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中期文学(板书)
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中期文学
第一节 北宋中期文学概况和诗文革新运动
一、北宋中期文学概况
北宋中期是从十一世纪50年代中期欧阳修入主文坛(约1054年)开始,经仁宗后期、英宗、神宗数朝至哲宗末年(1100)结束,约46年。北宋中期文学在前期准备过渡的基础上,掀起了诗文革新运动,实现了诗、文、词的全面繁盛,达到了北宋文学的高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宋中期文学的代表人物都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欧阳修和苏轼。
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期欧阳修领导的以批判西昆派流弊,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为目的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既包括诗歌,也包括古文,而且以古文为主,因此又被称为宋代古文运动。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结果是古文完全打败了骈文,牢牢的占据了文坛。这种奇句单行,不讲声韵、对偶,被后人称之为文言文的古文,从宋代延续到元代、明代、清代,成了古代散文最主要的文体,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才被语体文所代替。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三、苏舜钦、梅尧臣、1 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最重要的两位人物。两人最主要的创作成就是诗歌。
在艺术风格上,梅苏截然不同。梅诗以古淡著称,古淡中带有沉著之气和涵远隽永之美。苏舜钦以豪放见长,豪放中带有悲凉之风和粗犷阳刚之美。
四、曾巩、苏洵、苏辙
曾巩善于写杂记、序文、书启(下级写给上级的书信)等体裁,最 为士林称道。代表作有叙事的《墨池记》,说理的《战国策目录序》。
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他27岁始发愤苦读,47岁终于大器晚成。苏洵创作以散文著称、以议论见长。其代表作《权书》中的《六国论》,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苏辙,为苏轼之弟,兄弟俩同登进士榜。苏辙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可与父兄媲美,但风格各异。苏洵以“博辨宏伟”见长,苏轼以行云流水著称,苏辙则以汪洋淡泊、深醇温粹为主,即在平稳淡泊之中见出博大深广,在温和纯净中见出深厚甘醇。他的文章,奇崛不如其父,雄决不如其兄,但疏宕袅娜,自有风采。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
第二节 欧阳修
一、生平和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曾自谓集古录一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故谓之六一)。47岁后任翰林学士,主盟文坛,领导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政治上比较开明,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其性格耿直而豁达,虽多次遭贬,仍能保持旷达爽朗的态度,对苏轼有较大的影响。
欧阳修是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除诗词文等创作外,他于金石考古(著有《集古录》)、史学(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文学评论(著有《六一诗话》)等方面都有巨大成就。
二、文学主张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1、在文道观上,他继承了“先道德而后文章”(即“道先文后”)的传统观念,强调道的主导作用。“文必与道俱”。同时,他又有发展前人的文道观:①发展了“道”的认识,把道物化为和社会政治、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百事”。②虽强调先道后文,却不重道轻文或重道废文。
2、注重文学的情感因素,强调“人情”在创作中的作用。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穷而后工”说。
3、提倡严肃的创作态度,主张写“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的论文,提倡写“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文章。
三、欧阳修的散文
1、地位和内容
欧阳修是一个全才作家,其文、诗及词都对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 开创性的影响,因而,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苏轼有言:“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是很准确的评价。就文、诗、词相较,其散文的成就和地位最高。
欧文的题材、内容、形式非常广泛。就内容而言,以论道、论政、抒情之类为著;就形式而言,以记(记叙)、书(书信)、序(序跋)、论(论述)类成就最高。
2、艺术特色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平易自然是欧阳修对宋初古文注重实用价值的继承,体现了宋代散文的共性特征;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对散文的美学发掘,表现了欧文的个性。
这一总特征还表现在语言上:一是如朱熹所评,多用平易寻常、清虚流畅的字句,不用奇字、重字、怪字、难字;二是善用虚字穿插呼应,读起来格外跌宕有味。三是句式整饬而富于变化,富有音乐美。
四、欧阳修的诗词
(一)诗
欧诗题材丰富,现实性强,涉及的社会范围、生活领域极为广泛。主要内容有:
1、反映人民生活、国家大事。
2、表现自己在仕宦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坦荡的胸怀和旷达的 精神。
3、反映当时经济生活、民风民俗及咏物之作。在艺术上,欧诗既有似李白似唐人的一面,又有刻意学习韩愈的一面。前者主要表现在自由奔放,才情横溢,气魄雄伟上,后者则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议论化与散文化倾向上,而这对宋诗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二)词
欧阳修在诗文方面都是革新派,而在词方面却是继承多于革新。欧词基本上和晏(殊)词处于同一水平,因此,人们常“欧晏”并称。欧词在形式上仍以传统的小令为主,内容风格上仍是用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受五代冯延巳的影响很深。
欧阳修对词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在内容上,注重神态的描写和内心的刻画,使格调更为高雅,表现了歌者之词向文人之词的转变。
