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时间:2019-05-15 10:2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第一篇: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唐代的边塞诗有20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边塞诗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和诗风”;“这些慷慨豪迈的诗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昂扬开展的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李益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边塞诗派”,个人为“边塞诗人”。笔者就古代边塞诗的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先秦军歌源头。

边塞诗虽然在盛唐发展到顶峰,但它的渊源却非常久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在先秦集体歌唱的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楚辞》中保存不少征战之歌如《无衣》、《东山》、《采薇》、《伯兮》、《国殇》等,可以说,它们就是先秦时的边塞诗,或至少是边塞诗的直接源头。这些早期的边塞诗,基本还属于集体歌唱的性质,民歌味较浓,写实性很强,显得古朴、自然,与“风人”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

二、汉乐魏晋序幕。

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的阶段,汉武帝凭借这强盛的国力,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的本性和在位五十四年的长久时间,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汉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彻底击败了匈奴,一洗上千年中原农耕民族所蒙受的屈辱,使汉王朝一度登上了历史辉煌的顶点。汉乐府中,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以上十八曲中,至少有十一曲是边塞乐府,其题多为后人所沿用。六朝时还出现了对边塞诗创作的一些理论探讨,如著名的诗歌评论家钟嵘曾列举非用诗不足以表达思想情感的数件强烈感人之情事,边塞题材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在这里钟嵘不仅强调了人们的边塞生活经历非得借助诗歌不能表达,同时对边塞诗的内容亦作了明显的概括,这是六朝人对边塞诗内容界定的一大进步。

三、唐代边塞高潮。

边塞诗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六朝的长期积累与发展,到了唐代,人们吸取了先秦两汉边塞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悲壮质朴的诗风和魏晋六朝长于抒情、讲究辞藻、声律等形式美,与唐代特定的时代风云相际会,厚积薄发,才产生了风骨声律极佳,文质彬彬的唐代边塞诗,并使之登上了辉煌的顶峰。第一个阶段为中唐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用语简洁,以凄清寒苍的边地景色描写见长。卢照邻的《陇头水》写道:“陇阪高无极,征人望故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初唐四杰,以其低调、沉着的诗风,开唐代诗歌之先河。哀婉的诗风中略带些许苍劲的笔调,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第二个阶段是中唐后期,这一阶段是整个中晚唐时期乐府题边塞诗创作的高潮。安史之乱是唐代边塞诗风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弱、边疆内缩、经济凋敝、军事处于劣势,唐代诗人的诗歌气势也随着唐王朝的没落而失去了盛唐时的雄壮豪迈。此时的边塞诗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哀婉的基调。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有:“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盛唐时唐王朝国力强盛,军人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人更是充满胜利的自豪。盛唐诗人在歌颂战争、赞美英雄的同时,也毫不隐瞒战争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对战争表现了厌恶甚至反对的态度。李白《关山月》中有:“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在诗人笔下,无论是战争的残酷、边地的荒寒,还是将士从军征战的艰辛、久役远戍的悲凉,或是统治者的赏罚不公、边策失当,军中的腐败,诗人内心对时局的忧虑等,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生动展现了当时祖国边地丰富复杂的现实斗争生活画面。第三个阶段是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

四、宋明清时的尾声。

宋明时边塞诗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一直不太景气。清时边塞诗又枯木逢春,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景象。特别是歌颂大统一的题材,张问陶的《西征曲》中有:“更闻猛将趋康卫,神箭人人说海侯。”施补华的《马上闲吟》中有:“老人犹说胡将军,跃马生擒张格尔。”但“学人之诗”、“学者之诗”的特征比较鲜明。

“边塞诗”绝非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远非一种狭义的内容界定所能包容,它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相当广泛而深刻,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古代边塞诗

《从军行》之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之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之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如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博克达山 》 宋伯鲁

