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时间:2019-05-15 06:3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第一篇: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分宜县第六中学:沈江霞

电话:*** 何谓语感?叶圣陶说过:“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就是语感。”即他说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这样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它们韵律优美、词采斐然、琅琅上口、意蕴丰厚,但文言文教学却常常令学生倍感单调、厌烦和畏惧。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言文教学过程过于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课文词句的翻译,没有把文言文当成普通的课文来教,学生难以读出文言文之美,也就难以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在农村学校任过教的老师恐怕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由于居住环境的局限,家庭教育的低水平等原因,农村学生在学前基础教育的工作方面总是比城市的孩子晚很多,甚至有的学生在入学前根本未曾有过任何意义上的启蒙教育,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上学后的各个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总是徘徊在低水平上,表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更是如此,有的时候,我对有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可爱的无知,真有点爱莫能助的感触。那么,该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呢?这里,我以自己几年来的文言文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整体感知,触发语感

要对文言文有感悟,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路,可以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抓住课文大意,为语感作准备。例如:《孙权劝学》要了解写作的背景、作者生平,不仅可以了解课文中所写的人和事。而且可以比较快地感受到读书对于塑造一个人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文言文中写的往往和作者自己亲身经历有关,只要抓住这一点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人、事、物”、“情与理”,掌握文章的思路,像《唐雎不辱使命》抓住理为线索,《隆中对》抓住情为线索,《醉翁亭记》抓住景为线索。从整体上感知文言文的内容为调动语感作好畜情准备。

二、反复诵读,提升语感

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

记得有两位老师讲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甲老师逐句翻译,字字落实,可以说全文无一处字句不明白。有一学生提出疑问:作者和舟子明明两人前往湖心亭,为何作者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前后是否矛盾?教师匆匆引导便得出结论:作者清高孤傲、舟子在作者眼中是个“俗人”,学生窃窃私语:张岱这不是轻视劳动人民吗?可见,这节课学生并未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蕴和作者的感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不仅是肤浅,甚至有很大偏差。乙老师则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诵读,逐句翻译,疑难之处小组讨论,或提交全班解决。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感情的诵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替换鉴赏和想象描绘中感受作者景物描写的凝练传神和层次分明。让人不知不觉已沉醉于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之中!这堂课学生在诵读中不但欣赏到古人词章的优美,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蕴,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技法。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学生怎能不津津乐道、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语文材料,尤其是初读,教师不宜急于用自己范读或配乐听读等形式,干扰、剥夺学生自主感知文本的权利。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自悟自得的目的。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文教学不仅内容常常除旧布新,理念更是千变万化,有时难免让人感到惶惑茫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的教学要抓语感的培养,而良好的语感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是对语言材料的不断感知,不断实践和不断积累。语感就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学生对语言不断进行比较、体味、欣赏、积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此词为作者53岁避难金华时所作,写出了词人经历国破家亡、丈夫病逝的长期离乱之后,内心深处的痛楚和忧愁。里边有两处就很值得仔细玩味:

1、“欲语泪先流”。人们常用“声泪俱下”来形容一个人内心的悲痛。但词中诗人想说还未说出口,就早已泪流满面。那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只身流落金华的种种遭遇,此时不仅是不能说,更简直不能想!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经比较,就会发现,简单的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倾泻而出,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妨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相比较,除却思想感情的不同,就是在写法上进行比较,也会发现各有千秋。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李清照却用得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有继承,更有创新。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整地阅读文本,通过比较体味,加深理解,还可以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在想象中把语言还原成一幅幅画面,这样也能更好地感受文本的魅力。长此以往,坚持下来,一定会对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所帮助。

四、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诵读是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手段。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我们认为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文言文的背诵量。那么,怎样的才算是精粹的文言文呢?当然是那些“语言表达典范,文化内涵丰实,思想内容健康,便于吟诵记忆”(洪镇涛语)的文言文。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朱元思书》、《出师表》等篇的全文,《送东阳马生序》等篇的某些段落。同时,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篇目,重点是短小精悍的骈、赋片段,如《洛神赋》、《滕王阁序》、《劝学》往往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背诵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这些已经“吞下去”的“精粹语言”,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语言实践,提升语感

