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程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探索论文
【摘要】 远程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必须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制,才能办好远程教育。
【关键词】 远程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变革
我校与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办学以来,从2002年秋招收了三个专业(专科)四个班级的在职学员,开始远程教育工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引发出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尤其是课堂教学,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关键问题是如何强化和变革课堂教学,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在固定的场所(教室、实验室)组织和实施教学,这种授课形式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的深入人心,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例如:学生的实践性不强,动手机会少,受时空限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同一性”。我校要彻底摆脱这种模式,目前条件还不成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远程教育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呢?
一、远程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
1.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客体地位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把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治学态度、教学组织等因素,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教”,而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向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转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轻。学习成为学员的自觉行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转化为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学”,要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2.实施教学的场所的差异。原有的教室,在安装了投影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电教设施后,教学服务功能扩展了。原有的“教与学”那种面对面的形式虽然保留,但传统的教学形式已不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课程VCD、卫星直播课程、网上浏览教学资源、网上BBS等多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在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上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学习。教师实施教学的场所和方式也不像原先那样固定,除了教室、可以在自己家里、学生家中、办公室,甚至在出差和休假的时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网上答疑。这种课堂教学场所和方式的变化,不仅适应远程学员的要求,也孕育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3.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教具发生了变化。除了原先使用的统一的文字主辅教材和相应的音像教材以外,多种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凸显。教具已不再是“一本教案、一盒粉笔、一块黑板”,各种电教设备,尤其是电脑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加上各种传媒中信息量的急剧膨胀,这使得原来的“教案、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远程教学需要,课堂教学不得不变革。
4.教师和班主任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远程教育原则上要求不组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等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学校教师、班主任的管理职能降低了,但服务职能却极大增强了,惜日学员聚集一堂专心听讲的场面少了,班级团队意识似乎没了,可许多“杂务”纷至沓来,对班主任执行力的要求提高了,班主任要让学员有归属感和集体感,例如,班主任在网上为学员举办网上生日宴会,学员很感动。班主任工作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对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和信息占有量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学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一个学员的知识量可能不如任课教师,而一个班级学员的知识量可能远远超过任课教师。这样,任课教师准备一堂课的备课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好几倍。同时,远程教育要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跟学员的联系要保持通畅,随时跟踪和指导学员的学习,为学员解疑释惑。
二、冲破传统课堂教的学思维定势,掌握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易,因为远程教育的任课教师大部分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对现代远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传统思维定式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但教学实践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远程教育的认识。采取订阅远程教育期刊、聘请专家来校讲座、外派教师进修等方式,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相关知识,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理念。
2.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学会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并给他们创造更多互相交流和观摩的机会,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使用效果。
3.对学生进行培训。西藏属于欠发达地区,电脑的普及率和使用率都不高,Internet还未全面接入。入学后,对学员的第一期培训就是加强对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要让学生树立不会利用多媒体资源自主学习,就不能适应远程教育,就不是合格的网络教育学员的思想,使学员产生急需掌握Internet网络知识的内驱力。
4.应根据课程难度、学生状况等适当调整面授课程,增加学生音像课及上网学习的教学课时数,增加平时作业。对于那些难度大,学生不易掌握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适当增加面授课时,同时,把课程辅导VCD、课件、网上教学辅导材料等多媒体教材做成光盘发给学生或学习小组,由学生自己组织学习,以缓解他们的工学矛盾。另外,除了学院统一布置的作业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课堂提问或课外作业,增加师生间互动和双向交流,并认真考核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5.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远程教育中,作业的布置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北京交通大学的互联网教学平台等形式向学生发布;在作业的批改上,教师除了批改纸媒介作业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作业评价系统进行网上统一答疑,对学员上网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校建立制度对学员和教师严格考核,保证学员作业的认真完成和教师作业批改及时反馈。
6.取得学员单位领导和家人的支持。因为是在职学员,就需要他们统筹兼顾,协调好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矛盾,保持面授时较好的听课率和有足够的业余时间进行自学,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校方也主动和学员单位领导协商以便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远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要不断地探索和纠正。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办好现代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吕国光.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A].电化教育研究,2006,(8):34~39.
