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中华文字演变及其传播
第一章 中华文字演变及其传播
第一节 汉字及其形体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1、古史的传说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
2、据考古资料对汉字起源的研究,文学家主要认为汉字有两个来源。
二、甲骨文(殷墟文字、卜辞、殷契、契文)
1.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1899年王懿荣发现,罗振玉贡献巨大。
2.从甲骨文的传播方式看,商王及依附于他的神职人员通过控制文字记载来垄断媒介权利。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1.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演变总趋势:笔画线条化 字形符号化 结构规范化字集标准化 3.甲骨文,其文字的结构的不确定必然影响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四、繁体字与简化字
简化字和繁体字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繁体字,就没有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也无所谓繁体字。
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
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那些汉字。简化字不一定就是结构简单的汉字
人、一、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戈 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就是繁体字
鹪、鹩、蹿、爨、馕 鏊、疆、鼙、鬻、冀
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古代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云”:原本是“雲”的古本字,表示云彩的象形字,甲骨文 在(二即“上”,表示天宇)的下面加一弯舒卷的线条
,表示气流在天上流动。所以造字本义:气团在天空飘浮, 金文、早期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写成舒卷的汽流状,突出流动形象。“云”是天空飘浮的气团。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
“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甲骨文;像盛器的开口处有水,造字本义:盛器水满而溢出。
金文将甲骨文的“水”简写成。篆文由横向的“水”、“皿”会义,突出盛器中的水横流。隶书将篆文的“水”写成将篆文的“皿”写成。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占用了益的本义。当“益”的“横溢”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溢”代替。
“其”:本义为土筐,后借来做虚字用,而为本义另造了一个新字“箕”。虚词“其”即为假借字。其,簸也。从竹,象形。(《说文解字》)
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简化字。
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
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
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
简化汉字,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目的是方便使用汉字。
简化字和繁体字二者不是完全一一对应,有些简化字合并了别的繁体字的意义,代表了几个字。
“面”:表示面颊、面容、方面;“麵” 表示面条、面粉。汉字简化后,“麵” 废除了,其意义合并到“面”字中去了。当需要使用繁体字时,在“面颊、面容、面谈、面对面”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面”,在“吃面、面食、面粉”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麵”。
隶书阶段以后,汉字的象形性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明显地进入了以简化为主的阶段。
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
第二节
中国语言文字在海外
“汉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存在和影响的广大区域。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被统称为“汉文化圈” 或者“汉文化区”。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地域广阔,自身的情况很复杂,所以它对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汉语对周邻民族的语言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凡是汉文化波及之处,都有汉语的足印。汉语对外民族语言的影响,沿三个地理方向进行:
向东:覆盖朝鲜半岛及日本群岛,即东亚文化圈;向西北:通过丝绸之路向外扩散。向南:沿“海上丝绸之路”南括东南亚,远及西欧。
汉语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影响最深。
汉语对东南亚诸语种的影响。当地生活着的华人,经过长期的接触,语言互相渗透。汉语对西欧中亚诸语的影响,主要随着中国物品及文化的传入而带去一些借词。
例如汉语“茶”的语音。南洋、西欧诸国“茶”这个词借自汉语。读音有两个系统:沿陆路 向北、西、东北传至俄波意蒙朝日,茶读作cai或ca;沿海路传至西欧诸国,茶读作“the”或“tee”,英语读“tea”。
一、汉语在朝鲜半岛
朝鲜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紧密。
朝鲜半岛古时文化发达,被称为东亚地区汉族以外“程度最高者”。“貂族”。箕子入朝 的传说。箕子入朝传去了商周时期先进的文化,农耕、养蚕、织作技术,大量青铜器。“尚白”习俗。
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流,语言发展受到影响。《说文》收录专门记录朝鲜语言的汉字。中国古代“五色”:白、赤、黄、黑、青,衍生出“尚色”制度。
“古代的尚色制度是五德始终说的体现。黄帝土德,色尚黄;禹木德,色尚青;汤金德,色尚白;周火德,色尚赤”。(刘云泉《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
“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未,唐以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明史·舆服三》)
朝鲜人自幼学习《诗》《书》《礼》《易》《春秋》等中国经典,书写汉文。
唐代时,高句丽国设立太学,鼓励人们学习并掌握汉文。高丽国内阅读汉文籍成为风尚,《文选》成为热门读物。
朝鲜语受汉语影响极深,从汉语中借入大量词汇,一直到现代。现代朝鲜语借自汉语的词汇占60%以上。
朝鲜语中借入丰富的汉语词汇,从上古延续至今,许多词语固定在朝鲜语中,已不觉得是外来语了,如“兄”、“床”、“伯父”等。
朝鲜语中许多汉语借词词义已发生变化,不再是当初借入时的意义。缩小、扩大、转移。
总角:汉语指未成年之少男少女;朝语指未婚男青年。(缩小)
嫂:汉语指哥哥的妻子;朝语亦兼指弟弟的妻子。(扩大)
妹夫:朝语还包括姐姐的丈夫。(扩大)
归乡:汉语指返回家乡;朝语指“流放”。(转移)
山行:汉语指行走于山中;朝语指“狩猎”。(转移)
二、汉语在日本
日本受中国典籍文化影响巨大,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相当早。日本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用汉字写汉文,模仿汉语发音读汉字。
日本民族早就与中国有来往,《后汉书东夷列传》有“倭奴国”记载。还有秦始皇时期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到日本定居的传说。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早期主要有三途:
一是中国人到日本传学,定居;
二是通过朝鲜半岛逐渐影响至日本群岛;
三是日本人来中国,接触到丰富的中国文化,带回日本。日本人种植水稻、冶炼铁器,便是由中国渔民传入的。
自汉朝始,日本经常派使者来中国朝见,中国也派使者前往日本,双方交流渐趋频繁,到隋唐时达到高峰。
日本文字:从万叶假名(假:借来的;名:文字)到片假名、平假名。
三、汉语在越南
越南很早就与中国有来往。考古发掘证明,越南早期文化和蜀文化近似。“百越”(长江中下游、岭南诸多民族之称)之南即越南。
汉武帝时,中央政府在南越设置九郡,直接隶属中央,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就位于今日越南境内。秦汉间,大量的犯人被发配、迁徙到交趾。带去中原文化和语言。
汉语越化:大约在中国的宋朝时,越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喃字模仿汉字,用来记录越南语。
四、汉语在东南亚
汉语对东南亚及南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华人口语来实现的,闽南话,粤语。
泰语借入多种方言成分:“牌”念成bai,是海南音;“字号”发“yihao”,“税”称作sui,是潮州方音;“鸡”叫作kai,“银”叫作ngun,“金”为kham,这是广东方言;“行”读为hang,“茶”念做cha,“瓜”读作gua,则是普通话的语音。
表示植物的汉语借词,印度尼西亚语种有pecai(白菜),leici(荔枝),kucai(韭菜),ginseng(人参),poko(薄荷)等。
汉语汉字在新加坡是法定的语言文字,由于语言的使用环境不同,新加坡华语在日常运用中呈现出与中国不一样的风格。在口头语里,经常夹杂大量的外语词或汉语方言词。杂用方言、外语的现象在海外华人圈及港、台等地的口语中相当普遍。
例子:
甲:Alamak!叫你买mee-rebus,你却跑去买mee-soto,mee-rebus和mee-soto都不分,bodoh啦!
