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为何与何为论文
[摘要]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制,构建了“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学校课堂改革主抓组织学习、开展讨论、校表培训三个环节,充分发挥课改实验教师的带动作用、学校名师的引领作用和青年教师的促动作用,分重点推进、总结经验和整体提升三个步骤进行。同时,学校建立了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事实证明,科研投入带来优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昌邑市第一中学;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自主课堂;优质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紧紧围绕“自主探究、合作高效”主题,重点突破,层层推进,全面实施,充分调动课堂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构建“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以课堂改革拉动教师成长,重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
一、转变理念——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充满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意欲在教育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和人本的回归,单纯的技巧性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本质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坐下来深入研究其理念和精髓,从根本上把握新课程的“新”字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是对原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冲击,甚至颠覆。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才能走出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重新调整并建构新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学校从转变教师的理念做起,强力推行课堂改革,推门听课,一票否决。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师与学生,一下子束手无策,不会上课了,不会学习了。学校乘势而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三个标准:教师是否把时间还给学生(时间自主),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身心自主),学生是否真正地独立思考(思维自主)。特别是作为引领学校课改的实验教师,学校一周召开两次课改调度会,甚至听一节课立即召开一次调度会。学校要求教师打破甚至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室三面黑板,学生唱主角,有课天天听,一月见成效,两月成规模,学期总验收。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就是学校在深化素质教育、落实潍坊教育科学研究院“前后延展”课堂思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并申报了潍坊市2009年普通高中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学校要求业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并通过《校报》《教学工作简报》介绍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宣传走在课改前沿的教师事迹;借助学校组织的课改教师观摩课和青年教师达标课活动平台,展现课改意识,体现课改行为。教师的观念开始变化,有意识地让学生起来说,动手做。这看似随意的小小变化,却越来越触及课堂教学改革的要害。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加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踊跃报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现在,教师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早受益,不改必被淘汰。
二、组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举措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实施“333”工程,即完成课改三个环节,抓好课改三个层面,走好课改三个步骤。
(一)三个环节
1.组织学习
一是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给教学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诱思探究教学论》《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等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丛书,每周拿出固定时间开展一线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做好读书笔记,把学习与感悟结合起来,把课堂改革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课改,用实践完善理论。教师根据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写出课改反思。二是学习本地教学经验总结。市县两级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了《给课堂教学的建议》,市教研室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效益年、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年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为课堂教学提出很多建议,学校编写了《给教学的建议》《课堂教学的22个经典细节》《追寻课堂的幸福》等校本资料。对来自于教改第一线的宝贵经验,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精心研究,层层抓好落实。三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访问衡水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全国名校。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做到知己知彼,合理引进,自主创新。四是学习典型教学案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各科教师收看全国各地的经典课堂资料片、名师课堂教学片,结合学科特点,挖掘问题情节,引导教师注重课改细节,把握教学环节,反思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总结提炼,形成学科智慧,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2.展开讨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如何处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关联”等专题讨论,以讨论带动思考,以思考推进行动,以行动促进改革。学校定期召开教改研讨会,指定教研组长、实验教师为中心发言人,交流课改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升。课改伊始,步履艰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讨论,重点是如何调动小组有效讨论、合作学习。分管教学领导干部每天听课,听后即评,评后即改。范邦辉老师作为课改小组组长,率先探索出了“75分钟”的分块模式,预习案、教学案、练习案制作清晰而实用。课改实验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一天一次碰头会,研究细节,分析学生,交流课改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升。
3.校本培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成立“未来之星”青年教师学校的优势,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培训活动,开设“名师讲坛”,举办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组织精品大课堂、课改观摩课、名师展示课、青年精英课,通过名师谈课改、课改在课堂等方式加大课改的培训力度,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使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当今国内外教改的大趋势接轨,力争使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前沿。在校本培训中,学校要求教师“跳出课堂”,把具体教学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引领他们自觉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与同学科教师的交流、沟通和自我反思,把所积累的丰富“实践智慧”更快捷地向同行传递、共享。学校印发校本课程《教学篇》《学法篇》《昌邑一中关于集体备课的意见》《怎么上好讲评课》等校本培训材料,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既促使优秀教师更好地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快学校内教师群体素质的均衡化发展,使全体教师在课堂改革的大道上“共同奔小康”。
