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

时间:2019-05-15 10: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

第一篇: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

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

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渲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论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就是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就是想说但又不知怎样表达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吃透教材,针对重难点设置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充当好“首席”的角色,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营造“愤悱”的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

很多教育大家都曾研究过情境教学。教学情境是一种师生互动、情境交融的氛围。有了氛围,才有教与学的深度也有广度。每个学科都有其本身的特点,情境的创设有共性也有个性。语文课堂的语文情境包容纵多,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这里谈谈用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途径:

一、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已是众多教师的拿手戏。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象,显得形象直观,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1、以图画再现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的课文都配有色彩缤纷的插图,图与文的内容是相通的,一幅图往往是表示课文的某一片段,甚至于整篇课文的内容。借助插图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运用图片展示再现情境时,教师加以指导和启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学生就充分感受形象,进人情境。如《我有一盒彩彩笔》,我们郑教师就出示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连绵起伏的高山、海中的鱼类,达到帮助帮助学生理解连绵起伏和宝藏的意思,感受美丽场景,指导学生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2、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所以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优美的音乐还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使他们迅速进入一个和谐、优雅、静美的境界,优化他们的学习环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一致,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注意,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协调。

用音乐渲染情境,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教学必须时,自己的弹奏、清唱以及学生自己的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要运用恰当。

如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可以以播放低沉、悲伤、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理解。体验小女孩当时的感受,理解文中的内在情节及一些句子的含义。

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在配乐朗读“春”这段时,我指名一学生配乐读,其他的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用轻而缓的语调,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学生们边听边想象,小兴安岭春天美丽的景色又一次再现在他们的脑海中,通过他们的再创造,使他们不仅体会到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而且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这一课,学生对于全国人民所敬爱的周总理并没有很多感受,因为周总理逝世时,他们还没有出生,如何通过这篇课文教学,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爱,以及对“四人帮”的恨。对当时的年代,以及周总理的概况,一定有所理解。但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无言的悲哀,深切的悼念,又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述可以让学生理解到的。我们可以播放《哀乐》,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音乐,那哀婉的乐曲,真是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听着听着,仿佛就来到了十里长街,泣不成声的人们一下子涌现在学生眼前„„好多人追着灵车奔跑,希望灵车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希望周总理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教师自己动了感情,孩子们也哭了,整个教室沉浸在悲痛之中。所有这一些,都作用于儿童的整个心灵。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那朗读的语词、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朗读,描述成为他们内心情感活动的抒发和表白。可见,音乐渲染了情境,丰富了情境,甚至可以说音乐使情境升华了,使孩子的感情升腾起来。

3、观看影碟,体验情境

如讲《长城》时,在谈了自己平时对关于万里长城所积累的知识后,播放《万里长城》的影碟片,教师加以适当的介绍,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用心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样,创设情境,清晰立体地显示课本所临摹的事物(万里长城),让学生产生直接感受,把学生难懂、枯燥的内容变换为

多彩多姿、生动形象的情境,而且达到情境启智促思的目的,综合学生的视觉、听觉,丰富学生赖以思维的表象,拓宽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思维的空间,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享受情境发现的乐趣,感到身心的愉快。如学习《飞夺泸定桥》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很难体会到抢时间和夺天险所克服的困难,所以我播放了《我的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读起课文来加上教师的指导就感到很有气势和感情。

又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伊时,我便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录像内容通过网络传送到学生机上。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在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阅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海底里的生物、矿物,并不是完全、深入地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漆黑的深海星光闪烁,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学生都不清楚。因此,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就很大。如果按照传统教学,难免枯燥、抽象,学生肯定不感兴趣,稍不注意甚至会上成一节自然课。用直观的视频课件。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哇,好可爱呀!”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之声。一下子,学生全被吸引住了,眼睛亮亮的,精神异常振奋。视频的播放,创设了情景,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读起课文来也充满了赞叹和自豪之情。通过课件中动物声音的播放,把课文中一行行独立的词句形象地连贯起来,生动再现。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老师先问:“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学生听了后马上回答:“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接着,老师就让学生仔细听运用多媒体模拟出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抓住“窃窃私语”等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在朗读课文时联系动物的声音,边听边读,体会语言的生动。

二、教师引导达成的情境

当情境在儿童眼前展现时,如缺乏教师语言调节支配儿童的认知活动,那么儿童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整个情境的感受。形象与词的分离,就难以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因此,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要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比如学习本册的口语交际《金斧子的故事》和《猴子兄弟盖房子》,是先听教师讲故事,进而激发学生讲复述和讲故事的欲

望。这就是一个教师引导达成的情景。还有本单元要求学生写留言条,我们也要用语言创设一些留言场景:和同学买东西,去同学家写作业、去看生病的同学,去给同学过生日等等原因。

1、运用导语描绘,创设情境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语文新课的导入,对整篇课文教学来说,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往往象磁石,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知识.、好的导入语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如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就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大家幸福快乐„„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可爱的孩子们,如现在的美伊战争,令许多无辜的平民和孩子失去父母,失去家园,失去自己的性命。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接着设计导入语:还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共同的想法,雷利就是他们其中一个,他爸爸就是为维和而牺牲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体会到和平的重要性,同时也想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大家能够做点什么

课例;《珍惜我们的生命》,由讲述故事开始:某天清晨,一名伐木工人照常到人迹罕至的森林里伐木,在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他拿起斧子拼命朝树干砍去,斧柄却断了。伐木工人想用电锯锯断大树,可发现电锯很容易出故障,到时只能束手待毙。在尝试多种办法失败后,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自行截肢,要么坐以等死。此时,他毅然决然地拿起电锯对着自己的腿锯下去„„在对伤口进行简单包扎后,伐木工人艰难地往回爬,一步步的爬行,一次次的昏迷,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活着回去!”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是那名伐木工人,你会怎么选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

二、课堂讨论带入情境,意见争锋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答案,选择自行截肢的请举手。(约有30多名学生举了手,近全班学生的40%)师: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没有举手的理由?生1:,怕疼不敢做。生2:会因失血过多而死。生3:即使活下来也是一名残疾人 师: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答案不可能一致,自然也就没有错和对之分,那么大家对上述理由有什么看法呢?我们小

组讨论一下。讨论结果:生1:人只要活在世上,就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就能感受到亲情的伟大,我们认为死是对亲人的不负责,是对自己的父母不负责,生2:是的,如果是我的家人,我宁愿他残疾,养他一辈子,也不愿他就这样离开我们,否则该有多伤心啊。师:是啊,生命是弥足珍贵的,人死不能复生,世界上没有比失去至亲至爱的人更令人悲痛欲绝的了。