乙:“起风头”,你不要sukasuka就骂人,你这么smart,不会自己去买咩,我又不是你的maid!给你买就已经“偷笑”了,还要make so much noise!
五、汉语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借着中国物品及技术的传播,汉语语词也进入欧洲各国的语言当中。例如各国的“丝”这个词都是从汉语借来的。现代英语“丝”作silk,是由中世纪英语silk或selk变来的,而后者又是盎格鲁-撒克逊语sealc之演化,欧洲各国的“丝”读音都于此类似,或正源于这个sealc或sealoc。它们最初之源头是汉语“丝”字。17、18世纪,中国沿海贸易繁荣,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运往欧洲,有关丝织品的借词也多了起来。在英语中,就有canton-crape(广东绉纱),pongee(本机绸),chefoo(芝罘绸)等词,甚至干脆用pekin来称呼北京产的缎子,用nankeen来指南京产的黄棉布。另外的一些例子:
文化词:kongfu 功夫;kowtow 叩头;chopsuey中国菜(“杂碎”);yumcha 饮茶(澳大利亚英语);typhoon 台风(“大风”)。
物品词:gingko 银杏;lychee 荔枝;kymquat 金橘;ginseng 人参;sampan 舢板。
第二篇:钟馗故事的传播方式与演变过程
端午节传统的辟邪挡灾风俗习惯之三:贴钟馗像。
对于钟馗的形象,想必都已经家喻户晓啦。据说钟馗被阎王封作平鬼大元帅,在民间更是以镇宅驱邪纳吉祥之意。所以在端午节前后,就会有不少人家中悬挂 钟馗形象的画像,或者天师符,以驱散家中的煞气。
钟馗故事的传播方式与演变过程
摘要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 ,他来源于远古人们用来驱鬼的法器终葵(终椎)。钟馗故事产生以后 ,以经文、愿文、文人笔记、逸史、戏曲、小说、绘画等多种方式传播 ,其故事也传到了邻国日本 ,影响了日本文化。关键词:钟馗;终葵;传播方式;演变过程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且又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人物。他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 ,从荒诞不经到合乎情理 ,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钟馗的起源问题 ,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不过 ,随着诸多研究者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 ,钟馗的起源问题终于有了较为合理而又可信的说法 ,即钟馗由驱鬼法器“终葵 ”演变而来。这种说法是建立在文献考证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的。但如何演变 ,目前尚无更为合理的说法。其实终葵实有其物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它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跨越式发展 ,中间不能没有一个过渡性环节。而能起这个重大作用的可能就是殷人仲傀(也写作“仲虺 ”、“中归 ”等)。他的名字屡见于先秦及汉代典籍中。从记载可知 ,他“本为巫相 ,兼为驱鬼之方相 ”。夏商周三代巫风盛行 ,在国家礼制方面 ,恪守“先鬼而后礼 ”的基本原则。由于对鬼的敬畏 ,巫这一官职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人们都想依靠他对鬼的震慑力来消除心头的无形恐惧。于是身为巫相的仲傀 ,其身份就极具特殊性 ,加上他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们不免会对他产生深深的仰慕和崇拜。而当时所用之驱傩器物本来就叫终葵 ,终葵又与仲傀语音相通。时人及后人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解 ,把二者等同起来 ,以为终葵就是仲傀 ,仲傀也即终葵。它们在巫风盛行的殷商时期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实现了法器终葵的人格化转变。这在先秦典籍中可得到印证。《周礼 ·冬官考工记下 》记载 :“大圭长三尺 ,杼上终葵首 ,天子服之。”为何要将终葵置于象征权力的大圭上呢 ? 郭志强、董国炎《论钟馗形象的演变 》一文认为 ,这是“由于仲傀为商之重臣 ,为了回避祈福驱鬼与祭祖时的矛盾与尴尬 ,周朝统治者将其物化为圭上之椎形物 ,这样既可祈求仲傀祈福驱鬼 ,又避免了周王室之尴尬处境。”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周天子将终葵置于大圭上的做法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出于对鬼神的畏惧 ,另一方面是对商巫相仲傀的敬慕。从这个意义上说 ,二者兼而有之。并不仅仅是出于单方面的需要而置终葵于大圭上 ,因为当时驱鬼的主要负责人是方相氏 ,而天子将安装终葵之大圭带在身边是将其看作自己以及权力的保护者 ,这样终葵也就渐渐有了人的特性。至于在后代的传说中的钟馗没有被写成“仲傀 ”或“终葵 ”,这也许是人们的造神心理使然。的确 ,无论是作为驱鬼之物的“终葵 ”,还是身为巫相的仲傀 ,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或行为有些神秘 , 但毕竟都是客观存在又具体可感的物或人 ,而后世的钟馗又以鬼的面貌出现 ,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的觉悟不断提高 ,远古的终葵和商巫相仲傀不能直接构成对人们心灵的震撼 ,所以后人在依据传说造神的过程中 ,有意或无意地避开真实存在的物或人 ,而借用了一个与之读音相同的人名“钟馗 ”,同时又将终葵的特性和仲傀的神秘性杂糅 ,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神 ———钟馗。伴随着钟馗形象的出现 ,钟馗的故事也就大量产生了。钟馗故事形成以后 ,以多种方式传播 ,既有道教经文、愿文 ,又有文人笔记史料 ,还有戏剧、小说、绘画等多种形式 ,使钟馗故事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同途径、不同方式的传播中 ,钟馗形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满 ,钟馗故事也逐渐系统、丰富。1.经文与愿文
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 》(写于晋末)有关于钟馗的最早记载 ,其《斩鬼第七 》云:“今何鬼来病主人 ,主人今危厄 ,太上遣力士、赤卒 ,杀鬼之众万亿 ,孔子执刀 ,武王缚
