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结合小学三年级下册谈谈看法:
这一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推理。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让学生经历实例了解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统计结果,进一步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为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形成初步掌握统计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二篇: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举例您如何的运用初中“体操—技巧”教法、学法的案例
体操技巧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且必须经常练习的体育活动,体操技巧教学却是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用时长,收效差。针对以往经验教训,我有了几点新思路。
1、看教学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前都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学生再练习,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一遍一遍的练习,学生早失去了兴趣。于是这次我先让学生观看教学片,当学生看到教学片中整齐有力的动作时,掌声立刻响了起来,显然学生来了兴趣。我说:“看人家做的好,不知你们怎么样?这套操可比以前的难,协调性,灵活性,记忆力一样都不能少。”“没问题。”“老师,要不要我给你做一节,我记下了一节。”有的学生按耐不住,已经跃跃欲试。我却说:“光会做几节不算什么,想证明你们的实力,以后的体育课上自见分晓。”下课后,体育委员就来借教学片了,说是同学们想回家自己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
2、合作学习,组长责任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收效很好。一次的广播操教学,在教师示范讲解后我也采用了此教法。所不同的是学生自愿分组,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分到各组,由组长负责。最后比赛,练习效果较差的组接受惩罚。教师则巡回指导,看到多数学生共同犯的错误就立即集合纠正。并要及使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练习。遇到较难的动作,由练得好的学生示范讲体会。这样练习的结果真的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互相比,互相评,互相学。更加关键的是学生在教练的过程中充分动了脑,记得牢,不容易忘。而且,课后组长还会组织大家巩固练习。
3、以赛代练。
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也有了兴趣,还提高了能力对合作学习,还有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
第三篇: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通过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一数学教育目标的变化折射出数学观及数学教育观的变化。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指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律等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良好数学教育这一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对学生提出的基础性、整合性、前瞻性要求,也是体现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的本质。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是空泛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数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在进行不同内容领域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能认真研读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段话、每一道例题和习题的仔细分析和思量,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厘清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更要深入教学内容的实质,挖掘具体知识技能所蕴含的核心素养,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并把它们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如“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从知识技能层面,教学目标有: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蕴含或可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应 用意识等,以及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感悟转化、类比、极限、数形结合、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又如,一年级上册教材“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不仅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还通过一组又一组的数之间相互依存的算式让学生感受分类思想和函数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有这样的教学思想意识,才可能外化为教学的行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才可能得到落实。
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现象是精讲多练,就是急于把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即轻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技能的训练。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后,教师经常会提供这样一道挑战题:用3根整厘米数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8厘米、5厘米,第三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首次接触此题时,如果学生尝试未果,教师大多会直接告诉学生“第三根小棒最长要小于另外两边长度的和,最短要大于另外两边长度的差”,并结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加以解释说明。学生没有主动运用认知工具一一列举,只是无方向地尝试或等待教师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对应试有效果,实际上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导致很多学生害怕数学,学习兴趣缺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1、引导学生经历“慢”“长”的自悟活动。
“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在‘悟’的过程中,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悟有所得,才能称为素养。”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们教师提供长度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10厘米、11厘米、12厘米、1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让学生去摆一摆,从而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本能。当然,我们更可以引导学生不用小棒,而是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这一认知工具来辨析和判断,经过假设、验证、否定、筛选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找到最终的答案“最长12厘米,最短4厘米”。把学生置于慢体验、长思维的状态之中,判断方法不断优化。
2、引导学生经历过程性经验的构筑过程。
对于上述案例,除了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或者一一列举找答案,还应带给学生更多思维层面的过程性经验.比如,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师应去掉题目中“整厘米数的”几个字,让学生思考:“小棒的长度还可能是多少厘米?”“3.1厘米 行吗?3.2厘米?12.1厘米呢?12.9厘米呢?”由此,把学生的思维触角从整数引向小数,即从离散量的思考过渡到连续量的思考,水到渠成地建立起思考原型“3厘米<第三根小棒的长度<13厘米”。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建立起数学模型:“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最长要小于另外两边长度的和,最短要大于另外两边长度的差”,经历了思维阶梯的攀爬,即使日后学生遗忘了数学模型的具体内容,他们也能运用一一列举再次建立数学模型,甚至将建模经验迁移到其他问题情境中。
3、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部分用不同的方式强调要重视过程目标。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一如既往地重视知识尤其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因为概念不仅是知识的基础,也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和基本形式。在数学知识中,公式、法则、性质、定律、定理等都是在概念的基础是界定和描述的,概念是核心,概念和概念的关系构成知识的主体。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很好地利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模型和推理的思想等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现行教材对知识的呈现体现了它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科技园里准备分食物的大情境,感知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再接着通过例1把6块糖果分成3分理解平均分,通过例2和例3体验平均分有两种实际情况及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再通过例4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盘引出除法、除号的概念,最后通过例5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引出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非常丰富,有观察、操作、演示、语言表达、画图、书写、符号表征、思考等多种活动,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和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概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从直观操作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概念的抽象思想,认识用除法符号表达的具有简洁性的符号化思想,体会用实物、图形帮助理解除法的具有直观性的数形结合思想,知道除法是一种重要模型的模型思想,体会商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思想,在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4、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方法的优化过程。
