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一、出示题目
1、哪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加?说明理由。
57+2= 57+20=? 57+9=
75+2= 75+20= 75+9=
任选一组,跟你的伙伴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出示算式和题目:
57—2=?? 57—20=?? 57—9=
75—2=?? 75—20=?? 75—9=
(1)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减?说明理由。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57-9个75-9的。
二、巩固练习
1、整理和复习1题和2题
学生独立完成,抽学生上黑板计算并订正。
三、复习整理
1、出示三题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13+7+54=、67-8-50=像这样的题,要从左往右计算。
下面有小括号的题,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检查。
四、综合练习1、4题(学生要养成认真读题和理解的习惯。)
2、小马过河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82页练习十九,第1题、第3题。
第二篇:《百分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百分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百分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百分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复习内容: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整理和复习第1---3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百分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百分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元增加2%后是多1000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一、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第三篇:OK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安达市和平小学 张春光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地回顾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建构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认知结构,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使学生初步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2.学生在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能够准确地表达,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理的能力。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通过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体会“有序整理”和“寻找规律”的教育价值。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体会“有序整理”和“寻找规律”的教育价值。
教学准备:36张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卡片,奖励小红花。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20以内不退位减法,理解算理,掌握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将36道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后形成20以内进位加法表;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明确奖励,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
教师出示自制卡片,分设为思考小组、联盟小组、阳光小组、特工小组、家庭小组、速读小组、加油小组、开心小组等,5个同学分成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得小红花数,看看哪组得的小红花数量最多。
【设计意图:小红花活动的设计既鼓励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问题素材。】
二、复习梳理,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
1.出示一道20以内不退位减法和一道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题,学生汇报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并区分其不同的算法,体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算法。
2.揭示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并引导学生体会整理与复习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20以内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复习,使学生建构20以内减法计算的完整体系,并进一步感受到退位的意义。通过对“整理”与“复习”两个词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与方向。】
3.回顾、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单元前4个例题及小标题,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得出: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
4.学生回忆计算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并梳理计算过程。
5.积极抢答口算题卡的计算结果和计算过程。
6.练习:按20以内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标准分类,看看老师出的练习题是属于哪一类。
学生自主完成手中学习单。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复习梳理的方法,提高整理复习的能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4个例题是关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后两个例题是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采用分类复习的方法,重点让孩子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练习,使学生对20以内的减法计算方法进行复习,进一步巩固算理。学生将手中计算卡片进行分类再次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与不退位减法的不同算法,加深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理解,及体会“破十”的必要性。】
三、系统整理,发现退位减法表的规律
(一)合作整理退位减法表
1.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助整理学习单上法人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式。
师:同学们,这是苏士竣同学整理肺20以内所有的退位减法算式,这样整理你们看着有什么感觉?
生:摆的太乱了。
师:怎样才能让它不乱呢?
生:我们可以摆整齐些。
师:也就是我们要把这些算式整理一下。怎样整理,使它更有条理呢?
2.小组同学展示整理成果,互相补充交流,从不同角度描述整理完成的算式的规律,并每组整理一组20以内所有退位减法的算式在学习单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将静态地、被动地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变成动态地、主动地找规律,并按照小组找到的规律摆成20以内退位减法表。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不断的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展示的内容包括:(1)学生最初试探的、无序的摆法。(2)学生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学生不断调整的过程。(4)学生逐渐调整呈现出有序整理的结果。
【设计意图: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孩子们的思维才会更加缜密,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才能扎实掌握,灵活运用。】
四、借助奖励,探究问题的解决
1.教师引入本单元第二部分内容,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比一比哪组小红花数最多?小组长统计本组小红花数。
3.根据数量情况提出数学问题。(结合本单元的题型: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和比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小小的红花都能够成为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素材。小小的红花不仅是激励孩子的一种手段,更是课堂上生成的学习素材,一举两得,运用巧妙。】
五、分享收获,交流各自学习的成果
学生交流本节复习课上的收获,感受到有序整理的重要。
师总结:同学们,有序整理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有效的复习能够提高我们学习的质量。所以,每个单元学习完之后都要进行整理和复习。
反思: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从题目上看也能够感受到本节课不应该是单纯的重复学习知识,而更应该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及整理复习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育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和深度挖掘,我认为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形成,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其中的规律,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能够进行有序思考。“一堂好课不是在于教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怎么学。”所以我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参与到游戏的过程中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己整理36道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式上,学生起初看到凌乱摆放的卡片想到的是横竖对齐,注重了形式上的整理,而在学生摆齐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了算式上的被减数和减数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于是学生开始按照发现的顺序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大家还是会不断地出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学生在不断的摸索中调整,最终形成了按照一定顺序整理出来的20以内退位减法表。我将这个学习过程变成了动态地、主动地找规律,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不断的互动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紧接着,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不公平”的计算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发现当被减数和减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时,差也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从而感受到有序整理的必要和价值。这个游戏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按序整理和寻找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学生在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培养了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最后,我又将利用学生得小红花数量作为问题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很容易的事情。