[2]李建民.探索创新勇于奉献.交通远程教育.2004,(4):9~11.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得师生角色、习惯等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对文、音、图、形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探究式 改变 整合
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种新形式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改变
(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改变:
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走下了神圣的讲坛,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在这一环境下,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可以进行“各自为主、各自为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探究的具体内容、对象和进程,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立地进行视、听、说、读、写、算、画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并能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多种方式的研究交流。
这样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习惯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教师讲授的对象是中等偏上的学生,面向大多数,这样在备课时只有一个教学任务,必然会使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吃不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事先搜集大量的素材,制作CAI课件,并就一个教学内容制定多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教学模式下也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功能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学科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模拟情境
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例如,“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再比如,“导体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的原理”,学生是看不到自由电子的移动的,因此难以接受,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这个平衡过程:将导体放入匀强电场中,用红色小球表示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自由电子向导体的一端移动,最后达到静电平衡状态。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二)转换观察空间
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例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转换变化速度
很多物理运动过程都是瞬间发生、稍纵即逝,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很难细致全面。计算机动画技术能很好地重视某些物理现象,且可按需要随时进行控制,或化快为慢,或暂停,实验清楚,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比如,“足球运动员将迎面而来的球反向踢出(假设运动员用的是恒力)”这个运动过程对初学加速度的学生来讲是难以分析清楚的,原因就是球的运动变化太快。但是利用计算机将球的运动过程用“慢镜头”模拟出来,则学生很容易发现足球是经过一个恒力下的匀减速运动,速度减至零后又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四)让实验的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教室一般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除了一些学生必做的探究实验以外,教师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一些实验过程,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用FLASH软件演示船闸连通器原理、铁锤拔钉子的过程,电动机的线圈转动情况,用AUTHOWARE软件播放动滑轮的做功情况等等。另外,也可以利用VCD机观看实验录像片段,这样形式多样的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感。
(五)展现思维过程
许多物理方法,物理思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能用实验演示,仅用语言又难以描述,可以用多媒体来辅助表达。如平抛运动一节,用计算机多媒体将平抛运动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投影,就可以说明平抛运动等效于一个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样就将抽象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生动形象的过程描述出来,学生容易接受。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能专注地在一堆沙子前兴高采烈地玩一天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所不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喜欢,所以他们专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出让孩子对待所学的知识就如“那堆沙子”似的着迷,那么学习对于他们也就会象玩沙子一样的快乐。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并积极思考起来,学生的兴趣有了,学生的思考变的积极了,学生的思维变的非常活跃,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转载请著名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xueshenghuigongzuozongjie/学生会工作总结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转换观察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在那里听,而学生是否身心参与了教学活动很难量化出来。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因其良好的视觉效果首先是吸引了学生,而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自然是愿意去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知识配置,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例如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又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离不开物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单单去讲物理学的作用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效果就显得苍白而无力。而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其极佳的视、声觉效果,孩子们的内心会自发激起对物理学知识的渴望,对物理学家的由衷的敬佩以及人格的敬仰。例如我在讲《绪言》的时候,播放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我要学生找到那些应用与物理学有关。再联系历史想一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在那些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接着我又播放了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剪缉,如牛顿、伽里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尤其在播放居里夫人时,当看到居里逝世时,学生们为英年早逝而惋惜;当看到居里夫人不屈不挠时为之敬佩;当看到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时为之震惊和叹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影片彻底的展现出来,同时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彻底的征服了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共鸣。我想这个时候的情感培养只是三言两语即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孩子们的心灵已经产生了共鸣。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及自主合作学习
现在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年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极其有限,而在这个年代教师本身也决定不会是一本活字典,学生所有的疑问也不会在教师这里完全找到答案。而事实上,真正在学生将来工作中可以应用到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学校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比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开学初,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物理水平进行摸底,划分学习小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协助教师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学习,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情,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教。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能力。网络中蕴涵的知识是不可计量的,只要孩子们喜欢,在他们的课余时间就可以去大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下探索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性,去其糟粕。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于他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知识更便于接受,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这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无可比拟的优势。此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加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术,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建网络环境下“人本主义”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 毅,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功能
[2] 陈向华,运用网络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第三篇: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新沂市第三中学:张道永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英语一线教师应承担起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重任。改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要以对话为主,突出学生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技能;要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努力实现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创新;实际问题能力
