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14级语文教案
本堂课主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上周已经开始上古诗了,开篇的古诗就是什么具有豪迈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将进酒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的那种怀才不遇的经历。和鉴赏了诗人从一个悲到喜,由喜走到愤,最后由愤上升到了狂的情绪波动的矛盾情绪。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李白的另一首诗进行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继续对李白进行剖析,鉴赏那这首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2.教材分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是一首饯别抒怀诗,诗中抚今思昔谈古论今,重笔抒发了自己理想破灭,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扰,对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抗议,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全诗如歌如诉感情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章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教学结构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字音,识字义;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 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4. 至少能理清诗中的情感脉络的传递和波动; 5. 掌握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 6.掌握李白诗歌特色及本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解决字音字词; 2.通过初出感知大胆联想法发学生兴趣
3.以讲授法深入课文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波动及诗歌特色; 4.通过朗读及讲授法掌握七言律诗的形式和特点;
5.通过小组抢答收集积累课外相关诗句完善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能从反方面剖析李白骄傲自满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还是怀才不遇被人排挤。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大家都知道人也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这个离别也是从古到今文人墨客手中的侃侃之谈,永不褪色的伤感情怀呀!李白一生跟酒结缘心情好时需有酒助兴,心情烦闷时需有酒解愁当然了和自己的叔父分别时更离不开把酒相送,可想而知那是一个怎样的境遇呢?他们又会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在进入课文之前我现请同学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别的叔父举杯说何言呢?我想请两位为我们表演一下。
这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棒,那我们就进入课文去看看作者开篇是如何说的?
同学们我们还是以小组进行学习,如果现在大家不是按照小组坐着的,给30秒请大家以八组的形式做好。
二)疏通课文解决生字词(小组合作随意抽查他评和师评的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李白的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曾经李白在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写的一篇饯别诗。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以小组讨论通读课文解决里面的生字词等会儿我会随机抽一组进行朗读。
我来请一小组来为我们读一下,各位同学得要认真听,呆会儿我会请同学来评价哦。
明确字词知识要点:
宣州:今安徽宣城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饯(jiàn)别:是中国汉语内的一个词汇,表示准备酒食为人送行。校(jiào)(xiào)书 :一种官名。叔云:李云,李白的叔父古代文学家。蓬蒿(péng háo)弄扁(biān)舟 逸兴..(yí)“览”通“揽” 酣(hán)高楼
好的!同学们:居然我们已经把课文弄通了那我们就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
三)深入课文(多式朗读,初出感知大胆联想,老师讲授)
1.文有文眼,诗有师眼。眼睛具有传神之用,那么现在我就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的眼睛给我们翻译一下。
明确:在宣城的谢朓楼上李白和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喝酒送别。2. 首先一位同学为我们读第一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老师提问:
首先我请同学不忙急着去冥思苦想地去翻译,请你们大胆联想一下,你们对这一句话第一感觉是什么?也就是初出感觉是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没经过思考的只要是你的第一感受都可以。来!放开你头脑。
其实这句话的精髓都被你们说的出不多了,看来你们的头脑真是不可估量啊?那么这句话里面你们觉得最重要的关键词或者关键的字是什么啊?
