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0:0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 感情说 劳动说 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 异性求爱说 语言扬抑说 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 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

(2)崇雅贬郑

(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的音乐思想本质上市保守的,所论及“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孟子(1)认为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

(2)认为音乐本质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

(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 荀子(1)音乐表现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所谓“审一定和”,“一”即“中声”

(2)抨击墨子的“非乐”思想,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3)提出“中和”的审美标准,反对“夷俗邪音”“郑卫之音”,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中和”思想

二、墨家音乐美学思想

墨子(1)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

(2)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

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他们利益着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一种狭隘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这显然是错误的。

三、道家音乐思想

老子(1)提倡“无知无欲”

(2)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1)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

(2)推崇自然之乐(3)倡导适性之乐

(两汉三国)

10、相和歌的形成

最初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只是仍无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和伴奏的歌唱形式——相和歌

11、相和大曲

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

12、百戏:

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 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

13、琴曲《广陵散》聂政刺韩王

又名《广陵止息》,由“正声”、“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 展而成的器乐大曲,规模宏大。

14、嵇ji康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情无关。音乐固然不能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使人产生“燥”“静”的反应。历史意义:(1)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将音乐当做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

(2)若将《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3)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4)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15、西汉京房六十律

(1)京房其人

在乐律研究方面提出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针对管律计算的不精准性,大胆提出“竹声不可以度调”的见解,并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2)六十律理论

京房六十律的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为止。

(两晋南北朝)

16、吴声歌曲:

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歌曲,最初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17、西曲歌:流传于当时的荆、郢、邓之间,即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

18、南朝梁丘明所传,古琴音乐,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褐石调·幽兰》

(隋唐五代)

19、表格 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乐》、《十部乐》对照表、隋开皇初年后设立了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等七部。隋炀帝将国伎和文康伎改名为“西凉”和“礼毕”,并增设“疏勒”和“康国”两部,共九部乐。唐武德初年后,去“礼毕”和“天竺”,增设“燕乐”和“扶南”,仍九部。唐贞观十六年,加入“高昌乐”,形成“十部乐”。

唐玄宗时期,宫廷音乐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坐部伎”(室内表演)六部和“立部伎”(室外表演)八部。

21、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它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

22、唐朝有四个重要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

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和散乐得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成员有男有女。

梨园是设立在宫廷中的音乐机构。由唐玄宗亲自教习,并自创新曲,让“梨园弟子”演奏

23、音乐理论著作

(1)《乐书要录》是唐武则天组织元万顷等人员编写,共10卷,该书是对唐武则天前乐律学的总结。

(2)《教坊记》是唐崔令钦撰写,共一卷,所记录的是唐开元、天宝年间乐部内教坊的制度和轶事。

(3)《羯鼓录》是唐南卓所著的笔记形式的专著。叙述了羯鼓源流以及玄宗以后的音乐生活故事

(4)《乐府杂录》是唐段安节撰写,此书研究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论著

(宋元时期)

24、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自度曲如《扬州慢》

25、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不清唱套曲的宋代一种表演形式。

缠令(引子—A—B—C—D······尾声)和缠达(引子—A—B—A1—B1—A2—B2······)是宋代的两种曲式结构形式。

26、元散曲 散曲是元代时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散曲的曲体形式有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

27、说唱音乐

(1)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因歌唱时主要用鼓击节而得名。

(2)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它的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故得名。

(3)货郎儿:宋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元时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28、戏曲音乐

(1)宋杂剧音乐: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

(2)元杂剧音乐:元代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元杂剧唱腔为曲牌体,一般为七声音阶,节奏明快,风格刚健。音乐结构严密逻辑关系。

(3)南戏音乐: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9、《潇湘水云》是浙派琴乐奠基人郭沔mian,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成功的表现了云水摇曳奔腾和烟波浩淼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30、(1)《梦溪笔谈》乐论是北宋沈括(字存中,杭州人)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该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2)《乐书》是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陈旸撰的音乐类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3)《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北宋朱文长撰。(4)《碧鸡漫志》、《词源》和《唱论》是宋元时期以研究词曲的,源流构成原理与演唱方法为中心内容的三部著作。

《碧鸡漫志》是研究歌曲的笔记体音乐著作,南宋王灼撰。《词源》由南宋张炎撰,是研究古代乐律与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唱论》是现存最早论述声乐的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撰。

(明清时期)

3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32、昆山腔,魏良辅改革:主要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和鼓等乐器 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汤显祖,“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33、梆子腔,最初因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又因源于秦地陕、甘等地,故又称“秦腔” 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急促,唱腔中常有“花音”又名“欢音”,有“哭音”又名“苦音”

34、音乐理论著作(1)《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详细记载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的推演方法,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2)《溪山琴祝》是一篇关于古琴表演的美学理论文献,明代徐上瀛撰(明末虞山派著名代表人物)。系统阐述了古琴演奏中的音质、音色、技巧、方法及演奏者得素养等问题,是古琴演奏与研究的重要文献。

35、重要曲谱集

(1)《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明代朱权编辑。

(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一部清代声乐乐谱曲集,内容包括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明南戏、元明杂剧、元明清散曲、明清传奇、清代宫廷戏等多种体裁。对于研究唐以来的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华秋萍琵琶曲》又称《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琵琶谱》,是我国现存最早刊行的琵琶曲谱集,刊行年代为嘉庆二十三年。

(4)《纳书楹曲谱》是戏曲曲谱集,清叶堂编辑,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

近现代史 “

学堂乐歌”的兴起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多是反应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选曲填词、按词选曲。

“学堂乐歌”的意义: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式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介绍了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学堂乐歌”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

近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赵元任的代表作:《卖布谣》、《织布》、《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听雨》、《也是微云》、《我们不买日货》、《抵抗》、合唱《海韵》。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200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滏阳河》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其中两部仅完成钢琴谱,未及配器),1部交响诗(钢琴谱,未配器),1部大型管弦乐曲,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群众歌曲分两类:一类是赋予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