三、适时引导,注重启发听到这些,我心里颇感欣慰,我又顺势利导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说难道残疾人就一定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和累赘吗?”生1:残疾人最终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师:大家说的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遭遇挫折、困难、失败、不幸时,我们要尊重、肯定、悦纳自己的生命,不放弃生的希望,要挫而不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笑对人生,相信风雨之后就能见到美丽的彩虹。挫折、困难、失败、不幸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成就人生的垫脚石,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冻僵、温暖”等词,有老师作了这样设计: 师:小朋友,请你闭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场上做广播操,这时候一阵寒风吹来(播放寒风声音),你感觉怎么样?生A:我感到身上很冷。生B:我觉得腿也不能动了,脸上非常冷,都已经冻红了。师:是呀,你的这种感觉就叫做——(出示词语“冻僵”)师:小朋友,冬天,我们的手——(指词卡),我们的脚——,我们的脸也——。就在你的手、脚、脸都冻僵了,冷得发抖时,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示课件),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生A:我感觉很暖和。生B:我觉得身上热起来了,很舒服。师:这时候我们感到——温暖。

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三个月过去了,创设问题情景;在这个三个月中孩子们都做了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其他孩子都浇水、松土。看到自己种的花子没发芽,偷偷换上了自己的种子,只有一个孩子没有那样做,体现这个孩子的诚实。

三、学生实践形成的情境

以学生的表演创设情境,学生的表演有两种:

(1)进入角色,即“假如自己是课文中的xx”如:我们学习了本册课文《小狮子》,就可以进行“假如我是小狮子 “的叙写。

也可身份置换。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后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这一游览胜地;学了《世纪宝鼎》一文后让学生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向联合国介绍世纪宝鼎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角色,积累生活经验。(2)扮演角色,就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学生的表演使学生们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

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情感色彩,使学生特别兴奋,印象深刻,但每次表演应有明确的目的。为使全体学生都有训练机会,往往在指名表演前,可先分组练习表演,使大家都得到锻炼。

比如我们学习了本册的课文《小马过河》《特殊的考试》就可以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体会小马过河是老牛和松鼠说话的语气,表演小猴、小熊、小狐狸、小白兔经过果皮时的不同表现,让学生读出对小白兔的喜爱之情。

例如,学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后,我组织学生上了表演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尽情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和语感。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习理解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本剧作业。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之间会主动合作完成:他们中作文好的人承担编写剧本的任务,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会承担表演任务,他们自己动手做道具,细心的孩子甚至还给剧本配上了音乐等等。这样,在完成这道作业的过程中,他们的各种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入情入境,把课文故事表演得栩栩如生,因而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个性特点又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众人合作产生的情境

课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二个方面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合作型的学生关系才能在学生的共同发展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可让学生当黄盖,教师则当“黄盖”(学生)手下的一员将领,让“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我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 “黄盖”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手下”问住,于是他们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在揭示寓意时,我指着板上用简笔画勾勒的画面问:“看着这种田人田里长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应该规劝、教育他。我借机问:“如果你是一位老农,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在那地守着树桩等子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愿意教育这位“年轻人”的“老农”自己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老农”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五、实物演示情景,填补认知空白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创设某一特定的情境,也包括模拟情境。

一般知识性课文涉及的物体,对儿童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则会豁然领悟,这时可以实物来创设情境。

如学习本册课文《火红的枫叶》《贺年片》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枫叶和贺年片这两个实物进行教学。

课例:《山行》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美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历代诗人写秋景,往往把它写得萧条凄凉,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杜牧却把深秋的景物写得充满生气,明快、美丽,尤其体现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上,因此,我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放在这两句的学习上。在学生了解这两句的字面意思后,我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进行深一层的挖掘,以实物创设情境,体会这两句诗的意境:枫树真有那么美吗?请看老师手中的枫叶,这枫叶怎么样?(①很红;②深红深红的;③很美丽„„)作者当时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傍晚),傍晚也就是太阳怎样?(快要落山了,阳光比较弱),这阳光就像这15瓦的电灯)。枫叶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会怎么样?(教师演示??在灯光的照耀下拿枫叶)。学生兴致盎然,争着发言,有的学生说:“这枫叶更鲜艳,更美丽了!”有的同学说:“枫叶就像一只只火红的蝴蝶!”有的同学说:“枫叶真的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有的同学说:“这枫叶让我感到它是那么生机勃勃!”„„然后,教师再引导??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片枫叶,假若像诗人看到的那样,漫山遍野都是如此艳丽的红叶,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体会美的意境,说说感受,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这两句诗的优美意境,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赞美、热爱,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虽是萧条、凄凉的深秋,但诗人却仍然把景物写得充满生机,清秀迷人,令人感到生机盎然。怪不得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如《一个奇怪的问题》一文中写到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颗石子儿,水就会溢出来。如果把同样大小的金鱼

放进去,水却不会溢出来。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在对文本进行认真的解读后,我预设到学生虽然通过预习后,已经知道了科学家提出的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但为什么说是错的呢?文中伊琳娜做的实验经过是怎样的呢?学生们并不清楚,而如果在课堂上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目睹实验的经过和结果,那么学生的疑惑就会迎刃而解了,同时也为能有效感悟文章的情意目标作了铺设。因此课前,我根据教材内容准备了水、大小相当的一块石子和一条小金鱼。课堂上,采用比较读的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读懂问题中的关键词,即做实验的条件——满满的一杯水、同样大小的石子和鱼,以培养学生品味文本用词确切的能力。实验开始了,学生们不知不觉被老师带入了创设的情境之中,个个全神贯注,情景创设缩短了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起了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的关注。通过试验,学生们眼见为实,在认知上有了改变,由原先半信半疑的态度转为肯定,对伊琳娜能不盲从于科学家的结论,大胆质疑,勇于实践的品质感到佩服,不仅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为他们多途径认识世界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当然,由于不同文本讲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一些环节中不可能都采用出示实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领会,因此通过模拟替代实物,就显得同样有意义。以《小冰熊》为例,文中写到熊妈妈为了保持小冰熊的温度,用棉被把它裹得严严实实。怎么样才是严严实实呢?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这又是学生理解文本重、难点的一个关键词。于是我分别用两块绒布,把两个盒子包裹起来,一个包得严严实实,另一个则包的松松垮垮。学生通过辨别后,毫不迟疑地指出前面一个就是包裹得严严实实,并进而基本正确地说出这个词的意思。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教学情境的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开启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因此,教学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情境呢?我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目的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精密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认真考虑设计的教学情境准备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如教学《画杨桃》这课时,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打开课

文,而是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出来,观察我摆放在讲台上的苹果,然后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画完后,我分别叫了坐在不同角度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画的苹果,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画出的苹果相同。于是我乘势导入:“同样一个苹果,却在同学们的笔下变成了千姿百态,这是什么原因呢?学了《画杨桃》这篇课文,我们心中的疑问就会解开啦!”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将类似这样的课文内容渗透在里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只有具有目的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创设情景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领悟,去把握,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