在题材上,欧词也对传统有突破,增加了歌咏自然风光,抒发仕宦遭遇、人生感慨和豪迈性格等题材。
在风格上,除了传统的婉丽外,还增加了与其为人相似的深挚、自然、爽朗、豪放等不同色彩,只是还未形成风格流派而已。总之,欧词已在冯延巳、晏殊的基础上向深挚方面发展,在词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三节 王安石和司马光
一、王安石的生平、思想及文学主张
王安石不但是北宋最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也有很高的成就。王安石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敌司马光给他总结出来的:“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句话上。这些思想不仅促使他致力于政治上的改革,也影响着他的诗文创作。
王安石的文道观虽然没有跳出先道后文的传统,但他对道的理解又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特征。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道进一步政治化,二是将道进一步人格化。此外,王安石特别提倡神妙平易的文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二、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的题材内容多集中议论上,写景和言情之作较少。以 奏章和书信形式出现的议论文,其内容多为指论国事,表现变法的见解,直接为变法呼吁辩驳。此外,还有一些杂议。
王安石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文如其人,处处显示出不惑于众人的大政治家超凡脱俗的胸襟气度和真知灼见。其具体表现有四:
从见解立论方面讲,是见地深刻,立论警绝,能见人所不能见,道人所不敢道。
从结构思路方面讲,是布局谨严,思路犀利,逻辑性强。从语言文势方面讲,是口吻坚定,语气斩绝,文势充沛。从艺术效果方面讲,是善于在短制中发惊人之论、出翻案之语、成一家之理。
三、王安石的诗词
王安石的诗有相当高的成就,从体裁上讲,以乐府、古诗及七绝成 就最高;
从题材上讲,以咏政、怀古、抒情、写景最有特色;从风格上讲,他改变了王禹偁、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崇尚平正的风气而增之以奇硬峭拔,在唐风向宋调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的写景诗多为风格瘦硬精严的律诗、绝句,人称“半山体”。
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征有三:一是以工取胜,《泊船瓜州》就是显例;二是以才学取胜,“经对经,史对史,释氏对释氏,道家事对道家事”,《书湖阴先生壁》即为显例;三是将议论入诗发展到绝句等短制之中,使见解警策、形象生动的议论诗、哲理诗得到进一步的定型和发展,如《贾生》、《登飞来峰》等。
四、司马光
司马光的最大贡献是主编《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他政治上 保守,全面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是保守派的精神领袖。司马光的文学创作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成就最高,特别是《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附“作品选讲 一、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解题:
欧阳修曾主编《新五代史》,其中有一卷为《伶官传》,专门记载 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并委以官职,以至败政乱国的史实。本 文就是《伶官传》的序文。伶人,从事歌舞戏剧表演的人。供奉内廷,被授予官职的伶人,谓之伶官。
结构:
一(1段)提出论点和论据。
二(2~4段)具体阐述论据,并作结论。
主题:
这篇史论以后唐庄宗一生成败的事实,论证了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 的道理,并因此概括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著名论断,使人警醒。
艺术成就:
1、史论结合,以史证论。
2、正反结合,一盛一衰,对比强烈。
3、扬抑结合,感情鲜明。
二、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解题:
《孟尝君传》即《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称为齐相,名满天下,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本篇是作者读《孟尝君列传》的杂感。结构:
1句列出世人对孟尝君得士认识。
2~4句批驳世人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主题:
这篇杂感否定了世人认为孟尝君礼贤下士的观点,阐述了真正的士 人应该具有经世之才。
艺术成就:
善于在短文中发惊人之论,出翻案之语,成一家之理。
全文共90字,除感叹语外,只有4句话,却见解新颖,说理透辟,可谓短制中极则。
三、戏答元珍 欧阳修
解题:
宋仁宗景佑三年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次年(1037)春,作此诗答丁宝臣。丁宝臣,字元珍,时任峡州军事判官,是欧阳修的好友。
结构:
首联写夷陵的荒寒,表现谪居的寂寞。
颔联写冬物犹存而春气已动的景象。
颈联写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的盼望。
尾联表达自己以旷放面对抑郁的态度。
主题:
这首诗通过初春景物和心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迁谪山乡的寂寞心情 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艺术成就:
清新自然却又情韵深长,颇有唐诗之风。
首联用一疑一答,语气连贯,跌宕生姿,很受后人称道。
五、明妃曲 王安石
解题:
明妃曲,为乐府旧题。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时王安 石任江东提点刑狱,正向皇帝上万言书,酝酿变法。原诗共二首,此为 其一。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人称明妃。昭 君原为汉元帝妃,后为和亲,下嫁南匈奴呼韩邪单于。
结构:
一(1~8句)从正面和侧面描写昭君的形貌、仪态和风度之美。
二(9~14句)写昭君在胡地的悠悠岁月和思念故国亲人的感情。
三(15~16句)揭示“人生失意”的主题的普遍性。
主题:
这首诗借咏昭君远嫁之事,讽刺了君王的昏庸,慨叹人生失意和人 才被埋没的普遍性。
艺术成就:
立意新奇,借昭君事来揭示“人生失意”的主题。
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人物。
六、陶者 梅尧臣
解题:
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任建德县知县时。结构:
1~2句写劳动者无房居住。3~4句写不劳者却住大厦。主题:
这首诗批判了当时社会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合理现象。艺术成就: 对比手法。
