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10:2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

第一篇: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

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学者因故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像屈原、李白、苏轼等等都有此种经历。流放,对于流放者本人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不幸,但对于中国文学史,却是极大的幸运。苏轼有“问汝平身功业,黄州、徽州、儋州”,又有所谓“诗人不幸国家幸”,正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说明。流戍塞外,异域的独特体验和诗人对自身遭遇的别样感受交织在一起,就会产生奇异的文学反应。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就是这被流放当中的一员,而他在流放期间的诗作奠定了他清代著名边塞诗人的重要基石。

一、吴兆骞及其被流放原委

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王朝偏安西南一隅。这一年,是清廷开科取士之年,许多出生于明清之际的文人士子抛开父辈拒不侍清的思想,纷纷进京赶考。江南才子、被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也在其中。

吴兆骞,江苏吴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从小就天分卓绝,史称其“惊代绝才”“一目十行、援笔立就”。年少时就因其过人的才气闻名在外,这种年少成名的经历,士家大族的身份,使他对自己的天赋才智自视甚高,为人放诞不羁,“傲岸自负”,“不谐于俗,以故乡里嫉之者众”。读书时,用同学的帽子盛溺,却又让老师计名对自己的《胆赋》惊叹不已;文名早著,却又大言不惭的对当时的文学前辈汪琬说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的放诞之词。这两件事情充分的说明了吴兆骞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负,以及他性格上的简傲放诞。“放诞谁当怜阮籍?孝廉人尚识张凭”(姜宸英《与吴汉槎夜坐》)这似乎也预示了他日后政治生活的不幸,正如计名在责备他的时候说,“他日必以高名贾祸”,真是一语成谶。

就像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恃才傲物、不谐于俗的文人们的政治生活不如意一样,吴兆骞也为他的傲岸不羁付出了代价。顺治十四年,清朝统治者为了打击江南士子的反清思想,借助“权要贿赂,相习成风”的契机,发动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场案,其中以南闱科场案最骇人听闻。吴兆骞被卷入了这场政治的迫害危机中,被捕下狱。顺治十五年,顺治帝亲自在中南海的瀛台复试所有举人。考试时,武士林立,戒备森严,“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堂上命题,二书、一赋、一诗。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这种如同进入刑场的情景,使得考试的举人人胆颤,“悉惴惴其栗,几不能下笔”,加上当时正是三月份,北方气候还很严寒,士子们几乎冻得伸不出手来。结果,吴兆骞交了白卷,被除名。又在进过了一番狱中垂死挣扎之后,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一日,吴兆骞等人离京,被发往东北宁古塔。我们都相信吴兆骞是被诬陷的,也不去追究兆骞被诬陷的原因。像他这样才华横溢又恃才傲物的文人被别人抓住把柄,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对于他的曳白原因,我们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一、因病,二、因战栗不能下笔,三、故意为此。徐珂认为是“吴因病曳白,除名,遣塞外”。戴璐、许嗣茅、李兴盛都赞成第二种说法,而我认为第三种说法较为可信。纵观吴兆骞少年成才的历史轨迹,他是个对自己才能极度自负的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可不曾想到会有人诬陷他是因为贿赂考官才得以中了举人,据近代学者《宁安县志》记载,吴兆骞复试时曾感慨道:“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像他这样如此清高自负之人,岂能容忍别人如此污蔑自己。而且按常理,他本该在复试时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没想到考场上会是这样一番情景,简直闻所未闻,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侮辱。所以,他故意为之,以证明自己的铮铮傲骨。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说,想要通过复试证明自己的吴兆骞,不管是因病,还是因战栗,不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起码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场考试的重视,他也应该写上几行,可他却偏偏交了白卷。只有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什么都不写的人,到最后才会什么都不写。按照李兴盛他们的说法,吴兆骞曾在狱中写诗,一方面希望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皇上的垂怜。如此期待清王朝昭雪冤案、放归家乡的吴兆骞,又岂会在复试时自动放弃这一大好机会呢?起码多少要写点的,可吴兆骞交上的却是空白,所以很有可能就是他的故意为之,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但不管怎样,不幸的吴兆骞被流放了,流放到了东北极苦寒荒凉之地—宁古塔。

