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补充(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0:1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补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补充》。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补充

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补充

现代文阅读包括两种题型,内容与鉴赏。下面先说说主旨:

主旨包括宏观主旨和微观主旨: 宏观主旨包括;

1、爱国

2、今昔对比 微观主旨包括:

1.人性,即对传统化、自然和生命力、乡村生活的赞扬怀念与对现代化、机械化、城市化的深深担忧。(具体文章要具体分析)

2、故乡

3、动物——尊崇生命;人——敬仰人格

4、自然美

5、情感的表达

6、哲学问题:——物质的诱惑与心灵精神的关系等。手法:

1、表达技巧:象征(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

3、表达方式:

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常采用,次要人物主要是从侧面来突出反映主要人物)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小说阅读(特有)的问法:

小说的某个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深化主旨

2、丰富人物性格

3、使小说环境更典型

4、使小说故事更曲折

材料分析的角度:

1、主体,即事件的构成部分。你得从两个角度去思索,得抓住这两主体的构成关键词,然后去将他们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建立联系。

2、背景。科技是发展的,为什么科技的发展会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发生?你就得去想,想想发生这个现象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结果是:人们只图方便,忽视了汉字的传承的重要性,将中华的传统文化遗落在了前行的道路上。这里,你再将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说,这便是两论点式文章了。同样,拿出来一个材料,只要有主体,都可以这么来考虑,但是没有主体也没关系,你可以去思考发生这种现象的背景。背景就是你从主体中或是没有主体的材料中去思索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者是去思索何时才会发生这种现象。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这题,材料是: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这是一年的江西的高考题,这题的材料连主体都没有,所以可以从背景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时候不要想到你没有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呢?对了,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什么时候不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呢?是当你拥有一切的时候。

然后,你可以将这两个做一个统一,也就是,依然让你的文章有两个论点,也就是这两方面你都写,接下来你肯定会了,因为你会选择一个侧重的角度去写,而用另一个角度来衬托这个论点。其实有时候也可以用并列的方式,比如说这个就可以,但是你的并列一定是含有某种关系的,而不是单纯的并列,写个xx和xx,依然要分出轻重缓急,并列的话,在文章的末尾你一定要将你的两个论点重新用不同的语言来阐述一遍,并且在文章中要时时扣题。

3、动态过程。这个不多说,总之,这点就是你在看到一则材料在情节或是其他地方是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的,你就可以从中进行立意,比如说,事情的发展顺序啊,不过,这里可能也会联系到背景那里去,所以,老师就看看怎么立意好吧,不同的材料可选的角度是不同的。

其次,我想说另外一个,在写作文时可以采用象征的手法,甚至你可以将你的象征物放到你的作文题目中去,就比如说,上海卷的,以“像蜗牛一样活着”为题。文章论述了坚硬与柔软两个方面,坚硬就是对自己道德底线的遵守,柔软就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想要守住人性温暖的感觉与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对世界的关爱。然后他以蜗牛为象征物,用坚硬的壳保护自己,用柔软的躯体竭尽全力向前爬。然后下一句,将论点升华:“我们要向蜗牛一样,用心中坚硬的部分坚守着道德底线和尊严,让心中柔软的部分在社会之中将爱与美不断传播。”最后结尾的一段是:“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平衡的人,以及社会。”这篇文章还使用了层层递进的写法,由个人上升到了社会。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大概就是这些方面了。

好啦,我就说这么多了,啰啰嗦嗦地敲了一千多字,希望你有所体会呢。还是一句,多看看满分作文,看看他们写的作文好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能得满分,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深度是怎样的,再就是看看他们文章的结构了,布局如何?怎样的结构会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第二篇:作文 补充

一、缩写《小英雄雨来》

十二岁的雨来是还乡河边芦花村人。他很喜欢游泳。

一天早上,雨来正在家里读书,交通员李大叔突然跑了进来,挪开墙角的缸,跳进地洞里。雨来把缸移回原地,出了堂屋,就往后院跑。鬼子见了,追上去抓住了雨来。鬼子见雨来是个小孩子,就拿出糖,要雨来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雨来说:“我不知道。”鬼子又拿出金戒指给雨来,雨来还是说:“我不知道。”鬼子没有办法了,就对雨来拳打脚踢,雨来被打得眼冒金星,鼻子、嘴角流出了鲜血,但他还是坚定地说:“我不知道。”鬼子彻底没有办法了,就决定把雨来拖到河边枪毙。

河沿上响起了几声枪声。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纷纷来到河边。在芦苇深处,大家突然看见了雨来。雨来正冲着大家笑呢!