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做棉衣》、《打到汪精卫》、《三八妇女节歌》、《在太行山上》等。

抒情独唱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江南三月》等。这些作品多是为舞台剧或电影所写的插曲,形式结构较复杂,并有着悠长宽广的、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舒展和缓的节奏。

劳动歌曲:《拉犁歌》、《搬夫曲》、《炭夫曲》、《顶硬上》、《起重匠》等。

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等。

大型声乐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分为“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丰收”,其中代表作《二月里来》。

《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音乐风格:全曲建立在三个基本主题上

1.《黄河船夫曲》的主要动机:象征斗争和力量

2.《黄河颂》的主题: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宽广和自由奔放 3.《怒吼吧,黄河》的主题:表现中国人民苦难的主题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人民的斗志和力量的集中表现。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全部音乐发展的总结。在斗争主题基础上也穿插着苦难的主题和对民族的歌颂,但是斗争还是主要的,并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此,整个套取的音乐具有非常紧密的内在统一性。

音调风格上,不仅引用了民间的音调(如《黄河船夫曲》),创作了许多非常富于民族特点的旋律(如《黄水谣》、《河边对口唱》、《保卫黄河》等),而更重要的是他并不以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运用民间形式作为目的曲追求,而是把它们用来为反映新的斗争生活内容服务。因此,在这里他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民族形式,创造了真正具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的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包围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雄伟浑厚的气魄,以及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1942年全党进行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歌剧的发展

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1.《白毛女》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种人物形象的问题。已中国不同的民歌河西区音乐味基本素材,借鉴西方的音乐发展手法,创作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唱段,并以音乐的变化推动剧情的发展,经过戏剧化和性格化的艺术创造,成功地刻画了杨白劳、喜儿、黄世仁、黄母等诸多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准确表笑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2.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歌剧的艺术表现中,以增强戏剧性。如用歌唱来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情景;用歌唱来介绍剧中的主要人物;用独白来叙述某一事件;用歌唱结合道白的方式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如喜儿、杨白劳的独唱;第四幕喜儿获救后的众人合唱;第五幕声讨黄世仁人大会上的群众合唱等。

歌剧的内容既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又给被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此外,歌剧剧本也富于浪漫主义地保留了民间有关“白毛仙姑”这种传奇式的情节,并使之提高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哲理高度。

当代史

一、瞿希贤建国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作家之一。

(1)群众性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1950年)《我们要和时间赛跑》(1952年)《在和平的大道上前进》(1953年)

(2)少年儿童歌曲:《早操歌》《我们是春天的鲜花》《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快乐的晚会》

(3)合唱歌曲:无伴奏合唱《牧歌》(1954年)《红军根据地大合唱》(1955年)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歌曲创作风格奔放洒脱。

二、刘炽的歌曲创作 《新疆好》(1951年,选自《边疆战士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1955年)

《我的祖国》(1956年,电影《上甘岭》插曲)《祖国颂》(1957年)

三、时乐濛的歌曲创作

《歌唱二郎山》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长征大合唱》《解放军大合唱》《祖国万岁》

《东方红》中《就义歌》、《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遵义城头霞光闪》

刘炽的创作旋律隽永秀美,民族风格浓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时乐濛善于运用和发展民间曲调来塑造生动的、充满时代精神的音乐形象。

四、“战友派”歌曲作曲家群

“战友派”作曲家是指集中在“战友文工团”的一批歌曲作家。战友文工团前身是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1949年进入北京后,逐步发展成以音乐、舞蹈为主的专业歌舞团。

作曲家晨耕、唐诃、生茂、李遇秋等人是“战友派”作曲家群的主要代表。

大型声乐套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196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30周年,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历史壮举,由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简称《长征组歌》)。

五、电影音乐

(1)王云阶的电影音乐 《护士日记》、《林则徐》、《魔术师的奇遇》等22部电影配乐。

《林则徐》配乐采用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合璧”的混合乐队形式,以广东民歌和戏曲音调为素材,加以戏剧性、交响化的发展。《护士日记》插曲《小燕子》

(2)雷振邦的电影音乐 《董存瑞》、《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多部电影配乐。

《五朵金花》(1959年)音乐主要根据白族民歌改编而成,《蝴蝶泉边》最为知名。

《刘三姐》(1961年)根据原歌舞剧音乐主题发展,展现了壮族音乐风格。

《冰山上的来客》(1962年)是学习新疆各民族音乐的结晶。插曲《高原之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雪莲》、《怀念战友》。

雷振邦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从民间音乐中提炼旋律的精华,再将它们编成 曲子。为了寻找创作素材,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深入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他的电影音乐,展现了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3)其他作曲家的电影音乐

1、女作曲家黄准:《新儿女英雄传》、《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1959)-《红色娘子军连歌》、《舞台姐妹》等。

2、吕其名:《铁道游击队》-《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家》、《红日》-《谁不说俺家乡好》、《白求恩大夫》。

3、傅庚辰:《地道战》-《地道战》及《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雷锋》-《雷锋,我们的战友》等。

第二篇:中国音乐简史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的应试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在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中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艺术课程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艺术教育的这种重要作用在高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是生动丰富的,不能只讲授抽象的内容,宣读简单化的“几要几不要”的训条,而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赋予美的形式,施以艺术教育,辅以德育,启迪他们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的革命歌曲、活报剧、话剧、歌剧等革命文艺对推动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前,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也能给学生以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其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1998年军民团结战洪魔的动人事迹鼓舞了千百万人民,高校抓住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通过创作歌曲、表演话剧、舞蹈等辅助形式,围绕军民同心抗洪的题材,再现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使广大学生为之感动,受到深刻的感染。

