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要做读书人
教师要做读书人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正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读书的倡导者,更应该是读书的先行者。
一、读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学校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其实,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教师的手中形成,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
二、有选择地去读书
现在各类书籍浩如烟海,工作繁忙的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应该有所选择。
1、哲学著作。中国历史上诞生了无数经典的哲学著作,这些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点。教师要成为精神高尚的人,信仰神圣的人,诚实可信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就要通过阅读这些哲学经典著作汲取精神食粮,如前面所言,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变得崇高。
2、教育著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教育专家,名师进行交流,和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碰撞。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首先需要学习。现在提出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都是这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今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育报刊和登陆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去学习,这些站在中国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思想,是引领我们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促进我们专业成长的指南。
3、文学作品。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都不乏经典之作,尤其古典诗歌是一种良药,可以医治唯利是图、浮躁和虚伪,如从王维的《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品尝到恬然宁静、淡泊名利、永沐清风的自然之趣;以《仁爱一生》为代表的名人传记,可以让我们和名人近距离接触,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阅读与思考并重。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只是勤奋工作,而缺乏创新,没有思想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要多看书,多思考。
2、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缺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会象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一样努力的在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虽然读书学习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我们生命的喜悦。
3、让读书成为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没有接触过,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
4、读写结合。在阅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写作。有意识地去创作,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丰富。写作对教师的意义一是能提升我们阅读的品位;二是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品味生活;三是会帮助你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四是会帮助你深化认识,迫使你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五是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六是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有成绩感。当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不能放弃的习惯时,原来我们的生命已在这写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了。
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第二篇:教师当是读书人
火热的天气就像我学习的热情,写下这个题目之后,我对着自己笑了:老师应该是个读书人,谁不知道?老师要做个读书人,这句话早就说烂了。网上、杂志上随便翻翻,类似的话题多得去了!
但教师真是个读书人么?不见得!就拿眼前的现实来说,教师有太多的理由可以不读书,一曰忙,忙得没有时间读书;二曰烦,学校、班级、家庭团团转,整天心烦意乱,哪有心思静下来读书;三曰惑,世界太精彩,“读书”两字挤不进教师日常生活的“节目单”。
虽为教师,整天和书本打交道,但是除了课本、参考书、习题集外,你还读过哪些书?有这样一个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师年人均读书量6.69本,51%的教师几乎不读书。他们读的主要是教材、教辅资料,这仅是职业行为式阅读,不是专业发展式阅读,不是生命成长式阅读。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认为“没有时间”,42.8%的人说“没有习惯”,业余时间一般是看电视、打牌和各种应酬。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8.6%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不读书,不是教师这个群体的“孤立行为”,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此间,有一组统计数据值得关注:2008年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1.75本,有读书习惯的国民只有5%左右,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年人均阅读量,我国为0.7本,而新加坡为8.3本,法国为11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前苏联为55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为64本。而恰恰是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然而,任有再多的理由,再怎么申辩,教师当是个读书人。曾有教师向于永正请教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秘诀。于老师答说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一是读书的习惯;二是看和听的习惯;三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四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我庆幸,小时候父亲留给我的那一箱子古书——那是一个木头箱子,不大,搁在阁楼的角落里。箱子里没有其它东西,净是书,叠得整整齐齐。家里人口多,就在阁楼上搭了一张铺,每天晚上,我爬上阁楼,打开箱子,在昏黄的电灯下,一本一本读过来。父亲爱好戏剧,箱子里的书基本都是这类,《西厢记》、《孔雀东南飞》、《三言二拍》„„等到上中学,课文里有《孔雀东南飞》(节选),甚是惊喜,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般。读师范时,走出校门不多远,有一家“新华书店”,常常在那里读书,看到四卷本的《红楼梦》,欢喜得了不得,省下饭钱,把她买回来。
工作以后,和所有的年轻教师一样,忙于教书、忙于生活,少了那份读书的自觉,常常感觉别人说得我怎么连听都没听到过,那么多好东西我怎么就错过了,大好的时间没有读书,真是可惜!还好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赶紧捧起书来读。前些年上书店,去得最多的是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一趟一大包,每一次筋疲力尽,但收获多多。有一阵网上荡电子书看,不过瘾,绝没有纸质书的书香感。现在则在网上淘,隔一段时间,会下一次单子,买着,读着,心灵和书房一起充实起来。
教师当是读书人,这话不假,因为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
二0一一,五月,东海之滨,“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初到南通,尘土飞扬,施工人员正在翻新市区的一条主干道。呵呵,我们这一行人也不正是前来改造翻新我们的“基础设施”么?