文言文语感教学还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文言文学习的氛围,如:适当开展文言文朗诵比赛、文言学习讲座、写文言语感随笔等。也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文言小片断,尽管文言文写作并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然而这种尝试对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不无益处。

总之,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只要我们对学生多注重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其领域中潜心思考、探索,在文言文教学中就一定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让我们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中,荡起“双桨”,驾一叶扁舟,一起穿行在古典文学的海洋,观湖光与山色,览天光与云影,“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当我们陶醉于其中之时,谁还会担心“舟子们”自己不会去努力地谙识水性,学习驾船呢?

第二篇:英语语感培养

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给学生创设尽量多的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关键词] 英语语感

英语教学

语言实践

学法指导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给学生创设尽量多的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环境

教师上课过程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

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量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

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英语词汇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学英语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采用音形结合的方法渗透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

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七、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 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第三篇:语感与语感培养

语感与语感培养

浙江金华白龙桥高中 张炳通

内容提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感 揣摩 激发 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分类、构成因素等角度看,都不玄虚。揭开语感的神秘面纱,拨去语感玄虚论的迷雾,我们就能理解并深入语感培养的堂奥。

一、语感的分类

从大处看,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可从两个角度归类: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说、写,是表达性的,这里的“感”是指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从思维角度考虑,语感又可分为“直觉性语感”和“理解性语感”两类。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大致可分解为互相关联的两种判断能力:一是对语言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正误判断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等;二是对语言对象在内容上真伪是非与形式上美丑的判断能力,它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等。

二、语感培养的意义、作用

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 1 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语感培养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培养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迅速领悟语言文学的能力。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可见语感培养之重要。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些都强调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心灵与感觉和课文作者在言语形式中的遇合,也就是把课文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与感觉,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语感的性质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1、直觉性 它是一种对语言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靠直觉思维便能自然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简言之,语感的直觉性就是对言语的顿悟。比如说对于“我去看医生”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我病了,去医院叫医生诊断治疗。”不会理解为“我”去探望医生。有时一个句子读起来 感到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这其中靠的就是直觉能力。

2、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而不是把它切分来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描写林黛玉的一句“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中的“风流态度”,不能把“风流”解作“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韵事”,而应根据前后文把“风流态度”整体解作“言行举止所表现的风韵神态”。

3、联想性 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田园”不但解释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释作“春天的雨”,读到“初春”二字,就会有说不尽的意趣,联想到的是“新绿”、“希望”、“朝气”;读到 “暮秋”二字,则会产生某种说不尽的意味,联想到“寂寥”、“惆怅”、“失落”等。

4、情感性 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和主体的心灵与言语的内容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起到融情合意的效果。比如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离愁,而读了鲁迅的《药》,心情则会显得沉重。

5、多维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章或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阅读过程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主体在立场观点、思想志趣、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同一客体的感受和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其头脑中就有一千个不同形象的阿Q,这就意味着对文章的感知是因人而异。

四、语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上还总在着片面追求知识点的现象,忽视语言能力培养,忽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的弊端,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1、由单一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2、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

3、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

4、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重视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概括地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3(一)、借助电教手段,激发语感。据资料统计显示:人们获得的知识20%来自听觉,60%来自视觉。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的意思。语言文字本身没有图象可直观感受,借助电教手段的目的是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重组语言材料,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感受语言的奥妙。再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情境,从而达到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学生在读郁达夫《故都的秋》(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天可真凉了——”那句叹息声时,总是体味不到故都深秋时节人们闲聊的场景。但当听到那带有浓浓的北方音韵并带有儿化的“天”字和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的“了”字的放音朗诵,同时观赏到体现“清”、“净”、“悲凉”的flash画面时,学生感悟到的故都的秋味与原先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了。