(二)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文化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想深刻;文学艺术则有利于养成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化素质对人才其它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缺乏艺术素养的文化素质,其渗透力和影响力将大为减弱。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和最易接受的艺术教育活动,能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三)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智能开发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大学时光,有效地学习,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大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脑健全的机能和属性。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它更适合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智育教育如能注意到这一特点,就能取得显著效果。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和智力技能的提高。

(四)艺术教育还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生活压力的加重,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艺术审美可以渲泄情感,疏导情绪,排解压抑,使心理得到平衡。艺术教育能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艺术教育对完善人的个性品质具有明显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它在实施和推进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众高校中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①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②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③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篇:中国音乐简史剖析

中国音乐简史

选择、填空

1、哪个省出土的彩陶盆上刻有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乐舞图像? 青海省大通县

2、歌颂夏禹治水的乐舞是?歌颂商汤灭夏的乐舞是? 《夏籥》、《大濩》

3、铙、甬钟、钮钟的区别。有柄,口朝上击奏的钟为“铙”;有柄和旋环可供悬挂的钟为“甬钟”,无甬只有悬挂用钮的钟成为钮钟

4、周代乐官中级别最高的叫什么? 大司乐

5、西周学校教育中,乐的学习内容包括什么? 乐德、乐语和乐舞

6、六代乐舞是指哪六部? 黄帝时《云门大卷》、唐尧时《咸池》、虞舜时《韶》、夏禹时《夏籥》、商汤时《大濩》

7、孔子对哪部乐舞的评价是“尽善尽美”。《韶》

8、《诗经》中的哪一部分是民间歌曲? 风

9、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谁的什么作品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荀子的《成相篇》

11、“八音”分类法是指什么?各类分别包括哪些具体的乐器? 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金类乐器:铜铃、铜鼓、铜铙/石类乐器:磬/土类乐器:陶玲、陶鼓/革类乐器:应鼓、县鼓/丝类乐器:瑟、筝、筑/木类乐器:木鼓/匏类乐器:笙,竽/竹类乐器:箫、笛、管

12、在哪个省发现了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

13、儒、道、墨各家音乐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音乐思想是:尽善尽美;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与民同乐;“中和”。道家音乐思想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墨家音乐思想: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

14、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什么? 相和歌

15、相和大曲的结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艳、曲、趋、乱

16、以聂政刺韩王为表现内容的琴曲是什么? 《琴操》

17、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什么? 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提出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

18、清商乐包括哪两部分? 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19、故事歌舞形式有哪些?《踏谣娘》、《代面》、《苏中郎》、《拨头》 20、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分别是指哪个地方的音乐?

龟兹乐: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乐:今新疆西南喀什、疏勒、英吉沙一带/西凉乐:今甘肃武威、张掖一带

21、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是什么?作者是谁? 《碣石调、幽兰》,丘明

22、王维的《阳关曲》又叫做《阳关三叠》。

23、唐代宫廷按照表演方式怎么分类?坐部伎、立部伎

24、隋唐民间歌舞音乐包括哪些?没有故事情节和有故事情节的两类

25、教坊和梨园是唐代新设的音乐机构。

26、琵琶、五弦、阮咸分别指什么? 琵琶:四项曲项琵琶/五弦:五弦直项琵琶/阮咸:中国固有直项、琴身梨形阮咸

27、羯鼓被唐玄宗誉为“八音之领袖”。

28、唐大曲的代表作有哪些? 《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

29、古籍中描写鼓的唯一专著是哪部?《羯鼓录》 30、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什么?瓦子中的勾栏

31、宋元时期的歌曲艺术包括哪些?宋代曲子的创作方法。曲子、唱赚。创作方法:旧乐填词和新创词曲

32、宋代曲子按源出大曲某一结构部分怎么分类? 令、慢、引、序、近、歌头

33、有哪些曲子形式属于宋代曲子?叫声、嘌唱、小唱、34、谁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姜夔

35、现存最早用减字谱记录的琴曲是什么?琴歌《古怨》

36、元散曲的曲体形式有哪几种?小令、带过曲、散套

37、宋元说唱艺术包括哪几种?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

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是哪部?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8、宋元戏曲分为哪两大类别? 杂剧和南戏

39、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救风尘》

40、《西厢记》的作者是谁?王实甫

41、四大南戏(传奇)是哪四部作品?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42、《琵琶记》的作者是谁? 高明

43、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是什么?兴隆笙

44、郭沔的代表作。《潇湘水云》

45、范镇总结的我国两种调名体系是什么?之调,为调

46、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是《陈旸乐书》。

47、《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48、冯梦龙编辑的民歌集有哪些? 《挂枝儿》、《山歌》、《夹竹桃》

49、明代四大声腔指什么?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50、标志着昆曲正式成熟的是哪部作品? 梁辰鱼《浣纱记》

51、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52、囊玛是藏族传统的歌舞形式。

53、谁发明的什么律学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明代朱载堉,“新法密律”

54、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集是谁编辑的什么? 明代朱权《神奇秘谱》

55、我国现存最早刊行的琵琶曲谱集是什么? 《华秋苹琵琶谱》 名词解释

1、礼乐制 “礼”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是周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等级名分、将“礼”与“乐”相结合制定出的维护天子权威的制度,包括对不同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在使用乐曲方面的规定,以及不同等级的人在使用乐队、舞队时的编制的详细规定等内容。

2、三分损益法 :把一个振动体(及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如果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率的方法称“三分损益法”。

3、乐府:包括三种含义:第一指音乐机构,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汉哀帝时撤销,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和演奏; 第二是指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第三是指将套用歌词体式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4、唐大曲 :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小乐段,长度因曲而长短不等。

