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那样思考》教案

时间:2019-05-15 01:0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山那样思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山那样思考》教案》。

第一篇:《向山那样思考》教案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眼切入,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忧虑意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生口语训练:

三、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狼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狼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大家对狼的感情倾向大部分是倾向恶的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哲理散文《像山那样思考》,看看“山”是如何认识狼、理解狼的?

四、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被誉为“绿色圣经”。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生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3.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五、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握文脉。

【提示】:抓住文眼,以此为切入点阅读文章,把握文脉。

【问题】:文章题目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是因为人们对狼群的猎杀,是因为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把握文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阐述狼嗥饱含的生态意义和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诵读课文,把握主旨。

问题1:对于那一声狼嗥,留意的都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明确】:“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迫切的希望和恐惧”,这一类事物对狼嗥的认识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这座山”,它的反应是“长久地存在着,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它聆听到狼嗥隐藏的深刻含义。

问题2:作者是如何领悟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的?

【明确】:作者的感悟是由一只狼的死去而逐渐萌发的。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引发“我” 的思考。

注:作者的感悟是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认为狼是有害的,肆意猎杀。第二,对狼垂死的一幕,产生同情。第三,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第四,环境恶化引发深入思考。

(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3.重点品读,体悟情感。

①品读第三部分内容,加深理解。

(学生谈谈读课文的感受,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或难理解的句子)问题1: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明确】:我们为了“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问题2: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赞同这个观点的。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问题3:文章末段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与文章中的那一部分内容相呼应?

【明确】:与文章的第一段是相互呼应的。事实上,是揭示了狼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问题4:结合这段文字,谈谈狼嗥叫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①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②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③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注:即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②诵读第三部分内容,体味情感。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明确: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与自然要平等、和谐。增强忧患意识。„„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

3.搜集有关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深入思考,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本课时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展开讨论,确立正确的生态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生口语训练:

三、品读鉴赏:

(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1.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相结合,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①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明确:这一句话形象地揭示出山与狼的生态关系,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所以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聆听”一词富有诗意,形象地说明了山的客观思考的形态。

②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了。明确:这一句既写活了环境被破坏,水土流失的情景,有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

2.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

问题: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主题的? 明确:本文论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的道理。作者在阐述这一哲理时,没有冗长的说教,而是借对狼嗥的思考将这一生态伦理观念形象地表达出来。

四、拓展思考

1.分组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出示图片,由组长讲解,谈感悟。要求:学生在谈感悟认识时,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

(学生展示讲解图文资料,师生共同归类总结,出示相关图片。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的破坏、物种的减少等等。)

2.组织讨论

(此环节是在学生讲解图片,谈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师引导:①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②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什么区别,人类应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本文借对郊狼所带来的生态危机,阐释了狼嗥中所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人类不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去肆意破坏大自然,我们应当像山那样思考,与大自然平等相处,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

六、布置作业

1.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2.拟一句精短的广告词号召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3.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向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阐述狼嗥饱含的生态意义和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第二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想北平教案 晏冰清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三、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方法:诵读法,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讨论法,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点评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

1、导入

上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参考: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

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介绍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3、基础字词

1、嗥叫(háo)

2、驯服(xǜn):顺从,使顺从

3、蔑视(miâ)

4、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如:火山迸发。

5、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害怕的样子。

6、湍急(tuān)

7、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8、嬉戏(xī)

9、蠕动(rǘ):①昆虫爬行;②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10、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11、饿殍(piǎo):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

12、艾蒿(ài hāo)

4、层次划分及题解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是不是会产生一个问题:谁,像山那样思考什么?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明确:

五)10段。找文章的主题。“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如何理解这句话? 为什么说“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也就是说作者告诉我们这声狼的嗥叫背后隐藏的内涵是“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是荒野中的启示之一。

比如 鸣”?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7、结尾

朗读下面三段话,进一步感受主题

1、“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2、“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利奥波德