明确:“弃,不可留,乱,多烦忧。”哦!这些都好理解,那这个“弃”是指谁抛弃了谁啊?对了是“昨日”抛弃了我,那我能挽留吗?答案是是不可留。这句话形容了什么啊?“时光无情的流逝”这时我们想起了将进酒里面的哪句诗句是一个意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都是诉说着时光流逝对诗人残酷无情,而一个“留”又显出诗人对昔日时光的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在我们上节课学习将进酒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说了李白的遭遇,李白曾经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却是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是不过是将他看做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卑鄙离开京都。在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然而“昨日之日”“今日之日”处处表现出了作者多少心酸及悲愤!3.这一段写出了李白如此的悲愤那后面李白又如何述说呢?(抽学生读)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首先我还是请同学不忙急着去冥思苦想地去翻译,请你们大胆联想一下,你们对这一句话第一感觉是什么?也就是初出感觉是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有一点突作转折:站在阁楼上面对着深秋的天空,遥望着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丽景色,不由激起酣饮高楼豪情逸兴。这两句在作者面前展现出一副壮阔明朗的晚立秋空的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情扩大的胸襟。这是又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而“长风万里”正是表达着作者远大理想抱负,被黑暗压抑,向往可以自由的驰骋空间。而“酣饮高楼”的“酣”完全撇开了哀怨的消极,倒添了几分豪情奔放。” 4.李白对他的叔父和自己原来如此的自信,那我们来看看下面一段李白又有怎么的想法呢?(抽学生读)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现在举手回答当你读到此处的时候你的感受也是怎么样的呢?(多抽问几位同学)
明确:第一句周出现了两个陌生的词句一个是“蓬莱”一个是“章建安骨”蓬莱是什么大家知道吗?那你们听过蓬莱仙岛吗?其实啊蓬莱是指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则是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后面的一句诗句正是 “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这无疑是一种振奋的心理。
5.那最后两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这句话来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这最后两句诗句面度前面的诗句有时一个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写出了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派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抽刀断水”的意念,但抽刀断水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不但没有阻挡水的流动反而水受阻碍后反而会更加的急湍,按时不能为而为之就更加痛苦的就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而最后总结又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苦人生的不称意,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来拜托苦闷的出路。
6.全诗已经分析完了,那给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次吧。老师提问:你能归纳这首诗歌中作者的感情波动是怎么样的吗?(抽问;暗示法)明确:
愁苦烦忧---------振奋豪迈------------更加愁苦的感情波动。好现在我们来简单的概括一下李白的诗歌特色有哪些?
明确: 1.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2.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四)七言律诗(反复朗读,举例讲授)
七言诗是古诗的诗体名。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比如: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李白诗歌特色(小组抢答,课外知识的可充)
说起李白的诗我们就忘不了他诗中非常喜欢出现酒和月,那么今天我们来收集一下关于李白的诗句。以组的方式进行抢答。
有关于酒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有关于月的诗句:
“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限月,客醉几重春。” 出自:《江夏送张丞》 年代:唐 作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峨眉山月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李白《清平调·其一》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李白《玉阶怨》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李白《秋浦歌》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李白《古朗月行》
三、总结
我们们从李白磅礴的诗句中体会到了一种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一种用不屈服于世时,绝不对黑暗摧眉折腰的勇气。但我们也要从反方面剖析李白为什么会受到当时朝廷里大多数人的排挤呢?李白骄傲自满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还是怀才不遇被人排挤。看来过于自信就成了一种自负了,那种不适世时的人只知道借酒消愁的行为也是我们值得反思的方面。
第二篇:《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文诵读积累。
2.较全面地了解李白,特别是通过反复朗读,不断讨论,层层深入地感知理解李白复杂、矛盾的情感。并尝试作出审美评价。二.重点难点
诗人李白复杂矛盾的情感。三.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近李白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看看十几年来你们对这位老朋友有多少了解? A、李白有旷世之才。
B、李白有过潇洒得意的人生经历。
C、李白一生中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交织在一起,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由此可见,李白一半是仙人,一半是凡人,是仙人与凡人的组合。
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通过一首诗来深入认识李白,一起走进李白的情感世界!
三、倾听心灵
1、推荐一学生读 出示投影片并正音
(朗读指导: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也是朗读的生命,要读出情感就要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
2、听朗读录音
3、根据预习,学生提出疑问,疏通难词意思。
例如:酣高楼、长风、蓬莱文章、建安骨、清发、销愁等等。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两遍,尽可能读出诗人的情感。思考:
A、诗中抒发的最多的情感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愁”席慕容:“人生是一列奔驰的列车,快乐和烦恼犹如两条铁轨紧紧相随!”
“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这些句子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并与其它名句对比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为什么诗人有这么多无法消除的烦恼苦闷呢?
交流明确:诗人为人正直坦荡,刚正不阿,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深表不满。不愿巴结权贵,疾恶如仇,以致得罪朝廷重臣杨国忠,高力士,李林甫等。后受到排挤打压,一生没有受到重用。
D、你如何看待诗人“归隐”的想法?
交流明确:成功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要收获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敢于直面人生路上种种困难障碍,并战而胜之。否则将难以成功。
E、面对人生的烦恼,李白是不是一直都消极悲观呢?哪些句子写出其积极向上的情感?
