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10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
10.唐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2.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导入
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
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2.听范读,学诵诗歌。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明确:低-高-高-高-低-低
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 明确:低沉
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 介绍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五、诗句赏析
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明确:
1.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功业未成。
2.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1.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
2.感情的变化。一个简单之景就使诗人的内心由苦闷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2.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补充: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1.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是作者大胆的想象。
2.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直飞青天。及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诗人举杯消愁,却愁思难抑,在日渐增长的愁思中不能自拔。
2.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也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2.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和旷达。
六、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七、作业:
1.积累李白诗歌名句。2.背诵并默写诗歌。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时间流逝、功业未成——雄心壮志、高洁理想
忧愁
第二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
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奇。“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抽刀断水”是比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这里,“举杯”的目的,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不但不能“消愁”,相反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使“愁更愁”。这两句中的比喻不仅奇妙生动,而且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的狂放不羁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的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
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为加强起句的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开头,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而诗的结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亦显得洒脱豁达,它不仅把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激愤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能发人深省,去思考诗人的言外之意。
此外,诗中历史史实的活用,让人们很容易从谢朓楼联想到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业绩,追昔抚今,尤显今日“天生我才”之不逢时。“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胆想象和夸张,也愈见诗人抱负的高逸、不凡;“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显出诗人悲愁的似水难断,烦忧的深重无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水”、“愁”等字的重叠复用,美如珍珠,耀人眼目,形象地加强了诗歌格调的愤懑苍凉感和流转哀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正是通过这绚丽多姿的众多表现手法的变幻运用,才使得这首诗的感情跌宕起伏,境界极富立体感,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这首诗歌几乎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名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多次使用,可谓字字珠玑。
第三篇:1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教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标: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及意义。
2.能力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标:教育学生在逆境和不幸中要学会笑傲人生,做发奋图强的勇士。
教学重点: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课时:一课时
教法: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学法:以读带悟,以悟生情。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写的诗吗?
(生答:李白,然后师引导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诗人,他以其浪漫主义激情,奔放的语言风格,变化莫测的手法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的诗或气势磅礴,雄伟奔放,逸兴飞扬,自然可爱,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当然他的诗也有抑郁中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愁苦,比如我们今天将要赏析他的诗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写作背景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词人借助“杨柳”“晓风”“残月”一个意象有机地组成一幅凄凉、冷落的意境。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比如:晏殊的《浣溪沙》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巢旧的归燕几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而言,天气、亭台楼阁与去年无二致,给人以一种物在人非的感情。就其变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虽美好,但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却寓意着消亡之中又含有存在而令人欣慰。
思考探究:通过你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探讨一下本文借助了哪些意象,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赏析诗歌:(略)考考你:
1.通过赏析你认为全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
2.你认为全文的感情激调是什么?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3.这首诗虽为饯别而写,却只字未提离别,而是着重抒发了什么?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第四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喜欢想象;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喜欢写月亮;喜欢写酒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首先大家看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愁闷,愁苦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的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得矛盾心情。
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大志。但是,现实的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招他入京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所容。因此,不久李白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想象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与悲愤。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平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典籍秘录均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学者称东观为道家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当时曹操三父子和孔融、王粲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开创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局面,后世称为“建安时期”。其诗歌具有悲歌慷慨和刚健清新的特点,后世称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谢朓(464~499)和谢灵运(385~433)同族,都以山水诗见长,世称“二谢”,唐代时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6)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
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愁:怀才不遇(酒)
豪:志向高远(月)
第五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出自长春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唐诗四首》。虽为课外篇目,但它的意境和思想是深远的,诗中的很多名句仍是古诗文积累与运用中的常见句子,所以我把它作为讲读课来处理,也希望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大诗仙李白的认识。
2、李白的诗,如他的人,浪漫飘逸,洒脱出尘。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世,都是尤值吟咏与赏析的佳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几乎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所有特色——李白喜月,诗中有月;李白嗜酒,诗中有酒;李白怀才不遇,诗中写满了他的忧愤与期冀;李白豪迈洒脱,于是他诗情如狂涛,笔势若天马......我们既要品味赏析李白诗歌的大气与豪迈,也要努力当堂背诵。我们将再一次领悟与感受,李白作为一个诗仙所带给我们的沉醉与惊叹。
3、学习这首经典之作,我们要用1课时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教参》《考纲》都要求古诗文教学应在诵读、赏析、积累、扩展和背诵上多下功夫。鉴于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酒、写愁的名篇,还可以去进一步去探讨其他古文人写月、写酒、写愁的佳作。但因时间有限,我只选取了拓展李白写月写酒的名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先布置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搜集。课上提问也要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同时希望通过多读能当堂背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理解李白浪漫而豪迈的思想情怀,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诵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李白写月写酒的佳作佳句,因此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
生:喜欢想象
生:豪迈洒脱
生:大气磅礴
生:喜欢写月亮
生:喜欢写酒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是非常了解李白,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他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足见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师:“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本来指什么?“小谢”又指谁? 生:回答“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生:李云
生:李白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师总结:同学们搜集得又多又好。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咏月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拓展)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又曾经留下哪些写酒的佳句呢?指出出处。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师总结:同学们的搜集真是全面。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写酒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6)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愁:怀才不遇(酒)
豪:志向高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