七、生查子 欧阳修
解题:
生查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查,为楂的本字,此词有版 本题为“元夕”。
结构: 上片写去年相会的情况。下片写今年相会的情况。主题:
这首词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去年和今年元宵节约会情况的对比,表现了 词人对他们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艺术成就:
对比手法。上下两片一为喜,一为悲,对比鲜明
第二篇: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一、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醉翁”,出自他贬官滁州时所作《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出自他暮年为官蔡州时所写《六一居士传》,里面说他自己,藏书一万卷,收藏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是以金石为史料研究历史的第一人,今存其所作《集古录》十卷,收其金石跋文四百馀篇),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徜徉其中的老翁一人,共六个“一”,遂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属吉安市。〕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其父欧阳观,真宗朝进士,历任道州、泗州、绵州、泰州等地推官、判官。〕,随母郑氏往依叔父、随州推官欧阳晔。郑氏夫人出身江南名族,亲自督导欧阳修学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少年欧阳修勤奋过人,曾从邻人借得《昌黎先生文集》,“用心苦读,至忘寝食”。韩愈之文当时并不为人重视〔时人雅好杨亿、刘筠之文。〕,由于少年时的苦读,欧阳修独见其价值,立誓要弘扬韩愈古文运动传统。
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晏殊〔抚州临川人〕知贡举,始登进士第,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结识尹洙、梅尧臣、富弼等人。二十八岁,召试学士院,留京任馆阁校勘,与修《崇文总目》。
三年後〔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上书指斥弊政被贬〔时吕夷简为相。〕,余靖、尹洙等为之辩护,亦遭斥逐。欧阳修愤然上书指责左司谏高若讷不尽言责,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复徙为乾德〔今湖北光化〕县令。康定元年〔1041〕召还,复为馆阁校勘,续修《崇文总目》。次年书成,改任集贤校理。因上书呼吁新政不受重视,自请外放,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通判。
仁宗庆历三年〔1043〕,晏殊拜相,召还范仲淹等人,欧阳修亦回京知谏院,迁知制诰。是年秋,范仲淹擢参知政事,厉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其事。不久,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复遭贬黜。欧阳修上疏剖辨,被诬与甥女有私〔欧阳修之妹嫁张龟正,龟正死,携其前妻所生之女张氏,时年七岁,往依欧公。张氏後嫁欧公侄晟,竟与其仆通。事发下狱。政敌闻知,逼令张氏牵连欧公。经三易勘验之人,冤狱终未得逞。〕,虽经勘验为构陷,仍贬知滁州。
此後历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有西湖,景致清幽,欧阳修甚喜焉,有买田卜居之意。复迁知应天〔今河南商丘〕府兼南京〔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留守。
皇祐四年〔1052,四十六岁〕丁母忧。服除,任职吏部〔尝为宦官中伤,大臣纷纷论救,得免贬谪。〕。宰相刘沆荐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嘉祐元年〔1056,五十岁〕,经曾巩力荐,结识王安石〔时任群牧司判官〕,有诗互赠。次年,知贡举,主持科考,责令:凡为“太学体”〔盛行士子间的奇涩雕琢之文。〕者,一律黜落〔令下,有士子群起闹事,“街逻不能制”,终不为动。〕。一榜擢得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优秀人才,传为美谈。次年,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五十四岁〕与宋祁撰《唐书》〔五代时后晋沈昫已修《唐书》(更名作《旧唐书》),故名《新唐书》。二书各具特色,并存至今。〕成,迁礼部尚书,旋拜枢密副使。次年,擢升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政绩甚著。然自“庆历新政”後,朝臣日趋保守,欧阳修虽居要职,亦难作为,不免苦闷,数次求去。〔此时心绪可见其《秋声赋》,如“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志之所不能”之言者是。〕。
英宗治平三年〔1066,六十岁〕,卷入“濮议”之争〔仁宗无子,以其侄赵曙为嗣,及赵曙即位,如何称其生父,朝臣发生争执。〕,虽获胜,而结新怨。次年神宗即位,即有御使诬其与长媳有染,经神宗亲自诘问,澄清了事实。经此事,欧阳修求去之志愈切。终于请得辞去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徙知青州〔今属山东〕、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西湖之滨。次年病逝,年六十六。谥文忠。
二、文学创作
(一)散文
1.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1)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文风:①晚唐五代的骈骊文风〔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到晚唐,影响渐衰,散文创作,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取得较大成就。五代十国,骈文更兴,自南朝梁、陈後,又达到一个高峰,文风绮丽,有严重的唯美倾向。〕;②太学体〔出现在仁宗庆历到嘉祐初年,以险怪奇涩为主要特征。宋祁有《对太学诸生文》,开头一句说:“诸生有过臣学舍,谂臣曰„„”“谂”就是询问、规谏的意思,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说,欧阳修、苏轼写文章是不使用这样生涩字眼的。他又说,宋祁的文章还不属于太学体,可见太学体生涩险怪更甚。〕;③柳开、穆修、石介等提倡古文,但未成气候〔
(一)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原因,有三点:一,北宋政治革新运动的推动;二,儒学复兴思潮的再起;三,文坛反骈俪缛丽,反艰涩怪异文风的需要。见教材第9-10页。
(二)柳开是宋初文学中最早提出复古主张的。但柳开过于强调道,认为文道合一,加之他个人的才情,文章写得艰涩难读,影响不大。穆修、石介等人倡导韩柳古文,文学创作都有一定成就,但不大。如穆修,文章重在说理,形象性不足;石介文章缺乏文采,这点,他自己也认识到了(《答欧阳永叔书》:“仆文字实不足动人。”);〕;④王禹偁、尹洙、范仲淹等从事古文创作,较有成就。(2)大力推动北宋古文运动