行话说“中国的基础教育看江苏,江苏的基础教育看南通”。本次有幸赴南通参加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培训深感向往和荣幸。开班典礼,严华银副主任对我们提出了“三交”要求:交流、交锋、交往。5月26日
上午第一场讲座,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师专业发展》。杨教授从医生和律师的专业化谈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特点:身正+学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即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它具有三个层次:1.掌握科学知识,2.探求学科智慧,3.尝试学科创新。身正,即教师职业发展。它具有三个境界:1.遵守规范道德,2.拷问良心道德,3.信仰幸福道德。听了杨教授讲座,我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成为一个自爱、自尊、自强的教师,成为一个让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社会公认的教师。努力让教育成为个人信仰,让信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让习惯成就职业幸福。
下午第二场讲座,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谈顶良,《高效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谭教授站在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像一篇系统化的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虽然一些观点较为老陈,但报告中所散发的人文观和教育观还是感同身受,颇具共鸣。5月27日
上午第三场讲座,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晓东博士,《教育哲学视角下对课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张博士站在哲学的角度从八个方面——1.教育哲学:基本理解和主要认识,2.价值确立:哲学对实践者的意义,3.异化表现:课题研究的教育哲学审视,4.人的解放:课题研究的终极追求,5.潜力挖掘:教师哲学素养的自觉把握,6.教育主张:个体认识的哲学概括,7.实践剖析:课题研究的规范探讨,8.自我拓展:教育哲学的实践生成,看待教育问题,对待课题研究问题。总体感觉理论性多了些,实践性少了些。
下午江苏省教育报刊社姚卫伟主编兼作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写好文章:1.标题至重,2.内容呈现,3.语言表达,4.遣词造句。但所举事例都是高考作文,意在想让我们触类旁通。姚主编一口流利的南京话,听起来似懂非懂,但有一句话说得挺在理:站稳课堂+写好文章。5月28日
上午哇!我所崇拜和敬仰的李吉林的报告。李吉林的大名如雷贯耳,她的“情境教育”耳熟能详,但从未面对面的聆听过大师的课堂和报告。所以心中充满期待。当73岁的李吉林出现时,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从一名普通的中师生到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再到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的成长让我唏嘘不已、满腹钦佩。现场很多“同学”都感动的热泪盈眶。她的“真、美、情、思”为核心的情境教育必将为广大小学老师的成长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下午分组活动,请年轻的特级教师谈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南通市启东实验小学的李伟忠的《为自己的人生导演——成长关键词》,感觉很有趣、挺实在,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气的帅小伙。淮安市外国语学校的施延霞《享受教育的快乐人生——我的成长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执着的力量。5月29日
上午常州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党支书、江苏省特级教师潘建明,《追求卓也得教育人生——优秀教师成长纵横谈》。潘特级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一些事例,从提升师德行为、加强组织管理力、深化教学领导力、丰富教学思想力四个方面别具一格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某些话题虽然惹来了一些争议,引起了一些思辨,但潘特级的认真和严谨值得学习。下午南通市通州区教研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秦德林,《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教育科研的重新认识,2.教育科研的基本功能,3.教师发展的立体审视,4.教师发展的科研路径。秦特级不愧是研究教师职业发展的专家,他一再强调教师搞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说的“一所学校可以没有第一名的教师,但不能没有第一名的团队”,很有道理。5月30日
上午南京市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如密,《教师风格理论与优秀教师的成长》。从“教学风格的本质与特点,教学风格的类型谱系,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发展,教学风格形成过程及阶段、创造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话题,新颖而有趣。让我不禁想入非非起自己的教学风格来。
