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电视购物广告的法律规制(本站推荐)
论电视购物广告的法律规制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刺激了电视购物行业蓬勃发展,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商场购买商品,电视购物的出现刚好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然而,电视购物行业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虚假宣传、缺乏监管和责任承担不明确等等。
关键词:
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 引言:
电视购物广告就是商家利用电视传播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的作用直接传达产品信息给消费者的一种营销手段.这种营销的手段在沟通商家与消费者,促进产品的现场销售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据调查,49.32%的消费者看到电视购物就换台认为电视购物可信度较高的观众仅占17.65%。这说明电视购物的公信力是非常低”,○2这有碍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国策。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电视购物广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些不道德的商家利用电视这一平台,散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诱使消费者上当受骗利益遭受损害,并且出现维权难、督管理不力、法律缺失等问题? 电视购物广告的核心问题是虚假广告。
一、导论
(一)、问题研究的原因 目前,我国电视购物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电视购物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 其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准入门槛低、监管不严、利润空间大等原因,随之而来的是商家、电视台和代言人为盈利,不顾自身的形象、名誉和诚信,大肆的作虚假广告,使消费者受到侵害等问题日益严重。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根据上述的内容,我们将从虚假广告这个小视角入手,从虚假广告的原因、违法构成、责任承担等方面探究,如何对电视购物虚假广告进行规制,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个笔者认为,一方面有利于电视购物行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
二、电视虚假广告的相关概念
(一)、电视虚假广告特征
“广告是一种高度开放的大众传播行为,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虚假广告作为广告的的一种非法形式,于合法广告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我认为一般广告具有真实性、特定性、广泛性、传播载体多样性等,但虚假广告不仅具有这些特征,他还有内容的欺骗性、行为的违法性和后果的消极性等特征。
(二)、电视虚假广告成因
1.电视台片面追求收益,无视产品质量验证有别于传统渠道的销售模式,电视购物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铺路,以累计足够的品牌知名度。但这如同银行的预支贷款业务,其风险也比传统商业模式高出很多。
○2 陈鸥.电视广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商业文化,2010年,第4期 :167页.1 杨忠军.中国电视购物广告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年,第七期:13页.○
2.法制不完善,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做虚假广告的企业有暴利可图我国在法律上对虚假广告的认定不够完善,于1995年施行的《广告法》关于虚假广告的规定较为原则和简略。
3、电视台对广告审查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在我国由于电视购物是新起的行业,对于在这方面的监管是比较缺失和不足的,基本上对广告不进行审查。
4.成本低、高利润是虚假广告的根本动力。对虚假广告的实施主体惩罚力度太小,违法成本较低。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规范广告宣传的法律法规,国家也三令五申要求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但工商部门即使按照法律规定处以广告费用的五倍罚款,但与其违法所得相比也仅仅是九牛一毛,不能伤其根本。
(三)、当前电视虚假购物广告违法构成要件
我国《广告法》没有对虚假广告进行正面直接的界定,而只是对广告真实性作出规定。如广告法3、4、5条,应当根据现行的立法对电视虚假广告进行合法、合理的解释。在此,我们从认定电视虚假广告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第一,主体要件,包括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此处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应采纳《广告法》第2 条之规定。第二,主观方面,行为主体必须具有故意,即在明知或应当知道其所从事的是虚假广告行为的情形下,仍作出该行为。第三,客观方面,行为主体通过电视媒介对商品或服务作出了虚伪不实、引人误解的宣传。第四,虚假广告可能损害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而不论它是否已经造成消费者受骗的事实”。○1
(四)、电视虚假购物广告,怎样明确法律责任
1.经营者,我国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39条明确规定, 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 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9条规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2.电视台,作为媒体应当进行审查,在明知其广告具有虚假性、误导性而并未采取什么措施,当消费者受到在本频道受到的侵权时承担一部分的责任。
3.产品代言人,代言是电视购物广告中使用非常普遍的策略。产品代言可以分为明星代言、专家代言、消费者代言等。在民事责任上,把代言人、和生产者、销售者列为连带责任人,方便消费者在受到侵权时能够得到受偿
1.邵冠鸣李亮辉.电视虚假广告及其法律规制.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5 月.第○20卷.第三期.三、规制虚假电视虚假购物广告中的建议
(一)、明确对虚假广告的认定
根据上述违法构成要件认定,在这里不多做叙述
(二)、完善电视虚假广告规制
如立电视法,在法规层面完善电视购物的审查。“在诉讼中能否把电视台作为被告能否让电视台承担补充连带责任,电视台承担什么责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①