在教学鲁迅《阿Q正传》时,剪辑反映阿Q人物性格的电影片断,以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由对阿Q形象的笑,转为对阿Q人格的悟。通过对阿Q在不同场合言语行为(声音图象)作比,可激发出学生语感(阿Q的双重人格):自尊要强又自轻自贱;质朴任性又狡黠保守;无赖霸道又懦弱愚味;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可谓 “窥一斑而见全貌”。进而领悟到作者解剖了当时中国人的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性,以唤醒沉睡的民众。

(二)、通过反复朗读,积累语感。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

唐彪曾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熟读能使文感达于化境,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熟悉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象”,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有助于创新和应用。

朗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在朗读过程中,认知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每篇课文都要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去熟读:一读领悟主旨;二读领悟语脉(句、段连缀与结构);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受语情。在熟读中循路入境,与作品人物同行,与作者心灵同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体会形 象美;品味语言美;追求创造美。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对于优美的散文,经典的诗词,一定要勤记多背,增加积累,并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这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三)、鼓励想象联想,诱发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将虎山水库的水比喻为“黄锦”“细纱”,像虬龙“回到了故居”,又将它比拟为人,是“躲在瑰丽的黄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如王实甫《长亭送别》(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字,如果没有联想想象就很难领悟它的实际含义。教师要进行点拨,让学生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以景衬托出离人的情绪,进而领悟到深层的情味:“染”字沟通了景物与情感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这正是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绝妙之处。

(四)、通过揣摩分析,深悟语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

语感的对象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语言背后的语言行为的主体——作者。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通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思维和情感。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理解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品味 作者的谴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

一般来说.记叙文应注意对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因素的综合掌握;阐述事理文章应注意作者针对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等问题,力求全面掌握作者写作意图;抒情文章应注意掌握作者的倾向、感情的基调等等。如《三块钱国币》(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争辩过程是:所有破了的花瓶都不是主人打破,而是佣人打破的,因为佣人的职责决定只有他们能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所以有打破瓶的权利。简言之:职责——机会——权利。这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个推论犯了两个错误:

1、以偏概全:打破花瓶的不都是佣人;

2、偷换概念:职责给予的机会不等于权利。就象驾驶员有接触人的机会但没有撞人的权利一样。作者这样写不是与杨长雄的形象相矛盾了吗?通过让学生揣摩分析再由教师引导便可发现,原来作者是故意这样写的。因为对待吴太太这样胡搅蛮缠的泼妇,光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感分析最大的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幅联语明显信息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 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通过揣摩分析可悟解到其隐含信息,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还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语感培养较之语文知识教学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语文知识教学一般很少有心灵的参与,它以知识点为主,有标准答案;语感培养则不同,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语感的获得是多方面的,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种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杨春鼎 《直觉、表象与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王培光 《语言能力与中文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李宇明 《语感简论》,《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2)。[5]殷德才 《语感教学刍议》,《语文教学之友》 1997(4)。[6]李海林 《论语感的心理特征》,《南京师大学报》 1996(1)。

第四篇: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课题小结

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课题小结

科 姓

位 联系电话:

小 学

语 文

于咏梅

第二师二十二团中学

***

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课题小结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

我校处于团场地区,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很好地把握母语学习的规律和特征,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与语感培养割裂开来,存在低效等问题。这样就制约了学生语感的发展,这也就给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带来影响。因此提出“团场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想借此研究探索出适合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的新路子。

二、课题设计者:于咏梅

三、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直觉性、综合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语言的积累对学好语文非常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感的培养有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美育。

四、研究对象:团场小学低年级学生

五、研究内容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语感 1.在初识生字中训练语感 2.在巩固识字中训练语感 3.在咬文嚼字中积淀语感(二)、朗读、诵读培养语感

训练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要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作为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地理解和感受。

(三)、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教师就要善于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品情感内容产生共鸣,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

(四)、广泛阅读 积淀语感

要想掌握好一种语言,培养一种语感,实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日积月累。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不二法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教育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七、时间步骤

准备阶段(9---10月)

