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层次教学能力论文
摘 要: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学生家长重视。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对象更是多元化,有初中毕业起点的中技生;有高中起点的高职生;还有大专毕业、甚至本科的技师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要有适应的教学能力,精心培养教授社会职业的各种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技能不断追求胜任不同班级、学生层次的教学能力
技术院校培养的技术专业,覆盖了社会技术的几乎所有范围,然而在技术范围里,会有技术的难易度;会有劳动强度的大小度;更有培养对象的素质程度,这些就给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培养成功的技术人才,就是给学生和他的家庭一份贡献,技术让他们能够就业,还因为学生有了技术,具有了技术创造财富的理念。培养技术人才,对社会进步发展是一分光荣、一份贡献,又是神圣的使命。
不断追求胜任不同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能力,这意味着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知识,更是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的分析改进,不断的面对各种各样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来处理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术能力。
初中生生源的中级数控专业,因为学生和家长的多原因,教学难度增加,指导传授技术既要耐心的教书育人,更要精心的培养技能。要真心实意的爱护学生,真诚善意的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方法,不断把复杂难以掌握的技术进行分解,增强可操作性,寻找趣味性,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性趣。把安全操作、技能高度、优良品质集合在一起,寻找适应初中生生源的心理目标,营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向上进取的努力和信心,进行调动和经常性的竞赛。把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成为提高学生技术的教学能力。追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攀登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在教学的经历里,要面对不同素质的班级和学生,素质好的班级和学生,老师教授课程指导技术,学生认真听,认真记,及时问,操作正确、安全。而差班差生,听不进,记不住,学不会,当然就会出现不安全操作的问题和事故。
2.1追求对差班差生的管理、教学能力
对差的班级不能因为差,就通过各种渠道来躲避,差班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是非常的辛苦,但也是锻炼机会。锻炼了老师教学工作能力;心里辅导能力;技术教育能力;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心情耐性能力。通过提高差班差生的教学效果,会发现那些班级的学生,因为提高了技能,学会了做人而充满感激,会在很远的地方大声的喊您老师,过节日他们不会忘记对老师的短信祝福。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的理解和关爱更让他们倍感温暖,对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对差的学生,从头开始都要用心教育,正确管理,真正从心里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技能和素质。
2.2追求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帮助能力
符合技术要求就是合格的产品和财富,对做错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课题,老师可能有批评甚至训斥。但对有些学生还不能大声的批评训斥,有些同学被老师训斥会很反感,会反抗,那老师还要先自我批评。一方面,老师要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检讨老师自己态度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批评,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批评,真正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重要性,安全和严格要求的重要性,达到接受的目的。特别是安全操作,安全纪律那是必须严格要求,要做到不能出现万一。遇到学生的态度过激,老师就是耐心抚育的园丁,不是怪学生,而是要感到处理问题的特殊性。不能说错话,不能出现言行有闪失,及时的调整出一个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平静心情,理解老师的培育目的和心情,真正从心里和行动来反映老师的尽职精神。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损失,那就是无法挽回。
作为老师,要把自己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当着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追求,不断提高。用心分析理解学生心理,用心教育帮助学生。
2.3追求对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能力
对初中班级的学生,讲解技术与安全操作,必须反复的讲,不但要千叮咛万嘱托,而且还必须来回巡视检查,同时还要有不同的表达。有集中的讲评和纠正,有单个的指导说明,真正是全身心的投入,一点不能大意。带差的班级,老师教学最吃力,而且要用尽一切办法,叫哄好,管好,看好,听好,想好,就是掌握好指导好。
高中毕业的大专高职班,在教学管理,在技术指导上要比初中班好多少倍,那些学生个人很上进,八十几分要九十几分,增加一点分,有一点改进他们就非常高兴。高中班同学,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也很理解老师的心情,大多数同学都把听、记、学的技术当着从事就业的本钱。老师和学生,都把精力放在学的更精,更快,更全面上。学生还会问技术范围内外更多的问题,会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有些大专班的学生,虽然对学习高的技术动手能力差,尤其女同学向高技能迈进,如车床技术要进行多线梯形螺纹,大模数多线蜗杆车削,对心里,对刀具,对操作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一开车床就害怕,不敢动手做,一做就想不起老师讲的程序要求,急的哭,这时老师还要很好的安慰她(他)们,鼓励她(他)们。高学历学习高技术,开始都是非常的难,只有闯过了开始的技术难关,才会有成熟的技术。要从技术难度的开始,反复耐心的从基础,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的熟悉适应。胆量小、心里差的同学先看,多看,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操作,在同学之间进行互相帮助效果更好些。那些胆小心里差的同学,从掉眼泪,从低分到后来得高分,正常完成课题,老师看到学生那种喜悦,心里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大专毕业、高职后的同学,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历,对老师的用心感到温馨和感激。对大学毕业、高职后的同学,在授课和技术教学指导必须要有严格的针对性,对课题具有的难度、精度,时间要求,测量评分,都必须讲的具体,不能含糊。
对于动手理解能力强的同学,他们就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骨干,他们一学就会,速度快,精度高,喜欢先做、先完成。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快的骨干,还要有调动积极性的鼓励办法,先完成的让他们休息;让他们帮助差的同学;这样他们心里很开心,他们纪律也很好。
技术差的同学会一整天忙碌,尽管技术差些,但这些同学的学习精神是要进行鼓励和肯定,对班级的教学管理能力,其实也决定了班级整体学习的状况。对满身是汗,一天辛苦训练的同学,真的不能再批评,要肯定他的吃苦精神,更要从学生的操作中分析不足,帮助他们总结提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快的掌握技术能力。
对于差的学生要有分析,是掌握技术能力差,还是纪律差、理解不够,还是家庭状况的影响。老师要有职业技术教学的能力,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技术,严格的教学管理,要有善于关心帮助学生的热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严格,是老师培养技术人才的要求严格,体现在老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性。
教学能力是一个神圣殿堂,是热情,是温暖,是愉悦,是严格又趣味,是关心帮助,是教学管理艺术,是让职业技术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成为技术人才。
用各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技术,从成绩到纪律,安全到技术,最终还是从利益和经济收入,这个职业技术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根本上体现出来,反映出来。
看到学生们,来时一无所知,能够在不长的教学时间里,学习到技术的难度和精度,安全的走出技术课堂,老师花费的心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这就是职业技术老师追求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车工技师培训教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篇:多层次教学