(三)、完善广告审查制度
笔者认为,在审查上必须经过,经过两个程序: 1.电视购物广告必须经过行政机关的严格审查;
2.电视台也要自己的审查机制,如果在审查上,电视台不严格执行造成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加大处罚力度,商家、电视台和代言人
1.对商家而言,将其违法所得全部收归国有,如发现其产品跟广告所描述的产品根本不就不符,消费者提起诉讼的,由商家进行举证,如果不能证明其没有虚假行为的,以其商品售出时的价格5倍进行赔偿。如果对消费者照成损害的,根据上述的内容赔偿并承担所有的医疗费用和承担刑事责任。
2.对电视台而言,如电视台未经严格的审查或明知是虚假广告依然进行播放、宣传的,消费者有权也有权向电视提起诉讼,如果电视台不能举证证明自己已经严格审查的,电视台承担补充连带责任并对相应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严重者可以追究刑事责任。3.对于代言人而言,代言人在明知其代言的广告是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在提起诉讼时依然由代言人举证,如举证不能的,代言人承担也连带责任。(五)、加强广告行业的自律
“涉及电视购物的行业主要有电视台、电视购物公司、生产厂家等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每个主体首先必须规范自身。”①第一、电视台主动对电视购物实施监测,对监测不当的电视台施加法律责任:第二、电视购公司应当坚守诚信,不虚报价格、公平交易:第三、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的检测标准和行业标准。
①.赵英男.矫立刚.电视购物消费者的维权探究.社会与法制.2009.3(中).经济与法
(六)、行政机关加强执法力度
1.行政机关应当设立关于电视购物公司的准入门槛,设定其资质并进行审查。2.对发现由虚假行为的电视购物公司进行行政处罚,依法取缔其经营许可证,并对其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严重者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3.建立虚假电视购物举报平台并且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等
(七)、在诉讼中相关方的责任承担
1.在诉讼中能否把电视台作为被告能否让电视台承担补充连带责任,电视台承担什么责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2.在诉讼中能否把电视台作为被告能否让电视台承担补充连带责任,电视台承担什么责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3.在诉讼中能否把电视台作为被告能否让电视台承担补充连带责任,电视台承担什么责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八)、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1.当消费者选择电视购物时,应该先详细阅读该该电视购物平台的资料,查看该平台是否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
2.不要轻易相信与现实商品严重不符的夸大性语言,如一颗钻石紧要998这类的宣传词
3.如消费者发现有虚假、夸大的宣传,向工商部门举报
4.如果在电视购物受到损害可以想消协举报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视需要全方面的进行改进,监督机关、电视台、经营者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消费者应该起到监督的责任,让我们共同齐抓并举,为规范电视购物行业经营管理、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①.赵英男.矫立刚.电视购物消费者的维权探究.社会与法制.2009.3(中).经济与法
第二篇:论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论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摘要]:广告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商业广告在促销商品和服务的作用上越来越大,可随之产生的虚假广告也越来越多,不仅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同时也对市场管理秩序及其他合法经营者的权益造成了损害。为了有效遏止虚假广告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我们应明确界定虚假广告的法律概念,分析我国现行法规对虚假广告规制所存在的不足,改革广告审查制度、完善立法、加大对虚假广告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加强对虚假广告的执法监督。
[关键词]:虚假广告;规制;治理
广告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商业广告在促销商品和服务上所起的作用日益扩大。厂商借助广告传播信息的功能拓展市场,推销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借助广告了解信息,选择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9年我国的广告营业额突破两千多亿,达到2041亿元,经营单位达20万户,从业人员133万人,广告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有重要影响且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它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虚假广告屡禁不止,且越演越烈。据2000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专项调查表明,虚假广告已成公害。而近年来,电视购物广告、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以及非法涉性、低俗不良广告等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财产损失,更严重的危机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分析虚假广告个中泛滥的原因,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审查制度存在缺陷,执法不够严格以及监督体系不健全等。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如何规制虚假广告?有何不足之外?如何完善对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虚假广告的概念及社会危害