二、吴兆骞的东北边塞诗作 吴兆骞一生著述甚丰,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成就他在中国文学史地位的还是他在流放期间所做的东北边塞诗,他也因此成为了清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体裁丰富,五言、七言,律师、绝句、古诗,都有涉及。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似乎一直是被冷落了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土地空旷荒芜,较少有人涉足。吴兆骞出塞前,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写有《悲歌赠吴季子》,中有“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突出了东北地区及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并对东北地区的具体环境做了如下描述:“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有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吴梅村当然没有去过东北那极偏远地区,他所知道的都是从前人关于东北地区的著述中或者去过的人的描述中了解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如此苍凉、粗犷、可怖的环境中,出身于秀丽清新江南地区的吴兆骞会具有怎么的感受呢? 吴兆骞的边塞诗作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描写东北地区奇异自然风光的作品

在《秋笳集》里,有很多诗作都是描写东北地区大自然风物的。在作者笔下,东北的山川、河流、原野、古代遗迹以及城镇村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也许是因为刚从小桥流水、小家碧玉的江南地区走出来,突然踏入这从未涉足过的如此壮丽、粗犷、磊落的地方,瞬间让作者的眼界、心胸瞬间开阔了。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面描写东北地区的诗人,自他从山海关一路到宁古塔的几个月里,就写下了数以百计的边塞诗篇。他让一直被文人视野忽视了的东北边塞进入人们的眼帘,也告诉世人,东北边塞不仅仅只是前人所描述的那样,除了苍凉、荒芜、野兽遍地,还有很多不曾被人们看见的东西。在他的笔下,东北边疆是神奇的,也是独具特色的。当诗人初抵山海关,便被这明代一直作为边关要冲的地方吸引了,他一连写了四首诗作,从各个角度展现了这天下第一关的雄奇壮丽。如他在《山海关》中写道:“回合千峰起塞垣,汉家曾此限中原。城临辽海雄南部,地枕燕山控北门。寂寞鸡鸣今锁钥, 凄凉龙战昔乾坤。高台谁忆中山叶, 远目苍苍白草昏”,险要的地理位置,关隘的雄奇之势,旧日战场的荒凉景象,在作者笔下,都显得那样生动真切,仿佛让人回到了久远的年代,亲身感受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又如《锦州道中登海边旧堡障台上有传烽桔槔》中有:“龙山烧色连沙起,皮岛涛声蹴岸回”,《塔山道中望海二十韵》中的:“浩浩雄东极,茫茫控北边。潮回云岛失,浪蹴雪山连”。对于长期生活在江南水乡并被江南水乡陶冶的诗人来说,这景象无疑是神奇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造就了江南那如女儿般的婀娜窈窕,也同样造就了东北这如汉子般的伟岸粗犷。这便是诗人初识东北,亲身感受到别样雄奇。随着诗人继续向东北深处迈进,所见的景象就更加的神奇多元,东北的神秘纱幔渐渐敞开,显示出它的深厚底蕴。如《晓起》:“初寒山畔尚余花,早起江头未落霞。秋草郊原闻牧马,晓云睥睨度吹笳”,山花尚存,朝霞未散,荒郊马鸣,笳声阵阵,这原是怎样一幅和睦安宁的秋郊荒原图呀,可是诗人却不知道接下来的光景会是多么的惨戚。