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验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5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验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验论文》。

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验论文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兼有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性质。它以言语交流为主要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并通过训练具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记忆力等,启发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社会生活,积累经验及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一定的语言情境。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立足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大胆质疑,开口畅谈,写己之见。

首先,语文教师要立足根本,要吃透教材,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典范的作品,集中了作家与教育专家们的智慧。教材也是贯彻大纲、组织教学,达到教学目的重要保证,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凭借;它对语文教学工作起到正确导向作用,不能脱离课本乱了一套,否则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语文教材还是学生系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来源;它博采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许多精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它还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美的感染,还会受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人物崇高理想、情操、志趣的熏陶。如《背影》一文中把父亲的背影作为文章的主线,把背影这一常见的事物放在一个特殊的场景里,用它把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真切地表现出来了,在平实的叙述之中流露出儿子同情、思念父亲的一片深情。还有文中父亲的几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寥寥数语又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多少怜惜、体贴之情。读完此文,读者不但能产生共鸣,还会联想到自己家中的亲情。为什么有这种效果呢?它来自作品感情的诚挚真切,来自那既精雕细刻而又返璞归真的艺术功力。教师只有精心引导学生去品味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意义,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故范文一定要讲好、讲透,不能本末倒置,过份地求新求异。

其次,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念,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内容,还应该通过乡土教材、课外读物、音像资料、课外活动,假期生活等多种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受语文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计划约束,进行以学生实践和探索为主的各种具有语文教育价值的活动。

当然,积极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现代人才,让学生头脑灵活,知识广博,有创造进取精神;而且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力强,善于协同合作;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课外没有精神压力,往往能自主学习,课外教育活动能为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众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和显示才能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又有利于教师发挥特长,旁征博引,改进教学,使语文教育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知识化和趣味化。如布置预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以建议学生自己设计道具、台词,用课本剧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表演出来。学生们一定非常踊跃参与,凭自己的想象和从电视中获得的君臣形象完善课文的内容。上课时那“皇帝”的昏庸无能,骄奢淫逸,愚蠢透顶,自欺欺人的形象学生们已是了然于胸。而且那两个“大臣”的自私自利,装模作样,虚伪狡诈个性学生也能归纳出来。由此可见教师决不能低估了学生的创造力,应放手让他们去干,培养他们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师生一起去开垦课堂之外的这块沃土!

第三,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培养能力,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个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部分构成,其中听、读是“吸收”能力,说、写是“排放”能力。初中学生应以积累性的听、读为主,包括字词、句子、篇章的积累,也包括各种知识的积累。听读过程即从语言形式入手以达到对言语或文章内容的透彻理解的过程。那么不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好的文章,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听、读获取各种知识,以作为进一步阅读的储备。另外,用以向外表达的说、写能力,它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积累——模仿——创造的过程。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素材的积累、表达技巧的积累以及思想情感的积累。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生活直接取得,也可通过阅读文件资料间接获取。尤其是模仿环节很关键,它犹如学画画,可鼓励学生同样先临摹,后写生,再创造。学生可模仿立意构思,可模仿结构布局,可模仿表达方法,可模仿语言运用;既可局部模仿,也可整体模仿,这确实是培养和提高说、写能力的有效方法。最难的就属创造环节,它是模仿的升级,要求学生把模仿中悟出的道理,积累的经验教训,掌握的表达技巧综合起来,融会贯通,摆脱模仿的痕迹,跳出模仿的圈子,独特地表达出来。如《春》就是一篇很好的写作范文,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写得真是美不胜收。教师可要求学生局部模仿全文的条理,分场景地描绘某季节景色,并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

最后,语文教学还应提倡质疑精神,教师应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面对权威,大胆质疑。例如在讲授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学生向老师质疑的一幕深印脑海:当老师讲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时,部分学生马上参照文下注释翻译出来了:“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译文粗看之下并没发现什么不对,可是有个学生站起来表示不解:到底是诗人在落泪惊心,还是花在落泪,鸟在惊心呢?一句话让全班哗然,随即学生们开始争论。课后教师查阅许多资料,司马光的解说是:诗人感伤时局动荡,溅泪于花上,闻鸟叫而心惊胆战,也有的解释和课文注释相同。还有王力先主主编的《古代汉语》中也与该生的看法相同。身为人师,事后不免也有一番教学相长之感。教师教的同时确实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学生的体验合作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学生的体验合作论文:浅谈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合作

时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验合作式学习既是“课改”新教学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真正的合作应该是:主动参与、相互支持、积极配合,自觉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并进行有效沟通,对个人形成的成果进行小组集体加工完善。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合作学习的点 滴体会。

一、合作学习的关键

1、“兴趣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然愉快地接受知识。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想使合作学习取得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合作学习有兴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毫无保留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

2、尊重学生,放手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能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

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让他(她)在“团队”中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和感悟。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落在猫脚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就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过程。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注重学生的“体验”。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他们的表现会让我们满意的。即使合作学习后,学生未得出教师预想的答案,那又有什么关系,对学生来说,“体验合作”那才是重要的教育价值。如我在教学《美好的向往》这一课中,课文四次出现了“不协调”。分别是“不很协调”、“不协调”、“很不协调”、“不对劲儿”,这四种不同的说法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我请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畅所欲言。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充分回忆生活中“不协调”的现象,然后再来讨论,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凡此种种,难道不是尊重学生,放手实践的效果吗?探究的过程,结果又有什么关系?