下午论坛:个人发展规划交流。因为时间关系,常州、镇江、宿迁、泰州、苏州、淮安、连云港七个大市的代表先后发言。发言内容也不尽相同,亦庄亦谐。让我感觉,自己如果上去也能讲得很好。5月31日
上午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严华银,《研习“人文”修炼“精神”——现实中国教师发展的核心课程》。从五个各方面现代教师群体状态分析、深刻认识并领会人文素养中内含的教师精神、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在特别环境氛围和“他律”中习惯成自然、内修——在对时间的反省和反思中净化和提升,阐述了自己要讨论的问题。严主任的讲座也引起了“交流和交锋”。下午归程。
回首这一周的培训,安排的时间满满,安排的内容满满,收获也是满满,在最后的结业仪式上组织活动的负责人所提的希望也是满满。回顾这七天的学习,顿顿“饕餮大餐”,我犹如干涸的小苗,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听、不断地记、不断地学,回去后还要不断地温故、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消化。
感谢南通之行,让我重新认识和定位了自己,寻找而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感谢南通之行,让我认识和结实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精英朋友。感谢南通之行,我将以此为起点,开启我新的旅程„„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如果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大陆老师上课,学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么画流程图。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二
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2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三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⒈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⒉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⒊如果把刺猬的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他做的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⒋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的话,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或者迎合别人、奉承别人,这是不妥当的。
教到这里,学生还只是理解,只是感悟。就像学开车时师傅坐在驾驶位上教学生:车子启动应该挂第一档,启动以后要挂第二档、第三档。学生理解了,会换档了吗?不会。不坐在驾驶位上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那么怎么学开车呢?师傅是让学生坐在驾驶位上自己去学换挡,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指导。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说怎么开车,光是理解,学生可能会懂,但不会用,怎样才能会用,关键是让学生去运用,去实践。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6
第三篇:通讯稿 教师,做个读书人
教师,做个读书人
2012年10月10日下午,伴着香醇的咖啡,我校迎来了《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
张主编首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书是什么?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是朋友,也有人说像一面镜子。接着,张主编引用了中外名人的见解向我们讲述书的含义。随后,张主编介绍了古今中外名人“为书痴狂”的有趣故事,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主编自己与书的故事,并且他还为此写了文章《书鼠》。
至此,张主编向我们全体教师发出倡议:我们的改变,要从阅读开始!他谈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后,张主编一气呵成地为大家推荐了十九本经典书籍,及其相关的信息,让我们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建议我们读一读《仁爱一生》,帮助自己找到信仰;读一读《雅舍小品》,为生活增添一些乐趣;读一读《爱弥儿》、《陶行知文集》,感受中外教育的不同观点;读一读《文化苦旅》,重新认识旅行与文化的意义;读一读《时间简史》,感受自我的生命在生命长河中的渺小;读一读《美的历程》,重新审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此外,张主编谈到,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时,方法很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最重要的。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我们经历了一次与书为友的美丽旅行。要给予学生阳光,老师首先要具备阳光般的心态,而这份朝气、从容与自信,来自于平时的自我修炼和锻造,来自于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来自于积极向书本汲取营养。相信老师们在今后的生活里,都会以书为伴,做一位有书卷气的大教师!
