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以下是“送元二使安西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
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赏析
朱雪洁
(合江林业管理局职工中专,黑龙江汤原)摘要:《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传唱至今,历久不衰。关键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特色。首先我们从诗的内容来分析。
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具体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时间是清晨,地点是渭城客舍,自然环境是客舍周围绿柳成行,经过清晨的一场小雨的冲刷,客舍清新,绿柳更浓,连西去西安的驿道也因小雨的轻润显得洁净、清爽,纤尘不扬。晨雨过后,万里晴空,既清洁了自然环境,又昭示了一天的晴朗。晴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等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出行图。这两句诗,简简单单十四字,从表面.上看全是状物写景,无一字道别情,细细品味又无一字不着情。其一,从“送”处想。仿佛大自然也知道故人元二清晨使安西,因此极尽其能事,为出行主人公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出行环境。往日渭城车马交驰,路上尘土飞扬,客舍、杨柳均为灰尘所蒙,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色。而一场晨雨,西去的驿道更是纤尘皆去,有利行人。这一切好像在告诉人们自然景物也在抖擞精神恢复其自然清新的本来面貌,欢送这位即将西去的尊贵客人。其二,从“别”处看,客人之别必生恋意;朝雨有情天留客,客舍有情挥尘去,绿柳有情换新装,往日不洁,绿柳蒙尘,客人不耐久待;今日清新革面,换留佳宾。天有情,屋有情,树亦有情。连自然景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交情莫逆的抒情主人呢?只不过诗人是把心中情寄寓自然景,借景抒情。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所以作者所抒之情,只是借助“朝雨”“轻尘”“青青”“新”等轻柔明快的词语表达出来,使其诗具有了“歌”的韵味和特点。
如果说前两句是比兴手法,借物传情,那么三四句则切入正题,直写送别场面。朋友话出阳关,进入塞外边荒,穷乡绝城,虽是壮举,并无大碍,但毕竟不免万里跋涉,备尝艰辛之苦,独行之寂,依依惜别蒋所难免,千叮万嘱皆在心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是诗人全部感情倾注的玉液琼浆。这一杯酒既有着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有着诗人对朋友前路珍重的祝愿,还有着诗人顺利完成西行目的安全去、早日归的强烈企盼,更有着劝君更尽一杯,然后再尽一杯之意。这里还有意延宕时间,不愿及早分手又不愿口说的那种复杂心情。古有梁祝长亭送别,依依十里,缠绵不休。诗人与朋友别虽没有那种缠绵,但也毕竟万语千言,万绪千头,从何说起,一时竟也难以开口,故人相对暂别在即,只有默默啜酒。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有的离情别绪,哽咽的万语千言,凝聚成这非常简短而富有十分感情的一句话,既打破了相对无言的沉默,也表达了诗人丰富复杂的送别之情。一杯酒,无限情。
有人说这最后一句所表现的友谊未免有些狭隘,我却认为,这一句却是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一句,本诗才成为人们千古传唱,历久不衰的佳作。从全诗看,诗人把对山水田园的自然感情与对朋友送别的留恋之情融合一体。表现平常事、自然情,使自然增色,山水生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那浓浓的惜别之情。其用情之真,惜情之深一目了然。这种真情与深情的自然流露可歌可泣,正是此诗能够被人们谱曲传唱的原因之一。
从诗的韵律来分析,它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是韵辙的选用。本诗采用“人臣辙”,轻灵洒脱,宽窄适度;既没有“中东辙”“江洋辙”等宽辙那种高亢的韵脚,可以抒发起伏激荡的情怀,也不像“姑苏辙”“灰堆辙”等窄辙低沉压抑,能较好地表达悲愤、感伤、郁闷的胸襟。“人臣辙”则宽窄适中,完全能够表达诗人为朋友送别的真情实感。可以说,此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诗篇相融一体,恰如其分,独此无二。因为挚友西出阳关,只是暂时的,既不是投身沙场,金戈铁马,报效国家,乃至有马革裹尸,壮烈捐躯之虞。作为挚友在这生离死别之时,应抒发那种万分激动的情怀;又不是从此浪迹天涯,乃至亡命终生,永无归期,引发作者一腔惆怅,从而抒发那种悲痛凄绝的情思。友人元二使安西,不过是短暂的公事,虽为壮行,却无大碍,庶几可回。诗人之所以把酒送别,吟诗抒怀,只是因为彼此间情深义重,不忍小别。这种平常心、自然情,只能采用轻灵自然的韵辙加以表达,而不可能选取非宽既窄自然的韵辙,大歌大赞、大悲大痛。
二是平仄格式的选用。本诗采用仄平落式,即首句第一音节为仄声,结句最后一个音节为平声。前二句皆为仄起平落,第三句为仄起仄落,结句为平起平落。其基本格式为:本诗首句仄起,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一般来讲,仄起式抒情诗,其所抒之情沉稳平缓,自然真挚,不可能有大波大澜。按常规仄起后应二连仄或三连仄,但本诗仄起后却音调一致,一仄一平,接着又一平一仄,一仄一平,最后平声作结,这样“渭城”和“朝雨”这两个词组的章节分别为一仄一平和一平一仄,最后一个词组“轻尘”为双平,音节落错,使得此旬诗文虽无大的波澜起伏,但却抑扬有致,平缓上口,易于吟诵。第二句亦为仄起,但却一反首句格式,三个词组分别为双仄双平,最后一词为平声,前三个词组正好与首句前三个词组平仄相反,且用“青青”连绵字以增强语势。通过一二两句的平仄相交形成反差,使读音能从这种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诗的美妙韵律。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句,诗当不例外,而更推崇抑有节。第三旬应是与第二句相对,但诗中第二个章节却设置了孤平。孤平为诗家大忌,但我们却从中体昧到了诗人的匠心独具。按常理送别宴对于主客双方都会受到别情离绪的煎熬,都会有万语千言说不出的感觉,但酒宴近尾声,送别人终要开口说话,说什么,声高低,情何寄,一时激动,高音“劝”字脱口而出,想一想并非生离死别何须激动忘情,缓一缓叙平声“君”,如此一激一顿,不免离愁别绪又上心头,再高声“更尽”,情到浓处语无力,“一杯酒”声已咽,情更真。此处孤平一顿,似拙而卓,实大方之笔。结句则更见其奇。诗人连用五平调,柔而长,来表达自己从开席到最后一杯酒所控制着的真情实感,我们知道平声字调值较低,而用平声字抒情,这种情也是平缓压抑的。诗人连用五平调,虽有违诗词格律常理,但却极人人情事理。因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五平调之后用一“仄”声“故”,调值虽高,但却激动得发颤,把诗人那满腔的离情别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最后用一平声“人”字作结,也许应说读做轻声,则更能准确表达诗人的初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王维的诗不仅能充分体现其“诗画美”,更能体现其“诗歌美”。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历久不衰,传唱至今,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这里我们不妨借用苏轼大学士论王维的一句话稍加修改而作结:“味摩洁之诗,诗中有歌。颂摩洁之歌,歌中有诗。”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细雨打湿了渭城浮尘;
