)《汉书·食货志》记载:“籴(dí,买进谷物)甚贵,伤民;甚贱,伤农。”近期,“十元钱两根大葱”、“卷心菜八分一斤愁坏菜农”等报道也时有所见。这说明

A.农产品的价格变化由流通环节决定 B.农产品的价格应调控在合理范围内 C.农产品“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 D.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由价值变动引起

8(2012高考江苏卷6)图1表示某商品供给食和价格的关系(横轴为供给量,纵轴为价格,S1为变动前曲线,S2为变动后曲线)。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以下变化中会导致S1向S2方向平行移动的是

①该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 ②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 ③该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 ④生产该商品的企业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2012高考福建卷27)30图9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A、M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 B、N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就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C、当MN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应对M商品征收增值税 D、当N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10(2012高考浙江卷24)某镇居民喜食鸡肉和羊肉,近几年镇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养鸡业,市场上鸡肉供给大幅增加。假定羊肉供给未变,这会使

①鸡肉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羊肉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 ③鸡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上升 ④羊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2高考四川卷24)汽油和汽车是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行车需求的商品。汽油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变动,还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不列能够反映油价上涨对汽车需求量影响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存在互补关系的商品,它们之间呈同向关系,即汽油价格上涨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减少,从而使与之成互补关系的汽车需求量也随之减少,汽油价格上前与与上涨后相比汽车需求量减少。故选D。【答案】D。

12(2012高考北京卷33)某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如图9所示,由此可以推断出

A.两种商品之间相互替代 B.、商品1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C.商品2的生产企业利润上升 D.商品2的市场供给量高于商品1 13(2012高考山东卷18)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答案】:B。14(2011高考安徽卷2)图1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11高考山东卷18)下列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

A.①→③→④ B.②→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③

16(2011高考重庆卷25)工资水平(W)是劳动者选择“工作”或“休闲”的关键因素。若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此时,劳动力供给量(L)会增加;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以至于劳动者认为休闲比收入增长更重要时,宁愿选择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致使劳动力供给量(L)反而减少。下列能体现这一变化规律的图形是 17(2010高考·北京卷34)某商品的价格p变化p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变化x,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①<0,②>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18(2010高考·浙江卷25)为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措施,如增加价格明显低于商品房的经济适用房、共低收入者租用的廉价房等。政府出台这些措施是因为

①增加经济适用房可以减少商品房购买需求②增加廉租房就能抑制商品房有效需求③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互为替代品④增加保障性住房能缓解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炒作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以及对替代品、互补品的理解。商品房和廉租房与商品房是互为替代品,政府增加价格明显低于商品房的经济适用房、共低收入者租用的廉价房等就是为了抑制商品房的过热,故①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②说法绝对化。19(2010高考·广东卷24)图5、6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

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若有如下判断: ①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 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

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 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影响。由图表中价格箭头方向及需求曲线的变化可得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可得③。20、(2010年高考·山东卷19)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以坐标形式考查考生对商品的替代品与互补品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几年来高考的常考题型,难度较大。在本题中,甲商品的价格与乙商品的需求量是正比例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甲商品与已商品时相互替代品,故①④符合题意。作为替代品,甲商品价格上升不一定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已商品价格不变或稍上升;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故②③错误。

21(河北省2012届高三模拟14)常年,小麦与玉米合理比价为1.1:1。2011年,河北一些地区小麦与玉米的比价一度降到0.85: 1。一些企业开始用小麦代替玉米作为生产原料,部分农民改变了以往的耕作习惯,收获玉米后不再种植小麦,留出土地,计划来年种春玉米。这表明