3、“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三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2、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阿凡达》,有谁看过没有?那么,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确: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朗诵:

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体会奥尔多·.利奥波德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呢?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四、字词:

1、嗥叫(háo):

2、驯服(xǜn):顺从,使顺从

3、蔑视(miâ)

4、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如:火山迸发。

5、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害怕的样子。

6、湍急(tuān)

7、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8、嬉戏(xī)

9、蠕动(rǘ):①昆虫爬行;②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10、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11、饿殍(piǎo):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

12、艾蒿(ài hāo)

五、审题:

思考: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是谁 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文章开头就是对一声狼嗥进行特写,接着就叙述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加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牧牛人和猎人的思考都是出于对其眼前利益的思考,而山却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思考。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所以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利益来看待问题,它能兼顾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

人类为了眼前所谓的利益和安全,目光短浅地牺牲了长远的利益,很明显是不对的,“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所以,我们才要像山那样去思考,认清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万物,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和山与万物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并不比一座山高明。

六、梳理课文: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狼嗥及其含义(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4~7)

三、作者的更深层的思考(8~10)

七、课文分析:

<一>4-7自然段(狼嗥及其含义):

1、狼嗥

思考:是什么引起了思考?

明确:是狼,是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提问: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出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参考: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狼心狗肺

提问:这些成语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感情色彩上)贬义。

小时候我们就听过小红帽的故事,故事里狼的极其地狡猾。狼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成了“邪恶的化身”。但是,狼的存在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意义。

思考: 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注意抓

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学生齐读第一段)

明确:关键性词语:“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

这声狼嚎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这声嗥叫是深沉的,它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内涵,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最后总结:这一声音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苦的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人及其错误行为的蔑视。这虽然写的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1)

1、2自然段: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以及山的认识

思考: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怎样的?或者说,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学生齐读第2段)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威胁,死亡)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撕杀,战斗)对于郊狼------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食物)对牧牛人------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损失)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挑战)

这里,运用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意义,增强了气势,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将一个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思考: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思考: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聆听这声狼嗥。也就是说,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3)3自然段:一般的人的认识

思考:第三段又写到了谁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也就是“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 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但“不堪造就的新手”连这最浅层的意识也没有。

思考: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二>4-7自然段(作者认识的由来,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自然界 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1、思考:作者的认识,很明显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以前的观点是怎样 的?

明确:从前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用文中的 话说也就是“在那些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这句话说明了人们的愚昧在当时的普遍性。

“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在一秒钟之内”,看见狼时这样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反映体现了人的愚昧;“过度的兴奋”写出了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和无知,竟然还非常高兴。“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思考: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 明确:显然不是

思考: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

明确:“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思考: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令人难受”这几个词语细腻地刻画了狼受伤垂死时的眼神,这样,就与上文“我们”的兴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人的残忍。

思考:“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

明确:“这种观点”:从前的观点,也就是前面讲到的,“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

“新的东西”: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2、思考: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没有?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数目,不做其他的事。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鹿死山秃)这里,作者就写到了它认识的另一个由来:众多狼的死去,众多狼死去之后,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作者连用了几个“看见”,这样一组排比句,给人一种紧迫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后出现的严重后果。“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的事。”是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的速度之快。

“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这个结果恰好说明了生态之间有自己特殊的调节方法,人不遵从就会出现严重后果。

八、作业布置:

1、预习下面的课文。

2、思考这篇哲理散文的独特新颖之处。

九、板书:

一、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1、狼嗥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 A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 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B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

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8——10)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文章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并对文章的题目作了讲解,紧接着我们重点分析了文章的前两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以及欣赏这样一篇哲理散文的艺术特色。

二、复习:

回顾上节课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一)狼嗥及其含义:

1、狼嗥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

1、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 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2、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

(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8——10)

三、8—10自然段(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思考:当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当众多的狼死去之后,面对着 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

1、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学生齐读第8段)