青砖绿瓦旅店和周围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以上目标具体落实在以下教学流程中。“释题-读诗-解诗意-悟诗情—唱诗—拓诗”
(一)释题,知背景
古诗所涵盖的内容很广,加之古诗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年代的距离,所以教学古诗前师生共同交流诗人的简介、创作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诗中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首先写一个“别”字,让学生组词,在学生组的“送别、离别”的词语中,让学生畅谈当时的心情,继而引出音乐《送别》。在哀伤的音乐声中引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组词说心情、音乐渲染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拉进文本,接着我会让学生读诗题。从读中悟事,明白是谁送谁,要送到哪里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学生的回答顺势了解“王维”的相关资料、“王维”与“元二”的关系,以及“元二”所要出使的地方。
(二)初读,悟诗境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把“读”放在首位,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学路建议一来完成读。
弄清楚诗歌的正确读音之后再教给学生“平长仄短吟古诗”的方法熟读古诗,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在平仄的音律中,预留下情感的密码。
(三)细读,解诗意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会出示学路建议二,让学生在学路建议二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完成这一任务。
(四)精读,悟诗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让学生读诗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得出:
(1)、元二的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2)、“故人”就是是好朋友。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我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引导学生品悟“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我首先出示含酒的诗句,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体会到了诗句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学生每复读一次,感情也随之澎湃。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找出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了些景物,使得离别的愁绪更浓?学生答出(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2)柳,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了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了解了两地的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灯片让学生感受两地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由此,我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的这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也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真挚的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环节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唱诗,表诗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因此,情到深处,我将告诉学生王维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意味深远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阳关曲》。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就可以轻轻地唱起来,然后,播放《阳关三叠》,与学生一起唱诗,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六)拓诗,情缠绵
前几个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带动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于是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送别情未了的延伸:
1、将高适的《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我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继续积累类似送别诗以带动送别情。
2、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
3、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力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说板书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雨
柳 ○情 客舍 酒
故人
这样,抓住诗中关键词:雨、柳、客舍、酒、故人,中间一个情字,学生一目了然,最后,雨、柳、客舍、酒、故人一一擦去,黑板上只留一个“情”字,点明本诗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