(二)三个层面
1.课改教师的带动作用
学校以高一(三)(四)班为课改试点班,全体任课教师“齐步走”,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围桌而坐,教室三面黑板,安装多媒体。课改教师按学校课改模式上课,必须做到四案齐备。模块分明。
节节如此,天天如此。学校听课把握两个层面: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动了多少?两个月后,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科教师在全校举行了课改观摩课,在全体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与共鸣。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课改行列,在教学实践中边探索、边研究、边提高,效果显著。
2.学校名师的引领作用
学校经过个人申报、评委评选二次评聘,选出36名校内名师,明确权利与义务,发放了《昌邑一中名师工作表》,其中一项职责就是名师必须担当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带头讲好教改示范课。全校课改观摩课举办后,魏玲玲、齐俊燕率先开讲名师展示课,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的课改理念相融合,体现了学校名师的风采,赢得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喝彩。
3.青年教师的促动作用
学校为青年教师上好教改课铺路架桥,提出两点意见:一是青年教师上教改课,教研组保驾护航;二是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上达标课,“师傅”从备课、学案制订、上课、评课各个环节必须全方位指导,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共成长、共精彩。作为连接学校名师和青年教师的桥梁。“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名师讲坛”功不可没。青年教师周敏说:“名师的报告,道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路程,提出问题、解决困惑、寻求答案、探索规律,他们课改经验的无私分享,缩短了我们的成长周期,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精彩的报告。”
(三)三个步骤
1.重点推进
学校制定“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实施方案”,向全体教师发放“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明确操作流程,统一评价标准,高一(三)
(四)班任课教师为课改急先锋,学校名师、课改团成员是课改先行者,课改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教师们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注重经验积累,注重改进完善,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学段的各学科、各课型的课改新路子。课改每上一个台阶,学校就组织一次观摩课,提建议、寻不足,以求更大提高。典型引路,榜样先行,缩短了其他教师的探索期,“拓展教学法”迅速在全校推开,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2.总结经验
积累经验、概括升华是我们课改的目的之一。我们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借鉴杜郎口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特点,但又适时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师生始终处于“和谐共生”状态,这是我们追寻的理想课堂。学校的课改宗旨对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指导性作用,但每一学科、每一课型应该怎么上,最终还得由教师在实践中总结。所以,每走一步,我们都“回头看”,把失误作为经验积累,把不足作为财富总结。目前,课改实验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总结出学科模式,为后段的课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整体提升
学校组织的观摩课把教师一次次推向了课改的前沿,使越来越多的教师由被动改革变为主动探索;全市课改启动会的启动,又一次点燃教师们的课改激情,教师课改的决心更大,力度更深,动作更快。全市课改点评会启动,许多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学校将借此东风,扩大试点,整体推进,全员展开,再掀课改新高潮。
三、操作流程——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以“大容量(体现四案,密集有序)、快节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勤反馈(有效讨论,获取信息)、高效率(优质有效,当堂掌握)”为课改宗旨,前后延伸15分钟,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时段,实现优质大课堂教学。
这一教学法从操作流程上,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超前预习15分钟,教师发放预习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主要内容:所讲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思考感悟题目,留有学生知识反馈区,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学生做到:自学求理解;自学求结构;自学求联系;自学求归纳。
第二,课堂教学三环节,检测展示15分钟、交流探究15分钟、“拓、迁、升、悟”15分钟。
检测展示15分钟。教师、学生可采用检测、互查、提问、板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把复习效果和预习成果全面展示出来。
交流探究15分钟。这个环节主要解决新知识中的“重、难、错、混”。学生交流讨论的基本要求:个人感悟——观点碰撞——自我小结——交流展示——自我完善。教师引导点拨的基本要求:难点采取直接讲解、演示的方法;疑点巧妙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重点问题多管齐下保证夯实;错点采用实例跟踪即时强化。
“拓、迁、升、悟”15分钟。本环节主要体现“拓、迁、升、悟”,从宽度上拓展,从深度上迁移,从高度上升华,实现学生自我感悟。拓展:以知识为导向,前伸后延,实现知识的整体构建。迁移:以题目为引领,深度挖掘,达到更上层楼的目的。升华:自我提升,概括总结,形成形象直观、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感悟:全班静堂,凝神静思,让其疑而思,思而迷,然后顿悟,从而达到调整思维、梳理知识的目的。
第三,课后复习15分钟,通过练习案巩固基础,通过知识树形成体系。本环节基本要求:感悟基础知识,寻找疑难困惑,破解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方法,理顺知识联系,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分化的认知结构,为后面迁移应用、拓展创新奠基铺路。
这一教学法的实施,表面上看教师轻松了,实质上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做好四个准备:一是对课堂内容要有全面准备,二是对设置的问题有预先准备,三是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有提前准备,四是对教学内容和思路有通盘准备,适时引导,保证讨论的有效性。教师的引导必须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创造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的实质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教师来解决。这样,教师就退到了最后一道防线,更多的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动车”。这样的课堂,时刻保持和谐、灵动和快乐的氛围,学生思维也始终处于活跃阶段,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拓展知识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模式,更加强调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和长远的发展潜力。
四、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制
合理、科学的评价体制是落实课改的有效手段。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的如何,而在于是否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在于是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
(一)评价体系
我们实行“教师自评——学生督评——学校综评——主管部门专评”四级评价体系,通过推门听课、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及时掌握每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教师评价