①推崇韩愈,与尹洙、苏舜钦等唱和,鼓吹并致力于古文创作,扩大了古文影响〔欧阳修著作繁富,并一丝不苟。宋·何薳(wěi)《春渚纪闻》说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之示人”。他的散文创作也取得很大成就,在宋代,人们就把他和韩、柳、苏(轼)并称(如王十朋《读苏文》)。〕。②大力荐举文坛新进,培育一代文风。〔《宋史》本传称其“奖引後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苏轼父子、王安石等均得其荐举,以至一时之文坛俊杰,皆为其好友或门生。〕③知贡举时,以行政手段扼止“太学体”险怪雕琢之风,从另一侧面扩大了古文影响。2.欧阳修散文创作思想〔详见《欧阳修选集·前言》第8-9页。〕
(1)简而有法〔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2)反对为文而文〔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3)强调内容信实〔欧阳修《与徐无党书》:“述吕公事,于范公见德量包宇宙,忠义先国家。于吕公事各纪实,则万世取信。非如两仇相讼,各过其实,使后世不信,以为偏辞也。”〕;(4)肯定文相对于道的独立地位,主张为文不拘一格〔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5)重视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欧阳修《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事者果毅。”〕。3.散文创作成就
(1)政论文:剖析时弊,奏陈方策,析理透辟,议论剀切。如《朋党论》等。
(2)史论文:欧阳修著史书〔《新五代史》、《新唐书》〕,轻天命而重人事;仿《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笔,尤重各篇“序”、“论”撰制。《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其代表之作。
(3)记叙文:或重叙事,或重议论,或重抒情与写怀,皆有名作,而以《醉翁亭记》最为著名。亦有少量传记之作,《六一先生传》述其晚年志趣,堪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媲美。
(4)墓志文:以写朝廷名臣、文章知友最为出色。文字简炼精审,称述得体,评价适当,常寓《春秋》笔法,情意深长,既深刻含蓄又从容委婉。如《徂徕先生墓志铭》、《泷冈阡表》〔原名《先君墓表》。此文撰作,历时二十年。叙述先君寡母,娓娓道来,情意深长,对归有光之文多有影响。〕。
(5)序跋、笔记之文:①序跋文多在论人评文中寓托自己的文艺见解,如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诗穷而後工的著名论断;这些文章,既有议论,又善描述,抑扬唱叹,饱含情感。②笔记之体,起于魏晋,盛于赵宋,内容广泛而形式不拘。《归田录》为其晚年所作,记述从政所见,既具史料价值,又时含讽喻,而具文学意味;《六一诗话》对诗艺多有精辟之论,为首部“诗话”之作,开风气之先〔如记载梅尧臣论诗语:“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6)散文赋:《秋声赋》为宋代散文赋的先导,特点是:①变旧赋骈偶对仗为奇偶相间的散体;②变扬厉的铺张为适当的铺陈;③并能注意音韵的铿锵与节奏。〔《六一居士传》也是赋的写法。〕 4.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委婉自然,雍容舒缓,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1)意蕴含蓄深沉;(2)章法回环荡漾;(3)语言平易晓畅;(4)音调谐和铿锵。
(二)诗
附 宋初诗风:趋时与复古(1)学白居易——王禹偁
王禹偁《和郡僚题李中舍公署》:树影池光映晓霞,绿杨阴下吏排衙。闲拖屐齿妨横笋,静拂琴床有落花。地脉暗分吴苑(苏州)水,厨烟时煮洞庭茶。青宫词客多闲暇,按曲飞觞待岁华。
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迳竹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2)学晚唐——寇准与林逋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
寇准《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3)学李商隐——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
杨亿《夕阳》:夕籁起汀葭,秋空送目赊(遥远,渺茫)。绿芜平度鸟,红树远连霞。水阔迷归棹,风清咽迥笳。高楼未成下,天际玉钩斜。1.“诗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思想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选集》第401页)〔一,欧阳修此论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一脉相承。欧阳修则从作者遭遇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更为透辟。二,相对于西昆诗人“历览遗编,研味前作”的主张,欧阳修的诗论无疑含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2.诗歌创作成就
(1)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主要得之韩愈影响,渐开宋诗风貌。〕
〔一,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选集》第31页)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
二,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例如《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何能制夷狄”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按,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等句,新警可喜。〕
《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2)语言清新流畅〔主要得之李白。〕