5、变文:唐代寺院僧侣讲唱的俗讲和民间艺人表演的转变,其底本就称作“变文”。内容包括宣传佛法的“讲经”,和以讲经为目的,但附有故事和动听的音乐的“经变”,以及只讲唱历史、人物或传奇故事,由男女伎艺人在“变场”(寺院之外的场地)表演的“俗变”三种,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表演形式分为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三种。

6、唐代燕乐:广义上燕乐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唐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上的燕乐是专指一种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上的燕乐是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7、曲子词:曲子的歌词部分被称作“曲子词”,在唐以前以整齐句式为主,唐末和五代以来转向了长短句形式,到了宋代,长短句式的曲子词被称作“宋词”,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8、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艺人孔三传所创。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互不相同,其曲调来源于唐宋大曲、曲子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乐曲,表演形式为一人讲唱到底,同时自击鼓或者锣,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9、汤显祖:明代戏剧家,代表作有“临川四梦”,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0、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以“缠令”和“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成成为套曲进行演唱。缠令为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由若干同宫的不同曲牌连缀而成;缠达为前有引子,后由同宫的两个曲牌反复交替而成。

11、十二木卡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因有十二套而得名,每套木卡姆在音乐结构上大致分为三部分,此外。木卡姆还有二部分、四部分、五部分的结构形式。演唱时一般席地而坐,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简答题

1、简述唐大曲的艺术特征。答: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 乐,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以流行的诗篇配乐叠唱。在段落上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小乐段,长度因曲而长短不等。散序的节奏自由,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中序是节奏固定的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破的节奏可以多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

• 伴奏乐器是一个有弦有管有打击乐器的大型乐队。• 曲调方面,中外曲调都有运用。

2、简述宋元时期音乐艺术的特征。答: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崛起,是宋元时期音乐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1、宫廷音乐的发展特点: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规模随着朝廷内外交困的加剧而缩小。

2、市民音乐特征:第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宋元时期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较高,这使得风靡社会的市民音乐也被掘出商机;第二,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瓦子” 中的“勾栏”,是城镇中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的集散地;第三,具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艺人们以专业之分,组织起了自己的行会团体,称之为“社会” ;第四,具有主流音乐的地位。市民音乐兴起后,以其追求通俗、参与和娱乐的审美特征迅速吸引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表明市民音乐已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第五,具有以综合艺术音乐为主体的样式,其中的戏曲音乐是时代音乐的代表。

3、简述诸宫调的艺术特征。

答:诸宫调是由孔三传首创的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运用多种宫调组成套曲表现内容复杂的长篇故事。

音乐构成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宫调的单个曲牌联缀,曲间插入说白;一种是若干不同宫调的套曲联用,一个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可以是以同宫调的一个曲牌重读二、三次,后续尾声,也可以是同一宫调的若干不同曲牌接一尾声组成的缠令或缠达。表演形式为一人讲唱到底,同时自击鼓或者锣和水盏,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4、简述元杂剧与南戏在音乐上的区别.答:元杂剧的音乐称作北曲,南戏的音乐称南曲,北曲偏于高亢、雄健、粗犷,南曲偏于婉转、细腻,二者各有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 ①北曲的旋律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多用跳进,激昂的大跳进行运用也很普遍;南曲用五声音阶,无変徵、变宫二音,旋律多舒缓的级进; ②宫调运用:北曲套数对宫调运用有严格的规范,一折一个套曲只用一宫,每一套数中的曲牌连缀也有一些固定格式,南曲没有刻意的定规,一套曲子可有两三个宫调;③在演唱样式上,杂剧多由旦或正旦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南戏则没有一人主唱的约束,各行角色都可随时演唱,并采用独唱、合唱、对唱和轮唱等多种歌唱形式;④在曲牌连接上。南戏将同一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的曲牌相间连缀成套,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⑤在曲调运用上,南戏的生、旦等正剧人物多用典雅凝重的曲牌,净、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诙谐轻松的民歌。论述题

1、详细论述宋元时期的戏曲音乐。宋元时期的戏曲主要有杂剧和南戏两大类别。

①、宋杂剧是宋代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结构通常为两段:一称艳段,是开场小段,二是正杂剧,是故事的杂剧主体,后面有时加上尾段,称为散段。音乐来源于唐宋的大曲、法曲、词调和市民音乐。音乐表现形式为歌唱与说白交替出现,并有乐器伴奏。

②、元杂剧是元代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可加引子或插部,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多半由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唱腔为曲牌体,统称为北曲,旋律一般为七声音阶。音乐结构具有一折一宫一套的严密逻辑关系,即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套数,主要伴奏乐器是笛、鼓、板、锣。

③、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在曲牌体唱腔上,以采用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在宫调使用上,一套曲子可有两三个宫调;在演唱形式上,没有一个人主唱的约束,各行角色都可随时演唱,并采用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等这种歌唱形式;在曲调运用上,生、旦等正剧人物多用典雅凝重的曲牌,净、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诙谐轻松的民歌,创造“南北合套”的形式,即将同一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的曲牌相间连缀成套。

2、请详细论述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种类、特征及流派。答: 明清时期的说唱艺术在宋元说唱的基础上,有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有的衍生出许多分支和流派,有的在相互交流、融合后又孕育出新的艺术品种,绝大部分的说唱种类都流传到了近现代,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 鼓词类。主要流行于北方,表演时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其他的伴奏乐器还有三弦、琵琶、二胡等,流传到各地后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结合,发展出“大鼓”的形式,如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

② 弹词类。主要流行于南方,演唱形式一般为自弹自唱,演员表演时采用坐唱的形式,演唱篇幅可长可短,在清朝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弹词家,其中以陈遇乾的“陈调”、俞秀山的“俞调”和马如飞的“马调”最为著名。