钻研1--2年级教学,搜集优秀教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研究阶段(11---12月)

结合相关材料进行过程性反思,运用研究理论,联系实践,形成成果。总结阶段(12月)

收集、汇总资料,撰写理论成果,进行总结。

八、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

九、取得成效:

1、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对学生语感有意识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对于老师而言,给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老师在该课题研究的活动中也不断进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理念,同时又进行了自我充电,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十、课题小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致力于语感培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以期能够自然而然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低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口头语言,形成了初步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能力。他们能从别人的语言中感受到“喜爱”“生气”等情感,捕捉到言语的信息,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只是他们对语言的“感受”不够深入、精细。入学后,老师就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营造语言环境、提供语言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语感更好地生成。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语感形成的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在“识字教学”中训练语感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不仅是认识生字的过程更是个语言交流的过程。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稚嫩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收获生字的同时收获更为丰富的语言。笔者在识字教学中做些尝试:

1.在初识生字中训练语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他们习惯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学习。在识字中,他们喜欢把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我们就抓住这些生动画面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我们班孩子在识字的时,常把一个字的部件想象成具体的事物,于是,我就引导他们编字谜、儿歌、顺口溜等,来识记生字。在编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语言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语感。如:在教学“牧童”的“牧”时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总结出‘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就是牧童的‘牧’字谜,赋予了“牧”字新的活力。低年级的学生很有想象力,喜欢把自己的想象与大家交流,但却常常词不达意。我们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让这一过程一举两得。既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活力了,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

2.在咬文嚼字中积淀语感

低年级的孩子很喜欢把自己所见所闻与伙伴或老师分享。如果老师能做个有心人,听听孩子们之间在说些什么,或耐心倾听他们自己讲的事,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语言中有不少错用的词语。这需要我们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就学会“咬文嚼字”受方言影响,学生在交谈中经常出现语序颠倒词汇错乱等现象。一次,我问一个学生:“你的作业完成了吗?”他说:“已经快要做好了。显然,学生对“已经”和“快要”没有形成敏锐的感觉,出现了词语运用不恰当的现象。虽然我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仍问:那到底是已经做好了?还是没做好?”学生回答:还有几行字,就能写完作业了。”我说:“那能用‘已经’吗?”学生马上说:“那应该是快做好了。通过一番咬文嚼字,他已经区分了“已经”和“快要”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多留心孩子的语言,让孩子学着“咀嚼”自己说的话,那么他们对语言的体会就更深一步了。3.在巩固识字中训练语感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不但识字效果好了,而且能增强对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在巩固识字中,我常将新学的汉字重新组合,编成儿歌或放到简单的故事中,让学生诵读。这样的巩固,针对性强,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

二、朗读、诵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低段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只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基本理解了文内容。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古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朗读是用有声语言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多重思维、多重感觉不断叠加的动态运动过程。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而按朱熹的看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对于低段的学生首先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才可能理解性地读,有感情地读、自我欣赏地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的点拨指导,把朗读与理解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结有机地合起来,而决不能搞成枯燥的纯技巧的东西。如《乌鸦喝水》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教学,我采取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读后学生评议到“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感情来”,我顺势引导说“小朋友想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着急、焦急、难受)“你怎么知道它难受、着急?”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口渴”、“到处”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乌鸦口渴难受、焦急难耐的心情。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现,此时学生自然就能够通过强调重读,或拉长声音、或配合动作把乌鸦的形象心情表现出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对理解课文来说是追求深刻的理解,对感受课文来说是追求鲜活的感受。感受基于理解,又加深感受。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而朗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教师就要善于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品情感内容产生共鸣,让他们深刻地感受鲜活形象画面,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通过绘画法、情景法、渲染法使学生入境悟情,例如,教学古诗《山行》时,我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展现情境,让孩子们一边听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一边看着美丽的深秋枫林图,这样强烈的视听冲击,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教师再通过语言进行渲染性的描述:“我看到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尽情欣赏,那夕阳照耀下的满山的枫叶,如彩霞、如红云,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当我绘声绘色描述后问学生,这情境正是诗中哪两句诗的意思,此时全班学生陶醉般地吟诵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景及语,由景感而达诗语。而诗语的感性特质正与景和,其本质是语感的作用。