之 ,钟馗打杀(刹)得 ,便付之辟邪。”这段经文虽无钟馗形象的具体描写 ,记述也较简略 ,但钟馗的职责却很明确 ,协助孔子、武王二圣 ,专事斩鬼 ,同时又具备了辟邪的能力。这也许是钟馗故事的萌芽期 ,从朴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钟馗的最初面貌特征 ,即凶狠、粗暴和野蛮 ,不问是非曲直 ,见鬼即诛。这与远古人们以恶制恶的观念有关 ,以为冥冥鬼怪多是狰狞恐怖、害人性命的 ,于是钟馗作为鬼神 ,理应斩除恶鬼 ,佑护善类 ,不容有丝毫的犹豫与妥协。另外 ,敦煌写本“斯 2055”《驱傩词 》(被王重民定名为《除夕钟馗驱傩文 》)中也有关于钟馗的描写 :正月杨(阳)春担(佳)节 ,万物咸宜。春龙欲腾波海 ,以(异)瑞乞敬今时。大王福如山岳 ,门兴壹宅光辉。今夜新受节义(仪),九天龙奉(凤)俱飞。五道将军亲至 ,虎(步)领十万熊罴。衣(又)领铜头铁额 ,魂(浑)身总着豹皮。教使朱砂染赤 ,咸称我是钟馗。捉取浮游浪鬼 ,积郡扫出三峗。学郎不才之庆(器),敢请宫(恭)奉 □□。音声。这篇愿文约写于中晚唐时期 ,首先表达对新年新气象的祝愿 :万物都沉浸在喜庆的正月佳节里 ,感到舒适惬意。生机勃勃的春天将要到来 ,欢乐祥和的瑞气也即降临。预祝大王您健康长寿 ,阖家欢乐。接着介绍驱傩的情景 :今夜按照规定要举行驱傩活动 ,龙凤已在天上盘旋翱翔 ,预告吉祥。五道将军亲临现场 ,他率领十万熊罴一样的威武之师 ,又有铜头铁额的雄壮之众紧紧相随 ,他们身着豹皮 ,面涂朱砂 ,个个高声呼喊着 :“我是钟馗。专来捉取浮游浪鬼 ,你们赶快滚出敦煌胜境吧!”最后是对“学郎 ”的勉励 ,希望他学有所成 ,仕途顺利。用艾丽白的话说 ,这是“此文作者的个人干预 ”“是对于写下此文的学士广施恩德的地方 ”除《驱傩文 》外 ,敦煌愿文“儿郎伟 ”中还有许多描绘钟馗的文字 ,如“伯 2569”:“驱傩之法 ,自昔轩辕。钟馗、白泽 ,统领居仙。怪禽异兽 ,九尾通天。总向我皇境内 ,呈祥并在新年。”“中(钟)馗并白宅(泽),扫障并妖纷。”此二处“统领诸仙 ”的驱鬼神除了钟馗外 ,还有白泽。“伯 3552”:“适从远来至宫门 ,正见鬼子一郡郡(群群), ⋯⋯唤中(钟)夔(馗),兰(拦)着门。弃头上 ,放气薰。慑肋折 ,抽却筋。拔出舌 ,割却唇。正南直须
千里外 ,正北远去亦(不)须论。”这里又具体描写了钟馗捉鬼杀鬼的场面 ,虽显血腥与残忍 ,却极富动感与情趣。“伯 4976”:“应是浮游浪鬼 ,付与钟夔(馗)大郎。”该处钟馗的职责 ———捉取浮游浪鬼 ,与《驱傩文 》中的钟馗相同。另外 ,敦煌傩歌中还有一首《还京乐 》,是专门写给扮演钟馗的演员歌唱的 :“知道终驱勇猛 ,世间专。能翻海 ,解逾山 ,捉鬼不曾闲。见我手中宝剑 ,刃新磨。(斩)妖魅 ,驱邪魔。”唱词渲染了钟馗的捉鬼本领 ,并为钟馗配上了一把斩鬼驱魔的锋利宝剑。2.笔记史料记载
吴道子画钟馗的故事在唐末五代时已广为传播 ,《太平广记 》曾引《野人闻话 》,记载吴道子所画钟馗的形象是 :“衣蓝衫 ,革享一足 ,眇一目 ,腰一笏 ,巾裹 ,而蓬发垂鬓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补笔谈 》(卷三)被公认为是最早的有关钟馗故事较完整的文献记载 ,其完备的故事情节堪为人称道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 ,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 :明皇开元讲武骊山 ,岁翠华还宫 ,上不怪 ,因痁作 ,将逾月。巫医殚伎 ,不能致良。忽一夕 ,梦二鬼 ,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 ,犊鼻屦 ,一足跣 ,一足悬一屦 , 一大筠纸扇 ,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 ,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 ,衣蓝裳 ,袒一臂 ,鞟双足 ,乃捉其小者 ,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 :“尔何人也 ?”奏云 :“臣钟馗氏 ,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 ,痁若顿瘳 ,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 ,告之以梦 ,曰 :“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
旨 ,恍若有睹 ,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 :“是卿与朕同梦耳 ,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 :“陛下忧劳宵旰 ,以衡石妨膳 ,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 ,以卫圣德。”因舞蹈 ,上千万岁寿。上大悦 ,劳之百金 ,批曰 :“灵祇应梦 ,厥疾全瘳。烈士除妖 ,实须称奖。因图异状 ,颁显有司。岁暮驱除 ,可宜遍识。以祛邪魅 ,兼静妖氛。仍告天下 ,悉仿知委。”熙宁五年 ,上令画工摹拓镌板 ,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 ,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观此题相记 ,似始于开元时。这里的钟馗故事是沈括在晚唐周繇《梦舞钟馗赋 》的基础上 ,结合当时的钟馗传说以及自己的理解而写成的。《梦舞钟馗赋 》写唐明皇梦钟馗捉鬼的故事 ,简要刻画了钟馗形象。沈括则以梦为背景 ,详细叙说了钟馗治鬼的故事 :钟馗是个武举不捷的失意之士 ,有“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的坚定信念;外貌古怪奇特 ———“戴帽 ,衣蓝裳 ,袒一臂 ,鞟双足 ”;治鬼手段高超 ,动作干净利落 ———“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 ”。唐明皇的病也奇迹般的痊愈了 ,最后诏画工吴道子绘《钟馗捉鬼图 》。稍后于沈括《梦溪笔谈 》记载钟馗故事的是《唐逸史 》,该书已佚 ,但明代陈耀文《天中记 》保留其有关钟馗之文字。故事内容与《梦溪笔谈 》所载大体相同 ,只是细节方面说得更透彻 ,从而使人们对钟馗故事的因果关系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如添加了唐明皇与小鬼的对话:小鬼窃太真绣香囊及明皇玉笛后 ,“上叱问之。小鬼奏曰 :臣乃虚耗也。上曰 :未闻虚耗之名。小鬼奏曰 :虚者 ,望空虚中 ,盗人物如贼;耗 ,即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 ,欲呼武士。”此细节突现了小鬼的机灵 ,也写出唐明皇恼羞成怒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状。有了这些情节作铺垫 ,下文捉鬼钟馗便不显得突兀。又钟馗自叙其身世及经历时说 :“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 ,羞归故里 ,触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 ,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这里仅添补数笔 ,但至关重要 ,与《梦溪笔谈 》之相关记述比较 ,有以下几处变化 : ①籍贯出身明确。前者只说“武举不捷之士 ”,籍贯和出身均未交代;后者明确交代钟馗是终南进士。②应举时间改易。前者为玄宗开元朝事;后者为两朝之事 ———钟馗高祖武德时应举 ,玄宗开元时捉鬼。③举科不同。前为武举 ,后为文举。后世钟馗故事多依文举说。④介绍死亡原因。前者只交代其为鬼 ,未说明死因;后者评述死因 ———功名心太强 ,因愿望未遂而羞归故里 ,触阶身亡。符合失意文人的心理 ,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⑤增补感恩原因。前者原因不明 ,只提誓除妖孽 ,后者为“奉旨赐绿袍以葬之 ”,是出于对皇帝的恩惠而“感恩 ,发誓与我王除天下之妖孽 ”。⑥增加鬼名。前者之鬼未有名 ,后者之鬼名“虚耗 ”。经过《唐逸史 》的增补 ,钟馗故事大致定型 ,后世的钟馗故事也基本以之为蓝本。实际上 ,在唐以前 ,“钟馗 ”的名字已开始流行并泛化。赵翼《陔余丛考 》卷三十五载:“后魏、北齐及周、隋间多有名钟馗者。”并得出结论:“古人名字 ,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