①价格变动影响生活消费习惯 ②价格变动能够调节生产规模

③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④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北京西城区2012届高三一模33)甲商品的价格每下降10个单位,需求增加15个单位;乙商品的价格每下降10个单位,需求增加5个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需求弹性大,更适合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 ②乙商品需求弹性大,更适合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 ③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则更适合扩大甲商品的生产 ④如果整体经济不景气,则乙商品的生产会先受到冲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3(原创)“别人冷时我正热,市场缺时我正有”,市场切忌“赶”“逢快莫赶,逢滞莫丢”。这个基本规律是商品经济活动的规律。跟在别人后面跑,难免挤进死胡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应该生产别人都不生产的产品B、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形作用

C、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竞争性D、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在考查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其它项与题意无关。24(原创)价值、价格、供求关系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 A、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关系 B、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又影响价值 C、价格决定价值,供求关系又影响价格 D、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又影响价格 答案:D 解析:因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价值决定价格;而影响价格的最重要因素的是供求关系,所以D项表述是正确的。

25(2012高考四川卷39)材料: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以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耕地,淡水等资源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资、农机、土地和用工等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涨。同时,部分农产品卖难买贵,价格波动大,质量安全问题濒发,给农户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结合材料五,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10分)

第二篇:2000年以后煤炭价格的变化1

一、2000年以后煤炭价格的变化

背景资料:

“秦皇岛港煤炭价格”和“广州港煤炭价格”是中国煤炭流通业内公认的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和参照性的全国煤炭消费价格的基准价格。按照煤炭流通业内的常规,在动力煤十几种不同煤质产品中,选取标准煤质(5500Kcal/kg)的价格为代表样本;在无烟煤中选取其不同煤质产品价格的平均数。

价格变化趋势:

2000年以前,为了维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煤炭价格受政府管制,煤炭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国有重点煤矿处于亏损状态。

自2000年起至2008年8月,吨煤综合平均售价处于不断上涨趋势。2002年起国家停止发布电煤政府指导价格。然而,由于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对于物价具有较大的影响,国家仍不时出台价格管制政策进行调控:如国家发改委对2004年尚未签订长期合同的电煤,2005年的车板价以2004年9月底实际结算的车板价为基础,在8%的幅度内进行浮动、进行协商。所以,煤炭价格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有所反复。直到2005年底,国家正式宣布对电煤价格不再进行宏观调控,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做好2007年跨省区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以先进的视频会议取代开了几十年的煤炭订货大会,并进一步确定了“坚持煤炭价格市场改革方向,由供需双方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确定价格,至此,中国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政府定价转变为市场形成价格。以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矿实地调研成果为例,2000年吨煤综合平均售价为129.26元/吨,到2007年吨煤综合平均售价为330.65元/吨,比2000年上涨了201.39元/吨,涨幅为156%,平均年增幅为22.3%。2000年到2003年,平均年增幅为11.4%;2004年起的连续两年内,吨煤的综合平均售价增幅较大,每年的原煤综合平均售价都比上年增长了约30.6%,后自2006年到2007年,吨煤综合平均售价由309.58元/吨增长到330.65元/吨,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平均增幅在6%左右。

2008年,中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国内煤炭价格在当年9月份之后不断下滑。

2009年,在4万亿投资拉动下,中国经济在二季度企稳回升,煤炭价格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影响下开始上涨。

2012年,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价格开始徘徊下行。当前煤炭价格的持续下挫,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诱发煤炭需求放缓,与煤炭产业产能相对过剩、产量增长过快之间的矛盾导致的。

二、煤炭价格变化浮动的原因和背景

在煤炭需求拉动的大背景下,完全成本化、定价机制变革以及节能政策导向也是支持中国煤炭价格保持向上趋势的几大支撑因素。随着以石油价格为代表的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煤炭资源的保护开发并通过市场化手段促使煤炭定价机制的变革。预期未来政府会通过上调资源税和全面征收三项基金来促进资源的开采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成本推动型的煤炭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

