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5 10:4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论文》。

第一篇: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论文

【关键词】适合性教学 基础教育 多元教学 小班教学 过程性评价

【摘要】对学生的适合性教学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采取多元的教学设计;适合性教学开展的要素,其中要素包括:小班教学模式;依水平分班;启发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发现和表扬学生闪光点;办好家长学校;正确对待考试制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六个方面,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层次的期望。

基础教育阶段什么样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都应该包括什么和从哪些方面开展?这些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即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性。[1]老师要在教学中尊重这些原则,当然前提是学生身心发展是健全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传授给不属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要循序渐进,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产生挫败感。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更是如此,对于少年期、青春期的学生的教育,要符合他们所处的阶段和思维特点,教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开展更加贴近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现学生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平衡性的,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

2.在同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平衡的。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关键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在教学效果方面也会事半功倍。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不同时期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既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提高了教学效果。[2]

二、采取多元的教学设计

我国现在普遍施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最受推崇。这时,课堂中老师的作用尤为明显,老师创造怎么样的教学环境以及如何安排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取得影响最大。这时,老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要确定教学的主要任务,即: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质量、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3]这些老师都知道,但老师肯定会很无辜地说她们最大的压力就来源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毕竟那是家长、学校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考试升学模式所带来的结果。虽然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方式,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实现,但还是期望能发现一种可以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方法,因此现在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取得了成效,但在运用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这些模式都没能在中国当今教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虽然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特点和适应性,但为什么效果却仍是不理想呢?

我们常说教学要因材施教,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潜力。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可是为什么在实行中却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可能还是由于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既是因为大班教学的影响,也是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而决定的。在笔者看来,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是没有一个放之天下皆有效的模式,只能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

三、适合性教学开展的要素

(一)小班教学的模式

在教学中应采取小班教学,便于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可以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小班教学是针对学校教学中传统的大班教学形式弊端提出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班教学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如:

1.班额大,划一性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适应现代化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趋势;

2.大班教学中,由于人数较多,教室空间有限,而且课桌椅采取“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型”的排列方式,讲台置于黑板前,人为地造成教学空间的不足,不利于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

3.“应试”体制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知识的授受,忽视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束缚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学生自我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4]小班化教学具有“班型小,学生少,人群空间大,学生参与活动多”的特点,自己极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合性教学的开展。[5]

(二)依水平进行分班

依据同一阶段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班,将相似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这样老师能更好地教、学生也能更好地学。当然,它的实行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不能曲解为老师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如果家长真的担心这些问题,也可对所有班级使用相当的师资水平,我相信老师不会不愿意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是更愿意这样,这样更便于他们备课和开展教学,更好地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提高。

(三)启发暗示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课堂的40分钟十分宝贵,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而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仍然以直接传授为主,这样使得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仍十分必要。但老师不应仅仅关注课堂上的时间,对于课外老师也应善于利用,可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任务应该是在学生最佳发展区内的,蹦一蹦就能够得到的,这样更利于学生的自学和学习积极性的逐步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注重运用暗示和启发的方式,不应采取直接公布标准答案的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会造成学生过度关注“标准”答案,如若从小就不注重好奇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抑制。也就是说,课外的大量时间也可以被老师很好的用到,毕竟那才是更大更广的空间。

(四)善于发现和表杨学生的闪光点

记得曾看过《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聋哑女儿的父亲成功的经验,告诉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发现和赏识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前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教育方法。虽然这本书是写给家长来阅读的,但对于老师仍有一定的价值。子女是需要赏识的,自己的学生更是需要赏识的。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也曾写道:“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6]书中还写道:“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好比农民都知道改变土壤,把盐碱地改良为肥沃的土地,庄稼都能茁壮成长),那么,所有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7]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每个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老师仔细观察和发现,通过口头或行动表扬等多种方式来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在时刻关心他,他是受重视的,这样都会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老师展示进而不断地上进。