明确虚假广告的概念及社会危害,一方面可以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设定公认的行为准则、使其预测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有关国家职能部门制裁虚假广告活动责任主体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一)虚假广告的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在这里,广告法将规制对象明确界定为商业广告。而关于虚假广告的定义,广告法上并未明确界定。但各种法律法规都对虚假广告作出规制。《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综上所述,以大多数人对虚假广告的普遍认识,笔者认为虚假广告是指广告活动的主体即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广告中采用欺诈性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入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高期望值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牟取非法利益,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广告。因此,虚假广告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虚假广告违反了广告的真实性原则。2.创作和发布虚假广告的目的是通过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来获取营利。3.虚假广告严重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是一种广告违法行为。其虚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夸大失实的广告:语言模糊,令人误解的广告:不公正的广告;消息虚假的广告。
(二)虚假广告的社会危害
虚假广告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侵害了个人的利益,同时也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1、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而虚假广告通过虚构编造、吹嘘夸大等手段,剥夺了消费者的这些合法权利,从而导致消费者在经济上、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2、阻碍了广告业的良性发展
虚假广告带来的暴利蒙蔽了某些广告从业者的视线,使他们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如何炮制更具欺骗性的虚假广告,而忽视了发展正常的广告
业务,引发公众对广告的不信任感上升。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广告业是个不小的打击,必将严重阻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虚假广告作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可避免地会对市场运行秩序造成冲击。虚假广告往往和假冒伪劣产品结合在一起,凭借传播迅速、受众面广的优势误导公众的消费,造成“劣胜优汰”的反常现象,破坏了正常的竞争机制,导致市场秩序严重混乱,使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等传统商业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
二、我国在虚假广告规制及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方面的缺陷
对任何行为的规制一般都要有法律的规定作为依据,才可以执行,即做到有法可依是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基础。对虚假广告行为的规制也不例外。
1、虚假广告界定标准模糊
目前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尚无虚假广告的法定概念,有关虚假广告的规定也过于简单,只散见于《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条文中,没有具体的认定标准,不利于认定虚假广告,实际操作难度大。《广告法》除第3条对所有广告的内容和形式规定“应当真实、合法”外,直接规定虚假广告的有:第4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37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38条“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接受
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承担民事责任。”此外,间接规定虚假广告的有:第9条关于广告的表述“应当清楚、明白”;第10条关于广告使用的数据、资料等“应当真实、准确”;第11条关于广告中涉及的专利产品或专利方法应当合法有效。在行政层面上,《广告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清晰、明白,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用户和消费者。”综合以上法律法规,有几点值得思考:其
一、关于什么是虚假广告,我国的广告法规没有明确的界定,更没有明确的定义。只在《广告法》第3条、《广告管理条例》第3条中笼统地规定,广告应当真实、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这让消费者在面对虚假广告的时候无法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执法部门亦无法可依。由此可见,我国对虚假广告相关的概念和界定标准模糊不清。
2、虚假广告规制范围狭窄
《广告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由此可见,《广告法》所规定的只是商业广告,范围界定狭窄,外延过小。实际上,现代广告中有很多非商业广告诸如医疗广告、招聘广告、征集广告、征婚广告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边缘广告”,如带有宣传色彩的虚假公益广告、虚假科普广告等。即使在商业广告中,广告内容也不仅包括商品、服务广告,还包括企业形象广告和其他广告。由此不难看出,《广告法》权威性较高,但仅调整商业广告。《广告管理条例》比较全
面,但没有明确广告的含义,而这却是关系到《条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的重要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非商业性的虚假广告却很多,社会危害性也很大。例如,医疗服务广告中关于义务就诊、免费医疗咨询等公益广告以及寻人、挂失、征婚、招聘等启示,都是非商业性广告,如果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则广告法对其无法规制。其他的法律法规又欠缺相应的规定导致对这一领域的法律规制出现空白。现实生活中,由名人做的广告也存在着虚假广告,那么名人是否也应承担法律责任,《广告法》亦无明确规定。
3、责任主体处罚无据
《广告法》规定广告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而对虚假广告主体的违法行为虽然在《广告法》第三十七条有规定,但处罚时的依据却很难把握,在举证方面就极不利于消费者者一弱势群体,而在明星代言方面的虚假广告根本就没有法律方面的规制,很难追认责任主体的违法行为。
(二)事前审查不力