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拼音字母的读音或形状的特点,设计动作或节目让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在愉快中获取知识。例如:教ɑ的读音,教师可引导学生模拟到医院检查口腔时的情形,学生自然会想起,医生在检查时,都会要求咱们张大嘴巴,并且“啊”一声。接着,学生就会学着那样子张大嘴巴:ɑɑɑ。通过这样的动作模仿,ɑ的读音,学生就很自然轻松地掌握了。又如:教b和d的分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节目:让两个学生各拿着b、d的模具,把它们边靠边地放在一起,学生站在模具后面,扮演d的学生说:“我是d。”扮演b的学生说:“我是b。”然后两人一起说:“大家说我们俩是双胞胎,我可从没见过他。”全班齐问:“为什么?”两人一齐回答:“因为我们是背靠背,谁也看不见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习的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和表演能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感知和表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用游戏的形式来上课,把语文知识组织成一个个的小游戏,学生就会感兴趣、爱学。

三、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新教材所选编的课文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单从文字上理解,是绝对不能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涵义的。如果教师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借助生动的动画、图片、声像等阐述教材,创设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亲临“情境”,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思维火花迸溅。

比如在教学本册《比本领》这课时,要对猴子、梅花鹿、大象形象进行分

析、理解和评价,不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学生是很难体会的性格特点的。所以可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剪辑的动画的片段,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形象。

四、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为此,创设教学情境,就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作者描述的是抗美援朝胜利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战士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生死与共的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深厚情谊。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文章所写的生活中,教师可以联系爸爸出差这样的事情,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再贴近,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又如,我在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前,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苦心。于是,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述说起自己的父亲,对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爱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教学《麻雀》一文时,我充分发挥小组集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面对一张嘴就能把自己吃掉的猎狗,老麻雀怕不怕?”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各自思考,共同探讨,结果有的说怕,有的说不怕。我说:“别急,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迫不及待地到书中去查找答案,那神情是那么的专注。组织交流时,说老麻雀害怕的学生从文中找到了句子证实,认为老麻雀并不害怕的学生同样也找出语句来反驳,大家都在据理力争,那情境极为激烈。忽然有个学生问道:“老师,这不是矛盾了吗?又说怕又说不怕。”我顺势引导:“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又再次投入到合作探究中,最后终于明白了其原因所在。

六、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操作性

教学需要实践活动,必要时进行动手操作是加强语文学习,促进感悟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只有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本册课文《流动的画》和《祖国在我心中时》,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已经了解到祖国之美。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动手描绘假如自己在火车上会看到的景象和祖国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景创设的种类

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它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迁移情境,问题情景、质疑情境、幽默情境、合作情景等等。每个学科都有其本身的特点,情境的创设有共性也有个性。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本人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愤悱情境。愤悱也指“悱愤”。《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里的“愤”,就是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就是嘴巴想说但又不知怎样表达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营造“愤悱”的情境。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的频率调谐到“愤悱”的情景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教师应该吃透教材,针对难点重点设置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能力状况,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才能创造出适当的愤悱情景。

迁移情境,也就是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这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来的认知结构,即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新颖生动的的例子(特例),进行点拨讲析,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可设计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的问题情境:1。现在同学们明白了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取胜的原因,如果齐威王与田忌再进行第三次比赛,齐威王能赢吗?2。齐威王要怎样才能取胜呢?(a。将计就计,借鉴孙膑的办法调换第二次出马的顺序。b。要求田忌遵守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的比赛规则。)3。喜欢赛马的田忌今后一定还会与齐威王赛马,在今后的赛马中,田忌有什么办法取胜呢?(a。再想新的办法。b。加强训马,增强马的实力。。。)

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我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一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幽默情境。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马卡连柯说:“一个教师,如能用二十五种语调,说出同一句‘请你过来’,用不同的手

势、姿态说这么一句话,还愁学生有什么样的情感世界不能把握呢?还担心有什么情感奥秘不能够了解呢?”今天的素质教育,更是呼唤具有人文、情感素质的教师。

合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机械教条的,不仅仅是以上所谈的几点。“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应坚持 触景生情 ’”。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口语交际中的情景创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它既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认真落实重大改革之一,加强口语训练,还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为手段,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得到的发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 分享交流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老师抱着“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将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因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作为一个民主的语文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交朋友,聊天,交谈,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如:本册有一口语交际内容为《找一找岁月留下的痕迹》教师可与学生平等交流,以聊天的形式直进学生的生活,问问学生换牙了吗?家里以前养过什么动物?你以前最喜欢什么?小时候的事你还记得什么?以小朋友的语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不要互相讽刺,挖苦。

二、畅所欲言,乐于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必须大胆创新,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情境,给学生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使学生对说话内容感兴趣,不吐不快。激活学生乐说,把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事情讲给同学听,讲给家长听,讲给老师听,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我充分重视每单元的口语交际在人人说的基础上,再指名练说,还适当引导全班同学评一评、议一议、激发学生乐于交际的情感。如本册十四单元有一次说话为举办一次玩具展览会,我们可让学生拿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如音乐盒、小闹钟、小汽车、布娃娃等,让学生介绍为什么喜欢他?说说这些玩具的特点等等。

在教学如:在《爱吃的水果》口语交际课之前,我让学生拿出自已带来的生活用品和各种水果。如:窗布、桌布、托盘、小凳等,把课堂布置成一个个温馨可爱的家,我与几个学生扮演力中的人物,引导学生明白要给别人介绍水果进,得把这种水果的名称、样子、颜色和味道说清楚。之后,我组织学生分好小组进入自已的“家”扮演自已喜欢的角色,在“家”中通过表演和交流说出自已爱吃的水果特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参与其中,“小主人”热情大方,待客周到,介绍起水果来头头是道,“客人”也不甘示弱地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一个个“家”里热闹非凡。最后,我扩展延伸,创设“二十一世纪的水果交易会”情境,让几名学生当售货员卖水果,请同学到前边来当顾客买水果,挑水果,买卖双方介绍水果的颜色和味道特点,等等。有的还当小导游,还有的请专家品赏水果,让听课的专家,老师说说水果的颜色和味道。这时气氛活跃,各展所长,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乐于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把握班队课机会 促进交流

我们可以组织班级的同学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活动,既让学生感到有责任管理班级,又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让每个参加竞选的同学都必须准备一段竞选演说,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当选后在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此外,在平时的班队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策划主持,并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自己的主持与老师的指点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如班干部开会,可让班干部多说说自己的想法。组织周会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本周谁最优秀,谁进步了,谁有什么缺点,相互鼓励批评。

四、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善于交流(留言条)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不少的事,遇到不少事,看到不少的景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会给口语交际提供活水源泉。因此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于是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方法:

(1)在教学《找春天》这一口语交际课中,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我组织了一次找春天的活动。首先布置学生在家的附近找春天、到社区、到公园、校园里找春天。学生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用心去观察,在交流过程中,我和学生共同赞美春天,说春天的小河,说春天的花草树木。在下雨时,第一场雪时、天气有大的变化时,外出活动后,都可临时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2)让学生经常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和家长有矛盾,让学生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学校组织订报活动,有的父母因为钱的原因不愿意。