新学期,我们出台《昌邑一中教师奖励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者,学校授予“课改先进个人”称号,并入选学校名师,学校积极向上级部门推介,全力打造昌邑市第一中学课改名师团队。
(三)学生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校研究决定: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课程学习过程反映占30分,课程考试成绩占70分。
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模块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等。学校制定“昌邑一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采用量化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分为四个等级),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其表现是否考核合格,不合格者不记学分。
学习过程由班主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的班级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每月通报一次。学习成绩评价采用量化管理方式,总分为70分,按模块考试成绩认定。
五、实施效果——科研投入带来优质教育
学校购买了电视机、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课题研究的必要设施,设有专门从事教科研的教学研究室,有资料室、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广泛地订购国内教育和教育科研报刊、杂志、书籍,为科研教改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这一课题已由潍坊市教育局批准立项,并申报潍坊市普通高中2009年重大教育行动研究项目。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拟形成以下研究成果: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文本及电子文档;二是形成实验记录集,包括学生学习手记、学情调查、活动总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学研讨或学习资料、教学个案记录等;三是出版教师作品集,学校拟申请国家统一刊号出版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以推动项目研究的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拉动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大道上“共同奔小康”。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7名教师获潍坊市第五、第六届政府成果奖;2008年,两名教师参加山东省优课大赛并获奖,两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特级教师,七名教师获昌邑市特级教师称号,两名教师被评为昌邑市十佳教师;2009年潍坊市教学能手评选,学校占七人,位于潍坊市普通高中第一。
通过坚持不懈地落实“为学而教,促进自学”这一教学宗旨,学生学习方式明显转变,参与讨论意识增强,学习效率日渐提高,学会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课堂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我们将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博采众长,深化研究,积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营造绿色的教育生态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充分绽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探索“创造新教育、打造新学校、培养新学生”的素质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第二篇:高效课堂论文-五环教学法
编号:
论文题目:
浅谈初中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
作者姓名:马伯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5月15日 籍 贯:陕西省周至县 职称(职务):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工作单位:周至县永流初级中学 详细通讯地址:周至县永流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710405
浅谈初中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
[周至县永流初级中学副校长 马伯友] 【内容提要】
本文是笔者近年来组织、指导周至县永流初级中学开展课堂改革的经验总结。他结合初中数学课,从‚准确定位,树立科学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总结经验,初步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及‚抓住2个保障,确保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三部分对该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永流初级中学 数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
课程、课堂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目前着力倡导、狠抓的一项基础系统工程。我校积极响应县局号召,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系列试点、推进工作,经过近2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见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笔者组织、参与了我校高效课堂模式的校本研修。为了将我校的高效课堂不断推向新高,现以初中数学课为例,将我校的初步做法向各位同仁做以简要介绍,敬请指导。
一、准确定位,树立科学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经过不懈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事实让我们意识到,思想定位不准,课堂改革要旨不明,就无法开展科学的探讨与研究。经过多次专题研究,同志们逐步统一了认识
①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改革的最高目标就是‘培育人’‘成就人’,最终目的是实现课堂“高效”。越来越明白:推动课堂高效旨在‘减负增效’。
②检验课堂是否有效、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获得了‘进步或发展’。
③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效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角色的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这样的课堂,才可称之为“高效课堂”。
有了这样的定位,在课程标准理念与各级课程课堂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大胆借鉴江苏省洋思中学等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科任教师与全体学生在新时期全面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探索、实践时,我们应该树立的几个基本理念。那就是:
1、高效课堂的‘一个核心’是能力立意;‘两个重点’是集体备课和学习小组建设。
2、高效课堂应努力做到的10个“3”:
“3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索。
学生学习的‘3个定位’:自主、合作、探究。
对教师指导的‘3个要求’:导而弗牵,严而弗抑,启而弗达。
应建立的‘3种师生关系’:平等、尊重、合作。
课堂建设的‘3个标准’:开放、情感、高效。
课堂讲求的‘3动’是身动,心动,神动。“3量”是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
小组学习的‘3种形式’:自学,对学,群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3种能力’:思维力,表达力,生成力。
课堂评价的‘3看’:看教师是否高效使用导学案和组织当堂检测,看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习小组及其小组长的作用,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
3、统领高效课堂的3个观点:
新的教学观:不是教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新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新的质量观: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成绩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决不是唯一指标。
