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大全)
我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性学习”,同时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21世纪,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适应了21世纪需要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从而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提供了理论保障。
下面我来说说此次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作为一名生物任课老师,经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必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都是作为一般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生产及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科学素养,而不是作为生物科学家所需要的高精深学识。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不应再追求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要再强调生物学科的继承与发展,而应着力于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构建了体现“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课程新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初中生物科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一点是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生物学科教育的明显区别,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因此,生物教师应心领神会,忠实贯彻。避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背离了这一次课改的精神实质。
第二、保证生物实验开足开好
针对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生物学实验室简陋和仪器设备处于低水平的现状,提倡实验教学低成本、简单易行为原则。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实验项目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开足开好。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条件与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实验设计多样化,尽量就地取材;还可以采用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模拟方法开设实验以及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虚拟实验等等。生物实验的材料多为生命有机体,教师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融入生态观念等。开设实验应尽量摒弃传统的模仿式、验证式实验,提倡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生物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有利于锻炼思考能力。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也即变革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个是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自己做主、自我决定的学习。具体说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动机上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方法上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自动化的学习上是有效定时和长久的,这种学习就是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即一种“双赢”境界,以最大的限度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学会合作,发展自己的非认识品质。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发人恰当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出来,而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
一、被动、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文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
当然,在新课程标准学习中的体会还有很多,不便于一一阐述,总之,每个中学教育者都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创造性地贯彻实施在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为我国成为人才强国做出贡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篇:实践中感悟新课程教学1
在实践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教学工作总结
路 绳 彬
2005—2006学年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下面我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
我本学期教的是初二生物新教材。新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教材的编写富有童心、童趣,内容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面对这样的教材,结合自己新课程理念学习的经验,我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进行着教学。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本学期的教学发生了几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的观念变了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和反思,我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
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是把学生的教育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为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心中装者学生,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例如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我都做到十分中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象韩强、任建波等同学就是在一次的好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对学习生物产生了兴趣和动力。并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例如在“种子结构”一节课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实物自主学习种子的结构,并让学生亲自用实验验证玉米种子的胚乳中贮存了淀粉。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为此作为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去。我作为新教材的初次实践者,能够在不断的钻研教材的同时,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另外我能够经常和其他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同时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在不断的学习、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己专业的成长。本学期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怎样上好生物演示实验》这一论文,并能够将实践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通过课题的形式反应出来。
二、学生明显的变了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如果学习来自内在的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乐的、愉悦的活动。面对生活化且富有情趣的教材内容,学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读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这样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我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乐学、愿学者。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的标准。为此我从几方面侧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利用书本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各种各样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科技领域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度。学生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在资料收集之后,提倡合作学习、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由于在教学中我注重设置疑问,也促进了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有时学生的提问我一时也回答不出来,还需课后查资料或问其他的教师。生物课是一门实验课。每一个实验我都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
验能力提高了。
由于新教材的教学是一种尝试。为此我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学中过于强调探究的过程,是否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如何评价新教材的学习效果?如何使新教材的学习过程和新教材的评价想吻合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解决。
第三篇:易一江.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漳平市永福初级中学易一江
自2003年9月我市实施新课程以来,经过集中培训、课外自学、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和与同行交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迎接挑战
良好的教师观念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喜爱,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清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教师面对迎面扑来的新课程浪潮,必须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去迎接挑战。新课程给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从教辅的包围圈中解脱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成为新课程的设计者、实践者和推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一些教师留恋原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习惯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固守陈规,视教学为结论性知识的传授。这种唯认知教学仅仅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但也有部分教师完全抛弃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一味追求新颖,从讲到底到问到底,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开展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不是嬉戏和好玩,而是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是对科学知识的好奇,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和思考。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开展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同时强调“通过以物理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进行密度等物理概念的教学时,笔者则采用先实验再进行分析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学生必须认真观察实验中的每个现象,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各自所观察到的现象,最后总结归纳。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 1
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比如进行串并联电路的教学时,笔者是先给学生分组,然后给他们每组两个小灯泡、两节干电池、两个灯座、三个开关和若干条导线等器材,要求他们把两个灯泡连接起来并可由开关控制亮暗的各种连接方式,同时画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然后再让学生对各种连接方式进行分析、对比和小结,最后得出串、并联电路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实验,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