(一)政策性成本增加——成本推动型的煤炭价格上涨不可避免近两年来国家集中调整煤炭产业政策,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煤炭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必然推动煤炭价格上扬。中国相当多的煤炭企业迄今没有将诸如矿工的安全、健康问题, 煤矿开采对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纳入成本核算。为了促进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借鉴国际经验, 必然要将这些外部成本“内部化”, 即让煤炭企业承担一部分社会成本。因此,一大批政策性成本增支因素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首先,预计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全国推广后,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全国范围的征收将使煤炭企业吨煤成本增加30-33元/吨;其次,目前全国性煤炭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征收标准还未出台,参考山西省06年颁发的征收标准,预计煤炭探矿权价款的征收将导致企业吨煤成本净增3-13元/吨;第三,有关煤炭资源税“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的有关方案、政策均已上报国务院,批准实施后,资源税将由0.3-1.2元/吨,提高到2.50-4.00元/吨。此外,随着补还安全欠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等政策,煤炭生产成本还将继续增长:如资源补偿费由销售收入的1%提高到3-6%;煤炭资源价款平均6元/吨;提取安全费用20-30元/吨;提高入井津贴、建立工伤保险制度、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征收未利用采煤沉陷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上述政策全部实施,将增加成本50-90元/吨。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看,这些政策进一步促进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

(二)定价机制变革——煤炭价格开始逐步回归其合理价值

2007年初,中国将每年的全国煤炭订货会取消,自此,重点电煤的特殊优惠政策彻底结束,煤炭价格完全放开。2007年5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该中心的设立有助于世界煤炭和焦炭市场出现“中国价格”,增加中国在煤焦等重要能源商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建立全国性交易中心后,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煤炭交易的市场化。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煤炭生产公司与下游消费企业(包括钢铁、电力等公司)进行交易时的价格谈判能力,增强对煤炭价格的定价权;另一方面,有助于煤炭生产企业更好地利用统一的市场向下游需求方转移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目前中国煤炭的价格已经基本上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确定,预计未来合同煤价和市场煤价将逐步接轨,合同煤价上涨空间较大,预计将有10~20%左右的增幅。长期而言,煤炭将成为中国未来最具定价话语权的大宗商品。随着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区域市场为补充的现代煤炭交易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中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正在发生根本变革,市场化趋势明确,完全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正在形成,未来国家将致力于建立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三)节能政策导向——不支持煤价大幅下跌

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是节能政策最有效的经济杠杆,国家节能政策导向抑制高耗能工业过快增长,不支持煤价大幅下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能源价格水平已有较大提高,然而与国际能源价格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能源资源稀缺、国内市场供需紧张的市场价格条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环境外部性更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尤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导致中国能源等资源性产品的相对比价进一步降低。而且促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向高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的低端产业和产品倾斜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使能源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建立合理的能源比价关系,逐渐完善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适度调控的价格形成机制,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更好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转化效率低,如目前火电发电煤耗较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左右。因此,适度提高煤炭价格,有利于促进用煤行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政府采取市场化手段实现节能降耗,将继续推动煤价上升。

(四)煤炭供给趋紧——进一步提高中国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定价能力

国家关停中小煤矿,限制煤矿产能快速扩张,以致煤炭供给增速的放慢,导致中国的煤炭供需将更加紧张。《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正式提出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并把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作为主要目标。从2005年8月打响关闭小煤矿攻坚战以来,到今年9月底已累计关闭小煤矿9449处,其中2007年到9月份累计关闭3185处,到年底关闭数量总计有望超过1万处,尚有近13000处;目前全国共有新建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约3000处,两项合计近16000处。为完成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关井目标,到2010年全国小煤矿要控制在1万处,产量7亿吨。目前,中国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48%上升为2007年1~8月的53%,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预计未来中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仍将不断提高。产业整合的推进、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将有利于提高煤炭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煤炭企业对下游的议价能力。中国小煤矿的治理是中国煤炭行业整合的重要环节。

三、煤炭价格包括出厂价和运输费还有各种税费等等比较繁多,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是煤炭销售终端用户平均价格