③ 牌子曲类。这是种将明清流行的各种民间小曲或戏曲曲牌联接起来组成一个套曲,用来说唱故事的形式,种类非常多,分布地区广,如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湖南丝弦等。④ 渔鼓道情类。道情是因道士用道曲说唱道教故事而得名,后逐渐流传到民间,又称“唱道情”,常用的乐器是渔鼓和长竹片,全国大部分省市均有这类曲种,如青海道情、内蒙道情、广西渔鼓等。⑤ 琴书类。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以唱为主,演奏形式有坐唱、站唱,在全国范围均有分布,如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安徽琴书等。

第四篇: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

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龠》,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龠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5、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6、六代乐舞:亦称六乐。指黄帝至周代六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六代乐舞是西周雅乐的主要内容,分别用于祭祀天、地、四方神、山川、先妣、先祖。

3、八音: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周代乐器种类繁多,见诸文献记载的西周乐器已有近七十种,把这些乐器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就是“八音”。

7、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编钟共有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曾侯乙编钟具有制作精美、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等特点,其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8、乐府: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乐府的职责主要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乐府对民歌的采集已超出《诗经》,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9、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10、相和大曲:一种大型的歌舞曲,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11、清商乐:东晋以后,相和歌由北方流传至南方,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歌曲,形成了清商乐。北魏时清商乐又自南方传至北方,成为在全国范围流传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吴歌、西曲。吴歌是东晋以来流行在江南一带的民歌,西曲是齐、梁时期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的湖北民间歌曲,比吴歌略晚。由于地区不同,西曲和吴歌在语言、音乐形式等方面都存有差异。

12、鼓吹: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鼓吹大概在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发展到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

13、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他出身低微,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协律都尉,成为乐府的主要领导人,对乐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并根据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胡乐《摩诃兜勒》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乐。

14、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着名古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15、酒狂:古琴曲,相传为三国魏阮籍所作。该曲短小精炼,创作手法新颖,众多九度以上大跳的运用,加之切分音的配合,可谓新奇绝妙,三拍子节奏的采用更别具匠心,在古曲中十分罕见。大跳形成旋律的跌宕起伏,切分造成节拍的轻重颠倒,三拍子使节奏富有动感,始终处于不平稳的状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了醉酒之人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头重脚轻、步履不稳的形态。

16、乐记:音乐美学论着,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其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17、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论着,三国魏嵇康所撰。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八个回合的辩难,批判了儒家音乐思想,肯定了音乐的自然之美。嵇康认为体现自然之和的音乐只能引发人的躁静反应,而不能引起人的哀乐之情,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虽然本书的一些观点回避了人在音乐创作、演奏、欣赏中的能动作用,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但其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仍具有开创意义。

18、宫廷燕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宫廷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由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19、龟兹乐: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也是当时宫廷燕乐多部乐中重要的乐部之一。

20、二部伎:即立部伎和坐部伎,唐代宫廷燕乐的不同表演形式:“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两者的演出规模和音乐特点均有差别,一般立部伎的演出场面非常宏大,表演人数较多,最多可达180人,音乐气势雄壮;坐部伎则抒情优雅,演出人数较少,一般有3-12人。二部伎中坐部伎的演出水平比立部伎要求高。坐、立部伎的曲目共规定有十四曲,其中坐部伎有六曲,分别是《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的八曲则为《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21、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22、歌舞大曲: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23、霓裳羽衣曲:唐代最着名的歌舞大曲,又称《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该曲规模巨大,共有三十六段,其中散序有六段,中序有十八段,破有十二段。音乐抒情,舞姿美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歌舞套曲。

24、奚琴: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出自北方少数民族,陈旸《乐书》对此有载:“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

25、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作。乐曲取之我国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全曲共十八段,用各种变化发展的主题,揭示了屈原屡遭迫害、空怀报国之志的郁闷心情,显示作者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情感的赞美和对他苦难遭遇的同情。

26、瓦子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

27、姜白石:南宋着名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着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28、扬州慢:宋代歌曲,姜白石作。全曲曲调平稳,委婉凄凉,抒发了作者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哀思之情。

29、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白石作。歌词音节协宛,精工细琢,音乐哀婉悲凉,真切地描绘出了作者愁思绵延的情怀。

30、诸宫调: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

31、货郎儿:货郎儿是宋元时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由卖货郎的叫声发展而成。元代艺人将《货郎儿》曲牌分为两个部分,在中间加入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货郎儿》的较高形式《转调货郎儿》。

32、窦娥冤:元杂剧作品,关汉卿所作,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悲剧作品。该剧反映了在官僚腐败、恶人横行的年代,一个普通妇女窦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坚强的女性形象。《窦娥冤》的剧本构思巧妙,富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唱腔词曲结合紧密,音乐质朴精炼,完美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感情。

33、郭沔:(约1190~1260)南宋琴家。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创作有《潇湘水云》等经典琴曲。《潇湘水云》创作于南宋末年,是典型的以景写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潇湘水云“浪卷云飞”、“影涵万象”等奇妙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幽思深远的爱国情怀,把内心之情和水光云影之景完美地结合在此曲中。郭沔整理了许多传统琴曲,有弟子与再传弟子多名,并形成着名的琴派—浙派,郭沔因此被奉为浙派创始人。

34、南戏:北宋末年产生的一种戏曲,较杂剧稍晚。因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当地人则称戏文。南戏原是温州一带民间流行的“村坊小曲”,进入城市后广泛吸收了唐宋大曲和杂剧、说唱的音乐,逐渐发展成重要的戏曲剧种,盛行于杭州及浙江、福建等地。宋代南戏剧本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

35、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曲。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

36、秧歌:民间歌舞形式,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又称“社火”,明清时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常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及农闲时表演。其表演形式主要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前者徒步在地上歌舞,后者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

37、花鼓:以演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名称较多,有“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子”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湖南、湖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花鼓以演唱为主,附之以表演。演出形式一般为男女两人演唱,一人击鼓,一人打锣,边唱边舞。清后期的花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分流,一方面仍以歌舞形式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又在曲调上吸收了更多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并在内容上逐渐增加故事情节,形成了花鼓戏。