“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疲惫”一词生动地说明了生态平衡被破坏后恢复的艰难。狼的存在对鹿来说就是一种威胁,甚至意味着死亡,所以鹿对狼具有一种恐惧。因为人类将狼赶尽杀绝,突出失去狼的制约后,鹿就大量的繁殖,这样就超过了草原的承受范围,因此,这时候,鹿对山的生态破坏是可怕的,是灾难性的,所以,山恐惧鹿。这句话点明了生态平衡是一个自然法则,人们破坏了这个法则,就会带来大的灾难。人类没有看到这一点,不能像大山一样和野生动物和平相处,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自身生存环境的安全受到威胁。

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学生齐读第9段)

作者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写到牛群和沙尘暴,呼吁人们要“像山那样的思考”,要长远地、全面地去思考问题,要维持生态平衡。

3、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学生齐读第10段)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思考:“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 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者用了类比的手法,揭示人与动物一样,都在为和平、安全、繁荣和舒适而奋斗。同时也隐含着,人们不能为了自身的目光短浅的“和平与发展”,而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思考:“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梭罗的一句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并没有高低尊卑之分。那么,荒野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人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

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思考:思考“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狼嚎究竟有着怎样的更深层的内涵?

明确: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学生齐读第1段)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 “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这虽然写的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里,反映了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作者想让读者从狼的嗥叫中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

四、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呢?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

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 思考?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赋予山以人的灵性,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形象而深刻。

同时,它又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并不是地球的霸主,也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人应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和生态保护意识。

五、写作特色:

1.形象鲜明,富有诗意和哲理。

(1)为了引发人们思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作者塑造了野狼的形象来进行 抒情,阐明哲理。文中还塑造了另一只被射杀的老狼的形象。不管是不驯服的野狼,还是倒在人类枪口下的老狼,都是富有悲剧色彩的形象。因为它们的叫声都是不为人类所理解的,而只有大山才能听得懂。这一形象的塑造,意在提醒人们要和野生动物和平相处,维护生态平衡。

(2)同时,除了文章所塑造的独特的形象之外,文章的语言是非常形象生动而 且具有诗意的。

例如:第4段,作者发现狼时,狼毫无防备,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作者用了“喜气洋洋”“嬉戏”等拟人性的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狼的生存状态,这时候的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但是,当狼遭到猎杀时,情景则不一样,“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无动于衷”: 衷:内心;无动于衷:心里一点都不受感动,一点都不动心。这里,无动于衷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写岩石的无动于衷,也是写人的无动于衷,写人的冷漠无情。

同样,“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样一些语句是不是也非常的具体可感呢?作者形象地写出了老狼垂死是的情形。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哀的情绪,一种沉重的心情,一种对狼的深深的负罪感。

再如:第7自然,写了失去狼之后山的样子,这一段作者用了许多的“我看见”所组成的排比,具体可感。

同时,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句“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数目,不做其他的事。”比喻句,本体是鹿,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的速度之快。从反面告诉人们:地球上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总之,作者将一个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3)在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不少议论、抒情的语句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如“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作者以此告诉人们: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由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综观全文,作者将科学的事实和诗意的描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让我们去思考,去感悟。

2.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

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例如第2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一连串的排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即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行为的痛心,同时它又是一种呼吁,它呼吁人们与大自然、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语言文字性很强,充满着诗意美。

3、以独到的视角表达理性的思考。

本文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讨论的是生态平衡的大问题。但作者没有进行冗长的说教,而是改变角度围绕一声狼的嗥叫,讨论狼对鹿、对牛羊的意义,狼对大山的意义,让狼和大山来回答环境的保护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可谓新颖独特。这种写法也可以说是以小见大。

4、结构严密,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写狼的嗥叫引人深思,结尾点出狼嗥带给人们的启示,首尾呼应。文章内部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脉络分明。

六、扩展延伸: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你们自己对保护环境和生态这一话题的思考。

七、板书:

一、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1、狼嗥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

1、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

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2、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

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1、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3、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8——10)

(平等对待,保护生态,像山那样思考)

第四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显示一系列猎杀动物的图片)

同学们,请看这些图片。这些图片记录的都是人们猎杀动物时被拍下的瞬间,在如今,这种景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人们习惯于用大自然的巨大代价去换取经济上的利益,这到底值不值得呢?这就引发了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和近代环保之父,他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文本研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相关重点字词请看大屏幕,并在书上标注出来。然后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大致内容是什么?