广告事前审查是指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承办广告业务中依据广告管理法规的规定,在广告发布之前检查、核对广告是否真实合法,并将检查、核对情况和检查结论、意见记录在案,以备查验的活动。我国现行广告审查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1、审查主体不全
《广告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媒介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广告内容 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广告审查既是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权利,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广告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的审查制度,要有熟悉广告法的管理人员和编审人员。对内容不实或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广告发布者不得发布。” 因此,我国的广告审查主体主要是国家专门的行政审查机关、广告经营者以及广告发布者,而专门的广告审查机关主要是对几种特殊的广告进行审查,一般商品和服务的广告通常由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进行自我审查,时下流行的网络广告审查主体更是模糊不清。这种审查主体的不健全真实虚假广告产生的一大诱因。
最后,广告审查人员违反规定、审查不严。根据广告法第二十七、二十八条的规定,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应进行广告发布前的自行审查
2、审查力度不够
审查机关或主体在审查时没有明确的广告审查实施细则可参照,而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审查往往流于形式,审查力度不够。
3、审查范围不广
根据《广告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我国规定部分特殊商品,主要是
药品、农药、兽药、医疗器械等四类商品的广告进行强制审查,在发布前由有关的广告审查机关分别审查取证,广告经营者收取、查验证明,而对涉及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医疗广告等没有明确规定,仅在《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作了规定,但没有归责条款。还有其它公益广告、边缘性广告都未规定,审查范围太窄,不利于防制虚假广告。
(三)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不足
虚假广告如此泛滥,执法力度不足、监督力度不足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实践中,因为没有专职的虚假广告执法监督队伍而由工商机关兼管,许多工商行政部门怠于行使职责,对虚假广告姑息纵容;监管权限区分不清,除工商部门之外还有城市管理部门、物价部门、消费者委员会等等都有各自对虚假广告的监督职能,但分工不明确,令出多门;有些行政执法人员面对虚假广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更有甚者,某些地方行政执法部门在金钱或利益的诱惑下对虚假广告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充当起虚假广告的保护伞。还有就是各级执法机关往往习惯于偏重对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而未对虚假广告执法的督察引起足够重视,致使一些虚假广告未得到应有处罚。而消费者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对自己权益受到的伤害只要不是特别严重,多是息事宁人,也未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四)处罚力度不足,违法成本低
我国《广告法》第38条规定了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应承担连带民事责任。但这种连带责任是有条件的,既在广告经营
者和广告发布者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发布的情况下才承担连带责任。这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是非常不利的。作为广告的经营者和发布者应对广告的真实客观性尽到必要的审查注意义务,而其没有做到。当消费者因受到虚假广告的侵害提起诉讼时,却需证明对方“明知”或“应知”这种举证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说是另附加义务,显失公平,也容易致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逃脱责任,从而不能切实保护消费者。
对于虚假广告的处罚太轻,力度不足。《广告法》规定是以广告费为基础的,处罚最高金额为广告费的五倍,而实践中广告费用很难准确计算,而且往往违法者受到处罚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违法的获利机会差别很大,即获利数额很多,但被处罚的机率和处罚数额很小,处罚太轻,导致犯罪成本低,这就使得很多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置广大消费者利益于不顾,甘愿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三、加强对虚假广告治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虚假广告的量大而面广,因此对虚假广告的规制必须从源头到源尾系统而科学地加以完善。
(一)完善立法
1、扩大虚假广告范畴
《广告法》有关虚假广告的规定过于简单,既没有明确的概念,又没有具体的认定标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易造成虚假广告认定方面的混乱。另外,《广告法》规定的虚假广告的范围仅限于商业广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广告法》没有包容的“边
缘性”广告,如带有宣传色彩的虚假公益广告,虚假科普广告等,它们均被排除在《广告法》的范围之外而依然逍遥法外。对虚假广告的打击范围不应仅限于商业广告,对那些有商业目的的虚假公益广告、虚假科普广告、虚假医疗广告、虚假招聘广告等也应认定为虚假广告,依法惩处。
2、明确虚假广告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
从法律构成要件上看,《广告法》已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列为责任对象,但未列入商品推荐者,建议《广告法》将那些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的公民也列为责任主体;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主体主观上须具有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目的,使广告原意与广告在一般大众心目中产生的印象相背离。参照国际惯例增加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建议我国广告法将那些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服务的公民也列为虚假广告的主体。如欧美国家广告法中规定:无论是明星、名人还是专家权威人士,都必须是产品的真实使用者,否则便是虚假广告;同时,如果证词广告暗示证人比一般人更有权威,也应有理有据,否则视为违法。