38、鼓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着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

39、弹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一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弹词艺人,如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

40、牌子曲:说唱音乐,又称清曲、清音、曲子等,在明清民间小曲基础上,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的传统发展而成。其特点是将各种曲牌按一定形式连接成套曲来演唱故事。牌子曲在我国南北方都广为流行,其中单弦和扬州清曲最具代表性。

41、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42、皮黄腔:清代重要的戏曲声腔之一,由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组成。其音乐表现非常丰富,利于戏曲音乐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进一步完善了戏曲音乐的板腔体结构。它的发展高峰是以清末京剧的形成为标志。随着京剧的产生、崛起,皮黄腔也成为近三百年来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

43、临川四梦:明代着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牡丹亭》一剧最为着名。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中,重视文采曲意,不拘于格律的束缚,讲究词曲优美,在音乐上大胆创新,吸收并灵活运用大量海盐腔所用的曲牌,常常突破南北曲旧有格律,使《牡丹亭》等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44、福建南音:传统器乐合奏丝竹乐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等,清代广泛流行于福建厦门、泉州、晋江、龙溪及台湾、香港等地。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音乐曲调优美柔婉,节奏平缓,风格古朴优雅,乐器有琵琶、洞箫、品箫、三弦、二弦、拍板、南嗳、响盏、四宝、双铃、小叫、木鱼、扁鼓等。

45、十面埋伏:琵琶武曲,大概明代开始流行,曲谱最早见于清华秋苹所编《琵琶谱》。全曲共分十三段,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在演奏上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

6、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着有琴学名着《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着之一。

46、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47、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48、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9、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歌词雅致秀丽,旋律优美动听,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在万花飞舞中游春的生动画面。

50、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新型音乐社团。1919年1月成立于北京,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蔡元培任会长,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刘天华等着名音乐家被聘为导师。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音乐,发展美育”。

51、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9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校长。音乐院的建院宗旨是“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其学制和课程主要仿照欧洲音乐学院的建制,培养出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

52、萧友梅:(1884~1940)音乐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余首歌曲,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石。他分别参与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并直接加教学活动,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

53、大同乐会:新型音乐社团。1920年成立于上海,创办人是郑瑾文。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中西音乐,促进世界大同音乐的实现,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后来转向以演习我国民间丝竹乐为主,培养了一批民乐人才,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在乐器改革方面也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54、国乐改进社:新型音乐社团。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55、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56、黎锦晖:(1891~1967)音乐家。湖南湘潭人。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月明之夜》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

57、刘天华:(1895~1932)音乐家。江苏江阴人。他一生致力于国乐的改革,并力图通过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与记谱法、演奏法的改革实现其主张。创作有二胡独奏曲、二胡练习曲、琵琶独奏曲、琵琶练习曲、民族乐器合奏曲等作品,其中以《光明行》等10首二胡独奏曲最为着名。

58、黄自:(1904~1938)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创作成果丰硕,有《旗正飘飘》、《花非花》、《玫瑰三愿》、《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多首。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早期的专业音乐人才,并发表有多篇音乐论文,编写有多部音乐教材,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

59、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在音乐创作中吸收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演奏技巧也采用了大段的顿弓,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60、叫我如何不想他:艺术歌曲,赵元任作。该曲在音乐创作上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旋律抒情优美,歌词充满诗情画意,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对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

61、可怜的秋香:儿童歌舞表演曲,黎锦晖作。作品歌词朴素,音乐哀婉,感情真挚,描写了牧羊女秋香一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苦生活。

62、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培养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革命音乐队伍,团结了大量进步的音乐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革命歌曲,并在群众歌曲的创作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对当时的现实斗争和其后的新音乐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63、任光:(1900~1941)音乐家。浙江嵊县人。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音乐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参加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等左翼音乐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在新加坡组织了“民众歌咏训练班”等组织。创作歌曲约有40多首,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如《渔光曲》、《月光光》、《打回老家去》、《抗敌歌》等,另作有歌剧《洪波曲》和《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民族器乐合奏曲若干首。

64、渔光曲: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任光作于1934年。作者在音乐创作上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素材,以委婉忧郁的音调描写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65、吕骥:(1909~2002)音乐家。湖南湘潭人。创作歌曲多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有《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

66、聂耳:(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着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67、冼星海:(1905~1945)音乐家,祖籍广东番禺。一生创作有数百首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歌曲、大合唱、歌剧、交响曲、管弦乐组曲等。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如《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着名、影响最大,成为新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68、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历史图卷,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控诉了侵略者的罪恶行经,塑造了坚定不屈的中华民族英雄形象,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在音乐创作中,冼星海采用了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卡农等西方作曲技法。各个乐章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全曲规模宏伟、雄伟浑厚,音调吸收了劳动号子等民间音乐素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69、铁蹄下的歌女:影片《风云儿女》插曲,聂耳作。该曲旋律哀怨激愤,通过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歌女对自身生活的呻吟和哭诉,表现了人民对旧时代压迫的控诉和不平之情。

5、大路歌:群众歌曲,聂耳作。作品以沉重的音调和特定的节律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压迫下的筑路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抗争。

70、秧歌剧: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秧歌加以革新,创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广场歌舞剧。着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刘顺清》、《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71、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72、白毛女:新歌剧。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人作曲。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

第五篇: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

(三)简述题

1、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答: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龠、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这批由鹤骨制成的骨笛一般长二十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它们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有规整的圆形音孔,大多为七孔,每孔间隔距离基本相等;二是其中有些笛孔旁另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高观念;三是有些骨笛留有刻划的标记,显然是先刻好等分,然后再钻孔,说明制作者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曾有精确的计算。专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骨笛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它能发出较为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可以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贾湖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对贾湖骨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将对古老贾湖文明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简述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价值