二、扩写《揠苗助长》

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一天,他把禾苗都拔高了一些,疲惫不堪地回家去。他对家里人说:“今天我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了,赶紧到田里去看,禾苗已枯萎。

扩写后的作文

拔苗助长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

古时候,有个农夫种了几亩地。(开头两段可合并为一段,交代人物和事情起因。)

这个农夫迫切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便天天到田边去看。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这儿把宋人担心禾苗不长高的心理写具体了。)田里的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这天,(“这天”改成“有一天”,另起一段,突出“拔苗”的事情。用拟人手法衬托农夫的迫切心情。农夫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把农夫的担心进一步写得具体形象。“呆”、“跳”、“喊”三个字用得好,连贯地刻画出农夫的愚笨形象。原文“一天”的事,扩写成了好几天里的情景。)他又去田边看禾苗。这些小禾苗,好像一点儿也不理解农夫盼它们快长高的心情,还是几天前那么高。他在田边望着禾苗,焦急地转来转去。他紧锁眉头,自言自语道:“我得想个好办法,帮助它们快一些长。”他在田边呆了好半天,突然高兴地跳了起来,喊道:“有办法了。对,就这么办,明天就干。”

第二天,太阳刚刚露出半个脑袋,小伙子就到田里去了。(前边用“农夫”,这儿不宜用“小伙子”。为突出“拔苗”过程,单独一节好。)

他到了田里,把裤腿一卷,猫下腰,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忙了一上午,(动作描写很形象。“忙了一上午”,略写拔苗的全过程,行文简洁。)累得腰酸背痛,看到已近晌午时分,便坐在田边的一棵大树下歇凉。他脱下衣衫,不住地扇着风、擦着汗。(这儿把原文“累”的样子写具体了。)他看看禾苗已拔了一大半,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时,走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爷,(运用想象,写老大爷劝阻农夫,从侧面衬托农夫的愚笨,丰富了原文内容。)看见他这副模样,便问:“喂,你在忙什么呢?”他指着地里说:“我正拔苗呢,好让禾苗长快点儿。”老大爷一听,又看见田里的一半苗比别的苗高,可有的根已露在外面,顿时大笑。农夫问:“你笑什么?”老大爷说:“我笑你傻。”“笑我傻?”“对,笑你傻。”老大爷按着说,“你这样干怎么行呢?就像个瘦人要长胖,就得吃饭,但饭得一顿顿吃。(老大爷打比方,用“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来说道理。)想一次吃成胖子,反倒会把人撑死。你想让禾苗长高,就得让禾苗慢慢地长。(“让禾苗慢慢地长”改为“施肥、锄草”。)你这样拔苗助长,到头来,会把禾苗毁掉。”农夫听了,生气地站了起来,说:“你这个老头儿,我拔苗是为了它快长。你懂什么?别来管我。”老大爷气愤地走了。(农夫“生气”地拒绝了老大爷的批评,老大爷“气愤”地走了。这一过程扩写开来,有利于突出“拔苗助长”可笑这个中心。)

就这样,他又忙了一下午。(一句过渡,带过了下午劳动情景。)直到傍晚,他才把苗都拔“高”了一大截。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往家走。一路上,他想:苗现在已经“长高”了。过些天,就能“抽穗”,再过些日子就能“丰收”。(用联想手法写农夫的心理活动,把原文“疲惫不堪地回家”一句扩写具体,刻画人物的愚笨。原文人物语言扩写得更富有讽刺味。)