3、重视评价,有的放矢。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鼓励性的话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启发性的语言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知识的宝库。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以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来正面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在合作学习中,我并不总是请表达能力好,语文基础扎实,思维反应快的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反而,一直会给表达能力差,胆子较小,内向的学生以锻炼的机会。有的学生回答声音很轻。我就会说:“你回答得很精彩,老师和同学都想听一听,再说一遍,好吗?”对于那些回答或提出问题十分有见地的学生,我则大加赞赏,毫不吝啬,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在体验合作学习过程中,总会有学生向老师报告:“王超,不肯发表自己的建议„„”“高扬,一句话都不说的,都是我们在说„„”碰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劈头盖脸把不参与的人大肆批评一番,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加入“团体”,消除他(她)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教育团体中的积极分子,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有耐心,学会赏识。因此,对于有心理紧张的学生,取得进步时,老师更因给予肯定。在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激情燃烧,使课堂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的,合作的,又独立的,创造性地学得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

4、合作学习不能替代独立式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外显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位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争取

独立和日益独立、最终具有独立能力的过程。“体验合作”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取一种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具有合作精神。但如果过分依赖合作,片面强调合作,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限制学生的独立要求,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独立能力的不断丧失。显然,这种过分强调合作,使合作式学习机械化、形式化、浅层化的做法给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危害性。实际上,有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所获得的体验、得到的感悟比合作所得的体验、感悟要深刻得多,因此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仍有合作学习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培育学生的独立能力这一教育性,完全依靠合作式学习是无法实现的。最理想的是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便协同配合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合作能够在学生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以班级为单位,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生生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研讨。这是一种很方便的合作方式,不必刻意准备。课堂上,随时可以组织这种活动方式。优等生之间的合作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促进的的过程,能够使他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这样的形式最容易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

效果。教师透彻理解教材后,有的放矢,掌握合作的契机。合作与独立思考相辅相成,做到收放自如。成绩相差悬殊的同学合作,能起到带动作用。后进生之间的合作,因为基础相同,互相理解,往往能无所顾忌的说出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有所提高。

2、小组合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而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好处

1、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话,学习活动就会被同学们赋予积极的意义。正如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活动被大家所重视,就是因为每一个队员的成功都会给全队带来荣誉。为此,在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小组活动被重视,也正是由于它有助于全队取得成功。

2、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

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拉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

总之,各种思维相互碰撞,互为补充。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研究,力求使问题答案更完美,做到研究资源共享。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自古教无定法,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完善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新形式下有效的学习。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真体验

优化课堂教学真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也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课程。但随着教学地深入,学生们的兴奋劲儿也慢慢淡弱。究其原因竟是课本知识太过专业化,枯燥无味。如何能够找回学生们渐渐消逝的学习兴趣呢?因为兴趣是高质量学习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了学习兴趣,也就没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基本形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找回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依据教学实际谈一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课题导入

课题的导入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题导入就能吸引学生,那对整节课都有良好的效果。1.趣味导入

使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小游戏、当前流行话题等等导入课题。比如要学习复制这个内容时,先回忆小时侯听过的“聚宝盆”的故事:老财主掉进聚宝盆,财主的儿子就拉出来很多个爸爸。然后告诉学生在WINDOWS操作系统里也有一个“聚宝盆”——剪贴板。

再比如学习基本指法时要用到一个打棒球的指法练习小游戏。先告诉学生这这堂课要打棒球,是用键盘去打。学生情绪立即高涨。引

导学生:打球要遵守规则,队员有各自的位置和职责,既守规则又配合良好才能取得好成绩,打字也同样。浅显的例子把枯燥的指法规则生动简单地教给学生。

2、新奇的课堂范例

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资料、精美图片、动画、小程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课堂范例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持续的内驱力,而这种内驱力就是学习欲望,就是我们想要的学习主动性。比如讲Powerpoint动画设置时,演示的是电视中经常播放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平面广告;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些影视大片的海报及演员简介;学习自选图形及文本框时,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名片等。把生活中最常见、最贴近的东西与学习内容连接起来,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如此密切相关。如果直接使用学生还没理解的专业名词导入课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就有了厌倦感。而把学习内容用一种新奇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统一的知识内容下灵活地变通其表现形式,不再按部就班地延用课本上平淡无奇、纯粹理论的条框方式讲课,这样能获得极佳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