答: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期的大批乐器,包括了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笙、笛(或篪)、排箫、建鼓、小鼓等,有些乐器尚属首次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古发现。这次考古活动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它的出土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被誉为世界古代文明史奇迹之一。曾侯乙编钟共有六十四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最庞大的编钟。它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全套编钟重量约2500公斤以上,其中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4公斤。钟架位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中下层的立柱为六个英武的青铜佩剑武士。除纽钟和甬钟外,还有一件铜鎛,是楚惠王送给墓主的礼物。铜鎛的铭文显示该鎛制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均为现代音乐考古之最,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经专家测试,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这意味着它可演奏任何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也意味着春秋时中国不仅有五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即隧部音和鼓部音,充分说明了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曾侯乙编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价值在于它的铭文,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标明了各钟发音属于何律的阶名及其与楚、晋、齐、周、申等周围各国或地区的对应关系,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律书,它的出现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乐律方面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先秦无“变宫”的说法,为我们认识春秋战国乐律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曾侯乙墓乐器的制作是当时音乐艺术和青铜铸造工艺完美的结合,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位于世界的最前列,具有辉煌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灿烂的音乐文化。

3、试述乐府的产生及其在我国音乐史中的影响

答: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乐府的重要职责就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汉书·礼乐志》载,汉武帝时乐府广采歌谣,“采诗夜颂,有赵、代、秦、楚之讴”。从《汉书·艺文志》所载的138首西汉乐府民歌看,其采集的范围已超出《诗经》,不止是《汉书》所说的赵(山西)、代(河北)、秦(陕西)、楚(湖北),而是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些采集到的民歌大多是百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所以从此中可“观风俗,知厚薄”,察探民情。《上邪》、《有所思》反映了人们的爱情追求,《战城南》是对统治者的控诉,《妇病行》、《孤儿行》哀叹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描写了汉代人们的生活场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至今仍在广为流传。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绳弦工员”等。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从汉武帝的竭力扶持,到汉哀帝的坚决罢免,乐府仅有百余年的兴盛,但它对民间音乐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对以后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乐府的概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被广泛用于音乐、文学领域。乐府的初义指音乐机构,但魏晋以后其含义逐渐扩大,也指乐府诗歌和后人拟作的民间诗歌,后来则进一步扩大为凡和音乐有关的音乐、文学作品,不管是否入乐都称乐府。秦、汉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优秀的乐府诗歌,许多文人曾参与搜集整理这些作品,其中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成书最早、价值最高,被《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为“言乐府者,以是集为祖本,犹渔猎之资山海也”。《乐府诗集》共一百卷,郭茂倩在这部浩繁巨帙的着作中以音乐曲调为准,别具匠心地将所录乐府歌曲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书中收录了先秦至唐末的大量民歌及文人作品,是我们了解乐府歌曲的必读之作。

4、试述《乐记》的美学意义

答:《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着,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始终存有争议,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已散佚的十余篇,内容基本无从考证,从篇目看,大约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作、音律理论等领域。

在音乐本原问题上,《乐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很多学者据此得出《乐记》在音乐本原上是持唯物主义观点。但也有人得出相反的结论,即认为《乐记》音乐本原论的基础是“动静说”、“理欲说”,《乐记》的实质看法是:音乐不是外物在人心中的反映,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感情对外物的一种反应,是本性在音乐中的显露,是天赋本性的一种外现,音乐的本原也不是外界生活,而是“天之性”。所以,《乐记》实际上所持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音乐本原论。

对于音乐的特征,《乐记》提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者,乐之象也”、“唯乐不可以为伪”等命题。认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不同的感情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所以快乐的感情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宽舒和缓的音乐,愤怒的感情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激烈而严厉的音乐。音乐和诗歌、舞蹈其它艺术不同,它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更能直接深刻地表现人的感情变化,所以音乐不能有丝毫的虚伪。在此,《乐记》说明音乐是感情的产物,充分肯定了音乐对情感的表现职能,认识到音乐在表现手段上和其它艺术的不同及音乐创作表演必须真实、有情等,把对音乐特征的认识提高到相当的高度,实属精辟之见。

《乐记》突出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观点,认为音乐和政治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政治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所以可“审乐以知政”:治世之音安详而快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亡国之音哀愁而悲伤。此外,《乐记》还进一步将音乐的五音附会于君、臣、民、事、物,认为五音如果相凌,就会使国家灭亡。音乐既然和国家的兴亡有关,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要提倡礼乐治国,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乐记》的这些思想对其后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长期而巨大的影响,代表了典型的儒家思想。

关于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乐记》的观点非常明确:内容高于形式,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尽管它提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认为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但音乐的形式必须符合内容的要求。政治内容是主要的,是音乐表现的目的,艺术形式是次要的,只是音乐的手段,所以“大乐必易”,祭祀之乐“一倡而三叹”足矣。音乐并不是满足人们美的需求,而是要“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这种观点是孔子关于音乐的“美”、“善”标准的继承和发展,对以后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音乐的自由发展,压抑了人们对音乐美的需求。

《乐记》是对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一次全面批判和总结,它既继承了孔子等人的思想,站在儒家的立场批判了其它流派的音乐思想,又对道、墨、阴阳家的思想进行总结,吸收有利的观点加以运用,不断完善儒家音乐思想,从而成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乐记》出现后,整个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很少有着作能在思想上突破、超出它的范围,它是古代音乐美学专着中最系统的着作,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5、简述唐代多部乐的内容