重点字词: 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â)迸发(bâng)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疲惫(bâ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嘎啦(gā)

明确: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及被猎杀后引起的生态恶果。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二)再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请学生们齐声朗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2.那么这声嗥叫表达出了哪些情感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明确:1)这声嗥叫是狼对人类捕杀狼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从“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可以看出来。

2)这里表达了狼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们抗争的决心,所以是。不驯服的”,含着“蔑视”。

3)这是对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4)这声狼嗥饱含着希望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深沉的”呼唤。

3.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请大家圈出来,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有两类,一是“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他们想到的是死亡、战斗、食物、金钱。这些都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而山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教师小结:到这里,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第二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分层次,为什么要这么分。明确:4-6节第一层,7-9第二层。第一层讲述的是作者观念的改变,第二层讲述的是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示例。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作者开始是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什么使作者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明确: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在接下来第7-9小节中作者记叙了在山失去了狼之后的结果,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接着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验证因为人类的太多干涉,造成生态失衡。

5.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然后思考,从“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要的安全不该只是当下的,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待问题。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一种健康的生态系统,有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这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所以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呢? 明确: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述,作者认为只有“像山那样思考”,才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现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如果还有时间)虽然同学们还只是学生,但是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从我做起,你认为你能够为大自然做些什么?

热爱大自然,爱惜动植物等。

第五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一、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一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一篇同题散文。这套新教材最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围绕专题进行设置。这篇课文所在的专题是“人与自然”这一向度,共分为有层次的三个板块:谛听天籁(自然纯美展示),感悟自然(人生感慨抒发),湖山沉思(生态忧患思考)。它是属于最后一个板块中的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专题解说

1、主题内涵: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教学构想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就准备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同时,由于本文的语言充满着诗意美,因此可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

五、实录部分

(一)导 语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进入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下面请看一组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近处一只海豹倒在了血泊之中,不远处就是这起“凶杀案”的制造者——一位猎人,手里还拿着“作案工具”——猎枪,并且他的眼睛似乎还在盯着大海,盯着下一个目标的出现。)(背景介绍:这是发生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加拿大出于商业的目的猎杀海豹已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为世人所争议。)

再来看下一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一头藏羚羊,一头神气活现的藏羚羊。它抬着前蹄,似乎在狂奔,地上还扬起了灰尘,这就将这头藏羚羊的生机活力,神气活现的模样展露无疑。)(背景介绍: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它还是一头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边缘的可怜的小羊。后来被当地的巡查人员发现后,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它得以再现昔日的风采。这就是当时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自然时的情形。)

(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比如加拿大出于商业目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去肆意猎杀海豹,还是多去考虑一下在人类看来是弱者的感受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1、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划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附相关字词:

嗥(háo)叫:号叫,大声叫。

拾遗(y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毛骨悚(sŏ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不堪(k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辨:湍(tuān)急:水势急。揣(chuăi)测:猜测,推测。辨:饿殍(piăo):饿死的人。俘(fú)虏(lŭ)。艾(ài)蒿(hāo)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3、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6、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7、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可以请前面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梭罗《瓦尔登湖》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当然两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

(四)、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后来通过对文章相关字句的反复研读,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总算顺利通过了这一关。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下载《向山那样思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山那样思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2、感悟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板块整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教学方法:文本研读过程如下:一、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推荐)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

    《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讲学稿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 执笔:胡其涛 审核: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事”与“理”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文本,体悟哲理性语言的内涵。 3、......

    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徐丽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