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想诗歌精选
终于,
我们有了自己的时间。
幻想,能牵起你的手
漫步在这,即将远离的“回忆城”
嗅,花的芬芳;
听,鸟的鸣叫;
看,云的漂荡,也感受着身边,你的气息....无奈,你的离去
如流水从指尖滑过
紧紧地,想抓住
却无法挽留.....在梦里,看见你微笑的样子。
想走近一步时,梦,碎了....晨曦,总会送我一米阳光:
希望着,抚慰着,爱恋着
想念着,我的那个你了......终于,我们有了自己的时间。
期盼,能牵起你的手
漫步在那,即将来到的“乌托邦”
嗅,花的芬芳;
听,鸟的鸣叫;
看,云的漂荡,也感受着身边,你的气息···
欣喜,你的回眸
如阳光从叶间洒落
缓缓地,伸手
将你紧紧拥抱···
在梦里,看你笑靥如花的样子
想逃离那里时,泪,落了····
夜空,总会送我一副枷锁
禁锢着,束缚着
你的那个我了······
第二篇:随想行诗歌
或许在某个微凉的傍晚,因着恰好有片绿叶
被风吹过落在我的头顶,我从而想着去尝试一次
坐在绿叶上的漂流!
我会选择一条明净的小溪,顺着风吹的方向,向着溪流的远方,漂流。
沿岸或会有奇异的花香,耳畔或会有清丽的鸟鸣
——但我不能停下,因为我正在绿叶上漂流。
我选择的小溪通常没有激流,但也许会有意外。
我在叶面上站立不稳,只得坐下,抓紧叶面的脉络。
当绿叶即将沉没的时刻,我总是这么幸运:
会有阵清风掠过溪面,平稳地将绿叶托起,直到前方,放下。
不知过了多久,似乎已有很长时间
——我的旅程该结束了吧?
但我不能停下,因为我正在绿叶上漂流。
当绿舟离两岸越来越远,我环顾四周,只是一片水,一片蓝色。
一只只海鸥轻拂过水面,激起的水有些咸味。
在清晨到来之前,我抵达了大海。
我不得不开始担心,因为目之所及只是一片蔚蓝。
这里也太平静了,我想
我该回去了。
于是我又重回到了那棵树下,那片绿叶已飘落到我的脚边。
我弯下腰,拾起那片湿透了的绿叶,向前行。
我走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没有谁知道我刚经历了多么不寻常的一次漂流
第三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四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2 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五篇:秋之随想诗歌
小巷深处,
悠扬地传来一曲,<秋日的私语>
茕立庭院,信风拂来,竟陡生几分寒意,秋天,秋天已款款而至.秋天,且去赏漫山红叶,一眭金菊
且去江南采菱万顷湖光,蟹美黄肥.且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稻浪霜天,秋色苍茫,秋天,自当迎风而立,傲骨凌霜,不去学东篱采菊的五柳先生,学不来那分清逸.不去叹堆积黄花的易安居士,说不得那凄凄切切.就酹一壶新酿的桂花酒,酒香中,有一曲无韵的<秋声赋>.捧一卷激昂的稼轩词,清愁里,有铿锵的吹角连营.秋天,看不够的万山红遍,南雁北飞.就化作一只博击长空的鹰,------万里云天;
就化作一柄寒光逼人的剑
------剑气冲宵;
千里清秋楚天孤,落日楼头不言愁,怕甚么风萧萧兮易水寒
管甚么人生苦短几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