明确:“长风万里送秋雁„„”“俱怀逸兴壮思飞„„” 诗句:人生就像那面红旗,招展自身,又陷入自身。F、小结全诗并齐读
通过这首诗我们既看到了李白伟大的一面,又看到了李白平凡脆弱的一面。由此可见,对于伟大我们可以下另一种注脚:伟大不在乎你的地位才华,关键看你能否超越自己!
四、拓宽延伸
A、老师范读《行路难》
B、学生找出能表现诗人两种矛盾情感的句子 C、学生齐读(视情况而定)
五、课堂小结
挥手之间,时光如水,逝水无情,再过一会儿我们就得和李白说再见了。大诗人屈原曾感慨道:“乐莫乐兮心相知,悲莫悲兮伤别离”。即将分别之际,我提个建议,希望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说句心里话送给诗仙李白,权当别后的纪念。看看哪个小组的礼物最好,说得好的请大家给点掌声鼓励鼓励!大家说好不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李老师您好,虽然我们未曾见面,但我却不止一次地触摸过你的灵魂,感受过你的快乐与伤痛、挣扎与无奈。你那举杯邀明月的豪放洒脱真让人拍手称快,你那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痛令人同情感叹。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中国的今天已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每个有志之士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开创成功人生。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天马行空般的诗才,没有你思接千古视通万里的才气胸怀,但今天的13万万炎黄子孙正在用复兴民族的激情书写着21世纪最辉煌的诗篇。听到这些,我想你的内心可能会好受些吧!如果真的如此,那就让我说声:一路保重,再见!
第三篇: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教案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人物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人因罪移居中亚。李白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安西都护府,今托克马克楚河附近)李白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家庭富有,父名客,终身未仕,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酒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的一生分五个时期:
(一)蜀中游学(5-25岁)自幼未受儒家正规教育而是博学百家,他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峨眉、青城等蜀中名山,他访仙求道,与隐士东严子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
(二)远游求仕(26-42岁)开元十四年,李白为求仕从政,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后,至安陆(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并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十几年中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游名山,访道士,隐逸学道,但他并不想隐遁终身,而是想走出一条终南捷径,然后功成身退,保持高风亮节。这时交友甚广,创作也多。他说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文人,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三)长安三年(42-44岁)年轻时的远游,名声日高。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入长安为翰林。起草诏书撰写诗文,作为文学弄臣。政治上不受重视,这段时间他虽入宫,结权贵,但仍不得志,又由于一些事情而遭高力士、杨贵妃谗毁,玄宗每次让李白作官,杨就加以阻止,傲然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已事人。天宝三年,他毅然自请还山,离开了长安。理想虽未实现,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有了较深的认识,此时所写诗闪射着批判现实的光芒。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如《古风》、《行路难》、《蜀道难》等。
(四)再次漫游(44-55岁)当李白离开长安后,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继续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漫话,“浪迹天下,以诗酒适”途中,遇到杜甫、高适三人一起访古迹,慷慨怀古,纵论时事,品评诗文,结下兄弟般的情谊。此时李白游踪甚远,心情十分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复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与创作之中,它写下不少蔑视权贵,抨击黑暗,伤悼友人之作。如本诗还有《梦游天姥呤留别》、《将进酒》、《远别离》
(五)身经战乱(55-62)天宝十四年(775),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怀着平乱的志愿,加入永王李琳幕府,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至德三年李琳兵败被杀,李白受牵累被捕,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行至奉节遇赦得归,时年已59岁,遇赦后,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军出征临淮,讨伐安史判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62岁时,病死于当涂县(安徽马鞍山)(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因溺死。)
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就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虽然曾得到了随王、竟陵王的赏识,还做过明帝的掌中书诏诰,但建康宫廷多变的政治风浪,已使谢脁“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敛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 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玄晖诗变有唐风”。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沈约称谢脁“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脁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谢脁在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作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记载:谢脁“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斋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脁楼。咸通末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为叠嶂楼,得名的原因是其所在之处地势既高且险,崖叠如嶂。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府许廷试重修,题名为古北楼。光绪初年(1875),知府鲁一贞又重修,他将上层命名叠嶂楼,下层命名谢脁楼。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中国的多数名楼,往往是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招引现代的观光客如潮而至。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并且文采相续了1000多年的谢脁楼,在历史上的声誉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难有比肩者。谢脁楼是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1997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脁楼在旧址之上重现。它笑对开元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
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谢脁楼管理处及谢脁公园已经成立。有识之士呼吁建设一个谢脁楼景观区,有关部门已在谢脁楼下规划建设一座较大规模的文化广场。
二.写作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首诗是天宝末年(755年)李白在宣城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宣州,今安徽宣城。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或北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校书叔云,或即李云。李云,又名华,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李白此时正在宣城隐居,自天宝三载(744年)离别长安,已近十年。十年中,虽然他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内心深处却无时不在祈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由于与李云相知甚深,故而能与饯别席上倾吐心曲,挥洒愤激。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既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抱负,也有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②弃:抛弃。③酣高楼:在谢眺楼上畅饮。④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 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⑤ 览:同“揽”。