二、总结经验,初步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近2年的实践、探索,尤其是每学期一次的总结、研讨会,我们经历了理念统一,模式要点实践完善,直到今年9月初,我们才初步确定了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了便于引导、操作,我们提出了‘5环教学法’。经过近2月的实践,以初步成形。这个模式由如下4部分组成:
一、课堂教学工作理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学而教。
二、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
我校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模式可概括为三句话: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个模式提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少讲多练,精彩点拨。这个课堂结构的实质:努力实现课堂全过程的学生自学。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常规要求: 【第1环节】 辅助(1-2分钟):
导课,板书课题,揭示、板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工作要求】
⑴‘学习目标’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方面的。在广度、深度上必须与教材、课标‘基本要求’保持一致,且目标叙述要具体,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如在初中数学,不能认为地降低,将‘会运用’降低到‘知道、理解’的程度,也不能随意拔高,将该‘知道、理解’的,不能要求“会运用”。
⑵“学习目标”的制定,要订的‘准’‘简’‘短’,更要具体、细化,要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等。
⑶“目标叙写”基本要求: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教师。行为动词必须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行为条件要明确,提出的,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能达到的最低水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可用于评量学生的表现。
⑷“学前指导”要让学生明确当堂学习路线图,指导、激励学生自学;
⑸“自学指导”要具体,起码要让学生明确4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与要求(即告诉学生自学后如何检测)。
在初中数学课教学,自学指导常有‘思考题’,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自学的路子和效果,须我们认真、精心地设计。设计时,更要注意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环节】 先学(15分钟左右)——在老师引导之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地看书学习练习与检测。其中,教师‘及时引导,恰当点拨’是关键。
【工作要求】
⑴学生按老师‘学前指导’要求,认真看书自学,老师巡查、督促,把握进度,适当调整。
切忌两点:①自学时,不可平均用力,要分清主次,重点、新知识要带着思考问题精读,有利于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②自学时间要适当,不宜过长,以初中数学为例,一般6分钟为宜。也不能过短,防止走过场。同时要鼓励‚比谁自学效果好‛。
这环节,要求老师:“三勤一不勤”,即:‚腿要勤‛,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督促学习行为习惯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调查发现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引导解决的方法。切忌:不宜辅导后进生。‚脑要勤‛,要进行二次备课,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心要勤‛,要十分关注两类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嘴不要勤‛,不要随便讲话,避免干扰学生,不要用你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
⑵一般地,‚看书”“检测‛是‚先学‛的两个关键环节。⑶可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自学效果。⑷检测自学效果。
检测方式:书面检测为主,板演+全体做。
检测对象:面向中下游学生。检测题要着眼基础与课标‘基本要求’,要以最后一名学生为起点设计试题,力争使人人有成就感。
检测作用:通过检测,要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3环节】 后教(10分钟左右)——让学生互教,兵教兵,教师补充讲解。
本环节主要针对‘先学’结果,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讲解、补充、归纳、总结。
【工作要求】
⑴引导质疑。小组质疑,交流,解决自学检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全班质疑,交流,再解决自学检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⑵对学生自学“对‛的,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规律性东西,力争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错‛的,要帮助学生找出出错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更正,或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并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
⑶这个环节,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之间互动为主,主要交由学生完成。经过这样的引导,还有不会的问题,此时,老师一定要讲透、讲清。
⑷一般地,‚更正”“讨论‛是‚后教‛的两个关键环节。尤其对初中数学,即使学生更正或作‘对了’,也要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对‛?‘错了’,更要讨论‚为什么错‛,以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⑸这个环节,是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优秀生通过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又是‚培尖‛。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⑹老师点拨、讲解要做到‘3个明确’:
“内容”:主要讲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内容;
“方式”:先兵教兵,学生间相互更正、质疑、讨论,可生生、师生互动,老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最后,教师讲解。尤其是初中数学,老师的点拨,重点应放在本节课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与例题的‘结合点’上。
“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应重点’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免学生走弯路。
【第4环节】 当堂训练(13分钟左右):
当堂完成基础训练作业(初中数学主要是课本上的练习和习题。要有选择,分层次,量适当)。
【工作目的】
⑴通过严格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内化。⑵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做到‚堂堂清‛;
⑶便于老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课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更正,或作必要的辅导。
【工作要求】
⑴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规定的训练作业,不得向课前、课后延伸。
课后完成,往往导致作业‚正确率极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暴露,而实际掌握、考试成绩不高。这都是‚一人会,全班对‛造成的。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2点:
首先,要以‚作业必须当堂完成‛为突破口,采取极端措施,强力推行这一点。其次,必须做到: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必须在30分钟以内完成,10—15分钟完成作业,课后教导处随机抽查。我们要大力提倡:压缩两头(力争减少课前预习,减少课后作业),保中间(确保课堂40—45分钟的效益最大化)。
⑵训练设计要坚持“两为主”(以课标‘基本要求’为主,以差生水平为主),要关注“四性”(基础性、层次性、梯度性和典型性),力求“分层次”(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更要注意“量”和“深度”;
⑶老师要巡视,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调查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第5环节】 小结、课堂学生学习表现评价与作业布置(1-2分钟)。
四、课堂模式的使用:
我们明确告诉大家:
1、我们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只是一般的课堂操作方法,它主要采取‘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即‘一次性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数学、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常用。但是,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仅初中数学课,在新授课中,还分“例题课”与“概念+例题课”,当然,还有“复习课”,其课堂教学模式可有,也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因此,要求同志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有时,也可‘分散学,分散教,最后当堂练’。即‘几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在语文、外语等学科中常用。有时,也可小步走,‘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即‘边学,边教,边练’。当然,这种方法在小学低年级中常用。
不管怎样,有一点不变: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兵教兵,教师补充。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环教学法’”是一种课堂模式,一种课堂结构,旨在引领大家开展有效、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更希望同志们把她当作一种教学方法,深刻领会其方法要旨、精髓,使她为我所用。
三、抓住2个保障,确保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导学案’和‘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能否有效、高效的强有力保障。为此,我们对‘导学案’和‘课堂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下大气力狠抓了它们的落实到位。
一、关于导学案:
首先,我们明确了导学案的基本功能、作用:导学案就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工作方案,她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是指导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情,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导学案的真正功能应该是‘导学’,而不是‘导教’。
其次,明确了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理念、原则,导学案的基本构成、编制流程与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讲精练为策略,指导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方向,贯彻新课程标准为理念,整体高效为目标,注重教学细节的挖掘,关注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2、导学案设计必须坚持的9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梯度化原则,分层设置原则,能力立意原则,创新性原则,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
3、课时导学案的基本构成:
一节课的导学案,一般由3个基本模块构成: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4、实现导学案优质、高效与资源共享的基本途径:集体备课。
5、编制导学案的基本流程:
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在规定日集体进行。具体编制导学案时,可按如下基本流程进行:
备课组长提前分工,分课(章节)确定主备人,并进行初次集体研讨——主备人根据初次研讨意见,提前完成导学案初稿——提前2周二次研讨导学案——备课组长定稿审批——印发、实施——课后优化。
6、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导学案要做到4个‘符合’: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符合具体教学模块要求,符合3维目标要求,符合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实际要求。
第三,我们还进一步明确了“导学案的具体使用方法”,那就是: 要根据高效课堂的基本环节设置顺序,依次带领学生完成:(1)预习、自主探究:(上课前或课堂下发到学生手中)
学生在预习案的导引下,学生带着思考问题读书自学,通研教材,自主探究,完成预习。
【要求学生】 用双色笔勾画出重点、难点,理解教材基本内容,记录自己的疑惑点。
(2)课堂探究:
在预习、展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时学习目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下列活动完成“课时学习目标”。
①分组合作,讨论解惑;②展示点评,总结升华;③清理过关,当堂检测。(3)课堂训练:
适时发放,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究,让学生一定要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我们在这方面,还不能忘记经常提醒各位同仁:编写导学案时,不能轻视如下两点: ①必须关注‘预设’与‘生成’。
②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二、关于课堂评价:
在我校,我们倡导:学校、年级、备课组、班级及其学习小组,要分别成立不同层次的“高效课堂评价小组”,负责对教师、学生的课堂教与学进行量化评价。而班级课堂评价是其关键、核心。
在“班级课堂评价”方面,我们实行:“课堂评价、小组评价与周月学期评价”3维评价体系。
1、课堂评价:
各班必须在黑板的右侧设定“课堂评价表”。每节课,任课老师必须对各组同学的课堂“解答问题、评价别人”的展示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及时板示在“课堂评价表”上。值日班长负责将1天的课堂评价汇总,将其结果填写在“课堂教学周评价表”内。
2、小组评价:
小组内设“课堂学习小组评价表”,由小组长负责对组内所有成员每节课在‘班级课堂上’的表现的老师评价进行登记,每天小结,每周汇总,量化积分,确定出“组内周学习之星”。报班长复核,公布。
3、周、月、学期评价:
各班必须在后面黑板的右侧设定“高效课堂教学周评价表”。由班长汇总一周的情况,确定出“周学习小组之星”。同时,公布各学习小组“学习之星”。
在周评价基础上,依次办法,汇总、统计、公布出“月、学期学习之星”,报学校教导处表彰、奖励。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要求各位任课同志要明确:新时代的课堂评价体系,必须体现正确的课堂价值追求。我们必须清楚:①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灵魂的过程,是主流价值观形成、确立的过程。②知识仅是载体,它承担着诸如理想、信念、诚信、责任、尊严、忠诚、勇敢、坚韧等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追求的历史使命。我校在这方面才迈开了关键的一步,与兄弟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差距甚远。我们有信心在县局的正确领导下,带领我校同仁不懈努力,不断将我校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水平的“高效”。
【参考文献】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导师式课堂教学法论文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放手,给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从而使他们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导师式 学生 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为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督促者。而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发挥学生作为学生主体的作用,这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我本学期在教学中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课完成教学,其他同学补充点评,我当学生听课并完善课堂教学。我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导师式”课堂教学法,简言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做老师。
一、“导师式”课堂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1、点燃自信,让学生想当老师、敢上讲台
教育其实并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给诱导出来,将学生的生命力和自身价值感给唤醒,点燃学生的自信。记得当我在班级宣布由学生自己来讲课时,学生先是一脸惊愕,继而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但是就是没有学生主动担当第一人。为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找到学习一直比较踏实的孙进同学,跟他说明情况,他说:“真的啊,老师,我行吗?”我知道,这个同学特别有激情,爱表现,又是班长,在班级很有威信,由他开头,一定能打响。
2、独立选题,精心备课,让学生能讲课