接着进入长白山界区,“沙虚留虎迹,树暗听乌啼”(《过朝鸡屯》),夜宿阴沟关时所见是:“春声过碛冷,月色到边孤”,气象阴冷,让人顿生孤独之感。越往深处走,进入原始森林,“悬流溪百折,东岭树千盘。不度重关外,宁知此路难。沙声连雨急,岚气逼云寒”(《四道岭》),如果不是诗人亲身经历,他怎会相信在通往流戍之地的路上会如此艰难,崇山峻岭、树木参天、盘龙错杂、急雨寒风,让长处温柔之地的诗人如何忍受得了呢?更有甚者:“坏道沙喧天外雨,崩崖石走地中雷。千年冰雪晴还湿,万木云霾午未开”(《小乌稽》),将大乌稽那种“崎岖阴惨,不类人间”的景象完美展现了出来;“马上北风哀,黄云惨不开。寒摧龙碛断,声捲雁沙来”(《北风》);“际海塞沙干,连峰朔雪惊。三秋龙碛度,万里雁山营。甲冷朝逾响,笳寒夜不鸣”(《雨雪》),多么恶劣的风沙,多么恶劣的雨雪呀。此外,《早发尼失哈》《径僻》等诗中都描绘了长白山原始森林的险峻环境、气候的恶劣。但东北除了参天大树、风沙、雨雪、雾霾以外,还有与众不同的河流湖泊。吴兆骞作为一个才华横溢又热情奔放的诗人,不可能不将这一奇妙的景象收在笔下。如他写混同江(今松花江):“江涛滚滚白山来,倚棹中流极望哀。襟带黄龙穿碛下,划分玄兔蹴就回”,写乌龙江(今黑龙江)“海气冥濛际天白,龙口水黑云半昏”,就将二江涛涛奔流、雄浑豪迈的气势展现了出来。也许这些雄奇的景象曾经一时让诗人忘记了心中的烦闷,但毕竟是所谓的“获罪流徙”,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对亲朋好友的思念,看似遥遥无期不能到达目的地的悲哀,都让诗人内心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特别是文人,喜欢对比,喜欢回忆,从而常常在绝境之中让自己身处回忆和过去的美好之中。吴兆骞作为文人,在写东北的自然景象时,并不仅仅局限在其上,而是在描写的过程中,让自己深陷其中,或思考历史,或抒发内心的思亲之情。“一丛丹阙火,不复奉深宫”(《赵宫旧姬》),回忆了西汉灭亡,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宫廷姬妾被缚的凄惨历史。“坚城既堕将军降,几部残军向南哭”(《榆关老翁行》),回忆了吴越之争,越国勾践欧薪尝胆终于灭吴,吴国军士惨败哭天抢地的情状,这些都让诗人想起了自己,想起了有着涓涓细流的故乡,就在吴越之争的曾经也饱经战乱的地方,“我亦有家江水上,十年同恨塞垣深”(《赠海南会生》)。“汨罗犹是江南地,始觉灵均未可怜”(《五日阻水年马河》),更深层次的抒发了诗人被贬塞外、思念家乡的遗恨,并与先秦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对比。同为被贬之人,屈原的被贬汨罗与自己的被贬塞外相比,是多么的幸运呀。长白山作为东北的重要一景,在吴兆骞的边塞作品中大放异彩。“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川。回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长白山》),短短几句,便交代了长白山的特殊地势以及它不同凡响的气质。一个“横”字、“泻”字,动静结合,极其生动的写出了长白山千峰矗立、白雪皑皑的独特景象。总的来说,吴兆骞是第一个大量描写东北边塞景象的诗人。通过他博大的学识、非凡的想象、高超的技巧,东北的山川河流、飞沙走石、奇异珍禽、雨雪风暴、巉岩古树等都一一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二、热情歌颂东北军民英勇抗击沙俄侵略战争的爱国诗篇

在吴兆骞刚来宁古塔的前几年,种植蔬果、开馆授徒,再加上好友的救济,生活还过得较为安宁。可到了顺治十七年,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当清政府忙于解决朝廷内部政治危机的时候,沙俄殖民者贪婪的侵蚀着东北的土地,抢夺财物。到了康熙二年,这种形势更加恶劣。据记载,沙俄殖民者到“乌龙江来抢貂皮,其锋甚锐”。于是巴海将军向朝廷请求对策,通过商讨,清廷决定命令其东征,又规定“凡一应流人,除旗下流徙及年过六十外,一律当差”。吴兆骞当时虽正值壮年,但他毕竟是个文人,视力又有问题,经过巴海将军的特别照顾,最终选择了“认工”。