3、明确消费者与虚假广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明确消费者与虚假广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有效执法的前提,我国《广告法》没有明确界定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这位执法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不便。因此,虚假广告的商品或服务一旦被消费者购买,便可认定为行为主体的买卖合同关系成立,执法部门可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应从广告目的、广告行为、广告
结果确定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直接法律关系;从广告的对象是广告受众,虚假广告的危害性也必然及于广告受众为出发点,明确权利主体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赋予广告受众对虚假广告的起诉权。
(二)严格执法
1、机构设置
我国需要建立管理商业广告的专门政府机构来加强执法。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商业广告的主要政府监管机构,该委员会成立于1914年,下设反诈骗行为局等6个局,其中在反诈骗行为局里又会设一般广告处和食物药品广告处,专门监督、管理和处理各项广告事宜。该委员会还在国内11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处理地方上的欺骗广告和违法广告。[3]加强执法是完善法治的关键。建议成立各级防治虚假广告委员会,专门从事防治虚假广告工作。要配备一支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防治队伍并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培训,筹集足够的资金,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应建立防治虚假广告的公积金和保证金制度,以保证正常运转。
2、制度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纪者,要严肃处理,以保证委员会执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广告活动的法律管理,加大对虚假广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情节严重者,要处以高额的罚款。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坚决执行“更正广告”的规定,3、行政问责
对广告审查机关实行行政问责制。一方面,广告监督机关对广告审查行政机关由于其审查不严而产生的虚假广告进行问责;另一方面,对于漏审而产生的虚假广告,审查机关必须承担行政的甚至刑事责任。从而从源头遏制住虚假广告的产生。
(三)强化监督
1、专业的监督团体
建立专业的广告监督机构,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法制人员组成。专门的执法部门必须公开、公正、公平执法,杜绝以权谋私,建立健全司法程序监督机制,严格限制个人权力。对于《刑法》第222条规定的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虚假广告应克服以罚代刑、违法不究,坚决移送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实践中,虚假广告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寥寥无几,而各种情节严重的广告欺诈行为却大量存在,所以要建立行政案件移交司法处理的监督程序。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局意识,切实做到公平执法。
2、广泛的社会监督
加强对广告的社会监督,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监督工作由监督部门具体负责,监督部门通过与同级有关部门和协会联系,建立监督网络,形成从中央到基层的层层监督网。建立规范的虚假广告公众举报制度。虚假广告同其他违法行为的重要区别在于虚假广告的公开性和其它违法行为的隐蔽性,这就需要建立虚假广告公众举报制度,必须要有明确的受理机关和举报方式,以解决向谁举报和如何举报的问题;建立负责的查处结果反馈公告制度,从对违法者罚金拔
款对举报者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措施,调动举报者的积极性,并依举报者意愿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
3、加强广告行业自律
建立政府职能部门的外部监管与广告行业内部自律双项结合的高效制约机制,以对虚假广告进行有效治理和防范。一方面,作为广告监督管理主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转变单纯依靠审批登记的被动监管方式,采取更灵活主动的措施向广告违法者施加压力,切实加强外部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应该从立法上明确广告业自律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职能,赋予广告业自律组织在治理虚假广告方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广告业的内部治理和约束,排除外部行政的干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枷锁,完善广告业内部法律环境。
4、提高消费者素质和维权意识
消费者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在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时,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又或者由于诉讼成本高昂的考虑,只好忍气吞声放弃赔偿或采取其他方式“私了”,这在无形中助长了虚假广告的嚣张气焰。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消费者广告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宣传导向作用,提高消费者对虚假广告的鉴别能力,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改善虚假广告侵权的救济机制,降低诉讼成本,提高执法效率,确保受害者能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及时救济。营造治理虚假广告的有利的社会监督环境。
(四)处罚有力
1、有违必罚(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