〔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选集》第45页),写好友万里相思和少去老来的感慨,时空跨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仍很宛转,娓娓如诉家常。〕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sǎn,饭粒)。〔原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原注: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遥知湖上一尊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第三篇: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一、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醉翁”,出自他贬官滁州时所作《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出自他暮年为官蔡州时所写《六一居士传》,里面说他自己,藏书一万卷,收藏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是以金石为史料研究历史的第一人,今存其所作《集古录》十卷,收其金石跋文四百馀篇),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徜徉其中的老翁一人,共六个“一”,遂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属吉安市。〕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其父欧阳观,真宗朝进士,历任道州、泗州、绵州、泰州等地推官、判官。〕,随母郑氏往依叔父、随州推官欧阳晔。郑氏夫人出身江南名族,亲自督导欧阳修学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少年欧阳修勤奋过人,曾从邻人借得《昌黎先生文集》,“用心苦读,至忘寝食”。韩愈之文当时并不为人重视〔时人雅好杨亿、刘筠之文。〕,由于少年时的苦读,欧阳修独见其价值,立誓要弘扬韩愈古文运动传统。
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晏殊〔抚州临川人〕知贡举,始登进士第,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结识尹洙、梅尧臣、富弼等人。二十八岁,召试学士院,留京任馆阁校勘,与修《崇文总目》。
三年後〔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上书指斥弊政被贬〔时吕夷简为相。〕,余靖、尹洙等为之辩护,亦遭斥逐。欧阳修愤然上书指责左司谏高若讷不尽言责,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复徙为乾德〔今湖北光化〕县令。康定元年〔1041〕召还,复为馆阁校勘,续修《崇文总目》。次年书成,改任集贤校理。因上书呼吁新政不受重视,自请外放,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通判。仁宗庆历三年〔1043〕,晏殊拜相,召还范仲淹等人,欧阳修亦回京知谏院,迁知制诰。是年秋,范仲淹擢参知政事,厉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其事。不久,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复遭贬黜。欧阳修上疏剖辨,被诬与甥女有私〔欧阳修之妹嫁张龟正,龟正死,携其前妻所生之女张氏,时年七岁,往依欧公。张氏後嫁欧公侄晟,竟与其仆通。事发下狱。政敌闻知,逼令张氏牵连欧公。经三易勘验之人,冤狱终未得逞。〕,虽经勘验为构陷,仍贬知滁州。此後历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有西湖,景致清幽,欧阳修甚喜焉,有买田卜居之意。复迁知应天〔今河南商丘〕府兼南京〔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留守。
皇祐四年〔1052,四十六岁〕丁母忧。服除,任职吏部〔尝为宦官中伤,大臣纷纷论救
,得免贬谪。〕。宰相刘沆荐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嘉祐元年〔1056,五十岁〕,经曾巩力荐,结识王安石〔时任群牧司判官〕,有诗互赠。次年,知贡举,主持科考,责令:凡为“太学体”〔盛行士子间的奇涩雕琢之文。〕者,一律黜落〔令下,有士子群起闹事,“街逻不能制”,终不为动。〕。一榜擢得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优秀人才,传为美谈。次年,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五十四岁〕与宋祁撰《唐书》〔五代时后晋沈昫已修《唐书》(更名作《旧唐书》),故名《新唐书》。二书各具特色,并存至今。〕成,迁礼部尚书,旋拜枢密副使。次年,擢升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政绩甚著。然自“庆历新政”後,朝臣日趋保守,欧阳修虽居要职,亦难作为,不免苦闷,数次求去。〔此时心绪可见其《秋声赋》,如“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志之所不能”之言者是。〕。
英宗治平三年〔1066,六十岁〕,卷入“濮议”之争〔仁宗无子,以其侄赵曙为嗣,及赵曙即位,如何称其生父,朝臣发生争执。〕,虽获胜,而结新怨。次年神宗即位,即有御使诬其与长媳有染,经神宗亲自诘问,澄清了事实。经此事,欧阳修求去之志愈切。终于请得辞去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徙知青州〔今属山东〕、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西湖之滨。次年病逝,年六十六。谥文忠。
二、文学创作
(一)散文 1.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1)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文风:①晚唐五代的骈骊文风〔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到晚唐,影响渐衰,散文创作,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取得较大成就。五代十国,骈文更兴,自南朝梁、陈後,又达到一个高峰,文风绮丽,有严重的唯美倾向。〕;②太学体〔出现在仁宗庆历到嘉祐初年,以险怪奇涩为主要特征。宋祁有《对太学诸生文》,开头一句说:“诸生有过臣学舍,谂臣曰„„”“谂”就是询问、规谏的意思,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说,欧阳修、苏轼写文章是不使用这样生涩字眼的。他又说,宋祁的文章还不属于太学体,可见太学体生涩险怪更甚。〕;③柳开、穆修、石介等提倡古文,但未成气候〔
(一)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原因,有三点:一,北宋政治革新运动的推动;二,儒学复兴思潮的再起;三,文坛反骈俪缛丽,反艰涩怪异文风的需要。见教材第9-10页。
(二)柳开是宋初文学中最早提出复古主张的。但柳开过于强调道,认为文道合一,加之他个人的才情,文章写得艰涩难读,影响不大。穆修、石介等人倡导韩柳古文,文学创
作都有一定成就,但不大。如穆修,文章重在说理,形象性不足;石介文章缺乏文采,这点,他自己也认识到了(《答欧阳永叔书》:“仆文字实不足动人。”);〕;④王禹偁、尹洙、范仲淹等从事古文创作,较有成就。(2)大力推动北宋古文运动
①推崇韩愈,与尹洙、苏舜钦等唱和,鼓吹并致力于古文创作,扩大了古文影响〔欧阳修著作繁富,并一丝不苟。宋?何薳(wěi)《春渚纪闻》说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之示人”。他的散文创作也取得很大成就,在宋代,人们就把他和韩、柳、苏(轼)并称(如王十朋《读苏文》)。〕。②大力荐举文坛新进,培育一代文风。〔《宋史》本传称其“奖引後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苏轼父子、王安石等均得其荐举,以至一时之文坛俊杰,皆为其好友或门生。〕③知贡举时,以行政手段扼止“太学体”险怪雕琢之风,从另一侧面扩大了古文影响。