第四篇:教师应该是幸福的读书人
教师应该是幸福的读书人
一、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读)
(一)外在功利
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
提高素养,加快成长,实现理想,改变命运。
(二)内在涵养
滋养心灵,净化情感,愉悦精神,陶冶性灵;
丰富阅历,追寻意义,洞察世事,顿悟人生。
(三)现实要求
用心做事,激情工作,挖掘潜能,超越自我;
遵循规律,科学施教,培育人才,传承文化。
二、读书的内容(读什么)
读书走向:取法乎上
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并未见有多大的长进。我觉得问题在于你的读书走向出了问题。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的话,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面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我们很多的老师,所读的书是在“中”或者“下”的层面。“近墨者黑”,如果你一直跟三流作者进行交流,你必定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复徘徊,即使读了不少书,也不会有生命意义的提升;也不会有因阅读而感悟的生命快乐的质的飞跃。
(一)鱼龙混杂,有舍有得
我们舍弃的是那些低层次的文化,取来的是思想与语言俱佳的作品。
(二)一以当十——拓宽生命维度
“取法乎上”地阅读,就能够一以当十。高层次的阅读,就相当于拓宽你生命的维度。
(三)与狼共舞——远虑无忧
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是在“器”的层面行走,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没有走进高层次的阅读之境,到头来,就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我们如果仅仅是看到目前能够胜任教师工作而裹足不前的话,晚上十年,八年,乃至更短的时间,就有可能有力不胜任的感觉,甚至在无情的竞争中被淘汰。
(一)直面经典
中国:重要思想以老庄、孔孟、韩申为代表。申为申不害,郑之贱臣,用于韩昭侯。
文化经典以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
教育经典主要有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家的著作。
外国: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福禄培尔、斯宾塞、乌申斯基、杜威、怀特海、蒙台梭利、罗素、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巴班斯基、雅斯贝尔斯、斯金纳、皮亚杰、布鲁纳、加涅、布卢姆、奥苏贝尔、罗杰斯等。(说这么多的目的在于让大家知道,我们需要研究的太多,研究一位专家,就可以掌握一种理论体系)
教育经典有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有《理想国》《爱弥儿》《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二)关注时下
教育专家:魏书生、李希贵、朱永新、袁振国、张志勇、叶澜、肖川、刘良华、张文质、刘铁芳、卢勤、孙云晓、刘京海等。
教研专家:余文森、顾泠沅、施良方、郑金洲、陈向明、靳玉乐、熊川武、周彬、杨九俊、周小山、严先元、王敏勤等。
知名校长:程红兵、李镇西、郑杰、刘彭芝、刘永胜、李烈、康岫岩、高万祥、崔其升等。
学科名师:于漪、钱梦龙、李吉林、丁有宽、赵谦翔、韩军、程翔、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薛瑞萍、王崧舟、薛法根、孙双金、闫学。邱学华、孙维刚、吴正宪、钱守旺、黄爱华、任勇、张思明、刘德武、徐斌、华应龙、陈惠芳等。
主要教育报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导报、教师博览、师道、江苏教育、班主任之友、小学语文教学、烟台教育等。
网络名师:铁皮鼓魏智渊、红袖陈晓华、干国祥、袁卫星、清澈小舟朱国红、唐金龙、张曼凌、马玲、丁莉莉、朱寅年、孙明霞、徐莉、沈旎、彭清亮等。
(三)重视人文
刊物:《读者》、《意林》、《读书》、《青年文摘》、《特别关注》、《领导文萃》、《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等等。
名家:季羡林、周国平、余秋雨、易中天、于丹、李开复、徐小平、史铁生、王小波、余光中、林清玄、刘墉、张晓风等。
好书:《时文选萃》、《智慧背囊》、《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没有任何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以及中外名著,等等。根据专家建议,为大家推荐一下书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这样学习最有效》 《明日做名师》 1972年《学会生存》 1982年《学会关心》 1990《学习——内在的财富》 《玫瑰与教育》 《不跪着教书》 《守望教育》 《班主任兵法》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教师的教学理念》 《今天怎样做教师》 《不做教书匠》
《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 《细节决定成败》 《有效地课堂管理》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阅读一:(积淀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谈话》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伦理学》——杜威 《爱弥儿——论教育》——卢梭
《陶行知全集》《叶圣陶集》—— 陶行知
《朱永新教育文集》《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 《教育的真情与智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办好学校的策略》《当代教育思想精要》——肖川 《班主任工作漫谈》《教教漫谈》《魏书生文选》——魏书生 《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心灵写诗》(上、下)——李镇西 《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蔡元培 《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 《发现母亲》——王东华 《教育漫话》——约翰·洛克 《和教师的谈话》——赞可夫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 阅读二:(积淀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内尔诺丁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向孩子学习》——孙云晓 《赏识你的学生》——张世光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教育的未来》——温世仁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付道春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 《让孩子互相学习:独生子女教育成功之路》——孙云 《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高万祥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