根据实地调研,以山西国有重点煤矿的原煤制造成本为例,从2000年的69.01元/吨上升到了2007年的179.31元/吨,涨幅为160%,年均原煤制造成本上涨约15.76元/吨,且一直处于稳步上涨状态。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的吨煤成本和费用为132.16元/吨,之后,吨煤成本和费用持续上涨,到2007年,国有重点煤矿的吨煤成本和费用达到了286.88元/吨,上涨117%,年均吨煤成本及费用上涨22.1元/吨,年均涨幅为16.7%。

四、煤炭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三篇: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共分为两目,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第一目主要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①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来实现的;③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升高;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降低。第二目主要从四方面来理解:①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②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③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④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含义;影响价格的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劳动生产率的含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由生活中不断变动的价格深入到价值理论,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学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教学重点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教学难点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供求影响价格

多媒体显示1菜贩骑着三轮车叫卖大蒜的情景15斤一袋17元钱。菜场买肉的情景。排骨每斤17元。

学生回顾去年大蒜“蒜你很”每斤买到8元多。今年5月肉是每斤12元,到现在每斤17元。问题思考 为什么大蒜和猪肉的价格会变化多端? 2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是如何影响的? 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价格变化的例子吗? 4大蒜的价格会不会低过萝卜呀? 5商品的价格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阅读书本11到13页内容 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分组交流 教师点评 我们生活中也存在不少这样的情况,那我们应该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购买商品会比较经济划算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商品的价格的。我们先来看下面四组镜头:

镜头一:下雨天,露天菜场菜价下降; 苹果遭雹灾减产,价格大幅上涨;

镜头二:秋冬换季时,皮衣卖上好价钱,夏天却不得不打折出售;同一种西瓜,刚上市时每斤卖到几元钱,大量上市后每斤只卖几角钱。

镜头三:羽绒服在东北卖得火爆,在海南降价也少有人问津;沿海地区水产品价格便宜,内陆地区吃海鲜就得付高价。镜头四: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原油,油价上涨; 教师:这四组镜头中,分别是什么因素导致价格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上述因素实际上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雹灾中的苹果,价格大幅度上涨,体现的是气候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而实际上,雹灾中的苹果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苹果产量大幅减少,从而影响苹果的供给量,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苹果的价格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再次体会供求关系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并找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含义、特点。教师总结:图一:商品短缺,供不应求,买者竞相购买,卖者趁机提价,物以稀为贵,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上涨,这种特点的市场称为卖方市场。图二:商品过剩,供过于求,卖者竞相出售,买者持币待购,货多不值钱,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价格下降,这种特点的市场称为买方市场。多媒体显示结论 略 二 价值决定价格 回忆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回答 略

多媒体显示 想一想:生产同样的自行车,甲耗费劳动时间10小时,乙耗费劳动时间8小时,丙耗费的劳动时间6小时,请问哪个人生产的自行车的价值量大?

教师: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所以甲生产的自行车价值量是最大的,事实上价值量最大的是不是甲呢?如果是会造成怎样的矛盾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学生阅读 分组讨论 略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才能解决生产者越懒,工具越差,技能越低,价值量越大的矛盾。商品生产者只能提高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利,否则,就得亏本。

计算自行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想想 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成反比

问题 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和价值是不是完全一致呢?如果不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多媒体显示 练一练 略

第四篇: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学生认识

1、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板书、讲解法、图示法)

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2、发展分期: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2、流行的原因:

(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今天中国的旗袍已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向世界。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也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

【合作探究】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饮食方面(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中餐——八大菜系 四大:鲁、苏、粤、川

八大:鲁、苏、粤、川、闽、浙、湘、徽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 走进历史: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

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 【合作探究】:看购物票证。请思考: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合作探究】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三)房屋建筑(板书、讲解法、图示法)

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楼房出现)

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 【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