2.欧阳修散文创作思想〔详见《欧阳修选集?前言》第8-9页。〕
(1)简而有法〔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2)反对为文而文〔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3)强调内容信实〔欧阳修《与徐无党书》:“述吕公事,于范公见德量包宇宙,忠义先国家。于吕公事各纪实,则万世取信。非如两仇相讼,各过其实,使后世不信,以为偏辞也。”〕;(4)肯定文相对于道的独立地位,主张为文不拘一格〔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5)重视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欧阳修《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事者果毅。”〕。3.散文创作成就
(1)政论文:剖析时弊,奏陈方策,析理透辟,议论剀切。如《朋党论》等。
(2)史论文:欧阳修著史书〔《新五代史》、《新唐书》〕,轻天命而重人事;仿《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笔,尤重各篇“序”、“论”撰制。《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其代表之作。
(3)记叙文:或重叙事,或重议论,或重抒情与写怀,皆有名作,而以《醉翁亭记》最为著名。亦有少量传记之作,《六一先生
传》述其晚年志趣,堪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媲美。
(4)墓志文:以写朝廷名臣、文章知友最为出色。文字简炼精审,称述得体,评价适当,常寓《春秋》笔法,情意深长,既深刻含蓄又从容委婉。如《徂徕先生墓志铭》、《泷冈阡表》〔原名《先君墓表》。此文撰作,历时二十年。叙述先君寡母,娓娓道来,情意深长,对归有光之文多有影响。〕。
(5)序跋、笔记之文:①序跋文多在论人评文中寓托自己的文艺见解,如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诗穷而後工的著名论断;这些文章,既有议论,又善描述,抑扬唱叹,饱含情感。②笔记之体,起于魏晋,盛于赵宋,内容广泛而形式不拘。《归田录》为其晚年所作,记述从政所见,既具史料价值,又时含讽喻,而具文学意味;《六一诗话》对诗艺多有精辟之论,为首部“诗话”之作,开风气之先〔如记载梅尧臣论诗语:“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6)散文赋:《秋声赋》为宋代散文赋的先导,特点是:①变旧赋骈偶对仗为奇偶相间的散体;②变扬厉的铺张为适当的铺陈;③并能注意音韵的铿锵与节奏。〔《六一居士传》也是赋的写法。〕 4.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委婉自然,雍容舒缓,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1)意蕴含蓄深沉;(2)章法回环荡漾;(3)语言平易晓畅;(4)音调谐和铿锵。
(二)诗
附 宋初诗风:趋时与复古(1)学白居易——王禹偁
王禹偁《和郡僚题李中舍公署》:树影池光映晓霞,绿杨阴下吏排衙。闲拖屐齿妨横笋,静拂琴床有落花。地脉暗分吴苑(苏州)水,厨烟时煮洞庭茶。青宫词客多闲暇,按曲飞觞待岁华。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迳竹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2)学晚唐——寇准与林逋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
寇准《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
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3)学李商隐——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
杨亿《夕阳》:夕籁起汀葭,秋空送目赊(遥远,渺茫)。绿芜平度鸟,红树远连霞。水阔迷归棹,风清咽迥笳。高楼未成下,天际玉钩斜。1.“诗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思想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选集》第401页)〔一,欧阳修此论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一脉相承。欧阳修则从作者遭遇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更为透辟。二,相对于西昆诗人“历览遗编,研味前作”的主张,欧阳修的诗论无疑含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2.诗歌创作成就
(1)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主要得之韩愈影响,渐开宋诗风貌。〕
〔一,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选集》第31页)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
二,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例如《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何能制夷狄”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按,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等句,新警可喜。〕
《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2)语言清新流畅〔主要得之李白。〕
〔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选集》第45页),写好友万里相思和少去老来的感慨,时空跨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仍很宛转,娓娓如诉家常。〕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sǎn,饭粒)。〔原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原注: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遥知湖上一尊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戏答
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第四篇: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1)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与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很大,足以与韩愈想媲美。
(2)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之文弊,他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