人们喜欢用佛仙鬼神类之名给自己取名字 ,则这类佛仙鬼神必有超凡的本领 ,能保佑人们平安幸福 ,而北魏、北齐及周、隋间这些名钟馗的人增多 ,则正说明此时为钟馗传说已经形成且日益盛行并深入人心之时。虽然钟馗传说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了 ,但不外乎驱鬼和辟邪两个方面 ,而且其驱鬼本领肯定相当高强 ,也许是神乎其神 ,连鬼闻其名也会逃之夭夭的 ,于是人们取其为名就是为了减少对鬼的恐惧 ,进而实现辟邪的目的。当然 ,人们取名钟馗还有一个可能 ,即为了顺应钟馗传说盛行的时代潮流而附庸风雅 ,听到别人取名钟馗 ,就人云亦云地给自己取名钟馗。无论怎么说 ,钟馗传说在当时的确很盛行。3.戏剧
以钟馗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从宋代起就有记载 ,宋周密《武林旧事 ·官本杂剧段数 》即有《钟 爨 》剧本。此后 ,明万历初年有队戏《钟馗显圣 》,即以钟馗为主角;郑之珍编《目连救母劝善记 》之《八殿寻母 》中有钟馗上场的描写。但这些剧本并未完整保存下来 ,即如《八殿寻母 》之钟馗也非故事主角。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钟馗戏当属明万历间教坊编演无名氏之《庆丰年五鬼闹钟馗 》。剧情是 :钟馗为终南人 ,自幼攻读儒业 ,因杨国忠从中作梗 ,两次落第。这次他又去参加考试 ,途中借宿五道将军庙 ,大耗、小耗二鬼乘其熟睡 ,偷其唐巾 ,被钟醒后赶走;殿试时钟馗“文才广览 ,诗句惊人 ,有谈天论地秀气 ,此人中第一名进士 ”,正
当殿头官奏知圣上封他为头名状元时 ,钟馗却魂归冥路。他死后 ,被上帝封为判官 ,“管领天下邪魔鬼怪 ”,但钟馗仍不忘殿头官的知遇之恩 ,将纠缠殿头官的大耗、小耗及五方鬼全都降服 ,殿头官“奏知了圣上 ,着普天下人民尽都画他形象 ,与他立庙 ”。此后 ,明清其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五鬼闹判 ”的故事 ,也即“五鬼闹钟馗 ”(判已成为钟馗的代名词)的故事 ,使钟馗传说广为流布 ,日益盛行。刘锡诚《钟馗传说的文人化趋向及现代流传 》一文列出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第十九回《灵曜府五鬼闹判 》,《金瓶梅词话 》第六十 五回演出百戏中有《五鬼闹判 》、《钟馗戏小鬼 》等 ,《牡丹亭 》有《冥判 》一出
这些都说明钟馗故事在当时的新发展。清初张大复传奇《天下乐 》是钟馗戏的集大成者 ,它收编了所有的钟馗戏 ,惜多已亡佚(仅有《嫁妹 》一出)。《嫁妹 》大意是:唐高祖开科取士 ,钟馗欲赴京应举 ,贫乏无资 ,钱塘富商杜平“赠百金为资斧 ,佐以宝剑 ”,“且使婢
为其妹役 ”。后来钟馗醉闹瑜珈道场 ,“毁榜殴僧 ”,见怒于观音大士 ,大士命“五穷鬼损其福 ,五厉鬼夺其算 ”,结果 ,钟馗在赶往长安途中 ,经过阴山穷谷时 ,为众鬼毁容。接着钟馗入京就试 ,获中会元 ,却因殿试之时 ,貌丑被黜 ,自触阶殒身。玉帝知其不幸遭遇后 ,悯其正直无私 ,怀才沦落 ,封为驱邪斩祟将军 ,领鬼三千 ,专管人间祟鬼厉气。后来杜平为钟馗伸冤 ,高祖追封钟馗为状元。钟馗为感激杜平的恩德 ,将小妹嫁给杜平。至此 ,钟馗故事已经相当完备了。在《嫁妹 》中 ,钟馗嫁妹又被作为主要剧情加以铺染 ,说明钟馗这个人物的故事也更加复杂和人性化了。4.小说 明清时期 ,有三部关于钟馗的长篇小说问世 ,它们都是根据钟馗的传说加工、改编而成的 ,分别是成书于万历时的《钟馗全传 》、康熙时的《斩鬼传 》和乾隆时的《平鬼传 》。这三部小说情节不同 ,通过对各种各样鬼的描写以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 ,歌颂了钟馗坚持正义 ,反对邪恶的斗争精神 ,寄托了人们追求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故这些小说“并非是讲鬼的鬼怪小说 ,而是写人的讽刺小说 ”钟馗小说的情节敷衍 ,使钟馗故事的情节更加复杂 ,也使钟馗形象的演变更趋人性化、民间化了。5.绘画
钟馗及其故事也是历代画家最热衷的题材之一 ,钟馗画成了中国人物画廊里的一道独特景观。从传说中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 》开始 ,一直到近代乃至当今 ,画钟馗的画家代不乏人 ,名作层出不穷。不过 ,画家笔下的钟馗形象有一个巨大的转变 ,那就是钟馗的神圣性已经减弱 ,基本上已不属于古代傩仪中那个戴着面具 ,狰狞可怕的斩鬼勇士的形象了 ,而逐渐变成了人情味十足的普通士人或百姓的形象。从文献资料记载以及传世的钟馗画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这一发展轨迹。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 》仅为传说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卷六《近事 》和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五中有描述 ,但并没有人见过。五代有周文矩的五幅《钟馗小妹图 》,石恪《鬼百戏图 》、《钟馗氏小妹图 》;宋代有李公麟《钟馗嫁妹图 》,梁楷《钟馗策蹇寻梅图 》,马和之《松下读书钟馗 》,龚开《钟进士移居图 》、《中山出游图 》;元代有王蒙《寒林钟馗 》,王振鹏《钟馗嫁妹图 》;明代有陈洪绶《簪花钟馗图 》,戴进《钟馗夜游图 》,尤求《钟馗小妹图 》,钱谷《钟老移家图 》、《寒林钟馗图 》,李士达《寒林钟馗图 》;清代有华新罗《钟馗嫁妹图 》、《午睡钟馗图 》,全廷标《钟馗探梅图 》,罗聘《醉钟馗图 》,钱慧安《跨驴何处觅知音 》,王素《温柔乡有伟丈夫 》等。此外 ,钟馗也出现金刚怒目的一面 ,如清高其佩《怒容钟馗图 》等除文人画外 ,还有大量有关钟馗的年画 ,《梦粱录 》等均有载述。这些作品以钟馗出游、钟馗小妹、五鬼闹钟馗、醉钟馗、睡钟馗、求吉等为题材 ,表现闲适隐逸情思的内容已占主导地位。它是钟馗故事发展演变的结果 ,也是历代文人失意情怀的真实写照。钟馗落第的不幸遭遇时时撞击着文人们脆弱的心灵 ,于是借钟馗画间接地表达那种想要尽情倾诉却又难觅知音的苦闷和悲哀 ,而表现钟馗日常生活和家世的绘画则更着重于失意之余的苦趣 ,是钟馗传说世俗化的产物。以图像形式流传钟馗故事是人们思想观念里钟馗形象趋于同一的必然产物。这种方式唐代时已很盛行。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钟馗的驱邪功能 ,皇帝年终常给臣下颁赐钟馗图。玄宗朝 ,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 》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中使至 ,奉宣圣旨 ,赐臣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 ⋯⋯屏祛群厉 ,绘神像以无邪。”这种图像是被用来悬挂于家中 ,做镇鬼驱邪之用。同时代的孙逖也有《谢
赐钟馗画表 》。相隔百年之后的德宗朝诗人刘禹锡写了《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 》及《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 》两篇文章 ,记录了同样的事,并对钟馗本身也作了描绘:“图写威神 ,驱除群厉 ”(《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 》),“绘其神像 ,表去厉之方 ”(《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 》)。以图像形式传播钟馗故事是钟馗信仰形成的标志 ,它虽以静态的方式悬挂在家中 ,但给人的震撼力是极强的 ,人们必须毕恭毕敬地供奉它。同时 ,有了图