他到了家里,非常兴奋地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也不白费,禾苗都„长‟(句中“长”字不应加引号。)高了一大截,你们就等着过好日子吧!”(“过好日子吧”改为“丰收吧”,与上一段末照应更好。)

他的儿子又惊又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躺在田里,都枯死了。(用拟人手法描写事情的结局。结尾干脆利落。)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与感悟改

现代文阅读与感悟

第一讲 叙事抒情类(文学作品)知识百宝袋

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要掌握的知识点有: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中联系的内容,是对上文所做的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与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3.叙述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2)第三人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标志是“他、她(们)”。

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

(3)第二人称:以“你”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二人称。

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像在和作者或者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A.人物描写。

类型:肖像(外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B.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C.细节描写: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事件进行描写。作用是言简意深,细腻生动地塑造形象,突出主题。

描写角度: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3)说明 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5)议论 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5.叙事的线索。

线索的主要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空线、见闻线。人线:以某个人物为线索的叫人线; 物线:以某一事物为线索的叫物线; 事线:以某一事件为线索的叫事线; 景线:以某个景物为线索的叫景线;

情线: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叫情线。

寻找线索的依据: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和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见闻感受。6.叙事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1)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

(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③深化中心;④首尾呼应;⑤点明中心; ⑥升华主题;⑦卒章显志。7.表现手法(写作特色)。

(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

(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A.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

①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

②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③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④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⑤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②象征:

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③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④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⑤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8.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按写作内容大体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及借物抒情、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等。9.小说、散文重要常识。(1)小说知识:

①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如概括介绍和具体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③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⑤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包括明线、暗线。(2)散文知识:

①散文分类:写人叙事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两类。写人叙事散文的特征是有人物,有事件;写景抒情散文的特征是描写自然景物。

②散文的总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指文章的材料内容,所谓“神”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主旨。

③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映(也叫衬托)、以物喻人、借景抒情、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训练我会做

一. 阅读选文《花边饺里的母爱》,完成练习。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最为得意,一手和面,一手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面粉。然后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看火的看火、擀皮的擀皮、送皮的送皮,颇似沙场点兵。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想起那些个辛酸和我不懂事的日子,想起妈妈自父亲去世后独自一人艰难度日的情景,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吃的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惟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每逢我买回肉馅,妈妈看出要包饺子了,立刻麻利地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去打馅,绝对不让别人插手,那精神气儿,又回到我们小时候。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1、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情.(4分)

2、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3、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4、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4分)

(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第⑨段里加点词语“花招”的理解.(2分)

(2)将第⑦段中“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改成“饺子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好不好?为什么?(2分)

5、根据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4分)

(1)第②段里,我和弟弟“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会这样想:(2分)

(2)第⑧段里,“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我”会这样想:(2分)

6、小小的饺子里,凝聚着浓浓的母爱.读完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运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叙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父爱).(不少于50字)(4分)

二.阅读《点燃一个冬天》,回答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 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分)3.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二讲 科技说明类

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作诠释、摹状貌)。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 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________特征/事理。④ 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⑦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⑧ 引用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人更能理解,仿佛身临其境。

⑨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⑩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⑪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五、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六、说明文的语言:

考点: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及词语的删减、置换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都是为了介绍知识。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七、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八、考点动向及类型: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3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4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5分析说明文语言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

6类似联想与延伸:对于一种科学现象及原理或自然中的一些事物与现实的关系,提建议,发表看法。第三讲 议论文类

一、议论文的含义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二、议论文的分类

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以树立一个正面观点为主的议论文是立论文;以批驳一个错误的、片面的或反动的观点为主的议论文是驳论文。一篇议论文常常将立论和驳论结合在一起,立中有破或破中有立。如《发问的精神》这篇文章,作者既提出了一个正面观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同时,又这叫立中有破。又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作者在批驳了错误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同时,也树立了一个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售力的中国人在”。纯粹的驳论文少见。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一)关于论点

1、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论点与论题 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句。

