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
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赏析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第二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
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奇。“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抽刀断水”是比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这里,“举杯”的目的,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不但不能“消愁”,相反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使“愁更愁”。这两句中的比喻不仅奇妙生动,而且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的狂放不羁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的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
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为加强起句的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开头,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而诗的结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亦显得洒脱豁达,它不仅把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激愤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能发人深省,去思考诗人的言外之意。
此外,诗中历史史实的活用,让人们很容易从谢朓楼联想到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业绩,追昔抚今,尤显今日“天生我才”之不逢时。“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胆想象和夸张,也愈见诗人抱负的高逸、不凡;“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显出诗人悲愁的似水难断,烦忧的深重无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水”、“愁”等字的重叠复用,美如珍珠,耀人眼目,形象地加强了诗歌格调的愤懑苍凉感和流转哀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正是通过这绚丽多姿的众多表现手法的变幻运用,才使得这首诗的感情跌宕起伏,境界极富立体感,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这首诗歌几乎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名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多次使用,可谓字字珠玑。
第三篇: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⑻,明朝散发弄扁舟⑼。
注释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通‚揽‛,摘取。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
⑻称(chèn)意:称心如意。⑼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赏析1
这首诗与《将进酒》抒发的情绪相近。它是天宝十三年李白游宣城时作。天宝十一年,诗人北游邺郡、邯郸、广平,并到达安禄山统治下的幽州,亲眼见到安禄山的骄横跋扈以及为发动叛乱积极备战的情景。顾念国家命运,诗人心中无限忧虑。正在这时,于宣城担任长史的本家兄弟李昭,邀请李白南游。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初秋到达了宣城。诗人在宣城的生活,表面上虽然显得悠闲,但郁积在内心深处的痛苦,却时时袭上心头。他想到自己被玄宗‚赐金放还‛,仕途失意,报国无门,一种怀才不遇、愤恨不平之情油然而生。正当此时,他的叔父李云去往江南,路过宣州。诗人于是借在谢脁楼饯别李云之机,尽情地发泄胸中的苦闷。
‚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谢脁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脁做宣城太守时所建,也称谢公楼,或北楼。‚校书叔云‛指李白叔父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不过这首诗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是陪李白的叔父监察御史李华登楼抒怀之作。从诗的内容看,后一题更为切合,诗中并无饯别之意,只是放歌抒怀。诗的一开始,作者就将积郁在心中的苦闷尽情倾泻出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昨日之日已经弃我而去,不可挽留。这感情奔放的诗句里,不知含有多少珍时惜逝之意和年华虚度之慨。诗人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至此已经十载,十年三千六百日,每一日都是作为‚昨日之日‛在浮游中无谓地打发掉的。那么‚今日之日‛又如何呢?情况仍然没有变化,还将会像‚昨日之日‛一样被无谓地送掉,所以烦忧乱心。这四句诗使用对称句,‚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对照鲜明,给人感受十分强烈。对称句而用两个四、七句式,整齐中有参差,所以活脱奔腾,而不死板拘滞。
接下去写远眺所感。虽然因年华无谓流逝而心烦意乱,然而今天在谢脁楼上,纵目远观,只见‚长风万里送秋雁‛,雁群排着整齐的行列,乘着飒飒秋风,飞越万里青空,多么清明开阔的境界,郁怀不禁为之一层,确实‚对此可以酣高楼‛了,把酒开怀,将乱心的烦忧暂且推开。情绪由忧郁陡然转为开朗。因为是登谢脁楼,由楼而及人,想到文学的事业:‚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是海中仙山名,传说仙家典籍都藏在这里。汉代藏书处东观,被东汉学者称为‚道家蓬莱山‛,所以‚蓬莱文章‛即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等有风骨的作品。‚小谢‛即谢脁,对‚大谢‛谢灵运而言。谢脁的诗以清丽见长,所以说‚清发‛。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文学历史的品评,又巧妙关合李华和诗人自己。李华是散文家,唐代古文运动前驱者之一,所以用蓬莱文章夸赞其文章成就。李白自己是诗人,又一向倾倒谢脁,如曾经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脁的字。所以以谢脁自许。诗人也许想到叔侄二人就是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吧,不禁逸兴勃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逸兴‛指飞腾的兴致。