四、广泛阅读,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不二法门。这是语文界专家学者教师们的共识,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

课外阅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实践。一部好作品事实上就是一位最好的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感是好书培养起来的。作业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把孩子从教材这一方小得可怜的“水池”引导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让他们在那里见识生活天地的美丽开阔,滋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中培养起使他们终身受益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课外阅读的学步阶段,在课外阅读的学步阶段,注重抓好我校实施的跨越式的教学模式的十分钟阅读,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以及对语感的自我感悟,效果较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书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不至于对语文学习、对朗读产生厌倦。

在教学中发现我们会发现学生其实都是爱读书的,我们知道,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帮助、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思维水平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团场小学(特别是外来学生比较多的学校)来说是比较困难。由于家庭条件,各种观念的影响,学生自己拥有的课外书是比较少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通过各种媒介让学生可以看上课外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语感能力与语文学科特点密切相关,加强语感培养,必须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所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直摸索的地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感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多读多感受,而不是只把考点教给学生,限制学生的发展。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阶段,为人师者,应时刻做有心人,挖掘捕捉“语感”点,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第五篇: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定为:“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将这个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真正使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过程成为获得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交际,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也成为形成语文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准备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还能起到活跃思维,提高思考敏捷度和应变能力的效果,对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失去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分门别类,有序渐进,议论文、散文写作,按时训练,及时讲评,而口语交际训练,常常处在随意、无序的状态。新的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本身就是在于一种理念的变化,更是强调了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缺乏尊重,缺乏听的注意力、记忆力,对于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缺乏条理,缺乏口才,也缺乏风度仪态。而社会发展到高社交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所以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三、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中的开展。

上文说过“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从这几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对于教学载体(教材)的选择,则可以变得宽泛,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口语训练的活动。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把握课堂教学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口语训练

1、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步骤

三、童声童话:采用童声来读童话,注意童话里的人物及故事情节,要读得有感情。

(1)教师示范后由学生自由阅读,象讲故事那样读。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指导

(3)请四位女同学来读,注意用童声来读。

本部分用了15分钟的时间,主要采用童声诵读法,让学生在多次反复诵读中能够读出感情,能走近童话的世界。此部分的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在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告诉我“这里表现了小姑娘得到水时的惊喜之情,我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等话语,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融入了童话中,因此也更能与作品 1

产生共鸣,从而能用“读”激发起学生“说”的欲望。在后来的教学步骤中孩子们果然很积极的“说”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而本校徐艳珠老师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蔚蓝的王国》教学时,用音配画现场朗诵了课文,也同样激起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因此,本人认为口语交际内容实际可以贯穿于平时的教材教学中,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2、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教材中每册、每单元均有口语交际的训练课程内容。这些训练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联,有的是课外内容,但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的。我们可作为学生很好的口语训练的题材。如在进行关于“婉转拒绝”内容教学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并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设想:

1、首先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掌握婉转拒绝的技巧。

2、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一、故事导入: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这时,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怎样说?

二、学生看书找到答案: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三、教师小结:罗斯福采用的是婉转拒绝。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女儿小芳喜欢用另一种花色的布来做自己房间的窗帘。小芳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她该如何说服妈妈呢?

2、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这位同学的感情?

3、一位同学想利用父亲出差的机会随父去泰山游玩,向班主任请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他,才能使他心悦诚服?