多层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高校公共理论基本课程。它具有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等多方面功能。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现在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学生中有90%的同学认为这门课应该开设,而且对个人今后的发展作用非常大;有5%的同学对这门课根本不感兴趣,认为是没有用的,应该取消;也有5%的同学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但现实又令人不尽满意。他们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做到师生真正的互动本文着重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出发,对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一初步研究。
一、面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比较关注的是与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就业和薪金,以及国家、国际局势,而对学校公共理论课的学习则非常不重视,认为高校的公共理论课内容比较空泛,教师教学手段呆板。而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拿必修的学分,处于无奈的地步;有的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基本没有学习动力。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太感兴趣,由于在中学里经历了考大学的“黑色期”之后,他们有一种逃避约束的自由感,而哲学也是使他们感到不自在的一方面,到了大学之后,学习哲学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要他们学,认为对今后的就业没有多大的用处,因而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一个主要原因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以前学生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平时只注重于数学等理科的学习,轻视文科的学习,认为文科是“捣糨糊”的东西,没有实际作用。现在呢,学生除了专业之外,忙乎于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英语中级口译、计算机二级证书、网络高手证书等,一张又一张,作为今后找工作的一个个砝码。由此而造成学习哲学的无用论。针对这种情况,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撰写论文的方式。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资料,提炼内容的一种途径,对于现在哲学课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这是考察大部分同学的理论学习程度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章节,特别是讲到基本原理内涵时,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联系实际写一篇小论文,字数要求2000—2500字左右,如用哲学原理来分析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城市形象、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用哲学原理来分析理解青年资本价值论等。这种写小论文的方式,虽说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的被动的方式,但也是主动的,因为学生在教师规定的主题范围内,主动去寻找相关资料,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最后的效果看,学生的小论文资料来源丰富,有事实依据,有个人观点,并能把原理渗透到实例中。
第二、对于一小部分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来说,他们感觉现在的教学还有待提高,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手段的呆板使这部分学生有所失望。以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滔滔不绝地讲上一节课,学生坐在下面安安静静地听,偶然的提问也缺乏启发和引导,直问直答,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逐渐代替粉笔板书,图片、文字的大量播放,使得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大了、内容丰富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了,但这种“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轻松了,学生象在看电影,教师只是电影放映员,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根本突破。因而他们认为应该以讨论、研究式的方法改进教学。
如何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哲学的乐趣,是我 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用课堂提问,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尝试。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评分体系,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得分的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和作业、讨论、小论文等,其中课堂提问和讨论能够更好地激发这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同学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主动性的一种好形式,但应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不能只是直接问答式,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也不能无缘无故地提问,让学生不知所云。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实质时,我们可采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先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其中西方各哲学流派的特征,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容等,再让部分同学来为大家演示这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分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这种先通过提问提供背景资料,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当一名同学为大家介绍他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和讨论,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如主动进行演示、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被记录在册,作为平时表现优秀最终加分的依据。
第三、对于特殊的少部分不感兴趣又不愿听课的同学来说,哲学课是他们做其他作业、逃课等的时间。这部分学生在社会功利主义影响下,学习兴趣比较偏颇,既对优秀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为哲学是一门既高深又不能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学科,因而在来上课时就会主动“抓紧时间”做其他事情。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说教,而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提起他们的兴趣。故事型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好的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其基本原理和内容等语言比较难懂,而在其中穿插一些生活小故事既有趣又能说明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内容,因而在教学中应推行“浅入深出”的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总结归纳出教材内容。如在第三章“联系与发展”内容讲解之前,从整个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总特征,到“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涉及的内容,让学生收集各种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散见于中小学课本及各种新闻报道,或严肃,或生活化,也有滑稽可笑的,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筛选,把符合条件的小故事挑出来,并进行分析。教师在不同章节内容讲解时可穿插这些小故事,这样不仅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那部分不感兴趣的同学产生兴趣,在接受故事的同时接受哲学原理,如从恒星的演化到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台上台下的笑话联系到质量互变规律,从对立的格言到对立统一规律等。