‚壮思‛犹如说壮怀,高远的志趣。‚览‛同‚揽‛,持取的意思。胸满逸兴,壮思飞腾,高情远意竟使诗人发生天真的狂想,要登上青天将月亮摘下来。这两句由开朗又转为昂奋了。然而诗人毕竟志在济世,不满足以文学终其一生,所以不能不从昂扬逸兴中又回到报国无路的残酷现实中来,深深的愁绪又袭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怀是如此深重,借酒浇愁,而愁绪更深。前一句抽刀断水的比喻,不仅用以表现消不除的愁怀十分贴切,而且意象上还能显示出作者情绪激昂的色彩。所以转成诗末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散发‛犹如说脱冠,指隐居不仕。诗情由昂奋又变为忧愤决绝。全诗一任感情的奔腾,完全以情绪为转移,变化莫测,自成波澜。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尽管充满着诗人的无限愁苦,流露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消极出世情绪,但这是愤激所发出的反抗呼声,是对世道不公的控诉。这对认识当时现实黑暗一面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诗中也包含着李白乐观奋发的一面。‚欲上青天览明月‛,不仅表现了诗人横溢的才情,而且也展示出诗人高尚的理想,广阔的胸怀。正因如此,它给诗篇增添了一种豪爽之气、一股蓬勃向上的激情。
这首诗的表现技巧颇为高明。诗人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将其思想感情表达得极为充分,并收到巨大的艺术效果。(一)结构奇特。诗的开端,起得突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犹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诗人一方面痛惜开元盛世的‚昨日‛一去不返,痛惜自己壮志未遂。另一方面又抒发自己‚今日‛徒有才华。报国无路的苦闷心情。但接下去,不写‚烦忧‛,却写‚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想到烦忧虽多,也无济于事,不如面对秋景,在饯别宴会上开怀畅饮。可是,在敷衍题目,称赞李云文章杰出,有建安风骨的时候,诗人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自己才华横溢,而且‚欲上青天览明月‛,想驰骋才华,干一番事业,然而奸佞当道、报国无门。于是忧从中来、愁绪泛起,‚举杯浇愁‛,犹如‚抽刀断水‛,无济于事,诗人万般无奈,只能以‚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消极态度来进行解脱了。表面看来,此诗结构腾挪跌宕,上下诗句之间似乎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内容好像难以捉摸,但仔细体味,这些诗句完全是由诗人强烈的感情贯串起来的。我们看这‚感情流‛:忧郁、苦闷——开朗——逸兴勃起——壮思飞腾——愁上加愁——愤激而起。这种跳跃式的结构,正是诗人思想感情急剧变化与大幅度跳跃的艺术表现,只是诗人将其变化与跳跃之间的过程及联系省略掉了。
李白的诗歌常常是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并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意象间的跳跃,恰恰形成结构的跌宕起伏。短短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胸中的忧愤。这种奇特结构,好似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实在是怪伟奇绝。
(二)想象奇妙。诗人运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和感情。时间,本来是一种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自然现象,然而诗人却将它人格化了。值得想念的‚昨日‛,尽管我想挽留它,但它却弃我而去;多愁的‚今日‛却不断扰乱我的心绪。诗人将两种时间写得那么富有意识、富有感情,使这首诗起始就显示出奔放奇特的色彩以及诗人对往昔与当今所抱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除了运用拟人化手法外,他还借助幻想境界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来表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登上青天摘取明月的奇思遐想,不仅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兴致,豪壮的情思,而且也体现了诗人想象的奇妙。
(三)语言雄健奔放。诗人选用散文化的句式入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种长短错落、豪放雄健的诗句,表情达意,挥洒自如,吟诵之际,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最能表现诗人激烈奔放的感情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诗人在语言方面还善于运用比喻。由于比喻用得巧妙,使诗中所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体生动。诗人的逸兴、壮思,本来是一种很抽象、且不易说清的情感形态,但诗人用‚欲上青天览明月‛,加以补充说明,形象比喻,就使这种兴致、情思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抽刀断水‛这比喻多么奇特,多么贴切!‚断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音调多么流畅,节奏多么鲜明!我们从这音调和节奏上,可以联想起不尽的流水,不尽的忧愁。
总而言之,诗人以汪洋恣肆的气势,激昂慷慨的感情,奇特变幻的结构,雄健奔放的语言,铸就了这首杰出的诗篇。它令人感奋、令人叹息,又使人在吟诵与思索之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赏析2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第四篇:《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文诵读积累。
2.较全面地了解李白,特别是通过反复朗读,不断讨论,层层深入地感知理解李白复杂、矛盾的情感。并尝试作出审美评价。二.重点难点
诗人李白复杂矛盾的情感。三.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近李白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看看十几年来你们对这位老朋友有多少了解? A、李白有旷世之才。
B、李白有过潇洒得意的人生经历。
C、李白一生中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交织在一起,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由此可见,李白一半是仙人,一半是凡人,是仙人与凡人的组合。
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通过一首诗来深入认识李白,一起走进李白的情感世界!