论题,即议论文中要论证的对象或范围。如《想和做》,这篇文章的题目就点出了它所要议论的论题,有的文章在开头引入论题,如《发问的精神》。

3、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文章还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例子如,《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学则须疑,然后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中心论点的位置

(1)文章的标题 如《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2)文章的开头 如《谈骨气》、《怀疑与学问》(3)文章的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文章的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如《想和做》

(5)论点表述不集中,需概括。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文中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整理,找出集中议论的内容,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如《论求知》

★【明确中心论点的位置,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找出论点。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5、提出论点的方法

(1)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文章的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如《谈骨气》,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3)文章的结尾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结尾得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列举生活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如《想和做》,列举了生活中只做不想,只想不做的现象,分析其不足,然后得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5)列举生活实例或引用故事、童话、寓言等引出中心论点 如《哨子》《灰姑娘的时钟》(6)引用名言、警句提出中心论点 如《怀疑与学问》,开篇的名言既是论点,又是论据。★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二)关于论据

1、什么是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理由和根据)

2、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正面或反面)证明„„(论点),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3、论据的类型

(1)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

(2)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为人们所公认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道理、公式定律等。道理论据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应该注意:

A、无论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一篇文章中,而是通过一些议论性的语言将它与中心论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时候,不能只堆砌事实,形成论点加例子的形式,应该在叙述事例之后,对事例加以分析,揭示这个事例与论点的关系,以理服人。在使用道理进行论证的时候,不可空发议论,要注意联系实际。B、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的内容。

C、能分析论据的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D、能围绕中心论点另举论据。

(三)关于论证

1、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2、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即通过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或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以事实为根据,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谚语俗语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此外,作者直接对论点进行说明,也属于道理论证。由于道理论证中的道理论据是经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名言等,故道理论证同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又叫正反论证,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加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是非好坏,一目了然,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清楚明白,能很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4)比喻论证 就是运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能生动、形象地证明中心论点。

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即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

▲分析问题(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

▲解决问题(结论),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

........这种结构,又可分为逐层深入的“纵式”和并列展开的“横式”。由此派生出来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等,应认真加以区别。分析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五、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作者的见解主张需要严密的推理和论证,这就需要准确、严密、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来表达。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概括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分析其作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要留意关联词语,理清句子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3、注意修饰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4、注意作用鲜明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5、抓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反语等,阅读时,也应仔细地体味语言的生动性;

6、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领会其逻辑的严密性;

7、文章中的举例论证,应认真分析概括性叙述语言以及叙例之后的必要阐述。

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结果+简短评价

六、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

分析驳论文,要善于寻找作者批驳错误观点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找准了它,实际上也就是找到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常见的批驳方法的:

1、驳论点: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谎谬

2、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不实,难以置信

3、驳论证: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

第四篇:形式与政策补充

2014《形势与政策》图书补充重要时政

(一)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2013年10月08日02:20 来源:新华网

[提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7日在巴厘岛出席APEC峰会并发表题为《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提及: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0月7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7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的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13年10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尊敬的瓦尔达纳主席,今天,这里高朋满座、群英荟萃。有机会同亚太工商界的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天堂之岛,我感到十分高兴。

这里不仅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巴厘进程、巴厘路线图等的诞生地。这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巴厘岛举行,承载着亚太和世界的期待。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亚太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期待这次会议能为本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突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亚太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经济复苏缺乏动力的背景下,亚太经济体应该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亚太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6%,较之以往8%以上的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一些朋友对中国经济前景有些担心,有的人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将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形势会给亚太带来什么影响?对此,我愿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第一,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中国经济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7.6%,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过渡。7.6%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

(中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是中国主动调控的结果。因为,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同时,我们认识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

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第二,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是指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进”是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从上半年经济数据看,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正在显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第三,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加,并将继续增强。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中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劳动者成长为素质更高、视野更广、技能更强的现代化、专业化人才。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国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地区、更广大民众。这些都将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

