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并非恶语也伤人杂文随笔
古人有云:“言宜慢,心宜善。”我知我心很善良。虽然我不爱说话,但我天生是个急性子。快是我的特点,做事快,说话快。当天事没做完,心理会难过,有话没说出来,心里非常难受。因此,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把自己改变成“慢、慢、慢”。
一直想改成“糊涂点,难得糊涂”。要懂得“装聋作哑”。然而,最后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不,上周我就因“心里想说的话要说出来”,最后,我平生第一次打了自己“两耳光”。上周我说到见领导望风骂“一定是内部人告的”后,我走开了。然尔到了周一,我还是说了“不要有点什么事就说内部人”。
我说别说“内部人”,倒不是我“当心”。上周科长就因一时“找不签字的笔大骂”“说是今年至少从办公室拿了二十支笔来,总是内部人拿了”,我听不惯,又当面顶到“科里人穷到家了”。科长不愧是我夸的全局包容性最强的领导。被我说却没做声。昨天,就没这样幸运。被骂了个狗血淋头。由于是我先“犯人”,所以,我只好“哑口无言”。
被骂过后,我打了自己两耳光。这两耳光不是生别人气,而是“打自己,骂自己”,这几年白“修炼”了。我顶别人倒不是当心,我这人心中有数,别说一支笔,连几千元大红包,都能做到看都没看就给还老板。说“别说内部人”,更不是我当心说“我告状”。新任局长来了两年,我连一句话都没说过,更别说会找上门“告内部人”。
我常常骂自己,但打自己耳光倒是第一次,虽然是轻轻打着玩,但心里还是非常生自己气的。然而,打归打,骂归骂,自己还是心中有数的。人生本无常,每个人心中都有“看不顺眼”的人和事,听不顺耳的“逆耳话”。当自己不顺“别人”时,挨骂就再正常不过了,有时候,不挨别人打就是好事。做事先做人,自己做人说话有欠缺,挨点骂也是理所当然。如果没挨骂,怎么又来“并非恶语也伤人”一文。
通过几年修炼,如今的我,便有不同看法,也基本能做到有话能比较心平气和的“好好”说,不至于像原先“开口必大声,大声大开口”,好像不大声就出不了声音。然而声音可以改,人的思维模式哪能一下就能改得了。我真无意恶语伤人,实际上,事实求是地讲,我说出的也并非“恶语”。然而,事实证明,并非“恶语”才伤人。指出别人“缺点和错误”,才是真正最“伤人又伤已”。因为,很多人就靠你认为的“缺点发存和发展”。所以,很多事情,并非你认为“缺点和错误”就是“缺点和错误”。
曾有位同事对我说过“你是属于选择性交往的人”。他说的一点没错,我这人做事比较主张“公平”。而很多人主张“关系与人情”至上。他们的处世哲学是“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其实这次被骂早在情理之中。是我不“官本位”所至。人家早就对我有意见了,只是找不到机会。现在,我犯人在先,正好抓到机会。不骂你一个狗血淋头才怪你。
当今社会,无论当领导和还是当兵,其实,每个人都是火药桶,炸药包,只是找不到机会,找不到对象,尤其是哪些“无品级的官”,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当了点小官,又想找“官”的感觉,而哪些“无品级的官”同事,又往往不拿他们当“官”对待,心中早就是一把未点燃的火,这把火正好被我这个有点“二”的人点燃。
看来,人主要还是随缘。如若有缘,再“恶语”也不“伤人”,如若无缘,一句“心平气和”的语言也把人伤害。如若有缘,不用语言也“相互理解和支持”,如若无缘,很多人,整天笑脸相对,心中也“似若仇敌。
第二篇:执念并非殇杂文随笔
你可曾在心底默默许下一个诺言,说着永不忘记;你又可曾爱过一个人,愿穷尽一生,换他一眼深情。你有没有在夕阳落下后才想起一日之事完成的,寥寥无几,友有没有在等他悄然离去,才明白故人难寻。我们在很多时候嘴上说着“永记心底”,却又在风吹起卷角的那一页将它忘记。我们明明可以坚持到底,却因繁华世俗背信弃义。但即便如此,你有没有一种执念,这种执念可以让你明知道你超越底线,却也能让你固执的背叛全世界。如果有,请你珍惜。