(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适时的让学生评价表演,教师也适时的加以点评。)

五、把你身边发生的或自己身上发生的一次最难忘的关于拒绝的事件讲出来,要求讲真话,露真情

六、表演的基础上总结婉转拒绝的技巧。

1、婉转拒绝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绝了他人的要求,又不伤害他人。

3、婉转拒绝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先顺其意说,后说明不能答应的理由。

(2)采用另外的说法,暗示对方。

(3)不直接谈自己的看法,而讲其他人的看法。

(4)转换话题

3、利用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强化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出师生、生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训练。

师生互动可以在师生间构建一座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

学的表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多与学生互动的训练内容。如开展师生问答,师生共同演示,师生一起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要在一个轻松的谈话环境中开展,让学生放下包袱,以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态进行交流。

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安排一些如讨论、复述、争辩、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这也是让每位学生开口说话的很好的机会。

(二)创设特定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

口语交际训练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开展,要学生有话可说,单凭教材内容锻炼机会太少,还需在安排活动时,安排一些其它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1、利用主题班会选择有意义的话题来组织训练。

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如讲故事、说见闻、谈理想等,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事件、现象作为题材来开展活动,让学生尽量都有话说,同时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

我在班里多次讨论“超级女生”、“奥运会”等话题,学生的反映很积极,都有话可说。

2、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的落实。

口语训练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落实,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

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做一回小记者”

我把全班学生分组,五六个人学生为一组,每组中选定一位科任老师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让学生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向该老师进行采访。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采访问题,尽量是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又可以请教到好的学习经验。

3、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新闻我来报”及“新闻我来评”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口语交际。学生可在平时抓住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例如朗读名句名篇,朗读古诗词,向他人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同学讨论问题,与朋友说自己的心里话等。

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安排,对生活中所捕捉到的典型事例要学生加以复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在适当的时候集中训练,把这些平时积累的复述经历加以整理归纳,在班上向其他同学表演。,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四、口语交际训练还应注意的事项

口语训练是一个双向活动,单凭教师的动是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目标,必须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要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一)学生在这要注意口语训练的几个关键

1、过好自己的心理关

其实每个学生心理活动特别丰富,面对所见所闻内心有许多想法,但大多学生是想说而不说,这情况有内心惧怕不敢说的,有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第一种要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要放松自己,把想说内容大胆说出来。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想说内容有条理有思路地说出来。这样,学生们才会从“想说”到“敢说”。

2、拓展自己的兴趣关

每个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见闻要多加思索与讨论,并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来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那在与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有了说的“兴趣”,也有了与人交谈的内容,从而达到与的“乐说”的效果。

3、提高自己的思维关

说话的内容是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语言进行交际,语言要准确,表达要清晰,这需要从多角度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为了能达到以上目标,学生们可多看一些辩论赛、演讲赛以及记者招待会的录相,学习一些精彩的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组织者,在组织中要注意:

1、确立每个训练题材

话题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看平时学生的动态,分析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来训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能只练不评

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一样,要多练也要多评,这种评论不能只是单纯的ABCD等级的评定,而是要指出学生训练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训练后,有所进步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所收获,同时,也提高训练的积极性。评论不单只是教师评,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论。

3、发动每位学生参与,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口语训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能只是少数说大数听,也不可是部分说其他就不说,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听与说要结合起来训练,听后再说,说后再评,评后再总评,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开口说,并要达到说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给学生们多听多练多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多说,乐说,会说,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快的提高。

下载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这样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

    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

    用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语感 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渲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论语》有言:“不愤不启,......

    培养语感的方法

    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① 教育价值提升。学习方式上位于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意......

    培养语感 夯实基础

    培养语感 夯实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诚信初级实验中学 赵连友(224021)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

    语感培养[合集五篇]

    语感培养,你重视了吗 ──弹奏语感培养“四重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

    如何培养英语语感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良好语感在我从教的这两年里,我逐渐领悟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注重语感的培养。经常有学生在问我问题时说:“老师,我这道题虽然答对了,可还是有点......

    我这样培养龙凤胎儿女

    我这样培养龙凤胎儿女(独家报道) (2013-03-27 22:30:15) 转载转载 ▼ 标签: 分类: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原文地址:我这样培养龙凤胎儿女(独家报道)作者:李有亮 一个上清华,一个进北......

    如何充分利用朗读培养学生英语语感范文

    如何充分利用朗读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精感色彩的感受等。语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