月窟通天柱,神池戴地灵。

水分双派碧,山带百峦青。

松雪留仙蜕,莲花入帝瓶。

三峰绝依傍,终古插苍冥。

发二台 洪亮吉

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

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

〖出塞〗作者: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

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

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

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

〖嘲雪〗作者:李贺(790~816)中国唐代诗人。

昨日发葱岭,今朝下兰渚。

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

龙沙湿汉旗,凤扇迎秦素。

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

〖登单于台〗作者:李士元,唐代诗人。

悔上层楼望,翻成极目愁。

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

马散眠沙碛,兵闲倚戍楼。

残阳三会角,吹白旅人头。

〖执契静三边〗作者:李世民,唐太宗。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

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

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重游圭峰宗密禅师精庐〗作者:温庭筠(约812~866)中国唐代诗人。

百尺青崖三尺坟,微言已绝杳难闻。

戴颙今日称居士,支遁他年识领军。

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故山弟子空回首,葱岭唯应见宋云。

胡无人 李白

严风吹霜海草凋。

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兼领一作谁者)流星白羽腰间插。

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

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

旄头灭。

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

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

汉道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塞下曲·其一》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

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写戍边征人,劝世上少年。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古意》 作者: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

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

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

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 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 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 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 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 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 穆

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 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 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书边事》 作者: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

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

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

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苏武庙》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

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

《塞下曲·其一》作者: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这组诗,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诗是歌咏边塞景物。第一首写将军动员

出发时的声势。

《塞下曲·其二》 作者: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首写将军夜里巡逻边境高度警惕。《塞下曲·其三》 作者: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三首写将军雪夜带领轻骑即将出征的情景。

《塞下曲·其四》 作者:卢纶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第四首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

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

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

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

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

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

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

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

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渭城曲》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 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

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

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

要,境界孤危。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为边塞诗的绝唱。

边塞诗咏红柳精选

1.红柳 【清.邓鑚先】

长榆浅草遍天涯,废垒荒营一径斜。

紫塞萧萧秋去马,丹枫点点暮归鸦。

玉颜秋黛飘香粉,羌笛悲声怨晚霞。

瀚海阑干多少恨,襟痕烛影隔窗纱。

2.红柳花 【清.祁韵士】

自生自长野滩中,吐穗鲜如百日红。

最喜迎人开口笑,却羞卖俏依东风。

3.红柳 【清.纪晓岚】

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

若与绿杨为伴侣,腊梅通谱到梅花。

注:“通谱”,指可把红柳和腊梅、梅花一样的顽强高洁品性歌咏。

4.红柳 【清.纪晓岚】

茸茸红柳欲飞花,歌舞深处看柳娃。

双角吴童真可念,谁知至竟不辞家。

注:“柳娃”,《历代西域诗钞》注解:“红柳娃产于深山中,色泽肤理,无一非人,明秀端正如三四岁小儿,每折红柳为圈,戴之而舞,其声呦呦。或至行帐窃食,为人掩得,辄涕泣拜跪而求去,不放之则不食死,放之则且行且顾,俟稍远乃疾驰。颇不易见,亦无能生畜之者。邱县丞天宠云,顷搜驼深山,曾得其一,细谛其状,殆僬侥之民,非山兽也。”由此可见,纪晓岚也有幸见到过这样一个煞是可爱的侏儒红柳娃。5.红柳 【清.萧雄】

红柳花妍莫可俦,白杨风惨易悲秋。

萧萧落木榆关泠,最动乡心依戍楼。

6.马上闲吟 【清.施朴华】

下山山路傍溪斜,卤气浮如雪映沙。

萧萧迎马白杨树,的的娇人红柳花。

7.马兰井晚行 【清.李銮宣】

盛夏塞犹峭,荒原草不多。

几只红柳影,对客舞婆娑。

8.库尔喀喇乌苏道中 【清.宋伯鲁】

奎屯河南云如火,奎屯河北雨似丝。

行人遥指九城去,一路赤柽花满枝。

注:“库尔喀喇乌苏”,清代城名,即今新疆乌苏市。“九城”,指清代伊犁九城。“赤柽”,红柳别名,见于《汉书.西域传》。

红柳简介:

红柳是塞外特有的植物。清代诗人萧雄对红柳作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其《西域杂述诗》注释云: “高不过三尺,大者围四五寸,叶细类柏,色似蓝而绿,开粉红花,如栗如缨,有似紫薇,嫣然有香,木中之最艳者。皮色红光润而贴,削之更现云纹。每枝节处,花如人面,耳目悉具。性坚结,西域人用作鞭杆。”

红柳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其祖籍远在非洲。树龄在百年以上者不足为奇。新疆红柳种类之多、分布之广、面积之大居全国之冠。它们落地生根、四海为家,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吸吮着大地的养分,默默地成长壮大,对环境从不苛求。无论戈壁、沙漠、盐碱地、河滩地,直至山边河岸,都有它们的足迹。虽然它的形态婷婷袅娜,但它的性格犹如松柏之坚毅。沙高一寸,它高一尺;沙高一尺,它高一丈,从不低头、后退。红柳花开在夏

秋之季,在戈壁荒滩中,它却并不孤单寂寞。

红柳还是美化环境的好材料。近年来,人们把红柳丛植于庭院,它秀丽的绿叶,艳丽的红花,柔韧不折的枝条,迎风婆娑起舞的姿态,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再推荐一首西域农家乐风情诗:

轮台歌 【清】施朴华

胡麻叶大麦穗黄,百株垂柳千株杨。

东村西村通桥梁,鸡鸣犬吠流水长。

养蚕作茧家满筐,种豆绕篱瓜绕墙。

趁墟日出驱马羊,秧歌杂沓携巴郎,怀中饼饵牛酥香,巴郎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注:秧歌,同“鸯哥”,指歌姬。

戈壁杂诗 【清】宋伯鲁

种树皆连屋,移家总面山。

晚炊斜日里,残雪小桥湾。

寂寂岁云暮,劳劳人未闲。

山程与沙堠,不觉损朱颜。

沙枣不辞丑,白杨相竟高。

乌巢拱落木,兽骨委秋壕。

野步殊能健,长吟亦自豪。

此行多胜侣,万里忘尘劳。

胡桐泪 【清】祁韵士

怜渠蜷曲养天年,樗散甘推梁栋贤。

独讶无端频下泪,疗人疾病结良缘。

注: 胡桐:胡杨树。樗:臭椿树。胡桐泪,又名胡杨泪。胡杨是“会流泪的树”。千百年来,这自生自灭的天然胡杨,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提供各种财富。它的木质,质地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嫩枝、树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钙和钠盐,是牛羊爱食的饲料;就是它流出“泪”,很快变成一种结晶体,叫胡杨碱,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也可入药治病。《本草纲目》有载。

胡桐泪一诗注解:

1.祁韵士:【1751--1851】,山西寿阳人。乾隆43年【1778】进士。在户部郎任上,因受“局库亏铜案”牵连,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伊犁受到伊犁将军委托,主持编撰方志《伊犁总统事略》,同时写出了《西域释地》、《万里西行记》、《西域竹枝词》等著作。他是乾嘉学派之中的西域史地派重要学者。

2.胡桐:胡杨树。樗:臭椿树。《通考》云,胡桐乃不堪用之木。实则缪矣。塔里木人都知道,胡杨木是新疆的常用建筑材料,胡杨木做家具也很不错,比新疆杨耐用,木纹很好看,也比沙枣木柔韧,少结巴,便于加工制作。

3.胡桐泪,又名胡杨泪。胡杨是“会流泪的树”。千百年来,这自生自灭的天然胡杨,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提供各种财富。它的木质,质地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嫩枝、树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钙和钠盐,是牛羊爱食的饲料;就是它流出“泪”,很快变成一种结晶体,叫胡杨碱,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也可入药治病。夏季,因日晒胡桐津液结为泪状物,白色最佳。以烧酒冲三厘慢慢服下,治疗胃病甚佳。亦可治疗瘰疠,即颈项之间淋巴结核病。小的为瘰,大的为疠。俗称小疙瘩。《本草纲目》有载。胡桐泪一诗简析:

此诗写的是被视为“无用”之物的胡杨与

宝贵的药材胡杨泪。枝干蜷曲不直,胡杨作为木材不被看好,但正因为如此,才“躲过”了被砍伐的劫难,“得养天年”。胡杨因为自己无用于人世而流出的“悔恨”之泪,却可以造福人间。此时可谓清代像林则徐、邓廷桢、洪亮吉、祁韵士、史善长、纪晓岚、施朴华等众多发配新疆,后主动投身新疆的仁人志士高风亮节的写照。

上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专程来新疆阿拉尔市采风,本想看看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尽人意,却在当时的阿克苏地区宣传部长宣惠良的介绍下,了解了一些塔里木人的事迹,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胡杨泪》。从此,胡杨树名声大噪。

维吾尔人说,胡杨树有三千年寿命。长着不死1000年,死后不倒1000年,倒地不烂1000年。孟晓云把这篇作品的主人翁钱宗仁比作一棵扎根在阿拉尔的胡杨,一个曾被忽略的倔强的灵魂。在沙漠旱风的席卷和盐碱的吞噬中,那被压抑、被扭曲的人性终究要伸直它的躯干。他不抱怨,不灰心,因为,他知道以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生活前进了,他正和人民和国家一道共享春风的吹拂。其实胡杨树的品格也正是朴实坚韧顽强的维吾尔人的写照,更是在边疆建设中不屈不饶、默默奉献的无数军垦儿女的写照。

<<铁门关西楼 >> 岑参

铁关天西崖,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铁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银山碛西馆 >> 岑参 银山西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粘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铁门关位于天山东侧,是北疆进入南疆的必经之地,形式显要,孔雀河穿关峡而过。唐代岑参戍守边关,路过此地留有诗句“银山碛西馆”和“铁门关西楼”,反映出此地的荒僻和地势的艰险,以及气候的恶劣。如今,铁门关东边的戈壁滩上建成南北疆的通衢大道,公路和铁路畅通无阻,铁门关不再是交通咽喉。

库尔勒市在这里建设了水电站,并重建了关楼,镌刻了岑参的诗篇,镶嵌在关峡的岩壁上。

〖嘲雪〗作者:李贺(790~816)中国唐代诗人。

昨日发葱岭,今朝下兰渚。

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

龙沙湿汉旗,凤扇迎秦素。

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

第三篇: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但那时“边塞”的涵义,与后来“边塞”的涵义有所差别。一至到秦汉时期,对“边塞”的范畴才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边塞诗发展到汉魏时期作品逐渐多起来,从内容风格上也已经定形化了。这为唐代边塞诗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边塞诗,滥觞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初唐时期,边塞地区并不稳定,边境战争还相当频繁。不少文人屡遭谪迁,远戍边塞。此时的边塞诗大多苍凉阴郁,体现唐初征战定边的艰苦。其代表诗人有卢昭陵、杨炯,代表作有《陇头水》(卢昭陵),《从军行》(杨炯)。

后来,随着唐朝的统一和强盛,又打开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为了守卫边疆,保护交通安全.朝廷便加强了边塞各城的守备。许多文人学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转变了过去对边塞看法,并感到边塞风光的新奇可爱.这一感情的变化,把边塞诗的创作,大大的推进了一步。在内容和主题的开拓上,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打破了原来那种呈献、赠答、仿制固体的诗律形式,创作出了内容鲜明,题材多样的边塞诗章,出现了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成为边塞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广泛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题材中,洋溢着豪迈的时代精神,表现了诗人们积极乐观,奋发而上的激情.也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斗志昂扬,和那种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代表作品《燕歌行》(高适)、《白雪歌》(岑参)、《古从军行》(李颀)、《出塞》(王昌龄)。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及其晚唐时期的边塞诗,与盛唐的边塞诗相比,在风格气韵上截然两样.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边塞名篇,但在豪言壮语,激愤勇烈的篇什之中,那种悲凉苍劲,感伤沉郁的调子也跟随其后,反映出了中唐以后国势日衰,元气大丧,上下精神不振的时代特征.代表诗人李益、卢纶,代表作品《塞下曲》(李益)、《送李端》(卢纶)。