我国《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等对虚假广告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从这些法律规定来看,存在措施不力,有关标准不清,一些法条之间缺乏统一性,这给有违必罚带来了难度。应该在加强法的协调一致性的同时,强化法的强制作用,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发现一例处罚一例。不仅仅适用民事方面的单一制裁,情节严重的更应综合适用行政的、刑事的法律制裁。
2、及时有效
在处罚时讲究及时有效的原则是为了迅速降低虚假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损害。广告主为了让自己的虚假广告能获得高额的经济收入,同一类虚假广告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进行投放,影响面会越来越广,被蒙骗的消费者会不断增多。因此,处罚要及时有效,让虚假广告还没有被广大消费者所知晓就被连根拔起,降低受害面和避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3、罚则重、而后警
当经济发展有大跨越时,法律也应当相应修改以适应经济水平,而虚假广告的利益也在水涨船高。为了达到打击虚假广告的目的,必须提高法律的惩罚标准。一方面是行政处罚,可以将《广告法》中的罚款标准:”广告费用的一倍到五倍"适当提高。另一方面是民事责任中的损害赔偿,如果消费者损害多少,广告主就赔偿多少,那么对于虚假广告的违法者来说仅仅是少了一个顾客而已,并不会因此而终 止其违法活动,对此可以适当适用惩罚性的赔偿。在美国,动辄几十
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赔偿案例我们已经不再新鲜。巨额的罚款或赔偿,一来可以制裁违法行为人,二来具有警示作用,使虚假广告的活动者不敢轻举妄动。
四、结结语
虚假广告的蔓延已经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虚假广告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虚假广告的治理应强有力的加以规制,最终达到维护社会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稳定社会市场经济持续。
注释与参考文献
3. 郭敬波、郭晓菊:《虚假“状元广告”谁担责?》,《人民日报》2006年7月19日第13版
第三篇:试论网络购物中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试论网络购物中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2013-03-15 10:12
网络购物不正当竞争的规制
(一)对于网络购物不正当竞争的立法规制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其发展壮大要有一定的过程,故而人们对其深入认识也要有一定的过程。综合考量,我们不难发现,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有效规制遏制网络购物不正当竞争的当务之急。
1.立法模式的设立
对于网络不正当竞争,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模式,主要有专项立法模式和混合立法模式。专项立法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而混合立法模式则是通过制定多个法律来协同规制、联合规制。选择立法模式应根据本国国情、国家现有法律基础,结合网络购物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现状,从而使所制定出来的法律真正有效地规制网购中不正当竞争的问题。
专项立法虽然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但将网络购物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专门的立法,无疑显得有些小题大做。对于网络购物的规制,不合适通过若干个专门立法来规制,这样做容易造成立法体系的重复和立法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网络购物中产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传统不正当竞争在网络技术中的新的表现形式,仍然适用反不正竞争法的基本原则,综上,可以通过对现有法律进行立法完善或法律解释来应对此种情况。
比较而言,混合立法模式就较为适合我国的国情与现状。“一法为主”的混合立法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立法体系的习惯,这种立法模式既节约法律资源,又能通过法律修改及时补充法律规范出现漏洞,进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另外,对于该模式“主法”之外的法,可以对其进行修改或解释完善。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构建有效法律模式的方式,都可以采用。
2.网购中不正当竞争规制制度的设计
当今社会的不正当竞争的模式早已不同于传统表现形式,故而需对不正当竞争法设立“一般条款”。“一般条款”的设立应包括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原则、不正当竞争的实施主体(即经营者)、不正当实施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以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危害。对于这一条款,可以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总则中设置,如德国;也可以概括出法律通过列举方式外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台湾地区。只有对“一般条款”进行设立,才能有效地对不断出现在网购中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制。
增加有关网络购物的规范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没有对网络购物法律问题的明确规定,应该对相关法律进行必要的修改,将网络购物纳入其调整范围。每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是在其国内有效力,而对于网购这种可能涉及跨国交易的行为,如果与国外的经营者进行恶意竞争,损害本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则难以受到本国的法律所约束。故而要加强国际协作对网络购物的不正当行为进行全面有效地约束,实现网络广告的国际保护。
(二)规制网络购物不正当竞争的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1.建立健全监管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完善群众监督投诉机制,使广大群众可以对网络经营者的不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举报投诉。同时,执法机关可以通过及时在网站上公布违法主体、违法行为以及对其实施的不同处罚,加强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预防网络经营者的不法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可加强对非法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