《教海泛舟》《圣园之魂》《播种辉煌》——傅东缨 《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朱晓曼 《为生命奠基》——窦桂梅 《赏识教育》——周弘 《与孩子共同成长》——常丽华 《天下男人》 《智慧女性》 《家教与成才》 《为了自由的教育》 《杜郎口旋风》 《谁动了我的奶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赏识你的孩子》 《陶行知教育名篇》 《用心做教育》 《教育先锋档案》
《做人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三:(积淀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无痕》
《教师必备十项修炼》 《做最好的校长》 《情境教育的诗篇》 《随想录》 《我的教育信条》 《随想录》
《成就你一生的100个哲理》 《做人与做事》 《抉择》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教育,生命因你而精彩》 《赏识你的学生》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工作中无小事》 《发现你的心灵》 《卡尔威特的教育》 《输在坏习惯》 《哈佛女孩刘亦婷》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孩子才肯说》 《小故事大教育——献给教师的教育智慧》 《关于执行力》 《关键在于落实》 《智慧背囊》 《唐诗三百首赏析》 《少有人走的路》 《流言》 《借我一生》 《责任胜于能力》 《哈佛家训》 《人性的优点》 《文化苦旅》 《白鹿原》
《妈妈的心有多高》 《美文天地》《做人千字文》 《菜根谭》 《现代教师读本》 《处事智典》 《幸福是一种心态》 《世说新语》
《受益一生的44种思维方法》
《唇舌的授权》《片面之辞》——张文志 《易中天品三国》 《宋词三百首赏析》
《改变,从阅读开始》——朱永新 《人生加减法》 《感谢折磨你的人》 《富爸爸穷爸爸》 《南怀瑾全集》
《七个天才团队的故事》 《狼图腾》 《金蔷薇》 《活动变人形》 《闲人》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
《追求生命的意义刘显国反馈教学方法研究》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把信送给加利亚》
三、读书的策略(怎样读)
(一)读书的技巧
我们知道,读书的方法很多,要因人而异。读书有没有捷径,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为读书要下苦功夫,有一定量的时间作保障,付出一定量的脑力劳动。但读书有没有小巧门,据我个人来看,应该有一些。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每天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做很多的家务,哪有多少时间来读书?我想,要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读书的质量,需要掌握一点小巧门。下面,用“三个一”来概括我读书的技巧。
1、翻烂一本经典。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不管是教育的还是文学的,你可以选一本最爱,反复读,把主要内容装入脑子里,掌握其精神实质所在,这样就会熟烂于心,脱口而出,进而能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有一本看家的书。
2、主攻一个专题。作为一线教师要研究的专题很多,仅课堂教学层面的就有理念践行、方式转变、模式建构,有目标设计、内容呈现、过程掌控,有课堂提问、习题训练、师生互动,有课前预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有情境创设、方法选择、媒体运用,有教学导入、活动组织、反馈小结,有激励评价、效果检测和信息反馈,有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情绪调适,有知识传统、方法渗透和规律揭示,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验探究,有教学容量、教学密度、教学节奏,有知识点、训练量、达成度,有环节步骤、时间划分、先后顺序,等等。我们读书时可以选这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主题,进行专题研究,深挖一口井。美国当代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要做到短期速成,就必须目标专一。卡莱尔说:“最弱的人,集中其精力于单一的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的事务,可能一无所成。”六个月到一两年,甚至用更短的时间,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由一个主题拓展到多个主题,这样就会触类旁通,快速地将“一口井”变成“一个湖”。
3、精研一位名家。例如管理者可以研究李希贵;班主任可以研究魏书生、任小艾、丁榕、万玮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研究李吉林、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薛瑞萍、王崧舟、薛法根、孙双金、闫学等;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研究邱学华、刘德武、徐斌、华应龙、陈惠芳等;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可以研究裴娣娜、郑金洲、陈向明等。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需要、任教学科、性格特点等来确定一位重点学习对象,收集有关重点学习对象的所有资料,长期研究,掌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应用。这样你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二)读书的要求
读书应有所得。那么如何才能把书读得深刻高效呢?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来体现。
1、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把书看深。
例如致知在格物。《大学》中有一句最著名的话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此句的意思是说,“人要想达到认识明确,关键在于穷究而使之明白事物的道理。”
在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是怎样表达的,这样表达能什么好处。例如在读《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这本书中有八章,即:课程性质——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方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文本处理——怎样做到尊重与超越的统一;课堂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精彩吗;语文教学资源——怎样开发和提炼才能价值;因类而异——怎样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教学技艺——是目的还是手段;课堂评价——教师的终结判定还是师生间的视界融合。