(四)习俗风尚

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合作探究】: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易服: 鸦片战争以后: 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以后: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2)断发: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3)结论

内因: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合作探究】: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

(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4)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葬-火葬(5)、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握手

旧时代称呼: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合作探究】8: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2)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3)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

【本课小结】

【合作探究9: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A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B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学生认识

1、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A、铁路建设:(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1909年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建造的铁路; 4)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宝成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B、火车机车演变(观察图片说历史)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合作探究】3:阅读P69“学思之窗”,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2、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合作探究】4: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3、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航空运输:

(1)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5: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

【合作探究】6: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在中国

(1)1875,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

(2)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3)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4)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互联网发展迅速

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合作探究】7: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合作探究】8: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学生认识

1、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1949年3月,迁至北平(今北京),作为一份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1)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多,集团化,市场化

(2)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政府的支持;人们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合作探究】3: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目前,发展报刊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题: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电影

(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3)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4)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教材P74历史纵横)

3、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合作探究】4:阅读P74【学思之窗】,请回答,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3)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

(三)互联网的兴起(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合作探究】5: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

A互联网的优势:(P75本课测评)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B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C启示: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6: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课堂小结】 【单元小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作业:课时练。

第五篇:女衬衫款式变化课题教案

女衬衫款式变化课题教案

一、概述

1.外形概述

领型为立领带蝴蝶结,反门襟带钮5粒;前片左右各设直形分割缝和横形分割缝,两分割缝往门襟方向部位都做折裥,缝里嵌花边;后片左右各设直形分割缝,在腰节位置设一蝴蝶结;袖型为一片泡泡袖,袖口用松紧带。

2.量体说明

胸围加放量在8—10cm。领围加放量在2—3cm。

二、制图

见后面附图

三、裁剪

1.放缝

前后衣片底边放缝3cm,其余均放1cm(包括袖片底边)。

2、检查裁片

(1)前中上2片、前中下2片、前侧2片

(2)后中2片、后侧2片

(3)袖片2片

(4)门襟2片

(5)领带2片

(6)蝴蝶结2片

(7)花边2条

(8)固定带1根

四、缝制

1.质量要求

外观美观大方,符合成品规格;装领平服,无涟形,面里松紧适宜,蝴蝶结带平服,长短均匀。缉线缉在做缝里,表面无线迹;门襟平服,长短一致; 折裥、花边均匀、对称;分割缝平服,圆顺;装袖吃势均匀,两袖前后准确、对称,泡泡袖细裥均匀,袖口松紧适宜;后蝴蝶结美观,底边宽窄一致,无涟形,缉线顺直。

2.缝制的重点和难点

1、折裥与花边

2、装领

3、装袖

3.工艺流程

(1)做缝制标记

前片:折裥横向分割处、底边贴边宽 后片:底边贴边宽 袖片:泡泡袖抽裥处(2)做折裥、裁前中上部件

先将一块大的布逐条缉0.5cm的明裥,两裥间隔1cm,一直缉到足够前中上的宽度,注意:两边折裥均往外倒,左右要对称,然后熨烫平服。然后按前中上样板将起裁剪下来;(3)做花边、装花边

A、将花边一边扣光,或直接取光边,另一边用最大针距缉一道线,缉线距边0.8cm(从头到尾);

B、将一头底线慢慢抽细裥,使整个长度与前中上的侧缝、底缝长度相等,再将细裥分均匀;

C、将花边缉至前中上的侧缝、底缝,做缝0.9cm。(4)缝合前片横向分割缝

将前中上与前中下相拼,做缝1cm;然后拷边,做缝往上倒。

(5)缝合前片纵向分割缝

将前中与前侧的分割缝相拼,做缝1cm,然后拷边,做缝往前中倒。

注意:为了使花边翻转自然,在前中上衣片的正面,沿着有花边的做缝缉一道0.1cm的明线。(6)做蝴蝶,缝合后片分割缝

A、将两片蝴蝶上下做缝拼合,反出来熨烫平服;将蝴蝶的固定带象串带攀一样做好,两头相缉,将蝴蝶穿到固定圈里,固定带居中 B、将后中与后侧的分割缝拼合,做缝1cm,在腰节处将蝴蝶夹进去,缉到底。然后拷边,做缝往外倒,熨烫平服。(7)缝合肩缝