二、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每节课都有至少一半的操作练习时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任务太枯燥,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在课本上基本以专业术语的形式逐步逐条讲解,在教学方法不适宜照本宣科。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课堂上,应该力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探求新知。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内容之间寻找切入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个性,获得在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待解决的问题去学习。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动画设置时,我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制作简单广告。要求:①动画自动播放 ②图文搭配合理 ③结合windows提供的录音机程序,自己录制广告配音。第一个子任务是基本操作知识,而第二、第三个子任务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个性发挥空间。使学生在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对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学生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学习WORD自选图形时,学习任务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一张未来身份的名片,要求:①有单位、职务、姓名、单位标志图片 ②名片要有边框或阴影效果 ③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填充效果设置。学生们设计的名片什么形状都有,很有创意。下课时学生们意犹未尽,“张工程师”“王董事长”地叫着笑着离开教室。学生快乐,我亦开心。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随着一个个知识

点的掌握,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实现,学生很有成就感。他们在成功中找回自信,创新潜能也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思考才会提问题。对于典型的、优秀的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要让学生充分争论、讨论。对问题的及时反馈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长其长、短其短。

与及时反馈相辅相成的就是课堂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些课堂教学评价仅仅是简单总结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参与不够重视。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应是学生。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学生共同分析回答;对学生操作过程及学生作品可以请学生一起进行评价,教师最后总结。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的知识记忆得更长久。

课堂教学的优化,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泼,使学生在谈笑玩乐中掌握书本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迎合学生心理,灵活转换学习任务形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兴趣与学习产生共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最终也达到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

第四篇:论文: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与新课程共成长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石林小学 陈海燕 学号:39

摘要:数学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而对教学中的主体体验有自身的要求,本文依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重塑教师教育意识,切实提倡生活数学;深刻理解‚体验学习‛,确保数学走向生活;创设多种体验情境,促进学生主体体验三个方面来论述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提倡‚体验学习‛是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验学习生活数学

历史的车轮已经悄悄驶进21世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给我们山区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清贫、艰辛的山区老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和挑战。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课堂,又是一番何其轰轰烈烈的改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一、重塑教师教育意识,切实提倡‚生活数学‛ 1.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体验创设情境。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我们当教师的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塑立生活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很难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许多学习的内容,像‚元、角、分、年、月、日‛的认识,应用题的思路分析、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学习、统计知识、测量知识、估算知识等等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 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作用。例如,教学‚求两积之和(差)‛类型的应用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理解思路,可先分组叫学生到菜场、商场购买若干数量的两种物品,然后计算总价。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容易理解;再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组织学生编题解题。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学生兴趣盎然,动手、动口、动脑能较轻松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深刻理解‚体验学习‛,确保数学走向生活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学习体现了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学习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3.体验学习中的数学活动还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 构的目的.三、创设多种体验情境,促进学生主体体验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1.课前关注教学内容,奠定学生有效体验。

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有些数学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门在教学这些知识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各种材料,或独立设计制作,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制作。这让每个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兴趣浓厚了,思路打开了,热情高涨了,学习起来也特别轻松。

2.课堂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成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我所执教的《圆柱和球的认识》一课中,我就是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得出结论,体验1:看、摸、滚、套;体验2:切、割。这堂课学生动脑又动手,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参与,获得了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体验中猜想,在体验中获知,在体验中验证,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加深理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会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定位在‚经历、体验、探索‛,可见在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 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发现之,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活动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例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带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同桌一起玩,通过滚一滚、摸一摸、套一套,发现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能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 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切割圆柱形的香肠和球形的丸子,通过不同方法的切割,学生观察到横向切割圆柱,切面是圆形,纵向切割圆柱,切面是长方形,而无论从什么方向切割球,它的切面都是圆。正是有了学生的亲自操作,才有了学生的真切体验,深刻认识,形成了整体认识。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比较一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用眼睛判断不出来,就通过摆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来拼组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切体验,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字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球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一生活问题,学生纷纷回答是圆柱,再进一步深化:‚为什么要把车轮做成圆柱而不做成球呢?‛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既明白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提升;又如: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计算花盆中的泥土、鱼缸里的水等体积;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让学生在课后测量并计算校园中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父母的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份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在这些实际应用中,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体验学习,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主动求知;在数学教学中提倡体验学习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加强合作交流,重视应用,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我们携手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四、体验中发现,感受过程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提倡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亲历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够操作实践的,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做,体现‚做数学‛的思想。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圆柱和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经常接触到,认识它们的特征,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玩,自己去发现。所以我让每个学生都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和球,发现其基本特征;又通过切一切圆柱和球,发现其隐含的特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投身于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我发现了!‛的愉快体验。