译文: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四.作品分析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艺术特色
本诗是李白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歌行体的代表作。如前所述,李白作此诗时离别长安已近十年。此时正在宣城隐居,十年中,虽高言放世,但内心深处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但李白言愁,从来不肯以低调出之,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宣泄,愁苦与狂放的交战,使他的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
1.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找不到出路。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2.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3.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4.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1)比喻、对偶手法——
比喻:用“抽刀断水”比喻诗人极力想摆脱烦忧苦闷,而忧愁却无法排遣,“水更流”比喻愁绪的深长和绵绵不断。
对偶: “抽刀断水”对“举杯销愁”,“水更流”对“愁更愁”,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愁绪,反而加重了内心的痛苦。
(2)比兴、象征手法—— 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长风万里”、“高楼”,仙气氤氲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这就使愁思中流荡有一股清越之气。
(3)用典——
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神仙,相传仙府秘书皆藏于此。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东汉学者以之比为道家蓬莱山。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化。唐人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爽朗超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散发:脱去冠簪,不受拘束。用东汉延熹末年袁闳在党乱前“散发绝世”的典故。(见《后汉书•袁闳传》)弄扁(piān)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暗用范蠡助越王勾践雪耻复国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见《史记•货殖列传》)。
第四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
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奇。“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抽刀断水”是比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这里,“举杯”的目的,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不但不能“消愁”,相反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使“愁更愁”。这两句中的比喻不仅奇妙生动,而且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的狂放不羁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的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
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为加强起句的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开头,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而诗的结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亦显得洒脱豁达,它不仅把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激愤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能发人深省,去思考诗人的言外之意。
此外,诗中历史史实的活用,让人们很容易从谢朓楼联想到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业绩,追昔抚今,尤显今日“天生我才”之不逢时。“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胆想象和夸张,也愈见诗人抱负的高逸、不凡;“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显出诗人悲愁的似水难断,烦忧的深重无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水”、“愁”等字的重叠复用,美如珍珠,耀人眼目,形象地加强了诗歌格调的愤懑苍凉感和流转哀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正是通过这绚丽多姿的众多表现手法的变幻运用,才使得这首诗的感情跌宕起伏,境界极富立体感,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这首诗歌几乎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名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多次使用,可谓字字珠玑。
第五篇:1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教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标: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及意义。
2.能力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标:教育学生在逆境和不幸中要学会笑傲人生,做发奋图强的勇士。
教学重点: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课时:一课时
教法: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学法:以读带悟,以悟生情。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写的诗吗?
(生答:李白,然后师引导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诗人,他以其浪漫主义激情,奔放的语言风格,变化莫测的手法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的诗或气势磅礴,雄伟奔放,逸兴飞扬,自然可爱,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当然他的诗也有抑郁中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愁苦,比如我们今天将要赏析他的诗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写作背景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词人借助“杨柳”“晓风”“残月”一个意象有机地组成一幅凄凉、冷落的意境。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比如:晏殊的《浣溪沙》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巢旧的归燕几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而言,天气、亭台楼阁与去年无二致,给人以一种物在人非的感情。就其变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虽美好,但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却寓意着消亡之中又含有存在而令人欣慰。
思考探究:通过你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探讨一下本文借助了哪些意象,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赏析诗歌:(略)考考你:
1.通过赏析你认为全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
2.你认为全文的感情激调是什么?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3.这首诗虽为饯别而写,却只字未提离别,而是着重抒发了什么?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