作为“3+3教育行动方案”之一的“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研究方案承担着“探究符合新高考主旨、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与学的方法、促进新高考和新课改的和谐发展”的重任。构建适应新课改与新高考衔接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考质量成为此课题研究的重点。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重任。着重探索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与新高考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解决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的矛盾冲突和学生惯有的学习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为提高我市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英语高考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构建怎样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存,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行为,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学生的主体行为必须始终处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在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之下,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学习的热情,不能体现个性,更
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要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问答、表演、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探求学习策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体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媒体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能促进学生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
(二)要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些观点是探究发现法的思想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主要培养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带着问题去研究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提到:“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新课标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脱离探究、实践的英语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设问置疑、实际观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产生探究的动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新奇的、有艺术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合作、竞赛、操作、论述等活动,采取pair-work,team-work,group-work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态度,要使学生渴望对问题有更多的了解,愿意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
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探究学习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机会,能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际能力。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得以开发和发展。如: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责任意识;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意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评价创新意识;维护集体的团结精神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用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示范,并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三)要以对话为主,突出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
《牛津高中英语》体现“做中学英语”(do to learn)的教学思想,以话题为主线,活动为形式,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各单元中板块的设计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各个板块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突出师生对话。如:Reading板块大多是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体会内容,然后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质疑);再者是学生间的对话;Task板块为课堂教学设计了开放式任务型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并以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综合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从而最大效度地生成学生的英语的语用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单元的整体着眼,通过情景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操练新词语和新句型。在操练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尽可能地使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努力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式活泼,还要充分注意训练的速度、节奏和密度。课堂操练要充分,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表明只要语言操练安排得当,手段多样,操练得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要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拥有的知识的量,还在于他的学术能力、事业心和开拓创新技能(创造力)。人们不难获得一个共识:新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思维活动留下空间和时间,彻底改变那种封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先从培养学生创新愿望入手,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空间。只有在全身心都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和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巧设目标,可以设计四种教学目标:基本目标、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层层达标,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 “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问题要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抓住语篇中的“扩展点”进行补充及延伸,抓住语篇中的“差异点”进行联想,抓住语篇中的“重点”进行概括性思维和深层次思维的训练,抓住语篇中的“疑点”进行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以语言内容和语言功能为主,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辅,使内容和形式、功能和结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叙述、问答、讨论、演讲等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做事,运用语言吸收和传递信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将所学语言运用于真实交际。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研究成果表明: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是认知过程的本质。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可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再到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我没有问题了”。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问题解决法,即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思路甚至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美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说我们要对英语课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其实,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通过对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认识其内部规律,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综之,在研究“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方案中,我们要构建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对话为主,突出学生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技能;要把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努力实现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
参考书目:
1.牛津高中英语教师用书(模块一〃高一上学期)译林出版社 2007.06
2.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蔡清月 英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 [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06
4.林昭. 浅谈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中学[J] .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5.上.3-4
5.于玲艳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J](京)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2004.07
6.孙维莉立足教师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 [S] 英语通 2007. 04
7.钟家彦 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五期2005.10.06.