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既需要具备扎实而全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更需要较为丰富的网络专业素质和敏感性、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手段和方法。因此,执法人员应提高自身能力,加紧相关专业学习,以有效处理各类网上购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建立网购不正当竞争者资料监管数据库
监管数据库就是各个工商执法部门,将本单位查获的网络购物不正当竞争者的资料建立成统一有效的动态数据库,工商执法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关数据,将其录入统一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而方便
各行政单位及时沟通信息,提高执法效率,扩大监管巡查范围。
4.发挥公众力量,规制网络购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要组织网络经营者认真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其自觉守法观念。同时,加强企业网络技术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诚信经营意识、加强依法约束自身行为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培训活动,提高网络经营者公平竞争的意识。
同时为减少网络购物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部门要强化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和自我权利保护意识。通过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深化公平的竞争观念,为规范网络环境中经营者行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网络购物的商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也是在所难免的。基于此,研究规制网络购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就颇显价值。要在深入理解这一行为的基础上,分析其法律问题,同时借鉴国外规制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的先进方法,从法律适用多个环节提出对策,完善我国网络购物中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司法实践进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以使我国网络购物经营向着高质有效方向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秩序的建立,推动我国经济向着更好更快方向发展。
原文来自:http:///ZuoWen150Zi/
第四篇:论电视购物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
《论电视购物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专题节目、新闻节目的差异》
总体来说,电视购物节目是以销售为目的的盈利性节目,是为产品销售而呈现的一种电视节目方式。而电视综艺节目、专题节目和新闻节目是以新闻时效性、娱乐、宣传等目的而制作的电视节目,基本上为公益性质。
一、电视购物自身的特性
首先,正因为电视购物的盈利性,所以导致电视购物的意识形态是最大限度追求消费者所创造的的剩余价值,并且以强大的电视节目品牌为依靠,竭尽所能地利用消费的品牌忠诚度。电视购物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夸大宣传、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在电视购物领域我国还没有专门立法,目前适用《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再者,为区别与普通商店的商品,很多电购产品都是厂家专门设计和制作,独特新颖以及在市面上很少看到产品组合。在标价方式上,通常用“特价”、“今日价”、“本档仅售”,并尽量在节目中呈现的价格与市场价差额很高来吸引观众。
另外,因为电视购物节目多为直播,观众可以随时打电话与主持人进行交流,显得很有互动性和人情味,对观众的收视行为和购买意向很有影响。因为电视购物节目多为“物以稀为贵”的促销方式,会以不断减少的库存量来不断催促观众,让观众冲动消费。
二、电视综艺节目特征
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例如音乐、舞蹈、杂技与搞笑等类型,大部分的综艺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目前,电视综艺节目的分类有电视真人秀节目、综艺晚会、文艺节目。
传统的综艺节目以专业歌舞和曲艺为主,明星表演、观众观看,与观众缺少互动。再到以《快乐大本营》等为代表的游戏节目为主的阶段,节目的娱乐性和观众的互动性增强。再到以益智节目为主的阶段,例如《开心辞典》,出现了知识性与娱乐性兼备的性质,更具亲和力。紧接以真人秀为主的阶段,强调的是大众的参与和参与者不同的个性。另外还有婚姻速配节目,谈话、脱口秀节目。
三.专题节目特征
专题节目是以文化、教育、艺术、科学、人物、事件等为表现中心的电视节目,专题节目有纯报道式、评论式、访问式等。专题节目对题材的选择和报道的深入程度要求也更高。
对于专题节目,主要是在平凡的新闻信息中找出不平凡的亮点来,采用有情节化的故事手法来讲述新闻内容,尽可能把新闻报道作的更富有故事情节性,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四.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指以新闻材料为基础,加工制作而成的电视节目,新闻节目可包括现场或预先录制的访问、专家的分析、民意调查结果,偶尔包含社论内容。此类节目以信息量大为标志,时效性、广泛性、指向性为主要特征。
新闻联播是主要的形式,是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
第五篇:电视购物广告的优点和弊端
电视购物广告的优点和弊端
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对减肥、丰胸等五类产品的一纸禁播令把电视购物推到了风口浪尖。其实,自从电视购物广告进入中国,关于它的争论就从没有间断过。近几年,运用电视购物实现快速发展的产品比比皆是,同时,因为电视购物广告引发信誉危机,甚至败走麦城的企业也数不胜数。因此,人们对待电视购物广告的观点也大相径庭,有人“乐此不疲”,有人则视之为“洪水猛兽”。
那么,电视购物广告到底有什么优点和弊端,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电视购物呢?在欧美日韩,电视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方式。电视购物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平快”,这也是众多产品,采用电视购物来进行营销推广的最重要原因。
短——短期赢利最大化
电视购物片与传统的15秒、30秒品牌或产品广告不同。它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挣钱、赢利。电购产品向来遵循“低成本,高定价”的原则,一般电购产品的成本仅为定价的10-20%之间,从而保证充足的利润空间。