(五)积极与家长配合,办好家长学校

现在越来越重视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学生未成年时,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和想法受家长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时,老师和家长要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不能只想着把课教好就够了,要注重把握一切可以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发展的机会。老师将自己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转告家长,毕竟大多数家长只知道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而不理解学生一系列行为的理论依据,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状态不佳,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生活状况也利于老师对每个学生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六)正确对待升学考试制度,循序渐进和正确评价学生

现在很多老师教学的压力来源于升学考试制度,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外部东西,而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更新并不那么投入。这时,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老师要将每个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现状,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要将考试看做是唯一的指标,要注重是不是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先成人再成才。要正确评价学生,不能采取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每一步的提高都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每个阶段的进步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结论

其实,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的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是如此对于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因此,将多种教学模式融合,取其有用之处在不同阶段进行运用,以此来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注释:

[1][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徐晓川,李莉莉.小班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5]亓秀梅.小班化教学的人际活动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6][7]多湖辉著,李镜流译.幼儿才能开发——铃木的早期教育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第二篇:适合学生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要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和谐课堂。要构建和谐课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师生互动的、学生能自主操作的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型学习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今天我们备课组将综合上周五听得两节典型课例进行阐述。逸夫小学李荣老师和西安纺织城小学王亮老师同课异构《点阵图中的规律》。两者有相同的教学模式,而看似相同的模式,又透着很多不同。李荣老师是我们听公开课,或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而王亮老师的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课堂。

一、创境激疑。

就是我们进入一节新课的导课。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 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

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

两位老师都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如李荣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串了一半的手链开始,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串手链完成吗?让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导入本节新课。而王亮老师导课新颖,他以动漫的形式出示一组滚动的数字和图形,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紧接着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片,问学生看到这个图形,想到了哪个数字,通过这个三角形,你能想到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完之后,王老师直接点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形看到数,通过形看到形,这两者紧密相连。王老师的导课让学生生疑好奇,发现数形的联系,激发探究欲望。两位老师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二、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1)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2)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3)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4)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5)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在自主探究环节,两位老师都采用自学、小组合作、同伴互学等多种形式。李荣老师导课后,直接明确点阵的意义,通过板书明确点阵图的第一个方法,学生在得出第一个方法后,在练习卡上通过不同方法以独学、群学的方式完成活动一,在小组进行交流,组员汇报。而王老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一直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老师再通过回答进行引导,他的引导总是能抛砖引玉、恰到好处,开发性、发散性思维教学,立足点较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如他进入探究环节后,给出点阵图的第一,第二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第四组是什么图形?这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错了或是对了,他说凡是有答案的同学都是善于思考的。老师给出第四幅图后,那第五幅图呢?小组交流完成后组员展示,他让两名学生进行展示,一名用模具摆图,一名用算式表示,而两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都能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释说明,而这时老师说,你们还有问题向他们提问吗?没人回答,老师直接提出那第10幅图?第100幅图?学生同过前面的观察稍加思考后直接得出n²。这时老师对于方法进行总结,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是探究知识的法宝,从刚开始的导课,到新知识的结束,老师至始至终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引导,整节课学生一直在思考,自己观察,自己确定方法,自己操作,自己尝试解决。听完课后很多老师觉得,李荣老师的课堂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我们备课组觉得,是我们限制了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三、明理内化。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新知,获取新知,并巩固内化,这是研究型学习的重要目标。也就是我们平时课堂中的巩固练习。两位老师在这里都将知识进行了迁移,探索长方形点阵图。

四、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

在应用拓展这里,李荣老师给出的是根据算式自己设计一组点阵图,王亮老师是根据数列1、3、9设计一组点阵图。相比较而言王亮老师的更符合数形结合。在这节课后,王亮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了系统性归纳与总结,也正好给我们备课组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从单元绘制思维导图到如何在每一节课中绘制思维导图。

两位老师的课都非常的精彩,可以这样说,李荣老师也是以学生为主,但是通过一些环节,她还是给了学生定向思维,也就是不放心学生,帮助的太多,她的课堂可能符合我们目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但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王亮老师这样的课,我们三位老师都有尝试过,但都是草草结束,因为课堂上总是一问三不知,自己先失去了信心,通过听课,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是学生一问三不知,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的引导,在教师研修方面,我们需要更大的进步空间。总之,新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研究探索,但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操作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这就是我们备课组集体结晶——适合学生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三篇: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吴小江(213161)

