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时间:2019-05-15 01:0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一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

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小结:春秋战国——秦——汉初——(西汉后期)汉武帝以后

课堂巩固:本课测评

第二篇:一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过程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合作探究】教材P8引言部分

1.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评价: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2.到了西汉建立之初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根据课文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原因:

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②社会危机: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①政治:必修①:P12、P14 a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b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③思想:必修③:P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军事:课外补充: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背景:(1)社会繁荣昌盛: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边境问题)。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1、提出:汉武帝选拔人才,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著作《春秋繁露》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辩证法评价的方法)积极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起了关键作用;

消极作用:禁锢了人们思想;遏制了学术自由发展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积极作用:加强君权,抑制统治者暴政,巩固了封建统治。带有民本思想。消极作用:带有封建神学迷信色彩,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和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作用: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具有神学色彩。

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知识延伸】: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提问后教师解答)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2)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配套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影响: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兴办,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影响: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独尊。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2、影响:

(1)确立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2)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归纳:为什么会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时代背景 董仲舒改造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一轮复习教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1页

第三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教材

本课为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前接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了解主流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后,讲述了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本课为儒家思想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下面对学情做扼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所了解,给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儒学如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认知,教学中应予以较多的关注。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如下

1.通过西汉儒学发展的学习,了解儒学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历程,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与概括历史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难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第五 说教法学法

教法:史料法,阐述法 学法:比较法,归纳法

下面汇报的是第六环节——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整合,我将从“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内容、地位极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

1、导入新课

2、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百鸟争鸣”相关内容,提出“孔子创立了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之一,那么儒学在秦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给学生讲授第一个问题“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一,2、3相关内容,概括出秦到汉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秦的暴政追溯到秦朝重用法家思想再到西汉建立初期采用黄老之术,对“黄老之术”的概念作出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对汉初在黄老之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我将从“文景之治”、“诸侯王国叛乱”“匈奴侵扰”“土地私有制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回顾所学知识对汉初“黄老思想”的实施作出评价,通过讨论,让学生一方面从汉初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去思考,另一方面从国家面临分裂的、边疆不稳的局面去分析,得出“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发展必然性”理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和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发展条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对于第二个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首先我会通过PPT播放董仲舒的人物图片以及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图片,对董仲舒的生平做简单的介绍。再通过PPT展示摘取《春秋繁露》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三纲五常”我再结合相关史料对主要思想观点作出解释,让学生理解董仲舒的这些代表观点是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相符合,使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内容,从背景和内两个方面去理解“独尊儒术”的必然性,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有杂糅了其他的学派思想?”让学生学会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吸收发家阴阳家等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推行专制统治有利。再想学生提出既然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实现的呢从而过度到第三部分“儒学成为正统”。

对这一部分内容我将从措施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对于措施通过PPT播放《五经书影》和《成都西汉文翁石室受经将学徒》等图片,从“重用儒学家参政、儒家经书规定为教科书、置五经博士、兴太学郡学等内容来概括。重点则放在儒学确立所产生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我将提示从对当时汉王朝和以后中国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儒学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多名族国家的统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指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的精神。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极之处。

七 板书设计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二 新儒学的思想内容 三 儒学正统的确立 1.过程 2.意义

第四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自主学习】

一、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点:把、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三、措施

1、表现①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②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渐成为。【知识点拨】

1、易混淆知识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区别理学是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到儒家思想中)

(2)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宣扬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

(3)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孔子编有《春秋》。

(4)从汉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达标测评】

1、(2010年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2009年福建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4、(2008年山东卷)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自主探究】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我们今天应该积极汲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抛弃的?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第五篇:高中历史说课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说课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说教材 :

1、教材地位: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该单元自先秦诸子起笔,以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为主线,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式确立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本课介绍了这段史实,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条主线: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过程。

三个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具体主张、正式确立。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汉前期政治、经济情况,分析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并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比较其与孔子思想的异同并分析汉武帝选择新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汉武帝尊儒之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

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联系时代背景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到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难点:孔孟、董仲舒思想的异同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

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且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历史知识储备;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该缺点可通过课前预习予以弥补。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加以阅读思考,开展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法:

本课内容较多,预计用讲述新课、复习巩固两个课时完成。使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孔子、董仲舒的资料,基本了解其主张。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多媒体演示孔子和董仲舒画像,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孔子、董仲舒的情况,之后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孔子手中没能成为官方哲学,而在董仲舒时期完成了呢? 目的: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课程学习,且为后面比较二人思想的异同做铺垫。

3、新课教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儒学思想兴起的背景。教师总结:

秦用法家,二世而亡,多年战乱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亟待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成为政治指导理论。

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但边境安全、地方割据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主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组讨论并概述董仲舒的思想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讨论完成后,分组发言,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三纲五常(针对道德教化)。董仲舒的新儒学符合当时政治需要,因而获得统治者的欣赏。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式确立: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为官方哲学的具体措施。教师总结: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政治垄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设立地方学校;鼓励私家儒学教育(思想垄断)。由此,察举征辟等文官选拔制度取代了军功贵族,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目的:通过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4、课堂小结 :

教师结合板书回顾本课内容。

目的:知识点线索化,以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5、布置作业 :

为什么汉代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变化?孔孟之道与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异同?

通过展示PPT进行对比,使同学们理解:思想适应现实政治、经济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之。目的:加深对思想史的理解,且为实用主义。

六、板书设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三纲五常(针对道德教化)。

三、汉武帝尊儒措施: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政治垄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设立地方学校;鼓励私家儒学教育(思想垄断)。

四、影响:察举征辟等文官选拔制度取代了军功贵族,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七、教学总结:

本课主要围绕董仲舒其人展开叙述,旁及西汉黄老思想、选官制度、教育制度,信息量大。孔孟、董仲舒思想的异同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难度较大,讲课时需考虑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

下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

    7.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赞同 1.历史的选择 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大一统的思想权威。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符合汉代统治阶级的需要,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小考题

    吉大附中高一九班假期历史学科自主小考(一) 百家争鸣 1.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2分,答出前4点即可,每点3分)2.儒家思想发展的知识点。(30分,每空3分) (1)孔子思想:其思想核心是______......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 1、 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专题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探究儒家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反思

    每周四节新课的节奏,在第二周的现在慢慢适应了。其实往往是自己夸大了困难和设计了多余的预想。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钻研自己的教学是必备,但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负荷超重,教会学生......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2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

    历史③必修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