像以后 ,人们可以凭借想象力设想潜藏在画像背后的钟馗故事 ,有利于钟馗故事的丰富和传播。这里有必要略提一下钟馗故事在日本的传播情况。钟馗虽源于中国 ,但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 ,并逐渐融入了日本民众的众神信仰之中 ,也创造了不少钟馗艺术。在钟馗信仰方面 ,他们建神社以奉祀之 ,同时在中国钟馗治病驱鬼功能的基础上 ,又赋予了钟馗新的职能 ———即掌生育和丰收。绘画方面 ,其题材有的借鉴中国 ,有的则是他们的独创 ,如钟馗救美人和钟馗私通等。钟馗戏曲也较繁盛 ,神乐中频频出现钟馗的剧目。他们以中国钟馗传说、钟馗故事为依据 ,按照他们的民族心理来重新解读钟馗 ,使钟馗这个异域之神获得了普遍认可。
第三篇: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
人物颁奖典礼
1月11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隆重举行。各主办单位的主要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并为获得首届“传播中华文化人物”的10位个人和1个集体颁奖。
获奖者来自世界五大洲,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领域,每一位都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在世界各地推广昆曲的白先勇、中美民间大使陈香梅、陈式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国学大师杜维明、国际钢琴巨星郎朗、泰国著名侨领梁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被誉为世界级的中华文化大使姚明、在非洲推广中华文化的曾繁兴、法国友丰书店创办人潘立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总部。
由中央媒体、知名专家学者、驻外使领馆推荐产生的20位候选人在央视网和各大门户网络公示后,引起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该活动历时5个月,多个摄制组同时奔赴世界各地进行候选人专题片的拍摄,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传播中华文化人物的足迹。
这是目前国内高规格的文化盛事,更是一场汇集了全球华人文化精英的文化盛典。推介人致词的环节更是一大特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亲临现场,推介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引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法国驻华大使白林、泰 1
国前总理兼教育部长乍都隆?彩盛等作为推介嘉宾也出席了颁奖典礼。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是中央电视台继“感动中国”、“经济人物”、“体坛风云人物”之后,全新策划推出的一项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该活动以国际化为立足点,力争打造成央视一个全新的品牌节目。颁奖晚会将于1月17日20:10在央视一套(CCTV-1)首播,1月18日20:00在央视四套(CCTV-4)重播。
他们来自世界五大洲,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领域,每一位都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
2004年,台湾人白先勇开始带着青春版《牡丹亭》进院校,出国门,到全球各地巡演,8年间,创造了昆曲剧目演出200多场、现场观众累计超过50万人次的纪录。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欧美国家巡演12场。此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开设了昆曲课,白先勇成为继梅兰芳之后,第一个向世界介绍昆曲的华人。从前的白雪遗音,如今姹紫嫣红开遍。
指尖在黑与白上跳跃,心灵在东西方穿梭。钢琴巨星郎朗成名后,一直致力于把中国的优秀乐曲传播到全世界,《黄河》《长江之歌》《浏阳河》等成为他世界巡演的重要曲目。现在,郎朗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音乐界,世界上很多人因为郎朗喜欢上了中国,开始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颁奖典礼上,他与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合作的《康定情歌》再一次征服了人们。
当代大儒,学贯中西的美籍华人杜维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奔走世界100多个国家,把儒家崇尚和谐的处世哲学,把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带到了不同国度的讲台,为纷争不已的世界打开了对话的大门。
而另一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则是公认的民间大使。在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她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是一个传奇,一段战火中的姻缘,链接两个国家的不灭的情缘;无论身在战场,还是异乡,她总是与祖国站在一起。她总是在路上,穿越海峡,穿越太平洋,为祖国不断地穿针引线。
说到名扬天下的中国功夫,作为陈氏太极拳第19代传人,陈小旺对中国功夫的海外传播功不可没。1990年他毅然走出国门,立志将太极拳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由其担任会长的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已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8个分会,海外弟子达30万之众。他让国粹走出国门造福人类,并开创了功夫传承文化的新境界。
漂泊海外的游子,则带着中华文化的行李,在不同的国度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75岁的曾繁兴是非洲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曾担任毛里求斯文化部长。数十年间他为传播中华文化做了很多实事,如提高当地中文教师待遇、在当地举办龙舟节、关帝庙的扩建工程等。如今,在毛里求斯,华人仅占当地人口的六十分之一,但中华文化影响却很大,舞龙舞狮等大受欢迎,中国的春节也被定为当地的法定节日。
82岁高龄的泰国华侨梁冰女士,放下生意,专职做起了华文教育的义工。她为学校募款并引进师资人才,组织参访团到各地学习交流,为华文教育默默付出了六十六年,为华文学校捐赠了五六千万泰铢,相当于一千多万元人民币。
法籍华人潘立辉1976年在巴黎创办友丰书店,主要经营出版中文图书。30年来,这个巴黎的书生,以一己之力,在法国开创了方块字的绿洲,用图书为中法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今潘立辉的友丰书店和友丰出版社不仅成了巴黎的华文中心,也成为整个欧洲传播中华文化的磁场。
最激动人心的当属杨振宁推介莫言,两位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获奖的时间却相隔了55年。相隔半个世纪的两位获奖者,均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刚刚获诺奖的著名作家莫言特意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送上一幅书法作品。人们对刚刚颁发的诺奖及莫言的致词还记忆犹新,如今重温仍倍感亲切。目前,莫言是作品被翻译成外语语种最多、在全球出版数量最大、拥有读者群体最广泛的中国作家。