执念,或许需要数年,也或许只在一瞬之间。无关时限,只是在刹那间你心拨转的那根弦,是否等来余音相接。不怕与时间为敌,不惜背叛自己,这是执念;与困难相拥,愈挫愈勇,哪怕只换来昙花一现,这亦是执念。
能看到希望的,执念便变成了信念;只剩下迷茫的,初心幻化作执念。其实无论是什么,亦或是为了什么,它总归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能让我们在疲惫时想起可以淡淡一笑,转眼将烦恼化过往云烟。执念,有好也有坏。有人说,执念太深,伤己伤根。可我认为,执念太深,证明太过认真,而太过认真就恰好印证了人的本性——得不到的想要拼命得到,得到了的却又不珍惜。只在最后一刻,当它想要远离,却又难舍难分。执念影响很大,轻则数载,重则一生。我从没放下过心中的执念,也并不打算忘记。我自诩心如止水,心潭平静无半点涟漪。因此,我不需要忘记。因为,但是,唯一能将我击败的敌人,也是唯一能拯救我的圣灵。
多数人一旦有了执念为其所惑,被其所困。想要忘记,谈何容易?可如真想放弃,又岂有不行之理。有时候,你需要的,并不是刻意忘记,也不是试着麻痹自己。你只需要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初心,将它在放入心里,物极必反,当你觉得它已经超越了生命的永恒,跨越了时间的无限时,也正是它终将被你遗忘之时。为什么呢?试想,如果一个东西已经凌驾于自己,那么它必不会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独立于你生命外的个体。放下一个与生命无牵挂的个体,总比放下一部分生命要容易。所以,如果你爱一个人,别爱得太深,过犹不及。
当然,凡事都有特例。人们对执念这东西普遍持贬低态度,但至少它在我这里是神圣的,是有全新含义的。也有人会对执念很看重。即使那真是毒药,也甘之如饴。爱与执念,相生相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是活的,执念便也是活的,爱是纯的,执念便没了那迷茫,偏激的一面。
总而言之,不要把执念当敌人。因为它的根也是爱,也是初心。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它,你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把执念当作朋友,它能生出希望,也能变成信念。万物相生相克,与执念相生的,是初心,与其相对的,也是初心。用初心去对待的东西也可能会变成执念,在这过程中就会有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观精神发生的改变。显然,前者较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也很简单的。当一种感情是纯洁又是平凡的时候,它便是无懈可击的时候。这也又是回归到了人的本性——不甘平凡。因为不甘平凡,所以对平凡的感情变很容易忽略,很容易看清。又因为看的很轻,所以不会太过用心,不会忘乎所以,自然不会有执念。
人从产生执念到被其所困,再到越陷越深。终归是会让自己放下。如果想不让自己受伤,从最开始就应该将自己定义为平凡。心灵的平凡,对所有事情都是温和的,是细腻的,这便够了。
陷得太深,不如问问自己是否太过认真。
第三篇:看穿不说穿戾气伤人杂文随笔
带着戾气伤害旁人,自己也被伤及一身,是否值得?问及心里,想得费神。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你再淡定,但还是会有所担心。未经历过风雨,不知当中的艰辛,经历过后,风平浪静,犹如无事发生。
静下心来,细想下去,问题原因还是可寻。归根到底源于私心还有想当观众的心态,遍布可寻这是病态,要不得,要不得。
