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先行,走出课堂教学的死胡同
体验先行,走出课堂教学的死胡同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角色正由“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建构者、生成者,老师是引导者、促进者。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变过程中难免出现质性的问题。从第六届“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就可窥其一二。今天的课堂教学似乎走进了由“全灌”到“全引”的“死胡同”,就像B组评委孙老师说的那样:“满堂灌”的现象已基本消失不见,“满堂灌”却成了新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现象。学生本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应该成为文本的先行认知者、体验者,而不是被动的始终被引导的消极等待者。
何为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哲的理论经典似乎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引导绝不是盲目的毫无边际的,引导者的课堂也绝不是引导者个人的“操控平台”,更不是学生的被动牵引和消极等待。引导的真谛源于学习者本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即“问题”,问题则是学生先行认知、体验的结果。“启”由“愤”始,“发”由“悱”生,先行体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杜郎口校长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我最讨厌听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课,我恨不得拿毛巾把老师的嘴巴完全堵上——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坚决不能在课堂上讲;学生个人解决不了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的问题,老师也不要讲;只有学生完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可以精讲。这应该算得上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经典解读吧,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老师作为积极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与体验,从孩子提出的问题入手,与他们共同探讨文本的深层内涵,而不是像一个控制者,从头到尾“下指令”“全引”,这只能让学生沦为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者。课堂的活跃绝不只是气氛的活跃,它应是学生思维的活跃,而这种思维的活跃是以学生的先行认知与体验为基础的。体验先行,走出课堂教学“全引”的死胡同,让孩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意义上的建构者、生成者!
2010.11.28
第二篇: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
一、教学环节缺失,课堂缺乏完整性。
一是在课前缺乏教学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二是缺失检测和反馈的环节。很多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开始布置作业,没有设计检测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环节,这样就无法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也就无法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节。只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逻辑上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导入”环节花费时间太长,方法不当。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导入”环节,一些教师就误认为把“导入”环节设计的越复杂越好,越玄妙越好,以至于在教学中导入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实,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就是最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打下很好的预期。
三、教学目标过多,情感态度目标盲目拔高。
有的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追求高,大,全,想把课程标准中的五维目标囊括进一节课里。五维目标是中学英语整个课程体系的总的目标,而具体的每一节课应该有自己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总的来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具体,细化,以能力培养为宗旨,避免假,大,空。特别是在情感态度目标方面,切不可牵强附会,标签化。
四、教师课堂话语太多,操纵欲太强。
教师在课堂上语速太快,加上满堂全英教学,学生会有疲倦感,应当适当使用汉语。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他们该做的,能做的,不要越俎代庖。
五、阅读教学严重程序化。
任何一片文章,不管文章内容,题材如何,都要求学生或单一采用略读,查读,快速阅读或一律采用精读的形式,是不可取的。对于不同的文章类型其阅读技巧要求是不同的,其阅读过程也不近相同。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真体验
优化课堂教学真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也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课程。但随着教学地深入,学生们的兴奋劲儿也慢慢淡弱。究其原因竟是课本知识太过专业化,枯燥无味。如何能够找回学生们渐渐消逝的学习兴趣呢?因为兴趣是高质量学习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了学习兴趣,也就没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基本形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找回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依据教学实际谈一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课题导入
课题的导入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题导入就能吸引学生,那对整节课都有良好的效果。1.趣味导入
使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小游戏、当前流行话题等等导入课题。比如要学习复制这个内容时,先回忆小时侯听过的“聚宝盆”的故事:老财主掉进聚宝盆,财主的儿子就拉出来很多个爸爸。然后告诉学生在WINDOWS操作系统里也有一个“聚宝盆”——剪贴板。
再比如学习基本指法时要用到一个打棒球的指法练习小游戏。先告诉学生这这堂课要打棒球,是用键盘去打。学生情绪立即高涨。引
导学生:打球要遵守规则,队员有各自的位置和职责,既守规则又配合良好才能取得好成绩,打字也同样。浅显的例子把枯燥的指法规则生动简单地教给学生。
2、新奇的课堂范例
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资料、精美图片、动画、小程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课堂范例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持续的内驱力,而这种内驱力就是学习欲望,就是我们想要的学习主动性。比如讲Powerpoint动画设置时,演示的是电视中经常播放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平面广告;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些影视大片的海报及演员简介;学习自选图形及文本框时,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名片等。把生活中最常见、最贴近的东西与学习内容连接起来,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如此密切相关。如果直接使用学生还没理解的专业名词导入课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就有了厌倦感。而把学习内容用一种新奇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统一的知识内容下灵活地变通其表现形式,不再按部就班地延用课本上平淡无奇、纯粹理论的条框方式讲课,这样能获得极佳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