(第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在亚太各经济体共同努力下,亚太地区资金、信息、人员流动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产业分工日渐清晰,亚太大市场初具轮廓。正在酝酿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为亚太地区积聚优势。亚太各经济体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汇率机制更加灵活,外汇储备水平显著提高,各种多边和双边金融安排为应对复杂局面提供了机制保障。中国对亚太发展前景抱有信心。受益于亚太经济增长大环境,中国实现了自身发展,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为亚太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我相信,这一互动势头会越来越强劲,为亚太地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我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抱着坚定信心。同时,我们对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等问题和挑战保持着清醒认识,对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高度关注,正在采取稳妥应对举措,防患于未然。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我们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领域体制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健全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资源节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

资合作水平;深化涉及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亚太是个大家庭,中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会给亚太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中国将坚定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为亚太共赢夯实基础。我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等多个场合说过,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家和万事兴,中国是亚太大家庭的一员,愿意同所有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也希望亚太各方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太。

关于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

习近平:枫桥经验发展好群众路线贯彻好

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就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 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新华网杭州10月1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习近平指出,5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11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五篇:与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

与《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

与《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

推荐书目:《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安意如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

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从第⑥段中找答案,分两条概述。(4分)

①自由、单纯而天真②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4分,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6分)

(1)第②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为什么会“贫血”?(3分)

(1)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3分)

(2)第②段中引用了英国诗人库泊的话“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结合全段,谈谈引文在此段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力?(3分)

(2)说明《诗经》反映的是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现代人却远离了那种生活和情感。(3分)。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分)

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增加文章诗味和意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极具感染力(4分,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4分,每点意思要点有即可。)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D)(4分)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睢》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讽刺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斧头”等。

(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讽刺和厌恶”言之过重;E并不是晦涩,而是形象和诗意盎然)

二、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4题。

美丽的《诗经》

鲍鹏山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

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搜集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及意图,及它所呈现出的艺术独特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就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

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事实上,正如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能被感动或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身世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或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世俗的好处。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地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学术化的东西有时很煞文学的风景。

1.作者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下列不属于其判断理由的一项是(3分)(B)...A.《诗经》本来是表达“愿望”而不是描述“历史”的。

B.《诗经》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C.《诗经》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今天还影响着我们。D.《诗经》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

(A、C、D三项扣住《诗经》的文学特征,说明其“一直不肯降为历史”,B项反映的是《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3分)

2.对文章最后一段“一位绝世佳人”的作用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D)A.用“绝世佳人”作比,形象地论证“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B.用以说明真正的文学欣赏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

C.说明学术化的文学研究追求的是世俗的好处,会给真正的文学欣赏造成伤害。D.说明《诗经》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美而不是其他外在的东西,种种学术上的疑问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A与“‘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不存在直接论证关系;B原文是“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可能”表示并未十分肯定;C原文是“怀疑”它有这样的用心,“会给真正的文学欣赏造成伤害”不是“绝世佳人”的作用)(3分)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B)...A.这是一篇洋溢着学者气息的文艺评论,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并由此揭开了《诗经》的神秘面纱。

B.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诗经》产生的过程,给读者以历史感、真实感。

C.与“诗云”相提并论的“子曰”,指的应该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典著作已经被历史化。

D.“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是作者对《诗经》研究现状和《诗经》研究者无作为的一种形象概括。

E.文章的语言严谨而整饬。作者个人的主观思想与审美对象的有机融会,使作品更富于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A“揭开了《诗经》的神秘面纱”,文中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内容,也不符合作者的观点;B“夹叙夹议”是记叙类文章的手法,用在此文不当,且“回顾了《诗经》产生的过程”也没有依据)(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5分)

4.阅读全文,(1)说说第一段 “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中 “恋恋不舍”的含义,(2分)...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2分)

(2)我们为什么对《诗经》“恋恋不舍”?请分条列出原因。(5分)

①它神秘,它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②它神圣,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圣经;③它美丽,它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5分)(评分标准: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答对三项得5分,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