答:多部乐体制由隋创立,初为七部,后增至九部。唐代多部乐基本承袭了隋代的体制,有九部乐、十部乐。诸乐部由风格迥异的各民族音乐组成,乐部名称以国名、地区名冠之,所用乐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多在唐代宫廷为庆祝各种传统节日或欢迎外交使臣等活动举行的一些重大宴会时演出。十部乐的具体内容如下:燕乐,协律郎张文收所作。它是唐十部乐中唯一的创作音乐,其内容是歌颂天下太平并为帝王歌功颂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所以被列于诸乐之首。清商伎,又称清乐,是汉族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及南北朝的吴歌、西曲等。唐时有《白雪》、《公莫舞》、《明君》、《乌夜啼》、《团扇》等四十余曲,音乐风格哀婉雅致。国伎,又称西凉乐,是汉族音乐和龟兹音乐结合而成。自汉代以来,龟兹乐就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后在凉州被汉族音乐所吸收,其音乐有《永世乐》、《于阗佛曲》数首,风格独特,不但流行于甘肃一带,也很受中原人们的欢迎。龟兹乐,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水平很高,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疏勒乐,古疏勒国位于今新疆喀什、疏勒一带,是维吾尔族人的居住区。疏勒乐在北魏时已经传入中原,至隋炀帝时被列位九部乐中,流传有《亢利死让》等曲。康国乐,古康国位于今乌孜别克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一带,北周时康国乐由阿史那带入中原,隋炀帝将其收入九部乐中,有《戢殿农和正》诸曲。在唐代流传甚广的《胡旋舞》就来自康国。安国乐,古安国的音乐,位于中亚乌孜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约在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时传入中原,流行有《附萨单时》、《歌芝栖》等曲。天竺伎,古印度的音乐,约在四世纪中叶传入中原,有《沙石疆》、《天曲》等曲流行。高丽伎,古朝鲜的音乐,南北朝时已传入我国,为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时所获。高昌乐,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高昌乐大概在公元五世纪时传入中原,其音乐和龟兹乐相似,有中西交融的特色。

6、试述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曲调来源与历史意义

答: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深受西方列强欺凌之苦。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如果要摆脱列强的侵略,就必须富国强兵,推动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的改革,所以他们开始呼吁改良,并发起了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等。教育体制的建立与革新也由此被推向社会前台,1898年,康有为上书皇帝,请求效法德国和日本的教育体制以定中国之学制,“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但因维新变法失败,其建议当时并未被采纳。1901年,摇摇欲坠的清朝廷才宣布“废科举,兴学堂”,实行“新政”。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新的教育体制开始在全国推行。之后,各地纷纷建立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里大多开设有唱歌课,学堂乐歌开始逐渐兴起。辛亥革命后,伴随者新式学堂的更加普及,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宣传富国强兵、歌颂祖国等爱国主义思想。这些作品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主要作品有《何日醒》、《中国男儿》、《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扬子江》等。其中《中国男儿》、《何日醒》最为突出。

其二,表现妇女解放内容。如《女子体操》、《天足歌》、《勉女权》、《缠足苦》等。

其三,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宣扬共和、推翻帝制。如《欧美二杰》、《演说》、《革命军》、《庆祝共和》、《光复纪念》。其四,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如《地球》、《辟占验》、《跳舞》《文明婚》、《格致》、《运动会》等其五,儿童歌曲。此类作品也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春游》、《竹马》、《送别》、《铁匠》、《赛船》、《龟兔》、《勉学》、《春游》、《送别》、《忆儿时》等。此外,学堂乐歌中也有少部分忠君尊孔及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作品。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基本上是根据现成的曲调填词,较少独立创作。曲调大部分选自欧美和日本的学校歌曲或流行曲调,很少采用我国的民间曲调。

整体看来,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有以下几种:

其一,选用欧美歌曲曲调。如流传广泛的《送别》就是根据美国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跳舞会》是据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勉学》是据美国歌曲《罗莎·李》的曲调填词。

其二,选用日本歌曲与流行曲调。如《中国男儿》即根据日本歌曲《寄宿舍里的旧吊桶》填词;《何日醒》也是根据日本曲调《木南公》填词;《革命军》据日本军歌《勇敢的水兵》填词。

其三,选用我国民间曲调。有《勉女权》、《采茶歌》、《缠足苦》等作品。

其四,创作曲调。有《美哉中华》、《黄河》、《春游》、《军人的枪弹》、《采莲曲》等数首。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方音乐文化全面传入中国,包括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演奏形式;各种歌曲及演唱形式;五线谱、简谱等记谱法;西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等。并出现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一批音乐家,出版了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曾志忞的《教育唱歌集》等一批最初乐歌集。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人才,对我国新音乐的启蒙与新型音乐教育体系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考题类型: 一、 二、 三、 四、 填空题(不要有错别字) 图像题(要求绘制简单的画面示意图) 名词解释题(紧扣题目不要作过多发挥) 问答题(尽量全面 可以有个人的......

    《中国文学简史》复习资料

    武汉大学公选课《中国文学简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神话、散文(诸子、史家)、诗歌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十五国风,地方风情、人民生活 雅:朝乐,统治者认可 颂......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资料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地球已经是一个40多亿年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 太阳 星云。 2.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 《物种起源》 一书中,揭示了生......

    英国文学简史复习资料(整理版)

    I. Old English Literature & the Late Medieval Ages 贝奥武夫: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The father of Eng......

    中国音乐简史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教案五篇范文

    第一学期 第一周 第一、二课时 课题: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夏商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了解音乐的起源以及与劳动......

    汕大通识-科技简史复习资料

    炼金术: 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利用铜,有初始的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利用陨铁 商代——青铜冶铸技术已逐渐成熟,春秋战国更进一步。 西周后期——出现块炼法炼铁......

    中国音乐发展史

    中国音乐发展史 一、萌芽与初步繁荣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据考古资料显示,1986-1987年......

    中国音乐家协会

    附件: 中音字[2011] 号 关于举办2011年首届阿炳音乐节—— 全国二胡少儿优秀选手(业余)展演的通知 各音乐家协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为了进一步提高二胡教学、表演水平,展示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