第四篇:《复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教学设计
《复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公因数和公倍数。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能又快又准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又快又准的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复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熟练的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揭题)
2、现在,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解答实际问题
1、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几种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又快又准)
下面我们就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24和36)。
2、谈话:有些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眼就能看出,你想试一试吗?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8和16()[]27和9()[] 13和39()[]51和17()[]
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6和1()[]5和7()[] 11和8()[]9和10()[] 问:通过练习,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4、你能说出下面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 14/21()35/45()22/33()80/90()
5、说一说每组分数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3和4/7[]3/5和9/10[]5/9和5/6[]7/8和11/12[]
6、判断: 1、3和5没有公因数。()
2、a=4b(a、b都是整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b。()3、30是3和10的倍数。()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5、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乘积。()
三、解决生活问题
谈话: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想挑战吗?
1、长途汽车站每隔8分钟向a地发一辆车,每隔10分钟向b地发一辆车,这两趟车早上7:00同时发车,第二次同时发车是什么时候? 问: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一篮鸡蛋,5个5个地数,6个6个地数,都少了2个,这篮鸡蛋至少多少个?
3、有一种长方形地砖,长6dm,宽4dm,至少取多少块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4、有两根长分别是32cm和40cm的木条,把它们锯成同样长的小段(每小段都是整厘米数),并没有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 问:读了这道题后,你认为哪些地方要引起大家注意?
5、把一块长20cm宽15cm的长方形红布,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且面积尽可能大的相等的正方形,一共可以剪多少个?
6、思考题:
李老师把25本练习本和15支铅笔,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练习本多了1本,铅笔少了1支,你知道这组最多有几个同学吗?
四、交流新的收获?
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第五篇:教学设计复习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三)简答题
1、应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定义,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为什么以学习理论的发展作为依据,是怎么划分的?
1、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在理解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2)其在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过程中,是一个综合运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过程(3)它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4)它的产物是一个经过验 证的教学系统,(5)教学设计的产物必须按照程序进行检验评价。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教育和教学的最优化,在教育教学中具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系统设计的教学,即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的设计的教学才能达到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在这四种理论中,系统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近30年来的发展相对稳定,惟有学习理论,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影响特别显著,因此,可以根据学习理论的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进行分代划分。第一代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是“肯普模型”,第二代教学设计是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史密斯—雷根模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一)填空题
1、教学设计是应用()方法分析和研究(),确定解决它们的(),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20世纪90年代,()与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渐从()的教学设计向()的教学设计方向发展,教学设计的技术手段也日益系统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3、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4、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5、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6、在加涅看来,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和(),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以支持、激发和促进学习的()。
7、“肯普模式”中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是()、()、()。
8、瑞格卢斯提出的()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梅瑞尔提出的()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微策略。
1、系统科学、教学问题和需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2、建构主义、以教为主、以学为主
3、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4、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5、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
6、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内部条件
7、学生必须学到什么、应如何教学、如何评定教学效果
8、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一)填空题
1、教学目标也称为(),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它应该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常采用ABCD方法编写教学目标,其中ABCD分别指()、()、()、()。
2、根据教学内容的范围,教学目标可分为四个级别,即:()、()、()、()。
3、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4、奥苏伯尔从认知过程出发,把学习分为:()、()、()。
5、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
6、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的目标的分为:()、()、()、()、()、()。
7、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遵守的原则是:()、()、()、()。
8、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教学内容常用的方法有:()、()、()、()。
1、行为目标、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对象、行为、条件、程度
2、学科总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3、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4、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5、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为评价提供依据、激发学习动机、评鉴我修正教学过程
6、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7、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8、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三)简答题