一、研究背景

1、实施双语教学是基础教育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教育观念更新的一次新尝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为适应21世纪激烈的社会发展,进一步探索,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我校从实际出发,大胆革新,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以适应武进新城区未来公民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形成我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2、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6~11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期。而目前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初、高中而言又较少,小学生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较大的思维空间。心理学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掌握双语儿童比单独会讲本民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综合、认知能力更强。

3、我们湖塘桥中心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个学生成为优秀的地球村村民。”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学好英语,为学生取得通向世界的绿卡,让每个孩子飞向世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与山东德州陈雷双语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国家统一的教材为主要教材,用上海牛津英语、新标准英语、香港教材、新概念英语为辅助教材。自编了《教师校园英语三百句》和《学生校园英语三百句》,2003年6月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英语节。2004年学校已开始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学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成为华师大的双语教学与研究基地。几年来,学校在英语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是武进区一所现代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先进,具有双语实验教学条件。学校网络教室、语音室等教学视听设备一应俱全,已有部分班级配备长虹教育专用背投,部分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设备。

二、概念界定

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或母语教学过关的情况下,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我们的定位是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通过其它学科的教学达到学英语的作用。

三、研究目标

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拓展学生英语习得的环境。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逐步形成双语教学特色。

1、加强英语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毕业时,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级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能基本无障碍地用英语进行师生间的交际。

2、用英语教非语言学科。2004年春季开始,选择在数学、科学、音乐、信息技术、体育、美术等学科中进行英语教学渗透。

3、跨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提倡在小学非母语学科中渗透英语术语和句型。小学毕业时,要求掌握250个左右的学科专业词汇和50个左右的学科专业句型。

4、教育目标。包括智能、思维发展、情感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英语在学科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内外协作、交往动手实践和探索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研究内容

1、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研究。

鼓励青年教师从事双语试点,积极选送优秀的学科教师外出培训,努力为双 语教师创造锻炼的机会,建设一支优秀的双语教师队伍。

(1)经过培训,在一至二年内至少有8~10名教师取得双语教师上岗证。

(2)积极开展双语研讨活动,举办几次研讨会,听取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和 建议,不断修正工作目标。

(3)建立健全双语教师考评制度,优胜劣汰,重点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教 师。

(4)五年内培养合格双语教师20~30人。

2、小学双语教材建设的研究。

引进原版双语教材并结合现行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进行改编,逐步形成校 本课程。

(1)引进台湾原版双语计算教材在一年级中进行试点工作,同时组织力量 进行教材的改编。

(2)多渠道地引进其他学科的双语教材,建立教材信息库。

(3)与兄弟学校连手共同开发适合本地区的双语教材。

3、小学双语环境营造的研究。

双语教学工作必须在强化英语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学校将积极为学生创 设课内外英语语言实践的条件。

(1)建立湖小英语广播站,开办双语广播节目。

(2)开设英语俱乐部。

(3)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活动。

(4)定期举办学生英语小报的评比活动。

(5)加强学生英语对话、小品、课本剧的排演。

(6)以各年级英语教师培训非英语教师为主线,带动全校双语教育顺利开 展。

(7)学校环境布置尽可能用英语对照,在校内最大限度地营造英语学习的 氛围。

(8)每年一届学校英语节。

4、小学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试点学科、年级及双语教学的模式。以英语学科为龙头,自一年级至六年级进行“一模教学”。

(2)以科学、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为龙头,进行“二模教学”的试点,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礼仪、组织教学、表扬等环节使用英语。

(3)无论是实验年级的英语课及非母语学科的非母语渗透层面都应该注意学生听说环境、读写环境和活动环境的构造。注意学科整合,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使用。

5、小学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小学双语教学一至六年级考核评价标准:

一年级:学会400个单词,包括认读图片或给出中文提示能说出英语;学会50个句子;能懂课堂指令;能进行简单的相互问侯;正确默写英文二十六个字母;学会数字1~100;能够运用正常语速朗读课文;学会英语歌曲10首。

二年级:学会420个单词,包括认读图片或给出中文提示能说出英语;学会60个句子;能够基本阅读课文及抄写单词和句子;学会英语歌曲12首。

三年级:学会认读430个单词,包括认读图片或给出中文提示能说出英语,同时学会拼写其中的80个单词;学会用英语跟他人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能够基本阅读课文;学会英语歌曲15首。

四年级:学会认读440个单词,同时学会拼写其中100个单词;能够根据听

到的小短文录音做出口头翻译;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及书写课文句子。

五年级:学会认读450个单词,同时学会拼写其中120个单词;基本能够听懂外籍教师所读课文内容;能对自我及班里的情况进行基本描述;能够写简单的日记。

六年级:小学毕业时应达到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三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毕业考试合格率为百分之百,优秀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能阅读通俗的英语故事读本,每分钟语速为30个单词。正确理解率为百分之七十,能背50首英语诗歌和唱30首英语歌曲。

五、研究方法

1、确定课程体系:我校将开设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显在课程一类是学科课程,即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如用英语上艺术课、用英语上科学课。另一类是活动课程,包括双语视听及说练活动课。潜在课程体现在学校和班级“双语”教学的情境中。如环境布置、广播、板报、展览、标志牌等。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直观形象法——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电脑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观察、演示、示范、电化教学手段等。

情景教学法——根据学习内容,虚拟逼真的情景空间,孩子们于兴趣盎然的师生互动之中,掌握一口纯正的双语。

歌曲节奏教学法——透过歌曲节奏,轻松互动学习,强化单词及句型练习。抽象、复杂的单词、句型突然间变成愉悦身心的歌曲,轻轻松松受益。而且达到——今日所学,一辈子也不忘之效。

活动游戏法——是以学生直接的活动为主,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研的一种方法。语言游戏、智力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既可以作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手段,也可以作为教研中的一个环节。

激励教育法——发挥每位幼儿家长的长处,激励每位幼儿获得成功,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

六、研究规划

1、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4.2—2004.3):形成双语实验具体操作方案,确定双语实验班级、学科和教师,成立双语实验领导小组,完善学校双语环境创设。

2、第二阶段 深入阶段(2004.3—2007.6):完善双语实验具体操作方案,引

进外籍教师,实施双语师资培训,开展双语教育公开交流活动,初步建立评价体系。

3、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7.9—2008.6):完善双语实验评价体系,总结双语教育成果,开展双语教育汇报活动。

七、研究组织

构建学校双语教学管理机制,成立“双语教育”领导小组:

实验小组领导:奚亚英 叶亚平徐立吴群英张卫平(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及管理工作)

组长:奚亚英(校长)负责总体方案和教学设施设备、有关经费的落实。副组长:张卫平(副校长)负责具体方案的落实、任课教师确定、培训、教材选用。

吴小江(教导处副主任)负责课务安排,教材配备。

实验小组负责人:周庆锋(英语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具本实施,如: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课题工作计划及工作小结,双语教育课堂模式的研究。

实验小组人员:陈锋(英语教师)负责撰写每学期双语教学计划,双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的研究。

徐华荣 上官敏燕(计算机教师)负责双语教育网页的制作、消息发布、撰写每学期双语教学工作小结。

张大霖(音乐教师)担任双语实验班的音英课教学工作,负责组建英语广播台及节目主持人的培训。优秀课例、录相带的收集、制作电子教材、光盘。

施露嘉(英语教师)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英语节目主持人的培训。优秀课例、录相带的收集、制作电子教材、光盘。

龚秋玉(数学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实验。

陈霞(数学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实验。

张晓明(体育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实验。

周仙(美术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实验。

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学校将聘请华师大外语系教授为课题理论指导,另聘用外教参与双语教学的实验。

八、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1)实验活动经费每学期5000元。

(2)培训经费:每学期2000——5000元。

2、物质及其他:

(1)教学设施、设备经费落实好,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发展。

(2)构建学校双语教学的常规管理机制,加强双语教学的常规管理,落实有关双语教学的各项要求。

(3)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到实处,形成多管齐下的师训格局,外出学习培训全到位,校内培训不缺位,自我培训常在位。

(4)以学习促推进,以实践促提高,以考核促质量,以总结促发展与提升。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的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现阶段进行的教师培训注重知识方面, 忽视了对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师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二,班级编制不合理。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美国,中小学每个课堂的人数是我国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很多教室同时也是实验室,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在我国,教师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很难控制课堂,这样,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验室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精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反映,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很多时候都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改革精神领会不透彻,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有的教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间的简单问答频繁,没有多大的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内学生以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 却很难与课堂知识密切联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师必要的讲授和板书却被取代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只是行为的参与而非思维的参与,是氛围上的活跃而非学习上的探究,并未真正落实教材中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有其政治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涉及科学上的问题,也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中充满着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针对前面提出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变当前教师的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培训授课的方式,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培训,让教师首先自己学会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透彻地理解新课程中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新课程中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否则,他们自己都不能把握好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来教学生?相应地,教师培训课堂的学员人数也要加以限制,尽量不要设置超过一百人的大课堂,保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参与。

第二,增加并落实教育投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学活动和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堂教学既有成绩有又效率。我国现阶段的大班教学很难照应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另外, 很多学校在进行理科教学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无法保证,几十个学生一起涌到实验室以后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实验资源,这样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大班的小班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国家要增大教育投资力度,切实将资金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完善实验资源和教学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第三,从实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生动多样,设计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和表演等等。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从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的处理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失误,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外国语学院 07级英语师范1班

孙秋实 07301099

第五篇: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差距之审视论文

[摘要]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城乡教师在生师比、年龄与性别结构、学历与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城乡教师职业收入、职业满意度与职业发展前景不同等方面原因造成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依靠政策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是当下缩小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应然举措。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分化。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分化主要体现在城乡、地域和社会阶层三大维度上。在这三大维度上,多数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分化的核心,缩小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与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

目前,学术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城乡差距、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等方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以后,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等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缩小与改善。但是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却没有像其他几大差距一样取得较为显著的改善,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等政策短期内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或者说这几项政策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地推进与执行才能逐渐显现出效果。因此,如何更快地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就成为当务之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2009年中国教育政策分析报告》中强调:“师资是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的数量、质量以及对教师资源的配置使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活力。”基于此,笔者在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城乡差距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应对建议。

一、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现状

(一)生师比的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的数量有较大提高,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教师队伍的关注焦点也从如何壮大教师队伍转向如何优化教师队伍。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较好。但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教师数量的增加造成了教师城乡分布不均衡的加剧,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生师比”这一衡量师生之间互动的指标上。

“生师比”是反映学校组织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指标。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生师比”指标城乡对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城镇中学的生师比(16.17)整体上要优于农村中学(17.08);第二,农村小学的生师比(19.48)整体上高于城市小学(18.3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学校学生享受的教师资源比农村学校学生享受的多;农村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他们必须在和城市教师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更为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明显不均衡。

(二)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的城乡差距

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城乡分布差异也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了解这一数据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教师队伍的未来发展趋势。更有助于根据性别及年龄来分析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城乡之间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全国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中35岁以上的人数比例为76.69%,县镇普通高中为85.02%,城市普通高中为95.95%。这种梯度式分布实际上反映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优秀教师向县镇流动、县镇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农村中学事实上成了城镇中学优秀教师的培育基地。第二,全国中学男女教师的城乡分布表现出城市中学以女教师为主而农村中学以男教师为主的特点。全国初中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为47.50%,可城市初中教师中这个比例高达63.61%,而农村初中却仅为40.50%;全国高中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为45.15%,城市高中教师中女教师比例高达51.76%,而农村高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9.53%。虽然我们不认为教师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但教师性别比例的协调会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的城乡差距