到了晚唐,阶级矛盾激化,藩镇割据严重,吐蕃、回纥、羌芜等族的屡次入侵,四分五裂的唐廷,边塞不治,使边敌横行无阴,边民惨遭烧杀劫掠。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描述的多是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诗的格调低沉哀惋,多是生离死别的惨痛之音.所映了唐亡前夕,那种国破家亡.山河败落.日暮穷途的社会现实.

唐代以后的边塞,从宋元至明清,各朝也出现了不少边塞诗人,但像唐朝那样的兴盛局面,却是不复见了,并且有江河日下,格调渐渐低沉之感,宋代与辽金.西夏.蒙古长期对峙,丧权辱国条约一订再订,国力衰败,朝政腐朽,民族矛盾尖锐,人民抗敌救国无门,上下精神委靡不振.朝廷党争激烈,政见不一,奸臣当道,再图恢复中原无望.所以,虽出现过一些愤慨激昂,鼓动人心的边塞诗章,但大多是所映国破家亡的悲叹,战争失败的哀怨,论陷区人民的愁苦,至多是复国再起的空调,再无铿锵杀敌.报国雪仇的强音了。

唐朝边塞诗概况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

唐诗是中国诗歌中色彩缤纷的花园,而唐代边塞诗又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奇葩,在唐代诗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喜欢读边塞诗,它带给我诸多感受。

一、开阔壮丽的景象

唐代之前也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篇,但大都是描写细腻的小园小景,直到唐代边塞诗的出现,眼界突然拓宽,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诗人借助面(大漠)和线(长河)、直烟和圆日对比,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开阔的景象,使人被大的空间感染,心胸也随之开阔。又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使用蒙太奇的方式把空间之景和时间之景梦幻般的组合,使景象既具形象的立体感,又具历史的沧桑感。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用形象的比喻勾画出边塞地区独特的夜色风光。

二、豪迈乐观的精神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等,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唐代边塞诗中不胜枚举。唐代国力强盛,造就了唐代诗人自豪勇敢的精神气质,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愿望,这些精神气质自然的融入在他们诗歌中,使诗歌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力量,而这些力量也使诗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千年长青。

边塞生活条件艰苦,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严寒;也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荒凉,但他们仍唱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喜悦,表现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的乐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奇幻瑰丽的画卷

如果说田园山水诗是水墨画,那么边塞诗就是泼墨泼彩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仿佛大块的墨色与灿烂的金色、冷艳的胭脂、凝重的紫色互相交融,形成浓墨重彩的画面。“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下大漠如沙,泛着清冷的光芒,一下把人带到塞外的冷酷环境,使读者自然的与边疆战士形成共鸣,形成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深刻感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白日、黄昏、山河、烽火、战马,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构成了边塞特有的风景图画。

四、深沉真挚的情感

边塞诗虽不是情诗,但仍体现出丰富的情感,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写出了枕上片刻,对方却以处于千里之外,离别的伤感在甜蜜温馨的春梦中显得尤为深刻。而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的诗句中,美丽梦中的亲人已成了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已有的希望与未知的失望交织,使诗句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以边疆战士一年年的白骨堆积,却只换来串串葡萄进入皇家内院,如此强烈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无情鞭挞。

边塞诗虽然只写塞外,但内容并不狭窄,却反而带给人宽阔的视野,在情景交融中使人印象尤为深刻,是唐代边塞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展现的波澜状况而又绚丽多姿的美丽画卷。