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利弊分析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由于目的不同、兴趣不同,因而造成教学中师生之间比较僵化,无法做到互动,因而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避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二是避免用辅助教学设备取代教师讲解,让学生像在看电影,要看听说相结合;三是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讲演,把教材讲活。一个好的老师,一个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如在第一届高等学校名师评选中,涌现出了一批学识渊博、教学效果佳,深受学生欢迎的名师,其中不乏基础课程教师。
在具体的哲学教学中,撰写小论文、搜集小故事、进行主题演讲等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种互动式教学,就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绝对不要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这样的教学互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因为如果没有学生的响应,口才再好的老师,学生也只是在被动吸收,教学质量不高,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动的效果变成主动的效果,才是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其次,要想实现这种教学互动模式,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在交流和讨论时,要善于引导,有时学生对所提问题答不上来或切不中要害,不要马上否决,说出答案,可以相互讨论。因为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能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第二个有利之处在于可以进行研究式教学。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哲学课程是一门富有研究思维的学科,需要一种研究精神,提问、回答、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节教师学生双方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从而更能发现真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对话的方式,通过主体间对话来揭示理性。因为哲学的本性不是理性的独白,而是一种理性的对话。同时,哲学也是一种高度探索性的活动,在整个理性揭示过程中,永远处在开放的对话之中,既不是在提问者这边,也不是在回答者这边,没有先在的和固定的答案,是一个不断地解构原来固定的观念和不断地重建新观念的一个动态过程。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方面;小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过程,如何去收集资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归纳总结,如何分析综合等;在演讲时,则是反映学生的总体研究状况。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哲学的理性升华过程。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小论文、小故事进行课堂主题演讲。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观点,有些针对理论,有些针对新闻,在课堂上亮出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其他同学既是观众也是评委,对他的陈述可以进行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视野。在演讲时要求学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分析透彻,仪表端庄,注意演讲技巧等问题,根据学生演讲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些参加演讲的学生名单采用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他们准备充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虽然这种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现了教师学生的互动,但它也有一定弊端。主要是:
第一,大学的教学目标不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科学、探索真理的能力,最后培养成综合型人才。因而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去进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对部分深奥的学科不能少了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和引导,哲学中的一些原理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而不能只通过提问和回答或小故事来解决,或只是通过图象、多媒体教学来简单解决,所以在教学安排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课时的分配,不能以“故事会”或“电影式”为主。
第二,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大部分学生。现在由于教学体制、学校教师编制、学生课业繁重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班的学生数一般都在100人以上,这么多的学生对于研究型教学讨论是一个难题,对哲学感兴趣的、思维活跃的同学往往表现的机会很多,最后会造成一小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争论中,而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观众而已,时间一长,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哲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自由的精神生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要体现哲学的本性,不仅要解释世界,还要如何去改造世界。因而在教学中,既要避免教师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也要避免过多的故事型教学,而要合理安排,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要做到这些,这就给哲学教师提出了新问题。这一方面靠学校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教师自身应不断积累、创新、提高,在科研中提升自己把握教学的能力,也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并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断在教学中创新,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质量会有更佳的效果。
第三篇: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
作者:封栩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3期
[摘要]文章在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深化岗前培训、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以及鼓励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对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训
[作者简介]封栩琛(1973-),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7-02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育队伍的特点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的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三个显著的特点:
1.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根据教育部2006年的统计,如以40岁为界,普通高校40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692214人,占教师总数1075989人的64.33%;如以35岁为界,普通高校35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520130人,占教师总数的48.34%。纵观1997年到2006年这十年间,30岁以下的教师增幅最快,年均增幅约15.04%,其次就是31~35岁之间的教师,年均增辐也达1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青年教师构成了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2.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高校教师中的硕士、博士生的比例一般均超过30%,相当部分高校达到50%,重点大学达80%以上。①学历层次的提高,对于整体提升高校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学历层次的提高只是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提高的一个充分条件。正如马克斯·韦伯曾经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又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②
