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吴迪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吴迪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我过年期间在家中仔细读的一本书,当时还有一本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作为参考阅读。叔本华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思想借鉴了古印度佛教的智慧,尤其是佛教的强调因果、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对欲望的驾驭与控制的人生态度,对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将叔本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了一个完整的表述。他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其余的一切都是意志引起的表象。二是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欲望不能实现会痛苦,欲望实现了会空虚,人生就是在痛苦与空虚之间不断轮回,欲望越大,痛苦就会越深刻。而摆脱这一轮回的一个途径是艺术,艺术是超脱欲望的法门,它能够让意志进入到纯粹认识的领域,停留在认识的领域自由翱翔。
下面我将分别就这两个观点提出我的看法和感想。首先第一点,意志论的世界观。
意志是一个不可证明,只能感受的东西,是超越于因果律的表象世界的本源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论断。艾耶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表示要拒斥形而上学,提倡哲学的逻辑与分析性质,而不是对于所谓“第一原理”的追逐,这是哲学从罗素那里进入当代发展后的新形势,暂且按下不提。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放弃了对“第一原理”的追逐,那么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我在个人情感上是认同叔本华对于世界第一原理的追逐的。
那么叔本华的意志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经不经得起推敲的?我个人认为在类比上有一定的道理,在逻辑上则是不完备的。
意志论类比了印度的佛教思想、柏拉图的彼岸思想、康德的物自体思想。就像叔本华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他的思想根源不仅来自印度的佛教,还来自于柏拉图和康德,可以说是东西合璧的思想。柏拉图的洞穴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帮野人生活在山洞里,每天只能看到太阳照进墙壁上的影子,而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真实的世界,直到有一天,他们走出了洞穴才知道太阳的存在。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故事中的野人生活的洞穴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只是太阳照进洞穴形成的影子,真正的理智的世界在彼岸,只有通过最纯粹的智慧训练才能达到。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强调物自体的概念,物自体是超越时空限制、超越因果规律限制的本源存在。印度的佛教思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性”,性的特点是空,性与性之间的联系是“缘”,缘起性空讲的就是本源如何产生整个世界的过程。叔本华认为佛教、柏拉图、康德的学说看似不同,实则相同,所谓的“性”、“彼岸”或者“物自体”都是指同一样东西,那就是意志。
意志论的证明与解释在逻辑上是不完备的。为了解释自己的意志论思想,叔本华使用了两步走策略。第一步解释生物的本质是意志,第二步解释自然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为了证明生物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从诸多表象中进行推测。他认为高级生物人类的头部处在最高位置,那么可能就是意志在起作用,人体的诸多器官就是意志不同欲望的外化,消化器官是意志食欲的外化,性器官是意志性欲的外化,大脑是意志求知欲的外化。由于人类是最高级动物,反映求知欲的大脑处在人体的最高位置。而其它比人类低级的动物则是头部的位置比人类低,食欲和性欲占主导地位。而比动物还低级的植物也是意志的外化,是纯粹生存欲的外化。到此叔本华认为对生物的本质是意志的解释完毕。进入对自然界的意志本质的阐述。对自然界的意志本质的阐述则要困难许多,一块石头的意志在哪里?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叔本华把整个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一些客观规律的存在体现了宇宙意志的存在。比如物体的下落规律,天体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和一致反应了宇宙的意志的存在。正如叔本华在《附录与补遗》中解释的那样,人们常把自己说成小宇宙,而叔本华则把宇宙说成是一个大人。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NASA在分析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形态时所发现的大规模星系团的结构与人脑神经结构非常相似。或许宇宙真的是一个大尺度的活物?谁能说得清呢。