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城乡之间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师学历城乡分布之间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教师学历达标率上。在高中阶段,城市教师学历达标率高达94.16%,而农村教师的达标率只有81.22%;在初中阶段,教师学历达标率城市最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7%;县镇达标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村达标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城市与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相差31.5%。第二,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城市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为2.96%,而农村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仅为0.70%。在初中,这种情况更突出:全国初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6.95%,而城市则高达70.57%。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中笔者发现:第一,在小学阶段,中高职称在城市(54169%)、县镇(51.57%)和农村(45.18%)呈明显梯度下滑的趋势;第二,在中学阶段,城市教师以中教一级职称为主(高中33.46%、初中43.10%),而农村教师以中教二级职称为主(高中为39.76%、初中为42.06%)。由此可知,农村教师整体职称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职称水平。

二、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距归因

(一)职业收入的城乡差异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师在待遇的起点和获得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使教师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教师流动意愿的强烈程度与学校的综合经济条件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综合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学校综合经济条件是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待遇的总和,因此教师的流动受到学校发展与竞争力、教师待遇、地区经济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学校所在地区经济条件的好坏决定学校生源的好坏与教师的流动意愿,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这必然吸引优秀的教师与好的生源,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再则,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所学校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择校费、赞助费等)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与拨款数量。教师职业收入的城乡差异还体现在教师的隐性收入上,包括教师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收入、家长在节日期间一些礼貌性的馈赠等。调查显示:城市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比例为62%,而农村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仅为15%。(二)职业满意度的城乡差异

职业认知指的是从业者对本职业的认可态度、关心程度及职业道德等的总称,具体包含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对职业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教师的价值追求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去留或在城乡学校之间的流动。职业认知水平不同的教师对同样待遇的工作环境、教育现象所持的观点与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对学校是否产生归属感是评判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好的管理模式能够让教师对学校有家的感觉。城镇与农村中小学的一个重要差距就是学校管理模式的不同,城镇学校更倾向于民主管理、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更为多元与科学,为教师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农村学校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的制度与民主作风,常把教师作为管制的对象,教师缺乏应有的自主和自尊;对教师评价也不合理,常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劳动成果的唯一依据,导致教师职业满意度低下。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对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满意度低于城市教师33个百分点;农村教师对环境与氛围的良好评价指数低于城市教师29个百分点。这些不满与矛盾日积月累,达到尖锐而不可调和时,就会导致人心思走。

(三)职业前景的城乡差异

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差异是影响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根据上述对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的城乡分布数据与分析可知,城市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均多于农村。这就意味着在城镇学校任教就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包括观摩学习、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的机会等。笔者发现,在农村乡镇中学,很多教师评上中级职称以后想再进一步提高自己职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每年全县的高级职称指标有限;‘且主要分配给位于县城的重点中学。另外,教师所在学校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城市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受重视程度远高于农村,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学校具备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与城乡学校的经济实力有关。由于经费、机会等资源条件的差异,城市学校的专业发展水平更高、实力更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大、形式更丰富。城市学校不仅给教师提供众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如定期轮班外出参加培训、进行试教评议、参加教学大赛等,而且给予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专项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农村学校的领导缺乏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也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使得教师的发展空间受限、发展前景渺茫,致使教师产生困惑与倦怠,并产生变换工作环境的想法。

三、公平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的政策路径

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可以说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国家实施“支教”“特岗”和“免费师范生”三大有针对性的政策并取得一定成效之后,笔者建议,将国家、学校和社会三者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我国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加强宏观调控,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中必须扮演主要角色,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对其加以规范,特别是在城乡教师之间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定期性及流动的待遇等方面,以保障城乡教师流动在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最大效应。另外,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政府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区加对待,因地制宜,特别是加强对落后及边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在宏观调控中有效促进城乡及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在使用诸多引导性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激励性举措的采取,努力使城乡教师流动具有市场效应,将教师流动中的政策性外力转变为激励性内力。城乡教师流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否愿意流动、何时流动、流动中做些什么、怎样做、效果如何等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因此,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外力强加的流动可能无法达到教师流动的预期目的,调动教师自身主动流动的积极性才是问题的关键。为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举措,除一线实践中已出现的教师流动与晋升挂钩、提高下乡教师补贴等政策措施外,还必须大胆革新,使这些举措在教师和岗位之间形成市场,使教师流动由当前的外力型流动转变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