3.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居多。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院校,师范院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强,因此,高校教师一般都由同类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担当。虽然他们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渊博,但由于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课堂实习等专门职业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不强是普遍现象。
简言之,青年教师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专门人才的重任,但他们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对如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经有所思考和探讨,但从实践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尚未能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沿用的仍是以往的培训模式,即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作为大学教师的必要条件,由各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开展,以宏观上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职业道德为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课程以及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补充了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但限于培训时间短暂,教师很难得到深入的提高。除岗前培训外,部分高校亦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但总体上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指导不够。具体表现为:首先,培训缺乏系统设计:开展的培训活动往往分散于人事处、工会和教务处,缺乏统筹规划。其次,培训内容偏颇:现有的培训更多注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或注重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培训欠缺。第三,缺少职业化的培训指导师:现有的培训指导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③,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第四,结合高校性质和专业特点而开发的个性化培训匮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教
学能力和教学法的具体指向存在着一定差距,现有的培训针对性不强。
三、构建多层次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培训机构,建立以“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有机衔接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1.深化岗前培训,实现宏观培训与微观培训相统一。岗前培训的目的是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提高基本素养,并了解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目标,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因此,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首先必须参加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的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除此之外,立足于学校自身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迅速进入教学岗位也是不可或缺的,故应将其纳为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是微观的具体化的内容,是对宏观层面培训的必要补充。因此,学校要组织进行专题讲座学习,由党政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介绍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目标,教学、科研、推广工作经验,机关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改革进程,使青年教师对工作及学校发展均有一定的了解,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2.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实现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统一。为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要每年制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同时聘请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水平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的培训指导师,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
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评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则包括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等。为使青年教师在最快的时间里对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在理论培训的同时,要组织开展以微格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模拟课堂实践培训。为此,学校应建设一个教师培训专用的微格教室,将青年教师按其专业及拟授课程的相近性分成若干培训小组,各小组的培训过程均由培训指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每组的培训过程均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教学录像,对小组成员的模拟讲授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录音。模拟讲授结束后进入培训的第二阶段,小组成员共同观看录像,以学员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
3.搭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实现教学培训个性化。专业技能培训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是各学院(系、部)在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开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学院(系、部)要每年制订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本单位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青年教师熟悉相关课程及对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为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纯熟的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要由各教学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较迅速地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及要求,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形成较强的授课能力。
4.鼓励外出进修培训,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要拓宽培训平台,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实现有明确目的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新办专业或新开课程进修培训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提供进修机会,明确支持培训经费、保留学习期间相关福利待遇等,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注释]
①张波.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②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1.③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58.