再例如《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共九章: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教学简约与教学展开,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表现活动与思想活动,关注个性与关注共性,自主学习与指导学习,授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科知识与学科文化。
以这两本书,我们应该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倡导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也可以思考,除了这些问题,我认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解决?甚至对这两本书我们还可以比较着读,读出各自的优劣。
这样,我们想把书读得深一些,可以将所读的相同内容的书进行联系、分析、比较和评判,把这本书中没有的内容加在旁边,这样你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可以把所读的感悟写在书上、本上,甚至写成读书随笔,这样你的思考就会更加深刻;可以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评价判定,找出精华,指出不足,这样你的阅读就会更加理性。
总之,追根究底可以让你把书读得深入,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2、温故知新——知“质”之不变,把书看薄。
例如因材施教与差异教育;各识一经与多元智能;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相长与师生共同成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主学习;探索与探究;互助与合作;观念与理念等。
义务教育阶段新旧课程目标的异同:在总体上,课程目标都分为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原课程目标分小学和初中,现从一贯的角度整体表述;原课程目标较为具体,现较为概括简练。高中阶段新旧课程目标的异同:在总体上,原课程目标是培养各类人才;新课程提出培养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原课程目标是升学预备教育和社会就业准备的双重任务;现只概括地提终身发展的任务。
魏书生说,新理念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把明白的事情说糊涂。
因此,我们在读书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其精神实质,把最为关键的最核心的东西抓出来,这样就能把书看薄,由旧知新。
3、融会贯通——知“道”之所在,把书看透。
例如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如地球上陆地占20%,水占80%;空气中氧气占20%,其它成分占80%。人的肌体当中真正的有机物质只占20%,而水分却占了80%。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社会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生卓越;管理学家说,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往往是20%的人完成80%的工作任务,创造80%的财富。对教师而言,20%是优秀的,80%是一般的;用80%的时间来处理20%的事情;教师个人的成功是把80%的时间用于研究,20%用于工作。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占20%,应该用80%的时间来处理。每个班级,20%的孩子成绩优秀,表现活跃,学习积极主动;80%的孩子成绩一般(后10%的为学困生);20%的时间内学生被老师带动进入全效学习状态,80%的时间内学生没有达到优质高效的利用(有10%的时间内效果极其低效)。
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要读透,要知道书中所蕴含的“道”,还要知道“道”是普遍存在的,更要运用所掌握的“道”来改进实践、改变现实。
(三)读书的心得
在读书方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下面,我用“五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1、当梦想照进现实——追逐梦想,点燃激情。
我认为,教师成长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环境。在内在需要方面,教师要有追求专业成长的强烈愿望。有的人想成为名师,对此我们要肯定他的进取心,善待他的功利心。专业成长的愿望是内因、内动力,这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不运转,仅靠外力来推拉不是行的。在外在环境方面,我觉得需要有支持性的条件:一是需要有氛围,应该创造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大气候;二是需要有载体,应该开展相应的活动给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三是需要有引领,应该通过培训与辅导等形式给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技术指导。四是需要有机制,应该有与教师专业成长相适应的激励性制度和奖励性政策。这样,才会形成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
为此,对读书方面,我们尽可能创造出一种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方面,我校开展了“构建幸福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相信不久在将来肯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领军人物。有人说,在我国,产生大教育家、大批名师的时代将即来临。成功的大门将会我们敞开。这时,对教师来说关键是有梦想,并努力去追寻。
梦想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激情是我们成长的力量。当梦想的阳光照耀着现实的土壤,我们应该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的水分和营养来滋养心灵,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2、我的命运我做主——读懂人性,超越自我。
我的命运我做主,说起来简单,做起难,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到困难就是不是想逃避,对别人的意见是不是盲从,对自己的缺点是不是不自知,对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拖延,在众人面前是不是紧张,在别人成功的时候是不是嫉妒,在功利思想盛行的当今是不是浮躁,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不是冷漠,在遇到挫折时是不是消极悲观,在做事情上是不是好高骛远,在工作上是不是不思进取,等等。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些人性的弱点,就需要加强修炼,逐一克服,从而超越自我。