巴海将军出征前,吴兆骞写有《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乌孙种人侵道边,临潢通夜惊烽烟。安东都护按剑怒,麾兵直渡龙庭前。牙前大校五当户,吏士星陈列严鼓。军声欲扫昆弥兵,战气遥开野人部。卷芦叶脆吹长歌,雕鞬弓矢声相摩。万骑晨腾响朱戟,千帐夜移喧紫驼。驼帐连延亘东极,海气冥濛际天白。龙江水黑云半昏,马岭雪黄暑犹积。苍茫大碛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乌孙种人侵道边”,诗歌开篇就揭露了沙俄殖民者入侵东北的罪恶行径,反映了此次战役是东北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正义战争。从“安东都护按剑怒”到“千帐夜移喧紫驼”,写出了将士在面对沙俄侵略时的愤怒,赞美了广大将士的抗俄热情。接下来的中间两联是写景,通过驼帐的绵延和昏天黑地的自然描写,渲染了战争的激烈场面。“苍茫大碛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则交代了此次战争的胜利结果,歌颂了东北各族人民箪食壶浆以迎接凯旋归来将士的情景。最后一句,交代了诗人在战争尚未结束时自己的大胆预言。而事实也证明,这场正义的反侵略战役最终是东北人民胜利了。《清史稿》简要记载了这场战役的结果,“七月丁丑日,宁古塔总管败罗刹(沙俄)于使犬部,招抚费牙喀十五村,一百二十余户。” 吴兆骞虽然没有直接在战场上杀敌报国,但他长期生活在戍卒们中间,亲眼目睹了沙俄殖民者的残暴和东北将士们的抗敌热情,耳闻了战争的惨烈。所以他不仅从心里赞美这些英勇杀敌的可爱将士,而且将这些情怀写了下来。“上将铭功处,残碑待尔题”(《送巴参领》),表达了诗人对抗俄将士积极为国,最终勒石记功的豪情壮志的殷切期望。在领导抗俄的清廷将领中,除了巴海,还有萨布素、郎坦、安珠瑚。吴兆骞在流放期间,与这些将领都有密切联系,因而写了不少赞扬他们的诗歌。“今日漠南无战役,不须铁马更嘶群”(《送萨参领》),就是歌颂了萨不素的抗边功绩。“遥知绶带行边处,千帐铙歌拥玉鞭”(《奉送安都统安集海东诸部因便道阅松花江水军》),极言海东各部对安珠瑚的爱戴。不仅如此,诗人还与戍边士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多边塞诗篇中高度赞扬了他们忠勇顽强的高贵品质和舍生忘死的爱国之情。“十年谪戍头今白,犹着征衣更出边”(《送人从军》),送人从军是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诗人要送的却是一位被贬塞外,从兵十年白了头,如今仍在行军路上的老战士。康熙十二年,清政府整顿军队大肆征讨老羌,诗人又满怀激动,写下了“莫道疮痍犹未起,庙谟今日重东征”(《秋日杂述》)。诗人不仅有意识地写下了许多抗俄将士的勇武行为,颂扬了他们对国家的一片赤诚。而且还在《登西阁》中表达了自己想要从军的心情。“还怜豪气在,长啸学从军”,诗人虽然被贬塞外,思念家乡,但在民族危机面前,能够毅然抛弃个人情愁哀怨,积极拥护朝廷的抗俄战争。在讴歌满清将士勇往参军的同时,表达了也想加入行军大队的态度,令人赞赏。同时,诗人还记录了士卒行军过程的艰辛以及思乡恋家的心情。“寒溪不可涉,驱马出平沙。半碛余秋烧,千山只暮笳。惊心烽火急,回收塞垣赊。终岁愁奔命,何劳问海查”(《沙岭晚归》),寒溪难涉、暮色秋笳、促心烽火、疲于奔命,这些都是将士们无法逃避的宿命。而越是这种时候,就越是怀念家乡。吴兆骞反对沙俄殖民主义的优秀诗篇,真实记录了历史的残酷,也见证了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吴兆骞边塞诗中的战争诗,与以往边塞诗中的战争诗不同,它不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争夺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反抗沙俄殖民者的正义战争,因而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遍访历史遗迹、发表个人身世遭遇的怀古之作