8.田凤林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十九期,2004.11.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青浦区第一中学
章庆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及Internet迅速普及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交流和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正确的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更显重要,这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区网络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校园网的广泛和应用,学生和教师已离不开网络这一重要的学习媒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把计算机知识与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另外也只有不断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学技术、用技术、和技术一起学”这一网络学习的路径与模式,否则游离于网络环境而大谈信息技术教育,则显得避重就轻,枉如空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网络平台的搭建,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利用,网络教学模式与应用展开以实践为主的研究与阐释,以期笔者的实践总结有益于现实的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关键词】 网络平台
信息科技
主题学习
任务驱动
【实施背景】
社会环境: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需要会学习的人才,需要能创新的人才,教育肩负重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专家预言,网络教学将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以“学”为主,是21世纪教学的主旋律,自学和自我更新能力是“划向未来的双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运用网络教学,倡导以“学”为主,其意义不言而喻。
学科背景:在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不敢让学生自主探索,怕耽搁时间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结果教师忙于教书,学生忙于练习,教师不知道为什么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为操作而操作,只重知识不重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学生背景:根据实验调查表明,我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大,既有大量的网络“原著民”,亦有大量的“土著民”,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普遍热情高涨,这些对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着相当的优势。
硬件设施:具备三台服务器并能以100M的带宽高速访问互联网,有两个网络机房,可以实现一人一台机,并且已经连入校园网络。可直接直接将计算机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也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将计算机作为认知对象到认知工具的转化。【实施过程】 1.构建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科技教学资源平台分为如下几个工功能区:
教学资源区:教学资源区集中管理和发布与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有关的资源,主要以主体化资源形式展开。
主题活动区:学生需要大量操作实践的资源发布区,以专题、“任务驱动”的方式建构资源。
(此为青浦一中高中信息科技网络教学平台首页)
(详见网址:http://10.147.49.253/jiuban/webquest/xxkjjxpt/index.htm)
问题讨论区:学生就某一主题内容深入交流讨论的园地。
教学问题讨论区:教学问题的研讨区,是为本校高中信息教师提供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教学反思、教材教法讨论的区域。2.构建资源上传与保存平台
考虑到学校服务器的空间与学生的临时素材与半成品上传下载频繁,把各教师所教班级与相应机房帮定,在各个机房的教师机(也用来做机房服务器)用Serv-UFTP Server组建ftp服务器,为各班设一ftp空间,通过上传与下载,让学生的中间作品与素材能更安全。第二步:教学过程的实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网络平台,通过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生动学习,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量,唤醒生命感、价值感。目前ftp存储空间主要借用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空间,详细地址(ftp://10.144.0.19)
3.教研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形成整体思路,即以“主题式”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实践,探究“任务驱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形成实践报告和实践反思两大教研成果。
4.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和高中信息科技教材,我们开展了以“主题化”的教学实践。【实践总结】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点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创新的、开放的学习模式,因为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够共享广泛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查找信息、重组信息或者创造新信息。可以说网络使教与学变得更有灵活性、动态性、渗透性和更具有智慧挑战性。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在网络的天空中也为教师增添了与受教育者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一)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网络教室里,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即按层次的高、中、低来搭配,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比如制作电子报刊和演示文稿,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要负责统筹,有的要文本输入,有的要负责图片处理等等。然后将各个小组制作的内容进行评比,优秀的作品发布到校园网上,使学生能够快速及时看到自己制作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三)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创作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完成一定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制作一个主题网站、完成一项操作技能等都可以视为一次任务。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任务教学,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更加方便、快捷。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水平,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任务之中。此任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包含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层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并能够通过网络在其他人的协助下完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网页制作一章,我设计了以下任务:制作主题网页“从走滇缅公路”、“地外文明”等,结合学生对三国人物故事感兴趣之一特点,设置了“三国之旅”活动,将信息技术的任务蕴含其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上交了很多优秀作品,表现了极高的创造力与设计技巧。
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主导,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的作用。在进行photoshop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为诗词表达的意境配图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互辅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网络环境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再次,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在设计任务是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某一种方法限制学生的思维,使之僵化。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完成知识的迁移。
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必须给予客观评价。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总的说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性,将完成任务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其目标立足于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开发其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
(二)主题化网络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高中里面课程尤其是操作类课程,可以按照主体化模式来开展。