二、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每节课都有至少一半的操作练习时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任务太枯燥,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在课本上基本以专业术语的形式逐步逐条讲解,在教学方法不适宜照本宣科。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课堂上,应该力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探求新知。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内容之间寻找切入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个性,获得在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待解决的问题去学习。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动画设置时,我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制作简单广告。要求:①动画自动播放 ②图文搭配合理 ③结合windows提供的录音机程序,自己录制广告配音。第一个子任务是基本操作知识,而第二、第三个子任务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个性发挥空间。使学生在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对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学生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学习WORD自选图形时,学习任务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一张未来身份的名片,要求:①有单位、职务、姓名、单位标志图片 ②名片要有边框或阴影效果 ③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填充效果设置。学生们设计的名片什么形状都有,很有创意。下课时学生们意犹未尽,“张工程师”“王董事长”地叫着笑着离开教室。学生快乐,我亦开心。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随着一个个知识
点的掌握,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实现,学生很有成就感。他们在成功中找回自信,创新潜能也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思考才会提问题。对于典型的、优秀的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要让学生充分争论、讨论。对问题的及时反馈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长其长、短其短。
与及时反馈相辅相成的就是课堂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些课堂教学评价仅仅是简单总结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参与不够重视。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应是学生。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学生共同分析回答;对学生操作过程及学生作品可以请学生一起进行评价,教师最后总结。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的知识记忆得更长久。
课堂教学的优化,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泼,使学生在谈笑玩乐中掌握书本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迎合学生心理,灵活转换学习任务形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兴趣与学习产生共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最终也达到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
第四篇: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自己下乡调研和教学的体会,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时,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一味套
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
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从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时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有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大多数学生却只为旁观者.或许是由于学习内容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之前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些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标准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学习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聚焦课堂,提高四十
五分钟效益”是我们每位教师关注的重点。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学习训练,运用现代化手段,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有质的飞跃,数学课堂教学就会不断地进步。
第五篇:走出体育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2011年体育教师培训讲稿
走出课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老师们:
上午好!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已进入十年了,在我市已实施多年,一路走来经过一线教师孜孜不倦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体育课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不少可喜成绩。我有幸从2008年到2010年连续3年参加了的四川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地点:川师大)先后观摩或参与了全国、省、市、县区各级的比赛课、观摩课、展示课以及研讨课共计200余节。尤其是在2008年大连和2010年宁波的体育赛课,代表着我们国家体育教学课改以来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然而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部分一线体育教师由于对新课标领悟不深,理解有偏差,导致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一些误区。今天有幸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和老师们一起来共通探讨就目前我们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学误区。仅代表我个人肤浅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
一:遭遇的困惑
1体育课时量在增加,学生身体素质仍在下降?
2体育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学生人数多、班额大,场地小,器材少)3体育课中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高年级女生)4体育课该怎样上才能把孩子们重新吸引回我们的运动场?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一线教师们目前感到最为困惑无助的。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国家制度导向问题,(升学率)
2、上级领导重视问题,3、有场地器材缺乏问题,4、一线教师培训是否到位问题,5、我想更多的还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作为一线老师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要改变的是我们自身课堂教学上的改变,回顾课改这几年一路辛苦走来的历程,发现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体育课形成了一个追风的“流行色”。2001年流行了“模仿”,大家依样画葫芦地模仿课标与解读中的案例来上课,体验一下什么是新课程。
2002年流行了“愉悦”,大家都在设计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身心的愉悦,把课堂还给学生。