当然,人性是辩证统一的,人性有弱点,也有优点。诸如正直善良、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热情大方、胸怀宽阔、谦逊有礼、求真务实。
人性是永恒的,也是相通的。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赞许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实现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要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的优点来抑制自己人性的弱点,利用人性的优点来引导学生克服人性的弱点,为自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3、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
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仅仅拿出15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是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热爱读书。例如:加拿大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日程表里排满了工作内容。但他规定自己必须在睡觉前抽出15分钟阅读喜欢的书。许多年后,奥斯勒对读书效果进行过计算。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300字,15分钟便能读4500字,一星期可以读3.15万字,一个月读完12.6万字没有问题。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阅读151.2字。如果一本书平均以7.5万字计算,一年下来就可阅读20本书。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一共读了8235万字,约1098本书。“睡前15分钟”的阅读,不但使奥斯勒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成了文学研究家。有人说:“成功与失败有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成功源于执著。在这里,我仍然要重复以前所说过的一句话:坚持是最容易的事情,只要愿意,就人人能做到;坚持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就是在读书上有持久的行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希望我们都能用今天的刻苦学习与深入研究,铺就通往明天成功的道路。
4、只为成功想办法——知行合一,改进实践。
我们都在生活中社会现实当中,梦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知道的与行动上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我们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是抱怨是退缩还是想方设法解决,这时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在高考应对时提出“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口号。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与成长。
读书要倡导学以致用。如何把学知识和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且要在行动中解决。读书之后,要做到知行合一,改进实践。例如,可以说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学习往往不知道是为自己学习的,而是根据老师对他的喜欢程度来决定在这个学科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就是说哪个学科的老师最喜欢他,他就最喜欢学哪个学科。这样,做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们知道的,但行动上是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要求自己,甚至有80%的老师没这样去做。这就是说,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才能得到。
因此,我们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并不是让老师们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改进实践、改进自我而读书,读书贵在应用,不用就是无效劳动。我想,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奋力而为、勇于承担的积极心态,更是一种知行合一、改进实践的强烈召唤。
5、将落实进行到底——做到极致,走向卓越。
许多企业、学校的决策是完善的、超前的、科学的,但就是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到位,最终收效甚微。而知名企业、知名学校无不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决策一旦制定,就全力以赴,做到极致。在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北京香山宾馆的设计师是世界知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他对宾馆的设计可以说精心周密,匠心独具,但宾馆落成后他一直没去看过,认为这是自己建筑生涯中最大的败笔。原因何在?就在于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注意贝先生总的设计构架,对设计中的许多细节毫不留意,随意改动,这样就把一个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作品变成一个平庸、拙劣的建筑实体。由此可见,在执行战略决策时改变原有战略决策的细节,或不认真贯彻落实每一个细节的固有特性,就破坏了整体战略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项目工程就会导致失败。这让我想到海尔集团,他们的管理模式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他们的名牌战略是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他们的质量观是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那么,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管理是零缺陷的吗?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课堂是高标准、精细化的吗?