主题化网络教学的课堂模式有四大步骤: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1.设置情境:青浦实验的重要经验原理之一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只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需下学习,学习会更有效。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设置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动机的最好办法,情境创设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在互联网教学“我最喜欢的——三国风云人物”,探索“地外文明”等历史与想象相结合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情境。
2.提出知识主题:提出学生研究主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或者研究。提出主题后应当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
3.完成主题:完成主题是主题化网络教学的重要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计算机,利用已经提出的方法与手段获得相关的信息。当使用的方法不能达到需要信息的目的时,需要教师引导完成。
第二步是根据信息课的特点,获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认识。例如,“三国风云任务”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站搜索引擎找到众多的关于三国人物、故事、战争轶事的信息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们分头查寻、共同学习,保留有用的信息,去除无用的信息,得到大致结果。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第三步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学习体会或者研究成果。并且以电子文稿、演示文稿、网页等形式将这种初步成果体现出来。例如在“网络搜索——地外文明”主题教学中,学生们看到不同的网页,得到不同的知识点,形成不同的观点,并在不断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完善、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完成这个初步的研究成果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现代信息技术课中最重要的内容。
第四步是对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研讨,或者群组交流、或者班级内交流、或者利用远程交流等方法、手段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合作的研究与讨论。
最后,经过充分的研究、讨论,再根据收集到的新信息,完善自己的成果,形成最终的学习体会或者研究成果。
4.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的阶段性的作品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学生还得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作品,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对完成的主题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 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可以将其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此网站即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构建的主题资源网)
主题化网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主题化网络教学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在信息课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化。
主题化网络教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组织、引导、协调,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获取信息、过滤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和各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为重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践反思】
1.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科技教学实践研究我意识到了,只有通过网络这一重要的学习媒介,把网络当作资源、当作学生伙伴才能发挥出其正真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学习是不够的,网络应该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展示形式,更灵活的对话和交流方式,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生成性信息,形成系列的学习资源和成果资源。所以在新一轮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将把如何推进网上数字化学习放在网站设计制作的中心位置,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中强化“空中课堂”的作用,通过“空中课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式的网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研究,共享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网络的使用者、建设者和维护者合为一体,形成了浓厚的网上学习氛围。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实践的正真目的。
随着青浦一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以看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协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以其资源丰富、便利,互动方便,交往平等等特征,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它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创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下几方面学生都有改观:个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己的特殊问题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以求得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在此得以实现,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主动: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非中心化”的特点,教学由“中心化”向“非中心化”的转变是网络课堂的核心特征。非中心化的“在线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但由于非中心化,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相对弱化,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分配和传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主动性。互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一对一”、“一对多”、“多对我”、“多对多”的“网络”学习模式,互动活动的增加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的外显特征,交互式、合作式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3.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青浦实验经验“情意原理”)对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网络环境对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网络聊天、游戏、虚拟社会的吸引力是现实课堂学生最大的兴趣点)从而教师更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的引导,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其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了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与情境。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例如:在我给同学们上flash课前,先问他们喜欢不喜欢看动画片,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再提问:假如你是一个导演,让他们自己来做的话,打算做什么动画片?让他们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创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构思,再根据目前已掌握的知识,看看要完成自己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能克服的困难,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又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然后我再针对他们的需要,分组讲解Flash使用中的一些技巧,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在听课,所以知识接受的也特别的快,这种学习既不是简单的激趣,也不是简单的好奇,他们正是一个个的“导演”,在编织着自己的梦,在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4.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活动实施有赖于“学习过程的活动化”。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中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的信息传递网络中不断发展和扩大。【结语】