五、体验中验证,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性学习重视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的转变,让学生对于获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加深对结论的肯定和理解。例如:在学生发现圆柱有两个平面而球没有平面后,我让每个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圆柱和球,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在学生发现圆柱只能来回滚动而球能向四面八方滚动后,我让每个学生滚一滚圆柱和球,验证你的发现是否一样;在学生得出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而圆柱中间比较粗的结论后,让学生用铁圈套一套,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亲自的体验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既让没发现结论的学生恍然大悟,也让已发现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 一种体验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从事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验证科学的结论,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128页

[2]:夏沔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8

年再版

1999

第五篇:生活体验如何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实践证明,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吸收和掌握与学生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紧密关联的。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将生活融于课堂,设课堂在生活中。具体应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受;利用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感受;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激发主观能动性,由此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活感受;教学情境;认知

实践证明,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知识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都将由被动变为主动,知识的吸收由此变得更有效率。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中,个体感受尤为重要。因此,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注重对其进行引导,促进教学契机的发生。

一、案例分析

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都会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但时常会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课堂上,如果缺乏真实的体验,学生很难领会到教师预设的思想内容。《茄子灯》是某地区优质乡土课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课。它以当地农村在农历七月半对亡人表达哀思的茄子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教学意义。课堂以寄托哀思为情感目标主线,这一线索贯穿课堂始终;以熟悉茄子灯的造型为技能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该目标渗透于主要教学环节。光从课程本身来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的教学组织都十分完美,令人期待。然而,由于这堂课在市区学校展开,学生大都不了解这一节日,对节日里的茄子灯更是一无所知,课堂效果欠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学生最后反馈的结果就成了茄子灯的造型学习课,课堂预设的情感目标未能达成。的确,离开了寄托哀思的情感要素,乡土特色课程就成了一节普通的造型制作课。这一结果也深刻地提醒着广大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开展美术教学。感受生活的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各种事物。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从而逐渐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对于自身而言,教师要在设计教案和实际施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设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环节。

二、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记忆力较强,所获得的表象比较丰富、活跃。这一记忆特点表明学生可以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将对环境的刺激性反应外化为自身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具体作品呈现出来。基于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将生活融于课堂,设课堂于生活中。由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感受无限的艺术和生活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并设置相关课堂环节,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受

美术学科特级教师魏瑞江曾指出: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他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等生活化的场景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对“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和表达来展开。由此可见,积极引领学生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经验作用于课堂,能够成为传递知识技能的桥梁,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利用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感受无处不在,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将课堂设在校园的相应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观感受,同时也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摹印文理》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主探索周围环境的奇妙,如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了什么足迹。或者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地上印一印,看看泥地上出现了什么。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他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增强了生活和游戏的经验。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感受

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坐在教室里就能获取外界信息。在《春天在哪里》这节课上,教师通过简单地提问,发现学生对春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了解春天具有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陌生的是学生对这些特点缺乏具体、细致的感受。究竟哪些现象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哪些现象可以被称作生机勃勃?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视听结合的影像世界中发现、感受春天之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之美,还应该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入课堂,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开阔视野,获得对大千世界的多元体验,而后再将这些体验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四)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激发主观能动性

美术课堂中,许多教师都希望学生能拿出优秀的作品,让作品展示部分更精彩。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拼命赶制作品的情景屡见不鲜。然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美术课堂以发展学生为本,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其作品也应是真情实感的外化和表现。因此,教师必须设置能够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美术素养。以《走进新天地》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是小学新生开始美术学习的始业教育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已经接触和使用过油画棒和水彩笔等美术工具,对部分材料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针对目标要求,教师在讲台上出示部分材料,请几位学生上台,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不同事物的不同质感,再把自己的感受小声地告诉教师,并用简单的线条将材料特点画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猜猜这是什么工具。接着,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唤醒学生有关这些事物的生活感受:你还在哪里碰到过这一材料?每位同学都积极地回答问题,回忆曾经的情境,让自己的生活感受得以证实。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于材料的经验和认知被唤醒,此时教师再仔细跟他们介绍每样工具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学生能对这些工具产生深刻的印象,其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表达生活感受来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更要注重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下载浅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验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验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有关课堂教学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浅析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教学的应用摘要:随着企业的两化融合开展,教育也在......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 习家店中学李娟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

    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实施情感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摘 要: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教学中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要求英语教师要创设英语学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 任课教师:龙菲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做法......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细化课堂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的缩影。常言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的、生动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阅读只是自我理解,潜......

    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鼓励学生通过......

    优化课堂教学论文

    现代教学论——关于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之方法与途径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之“情境创设”,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得当、贴题,就会把学生直接引入本课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