三、倾听心灵
1、推荐一学生读 出示投影片并正音
(朗读指导: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也是朗读的生命,要读出情感就要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
2、听朗读录音
3、根据预习,学生提出疑问,疏通难词意思。
例如:酣高楼、长风、蓬莱文章、建安骨、清发、销愁等等。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两遍,尽可能读出诗人的情感。思考:
A、诗中抒发的最多的情感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愁”席慕容:“人生是一列奔驰的列车,快乐和烦恼犹如两条铁轨紧紧相随!”
“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这些句子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并与其它名句对比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为什么诗人有这么多无法消除的烦恼苦闷呢?
交流明确:诗人为人正直坦荡,刚正不阿,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深表不满。不愿巴结权贵,疾恶如仇,以致得罪朝廷重臣杨国忠,高力士,李林甫等。后受到排挤打压,一生没有受到重用。
D、你如何看待诗人“归隐”的想法?
交流明确:成功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要收获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敢于直面人生路上种种困难障碍,并战而胜之。否则将难以成功。
E、面对人生的烦恼,李白是不是一直都消极悲观呢?哪些句子写出其积极向上的情感?
明确:“长风万里送秋雁„„”“俱怀逸兴壮思飞„„” 诗句:人生就像那面红旗,招展自身,又陷入自身。F、小结全诗并齐读
通过这首诗我们既看到了李白伟大的一面,又看到了李白平凡脆弱的一面。由此可见,对于伟大我们可以下另一种注脚:伟大不在乎你的地位才华,关键看你能否超越自己!
四、拓宽延伸
A、老师范读《行路难》
B、学生找出能表现诗人两种矛盾情感的句子 C、学生齐读(视情况而定)
五、课堂小结
挥手之间,时光如水,逝水无情,再过一会儿我们就得和李白说再见了。大诗人屈原曾感慨道:“乐莫乐兮心相知,悲莫悲兮伤别离”。即将分别之际,我提个建议,希望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说句心里话送给诗仙李白,权当别后的纪念。看看哪个小组的礼物最好,说得好的请大家给点掌声鼓励鼓励!大家说好不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李老师您好,虽然我们未曾见面,但我却不止一次地触摸过你的灵魂,感受过你的快乐与伤痛、挣扎与无奈。你那举杯邀明月的豪放洒脱真让人拍手称快,你那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痛令人同情感叹。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中国的今天已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每个有志之士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开创成功人生。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天马行空般的诗才,没有你思接千古视通万里的才气胸怀,但今天的13万万炎黄子孙正在用复兴民族的激情书写着21世纪最辉煌的诗篇。听到这些,我想你的内心可能会好受些吧!如果真的如此,那就让我说声:一路保重,再见!
第五篇: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李白
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李白
B15150115
孙可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是诞生于盛唐的伟大诗人,他的诗雄奇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创作能力和诗歌以及他本人表现出的风格与气质更是折服了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读者。
我从小到大自然接触了很多李白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就是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我眼中,李白的其他作品同样出色,能让人感受到他瞬息万变的情感。但我认为这首诗是凝聚了李白一生感悟的诗篇,诗人的一生尽系此篇。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安史之乱开始前不久,在这之前,这个天才一般的诗人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怀着远大的理想任职于长安,到被人中伤辞官而去开始自由自在的漫游生活,其中经历的大起大落外人可想而知。这正是诗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对于李白来说,那是一段往事不堪回首的岁月。本以为自己已成为唐玄宗眼中不可缺少的一位谋士,但自己豪迈奔放的性格以及自己不愿去巴结权贵的性格注定他自己无法在官场完成自己的抱负,李白自己也明白幸福的日子终究难以挽留,只得自己递交了辞呈。
这短短几年的为官让李白看清了官场上的黑暗以及朝中的腐败,在失望的同时,他的反抗精神也更加强烈。“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从这句诗中便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从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失望,他的不满,但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并没有因此消极避世,从此走上游山玩水的日子,他依然还对建功立业抱有一丝幻想。所以这首诗的第二句便是“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他心中,想要远离官场的同时,又时刻关心着国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是在不断地激荡着,李白正是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一句。
这首诗是一首饯别诗,这第三句甩开了之前的那些苦闷的感觉,转到了更加广开晴朗的空间。“送”和“酣”字也是明确点出了饯别的意思。但就我的理解,还有着别的意思。就像世人所评价的那样,礼拜的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他喜欢用豪放的语句表达自己,在诗中毫不遮掩,毫不节制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我理解中,这句诗也表达了世人自己的豁达。自己的满腔抱负没有机会去实现了,但是他也并不会因此而郁郁寡欢,相反的是,他可以极快的从哪些负面的情绪和思想中将自己解放出来,后文的几句也是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想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反倒奔腾的更加流畅,举杯痛饮想要忘记烦恼,愁思反倒更加浓烈。人生如果过的并不尽如人意,那不如散发登上江中的一叶扁舟。李白是在诗歌中如此开解自己,不要再去烦恼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
但是文中还有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说实话这句话在我理解的时候着实让我烦恼了一下。就整首诗的基调来看,李白应该是在饯别友人的同时,抒发自己过往的郁闷,表达出自己不再纠结于此的情感。这句话却是让人感觉到了李白对谢朓这个人的倾倒,借此表达自己的抱负。但这是否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所矛盾呢?