我们可多给学生订报的好处,让学生去和父母交流,试着向父母讲。

(3)让学生大胆与各位老师交往。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班里出墙报粉笔用完了,可叫一些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同学去领粉笔,就这样一次次简单的交往,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交际能力。情景创设的错位

语文情境教学,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教学模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可谓丰富多彩,课件、绘画、音乐、表演、实物直至语言渲染等等,极大的丰富和美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但,如果我们对此进行仔细地思考,会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在有意创设情境时大量的非语文元素通过情境创设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扯了进去,而促进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或发展学生语言的成分反而少了。这种舍本取末的做法,势必导致“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背后“语文味”的淡化和语文本色的缺失。

1、“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有位位教师原本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但是课堂上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效果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也许是因为从来没有在课堂上一边讲授课文,一边让学生进行想象并且作图,学生的兴趣全部放在作图上了,教室里面唧唧喳喳地闹翻了天,由于纪律没有掌握好,一堂原本设计地很理想的课,让课上得非常失败,好的手段,好的方法,如果操作起来没有操作好,反而会适得其反.2、游离重点,造成语文学科本位的丢失

教师备课必须认真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而情境创设必须为突破重点服务。如果课堂中轻重不分,节外生枝,就是与教学目的向悖。教学《太阳》一课,有教师以拓展、延伸课外知识的名义,借助“假如我是科学家”的问题情境,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探索太阳的种种知识,其结果,语文课被并化为各科的大杂烩。关于太阳的各种知识并非不可以作为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学习课文内容以及说明文表达的语言形式,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才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我想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游离语文学科本位就谈不上真正的语文教学。

3、脱离文本,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本真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独特个性,但,个性的教学思路只能服务于学生怎样更好的与文本对话,而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地创设阅读情境。曾听过某教师执

教《荷花》一课,课堂中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之长,收集了不少荷花的录象资料,又以优雅的古筝作为背景音乐,师生在视觉和听觉中感受着夏日荷花的神韵。接着,老师又从课文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讨论:面对这么美的荷花,我们应该怎么做?于是学生讨论热烈,课堂非常热闹。显然,这位老师课前花了不少时间,搜罗了许多好东西,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与美术、音乐一样是一种艺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文本本身的美丽,感受文字的魅力。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如此美文“过而不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欣赏图片,而后面的讨论更是具有“画蛇添足”之嫌。其实,这是“大语文”口号下情境创设无视语文自身特点的典型,教学中以复杂的多媒体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热烈的课堂“对话”代替对文本个性化的语言品味,忽视文本本身的魅力,忽视语文最本真的特点——语言文字训练。

4、变虚为实,限制学生对文本语境的空间再造

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意境美的文章很多。运用各种情境展现文本的意境,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意境包括“虚境”和“实境”。如《参观人民大会堂》,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蕴。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反而难以传达文学语言所蕴涵的意境。就以《望庐山瀑布》而言,“日照、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疑是银河”等意象“虚实”相间,气势磅礴,景色壮观,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有位教师在教学时随手画出诗句中出现的景物。实际上是用一种主观外化代替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不但不能很好地再现意境,反而缩小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5、滥用表演,造成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缺失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会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找到无穷的乐趣。曾听一位老师引导孩子理解诗歌《所见》(人教版第二册)中的“牧童骑黄牛”一句,为了让孩子入情入境,教师让一年级的学生以“桌子”当黄牛,孩子兴趣盎然“骑”在上面,课堂气氛可谓热烈浓郁,可语文又在哪里?又如学习《三个儿子》(人教版第四册)一文中“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句,为了更真实的再现“翻跟头像车轮,真好看”,一位老师让孩子到讲台桌前翻起了跟头,一个还不够,还翻了两个三个。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两年级的小朋友翻得到底是不是像车轮,但我们必须反思:教学中这样的表演是否能促进阅读,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是否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这样为表演而表演的情境创设我个人觉得不但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反而弄巧成拙,还怎么能“真好看”呢?

反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因为情境创设的原因而导致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与领悟能力的丧失,这可是违背了情境教学的初衷。毫无疑问,情境教学本身没有问题,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的课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也并非所有的情境创设都是有效的

情景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景创设不仅是包装。情景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家庭脱节步入学校生活,很多方面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也就是学生生活的片断缩影。再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应用到哪里,应用的实际生活中。情景创设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要想让学生尽快地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就必须把学生纳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去,死板的教学是没有一顶点实际教学意义的。

课例:公开课上,四个分别带着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的小朋友正在玩“点名点将”的游戏。点到谁谁就说说自己从哪里来的。小动物发言:

康康熊:“我是从大森林里来。”

乐乐猴:“我是从花果山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爱爱鸽:“我是从妈妈的蛋里蹦出来的。” 创创鼠:“我是妈妈生出来的”

师:“刚才几只小动物都说出了自己从哪里来的,小朋友们,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吗?”

这就是情景导入,很是做秀,带小动物头饰的那几个小朋友的回答一听肯定是老师事先提示好的。

2、情景创设要和谐。和谐也就是得体,创的情景要接近现实生活,也要与课本知识相吻合,这就是和谐。现在,很多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浓厚一点,搜集创设一定的情景,创设的情景很多是与课本联系甚微,甚至毫无联系。创设情境只是为了留给别人一种生动的感觉,没有去考虑学生接受的程度,跟没有考虑通过创设情境培养了学生那种能力,纯粹是为了包装自己课堂而设。创设和谐的教育情景有助于教师推进教育的进程,有助于学生接受所推行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学到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情景的创设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又何必去做秀呢?

3、情景的创设要短而精。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把整堂课设计成情景,那就是生活了,生活与情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情景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剪辑的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所以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短精,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

悟出什么,目的就达到了。满堂灌的情景创设,效果只能是背道而驰。其中必须有两个标准:一是耗费少,包括时间的耗费和物质材料的耗费。二是效率高,就是创设的情景能做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情景能体现教材的特色,突破教材的难点,从而促使儿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情景创设辐射的广度要大。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针对的也是全体学生,情景的创设要适合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通过情景的创设,从中发现什么,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尽量避免情景创设给部分学生看,让部分学生来理解在带动其他学生,没有经过实践的都是错误的,要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到情景中去。

5、情景的创设要让学生能很快地融入到里面去。情景和谐,但如果通过情景学生发现问题了,也思考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自己并没有融入到里面去,这也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要让每个学生都到情景中去,进入了情景才有可能进入到生活。

;6. 学大纲,钻教材,明要求,培养动机,明确目的

愉快情境教学要获得成功,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必须忠实于教材。一切从教材出发,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促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动机只要的指学生的学习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学习动机。对小学生来说,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必要的,但他们还不大能理解理想是怎么一回事,基本上是奉命学习,被动的学习。这个世纪将是科技大发展的时期,作为今天的学生,21 世纪的主人,必须要好好学习,必须要善于学习,具有广博的知识。从个人讲,才能适应社会,自由生存;从社会讲,为人民、为社会有所贡献。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有了学习动力,兴趣也会随之而生。用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并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学习目的性不强,那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对于培养他们的语感至关重要。