广告投放则采取“垃圾时段+高密度轰炸”的策略。一个电购片短则5分钟,长则20甚至30分钟,而卫视非黄金时段的广告1分钟1次投放成本一般只有100-200元,相当便宜。通过整合众多上星电视台狂轰滥炸。只要电话订购量足够高,就能收回广告成本,迅速实现赢利。
而传统的品牌形象广告,至少持续投放3个月,才能对终端销售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相比起来,电购广告短期内就能实现赢利的最大化。
平——营销4P扁平化
在传统的营销策略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四大要素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成功电购片则是营销4P的完美融合。
在产品上,电购的产品大多符合“新、奇、特”的原则,尤其是功能性产品,常常在广告中有诸如“3天见效”、“28天换脸”等明确的功效承诺。即使是一些比较传统的产品,也会“创造”一套全新概念的理论体系,来表明产品的与众不同,让消费者不得不信,不得不买。
在价格上,既然是新奇特的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等,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电购产品的价格一般要高出同类产品的一到数倍。
在渠道上,消费者看过广告直接电话订购,广告本身就兼任渠道、终端的职责,节省了大量的渠道、终端等各种费用。
在促销上,一个电视购物片,一般会出现3次以上的促销叫卖,常常采取“卖产品赠超值赠品”与“几日内不满意或无效全额退款”的促销策略,迎合了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
总之,电购片除了是广告宣传员外,还扮演产品介绍员、终端促销员等多重角色。传统营销要素都被转移到电视屏幕上,只要电购片“卖货”,一切营销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快——市场热销快速化
电购产品销售有三“快”。市场启动快,广告效果当日就可通过进线及订购量体现,不用招商、不用铺货,启动市场变得快速又简单。产品销售快:消费者看到广告,电话订购,送货付款,销售即可完成。再加上广告中常常声称的“三十分钟内打进电话有更大惊喜”等煽动性语言,广告尚未播完,订单就纷纷打进。资金回笼快,不需要长期品牌广告培育,不需要巨额品牌形象投入,投广告要的就是订购量,如果回款超过广告成本,就投放更多的广告。然后更大的回款额„„,被央视曝光的“波丽宝”利用广告“轰炸”曾创造了日销售至少240万的奇迹。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事物尤其如此。电视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在给电购链条的各方带来利益、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需破解的问题与弊端,这些已经成为制约电视购物发展的巨大障碍。
一、成也功效,败也功效,过分功效承诺导致产品快速死亡
电视购物广告要在几分钟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并促其购买,常用的手段是突出产品神奇的功效,并且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普通产品长期都不能达到的效果。一度泛滥的减肥、丰胸类产品,在主流电视媒体上公开宣称“服用一天可减2至5公斤,最多的可减10公斤”;“10天即能使胸部再度发育”等,因为有明确的功能承诺,消费者极易被打动,又因为有明确的功效参照,如果产品功效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消费者自然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并将这种不良的口碑传播开来,紧接着,出现大量消费者抛弃该产品的现象。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宣告终结。
二、成也广告,败也广告,违法现象泛滥导致行业信誉危机。
电视购物广告已经成为违法广告的“重灾区”。在中消协对全国30余个主要电视频道进行的检查中,发现虚假违法电视购物广告占违法广告总数的比率竟高达61%。
电视购物广告看似复杂,其实都逃不脱“三股文”的模式。
一、神奇功效成份;
二、离奇产品机理;
三、消费者(专家)证言。而在这三部分中,虚假违法现象十分普遍。电购广告中的产品神奇成份和机理,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根本没有科学性。要么,此物质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没有这种神奇功能,而那些所谓的研发机构也是子虚乌有。所有这一切无非是想让观众相信,广告的产品是“新、奇、特”、“划时代”的产品。
而消费者证言更是明显违法,我国《广告法》明文规定,有明显功能的产品,是不允许用患者证言的,更不能与同类产品进行直接比较。
电购广泛采用的消费者证言,形式本身就是违规的,而某些证言十分恶俗,已经触及了道德底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广告违法现象的日益泛滥,使电购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不相信电购”,“电购就是骗人”的观念在公众中逐渐流传。国家工商总局和广电总局自2006年8月1日起,暂停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的电视购物广告,既是要打击电购违规现象,也是期望能够净化市场,使之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成在直销,败在分销,缺少品牌建设导致产品昙花一现
毋庸置疑,电视购物可以“短平快”地炒热一个产品,但是要实现产品长期发展,必须要进行终端建设,做好品牌维护。如果没有品牌建设、没有终端销售,单凭广告拉动,只能使产品昙花一现。
纵观行业领军品牌,诸如宝洁、诺基亚等基业常青的国际知名品牌,都不是单纯依靠广告来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持久信赖的。产品研发、终端专柜建设与维护、全程服务体系等等都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大量电购产品陷入“各领风骚三五月”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就是仅仅依靠电视直销,而没有开展更深入、系统的渠道分销与终端销售。毕竟,消费者对于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可以相信一时,却很难忠诚一世。
在营销多元化的今天,为数不少的品牌在尝试电视购物,希望借助电购开辟新的销售方式和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电视购物企业也通过合资或其它方式开展渠道分销,期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橡果国际就探索出一条“电视直销+渠道分销”的经营模式,打造了好记星、背背佳等常青品牌,成为少有的成功先行者。
对于我们来说,认清电视购物的利与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划,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电视直销,才能使电视购物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