当然叔本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论是无法通过逻辑去证明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东西。在《附录与补遗》中,叔本华论述了人类的形而上学需要。正如我本人在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样,如果我们放弃了对”第一原理”的追逐,那么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我的这种趣味和冲动在《附录与补遗》中被叔本华明确阐释出来,就是人类对于世界本源、本质、起源的思考与探索的冲动,叔本华把它称作“形而上的需求”。这种需求产生于人类对于自身与世界存在的惊叹与思考,产生于对于死亡的恐惧。并且由于这种内在需求,催生了两种职业,一种靠这种需求为生,他们兜售形而上的理论,一种为这种需求为生,他们探索形而上的理论,于是一种的代表是神职人员,另一种的代表是哲学家。叔本华本人对于神职人员是鄙夷的,对于哲学家是敬佩的。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思韦伯在《以政治为业》中阐述的两种人,一种人靠政治为生,一种人为政治为生,靠政治为生的政客,为政治为生的政治家。为一样东西而生的人我把他称作超脱者,靠一样东西而生的人我把他称为附庸者。超脱者永远会比附庸者在精神上要更加幸福,无论这样东西是国家、人民、真理、美、生活、宗教,抑或是其他。
对于叔本华的意志论的世界观,我持批判接受的态度。我相信有一个叫做意志的东西存在,无论这个东西是叫做佛家的“性”也好,叫做康德的“物自体”也好,叫做柏拉图的“彼岸”也好,同时我也认为我们永远也弄不清楚它,因为我们在明处,它在暗处,我们只能用感觉去体会它,用生活去接近检验它。
其次第二点,欲望与痛苦论的人生观。
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会感觉到痛苦,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就会感到空虚,人生本质上就是在痛苦和空虚之间徘徊。获得解脱的一个方法是通过艺术,叔本华本人在书中阐述了他自己对于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的看法。
我结合个人的经历对叔本华的观点部分赞同,部分反对。
我赞同的部分是痛苦的根源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我在申请书中说我与读书的故事源于两件事,一是大三时学生会主席竞选失败,二是大四时失去相处三年的初恋女友。这两件事给我的打击是巨大的,也让我痛苦良久。我明白想要而不可得是痛苦的一个根源,更加痛苦的事情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的不满,是妄自菲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但是我没有放弃追逐快乐与幸福,勇气告诉我不要退缩。
我向书籍中探索,不断地阅读哲学书籍,人性书籍,我想弄清楚我为什么会痛苦,并且要弄清楚快乐是什么,如何获得快乐。其中给我启发比较大的是马斯洛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与罗素的《幸福之路》。马斯洛与罗素不约而同地都指出幸福的根源在于创造和奉献,在于自我实现。
我向实践中探索,我不断地从事服务他人的工作,参加研究生会服务研究生,并成功当选电机系研究生会主席,我会因为同学们在一二九歌唱比赛之中快乐的笑容而开心良久;我参加梦之网社会实践项目服务四川的孩子,我会因为孩子们在微网带来的灯光下读书而幸福微笑;我参加Inspire启志清华项目给河南的孩子写信交流,我会因为解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困惑而快乐许久。我向艺术中探索,我回到阔别良久的国标队,我会因为在舞蹈中和舞伴的心灵交流而深深震撼和开心。这也是我为什么部分反对叔本华的空虚论。叔本华说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会空虚,快乐只是短暂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叔本华这里指的欲望是肤浅的欲望,是指诸如性欲、权力欲、金钱欲等刺激性的欲望。的确这些欲望的满足会带来短暂的刺激和飘飘欲仙,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痛苦和空虚,需要不断地重复刺激,最终毁灭自己。这可能也是毒品的作用原理。
我个人把这种快乐归类为短暂的、虚假的、肤浅的、不健康的。快乐的另一种是幸福,是长久的、真实的、深刻的、健康的。而这种幸福只能通过不断奉献、不断创造来实现。所以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到了60多岁的年纪,可能政治家要比别的职业来得幸福感更加强烈,因为这种幸福感来源于一生的奉献,一生的见多识广,他可以反复欣赏自己的作品—一系列的政绩,人民的幸福,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能与之想比拟的只有大型企业家。不过在我看来,探索真理的科学家也会有此种幸福感,一生的探索会带给科学家接近真理的快乐,贡献知识的幸福。而这都属于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属于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所以清华说培养三种人,治国栋梁、兴业之将、学术大师,是有其哲学根源和幸福背景的。
那么艺术呢?艺术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叔本华如此强调艺术?从我个人跳舞的体会来看,艺术是把幸福求助于内的过程,是直接通过内在与“神”交流的过程,是建立自我欣赏的过程。教我们拉丁舞的范老师常说,要有内心,你的第一舞伴永远是地板,是你的内心在与地板跳舞。
于是我们可以说政治、实业、科学都是求助于外的幸福,而艺术是求诸于内的幸福。我前面说到前者的幸福是长久的、真实的、深刻的、健康的,艺术可能并不能用这些词来准确形容,可能用自由的、潇洒的、无虑的更加准确,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假的,但是这种假不同于毒品、性、权力、金钱带来的假,艺术的假是健康的假。那杜甫写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呢?我认为它离纯粹艺术有一定的距离,更加贴近现实了,所以在纯粹艺术的评判标准下,杜甫并没有李白有成就。
叔本华为何只强调艺术呢?为什么他没有发现奉献带来的幸福呢?这可能与叔本华本人的一生经历密切相关。叔本华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年轻时沉迷于享受和肉欲中,本身性格比较自私和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尤其是不擅长与女人交流,因此他对女人一直持有偏见。据说叔本华因为受不了一个女裁缝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无效,他就把她推下楼并造成残疾。为此叔本华不得不每个季度付给她补偿,而在那个裁缝过世时,叔本华写道:“老妇死,重负释。”叔本华的一生没有体会过奉献带来的幸福,所以他很难写出这样的东西。就像经验主义鼻祖休谟在”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说的那样,”We are shaped by our experience.”因此我们都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叔本华也不例外。