一、在多媒体再现的情境中诱发语感

现代电化教学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让教学内容涉及的人、事物、景、过程、方法等活起来,动起来,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放录像、幻灯片或音乐时,学生会调动各种感官,投入其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觉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在审美的愉悦感受中接受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譬如《桂林山水》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景色,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碟,把静、清、绿的桂林的水,奇、秀、险的桂林的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领悟祖国河山的美丽可爱,让学生欣赏了美景之后,谈谈你看到的桂林的山、水是怎么样的。说的时候,展开想象,加以具体的描绘,让学生在交谈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然后,回到课文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段落,通过感情朗读,通过评议朗读情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得以升华。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

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师可直奔《月光曲》这首曲子的内容,即第9自然段,教师让学生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句子,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边播放《月光曲》,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旋律的变化,说说旋律是怎样变化的(舒缓??欢快??激昂)。这样,学生对本来抽象的这段话,陌生的《月光曲》,却轻而易举地领会到了,感受到了美。

学习《白杨》时,播放“戈壁滩上的白杨”的录象,教师并加以介绍: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坚强地生长着,它们是那么高大、那么挺拔,用自己的身躯挡住肆虐的风沙。这样,通过图画展现情境,加上老师语言描绘,学生对白杨不畏艰苦,坚强,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成长的品格,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进行感情朗读,加以理解,就浅显易懂了。

音乐渲染情境,促使朗读到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只有十一二岁,对周总理缺少了解,朗读时往往缺乏真情。于是我们在教学前先搞一个小型的周总理生平事迹图片展览会,在教学时又放一段录像片,配上一段轻轻的哀乐,教室里顿时形成一种悲哀的气氛,也为学生创设一个“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理解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然后再进行反复朗读,因而学生在朗读人们默哀的情景和悲痛的心情时,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而增强了怀念、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

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出美丽的动感雪景图,并绘声绘色地说:“清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睁大了眼睛,看着这白雪皑皑、晶莹纯洁的银色世界,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的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好。”有的说:“我真想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啊!”有的说:“我要拿照相机拍下这漂亮的景色。”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了,我因势利导,说:“你们这么喜欢美丽的雪景,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课文的句子,读出惊奇、兴奋的心情。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经过反复尝试,稚嫩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情境、情感和实践中,学生们的语感在悄然形成。

二、在表演体会的情境中强化语感

在小学低段的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寓言、故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并且这些课文都是有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活动着,都有对话与动作。很适合让孩子们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在教《笋芽儿》一课时,我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小组表演朗读,表演“春雨”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读着,“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他们边读边俯首摇着另一名同学,原来那一名同学是“笋芽儿”。春雨还告诉我:“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所以春雨的声音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粗重的男嗓子,扮演“雷公公”的同学居然用小拳头捶起桌子来。有个同学说还要敲得重一些,因为书上说“重重地敲”。接着,“笋芽儿”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懒腰,看四周,那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而接下来的“扭动”、“钻”更是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表演、评议、探讨中,学生们已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体会到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表演,他们的语感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提高,得到强化。

演读,激发情趣。演读,就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边读边表演。如《晏子使楚》,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排出课本剧,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趣很浓,朗读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从现在开始》是一个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的童话故事。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弄得动物苦不堪言,而猴子却让动物们按照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拥戴。课文蕴含着与人相处要尊重别人的道理。[镜头一]:

师:猫头鹰当上万兽之王后是怎样发布命令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猫头鹰大王的神气的?

指导朗读猫头鹰下达的命令。生:试读;师范读 ;生赛读。

学生评议,这样读有什么好处?加上动作、表情演读。

师:听到这道命令,森林里的臣民同意吗?跟你的同伴们说说你的看法。(生纷纷说,讨论)

师: 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心里话就是书上写的哪个词?(议论纷纷)反思一: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自然而然地议论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自然明白了“议论纷纷”的意思,而无须老师再罗嗦什么了。教学中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敢于“自由呼吸”,能够“自由呼吸”,善于“自由呼吸”,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教胜有教。” [镜头二]:

师:把你们议论的话告诉大家吧!

引入:听了猫头鹰大王的吩咐,你们就这样熬了一个星期的夜,眼圈红了,走路都想睡觉了,小动物们,你们会对猫头鹰大王说些什么呢?我来采访一下几只小动物。

师:小青蛙,你白天睡觉,晚上捉虫,有什么要说的啊?

生:(小青蛙)我受不了,我的眼睛在夜里看不到害虫,我都快饿死了。师:牛伯伯,您白天睡觉,晚上耕田,您现在觉得怎么样啊?

生:(牛伯伯)要我的命了,这日子没法过了,晚上我只想睡觉,哪有力气耕田啊!猫头鹰大王,你下台吧!

师:小蜜蜂,你白天睡觉,晚上采蜜,行吗?

生:(小蜜蜂)我已经饿得飞不动了,到了晚上我哪里还知道有没有花粉啊。哎,猫头鹰大王,可把我们害苦了。这一个星期怎么好象是一年啊!师:同学们:你听,那些小动物们都是—— 生接——:叫苦连天啊!

反思二:

老师的一停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上了“叫苦连天”。又是一次此时无声胜有声地默契配合。

通过老师模仿记者采访,学生扮演小动物,在角色扮演中利用移情作用,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发生实效,角色扮演的强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

且是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的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到角色的心理,使本文的难点在角色扮演中得到突破,并提高语文素养。三.在理解文章中升华语感

培养语感,明文传情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严格地进行语言规范训练,使之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中能一挥而就,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训练语感。因为不少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很多语言的意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加强语感训练,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精确、细微、敏锐的感受能力。课例:

师:奇妙的海底世界里,珊瑚、海参、大龙虾们也等着你们去欣赏呢!你喜欢它们吗? 生:我喜欢海底岩石上各种各样的珊瑚。(生带着喜爱的感情朗读写珊瑚的句子)师: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珊瑚怎么样? 生:我觉得珊瑚很美,因为有的珊瑚像绽开的花朵。(生用双手表现“像绽开的花朵”)师:我好像看到了绽开的花朵,真美!生:我觉得珊瑚也很可爱,因为有的珊瑚像分枝的鹿角。

师:我们读读这个句子,感受感受珊瑚的美丽、可爱。

生:我喜欢海参。

(生带着喜爱的感情朗读写海参的句子)师:你知道有哪些动物,也是像海参一样“蠕动”的呢? 生:我知道蚯蚓是“蠕动”的。

生:我知道蚕是“蠕动”的。

师:像海参、蚯蚓、蚕一样,你们也“蠕动蠕动”。(生做动作理解“蠕动”)生:我喜欢大龙虾,我觉得它像海里的大将军,很威风。(生摆出将军的架势,朗读写大龙虾的句子。)师:快去海底世界欣赏欣赏它们。(播放珊瑚、海参、大龙虾图片的课件)师:想不想当一回珊瑚、海参、大龙虾?(请学生上台戴头饰读)师:瞧,我们也成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让我们在优美的乐声中感受感受自己有多美,多可爱!(配乐齐读)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将认知、理解与感性活动结合,引领学生在读中积累