(3)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4)将建立流利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济的成熟风格。
(5)确立了散体文的地位,从而发扬光大,避免了重蹈覆辙。
(6)以宋诗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有不少诗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朋辈如梅尧臣、苏舜饮,后学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继承了发展诗文的创新精神。
(7)他大力彰扬的是梅尧臣的“诗穷而后工”的奇峭以及苏舜饮诗的豪放,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北宋诗文革新:宋仁宗后期,以欧阳修为领袖,以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古文运动和汉魏诗以及唐诗的成功经验,反对形式主义,提倡内容充实,健康活泼的诗文,后人把这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活动叫做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2、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1)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2)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
(3)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摒弃了韩愈文怪奇的一面,以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诗文运动最大的贡献。
(4)其文章叙事简洁,议论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之字,大量化用骈文句的长短变化,语句的停顿,以加强文句之间的联系,使语句轻快,文气畅达。
(5)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6)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描写一些寻常景物,但写得婉转曲折,其文章自始至终蓄含着惊人不凡的道理。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六一”是欧阳修的号。他的散文措辞平易,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畅达,切近自然。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情意深长。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参差错落有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3、欧诗的散文化倾向
(1)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顿挫,句子长短不拘,故意做得似对非对,诗歌调子。(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3)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4)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梅尧臣诗的特点
(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古朴深远转变。(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5、苏舜钦诗的特点
(1)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2)作诗充满激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3)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主张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健,文风峭刻。(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3)语言简炼明快。
6、简析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
(1)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2)语意求新,语句求工,语调求劲峭。(3)晚年罢相隐居后,人情世故看得多了,去掉了浮躁之气,感慨的怀抱趋于冷淡,而艺术修养却更进步了。(4)他绝句小诗的特色,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形成了“深婉不迫”之风格。
7、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8、曾巩散文特点(1)在宋代古文作家中,曾巩的理论和创作最接近欧阳修。(2)更强调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与作用。(3)后代古文家看来,曾贡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但曾巩一般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之作。素以“古雅”、平正见称。(4)他的书序、杂记和书札写得较有特色。开书序将记述重心由书转移到人的风气。(5)在写作上,曾巩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典雅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布局完整,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第五篇: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要点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冗官、冗兵、冗费
3.农民的反抗斗争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
1.主要内容
(1)理财措施
(2)军事措施
(3)教育措施
2.变法成效
3.失败原因
4.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本节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二、本节课共有三个目: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3.王安石变法。其中,第一个目是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第二、三个目是改革的主要表现。庆历新政是针对北宋社会积弊所做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较全面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目,包括:
1.本目内容的讲授是本节的关键,因为只有真正弄清了北宋中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危机及其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及更好地理解改革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2.讲授本目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上节课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所给史实疏理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
(1)政治危机。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得到保护,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加深北宋土地兼并程度的印象)。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造成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②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财政困难又使北宋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所有这些情况,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2)财政危机。主要来自于:①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冗兵局面出现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这样,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造成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同时,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②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也是造成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
(3)民族矛盾导致的危机。北宋中期,还面临着民族矛盾。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北宋在战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财力,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加剧,北宋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3.讲授本目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复杂性:各种危机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使北宋面临全面危机。这些危机的出现,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引起的结果。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冗官、冗兵又是北宋封建专制主义强化措施带来的必然结果,因而危机又是深刻的。所有这些情况,表明了改革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庆历新政”一目,主要应讲清:
1.变法的开始。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使北宋统治集团日益深刻地感觉到,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怎样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最先提出一套改革方案,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于1043年付诸实施,史称“庆历新政”。
2.主要内容。教师应按教材叙述的五条来讲授,不必过多补充。在讲述中,引导学生体会新政的特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的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3.结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教师指出: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反对派诬蔑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中伤。“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其改革措施便随着范仲范等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而被废止了。
五、“王安石变法”一目,需讲清以下几点:
1.变法的开始。教师指出:虽然“新政”失败了,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2.主要内容。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内容,讲清每一项中包含的措施、内容及作用,也可绘制变法内容的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3.在指导学生掌握变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4.关于变法的成效,教师可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作出总结。让学生通过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得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论。
5.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师可结合变法内容和有关史实,引导学生认识: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教师应强调,第一点原因最主要。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权益,所以,不可避免地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6.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可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进步性等方面去理解,最后由教师概括总结: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①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