三、开展交流讨论,努力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1、开展师师交流,实现教师的共同进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充分说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萧伯纳说:“你有一条经验,我有一条经验,我们交换一下,每人就各获得两条经验。”课前教师将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配套参考书的心得进行交流,在使用教材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每个人就有较多的手段和途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教与学。课后先通过个人反思,然后再交流反思,为优化今后的教与学奠定基础。比如通过集体交流,我们发现,人教版物理与沪科版物理的异同点,这样就很好地地领会编者的意图,从而较好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2、开展师生交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从而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传递”;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简单的“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丧失。④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教师应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而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应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坚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的教学思路。
3、开展生生交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
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要求,我不仅仅简单利用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而且尽可能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比如在进行八年级物理“压强”的教学时,设计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是不是所有压力的作用效果都只跟这两个因素有关呢?(还跟受力物体的承受力或软硬程度有关)若不是,请设计一个实验加以验证。诸如此类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只要略加注意和重视,通过训练,一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四篇:浅谈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摘要:一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就必须改变观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组织教学,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高中政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改变观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政治一线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历经了新旧课程的实践,下面我粗浅总结一下自己经历新课改后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转变
新课改最大的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教材的编排面貌一新。高中的政治教材从过去的五本必修,转变为四本必修和六本选修,表面上看必修的教材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内容上却增加了一个过去所没有的“文化生活”模块,而且增加的选修内容也都是全新的领域。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以往围绕政治基础理论的系统知识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便适应考试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陶冶情操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第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强调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第三、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第四、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突出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过去用旧教材的时候,教师在备课阶段也反复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由于受教材内容和体例的制约,结果只能是教教材。现在进行新课改,教材发生了变化,内容更好把握了;学生能够自学教材了;形式更新了,内容更符合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因此,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
二、教材的改变促使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在课改中,由于教材的改变,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切实地行动起来。新课程的政治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明显地出现在教科书的文字与插图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去诠释,不能把教材教死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去遐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采用新颖的形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多注重新课引入,多采用生活实例、多制造课堂悬念,引导学生养成质疑、调查、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实践中提
1高能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身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讨论问题环节,课堂上弄得学生有时无话可说;有时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等等。虽然讨论热热闹闹,只是哗众取宠,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
长期的灌输式使我们形成了一种惯性。突然转变到“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往往很难适应。那么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为合适呢,不是新就好用,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结合当地学校现有的条件,逐步过度。所以本人认为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学案导学法这种方式就能起到了较好的过渡作用。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探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认定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意义,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观念。现代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转变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地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看上去较为活跃,但实际展现的是学生虚伪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一要做到三个“突出”:
1、突出“精讲多练”,哪些精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要练习,怎样练习效果好,都要重新定位、重新研究;
2、突出“学生活动”,设计扩展性、发散性、创造性、训练性的教与学的综合交流方式,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议;
3、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使之有效地获取知识。二要坚持四个“并举”: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举”,不仅要看在课堂上怎样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看怎样培养学生能力,怎样有机地渗透德育、健康卫生等教育;
2、“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举”,在重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
3、“教师指导与学生会学并举”,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的指导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的并举”,既要让学生形成一般能力,又要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走向创新的创造品质。三要渗透五个思想:
1、要“关心”每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施之以爱心和耐心;
3、要“善待“每个学生,允许和正确善待学生在学习和个体发展上存在的差异;
4、“信任”每个学生都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5、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四要达到六个体现:
1、体现“引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
2、体现激励,发挥激励作用,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激发热情,激励产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现参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4、体现表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自我探索、自我思索、自我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善于表现、善于争先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学生的聪明全部表现出来,生动活泼地发展。
5、体现创造,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教得生动、机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会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开阔思维空间、培养思维品质,学得生动、活泼;
6、体现成功,教学的始终,教师都要运用成功教育的思想和语言评价艺术,使学生的见解得到鼓励和肯定,让失败也成为成功的宝贵资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单从教材来看,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那种一本教材教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现象将不会再有,新课改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政治教材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真正体现政治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的时政内容,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以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总之,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改革的洪流、社会、家庭的环境多变性,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新课改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必然会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作为站在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们理应以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适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新课改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编者),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邝丽湛、王卫平著,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3、朱摹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亚玲主编,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东教育出版社
5、中学政治教学网
第五篇:在新课程实践中
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一、理解性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
如学《陋室铭》一课,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二、感受性朗读。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教《听听那冷雨》,那优美的文字,富有节奏的韵律,诗意的画面,只有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方能得以体会。我为其配上钢琴曲,自己先范读,让学生沉浸其中,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回到古老的厦门和金门,走近那古老的屋瓦,听听那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