一个篮球运动员,两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姚明创下了这样的奇迹。NBA赛场内外,姚明用顽强进取、睿智幽默、谦逊大气、平易善良这些极具东方色彩的精神品格,赢得了世界,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与认识。
最后一个奖,颁给一个集体,他们把汉字带到全世界,把中华文
化带到了全世界。这个集体就是孔子学院总部。2004年,中国国家汉办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作为全球孔子学院的最高管理机构,孔子学院总部应运而生。如今,孔子学院总部已经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每个方块字,都是中华文化的种子,每一堂课,都是东方大国的舞台。是魅力,也是实力,这些来自君子国度的文化使者,他们比先贤走的更远。
这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我们和这些精彩的人物分享了绚丽的中华文化盛宴。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了重重困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播撒到世界各地,让每一位华夏子孙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火种,都是光,温暖并照亮所有华夏子孙的心灵。
第四篇:中华之星传播中华文化人物颁奖词
中华之光——2012年
传播中华文化人物 颁奖词
郞郞:指尖在黑与白上跳跃,心灵在东西方穿梭。他的传奇为世人广泛传扬。他用年轻的心,为古典音乐注入活力。他激昂澎湃的旋律,在世界刮起中国旋风。这是一位有梦的青年,他的音乐惊动了世界,也让世界学会了倾听中国。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曾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他曾经在白宫演出,并且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杜维明:当代大儒,学贯中西。幼年启蒙于五四,青年负笈西洋,中年成大器。在西方的学术中心耕耘中国传统,在中国传统的巅峰上眺望世界,心怀天地生民,为往圣继绝学,他领路新儒学,为纷争不已的世界打开了对话的大门。
杜维明,男,72岁,美籍华人。
是第三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倡导儒学的现代价值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文明对话。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有《今日儒家伦理》、《人性与自我修养》、《儒家思想:创造转化的人格》等大量专著,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影响。
事迹回顾
杜维明提出的儒学三期说将儒学研究引入国际视野,置于东亚乃至香港、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侨中,最终将世界各国认同儒学观念的非华人也包含在内,这是从世界主义的情怀出发对儒学所做的发展。
杜维明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我是他的学生。由于他的努力,儒学不仅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展开了持续的对话,也和佛教道教产生了持续的交流。作为一个老师和作家,杜维明所产生的影响深远,由于他的影响,儒学思想家的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不仅被人们更好的理解,而且也引起了持续地研究和讨论。
白先勇: 六十年前的一场倾听,留下三十年来不灭的惦念。年逾古稀,还要作拼命三郎。功成名就,还要托钵化缘。穿梭世界各地,他紧握传统艺术的火种。牡丹,玉簪,西厢记,长生殿。一曲幽兰,一唱三叹。从前的白雪遗音,如今姹紫嫣红开遍。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曾繁兴: 漂泊海外的游子从不孤独,因为他带着中华文化的行李。海路万里,隔不断华夏血脉,身居异乡,改不了客家乡音。关爱华人乡情,醉心中华文化,他著书立说,用汉字在非洲的土地上,写下了中华文化的瑰丽篇章。
曾繁兴,男,现年75岁,毛里求斯籍华人。
曾繁兴是毛里求斯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曾于1996年至2000年担任毛里求斯政府的艺术和文化部长,现为毛里求斯作协副主席,荣获毛里求斯总统颁发的印度洋之星和钥匙高级军官勋章。作为毛里求斯华人的佼佼者,曾繁兴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从部长职位退休后,曾繁兴在毛里求斯和其他国家经常举办推介中国文化的讲座。诸如《中国文化主流》、《西方与中国为什么存在误解》、《中国的统一》等。
事迹回顾
任毛里求斯政府部长期间,曾繁兴全力推动中毛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曾于1996年和1998年率毛里求斯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并与中方签署《中毛两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1998—2000执行计划》;1999年9月,曾繁兴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观礼。
陈香梅:她是一个传奇,一段战火中的姻缘,链接两个国家的不灭的情缘;无论身在战场,还是异乡,她总是与祖国站在一起。她总是在路上,穿越海峡,穿越太平洋,为祖国不断地穿针引线。全世界有许多伟大的国家,但只有一个陈香梅。
陈香梅,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著名社会活动家、著名侨领;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顾问、中华全国妇联名誉顾问、中国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视部高级顾问、《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大学名誉校长。
1925年6月23日生于北京(当时叫北平)。父亲陈应荣,母亲廖 香词,陈香梅从小喜爱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随全家流亡香港,后展转来到昆明,1944年,陈香梅加入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女记者,后担任过全美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总统委员会主席、飞虎航空公司副总裁、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
一、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美国内政部环保委员会委员、原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全国主席及亚裔委员会主席、美国中美友好协会主席、美中航运总裁等职务。