(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

相对东部地区强力的教育财政,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有待加强。要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待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改革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是教育投资体制。在教育投资体制上,我国必须改变以前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逐步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投入为主,以县、乡财政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经费分担的职责,并健全监督机制,以确保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规范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发展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但中央的大部分转移支付是以项目名义下发的,省级的转移支付则大多是为了匹配中央转移支付。对于接受转移支付的多数县而言,每年还要为提供项目匹配资金而发愁。由于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经承担了教师的全部工资和公用经费,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可以扣除该项转移支付资金,由中央和省级直接用于教师工资发放和办公费用,以防止其被挪用。同时对专项教育转移资金建立独立的教育转移支付账户,由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最后,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为激励教师到乡村任教,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但各地的津贴不同,实施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应由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负担的方式来承担全部所需资金,并根据各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学校偏远的程度设立不同的津贴,这样才能够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同时津贴额度应有一定力度,而非点缀性、象征性的。唯有如此,才能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才能稳定、巩固和壮大农村教师队伍。

(三)调整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优化农村学校“生师比”

编制标准政策是决定教师编制数量及其合理有效配置的核心。我国现行的是2001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这一编制标准存在编制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的实际情况严重相违。此标准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大幅减少,致使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这种现象已经严重滞后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校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更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要求。笔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尽快调整我国较长时期以来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抓紧研究和建立新的编制标准。新的编制标准应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的实际情况,将城乡倒挂的编制标准转变为向农村倾斜,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数量,从而优化农村学校的“生师比”,进而也可优化农村教师的职称、年龄等结构。

(四)依靠政策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是促进城乡师资分布均衡的重要举措。由于城乡教学条件的客观差异,要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有较大难度,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努力。第一,设立高学历教师流动的专项基金,用于提高对农村高学历教师和流入农村学校的高学历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综合补贴,以最起码的物质保障来留住农村高学历教师,壮大农村高学历教师队伍。第二,增加农村教师在职进修机会与职称晋升指标。目前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硕士”项目的招生指标还相对有限,在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方面如果多出一些倾斜性和照顾性的政策,农村教师学历水平会有比较显著的提升。另外,职称晋升的指标增加,可以降低在农村学校晋升职称的难度,从而吸引更多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第三,在关注城乡教师流动的同时,政府还应关注城乡校长流动机制的研究,帮助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满足高学历优秀教师对工作环境、职业前景的追求。第四,强化高学历优秀教师带教制度。通过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留在农村任教,来带动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帮助一批农村教师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高水平教师。随着农村高学历教师数量的增加,城乡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差距将会逐步缩小,最终使城乡高学历教师分布均衡。

下载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案例

    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典型案例 让“问题学生”在尊严中蜕变 一、案例研究的背景 由于各方面教育的不到位,学校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普遍具有以下不良表现:1、比......

    电工基础教学论文

    电工基础教学论文 《电工基础》学科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职业高中电工专业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学......

    机械基础教学论文

    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汽车学院:王军霞 论文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底子薄、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弱,自制自律性差,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对机械......

    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论文

    高中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作为训练思维的重要课程语文课,在新课标教学精神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要有新的变化,才能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

    湖滨中学新基础教育阶段总结

    湖滨中学新基础教育阶段总结 “新基础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那是因为我们多年来进行的教育本来就是基础教育,陌生那是因为前面加了一个字“新”......

    浅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素质教育(最终版)

    浅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素质教育浅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素质教育涟源市教研室吴恕和7月23日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素质教育概述: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

    发展基础

    黔西“一基五化”促发展升级提速 在未来的 “十二五”期间,黔西县提出抓住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旅游特色化、经济民营化和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快“十二五”......

    命题作文学案(适合高三基础较差的学生使用)

    命题作文学案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是考试作文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限制性、规定性比较强,但是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