对我们教师个人而言,要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更远,就需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件,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做到位;就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需要有追求卓越的勇气,对要做的事情,不做则已,做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写到: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就是为什么鲜有优秀者实现卓越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好上加好是卓越,卓越上加好是超凡。追求卓越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进步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精神的体现。只要你总有向上攀高的欲望,总认为自己未达到顶峰,总想刷新自己以往的纪录,始终保持着卓越的气质,你就能迈向卓越,保持你无人可替代的强势地位。作为教师,要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领先他人,就必须超越优秀,走向卓越。
总之,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终生的幸福。如果不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就没有给自己的精神定位,如果没有精神定位,身体也会跨掉。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为自己一生计,为奠基一生的幸福设计,就应当去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请相信,它一定会给你一生幸福的。
第五篇:我为什么要做教师
我为什么要做教师(作者:廖志明)
著名作家魏巍先生说得好:“教师这份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这才被称为高尚的职业。
要做好老师这份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随时应付课堂上学生们千奇百怪的提问,我必须花许多的时间来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地理解吸收讲解的知识,我必须绞尽脑汁研究出行适应学生个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必须深入接触学生,了解每个学生丰富而又具有个性的心灵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力与天赋。
在教学工作中,我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我的福利待遇也不高,即使一点微薄的工资也经常被当地政府拖欠。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做教师呢?
我要做老师,是因为有一件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有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父亲是机关单位的高官,母亲是大公司的经理,他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无心向学,经常在外面滋事打架,读初中二年级时便不想再上学了,他父亲承诺,只要他继续上学,生活费要多少就可以给多少;他母亲承诺,只要他继续上学,假期便可以带他去美国旅游,但是他还是死活不肯上学。他父母发怒了,严肃告诉他,如果不继续上学,以后将断绝提供一切生活费,然而他还是死活不肯上学,并且离家出走,让父母气得几乎要发疯了。后来,却发生了奇迹,小明经过班主任深入做思想工作,终于兴高采烈地跟着班主任回校读书了,并且现在已经成长为学校的“三好学生”了。在小明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金钱、享受、威胁都无法改变他,但是他班主任的教育却成功地改变了他。这时我终于明白,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这是无法用金钱来取代的,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于是我决心挑战教师这份任重道远而又神圣光荣的教师工作。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我热爱教育事业,从事着“人类灵魂工程师”教书育人的这份艰巨而又光荣的工作,每当看到一个个学生在我的努力教育帮助下取得进步,我便可以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与喜悦,并从中体现我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使我感觉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以我的教育背景、个性、能力等因素,我更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我可以与天真无邪、纯洁美丽的孩子们相处在一起,这些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小朋友,熏陶影响着我保持着一颗珍贵的童心。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学校没有那种明显的特权与专制,可以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的进行讨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我喜欢校园幽雅美丽的环境,可以听到鸟儿为我唱歌,蝴蝶为我翩翩起舞,可以呼吸到从碧草绿树鲜花中散发出的清新空气,可以看到纯洁可爱的孩子们以真诚得像鲜花一样灿烂的微笑向我致敬。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我可以利用长时间的休假,回到远方的家乡,与久别的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也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爬山、游水、上网聊天、听歌、做家务等。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可以利用学校有利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不断地探索、思考,丰富自己的学识与道德修养,——尽管我不是物质上的富翁,但我却有丰富充实的精神财富。著名诗人徐志摩先生说得好:“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教师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
既然因此,我为什么不做老师呢?!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