最后再来谈一谈生活中比较出色的几类人: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和科学家。艺术家是要有天分的,要有世界和心灵最直观、最深刻、最细腻的感知,所以他可以求助于内而获得最高层次的快乐——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稍微天分差一些的人可以求诸于外,去奉献、去创造,那么随着时间的积累,随着阅历的增长,也会获得深刻、长久、真实的幸福。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平淡地过完一生,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对痛苦和快乐深入的理解,就得过且过地过完了一辈子。也有一小部分人为了追求虚假的刺激与快乐,沦为叔本华笔下欲望的奴隶,去追求性、权力、金钱,甚至去吸毒、犯罪,在空虚和痛苦之间摇摆。
成为哪一种人,我们至少可以去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自由的,我们可以去选择不断创造和奉献,虽然创造和奉献的过程是如此地艰难和痛苦,但是这种艰难和痛苦是充实的,胜利的果实是醉人的,值得我们为之而不断奋斗。
第二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一)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
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
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但是它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当它要取代欲望的时候,混乱就随之而来了。最容易犯错误的莫过于仅凭思考行事的人了。
意志
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二)《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
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试着去提高自己,试着去理解他人。我渴望《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这本书能为我平淡的思想播种上智慧的种子,表像和意志可以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哲学应涉及的核心,我感觉几乎不用看他的论证过程就可以直接认可他的两句核心论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和表象揭示了两种视界。从现实生活来讲,我们的表象够构成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妨引用叔本华的话:“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这点完全是不证自明的,如果有人怀疑的话,那么就会让我以为他想获得更加具体的直观,怀疑自己的视觉也并非过分荒谬,所以我也许会告诉他要达到某种本质直观,最好先拿砖头崩自己脑袋一下。
作为表象的世界因为它的无可置疑,所以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而真正需要我们解答的显然也是大家一直都期待的,即“世界作为我们的意志”。“世界作为我们的意志”是一个表示判断的简单命题,虽然组成这个句子的概念并不简单,而且可以说很复杂,又很容易产生误解。形式逻辑中要求我们判断正确表达清晰,所以首要之点就是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定义和划分。“意志”即是人的一切思维活动的总称。这就是意志的定义,那么它的外延有哪些呢?思想、情感、认识、精神等等一切与思维或人大脑的自由活动相关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意志。为了方便认识,根据二分法有人把意志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并一直沿用。到了现在,?理性?仍然是我们判断某人精神状态所常用之词。此种分法的确有用,而且解决了许多的问题,我也是和同意的。但是换一种认识角度,我认为叔本华的分类更加迷人,他是意志就是欲望。我也说人生就是欲望。这里就不仅限于意志范围了,表象和世界就是欲望。
第三篇:《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读后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对此,我有三点感触。
一、如果按照叔本华的思想看,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我想问,人类生存的价值在于什么?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对欲求的痛苦,那么人还是人类吗?人类和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如果为了摆脱痛苦而抛
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作为人类作为动物,本性的生存欲望要被摒弃,那么人类这种高智商动物还能长期存在下去吗?我想,既然自然赋予我们动物的天性,又使我们作为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那么我们就应该遵从自然规律给我们的本性!为了欲求而痛苦,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人的必然经历。试想,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痛苦,那么人生就会平平淡淡的过去,没有喜怒哀乐,会使人生变得无聊,而这种无聊所带来的痛苦远比欲求带来的深!因此,接受这种欲求带来的痛苦,用乐观的心去对待这种痛苦,那么也就没什么可失望的了!