丁国强

《诗经》所特有的古典意蕴和民间视角使其保持了鲜活的审美风格,无论经学家如何去抠字眼,去作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王开林的《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是对“诗教”和“诗史”的解构。《诗经》是一部性情之作,对《诗经》的解读同样需要一种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诗经》之所以如此耐得住寻味,不仅在于其语言形式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给人以无限的启示。清代文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提到注释《诗经》的误区,他说:“《三百篇》诸子尚有未详处,后人何尝疏得尽?”他的办法是“只要吟咏既久,自然而然有兔起鹘落、水到渠成之妙”。自古至今,吟咏《诗经》者多矣,然而心领神会这恐怕是不多的。王开林则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轻松的神游者,他以诗化的语言来与三千年前的浪漫相呼应。以《诗经》的方式来阅读《诗经》,彻底抛弃了皓首穷经的烦恼。“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尽管三千年前女子的欢乐,连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但是,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不读《诗经》,我们或许还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在《关雎》与《桃夭》之间,揣摩《诗经》时代的心事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诗经》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白话性,这与诗境的延伸并不相悖。我拒绝阅读一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用翻译的方式来对待诗性话语的发轫者,是一种大不恭。王开林将他的白话译作巧妙地置于他的随笔之中,在不经意间实现了诗意的转换。《月初》无疑是最美的一篇,上千年的痴情依旧不改:“月儿出来亮晶晶/月照美人撩我心/珊珊细步苗条影/一夜相思神不宁!”读者之所以没有感觉到语言上的破绽,那是因为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她来过,两千多年前,她又走了,来时静悄去无声,唯有一缕香魂仍缭绕在春秋的月光里,如花的气息”。王开林先生并不指望通过《诗经》来确立一种价值立场,他关注的是一种“真”与“美”的错位。《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作者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况,这种比较是诗性的,是非学问的。《诗经》作为一种本源,只存在于诗人的感悟之中,“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是诗人的自造,既是一种启示,又是一种律令,命令诗人不能放弃诗的尺度。

[注]本文节选自《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的序言。《穿过〈诗经〉的画廊》的作者为王开林。

1.阅读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诗经》“耐得住寻味”的现象表现在

(2)《诗经》“耐得住寻味”的原因是。

(1)牵强附会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它的解读需要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2)不仅语言形式完美,而且充满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第(1)题3分,前一句1分,后一句2分;后一句答为“保持了鲜活的审美风格”或“一部性情之作”,得1分。第(2)题的两个方面各1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2.如何解读《诗经》,各人有不同的说法或做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分)(l)薛雪的说法:

。(2)王开林的做法:。

(1)吟咏既久,自然就能领悟。

(2)以诗化的语言诠解《诗经》,在不经意间实现诗意的转换。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第(1)题2分。第(2)题3分;前一句1分,后一句2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3.阅读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我拒绝阅读一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其原因有哪些,请分点陈述。(4分)

(1)《诗经》的白话语言不妨碍今人对诗境的领悟。

(2)翻译将对诗意的表现造成伤害。(或:对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翻译是一种大不敬。)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每一小点各2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4.下列分析和鉴赏,与这篇序言不相符合的两项是(4分)(A)(B)A.《诗经》中的男女恋情,连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因而超越时空的诗情受到了遏止,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

B.王开林巧妙地把他的《月初》白话译作置于他的随笔中,把《诗经》的抒情主人公置换成了王开林自己而不留痕迹。

C.“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在序言中既是指《诗经》中鲜活的审美生命,也是指王开林对《诗经》的审美感悟。

D.“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指出了王开林将《诗经》研究置于一个开阔的视野之中。

E.王开林的随笔从对艺术的审美和对生活的认知的角度研究《诗经》,充满着一种激情和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F.这篇序言把对王开林随笔的评价融会于充满了诗意的描述之中,与王开林随笔的风格相接近,也增添了序言的艺术魁力。

(A、作者认为“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B、文中的“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指的是王开林深入领悟诗作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咸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祝勇)1.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3分)A.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是比喻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失去光彩和神奇。B.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因而“离我们这般遥远”。