谈及细节,不禁皱眉,欲想破口大骂。但及时停息,此刻需各退一步,回到双方的出发点,为的只要一个满意的结果。
言语本身是动听的,但有时夹杂着过多的个人因素(感情、偏见)会对这番谈话变得没有意思。思,思之,我的名字里仅有的一个字,要时常思考、反省,为的是不要重复犯错。
错,本身没有对或错的。看它是归于人或事,看怎样的评析;若不重要,小错小过,记之改正便可;若重要,则要严惩,为的是错误影响其后果的严重性。
为了得其职位,在背后用心良苦,人前人后各一模样,为的只是讨好,虚伪、讨厌、远离便是我的答案,事后还说尽奉承的话语,你可知道,你是何其的丑陋?唯一能做的是看穿不拆穿,提防你,远离你,还有……可怜你。
第四篇:也说过年杂文随笔
过年,就是盯着电脑心动过速、面红耳赤、焦虑难耐地抢一张心仪的回家的火车票;就是叔叔忙着接站等侄子下车的那一刻;就是弟弟一过腊月二十三就张罗着选上好的黑豆,拿到村里磨坊去皮,在豆腐坊排队等候磨豆、滤浆、打卤、制压成型的那股忙活劲;弟媳们择菜,买水果,炖肉,妻子贴“喜”的那个喜气和谐劲;就是弟弟、侄儿高掛灯笼,贴春联的那个热闹气儿;过年就是我们兄弟众人旺火选址、支架、选炭快,垒旺火的帮衬劲;过年就是除夕下午一家老小穿着新衣,拿着供香,纸钱,由最小的咿呀学语的小侄儿提着灯笼神圣地走出村外上百米,朝着列祖列宗坟茔方向焚香、膜拜、邀约回家过年的虔诚劲;过年就是母亲陪着儿子媳妇们、孙辈们家长里短,絮叨全家过往的亲热劲儿。过年就是我知天命之年,年年离家向远方,年年挤着回家的急切劲。
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年自然就在哪里,因为母亲在这里。
第五篇:原来管鲍之交并非一蹴而就杂文随笔
“朋友”二字,可以理解为有交情的人。不过在社交面越来越广的当下,朋友一词变得尤为普遍,哪怕是点头之交,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加了个微信,此后没说过一句话,亦或是朋友介绍下帮了个忙,都能称兄道弟,对外称“这是我朋友”。虽然朋友说出来很容易,但是要想成为真正的好朋友,那心中就得时刻守着一个“义”字。
在历史上有很多感人的兄弟情,都像是吴宇森执导《英雄本色》的前传似的。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管鲍之交”,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这个成语往往形容两个人关系好、特别铁。不过在我看来,管鲍之交实际上也是因为患难之交。
管仲也叫夷吾,这是他的名。“师夷长技以制夷”,夷通常指外国人。和吾搭配在一起,就是:“我是外地人”。还别说,管仲日子过得的确相当凑合,他从小家里就不是很富裕,基本每天都徘徊在吃饱与吃不饱的边缘。所以,管仲的心情估计也不会太好,每天都是陷入深深的沉思,想着“怎么才能有钱呢?”毕竟天无绝人之路,这个时候管仲认识了鲍叔牙,鲍叔牙慧眼识珠,认为管仲会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于是特别欣赏管仲。管仲也没事就跟鲍叔牙商量一些高大上的问题,管仲总是问他:“你说,我怎么才能有钱呢?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任性的人呢?”鲍叔牙赶紧安慰一下,“你已经很任性了。”管仲点点头,“也是,我现在就差有钱了,这样就能凑齐有钱任性了。”
鲍叔牙是个热心肠,帮着管仲出主意,“要不咱们合伙经商?”
管仲看了看他,“没钱。”
“你没钱,我有啊,钱我可以出,到时候你帮着拿拿主意就行了。”
“拿什么主意啊?”
“比方说,咱开店卖什么?”
“卖小商品吧,卖的多回本快。”
“这主意不错,那起个啥店名呢?”
“小商品市场?”
“不够有特色,再想一个”
“没了。”
“想到了,干脆以名字命名吧,管仲兄弟,你叫啥名来着?”
“夷吾。”
“不如我们就叫夷吾小商品市场吧。”
“夷吾小商品市场,这名字怎么这么熟啊?你怎么不用你的名字命名啊?”