“导师式”课堂教学给了学生胆气和勇气,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发现了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少数学生被老师逼着学的消极心理,减少了学生心理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得相当出色,完全超出了预期效果。学生在各自进行“备课”时,主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独立选题。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必须紧扣教学内容,注重突出题目特色,设计出10个左右的问题在课堂上供教学使用,确保教学有成效。
3、“学生老师”上课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学生教课开始了,课堂已完全属于学生。学生老师的课讲得是那么有板有眼、象模象样,台下的同学带着无比兴奋、好奇的心情和巨大的热情去全力配合好学生老师的讲课,一问一答,轻松流畅,有时对学生老师的问题,有意反问,善意搞笑,课堂气氛和谐、诙谐、热烈,其程度是我们教师上课所难以达到的。
4、学生补充
学生补充,是指在所有“学生老师”讲完后,补充一些“学生老师”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或者是遗漏的问题。进行补充的学生,先是由老师来引导补充,如果问题比较难则由老师来补充;后来发展到“学生老师”讲完课后,其他学生只要还有问题要问或者是觉得自己编了个比较好的问题,都可以直接举手进行提问。
5、学生点评
学生点评,是对所有“学生老师”的上课风格、上课内容、提出问题的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般是先由成绩好的学生来点评,时间长了,可以发展到全班学生,只要愿意出来进行点评的都可以报名或者是直接上讲台进行点评。目的是对“学生老师”进行鼓励和善意的建议,也能训练学生综合评价的能力和口才。
6、教师完善
一般情况下,“学生老师”和学生点评活动时间不超过35分钟,留有10分钟的时间由我来简单小结、鼓励和适当地补充。这要看具体课堂的教学情况,有时是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时是“画龙点睛”击中要点,有时是以知识与实际的灵活运用为主的活化知识等,视课堂的教学情况、教学的内容等来进行。
二、“导师式”课堂教学法的好处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完成指定的任务,往往要查资料、做试验、动员同伴帮助,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会设计出多种方案,联想到更多的安全措施,来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学生管学生的效果更好。
3、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为了把问题讲清楚,学生会反复练习教学语言,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由于学生之间不存在“代沟”问题,语言沟通得更好,由学生来当教师,更懂得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因此,学生更易接受。
“导师式”课堂教学法实施以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给了学生大显身手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扮演小老师,来做老师的许多工作,就能真正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是“做中学”的完美体现,并能真正体会出“三维目标”技能的要求和内涵,为终身学习夯下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让学生们扮演小老师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全新亮点。
第四篇:高中地理课堂多元化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提出了高中地理课堂多元化教学法的构建策略,即小组合作,创新学生学习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多元化
高中地理的教学老师要善于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学习效率得到全面提升。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处于比较落后的灌输式状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推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高中地理教学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单
一、枯燥。一般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是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机械化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对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更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会逐渐改变传统单
一、单调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模式的运用,使高中地理教学形式多样而灵活。
(二)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学习的主体,而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方能不断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高中地理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形式。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思维和习惯长期受到压制,将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多元化教学法,不断丰富高中地理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增强,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地理课堂多元化教学法的构建策略
(一)小组合作,创新学生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全面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实践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首先,合作项目的选择一定要科学。既然学习的项目要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那必然应当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因此,在合作项目的选择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其项目的合作意义,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分组的科学性、合理性,尽可能避免组内人数过多无法管理,也要避免人数过少而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活高中地理课堂
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具有更多优势。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的学科,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模式,难以让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教学难题。和传统意义的教学手段不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能将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季风气候等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将气流的形成展现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情境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又一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图片或音频导入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思维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利用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对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中单一化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接受新的挑战,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迎合了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亮.高中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8):88-89.[2]韩永东.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优化举措[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6):104-105.