第四篇: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着眼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着眼能力,评改激兴
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然而,面对三届六年级差班学生的作文,我陷入沉思。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识差缺的基础上,决定避免学生厌烦了的大讲特讲审题立意之类重复内容的无效劳动,一改常规,从作文评改入手,辅以引导观察、打高分、开辟作文第二课堂等手段,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初考前,学生一个个由怕写作文到乐写、会写,先后有13名学生作文在少儿报刊上发表,二人获全国、市作文竞赛优胜奖及一等奖。
其具体做法是:
一、在草稿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
对此,我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上。为了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是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二是具体指导,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根据题目的难易,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可写哪些材料,注意点,指定交文章的时间,就让学生回去写。或观察,或搜集素材,或构思、打腹稿,写草稿,从不让学生在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养成他们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第二次讲评,着重表扬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更加贴近学生作文。
二、优秀生着重“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作文评改上,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我的做法,优秀生以“评”为主,中差生以“改”为主。这是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教师应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
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教一个新班,都从最初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可以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之后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鼓舞了中、差学生。
至此,我又改变了评改的方法,由教师评改为主变为以学生评改为主,具体办法是讲知识,教方法,练能力。我把好作文标准编成易懂易记的的三字歌,让学生记牢。这三字歌是: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这样,学生作文评文都有所依傍,简便实用。
三、差生着重“改”
研究差生作文差的原因,不难发现他们主要差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而且这种不足非一日形成,久而久之,产生了“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状态。
要想提高差生作文水平,克服这种心态是前提,其次是给他们具体帮助,应在最基础的选材、写具体、字词句的训练上多给予帮助,使他们走出作文困境。
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差缺,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批改2次。最初面稍大,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后作文不免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祝贺你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有个学生对我说:“其实我们都怕作文,我们又都想写好作文,不让老师失望。”
四、评改共有的毛病
为了增强评改实效,我备有评改手册,记下学生作文中共性问题。我发现有些毛病,对学生作文影响很深,十分顽固,必须强制改正,方可凑效。
(一)三段式
对于初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必要的。到了高年级仍只会三段式写法,势必束缚学生作文思路。对此,我要求学生中间一段必须放开,要有层次。
(二)开头结尾模式化
写参观游览一类文章,有些学生开头一段总离不开写“我们站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尾又写“参观结束,我们排着队回家了。”为了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写法过于平淡,影响文章质量,我有意让他们每人带一本作文选,看看入选作文有几篇这样开头结尾。结果没发一篇。从此,他们渐渐改变了上述模式化的写法。
(三)孤立地写人物外貌
写人物外貌,往往千人一面。男孩不是“大大眼睛,圆圆脸,两腮有个小酒窝。”女孩总是“红红的小脸,乌黑的头发,扎两只羊角辫。”为了纠正这种写法,我选了班上一位同学写的作文《乡童》中的开头一段,让学生评讲。
“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他就是暑假我在乡下姥姥家认识的小伙伴玉国。”
通过讲评,使学生了解这段文章为什么生动形象,主要原因是抓住人物的特征,不是孤立止地写人物外貌。从此,千人一面的写法慢慢得到了克服。
点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差缺,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批改2次。最初面稍大,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后作文不免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祝贺你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
第五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思考论文
1教什么
教什么?有时候会困扰我们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首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新课程推出后,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放宽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后,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疑问是——教什么?体育课的制订需要根据不同年段的水平特点、教材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教材搭配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其次,在确定教材后,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要坚持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原则。再次,需要明确每个教材的教学计划。例如,蹲踞式跳远这一教材,应该划分为几个教学课时,每个课时应安排什么教学内容,不同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明确。最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一些内容也会占据体育课的课时,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有较大的调整,除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的共性指标外,高中各年级组还有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我校将该内容作为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时间保证,符合教材选择要符合本地区的特点。这是我们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
2怎么教
怎么教?这是教学策略问题,当我们定好教学内容,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会学生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在处理一个教材时,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本身的重点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教,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技巧的领悟,理论指导实践的倾向更浓。在教授女生行进间双人传接球第一次课时,一般都会把学生的脚步动作作为重点,把脚步节奏和手脚协调配合作为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手段,一般都会考虑由易到难,由徒手到持球,由走到跑,由慢到快。练习方法依次有:
(1)2人走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2)2人跑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3)2人走动中传接球练习;
(4)2人慢跑中传接球练习。但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单个练习时,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最后完整练习时,女生的带球走现象很明显,前面设计的徒手、慢跑等练习形同虚设,练习中还是要反反复复强调,教师教得烦累,学生学得茫然。这对于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考虑,在不多的教学课时里,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笔者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变。练习方法。
(1)原地正面提膝传接球练习;
(2)原地小跑正面传接球练习;
(3)左右侧向原地小跑传接球练习;
(4)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由慢到快)。这个练习手段的变化,使女生带球走的现象大有改观,因为这个练习从头到尾都在用节奏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传接球时跨步接球,上步传球的脚步节奏,当学生适应了这个节奏,在行进间练习时就较少出现带球走的现象了。在强化了脚步动作和节奏的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慢跑中传接球练习,这个练习当中也会出现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因传球路线的不稳定而出现停顿或走步现象,但是在前面脚步动作和节奏练习的基础下,学生对脚步节奏熟悉,对运动中的传接球有了适应,教师在讲解和对比原地与行进间传球路线的不同后,学生一般都能够较快地调整传球线路,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更明显地体现教学效果。
3怎么学
于素梅《体育学法论》一书中定义:体育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等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学法有听讲法、观察法、模仿法、练习法、提问法、讨论法和展示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探讨得较多、较深,因为涉及教师层面较多,教师比较关注;但是怎么学涉及学生层面较多,模糊性更强。怎么学的问题总觉得是一个“黑箱”,我们教学中知道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但是不太容易解决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因为,人的大脑不象一张光盘,刻录什么内容就能输出什么资料,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当我们将一个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自己的视觉表象,输出所学的动作各异,在学生头脑中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我们为之困惑的“黑箱”。但是,这个学习的“黑箱”肯定有迹可寻,可以从外显的行为方式来判断学生内隐的认知策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是我们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学法的探讨开始在部分教师中热衷起来。怎么学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最有力的环节。学法指导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好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知道学生学习的策略,了解动作表象的加工过程,是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的关键。学法指导可以多种多样,其来源可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借鉴的方法,也或者是经过讨论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练习过程中,他们的动作反应了其在学习中对动作的理解和技能习得的反馈,根据这个经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讲,如运用不同的语气,提高学生听讲前的注意力;如观察教师动作前,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哪一部位;如模仿动作的时候增加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等。要让学生互相学习,学会互相评价来提高对动作的认识。以情景教学为例,在学习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时,如果教师先预设比赛场景动作,模拟比赛画面,那么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也就很自然地体现了,这比简单的设计起跳时机,练习跳抢篮板球的动作对学生运动表象的刺激来得更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做动作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把握。一开始学生可能对卡位动作不熟悉,教师根据前面的情景教学,再讲解动作要领,就便于学生对动作的顺序和结构的关注了。然而动作要领讲解即冗长又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就应该在学法指导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简便记忆动作。如编顺口溜:取位准、下盘稳、身贴紧、合理顶,用“准、稳、紧、顶”4个字形象地将卡位的整个要学的动作归纳其中,学生从视觉表象转化为运动表象就更加容易,学习就更加简便,效果就更加明显。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智慧表现,而连接教与学的学法指导,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效果的法宝,值得很好地挖掘与开发。
4学得如何
学得如何是教与学结合的成果,是检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学法指导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显现,教与学所围绕的最终结果是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学得好坏,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要看教师对整节课的预设,从教学目标来判断教师是否了解学情,是否能正确定位该教材的难易程度。例如,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某个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低;如果是较好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较高;如果是熟练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学会该动作的程度就更高了。其次,要看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最后所学动作是否完成了学生自己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他们对课的体验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有负担的。再次,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法指导是否合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是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没有亮点和创新之处等。经常听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某个教师的课上得很好,很成功。在反思、探讨的时候发现,课上得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某一动作时,很有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有效模仿,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这是很让人羡慕和敬仰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教师,经常对这些教师感慨地说:“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能超越。”所以,学法指导是应该值得重视和开发的,未知的东西多,却有无限的“风光”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