2003年流行了“综合”,无论是提出目标的综合,还是内容的综合,无论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还是运动内容的组合,我们研究了课程的综合性。2004年流行了“开发”,在2003年底的全国优秀课展示之后,形成了全国性的课程资源开发,由此,我们看到了许多新出现的、逐渐成为主流的内容,特别是拓展性运动,在各地得到普遍地认可。
2005年流行了“改造”,游戏形式的进入课堂教学,使得原有的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内容从竞技化教学走向游戏教学,是2005年的一大特色。2006年将会流行什么?合作成为主流。2007、2008今后呢 ?(奥运会,抗震救灾)
在我们处于迷茫之时,2008年,2010年在大连、宁波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发展方向,代表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目标方向
1、反思中前行
2008年在大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本届比赛经历了观念的冲击,行动的迂回,老师们从开始课改时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与争论,体育新课程掀起的波澜,已渐渐变得平静,代之以冷静而理性的反思。本届展示活动增加指定内容的教学研讨课的观摩展示,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展示时间进行了统一规定,采用“同课异构”,也被教师们称之为“PK”课。展示课似乎让大家回到了八十年代初,以“主教材+素质练习”为基本模式,大力强化运动技术学习,这样的导向让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回归”的意味,通过这一届比赛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体育老师们能在课改纷杂的环境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在反思中不断努力前行。
2、向内涵发展 2010年11月在宁波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本次展示活动突出了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为主线,个人感觉在选择展示课的时候也做了有意识的倾斜,在通知上就有了规定:小学:技巧:前滚翻转体180度接后滚翻/小篮球:运球及游戏;初中:双杠:杠杆跳上分腿坐—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武术:健身拳,高中:跑:跨栏跑过栏技术/技巧:以单肩后滚翻成跪撑平衡为主的动作组合(女)。小学部的课是以技巧类为主;初中的课是以体操和武术为主;高中部的课是以田径,球类为主,本次比赛的几大特点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传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练习的适时回归,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新课程改革来又一次技能与素质的最好重现,因为他缺少了过多的功利性追求,带给学生的是一次快乐的身心体验。观摩的课中教师在学、练方法的指导上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与体贴,这就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如北京的一位老师上小学的《箱上前滚翻》这是技术难度很大的技巧课
2、在教学方法选择与教学目标达成上,多数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素质的不同差异,采取合理的分层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如: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接后滚翻,就有三种上法
3、在教学效果的生成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意识的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在学生有序、团结合作的意识下,自然而然地生成。现如今的学生,缺失的正是相互间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而在我们体育教学中,恰恰是学生各种意识养成的最好场所。而本次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有意识地安排集体项目的练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如:湖南李震宇老师执教的《多人多足竞跑》很有特点,敢于把这个难度如此大项目搬到40分钟的体育课堂上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最后专家们在总结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本次活动让我们记住了:“反思,回归,内涵”六个字。更加坚定了教师们对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回归课堂的信念。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技能与素质的体育课堂是严重违背了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是不利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体质的有效增强,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层次上的理解缺失,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思考的。
结合我市的体育课来看就体育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今天就这些问题的解决,能改变现行教学中的现状,让孩子们更喜欢我们的体育课,重新回到我们的运动场,真正体会到成功后的快乐,使他们的身体素质真正有所提高
三、出现的误区
误区1:过度追求课的形式,而忽视课的实用性
在我观摩的很多课中,大多数课只注重“情境式”、“主题式”教学。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设计一个很牵强荒唐的主题。的确,为达成学习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情境式”或“主题式”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事情发展的经过,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掌握技术技能。使学生既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达成了教学目标。固然很好在低段教学中适当进行“情境式”、的教学还是可以的,但有的教师不管什么内容,不管什么年龄段都一味采用这样的教学,让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太牵强,太过分,太不实用了,比如(1)还有一节体育课,创设的情景是:葡萄熟了,场地上挂了几个排球网,上面挂了很多塑料的葡萄,让学生跑到葡萄架下摘葡萄。(2)还有一节具有地方色彩的体育课:舞狮 误区2:走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误区。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们和日本体育课的上法,服装上:日本的体育课一年四季都要求穿短袖、短裤,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在冬天上体育课,他们还是穿着短袖运动服和短裤,平时也尽量穿得薄些。内容上:小学有单杠、双杠、跳马、篮球、足球、跨栏、游泳„„时间上:日本基本上每天都有体育课,日本学生锻炼的时间远远多于中国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四成多。每节课都是45分钟。在平时的体育课中经常是老师带领着孩子,光着脚绕着操场进行慢跑运动。这就是日本有名的“赤足”训练,在幼儿园和中小学生中经常进行。每年到 11月到12月时还有晨跑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晨跑就是要让学生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能抵御寒冷,增强抵抗力。他们还专门有耐寒训练,让孩子穿短衣短裤在雪地里站几十分钟,还有让孩子们每天早上穿着短袖短裤跑上2000米以上,坚持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这些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再来看看我们的体育课是如何上的呢?老师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也就是几节操,公开课一般就是音乐代替,然后是安排一个到两个主要内容或者学生喜欢的游戏,尽量做到安全,有的老师甚至就是准备活动一做发点器材给学生自由活动,下课前集合,整节课几乎就没有什么运动量,学生汗水都不出就下课了,加上目前我们很多的小学、中学没有运动场,体育器材更是少的可怜,体育课根本不用什么器材,就是走过场,敷衍了事。这就是我们的体育课,这样下来我们的学生身体素质能不下降吗?