陈小旺:三十万洋弟子,一位大宗师。陈氏太极源于道,承于先祖,从前秘不示人,如今传播海外。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他让国粹走出国门造福人类,他开创了功夫传承文化的新境界。
陈小旺,1945年出生,曾担任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式太极拳》等影片的拍摄工作。并有多部武术专著面世。创办的“世界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总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上百个城市推广太极拳,为太极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莫言:和名字相反,他天生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讲述他的梦想,伙伴、邻居、爷娘都是他的听众。长大了,他讲述中国,以20种文字传播,全世界都是他的读者。那一天,他走上殿堂,世界一片安静。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潘立辉:他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有一天,他把中文招牌挂到巴黎的街上。坐镇西方文化中心,一点点耕耘,一次次开拓,30年来,这个巴黎的书生,以一己之力,在法国开创了方块字的绿洲。
潘立辉,男,现年61岁,法籍华人,法国友丰书店创办人、书店经理,友丰出版社创始人、社长。1997年,潘立辉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在法国的华人,几乎无人不知友丰书店。它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出版销售中国书刊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影响最大的一家书店。被视为异国他乡“华人精神生活中的一块文化绿洲”。
1976年,潘立辉在巴黎创办友丰书店,主要经营、出版中文书籍,种类非常丰富。书店还建有两个很大的书库,收藏各类中国图书数万册。
在友丰书店的经营中,潘立辉感觉到书店进的书和读者的口味、要求存在不少差距。1980年,他着手创办了友丰出版社。现在友丰出版社已经成为法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出版中文图书的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达六七十种,图书主要以法、英、中三种文字为主。法国著名的汉学家立龙•汪德迈说,要找关于中国的第一手资料,就去友丰书店。
目前,友丰书店引进的各类中国图书约占10%,自己出版介绍中国的法文版图书约占90%,像《中国全景》汉语教科书被法国多家中文学校选为正式教科书。
现在,友丰书店的影响遍及欧洲,如荷兰、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的驻法使馆,经常到该店订购中文图书,西欧许多国家图书馆也定期通过该店采购关于中国的各种版本的图书。
经过30多年的苦心经营,潘立辉不但稳坐巴黎中文书籍销售的头把交椅,而且把友丰书店办成了欧洲第一家以出版中国图书为主业的华人出版社。
梁冰:一介女子,却是泰国侨界栋梁。不劳相问,对祖国仍一片冰心。风华正茂时放弃舞台,年过八旬,还在为推广华文教育奔波。在这个国度,她是北方的星辰,人们看到她,就想起了故乡。
梁冰,女,82岁,泰国籍华人,当地著名侨领。
一生致力于推动泰国华文教育,现任泰国华文民校协会主席。梁冰创办的培华学校至今成立62年。从当年在城隍庙里办学,仅有20多名学生,到至今已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2000多名学生,这些都离不开梁冰对学校的大力支持。
事迹回顾
梁冰一直致力推动泰国华文教育,贡献突出。在国内外举办的华文教育论坛会上,梁冰女士发表了《海内外齐心协力,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等多篇专题报告,获得社会好评与重视。2002年,梁冰获得泰国教育部长颁赠的“对教育有卓著贡献”金章奖
姚明:球技高超,顽强进取,赛场上他是勇不可挡的英雄。友好善良,谦逊幽默,他向世界展现的是中华文化内涵的人格。全世界有15亿球迷,因为他,中国孩子爱上篮球,通过他,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
姚明 1980年生于上海。美国NBA及世界篮球巨星。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人物。CBA上海队老板。曾效力于中国国家篮球队,NBA火箭队。2011年7月20日退役。获7次NBA“全明星”,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世界最具影响力100人”,被中国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篮球杰出贡献奖”。姚明以高超球技,顽强进取精神,谦逊幽默气质与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声誉。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与认识;让更多的人关注、喜爱篮球。姚明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具有史无前例的个人影响力。姚明的意义与价值,超越了篮球运动,超越了国界。
孔子学院总部:108个国家,400所学院,500多个课堂。每个方块字,都是中华文化的种子,每一堂课,都是东方大国的舞台。是魅力,也是实力,这些来自君子国度的文化使者,他们比先贤走得更远。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达500多个,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2012年5月,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此举引发舆论热议。
第五篇:传播志愿助老理念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然而这也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城市。截至2016年5月,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5.3万人,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2.68%。2012年,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议案和提案,建议成立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组织,引起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泉州遂于2012年10月成立全省首个专门助老的志愿者组织,取名为“泉州市老龄服务志愿者协会”。协会成立以来,秉承“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志愿助老理念,践行“尊老敬老,孝老助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为老年人助学、助医、助困、助乐、助健康、助日常生活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老年人的充分认可。先后获得全国首届“敬老志愿服务模范单位”“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泉州市4a级社会服务组织”“泉州市敬老文明号”等荣誉。