二、我想说,既然生命意志体现为永无止尽的欲求、永无止尽的为了生存而挣扎,并且这一切必将以失败和死亡告终。那么,我想问,这死亡的之终极原因何在?当然,还是意志!如果说意志是蕴藏于这世间万物之中的本质,那么,它将是混沌不明的,因为这世间充斥着很多矛盾——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所以,就不能说意志只是欲求着开始,因为它同样欲求着终结。所以说,人生意义不能仅仅体现为生存意志,还应该体现在其他方面,诸如认知和情感。通过意志、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更有意义!
三、我认为,幸福感并非像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无力!虽然痛苦一生无法解脱,但是,在人的欲求满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幸福感是非常强烈的,之后,才是空虚和无聊。与其说人是追求着物欲,倒不如说是追求着对幸福感的渴望。即使强烈程度比欲求得到满足时的幸福弱得多,渴望也是一种幸福。但是人的欲求又是痛苦的,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所以说,人生奋斗的过程是有苦有乐的,不能只看到、放大人生的痛苦,更应该看到人生的幸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哲学家叔本华最著名的代表作,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叔本华一生的道路坎坷,哲学界对他和他的著作的封杀丝毫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心。虽然我不能全部接受他的思想,但在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强大力量,为他对自己思想的坚持,对哲学不懈努力感到敬佩!叔本华之后,佛洛依德和尼采等很多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他的理论,使得叔本华的思想得到发现,得到认可,得到传播。正如这位倔强的哲学家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的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致敬叔本华!
第四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杂文随笔
自动跳出来的腾讯新闻说,药家鑫案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想是小蛮的电脑也蹦出来同样的新闻,办公桌的另一边她叹了口气说,已然偿命,又待如何呢。
记不得什么时间开始,荷同学感觉她的脑子和这个世界搭错了弦,不知道、不明白、看不懂;想找谁问问呢,可拧紧的眉头碰上了开怀一笑说,认真你就输了。放弃开发此部分的思维,一个晃神儿过去,世界已经翻过了一篇儿,我想我一定是漏上了一年级,漏掉了黑体字应当背诵的公式和概念,想不通穿越和修真潜在的市场盈利,想不通各种名号的互动营销和低俗软广告存在的理由,想不通站在信号灯后面的十几名相亲姑娘,想不通饭桌对面的侃侃而谈——那么有信心,像是这个世界在他们眼底一览无余。
太吵了,是吵的。到处是发声体,昂扬的道理、诉求和暴力,就如同情人节这一天满街将突然出现的卖花人,横在你面前,举着玫瑰冲向你,这是一年里玫瑰最多的时刻,多得像红衫军,所向披靡。知识也来得太快,我就快看不懂好友转发的微博,我自惭形秽,我恍惚失语,我什么都不知道,一直不懂装懂眼看着就要露出马脚,我等待着事情败露的那刻,在烂菜叶袭来之际抱着破衣烂衫去山石牧草粗线羊毛之地,失意忘言然后风化坐忘,最后归骨昆仑之西。
世界是唯意识的,就像我从来不事生产,不知食谁之禄却依然生活着夸耀着、胡思乱想、颠沛流离、觥筹交错、朝九晚五,混搭不辨四季,不奔跑不分五谷、历史错乱乃不知魏晋,浮华又贫瘠。只看见灰尘,看不见土地。
第五篇:《作为意志与表相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 书的基本内容: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这本书不光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他的哲学主旨是宇宙唯一的真正的本体是意志,那些可见的、可触摸的现象只是真实存在的意志的表象。他的体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主义。