黄健翔在清华大学这样对学生说的:我不得不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日本小学、中学的体育课比我们上得要正规得多。基本的体育教育,田径、游泳、技巧,足球等等是非常普及,而且学生的体育水平非常高。他举了一个例:在去年底的夏天他在地铁碰到一个日本学生的旅游团,一看就是日本的中学生来中国旅游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夏天,所以每个人的衣服穿得都非常少。他看到日本的男学生不管个子的高矮,当然现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是超过我们的,他们都伸出手来抓着地铁里的吊环,就知道是日本的学生,他跟我说这明显是经常运动的手臂。而旁边的中国男孩子伸出手来都白白嫩嫩的,他说他当时感觉非常不好。因为现在我们的学生的承受能力很差,家长的承受能力也很差,如果上体育课碰坏了家长要找老师理论,甚至上告体育老师和学校。现在一到开运动会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家长交给老师病假条,上体育课他们尽量做安全游戏,尽量减少碰伤的风险,不要打球或者是跑步,最好原地做做体操算了。
让我们来看看屏幕: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再次成为体育教学的热点,表现在: 学生体质健康部分指标持续下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一是全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 二是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三是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
四是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各种集会站不到三十分钟就有多名学生晕倒现象)
产生的原因多方面:
学校场地器材不足、体育锻炼时间少、学生与家长不重视体育锻炼,学生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升学压力,网络冲击学生体育生活问题等问题。(玩电脑时间远远多于体育锻炼的时间)
研究显示:《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只有约18%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在一小时以上。
如果我们现在的体育课还存在过度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错误思想。设想一下将来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身体身体素质?我们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误区3:过份追求以学生为主体
还有的体育课整堂课就是让学生“玩”,“自学”,少了教师适时的讲解、示范,适度的纠错,还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学习”。成了新课程下的“放羊式”教学。
老师们别忘了: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与之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引导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例如小学水平一跳跃活动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姿势的跳,要跳得“高”、“远”就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身体要协调用力,双腿或单腿要用力蹬地,考虑到健康第一的原则,教师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落地缓冲”的道理。如若缺少了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很难“玩”出这个道理来。还有教师在设计课的开始部分的时候,一声口哨学生自由随意的在场地上围着老师站就开始上课了,也没有基本的常规,教师还美其名认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的教师就是准备活动一带着做完,就把器材发给组长,由组长带着小组同学活动,下课前口哨一吹集合宣布下课,貌似“自主学习”的“放羊” 结束。
误区4:过度求“新”求“异”,忽视传统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有“新意”,在教学器材上大做文章,就小型的有报纸、手帕、纱巾、风车、易拉罐、纸棒、小气球、、小木块、七巧板、呼啦圈、拼板、小降落伞等;大些的有梯子、舞龙、扁担、扫把等等;例如:要模拟扁担挑担可以用体操棒;一个个真的南瓜可以用实心球、篮球、足球、排球来代替。有一节投掷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掷准,花了好几千元尽心设计了几个专门的器具,要用到铁匠、电焊工,上课时又要请好多老师来搬一个器材;还有一节体育课,上的是一节韵律活动课,体育老师让学校里到专门的厂里花了两千多元制作了40个天鹅的头饰,又花了两千多元专门制作了上课用的音乐。试想,这样昂贵的课,真的有价值吗?难道我们就需要这样课改吗?有的课认为只要让学生玩高兴就答到目标了,而忘了我们体育课的本质是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达到什么?如果不说明这是一节体育课,让人很难看懂。
四 方法探讨:
出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避免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1,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的培训,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魄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并与当前课改发展相适宜。如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提高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崇拜你。举例:林勇老师在名师活动中的一节献课~~~自编口诀记动作领。
2目标的达成预计合理、科学,课后反思及时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预计,课后反思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举例(举例:在成都七中看到的体育课:直体后滚翻~~~~~)体育教师应是一名反思者,教学反思是体育教师从经验型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不断从目标达成方面,教学过程方面,学生的活动方面不断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我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我这节课有遗憾吗? 3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组织教学
针对农村学校或者场地器材窄少的学校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操场上看到学生在玩一些自编的游戏,如女生的跳橡皮筋、踢毽、跳格子、跳楼梯等,男生的骑马打仗、斗鸡等,学生有自己玩的规则,大家都能很好地遵守,许多情况下也不需要裁判。这些游戏,有的是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学生自己发明的,如能引入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完全可以将滚铁环、抽陀螺、踢毽子、踩高跷和民间舞蹈等体育活动引入体育课堂。举例:曾参加省赛课为例:玩橡皮筋 4运动量,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必不可少
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练习)5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用分程教学
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如:(日本的分程教学)结束语:
老师们,“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共同肩负着全市学生的体质健康,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提高下一代的体质健康,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切实抓好每一个40分钟做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从抓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开始,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每一天;让我们怀揣“终生体育”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作为一名体育课改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我愿与大家一同努力,向着我们共同目标前行。再次感谢大家的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