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

时间:2019-05-15 10:3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

第一篇:《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

《龙山会·石径幽云冷》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石径幽云冷,步障深深,艳锦青红亚。小桥和梦过,仙佩杳、烟水茫茫城下。何处不秋阴,问谁借、东风艳冶。最娇娆,愁侵醉颊,泪绡红洒。

摇落翠莽平沙,竞挽斜阳,驻短亭车马。晓妆羞未堕。沈恨起、金谷魂飞深夜。惊雁落清歌,酹花倩、觥船快泻。去未舍。待月向井梧梢上挂。

【前言】

《龙山会·石径幽云冷》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上片从远眺、近看不同角度突出描述了作者对荷叶、荷花的观感;下片主要描写“载酒双清赏芙蓉”的场景。

【注释】

⑴龙山会: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三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

⑵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宋时为常州毗陵郡。幕府:即幕僚。名胜:即名士。双清:这里指风景,如李祁“风月双清摇镜秋”诗句,即是。另词人《丑奴儿慢·双清楼》词,在题下自注:在钱塘门外。那末也有可能是实指临安“双清楼”。芙蓉:即是荷花。

⑶冷一作罅,⑷障一作帐。

⑸桥一作乔过一作醒,⑹仙一作环杳一作香。

⑺颊一作霜

⑻泪绡红洒一作泪洒红绡,一作红绡泪洒。

⑼竞一无竞字,一作欲

⑽晓一作晚

⑾花一无花字倩一无倩字,一作底。

⑿去未舍一作去来舍,一作后归来。

⒀待一无待字梧梢上挂一作井梧上有,玉蟾遥挂。

【赏析】

“石径”三句,山上眺望荷花。此言词人与毗陵幕府中几位朋友一起登上一条曲折幽深的山间小路。峰回路转处,突见远处有荷叶田田如步障般遮住了水面,且红花绿叶相互挤压,煞是好看。“亚”,通压,如杜甫《上巳宴集》诗:“花蕊亚枝低”即是;“步障”,古代显贵出行所设的屏蔽风寒尘土的行幕。《晋书·石崇传》:“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小桥”两句,近观荷花。“仙佩”,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遗余佩兮醴浦”。注“佩,琼琚之属。”这里是以佩喻玉白色的莲子。词人说:我们从景色优美似梦境般的一条小桥上经过,见桥下“接天莲叶”一直连绵到烟水迷茫的护城河中。可是仔细寻找,还不见莲蓬的踪迹。“何处”五句,状荷花。“秋阴”即秋季。此处是说:现在整个天地都笼罩在初秋天的阴雨连绵之中,这儿的水面又是从什么人手中借来了似春天般艳红的丛丛荷花?最使人感到娇美妖娆的是这荷花色如醉酒人的脸颊,水滴在花瓣上简直就是泪珠洒在了红色的绡帕上一样美。

“摇落”三句,说明荷叶“众志成城”的气势。“摇落”,即凋残也,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此言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但水中的荷叶却是例外,它们却竞相显示出勃勃生机,好像希望留住西坠的夕阳,使得停留在短亭边的车马中人(即词人与幕府诸友)为这美妙的水上风景而陶醉忘归。“晓妆”两句,再赞荷花之美。“金谷”,即“金谷酒数”,语出石崇的《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此言荷花的形色好像经过妇女们精心保护的“晓妆”,至晚也没有毁损;其颜色又好像在金谷园的宴席中喝酒连连直至深夜的酒徒们的脸色一般酡红。“惊雁落”两句,状酒宴中热闹场面,扣题中“载酒”。此言与幕府中诸名士一起临流设宴,宴中有人清唱一曲助兴,其歌声震遏行云,似乎还惊落了空中的飞雁;又有人用酒祭酹水中荷花;还有的连连碰杯痛饮。“去未舍”两句,写赏荷花的酒宴散后恋恋不舍之情。言在赏荷酒宴上,大家一直豪饮到月亮西坠而已经挂在梧桐树的树梢上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第二篇:幽涧泉原文翻译及赏析

幽涧泉原文翻译及赏析

幽涧泉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1|1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译文:

拿起白玉拨子,拂动绵弦,我开始弹奏心爱的素绵。清澈的山泉缓缓流入山涧,清幽而深远,像是满载着绵绵不断的淡淡忧愁。我弹绵的技术娴熟,弹绵的手法高超,绵弦在我的拨弄下闪动出美妙的音符,纯净而美妙。绵声声凄不尽我的千古哀愁,我的绵声似乎承载了我太多的凄怨。幽涧边的松树高耸入云,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凄不尽我心声凄苦的寂寞。一只愁猿吊影危处在山涧声,发出凄惨的哀鸣。它的鸣叫声回荡在山谷丛林声更加凄厉哀绝,久久不散。座声听绵的过客,有哀时失志的,听到绵声感慨万千,泪湿沾襟。绵曲接近尾声,我缓缓拨动绵弦,结束了此曲。我只是借绵声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真不知道古今以来与我有同样情怀的人竟是如此之多。绵声如幽涧声潺潺流淌的'泉水,在深林声鸣荡不已。高山流水,知音难寻。

注释:

愀:忧愁的样子。

善手:高手,这里指弹绵的高手。

明徽:徽,指绵节,这里代指绵。古代用金玉、水晶等宝物装饰以显示绵的明亮晶莹。

高张:弹绵的手法。古代有诗:“高张生绝弦,声急由调起。”

寂历:寂寞。

寻:八尺为一寻。

淋浪:泪流不止的样子。

缉商缀羽:指奏乐。商、羽都是五声之一。

写:通“泻”,流出。这里指发出声音。

赏析:

《幽涧泉》,乐府旧题,属于《琴曲歌辞》。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的苦闷之情,他的抑郁苦闷之情无处可倾诉,只能借幽咽的琴声来传达。

幽涧泉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译文

拿起白玉拨子,拂动琴弦,我开始弹奏心爱的素琴。清澈的山泉缓缓流入山涧,清幽而深远,像是满载着绵绵不断的淡淡忧愁。我弹琴的技术娴熟,弹琴的手法高超,琴弦在我的拨弄下闪动出美妙的音符,纯净而美妙。琴声中诉不尽我的千古哀愁,我的琴声似乎承载了我太多的凄怨。幽涧边的松树高耸入云,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诉不尽我心中凄苦的寂寞。一只愁猿吊影危处在山涧中,发出凄惨的哀鸣。它的鸣叫声回荡在山谷丛林中更加凄厉哀绝,久久不散。座中听琴的过客,有哀时失志的,听到琴声感慨万千,泪湿沾襟。琴曲接近尾声,我缓缓拨动琴弦,结束了此曲。我只是借琴声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真不知道古今以来与我有同样情怀的人竟是如此之多。琴声如幽涧中潺潺流淌的泉水,在深林中鸣荡不已。高山流水,知音难寻。

注释

①愀:忧愁的样子。

②善手:高手,这里指弹琴的高手。

③明徽:徽,指琴节,这里代指琴。古代用金玉、水晶等宝物装饰以显示琴的明亮晶莹。

④高张:弹琴的手法。古代有诗:“高张生绝弦,声急由调起。”

⑤寂历:寂寞。

⑥寻:八尺为一寻。

⑦淋浪:泪流不止的样子。

⑧缉商缀羽:指奏乐。商、羽都是五声之一。

⑨写:通“泻”,流出。这里指发出声音。

赏析:

《幽涧泉》,乐府旧题,属于《琴曲歌辞》。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的苦闷之情,他的抑郁苦闷之情无处可倾诉,只能借幽咽的琴声来传达。

第三篇:云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云 唐代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作者简介: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874)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赏析: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第四篇:《春愁曲·红丝穿露珠帘冷》古诗原文及赏析

《春愁曲·红丝穿露珠帘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栏纤草长。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前言】

《春愁曲》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借闺中环境气氛之烘托渲染与自然景物之映衬暗示透露女主人公的外貌、心理与行为,表现其伤春之情。

【注释】

⑴“红丝”句:谓红丝线穿珠而成的帘子上挂着露珠,给人清泠之感。

⑵哑哑(yā):象声词,辘轳汲水时的声音。绠(gěng):汲水的绳索。

⑶“远翠”句:谓屏风上所绘的翠山起伏如愁眉一般。

⑷云母:云母为饰的屏风。空烘影:空自映照着屏风内之人的孤影。

⑸玉兔:指玉兔为饰的香炉。或指月亮。煴(yùn)香:一作“氤氲”,烟雾弥漫貌。柳如梦: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

⑹锦迭:指锦被。委堕红:锦被一端坠在床下,可见卧床之人辗转难眠。堕:一作“坠”。

⑺ 飔(sī)飔:凉风。扫尾:拂动凤尾。双金凤:双股的金凤钗,或钗上有一双金凤。此钗疑为步摇簪,即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可以边走边摆动。此句似谓凉风吹拂着一头垂悬如凤尾的发簪缓缓摇曳,同样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红丝穿露珠帘冷”是说用红色的丝线串起露珠一样的珠子做成的帘幕,晶莹透亮。“冷”,说明气候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也渲染出深闺冷清的气氛。“百尺哑哑下纤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珠帘长达百尺。“纤绠”,本意是井绳,这里是指帘绳,“下纤绠”就是放下帘绳,“哑哑”是象声词。漂亮的珠帘像瀑布一样“哑哑”地舒放下来,既写出了女子住处的豪华,同时也写出了深闺的孤寂。此诗在写了哑哑而下的珠帘之后,接下来六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围绕着睡床的屏风绘有山水,画意清远;地上的熏炉中,双层的云母隔火板上朦胧映出炭火的红光。

接着出现了睡梦中的女人的形象,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但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皱叠如浪的红锦被上是拖着长尾、展翅对飞的金凤纹样。诗的最后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梨花委地”,“春风吹池”,让她回到的现实。但这“梨花”“春风”并不是给她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温庭筠是质感的大师,是物质世界的敏锐察觉者,华丽但并无生命的日常物品,经他笔触一点,便魔幻般地有了生气,一个个都变成了暗夜中的精灵,随着夜的节奏轻轻呼吸。

第五篇:《别云间》夏完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别云间》夏完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在故乡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全诗既表达了作者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流露出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作品原文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品注释

1、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2、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3、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音(jī),停留。

4、南冠(guà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5、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6、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作品译文

译文一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译文二

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创作背景

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作品鉴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作品评价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下载《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