吴兆骞出身于江南官宦之家,才名卓著,本应官场通达、锦衣玉食,却因为一场看似突如其来实则蓄谋已久的江南科场案彻底跌入了地狱。这完全打破了他最初对命运的想象,被诬遣戍塞外,就要忍受着与家人、朋友的万里之隔。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不安定的危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都让这位江南才子每每思绪万千。以往的咏史怀古之作,大多基调沉重、苍凉、悲切,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或是古今对比,通过对历史悲剧的反省来告诫当下,或是借历史人物,抒发自身的感受。

吴兆骞的咏史怀古诗在《秋笳集》中并不算太多,但这些诗篇却反映了诗人身处异地的诸多感慨。《王昭君》一诗,诗人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五、七言杂用的句式,造成了一种迂回跳跃的气势,正好响应了诗篇的内容。开篇自我介绍,“昭君巫峡女,奉帚玉阶下”,本来自恃美貌甚高,就好像自己明明天才卓绝,却不想“翻令悲远嫁”,被诬遣戍。刚一离开汉宫,看着朔雪飘飘,泪水就污损了玉颜。“玉颜明镜看销歇,梦到深宫转凄咽。下陈会未识君王,绝国何堪捐贱妾”,这完全就是诗人在借昭君的口自白,同是深处异地,同是不得回归,想我绝世才华,怎会到此境地呢?既然到了此境地,也只能凄凄咽咽难自禁了。“不知甲帐承恩者,曾有蛾眉胜妾无”,则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肯定。可见即使处在苍凉塞外,吴兆骞依然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而这又加重了对自己遭遇的无比悲哀之情。

吴兆骞等人到宁古塔不久,曾与同被流戍的友人一起去了被当地人称作“东京”的地方,也就是金代的上京。《上京》诗前有序:城临马耳河,在宁古塔镇城西南七十里。三殿基址皆在。殿前有大石台国字碑,犹存数十字,有天会年号。禁城外有莲花石塔,微向东欹。石佛高二丈许,在塔之北。诗云:

完颜昔日开基处,零落荒城对碧流。赭马久迷征战地,黄龙曾做帝王州。荒碑台殿边音暮,残碣河山海气秋。寂寞霸图谁更问,哀笳处处起人愁。诗人咏叹金太祖曾经建国之地,如今已是一片荒凉景象,他曾乘坐的赭白马和画有龙形象的图腾都已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遥远的过去。这首诗中,基调悲凉沉郁“零落荒城”“荒碑”“残碣”“寂寞”“哀笳”“愁”等字词,都给人以苍凉悲戚之感。细细品读,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悲戚之中,也隐含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如果说以上两首诗还不足以体现诗人对自身不幸遭遇沉痛哀悼的话,那么《抚顺寺前晚眺》则将这种自我哀悼之情推向了顶峰。“俯仰不堪今昔恨,欲将空法问支公”,一个“恨”字直接道出了诗人内心难以抑制的哀痛。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年少成名,遣戍塞外、食不果腹、冷暖自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身婴木索入圜门,白日阴沉欲断魂”,诗人在这万里之外的荒野大声疾呼,是何种的悲痛啊。

与他没出塞之前的前期诗歌相比,后期以边塞诗为主的诗歌内容更丰富,情感也更饱满。就正如徐世昌所说:“(吴兆骞)出塞后诗境沉雄,得朔方苍莽之气”。也有人认为他的边塞诗“有开元、大历风格”,或“悲凉雄丽”,或“诗境雄浑”。纵观吴兆骞的边塞诗,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后期诗歌显得雄壮而悲凉,豪放而凄苦,这与盛唐边塞诗的昂扬宏阔、雄浑壮丽的边塞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与诗人的自身经历有关,又与所处的时代有关。盛唐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边塞诗人多是自愿出征边塞,多的是积极奋发、立功建国的思想,而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吴兆骞,以一个被流戍的文人身份来到这绝塞苦寒之地,自然会有迥别于盛唐边塞诗人的风格。但他作为清代第一个有意识的书写如此之多边塞诗的文人,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吴兆骞