最有可能促进学生转变已有观念、形成科学认识的情况是:学生对自己的理解现状不满意,发现新的观念是合理的,承认新的观念确实比旧观念更有成效。比如,分数乘法的最快捷的方法,是先约去分子和分母、分母和整数的公因数,再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但初学时,学生由于没有感受到此方法的优势所在,往往不以为然,只有经过大量、多次的分数乘法特别是多个分数连乘的运算后,才会逐步领悟这个快捷方法的价值所在,从而自觉地运用“先约分,后再乘”的方法计算。
5、引导学生挑战类似数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了解数学家们如何应对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比如,对于问题:“平面上任意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沿着“动手操作:在纸上画一画、连一连、数一数→反思:点的个数更多时(如20个点)如何应对?→小数值范围内的探索→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寻找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这一研究思路展开学习,“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这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所在.正如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应该像春雨一样,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我们老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想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真正提高。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落实学科育人的必然要求。古人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教师既要深入解读教材,立足当下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四基”目标有机融合;又要着眼于长远,从整体的视角,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目标要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坚持不懈,渐进发展、逐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华东大学出版社
(3)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小学数学教师,2015(11):4-9,57.(4)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J].数学教育学报,2011(4).(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第四篇: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有一些肤浅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让同学们做到:在“动”中感受、在“情”中领悟、在“思”中进步,对政治课有较大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能很好理解的情况谈几点。
一. 教师情绪的饱满性
记得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洁诺特说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过得愉快,也能让他们过得悲惨。教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教师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也能伤人,更能救人。无任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是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决定于教师。也记得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微笑,就是阳光,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一种教师特有的气定神闲,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老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如上课时教师情绪低落或一脸严肃甚至严厉,就会让学生们产生胆怯,惶恐,不安紧张的情绪,上课如临大敌,心绪不宁,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教学效果就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更好营造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不断提醒自己要试着忘记教师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讲民主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无私的人;并能学会理解学生……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陈建军
(此文于2006年获镇海区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镇海区教育局环保论文评比二等奖)
【摘要】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关键是教师要把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有目标地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关键词】 环境保护
数学教学
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必然具有良好的环境,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增强国民环保意识和提高环保能力,关键还是在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比提高环保能力更显得重要,因为意识决定行为。而从小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环境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新任务。今天的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环境质量如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今天所受的教育情况来决定的。可以毫不夸奖地说:今天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环境质量。而环境教育则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毫不例外,小学数学课程也应承担环境教育的任务。《数学课程解读》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包括环境意识在内)基本手段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绿色事业——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进行环保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于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我们每位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数学课程特点的优势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数学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应用性。它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丰富的环保教育素材,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宣传环保意识。在浙教版现行教材中从插图到例题都蕴涵着教育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内容。《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大量增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而在《新课程》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专门开设了《数学与环境》这样一个单元。不难看出,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把环境教育内容逐步纳入小学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所以,我们要在新、旧教材的交替、衔接中,认真研究分析教材,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这三大方面。而在小学低年段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在中年段可结合教学让学生参与一些爱护环境的简单实践活动;对高年级,能运用数学知识,对环境进行初步的观测、考察、统计和分析,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教材中许多以环境保护作为背景的教材,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利用,使这些内容在数学课中发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优越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对环境保护教育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在教学中作出努力。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环保教育,做到文道结合,把学生培养成自然环境的小卫士。那么,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呢?笔者拟提出如下四点策略,与同仁商榷。