语言,在读中获得语感,在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做动作读,表演读,学生在趣味盎然中,理解“蠕动”“威武”等词义,融语言文字的训练于朗读中。在音乐声中,学生感到自己也成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体验着优美的情境,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课例:

《雷雨》是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③“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心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
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
“‘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

三、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马在枝头唱起歌儿„„雨后的景色真美啊!难怪这只小青蛙也蹲在荷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
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设计以下的问题:
小朋友,你们看图。雷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请你们认真看,仔细听。(请学生看雷雨前的有关录像)
课文怎样描写雷雨前的景象
通过看图,说说你怎样理解“越来越”这个词语的意思。

由于多媒体课件已将雷雨前闪电、雷声不断变亮、交响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越来越”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我让学生看有关多媒体展现的植物、动物生长的动画片段后,进行填空练习:_______越来越_________。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填空练习,加深对抽象的关联词语的理解,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报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在获取知识的动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一旦产生了兴趣,学习则不将索然无味,而变成了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而创设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行等融为一体,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语:很多时候一谈到情境教学,想的最多的就是外在的东西,其实最重要的情境就是课文的情境,理解课文的关键就是把学生带入文本本身,如果能凭借语言文字迅捷进入课文情境,应视为最佳途径了。那么究竟如何使语文教学中的

情境创设始终指向于精神的提升和语言的发展呢?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决杜绝追求场面的热闹,而是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实际,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和表达,从而显示语言形象,深化语言理解,内化语言积累。总之,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就是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形成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一条语文之路。

第二篇:英语语感培养

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给学生创设尽量多的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关键词] 英语语感

英语教学

语言实践

学法指导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给学生创设尽量多的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环境

教师上课过程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

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量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

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英语词汇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学英语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采用音形结合的方法渗透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

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七、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 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第三篇:语感与语感培养

语感与语感培养

浙江金华白龙桥高中 张炳通

内容提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感 揣摩 激发 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分类、构成因素等角度看,都不玄虚。揭开语感的神秘面纱,拨去语感玄虚论的迷雾,我们就能理解并深入语感培养的堂奥。

一、语感的分类

从大处看,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可从两个角度归类: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说、写,是表达性的,这里的“感”是指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从思维角度考虑,语感又可分为“直觉性语感”和“理解性语感”两类。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大致可分解为互相关联的两种判断能力:一是对语言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正误判断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等;二是对语言对象在内容上真伪是非与形式上美丑的判断能力,它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等。

二、语感培养的意义、作用

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 1 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语感培养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培养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迅速领悟语言文学的能力。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可见语感培养之重要。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些都强调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心灵与感觉和课文作者在言语形式中的遇合,也就是把课文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与感觉,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语感的性质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1、直觉性 它是一种对语言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靠直觉思维便能自然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简言之,语感的直觉性就是对言语的顿悟。比如说对于“我去看医生”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我病了,去医院叫医生诊断治疗。”不会理解为“我”去探望医生。有时一个句子读起来 感到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这其中靠的就是直觉能力。

2、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而不是把它切分来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描写林黛玉的一句“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中的“风流态度”,不能把“风流”解作“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韵事”,而应根据前后文把“风流态度”整体解作“言行举止所表现的风韵神态”。

3、联想性 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田园”不但解释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释作“春天的雨”,读到“初春”二字,就会有说不尽的意趣,联想到的是“新绿”、“希望”、“朝气”;读到 “暮秋”二字,则会产生某种说不尽的意味,联想到“寂寥”、“惆怅”、“失落”等。

4、情感性 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和主体的心灵与言语的内容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起到融情合意的效果。比如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离愁,而读了鲁迅的《药》,心情则会显得沉重。

5、多维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章或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阅读过程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主体在立场观点、思想志趣、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同一客体的感受和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其头脑中就有一千个不同形象的阿Q,这就意味着对文章的感知是因人而异。

四、语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上还总在着片面追求知识点的现象,忽视语言能力培养,忽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的弊端,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1、由单一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2、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

3、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

4、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重视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概括地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3(一)、借助电教手段,激发语感。据资料统计显示:人们获得的知识20%来自听觉,60%来自视觉。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的意思。语言文字本身没有图象可直观感受,借助电教手段的目的是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重组语言材料,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感受语言的奥妙。再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情境,从而达到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学生在读郁达夫《故都的秋》(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天可真凉了——”那句叹息声时,总是体味不到故都深秋时节人们闲聊的场景。但当听到那带有浓浓的北方音韵并带有儿化的“天”字和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的“了”字的放音朗诵,同时观赏到体现“清”、“净”、“悲凉”的flash画面时,学生感悟到的故都的秋味与原先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了。

在教学鲁迅《阿Q正传》时,剪辑反映阿Q人物性格的电影片断,以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由对阿Q形象的笑,转为对阿Q人格的悟。通过对阿Q在不同场合言语行为(声音图象)作比,可激发出学生语感(阿Q的双重人格):自尊要强又自轻自贱;质朴任性又狡黠保守;无赖霸道又懦弱愚味;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可谓 “窥一斑而见全貌”。进而领悟到作者解剖了当时中国人的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性,以唤醒沉睡的民众。

(二)、通过反复朗读,积累语感。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

唐彪曾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熟读能使文感达于化境,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熟悉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象”,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有助于创新和应用。

朗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在朗读过程中,认知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每篇课文都要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去熟读:一读领悟主旨;二读领悟语脉(句、段连缀与结构);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受语情。在熟读中循路入境,与作品人物同行,与作者心灵同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体会形 象美;品味语言美;追求创造美。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对于优美的散文,经典的诗词,一定要勤记多背,增加积累,并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这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三)、鼓励想象联想,诱发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将虎山水库的水比喻为“黄锦”“细纱”,像虬龙“回到了故居”,又将它比拟为人,是“躲在瑰丽的黄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如王实甫《长亭送别》(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字,如果没有联想想象就很难领悟它的实际含义。教师要进行点拨,让学生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以景衬托出离人的情绪,进而领悟到深层的情味:“染”字沟通了景物与情感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这正是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绝妙之处。

(四)、通过揣摩分析,深悟语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

语感的对象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语言背后的语言行为的主体——作者。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通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思维和情感。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理解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品味 作者的谴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

一般来说.记叙文应注意对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因素的综合掌握;阐述事理文章应注意作者针对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等问题,力求全面掌握作者写作意图;抒情文章应注意掌握作者的倾向、感情的基调等等。如《三块钱国币》(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争辩过程是:所有破了的花瓶都不是主人打破,而是佣人打破的,因为佣人的职责决定只有他们能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所以有打破瓶的权利。简言之:职责——机会——权利。这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个推论犯了两个错误:

1、以偏概全:打破花瓶的不都是佣人;

2、偷换概念:职责给予的机会不等于权利。就象驾驶员有接触人的机会但没有撞人的权利一样。作者这样写不是与杨长雄的形象相矛盾了吗?通过让学生揣摩分析再由教师引导便可发现,原来作者是故意这样写的。因为对待吴太太这样胡搅蛮缠的泼妇,光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感分析最大的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幅联语明显信息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 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通过揣摩分析可悟解到其隐含信息,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还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语感培养较之语文知识教学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语文知识教学一般很少有心灵的参与,它以知识点为主,有标准答案;语感培养则不同,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语感的获得是多方面的,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种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杨春鼎 《直觉、表象与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王培光 《语言能力与中文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李宇明 《语感简论》,《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2)。[5]殷德才 《语感教学刍议》,《语文教学之友》 1997(4)。[6]李海林 《论语感的心理特征》,《南京师大学报》 1996(1)。

第四篇: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课题小结

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课题小结

科 姓

位 联系电话:

小 学

语 文

于咏梅

第二师二十二团中学

***

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课题小结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

我校处于团场地区,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很好地把握母语学习的规律和特征,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与语感培养割裂开来,存在低效等问题。这样就制约了学生语感的发展,这也就给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带来影响。因此提出“团场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想借此研究探索出适合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的新路子。

二、课题设计者:于咏梅

三、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直觉性、综合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语言的积累对学好语文非常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感的培养有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美育。

四、研究对象:团场小学低年级学生

五、研究内容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语感 1.在初识生字中训练语感 2.在巩固识字中训练语感 3.在咬文嚼字中积淀语感(二)、朗读、诵读培养语感

训练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要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作为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地理解和感受。

(三)、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教师就要善于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品情感内容产生共鸣,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

(四)、广泛阅读 积淀语感

要想掌握好一种语言,培养一种语感,实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日积月累。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不二法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教育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七、时间步骤

准备阶段(9---10月)

钻研1--2年级教学,搜集优秀教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研究阶段(11---12月)

结合相关材料进行过程性反思,运用研究理论,联系实践,形成成果。总结阶段(12月)

收集、汇总资料,撰写理论成果,进行总结。

八、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

九、取得成效:

1、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对学生语感有意识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对于老师而言,给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老师在该课题研究的活动中也不断进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理念,同时又进行了自我充电,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十、课题小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致力于语感培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以期能够自然而然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低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口头语言,形成了初步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能力。他们能从别人的语言中感受到“喜爱”“生气”等情感,捕捉到言语的信息,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只是他们对语言的“感受”不够深入、精细。入学后,老师就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营造语言环境、提供语言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语感更好地生成。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语感形成的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在“识字教学”中训练语感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不仅是认识生字的过程更是个语言交流的过程。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稚嫩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收获生字的同时收获更为丰富的语言。笔者在识字教学中做些尝试:

1.在初识生字中训练语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他们习惯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学习。在识字中,他们喜欢把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我们就抓住这些生动画面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我们班孩子在识字的时,常把一个字的部件想象成具体的事物,于是,我就引导他们编字谜、儿歌、顺口溜等,来识记生字。在编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语言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语感。如:在教学“牧童”的“牧”时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总结出‘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就是牧童的‘牧’字谜,赋予了“牧”字新的活力。低年级的学生很有想象力,喜欢把自己的想象与大家交流,但却常常词不达意。我们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让这一过程一举两得。既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活力了,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

2.在咬文嚼字中积淀语感

低年级的孩子很喜欢把自己所见所闻与伙伴或老师分享。如果老师能做个有心人,听听孩子们之间在说些什么,或耐心倾听他们自己讲的事,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语言中有不少错用的词语。这需要我们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就学会“咬文嚼字”受方言影响,学生在交谈中经常出现语序颠倒词汇错乱等现象。一次,我问一个学生:“你的作业完成了吗?”他说:“已经快要做好了。显然,学生对“已经”和“快要”没有形成敏锐的感觉,出现了词语运用不恰当的现象。虽然我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仍问:那到底是已经做好了?还是没做好?”学生回答:还有几行字,就能写完作业了。”我说:“那能用‘已经’吗?”学生马上说:“那应该是快做好了。通过一番咬文嚼字,他已经区分了“已经”和“快要”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多留心孩子的语言,让孩子学着“咀嚼”自己说的话,那么他们对语言的体会就更深一步了。3.在巩固识字中训练语感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不但识字效果好了,而且能增强对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在巩固识字中,我常将新学的汉字重新组合,编成儿歌或放到简单的故事中,让学生诵读。这样的巩固,针对性强,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

二、朗读、诵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低段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只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基本理解了文内容。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古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朗读是用有声语言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多重思维、多重感觉不断叠加的动态运动过程。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而按朱熹的看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对于低段的学生首先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才可能理解性地读,有感情地读、自我欣赏地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的点拨指导,把朗读与理解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结有机地合起来,而决不能搞成枯燥的纯技巧的东西。如《乌鸦喝水》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教学,我采取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读后学生评议到“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感情来”,我顺势引导说“小朋友想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着急、焦急、难受)“你怎么知道它难受、着急?”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口渴”、“到处”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乌鸦口渴难受、焦急难耐的心情。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现,此时学生自然就能够通过强调重读,或拉长声音、或配合动作把乌鸦的形象心情表现出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对理解课文来说是追求深刻的理解,对感受课文来说是追求鲜活的感受。感受基于理解,又加深感受。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而朗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教师就要善于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品情感内容产生共鸣,让他们深刻地感受鲜活形象画面,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通过绘画法、情景法、渲染法使学生入境悟情,例如,教学古诗《山行》时,我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展现情境,让孩子们一边听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一边看着美丽的深秋枫林图,这样强烈的视听冲击,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教师再通过语言进行渲染性的描述:“我看到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尽情欣赏,那夕阳照耀下的满山的枫叶,如彩霞、如红云,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当我绘声绘色描述后问学生,这情境正是诗中哪两句诗的意思,此时全班学生陶醉般地吟诵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景及语,由景感而达诗语。而诗语的感性特质正与景和,其本质是语感的作用。

四、广泛阅读,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不二法门。这是语文界专家学者教师们的共识,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

课外阅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实践。一部好作品事实上就是一位最好的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感是好书培养起来的。作业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把孩子从教材这一方小得可怜的“水池”引导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让他们在那里见识生活天地的美丽开阔,滋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中培养起使他们终身受益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课外阅读的学步阶段,在课外阅读的学步阶段,注重抓好我校实施的跨越式的教学模式的十分钟阅读,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以及对语感的自我感悟,效果较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书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不至于对语文学习、对朗读产生厌倦。