第五篇: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铅球,作为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比起其他项目动作复杂,技术性要求更高。它不仅看起来“不够文雅”,而且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危险性较大,因而在教学实施中难度很大。对此,积极变革铅球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对铅球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调整铅球课堂动作教学的顺序入手,以逆向教学法和双侧性迁移教学法来创新铅球教学。
关键词: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教学法;创新
传统的铅球教学往往偏重于技术动作,教学方式以反复讲解,不断训练为主,略显刻板,稍欠变通。教学中教师也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模仿,练习枯燥的讲解,单调的训练致使学生身心俱疲,逐渐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铅球课的兴趣便消磨殆尽。对此,我们需要对铅球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研究。
1.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新方法概念探析
1.1 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就是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先后顺序,将整个技术分解为几个前后有序的动作,从后面的动作开始,由后往前依次逆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双侧性迁移教学法。
1.2.1 双侧性迁移。心理学家Ammos(1958)将双侧性迁移定义为:个体利用一侧肢体(优势侧肢体)学习某一特定运动技能之后,其对侧肢体(弱势侧肢体)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或执行同一特定运动技能的能力。简单点说,就是身体一侧学会了做某个动作,另一侧由于动作技能的迁移,同样的动作也就很容易学会。
1.2.2 双侧性迁移教学。双侧性迁移教学就是指在体育动作和技能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为重点,使其在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对技能进行身体左右两侧的相互迁移,以巩固所学技能,提高运动成绩。
2.铅球教学的新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
2.1 逆向教学法与顺序教学法的比较。“逆向教学法”的应用广泛,不仅体现在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分解动作的某几个动作教学之中。从反向学习的程序上看,“逆向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从心理上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消除恐惧,利于提升学生技术动作练习中支配身体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满足学习需求,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重点技术的重复出现,保证了课堂动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教学中既重整体,又重个体:整个技术教学特别注重各个分解动作的有机衔接,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完整掌握,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形成个人的技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评价和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序教学法”从学习滑步开始,过度重视“低重心、大幅度”而忽视了蹬转技术的有机结合,容易导致“掉肘”或“臀部后坐”等错误的产生。因而往往造成学生无法完成练习和提高技术质量。尽管如此,顺序教学法也有其特定的价值。利用顺序教学法,学生能对所学动作的先后顺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至于在练习过程中产生遗忘或动作顺序错乱。
2.2 双侧迁移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传统的体育课堂呈现三重三轻的情况。教师重学生身体锻炼,轻思维能力培养,多注重学生成绩,忽略学生情感,依赖“标准动作”的模仿,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学生学习方法死板,没有创造力。为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控制课堂教学,致使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缺乏。双侧迁移教学法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在学生进行铅球运动前,必须保证先充分理解该运动,之后再将动作技术身体两侧相互迁移化。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运动技术,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做好指引者的工作,在一旁进行适时指导,保证学生技术动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尤其在学生遇到瓶颈时给予适当引导,给学生充分自由学习创造的机会。
3.铅球课堂动作教学创新方法的应用实践
3.1 铅球课堂动作的逆向教学。