C.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D.作者认为当代诗歌失去魅力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D项揭示的是现象,而不是原因。(3分)2.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古诗经过时间淘洗,本身的光彩不会失去,其魅力反而得到提升。(4分,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3.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5分)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5分,前一个要点3分,后一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4.结合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E)(6分)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作者认为名涛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E.作者认为尽管无数的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但浮华的现世已经不可能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

A “只是”“只要”太绝对了。E·项原文“下这样的结论”“大匆忙”。(6分)

美文推荐:

1另一条母亲河

——《横穿〈诗经〉的河流》赏析

刘德福

现在,我们已经在长江上建造了三峡工程,缕缕母亲河水已经辗转变成了我们居室的光亮。人类真的伟大了,一条活生生的精灵就被拦腰斩断了。随着时代发展不单单有形的河被功利地斩断了,就是那条滋润了我们千年的那条文化的河流,也已经满目疮痍了。

昔时顽童开蒙,我们就是用《诗经》的浩荡的浪花进行洗礼的。《诗经》不是识字课本,而是东方美学的一条大河。那是采诗官千年在木铎声中收集的先祖的美感之源,这些能量巨大的水,穿越了浩浩时空流淌至今,依然保存着最初的冰雪气质。我们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已经被这条河濡染,河水已经和血脉相连。

我们真的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它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结,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世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

命除了钞票还剩什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永远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2《穿过〈诗经〉的画廊》

王开林

关雎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三千年,琴瑟未调;三千年,钟鼓未敲。她还想听一听那欢快的曲子吗?爱情的旋律呵,我依旧熟悉,如同她往日琅琅的笑声,那金玉相振的音乐,我听了无数遍,有一种感动如潮起,如雪落,飞涌于天际,漫舞于山崖,有一种刻镂心肺的感动源自亘古的记忆。

我的追求在三千年前不曾落空。她给我的霖露,使我挨过了三千年的大旱春秋;她给我的灯烛,使人逾越了三千年的黑暗津渡。

让人性饱满如一粒种子,一枚果实,光亮如经天不息的日月吧,爱过还要爱,更炽热的爱,更持久的爱,熔铸人生极乐的爱情,才是这寂寥天地里最精彩的部分。不受压抑的心灵呵,它的羽翼能飞渡一切时空,它的视野能超越所有疆界。人世间最深的把握,你可知晓,它并非来自荣名、重权和巨富,它来自心心相印的爱情。

曾寻找过的脚步还在寻找,曾瞩望过的目光还在瞩望,古典的美人呵,时至今日,我纵然走得出小小的地球村,却仍然走不出她温香的怀抱!

多情应笑我吗?世人“醒”我独醉,世情淡薄我如胶。

且听,我的情歌,在林中飞绕;且看,她的裙裾,在风里轻飘。去日苦多,红颜易老啊,我小心翼翼地翻开《诗经》第一页,如今,只见她惊鸿一瞥,三千年的天光水影就如雪而消。

3《诗经》中的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奔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下载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补充(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与作文补充(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现代文

    中考现代文:概括类题型答题指导 一、全文概括 : 题目表述: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填空等。记叙文的概括方法 (1)找出记叙的要素:......

    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三环六步”模式漫谈 主讲人:黄先平之所以叫做“漫谈”,一是因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太多的专家学者谈过,我的观点、看法很肤浅,这里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理解;二是我谈......

    拓展现代文

    废墟的召唤 一,作者:宗璞pú,当代作家。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三......

    现代文应用

    现代文应用 1. 条据 (1) 借条 范例 借条 今借到x x厂财务处人民币捌仟元整,借期为六个月。 此据。 借款人:x x x(签名或盖章) 2011年x年x日 (2) 收条 范例 收条 今收到x x x 、x x x......

    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

    现代文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汉语言文学 邝云梅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第一节 概述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

    形势与政策补充内容

    专题5 ⒈西部大开发十年取得的成绩: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广大......

    材料作文补充(推荐)

    材料作文补充(诗歌) 建议: 1.现在的初中老师很少有能够品鉴诗歌的 2.字数和格式就会与评判体制有冲突 3.按照新教材的语文教材的培养目标,一般初中生所要求的作文类型:有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