在教学中发现我们会发现学生其实都是爱读书的,我们知道,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帮助、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思维水平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团场小学(特别是外来学生比较多的学校)来说是比较困难。由于家庭条件,各种观念的影响,学生自己拥有的课外书是比较少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通过各种媒介让学生可以看上课外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语感能力与语文学科特点密切相关,加强语感培养,必须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所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直摸索的地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感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多读多感受,而不是只把考点教给学生,限制学生的发展。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阶段,为人师者,应时刻做有心人,挖掘捕捉“语感”点,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第五篇: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定为:“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将这个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真正使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过程成为获得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交际,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也成为形成语文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准备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还能起到活跃思维,提高思考敏捷度和应变能力的效果,对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失去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分门别类,有序渐进,议论文、散文写作,按时训练,及时讲评,而口语交际训练,常常处在随意、无序的状态。新的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本身就是在于一种理念的变化,更是强调了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缺乏尊重,缺乏听的注意力、记忆力,对于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缺乏条理,缺乏口才,也缺乏风度仪态。而社会发展到高社交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所以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三、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中的开展。

上文说过“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从这几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对于教学载体(教材)的选择,则可以变得宽泛,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口语训练的活动。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把握课堂教学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口语训练

1、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步骤

三、童声童话:采用童声来读童话,注意童话里的人物及故事情节,要读得有感情。

(1)教师示范后由学生自由阅读,象讲故事那样读。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指导

(3)请四位女同学来读,注意用童声来读。

本部分用了15分钟的时间,主要采用童声诵读法,让学生在多次反复诵读中能够读出感情,能走近童话的世界。此部分的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在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告诉我“这里表现了小姑娘得到水时的惊喜之情,我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等话语,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融入了童话中,因此也更能与作品 1

产生共鸣,从而能用“读”激发起学生“说”的欲望。在后来的教学步骤中孩子们果然很积极的“说”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而本校徐艳珠老师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蔚蓝的王国》教学时,用音配画现场朗诵了课文,也同样激起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因此,本人认为口语交际内容实际可以贯穿于平时的教材教学中,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2、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教材中每册、每单元均有口语交际的训练课程内容。这些训练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联,有的是课外内容,但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的。我们可作为学生很好的口语训练的题材。如在进行关于“婉转拒绝”内容教学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并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设想:

1、首先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掌握婉转拒绝的技巧。

2、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一、故事导入: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这时,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怎样说?

二、学生看书找到答案: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三、教师小结:罗斯福采用的是婉转拒绝。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女儿小芳喜欢用另一种花色的布来做自己房间的窗帘。小芳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她该如何说服妈妈呢?

2、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这位同学的感情?

3、一位同学想利用父亲出差的机会随父去泰山游玩,向班主任请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他,才能使他心悦诚服?

(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适时的让学生评价表演,教师也适时的加以点评。)

五、把你身边发生的或自己身上发生的一次最难忘的关于拒绝的事件讲出来,要求讲真话,露真情

六、表演的基础上总结婉转拒绝的技巧。

1、婉转拒绝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绝了他人的要求,又不伤害他人。

3、婉转拒绝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先顺其意说,后说明不能答应的理由。

(2)采用另外的说法,暗示对方。

(3)不直接谈自己的看法,而讲其他人的看法。

(4)转换话题

3、利用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强化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出师生、生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训练。

师生互动可以在师生间构建一座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

学的表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多与学生互动的训练内容。如开展师生问答,师生共同演示,师生一起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要在一个轻松的谈话环境中开展,让学生放下包袱,以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态进行交流。

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安排一些如讨论、复述、争辩、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这也是让每位学生开口说话的很好的机会。

(二)创设特定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

口语交际训练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开展,要学生有话可说,单凭教材内容锻炼机会太少,还需在安排活动时,安排一些其它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1、利用主题班会选择有意义的话题来组织训练。

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如讲故事、说见闻、谈理想等,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事件、现象作为题材来开展活动,让学生尽量都有话说,同时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

我在班里多次讨论“超级女生”、“奥运会”等话题,学生的反映很积极,都有话可说。

2、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的落实。

口语训练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落实,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

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做一回小记者”

我把全班学生分组,五六个人学生为一组,每组中选定一位科任老师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让学生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向该老师进行采访。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采访问题,尽量是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又可以请教到好的学习经验。

3、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新闻我来报”及“新闻我来评”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口语交际。学生可在平时抓住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例如朗读名句名篇,朗读古诗词,向他人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同学讨论问题,与朋友说自己的心里话等。

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安排,对生活中所捕捉到的典型事例要学生加以复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在适当的时候集中训练,把这些平时积累的复述经历加以整理归纳,在班上向其他同学表演。,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四、口语交际训练还应注意的事项

口语训练是一个双向活动,单凭教师的动是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目标,必须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要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一)学生在这要注意口语训练的几个关键

1、过好自己的心理关

其实每个学生心理活动特别丰富,面对所见所闻内心有许多想法,但大多学生是想说而不说,这情况有内心惧怕不敢说的,有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第一种要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要放松自己,把想说内容大胆说出来。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想说内容有条理有思路地说出来。这样,学生们才会从“想说”到“敢说”。

2、拓展自己的兴趣关

每个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见闻要多加思索与讨论,并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来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那在与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有了说的“兴趣”,也有了与人交谈的内容,从而达到与的“乐说”的效果。

3、提高自己的思维关

说话的内容是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语言进行交际,语言要准确,表达要清晰,这需要从多角度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为了能达到以上目标,学生们可多看一些辩论赛、演讲赛以及记者招待会的录相,学习一些精彩的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组织者,在组织中要注意:

1、确立每个训练题材

话题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看平时学生的动态,分析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来训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能只练不评

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一样,要多练也要多评,这种评论不能只是单纯的ABCD等级的评定,而是要指出学生训练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训练后,有所进步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所收获,同时,也提高训练的积极性。评论不单只是教师评,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论。

3、发动每位学生参与,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口语训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能只是少数说大数听,也不可是部分说其他就不说,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听与说要结合起来训练,听后再说,说后再评,评后再总评,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开口说,并要达到说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给学生们多听多练多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多说,乐说,会说,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快的提高。

下载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分宜县第六中学:沈江霞 电话:*** 何谓语感?叶圣陶说过:“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就是语感。”即他说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

    培养语感的方法

    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① 教育价值提升。学习方式上位于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意......

    培养语感 夯实基础

    培养语感 夯实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诚信初级实验中学 赵连友(224021)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

    语感培养[合集五篇]

    语感培养,你重视了吗 ──弹奏语感培养“四重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

    如何培养英语语感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良好语感在我从教的这两年里,我逐渐领悟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注重语感的培养。经常有学生在问我问题时说:“老师,我这道题虽然答对了,可还是有点......

    初中语文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反思 ——浅谈音乐、绘画、书法、朗读等艺术手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去年上半年,我县教育局在全县开展了教学标兵和教学能手评比......

    如何充分利用朗读培养学生英语语感范文

    如何充分利用朗读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精感色彩的感受等。语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