将做好的前后衣片肩缝处拼合,做缝1cm,然后拷边,做缝往后片倒,熨烫平服。(8)装袖

A、将前后袖片眼刀处一段抽细褶(方法同做花边),长度同前后袖片两个眼刀之间的距离

B、将袖片与衣片袖窿相拼,注意眼刀对档处要对好,做缝1cm,然后拷边,做缝往衣片倒,熨烫平服。(9)缝合袖底缝和侧缝

前片在上,后片在下,做缝1cm,袖底十字缝要对齐,上、下层松紧一致。(右身从袖口向下摆方向缝合,左身从下摆向袖口方向缝合)然后拷边。(10)做袖口 A、将袖口边扣光,先卷0.5cm,再卷0.5cm,然后缉0.1cm单线。

B、在离袖口边2cm的位置将细条的松紧带缉上去。注意,松紧要均匀,最后形成细褶状。

(11)做反门襟

A、先将两片门襟两边各烫进1cm,再对合烫,上层比下层少0.1cm; B、方法一:用夹缉法将门襟上好,正面缉0.1cm明线。

方法二:将门襟面的正面和衣片正面沿烫迹相缉,然后用漏落缝将门襟里缉住(因门襟里比面多0.1cm,所以缉漏落缝时刚好将门襟里缉住0.1cm)

(12)做领、装领

A、将两片领带四周相缉,下口中间留领围长度,做缝1cm,然后翻出烫平;领口和门襟一样对合烫。B、再将领口上好(方法同上门襟)(13)卷底边

同女衬衫卷底边方法相同。(14)锁眼钉钮

1、锁眼。门襟锁横扣眼五个。扣眼进出位置在搭门线向止口偏0.1cm。眼大根据钮扣大小,一般为1cm。

2、钉钮。门里襟平齐,钉钮位置与扣眼位置对应,高低一致,进出与叠门线平齐,钉钮五粒。

袖克夫在袖衩放平的一边钉钮一粒,进出离克夫边1cm,高低为居中克夫宽。(15)整烫

由于在做的过程中已有熨烫,因此,在这只要将下列地方再稍加熨烫一下即可。

1、前后衣片的直形分割缝(注意:有花边的一段不要烫)

2、折裥、门襟、底边、肩缝、袖底缝和侧缝、领子和蝴蝶结带 外形概述:

领型为立领带蝴蝶结,反门襟带钮5粒;前片左右各设直形分割缝和横形分割缝,两分割缝往门襟方向部位都做折裥,缝里嵌花边;后片左右各设直形分割缝,在腰节位置设一蝴蝶结;袖型为一片泡泡袖,袖口用松紧带。

下载课题  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 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

    指导老师:XXX 小组成员: 组长:XXX 组员:XXX XXX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 认真阅读教材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完成下列练习并核对答案(定义一定要记清楚) 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准确区别物质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初步理解物理性......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此节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内......

    阿里研究院:2015年12月网购价格变化情况

    2016年1月6日,阿里研究院发布2015年12月网购核心商品价格指数(aSPI-core)及阿里巴巴全网网购价格指数(aSPI)。 网购商品物价水平(aSPI-core) 2015年12月,衡量主流网购商品物价水平......

    阿里研究院:2015年1月网购价格变化情况

    2015月2月6日,阿里研究院发布2015年1月网购核心商品价格指数(aSPI-core)及阿里巴巴全网网购价格指数(aSPI)。 2015年1月,衡量主流网购商品一般价格变动的aSPI-core环比出现小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