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教学模式与方法还不成熟,这也为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机会。网络是一项新生事物,与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只要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技能和信息素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好模式。学习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无止境,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
第五篇:探索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导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包含的知识、价值取向复杂多元,都与学生的生活视界紧密联系,必须充分关注,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包含的知识、价值取向复杂多元,都与学生的生活视界紧密联系,必须充分关注,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此,我们必须以学生生活为主要源泉和基础,探索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回忆联系 发现探索 交流拓展 生活体验 小结升华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课程的实施,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形成良好品德、社会性发展得到促进的人。从学习归因的原理出发,学习过程是将最近学习的内容与原有学习内容进行紧密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联系过程中,学生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包括视野、角度、方法等)去体会、探寻和提炼,将所有学习内容融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科学的、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特别是品德课程教学实施中,一个学习内容或训练内容尽管包涵的知识、价值取向复杂多元,但是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视界紧密联系着。品德教学只要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视界(包括见闻、体验、问题、思考等),就能激活学生学习内在心理(是一种长期成长性的学习动力,而不是短暂的兴趣或需要),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坚持品德课程标准强调的品德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生活为主要源泉和基础,探索出了“探究生活视界”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说 “基本模式”是因为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调节。
一、在回顾中联系
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看见过、听到过、经历过、感受过的生活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由于学生对生活方面的这些内容往往熟视无睹或者习以为常,加上其中知识方面的内容受分科学习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品德时一般不会主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系。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让学生学习把这些经验与知识基础与新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在联系中感受自我学习方式的乐趣。
如在教学五年级《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时,多数学生肯定从平时的影视中对民族方面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只是很零散,需要教师选择好这个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与基础的联系点。在讨论“有多少个民族”,简单注意了学生通过平时听过的歌曲等了解到的内容进行回答,让学生看图片简单记忆一些民族的名称,教师介绍什么是民族不能引起学生自我回顾。让从唱过的歌曲引发联系,提示自己所属民族和对这个民族的了解,引导学生将关注自我与民族联系起来,把学生原有对民族特点的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民族服饰、住所、宗教)发现什么是民族的认识得以深化。在课堂上注意处处注意了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尽量将原来的见闻及了解调动起来,进行充分回顾与联系,遵循了学生学习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发现中探寻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社会生活,学生有很多的发现和思考,更有探寻自己发现与思考问题的潜在需要,这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只是在学生的视界中,或许就是过去的一个念头早已一闪而过,或许知道了简单答案不曾深究,或许认为本该如此等。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对他们了解过的生活问题进行再发现,激活他们潜在的需要,探究生活中的关于人的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事物或现象、人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三年级《我是谁》时,让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如遇见自己不很熟悉的亲戚,思考过该称呼他什么。可能在旁人的指点下知道怎么称呼了,也许想过怎么这样称呼,但是后来习以为常了。对于老师、自己,似乎别人就这么称呼,自己跟着这样称呼就是了。就是看见如穿有警察制服的人,就一律称呼警察叔叔,认为那样礼貌一点。内心感觉到了称呼变化有点规律,但是还不能从方法上进行区分,更不能辨别称呼和责任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现成的人与人在不同场合时的关系,探寻关于自己与社会、他人与社会的身份规律性认识,学生在探寻中,内心会发出感叹:原来在这简单的身份后面,有着这样丰富的知识呀!同时也为学生明确身份与责任打好了基础,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在交流中拓展
学生生活实际中,喜欢把自己视界中的事与伙伴进行交流。但是,学生平常的自由交流,一般只注意事情的本来过程,缺乏对事情引发的问题的探讨。只有围绕主题进行的有序交流,才可以让学生拓宽生活视界,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修正自己的想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吸取他人的长处,探寻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产生新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有序、有度的交流,使学生提高对教学问题的关注度,获得对自己生活经验与知识的重新理解,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如在教学二年级《我们班的故事多》时,让几位同学讲班级里见义勇为的故事,再让大家讨论。
这样,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小学生见义勇为的事例进行有序、有度的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界出发,挖掘事件背后深刻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并上升到初步的集体主义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上。
四、在活动中体验
在学生生活视界中,活动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牢固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比较灵活地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从而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教师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训练,实现品德知识与品德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如:教学三年级《规则在哪里》中,教师组织学生先谈自己了解的规则及在什么地方怎么找的,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简单理解这些规则的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对我们生活作用很大。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我们自己在课堂上应该有什么规则。
教师让学生汇报后,组织学生按照自己讨论的规则讨论怎么听课,学生讨论非常积极深入。这样,让学生不但获得了关于讨论、听课的规则知识,并通过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了行为的训练。增强了学生活动的自律性,体验到了运用规则进行学习的好处。
五、在小结中升华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通过学习内容与生活视界的联系,经过回顾、再发现、逐层展开、参与活动、整理提炼,体验深刻的感受,获得品德知识,训练品德行为,提高对生活视界的认识和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的进行必要的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整理提炼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如教学四年级《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谈自己了解的交通安全知识时,结合学生谈到的“不乱穿马路”,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观察,探究可能出现的危险(学生谈到了:汽车出现机械故障、车辆相让不及时、驾驶员疲劳等10多种情况),然后出示各种车祸事故惨不忍睹的画面,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在经历学习思考和情景震撼后,小结中这样说道:“出现这样的场面太可怕了!我们应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不能为了图自己一时方便,忽视了过马路的危险。”学生的小结发自肺腑,总结出来交通安全与交通规则间的知识与行为联系,情感与认识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