请简要回答加涅和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有何异同?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在认知领域布鲁姆还将认知领域划分为递进的六个层次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加涅将学习分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二者均将学习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划分,在认知领域学习均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层级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不同之处是,加涅的分类更侧重于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划分,而布鲁姆的分类则更侧重于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划分。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填空题
1、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怎样,都要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分析学习者特征主要是指了解学习的()、()。
2、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
3、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是()和()的总和。
4、认知风格是指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的方式上,是学习风格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因素。
5、认知结构的变量包括:()、()、()。
6、根据学习者对待外部信息的态度可以将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分为()和()。
7、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的因素的看法,一般分为()和()。
8、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
1、学习准备情况、学习特点
2、对预备技能的分析、对目标技能的分析、对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析
3、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4、偏爱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理解
5、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6、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7、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内部控制、外部控制
8、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填空题
1、教学策略是对完成()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和()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2、教学模式应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和()。
3、媒体选择的工作程序有三步,分别是()、()和()。
4、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它们分别是:()、()、()。
5、选择教学媒体时应注意的原则是()、()、()。
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呈现给学习者的(),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和()。
7、掌握学习是由()等人提出来的一种旨在把()与()和()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8、一般来讲,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
2、理论与思想、环境与资源、关系与结构
3、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媒体类型的选择、媒体内容的选择
4、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
5、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
6、学习任务之前、引导性材料、抽象性和包摄性
7、布鲁姆、教学过程、学生的个别需要、学习特征
8、优效性、参照性、可操作性、开放性
(四)简答题
1、请简述奥苏伯尔的先组织者教学策略,并说明其基本教学过程
2、简述维果斯基的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并用它解释自主学习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1、先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中重要组成部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认识 结构的改进和促进新知识的保持.所谓先行组织者即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能促使学习者用先前学过的材料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的材料以形成一定的”智力 地图”。奥苏伯尔认为先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三个部分。
2、维果斯基认为通过教学活动能消除儿童智力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该差异即所谓的 “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决定了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实 际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借用建筑业中的 “脚手架”(Scaffolding)喻 义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即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对其现有能力提高具支持作用的”支架”来促使学习者能力水平的提高.第五章 学习环境的设计
(一)填空题
1、学习环境是()和()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前者包括()、()、()等等。后者包括()和()。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和()。
3、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和()。
4、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和()。
5、建模策略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其中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和()。前者用来表明();后者用来表明()。
1、学习资源、人际关系、学习材料、认知工具、学习空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2、问题、相关的个案或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或背景支持
3、定义学习领域、定义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评价和修改
4、情境、资源、工具、策略
5、显性的行为建模策略、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
(三)简答题
请简要说说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设计、情境的设计、资源的设计、工具的设 计、策略的设计。
目前学习环境的设计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模式与方法。其中以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最具有影响力。他提出了从“过程取向” 着眼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一组启发式,称之为3C,即情境(Context)、协作(Collaboration)和建构(Construction)。他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应关注知识的建构;应创设有意义、真凭实据的学习情境并运用他们已建构的知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应协同努力,教师应担负其指导与督促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知识的供应商。
第六章 学习评价的设计
(一)填空题
1、学习评价是指根据(),采用(),对()按照一定的()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结果做出()。
2、根据评价工作的任务与发生的时间,通常可以把评价分为()、()和()。
3、学习评价具有两种作用,分别是()和()。
4、学习文件夹是()的系统集合。它是属于一种()评价方式。
5、评价指标体系由()、()、()和()组成。
6、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和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
1、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测量数据、标准、价值性的判断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反馈作用、决策作用
4、学生作品、形成性
5、指标项目、评价标准、权重系数、评判等级
6、学习活动、学习效果、教师指导活动、学习资源质量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
2、简要叙述网络教学评价的过程。
1、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评价包括如下基本内容:(1)通过结构化观察、问卷调查、形成性练习、总结性测验等途径,收集学习者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认知效果等方面的数量化的资料,作为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及其变化的客观基础。(2)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建立各门学科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收集到的客观资料进行第二次量化处理。(3)对二次量化的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包括作出达标程度、相对水平、差异对比和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评价结果的描述。
2、网络教学评价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选择信息来源和信息处理方法,并生成试卷或评价量表。(2)实施阶段。主要是测试或发放评价量表,收集信息进行误差诊断。(3)处理阶段。主要是依据权重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统计信息,从而形成综合判断,并分析诊断问题。(4)反馈阶段。主要是估计本次评价的质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评价本身的措施,为下一次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