大方县青少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

弹指三十年,兴衰两重天

作者:大方三小六(2)班 吴兆骞(联系电话:522142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繁荣大国。

可她,曾经却是一个被别人欺负,蹂躏、侮辱的穷国、弱国。她曾经连自己4万万的儿女都保护不了,更别说养活了。

但在我们先辈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与努力之下,中国,她终于在世界各位“母亲”之中站立起来了。

30年,中国这位伟大的“母亲”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无古人的,这正如有人所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着的雄狮,它沉睡时可以任虱子撕咬,但它醒后必要惊动全球。

30年前的照片,不但是黑白的,而且照片里显示的房屋都显得十分破旧,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今天的照片不但是彩色的了,而且房屋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青砖瓦房,与三十年前简直是天壤之别。

30年,离家在外的香港、澳门也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了。“神舟七号”、“嫦娥一号”等飞船也陆续成功升上太空了。

“三峡工程”也建立起来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血慢慢地、逐渐地汇成了一个又一个雄伟的工程与建筑。

……

这所有的变化,都应当归功于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它,这一切都不可能成为现实。

大方县青少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

所以,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共产主义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再次创造新的辉煌成果,在历史上留下更光辉的一页。让我们为了建设新中国这个宏伟目标而前进吧!2

第三篇:边塞诗

浅谈边塞诗

语文教育1334班 郑海凰 学号2013016438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到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时代意义。

一、各时期的边塞诗有着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因而创作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汉魏南北朝的边塞诗主要反映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隋代的边塞诗,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的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是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当时写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且思想内涵深厚,格调高亢。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又如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二、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主题的复杂性、情感的矛盾性、浓郁的汉代情结、鲜明的边地风貌。

(一)题材的丰富性。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

(二)主题的复杂性。对于同一首诗。例如《小雅.六月》,叙写的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事迹。看内容它是战争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例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母无人赡养的同时自然流露出对边塞战争的厌倦以及对统治者的怨恨。《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情的歌唱,又有愤怒的呼声;既有对边塞战争的赞美,也有对这种战争的反抗。这便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总体的表现。

(三)情感的矛盾性。对边塞诗作总体的关照与考察,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情感在总体上是矛盾的。它既表现了保家卫国、共同对敌的高昂的斗争壮志,如《秦风.无衣》等,也有反战呼声的抒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如《小雅.渐渐之石》等。情感的矛盾性特征决定于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从性质上看,边塞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即使是同一场战争,也有利与弊之多少的问题,哪怕是正义的战争,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四)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五)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妻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的戍边的亲人还健在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背井离乡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四、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陈琳、李颀、卢纶、王维、鲍照等,现在主要分析一下高适。

(1)生平: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3)《燕歌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①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②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③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第四篇:边塞诗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逢入京使》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月夜忆舍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雁门太守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七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五篇:边塞诗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绛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怀古诗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元.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5、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6、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唐.贾岛.《易水怀古》)

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唐.马戴.《楚江怀古》)

8、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唐.马戴.《楚江怀古》其二)

9、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0、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1、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唐.杜牧.《江西怀古》)

12、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杜牧.《汴河怀古》)

1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杜牧.《西塞山怀古》)韦庄《台城》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

下载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塞诗

    关于边塞风光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边塞诗

    第一节兴盛原因与特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 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 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

    边塞诗

    边塞诗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常用意象: 1. 战争中使用的物品:金......

    边塞诗

    浅析李益的边塞诗 姓名:刘慧辉学号:200801501416 班级:中081-4 【摘要】 由于长期生活在军营,诗人熟悉塞上风情和军旅生活,能准确地抓住边关特点和征人戍卒思想感情的变化,以亲身......

    边塞诗

    边塞诗 代表:岑参,杨炯 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王昌龄,卢纶,范仲淹,纳兰性德,高适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边塞诗

    边塞诗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营 州 歌 (唐)高适......

    边塞诗答案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

    论文边塞诗

    摘要 共同背景和近似经历形成高、岑诗歌的共同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个性、气质、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二人诗风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