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自己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谈谈自己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知道下的习作教学》等科目,使我受益匪浅,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
一、建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做到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就难以把做题的技巧和方法记在心上,记在脑子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像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张着嘴嗷嗷待哺,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他们作为“小老师”的作用。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课堂活
动都需要经过他们的消化与积累,才能获得生命力。教学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念。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改变“三缺少”——缺少关怀,缺少理解,缺少倾听。强调“三个词”——尊重,宽容,理解。让学生正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选择多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则可以省略不讲或者讲个大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点拔外,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疑的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善于活化教材,必要的话,可以改变教材的顺序活化教材,可以对教材有取有舍,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只有善于活化教材,教学才有活力,才有创造,才有效果。另外可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共同探究,然后掌握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是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外,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解疑办法,如:读书解疑、实验解疑、讨论解疑、图示解疑、联系实际解疑等,学生爱用哪种,自由选择不加限制,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本次课改,教学中自己基本都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基础,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训练。例如作文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体现了基础,又体现了创新。要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五、自学目标的自定
众听周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即差异性,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或缩小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六、教学方式多样化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立体化优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体现与实施还有许许多多新的理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学习,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只有我们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第二篇: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美术新课标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几次多方面的探索实验,能较好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面向全体,轻松快乐学习。
《美术新课标》中提到:“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坚信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美术课上的优等生。所以遵循这一理念充分发挥美术课特有的教学魅力,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能力水平,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快乐的学习。
例如在执教《星光灿烂》一课时,整个课堂始终关注全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细小的地方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创作。为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本课在设计时降低了难度,基本的四角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难度小,有利于大部分学生完成;而其它四角星的制作方法,难度较大,作为解决本课学习的难点,通过识图认识及教师示范,使学生尝试制作。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体。使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让全体学生都在自主、平等的氛围下参与活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几年来的美术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得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孩子就会积极地参与活动,变魔术、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都是学生所喜欢的形式。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彩墨游戏》一课时,我和学生通过做游戏方式展开教学,请学生说出随意一种形状,只要老师添上几笔,就能画出一种形象。学生被这句“考老师”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想以自己的绝招来难倒老师。于是纷纷举手说各种形状,但都被我一一添上了,使这些图形巧妙地变成了“方形的汽车”、“圆形的荷叶”、“窄长的鱼”、“三角的 西瓜”等等。学生感到非常有趣,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并学会了抓住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学生对这种“游戏”类的课程较感兴趣,多数人的作品创作随意,无拘无束,在练习笔墨的同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作品之中。
我想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美术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通过自身的探索来获得新知,那么这样的知识一定是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情景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
《星光灿烂》教学设计第二环节——探究方法:
1、出示两张作品图片,对比发现。师:这两个星星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一个平面,一个立体。
小结:纸浮雕是在平面的纸上用一些方法创造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设计意图:对比平面星星和立体星星,感受平面和立体之间的不同效果,初识纸浮雕。
2、思考交流。
师:如何使平整的纸产生立体感,产生浮雕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成形方法:折叠。
3、尝试折叠方法。
(1)师:你能折出图中这些线来吗?时间一分钟 学生尝试后反馈。请一位折出来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指导简单方法并板书:第一步:折叠痕迹。(2)师:怎样变成立体星星呢?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后总结:红色线——凸折线
蓝色线——凹折线
学生根据指示线整理。板书:第二步:整理凹凸。
4、欣赏变星。
小组讨论:这些四角形分别对应那一个图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选择其中一个变星示范。
通过观察范作,找出形成立体感的原因,有的折线向上凸起,有的折线向下凹,让学生认识折叠是制作纸浮雕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熟练认出书中各种图示线条代表的意义,探究出“米”字形折叠纸星的成形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找出小训练中的四个星星变式及其各自的制作图示,掌握其他不同形式的制作方法。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领悟折叠纸浮雕的成形原理,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上,鼓励学生制作出有所变化的浮雕纸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活泼、愉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能自学自悟,学会学习,学习创新。发展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着眼于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在本课学习方法创新过程中,一改教师泛泛的讲解和演示,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寻找解决和优化的方法。通过此类型的主题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思维更活跃。同时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共同完成的练习方式,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总之,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我们要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深挖教材,大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实践,不断的去发现教材中贴近生活的一面,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最喜欢的,才能使美术教学更加散发出“美”的光芒。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常规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师教学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可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哈尔滨市阿城区朝鲜族中学校
南文铉
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学习的结果,对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就形成了接受性学习的局面,形成以书本、以老师为准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改变以往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即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要求我们老师讲究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1、重教材,轻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表达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必须去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学生也是学得很苦的,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是增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2.重结论,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方法、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观
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做了很好的比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从这里看来,“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 “怎样教”,但教学在课程面前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水准。同时,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新观念,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是大有作为。1.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必须全面地考虑四个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能只重视其中二个或三个。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 “一言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关注到“系统”中的物的因素,如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等,因为这些客观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教学过程。教师要真正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来设计,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为学习设计教学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师教学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可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3.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
2009年10月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南 文 铉
哈尔滨市阿城区朝鲜族中学校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积极应对挑战,历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注意以下问题,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写感受,希望和老师们交流,说的不对的地方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正.第一,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即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教学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例如课本中提供的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以及资料回放学习延伸等内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案.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2.对必修模块内容做整体思考,将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3.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第二,研究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新课程改革也不可能成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也是背道而弛的.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当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是不得不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需要老师做的是主要是使学生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历史学科不单纯的是简单的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还有更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人类经验.是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脉络,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宏杨民族精神;有助于用实事求是的科学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另外我觉得要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老师的知识是否渊博,个人魅力还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些要靠教师自身不断的加强修养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