李白既然还有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寄情于山水,从此逍遥度日,而不是像杜甫等人一样依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忧国忧民或是怀才不遇的情感呢?
我想这可能与道教有关。据后世学者的考究来看,李白应该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随意从这方面解释应该能行的通。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始于公元2世纪,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盛行于唐代。由于唐朝皇帝大力的推动下,道教得以迅速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这已是李白成为道教徒的重要原因。道教主张清净,无为,不争,素朴等等,总之是有消极避世,麻痹人性的一面。李白仕途失意,发现自己的一腔豪情等待来的只是一盆冷水,这使得李白避世弃俗,产生了渴望远离尘世,避世隐居的想法。从“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句话中应该能体会到这样一种情感。
但尽管如此,我想李白依然没有放弃心中那小小的梦想,只是把它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我之所以喜欢李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尽管在精神上有着苦闷和重压,但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所追求的。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果然还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于是他应邀入幕。但可惜的是,这次上天依旧没有眷顾他,不久永王李璘便战败。李白再次投入崔涣幕下,几经周折,但最终还是没能被朝廷重用,反而被长流夜郎。最后在上元三年的时候,李白病重,在病床上赋《临终歌》后与世长辞。
我们说李白晚年之作是“悲壮”的,并不是空穴来风,他晚年的诗风基是如此,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这是李白诗集中最长的一首诗,该诗以时间先后为序,展现出当时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岁月,及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同时,也是诗人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诗中把叙事、抒情、说理有机结合统一在一起,笔力道劲,风格悲壮。在《天马歌》中:“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李白借物此兴以寄不幸。李白把自己比作天马,天马的不幸亦是李白的不幸。李白通过天马的不幸遭遇,写出了唐代王朝由盛而衰的现实状况,反映出作者对理想抱负至终未实现的内心积愤和痛楚,全篇起伏跌宕,抑扬顿挫,表现出无限的悲壮。再如《玉壶引》“君王虽爱蛾眉好,无乃宫中妒杀人”抒发出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怨愤和惘怅。
尽管李白直到临终也没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但是毫无疑问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那些令人赞不绝口的诗篇,还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李白的身世是扑朔迷离的,有的说他是陇西人,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有的说他是四川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也有人说他是出生于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地境内。李白的出生是个迷,没有具体的史料能确切说明他的生世,就是李白本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说出不同的籍贯;但可以证实的是李白从五岁以后的二十年里都是生活在四川,其父李客在其五岁时迁居到四川绵阳,当时的绵阳青莲乡;因此,李白在后来也有了“青莲居士”的称号。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曾经几次迁居,其名“客”也值得人们深为探讨;李白曾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但也有人认为李白祖上可能与皇室有关。总之,李白的身世一直没能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除了在诗词上的成就,李白在其他方面也是十分的出色。都说唐朝有三绝,一是李白的诗词,二是裴旻的剑术,三是张旭的草书。其中在唐朝裴旻的剑术是第一,那第二绝对非李白莫属,据说李白游览于山水时,曾经仗剑杀虎,因其技艺之高超,也被后人冠以酒剑仙之名。
李白的书法也是不错的,世间唯一流传下来的李白的真迹是他的《上阳台贴》,孟綮曾在他的《本事诗》中这样评价,“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可见他的书法水平也是不低。
李白以他高超的才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世人能做的也只有仰视。正如李白的知音。杜甫所评价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