一、宣传发动,不断扩大志愿助老组织网络
老龄服务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壮大助老志愿者队伍,推动泉州市老龄委下发《关于抓紧招募老龄服务志愿者的通知》,明确助老志愿者招募的范围、标准和办法。纵向,我们推动县(区、市)和乡镇、社区(村)都要建立助老志愿者组织,与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相关的行业成立专业化助老志愿者分会。市协会成立教育、电力、邮电、自来水、移动通讯、医疗卫生、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困难救助、文体旅游等12个个性化、专业化分会。横向,我们推动行业协会、爱心企业、大中专院校和公益团队建立志愿助老服务队、工作站等组织。全市目前已有助老志愿者组织316个,助老志愿者总数达20000多人。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助老网络。助老志愿者招募起来以后,我们采取以会代训、短期培训、开辟讲座、经验交流、老志愿者言传身教等措施提升人员素质,还联合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在全市开展为期半年的“寻找最美助老志愿者”活动。在全社会引起积极反响,起到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志愿助老的保障能力
在解决“有人做事”的同时,我们着力解决“有址议事,有钱办事”的问题。大多数助老志愿者组织都达到“五有”要求,即“有牌子、有办公议事场所、有助老活动台帐、有助老活动计划上墙、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为确保志愿助老必要的资金和物资需求,我们在取得协会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采取动员爱心企业捐款捐物,爱心人士义买义卖,慈善机构专项列支,文艺团体义演义唱,以及企业庆典挤一点,商业宣传让一点,个人婚庆捐一点等形式,聚集各方面资源,为志愿助老活动提供保障。比如,清华大学总裁班在泉州的近千名学子都是年轻的企业家,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志愿助老的义举,倡导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突出志愿助老,让他们在成立“清华总裁经济促进会”的同时,成立志愿助老服务队。服务队组织清华学子与老年人一同过生日,发动企业捐款捐物,举办义买义卖活动,先后为协会筹集数十万资金和一辆协会用车。民生银行泉州分行和泉州银行、泉州农商银行、泉州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把金融服务和志愿助老结合起来,把志愿助老文化融入金融业务宣传,开辟老年人金融服务窗口,策划志愿助老金融产品,不仅营造志愿助老氛围,同时还为协会活动捐助款项。工会是职工的“娘家”,我们还借助工会的力量,把对离退休困难老职工和老劳模的慰问、外来工随居老年人的关爱纳入志愿助老的范围,由工会提供资金支持,协会组织志愿者进家入户助老服务。
多措并举让协会得到有力的财力物力保障。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爱心在社会涌动,孝老敬老助老是积德行善,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就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项目带动,不断扩大志愿助老服务的受益面
志愿助老成效的大小,关键看老年人受益面的多少。为了不断扩大志愿助老的覆盖面,我们把为老年人助医、助乐、助学、助困、助生活等策划成一个个项目,达到做成一个影响一片的效果。在助医方面,我们成立志愿助老医疗卫生分会,由医疗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组成志愿者,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有的长期坚持深入养老院和乡村老年协会为老年人讲学送医,有的在泉州老年人服务中心长期坚持义诊,一年365天从未间断。有的对乡村看病不便的老年人订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坚持送医送药上门;在助乐方面,协会成立志愿助老旅游文体分会,成立太极拳志愿者辅导组、广场舞辅导组,老年人旅游策划组等专业性志愿服务组织。同时与老体协配合,在老年人活动中心成立各种老年人兴趣小组和志愿者服务队,较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娱乐需求;在助困方面,我们专门成立老龄服务志愿者困难救助分会,由分会掌握困难老年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制订救助方案和筹集救助资金。两年多来,已有2000余名困难老年人得到协会的救助;在助生活方面,我们成立电业、邮政、电信、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专业化、个性化分会,小到老年人家中修电路换灯泡、手机使用、快件收寄、油盐酱醋采购,大到失能老年人日常护理、走失老年人寻找,孤寡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时时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泉州“真情在线公益团队”作为协会的一个活动组,他们从线上发起组织志愿者,到线下走进养老院和空巢老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他们长期为多名失能空巢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粪便清洗、卫生打扫、剪甲理发、临终关怀等服务,深受社会的广泛赞扬,被中央文明办表彰为“全国优秀志愿者活动组”。
四、健全机制,不断形成志愿助老活动新常态
协会通过制度化建设,着力改变志愿服务中存在的形式化、政治化、节日一阵风的倾向,努力形成志愿助老新常态。一是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一帮
一、多帮一”的志愿助老机制。发动在职人员当好助老志愿者,与本单位本系统离退休人员结成“一帮一或多帮一”对子,开展扎扎实实的助老服务。对本单位无法照料的失能老年人,由协会组织大学生或专业志愿者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二是积极探索志愿助老与社工助老相结合的路子。协会成立社工部,承接部分政府转移职能,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开展购买服务。社工部已拥有一支专业化、注册制的社工人员队伍。社工人员兼有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双重身份,从而壮大志愿助老力量,提升志愿助老实效。社工部成立短短一年多来,受益老年人已达千余人。我们还以社工部为依托,成立一所失能老年人护理院,目前已为50多名失能孤寡老年人提供全日制护理服务。三是把志愿助老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乡镇(村)老年协会活动和老体协、关工委、老干部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结合起来,把志愿助老融入到涉老组织的活动中,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经常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