书的主要观点可以有如下两个。其一“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其二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即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此处我强调“生存意志”是为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区别),也许初学者会不理解意志的确切意思,在此我解释一下: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生存包含两个意思:“饮食”是个体的生存,“男女”是种族的生存。权力意志是指万物并不满足生存,还有主宰一切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书中对世界做了定义.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志的奴仆。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但是它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当它要取代欲望的时候,混乱就随之而来了。最容易犯错误的莫过于仅凭思考行事的人了。
书中定义的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因为意志本身就表示欲望,它所欲求的总是大于它所能得到的。欲望的无穷和满足的短暂是矛盾的。每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余下来就有十个欲望得不到满足。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这好像投给一个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护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拖延到明天。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的希望和畏惧之中,只要我们还听任意愿的驱使,我们就决不会有永久的幸福或安宁。”即使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也不能摆脱痛苦,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满足了,那么他就会陷入孤寂、虚空、厌倦中。就好像世间的无敌高手总是寂寞的、厌世的。其次,人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痛苦是它的基本刺激物和实体,快乐只是痛苦的消极中断。亚里士多德是对的:聪明人不求快乐,只求免去忧虑和痛苦。“人生犹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来摆去。自人们把一切痛苦的折磨变成地狱的概念之后,留给天堂的就只有无聊了。”我们越在自己的行动中取得成功,就意味着意志越强烈,从而也意味着更大的痛苦。人就是这样的矛盾体。好比婚姻的例子,我们结婚不幸福,不结婚也不幸福;独居不幸福,群处也不幸福:我们像一群聚在一起取暖的刺猬,挤得太近了不舒服,然而分开了又可怜。这全是滑稽可笑的。“如果我们把人作为整体来看,并且只强调它最显著的特征,那它的确是一场悲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细节,它又有喜剧的性质。”
书中对一下名词作了注解:
一、表象。即是全部现象与概念。表象符合因果性,时空性,根据律。
二、意志。即是区分了表象的所有性质,得出的一个新概念,恒存在且不符合因果性,时空性,根据律。
三、意志与表象的关系。表象是意志的显现,意志恒存在,而各级表象恒显现各级意志。
四、悟性。即普通的观察所得出的因果关系。
五、理性。即概念能力,分为被实践的概念与理论上的概念。概念恒来自直观悟性。
六、概念。即表象的表象。由直观悟性得来的反省思考。
七、非理性。理性所有的作为即是服务自我,因此是最大罪恶的源泉,非理性可以使良知得到发挥,在不需要理性的时候,非理性可以做的更好。
书有如下几篇: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充分根据律的表象 经验和科学的客体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意志的客体化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独立于充分根据律以外的表象 柏拉图的理念 艺术的客体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在达成自我认识时,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
我粗略的看完了此书,因为比较难懂,所以感触可能不正确。请老师斧正。
这本书实际上是为大家研究世界,打开一个全新的方式,至于能不能行得通,合理性有多少,那就不是哲学的事了,因为哲学只提供理性探讨,提供可能性,不负责指导实践,对此无能为力。
对于我来说,此书的益处在如下几点
一切现象是有条件的显现意志,而意志恒存在,则现象一旦达到条件就显现意志。以往所有人都以全部现象来解释世界,而此书将世界的源泉指向恒存在的意志方面,属于内在的探索。
直观的益处。真理不来自概念,任何概念都来自直观最普通的见解,而且必须从这里开始发展,才能有真正的进步。需要直观的时候,就不要再理性了。风度翩翩的人是直观得来的,理性却做不到。
良知。理性会完全使良知扭曲丧失,这是叔本华论证包括卢梭等一切名人的共同感受,我自己也感同身受,几乎找不到出路。可是卢梭说:我的理性全服务我自己,所以为公众谋利益的时候,我就只使用我的良知而不使用理性,因为良知比理性做的更好。这算是为我找到了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