铅球投掷过程中技术动作连接紧密,身体各部位协调性要求高。通过“逆向教学法”进行铅球投掷技术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步骤一:最后用力和身体平衡教学。最后用力是推铅球技术的主要环节。当滑步结束,左脚积极着地的一刹那,右膝和右脚向投掷方向蹬转,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这时被扭紧和拉长的腰、背、髋部的大肌肉群收缩,使上体迅速向投掷方向抬起。左臂由胸前向左上方牵引,使肩带肌肉拉长,身体左侧对着投掷方向,上体向右侧倾斜,左肩高于右肩,铅球处于较低部位,形成推球前的最佳姿势。在两腿继续用力蹬地时,右肩前送,右臂迅速用力将球推出。此时两腿的蹬直、右臂的推球和抬头后仰是同时进行的。铅球快离手时,手腕手指向外拨球。铅球离手后,两腿弯曲或交换,降低重心,维持身体平衡。步骤二:滑步技术教学。滑步是使铅球获得一定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用力创造条件。滑步前先做一两次预摆。预摆时,左腿自然弯曲,大腿用力向后上方摆起,右腿伸直,脚跟提起,前脚掌或全脚掌支撑体重,同时上体前屈,左臂微屈前伸,略微低头,两眼看前下方。左腿摆到一定高度,上体达到最大前屈时,回收左腿,同时右腿逐渐弯曲。当左腿回收靠近右腿时,臀部后移,左腿大腿向投掷方向摆出,右腿用力蹬伸。由于左腿的摆动和右腿的蹬地,产生身体向投掷方向移动的合力。右脚蹬离地面后,迅速拉收小腿,并向内转动,用前脚掌着地,落在圆圈中心附近,与投掷方向约成130度角。同时左脚积极下落,以前脚掌内侧落于左侧抵趾板处,两脚落地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滑步时,左臂保持内扣,不使左肩转向投掷方向,头部保持向右后方的姿势。滑步技术动作练习方法:斜坡练习法。如利用上坡学习纠正由于蹬伸腿蹬地不充分而出现的臀部后坐;利用下坡练习和纠正因摆动腿落地不积极而导致滑步结束后的动作停顿。结合原地持球练习,反复体验蹬转技术结合;采用“发现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重要性,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动作示范,使之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橡皮筋牵引练习。将橡皮筋两端固定在地面上,橡皮筋的中部挂在练习者的踝关节处,练习者站在投掷圈后沿,借用橡皮筋助力作用,可增加学生蹬地滑步的距离,缩短滑步结束时两脚间距离;)或将橡皮筋一端套在练习者的手腕上,另一端由帮助者牵拉控制,可阻止练习者上体过早抬起和转体,致使铅球在出手前,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步骤三:完整技术动作教学。在完整技术练习中,可按学生运动能力进行同质分组或合作型分组教学,采用分组练习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各组练习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实心球代替铅球,逐渐过渡到铅球,铅球的重量应逐渐增加,以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最后采用教学比赛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趣味。
3.2铅球课堂动作的双侧迁移教学。
双侧迁移教学法可以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学习运动技能的初级阶段使用。比较常见的背向滑步铅球技术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动作比较复杂且差异性大,就适合使用双侧迁移教学法。从技术动作练习的角度,可将双侧迁移教学过程共分三步:第一步以右侧身体练习为主,当学生大致掌握了动作技术后就进行下一步;第二步以身体左侧练习为主,将右侧动作技术迁移至左侧,重复练习直至左侧动作技能操作习惯并达到熟练掌握;第三步再恢复到以右侧练习为主。这时身体右侧的练习相对于第一步来说有质的飞跃。从技术动作掌握的角度,以背向滑步技术教学为例,教学过程可分为学习过程、掌握过程以及提高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可以初步的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一技术的理念,建立起完整的理念体系;掌握过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大概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这项技术,但是在训练方面要采用上述教学过程的三步,实现左右两侧动作技能的相互迁移;最后的提高阶段,初步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不足,向指导教师请教,完善个人技术,进而提升运动成绩。
4.总结
鉴于铅球教学的实施难度以及学生的态度,对铅球课堂动作的教学法进行创新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新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剖析新教学法的优势,并积极应用于铅球教学的课堂实践,有助于铅球教学效果的提升及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扬安,李成癑.“逆向教学法”在中学田径投掷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田径,2015(3).
[2]赖焕春.论双侧性迁移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傅美仙.普通高校铅球教学过程中使用动作技能双侧迁移教法的效果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4]车继成.青少年铅球技术教学法探讨[J].民营科技,2014(4).
[5]朱飞.“逆向教学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对比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6]姜智豪.逆向教学法—在高校田径铅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