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最近听了几位年轻教师的课,虽然有些稚嫩,但也生动活泼有自己的风格。听完之后有几位有经验的教师就马上热心的给予指导。这让人看了很欣慰。但其中有一位教师说:“现在是新课程了,应该提倡小组合作,所以你最好实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又有人说:“新课程还要讲究自主探究,所以你最好也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下。”试问:难道堂堂课都要小组合作,都要自主探究?
其实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并不可取,比如一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同学会解答了,教师还偏偏要让学生再小组讨论。结果已经懂了的学生兴趣不足,不懂的同学也得不到真正的理解。看似热闹,却费时费力。
又比如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固定的名称,教师也让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圆的中心的一点叫圆心。有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取名。学生兴趣很足,也取了很多名字,如中心点、中点圆点等。但都被教师否定了,最后教师公布它就叫圆心。这样的探究有意义吗?
新课程的理念之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广大教师也纷纷响应,这样的好景气我们都值得庆幸的。有人就把我们的传统教学说的一无是处,什么填鸭式、满堂灌、应试教育、接受式学习等。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些方法是好,但是我们是不是去真正的理解、运用了呢?还是搞纯粹的形式主义,或蜻蜓点水呢?有人说我们的课堂是个舞台,但毕竟我们的教师不是导演,我们培养的学生也都不是演员。
在我们的自然界中找不到相同的两片叶子,何况我们面对是这样形形色色,与众不同的学生呢?难道只有用上这些方法才叫新理念吗?教无定法,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去走这样机械之路呢。我个人认为只有不同风格的教师才能有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才能有不同风格的学生。特别是有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的,毕竟有的知识点是需要一定的有意识、有目的接受式学习来完成的。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生涯中的一点随想,可能有不妥之处,但我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之树长青。
第二篇: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美术新课标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几次多方面的探索实验,能较好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面向全体,轻松快乐学习。
《美术新课标》中提到:“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坚信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美术课上的优等生。所以遵循这一理念充分发挥美术课特有的教学魅力,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能力水平,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快乐的学习。
例如在执教《星光灿烂》一课时,整个课堂始终关注全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细小的地方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创作。为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本课在设计时降低了难度,基本的四角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难度小,有利于大部分学生完成;而其它四角星的制作方法,难度较大,作为解决本课学习的难点,通过识图认识及教师示范,使学生尝试制作。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体。使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让全体学生都在自主、平等的氛围下参与活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几年来的美术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得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孩子就会积极地参与活动,变魔术、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都是学生所喜欢的形式。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彩墨游戏》一课时,我和学生通过做游戏方式展开教学,请学生说出随意一种形状,只要老师添上几笔,就能画出一种形象。学生被这句“考老师”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想以自己的绝招来难倒老师。于是纷纷举手说各种形状,但都被我一一添上了,使这些图形巧妙地变成了“方形的汽车”、“圆形的荷叶”、“窄长的鱼”、“三角的 西瓜”等等。学生感到非常有趣,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并学会了抓住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学生对这种“游戏”类的课程较感兴趣,多数人的作品创作随意,无拘无束,在练习笔墨的同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作品之中。
我想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美术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通过自身的探索来获得新知,那么这样的知识一定是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情景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
《星光灿烂》教学设计第二环节——探究方法:
1、出示两张作品图片,对比发现。师:这两个星星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一个平面,一个立体。
小结:纸浮雕是在平面的纸上用一些方法创造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设计意图:对比平面星星和立体星星,感受平面和立体之间的不同效果,初识纸浮雕。
2、思考交流。
师:如何使平整的纸产生立体感,产生浮雕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成形方法:折叠。
3、尝试折叠方法。
(1)师:你能折出图中这些线来吗?时间一分钟 学生尝试后反馈。请一位折出来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指导简单方法并板书:第一步:折叠痕迹。(2)师:怎样变成立体星星呢?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后总结:红色线——凸折线
蓝色线——凹折线
学生根据指示线整理。板书:第二步:整理凹凸。
4、欣赏变星。
小组讨论:这些四角形分别对应那一个图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选择其中一个变星示范。
通过观察范作,找出形成立体感的原因,有的折线向上凸起,有的折线向下凹,让学生认识折叠是制作纸浮雕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熟练认出书中各种图示线条代表的意义,探究出“米”字形折叠纸星的成形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找出小训练中的四个星星变式及其各自的制作图示,掌握其他不同形式的制作方法。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领悟折叠纸浮雕的成形原理,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上,鼓励学生制作出有所变化的浮雕纸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活泼、愉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能自学自悟,学会学习,学习创新。发展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着眼于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在本课学习方法创新过程中,一改教师泛泛的讲解和演示,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寻找解决和优化的方法。通过此类型的主题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思维更活跃。同时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共同完成的练习方式,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总之,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我们要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深挖教材,大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实践,不断的去发现教材中贴近生活的一面,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最喜欢的,才能使美术教学更加散发出“美”的光芒。
第三篇:在新课程实践中
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一、理解性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
如学《陋室铭》一课,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二、感受性朗读。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教《听听那冷雨》,那优美的文字,富有节奏的韵律,诗意的画面,只有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方能得以体会。我为其配上钢琴曲,自己先范读,让学生沉浸其中,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回到古老的厦门和金门,走近那古老的屋瓦,听听那冷雨。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初中思品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蒋功宇
2012年的金秋,我应学校的安排,参加了初中思品的国培网络学习,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思品新课标的解读,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审视、剖析我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写一写自己的反思吧。
一、思品的教学目标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初中思品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常常举实例来进行教学,这样,即使在知识的学习方面说教不是很多,但是学生的品行,考试成绩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教师置身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等多种探究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能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
三、在教学中做到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的掌握;要让他们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初中思品新课标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技术改革的特点,经过其他教师的评课,我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着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如我在《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亮度随电压的变化由暗到亮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学生感觉精彩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物理量引发新的思考——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出采取控制变量方法的实验探究方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接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逐步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在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图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在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元化。最后,各组学生就实验过程与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及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体验欧姆定律得出过程中,既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的要求,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以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注重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
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趣
如我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时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父亲从国外带回了一只灯泡,其正常工作电压为110V,而我国照明电路使用的电压为220V,这只灯泡能不能在他家使用?”这样引入新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强富有创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好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活泼、有序、自然。本节课内容是以学生常见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到研究的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展示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要素
这些课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作了一定的尝试,除了开展较为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外,小组和团队的合作学习也得以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1)学习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促进互动;
(2)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维护成员间的互信,解决组内冲突;(4)对各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成果进行评估、改进。本节课中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交流评估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要素得以明显体现,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则是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可以避免一些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学习方式。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求知欲望的进一步增强。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尤其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它的形成或建立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次展示课都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赵老师在上《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可能→一定的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去探究规律,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所得结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在探究中只做点拨,不包办代替。只做“工作巡视”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按需教学”。当学生在新的知识生长点发生疑问时,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使因才施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涨,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改目标。
五、关注全体、分层教学上还不足。
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出,我认识到教学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中对后排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对他们没有进行分层要求任务,没有检查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他们的提问,表扬还不够。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新课程理念有差距,今后在方面一定大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