1、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挖掘环境保护的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不提倡每堂课都要进行,只有适用于环境教育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在数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研究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了然于胸,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环保教学目标,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经过对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都安排有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内容。但有些是显性的,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加以利用,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但有些是隐性的,有待教师去挖掘。只要教师能动脑分析,深入研究,同样能为环保教育服务。如小学数学的第一册第一单元是《美丽的校园》。我们可让学生看着这一幅画,说一说上面都有什么?当学生说到校园里有 8 个垃圾桶时,就问:“为什么学校要放 8 个垃圾桶呢?”通过讨论,他们知道了主要为了便于垃圾的分类。然后再给学生讲垃圾分类回收的再利用的好处,并且让学生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把装易拉罐的垃圾桶放在操场边上,废纸桶放在教学楼前等等。这样不但净化了校园的环境,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再利用。又如:在教学第三单元时,有一幅“野生动物园”的图,可让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野生动物?并且说一说图中那些动物的数量同样多?这时我们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我国许多野生动物将要灭绝,我们要怎样保护它们呢?”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我们在逛动物园时不要乱投食物,不要随手把垃圾丢给动物等等。爱护动物就像爱护我们自己。这样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环保因素,找出数学问题中隐含的环境问题,将数学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2、利用背景教材,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材中有许多以环保作为背景材料的素材,教师要把握时机,巧妙结合,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会,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科特点,做到从关键处入手,避免全面出击,面面俱到。如小学第四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题:读一读横线上的数,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大约只有180头,世界上龟的种类大约有220种,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1000只。”除了讲清题意外,在学生能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同时,还渗透要保护野生资源,保护好野生动物,不要破坏他们的生活环境。教师可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有的说在老家的山上见过有人网鸟;有的说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商贩;有的说在从电视上看到过从国外通过不正当途径进入我国的野生蜥蜴、乌龟被有关部门抓获;有的说还在市场上见过有卖死山鹰的小贩;还有的说有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教师则趁热打铁利用媒体展示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同学的惊异、义愤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应抓住机遇,教育学生: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就不顾后果的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的显现出来,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如果其他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们人类,我们岂不是太孤单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教师的这番话,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的听,也许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的震憾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
在小学应用题中的许多计算结果也颇具说服力,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迪。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恰当地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如: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1克大米大约有50粒)学生通过计算,都感到震惊,原来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人民一天节约的米竟然可以让一个人大约吃146年。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体验到了节约的重要性,同时,更使他们认识到节约消耗就是最好的环保。
又如:“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5天可以吸收4.5 吨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通过这道题的计算结果,学生明白了,原来树木竟有如此大的本领,它不但是空气的净化器,而且是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要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鼓励他们从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做起。通过这些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个惊人的现实,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热情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由于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特别适于小学阶段。因此教师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更有教育效果。如在高年级,当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了统计图表这一知识后,可让学生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考察,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制成统计图表,并在课内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热情。如组织学生调查垃圾袋丢弃而造成白色污染情况:我们学校六年级有180位同学,有71.1%的同学早上经常买早点,而乱扔早点包装袋有13人(约占10%),而扔进垃圾箱的仅占80%,但还有10%的同学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造成校园白色污染。还组织学生做实验得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这样一年就要白白流掉4000多千克的水。在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让学生自己悟出“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这些现象和强有力的数据,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造成污染和浪费资源的现象,从而激发他们环境保护的热情,并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去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处理,能够更加尖锐地反映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
4、内化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应该说,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只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日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的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如这学期,六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天早晨,一名学生洗漱时,没有及时关闭水龙头,旁边的一位同学就帮他关上水龙头,并予以劝告。后为,在活动结束的交流会上,用大量的数据对同学们说:我做过实验,如果洗漱时不关闭水龙头,这样洗漱一次就要浪费3升水。如果早晚各洗漱一次,那么一天要浪费6升水。这样一年就要浪费2吨多的水。全班50名同学,要浪费100多吨水。全校1200名同学,就要浪费2400多吨水。这个惊人的数据,对水资源紧缺的我国是一个多大的浪费呀!大家听了这些数据,在惊讶的同时想到节省用水的重要性。笔者还在六年级一名学生在数学日记中看到:我从网上搜集数据了解到:一支烟可产生130毫微克致癌的苯并芘,其中100毫微克在次烟雾中,次烟雾中亚硝基胺是主烟雾中的五十倍;一支烟的尼古丁含量四分之三随次烟雾进入空气中;一支烟燃烧后产生70毫克一氧化碳,其中50毫克存在于次烟雾中。据测室内若有一个人不停地吸烟,空气污染的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工厂二十四小时内允许排出的总污染量。我用这些惊人的数据劝说爸爸戒烟,使爸爸认识到,吸烟对被动吸烟的家人危险害更大。促使爸爸下决心戒烟。可见,通过教师、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宣传,学生头脑中的环保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其实,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了解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做着保护环境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这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环保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数学教师则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完成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渗透必要可行的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地球,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她。”并让他们付诸于行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2/05.2.王霞.《绿色教育,领起育人新思路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新校园》, 中国教育报, 2005.(134).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