“不行,那多寒碜啊。”
“算了,看你这么有诚意,那我就勉为其难的答应你吧。”管仲这是正饿着,也没什么谈判资本。就这么一来二去,俩人就开始合伙做买卖,别看管仲一分钱没出,分钱的时候,那可是各种稳准狠啊。眼皮连眨都不带眨的,拿钱特别快。按理说虽然是合伙开的买卖,但是是鲍叔牙出的钱,分钱却是管仲拿大头,弄得伙计们都说鲍叔牙当了冤大头。
总之,历史上的鲍叔牙对管仲的帮助,很有点做慈善的感觉,对他处处忍让。大概这就是因为鲍叔牙心中守着的义气吧。
后来两个人在商海里的确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买卖还是黄了。因为让管仲帮着出主意吧,他没用。让管仲跟着分钱吧,他没够。鲍叔牙心想,“虽然不能怪管仲,毕竟兄弟一场。但是在这么作下去,可就要殆了。所谓no zuo no die啊。事到如今只有鼓励管仲兄弟去当公务员了。”管仲的心理工作还是很好做的,因为他本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抱负,一番未来事业的美好蓝图似乎正朝他慢慢展开。经过一番努力,管仲终于刷新了公务员被开除的记录,他居然当多少次公务员就被开除多少次。古时的公务员如果做错事或者能力不行,那都得随时下岗,估计下岗之前,还会在备注里写道:此人临时工。
文职不行,咱来武斗吧。管仲、鲍叔牙俩人又拉着小手去当兵了。但是想当好兵也不容易,那可是真刀真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动不动尸横遍野。每天见抛头颅洒热血,那可不是西红柿炒番茄。一到战场上,只见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勇敢的冲在最后面,跑得比乌龟还慢。一说要撤退了,管仲犹如蛟龙出海,速度一下就上来了,直接甩出刘翔几条街。周围的战友看到了,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这不是一般的任性!”正当战友们想用实际行动告诉管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鲍叔牙站出来解围了,“他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还有老母要养。”一番声泪俱下的说辞,管仲才转危为安。在最关键的时候,总是鲍叔牙挺身而出,鲍叔牙很有点《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味道。
不过,没过多久,鲍叔牙和管仲就分道扬镳了。因为他们选择了不一样的主公,鲍叔牙选择了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管仲没猜透未来,他选择的是公子纠。本来这两位公子是没有机会登上齐国大王的宝座的,但是偏偏齐国出了一个荒淫无道,喜怒无常的齐襄公。
于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了鲁国和莒国。谁料想,不久齐国便内乱了,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王。然而公孙无知后来就输在了无知上,他不知道帝王这个职业做不好是个高危行业,结果他也被杀了。此时齐国群龙无首,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跟手下们商量了起来。
“这是什么个情况?”
“这说明机会来了。”
“跑吗?”
“跑。赶紧抢,再不跑去齐国就来不及了!”
政坛上最搞笑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什么执政理念,德行威望,全给我靠边,跑得快的才是王道。谁先跑到齐国,谁就是齐国的大王,成败在此一举。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不过光跑也不行,边跑边阻挡对手,岂不更加事半功倍?管仲很聪明,想到了在中途拦截公子小白,还真的被他给拦截成功了。“给我站住!你跑的这么快,你妈知道吗?”
此时鲍叔牙大义凛然地站出来说了一句:“不知道。甭说我妈了,我都不知道我能跑这么快。”公子小白在一旁差点一口鲜血喷出来,“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鲍叔牙对着管仲喊道:“管仲你给我听着,在你面前的是齐国未来的大王,你速速退下。”
“哈哈哈,齐国的大王?知心妄想,看箭。”
话音刚落,一支箭就直奔公子小白而去,小白轻蔑的笑了笑便应声倒地。鲍叔牙点点头,“有笑的功夫,还不如躲一下呢……”这可美死了管仲,射杀对手主公那可是大功一件,连忙回去报信。这时,公子小白才慢慢爬了起来,怎么回事呢?原来管仲这一箭并没有击中他的人,顶多只是击中了他的腰带。只见公子小白提着裤子,下令继续赶路。
而公子纠一位对手已死,大王之位已经收入囊中,便开始放慢脚步,欣赏起沿途的风光,“以后就得当大王了,得好好工作了,先旅游一下吧。”当他们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公子小白早已即位。估计那一瞬间,公子纠他们都石化了,头顶再飘来几只乌鸦。
命运何其残酷,先给你希望,再叫你失望。此时的公子小白已经变成了齐桓公,公子纠死了,那射箭射偏了的管仲是杀是留呢?这全凭齐王一句话。齐桓公本想杀了管仲,但这个时候,鲍叔牙又站了出来,“管仲不能杀,大王想成就霸业,必须得让他当丞相。”
“可是我本来想让您来当丞相辅佐我。”
“大王,万万不可。”随后,鲍叔牙列出了自己不如管仲的五个原因。
这件事就记录在《国语》里面,说:“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鲍叔牙说:“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以宽厚慈惠来安抚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如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如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如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更加勇猛,我不如他。”
“大王若只想治理国家,我足矣。但大王如果要想成就霸业,只有让管仲来。”
果然,齐桓公用了管仲,而管仲也帮助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鲍叔牙放弃了丞相之位,几乎给管仲当了一辈子副手。不过正是因为鲍叔牙的无私,才成就了管鲍之交的佳话。若一生有此知己,我想人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