唐代边塞诗概述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其实,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东汉以后,战争频繁,反映征人思妇之作,反映边地战争艰苦之作渐渐多了起来,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些乐府诗中的名篇杰作均以边塞为题材。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以及后世的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咏怀》诗中的部分作品,也都为边塞诗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隋代历史短暂,诗歌数量不多,也无一流的大家,但其对外战争却几乎从未间断,故边塞诗作特别发达。卢思道《从军行》、明余庆《从军行》、何妥《入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纪辽东》,杨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仅均以边塞为题材,而且创作水准都很高,出现了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显然,这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最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多年战乱和不安定的局面,国家的疆域也大大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出现崭新的局面。唐代建立初年,高祖李渊不得不经常贿赂最大的外部威胁——东突厥,尽管如此,东突厥人仍屡犯太原及京城长安,高祖甚至考虑迁都。后来,唐王朝与周边外族政权——不论其是否是唐王朝的保护国——先后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预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中有一定边塞生活的切身体验,也有的则是依据道听途说或间接资料,或只是翻用乐府旧题。„„然而无论何种途径,却使唐代边塞诗创作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

唐代边塞诗在一些由隋入唐的诗人及初唐诗人的笔下便已较多出现。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是较多写作边塞诗的作家。他有过数度从军的经历,高宗咸亨年间还从军塞上,从而写下较多反映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如《边庭落日》、《从军行》、《早秋出塞》、《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宿温城望军营》、《在军登城楼》、《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夕次蒲类津》、《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除了盛唐的少数边塞诗大家外,骆宾王的边塞诗是写得比较多,质量也算比较好的了,诗中不仅写到边塞风光,也写出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和不安定,如:“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风旗翻翼影,霜剑卷龙文”,“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诗中还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报负和京国之思以及思乡怀归之意。其笔触所及,已大致能涵盖盛唐边塞诗鼎盛时期的大多领域,题材开阔,而且格调高亢。与此同时,初唐的其他著名作家如杨炯、沈佺期、陈子昂、郭元振、李峤、崔融、杜审言等均写下一些边塞诗作,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如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杜审言之《旅寓安南》则把殊方的气候、物产写得新颖别致:“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一些未必到过边塞的诗人也都纷纷仿效写作边塞诗,一时蔚为风气。读这一时期的诗作,边塞诗的成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初唐诗作中成就较突出的部分,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作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过著名的边塞诗派,可以直接归入这一诗派的作家并不多,创作过边塞诗的盛唐作家则是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其作家人数之广、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一些精妙绝伦的边塞诗作,而成为其代表作的一个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战城南》、《北风行》、《幽州胡马客歌》、《塞下曲》六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高都护骢马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盛唐一些诗人如陶翰、刘长卿、常建、储光羲、祖咏、刘湾、王之涣等,也都写过一定数量的边塞之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边庭将士英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形象,写出了边地艰苦、将士报国献身的精神。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则为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及王昌龄。其中王维、高适、岑参都有过较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高适开元十九年(731)至次年曾送兵北上蓟门,并曾出卢龙塞;天宝九载(750)又曾送兵蓟北,北使归来,也曾经燕赵之境;天宝十一年(752)曾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亲见次年哥舒翰收河西九曲,天宝十五年(756),从哥舒翰守潼关,同年底任淮南节度使,后任彭州、蜀州刺使,又任剑南节度使„„,这些经历,使他有较丰富的军旅和对外战争的经验„„。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曾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使兼节度判官。岑参在边塞生活的经历更为丰富,他从天宝八载(749)冬至十载夏,他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僚属;天宝十三载(754)夏到至德元载(756),岑参被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辟为节度判官,第二次出塞;至德元年(756),又出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这次在北庭历时三年,足迹几遍整个西北地区„„。他们的从军、出塞生活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创作题材,边塞的壮丽风光,边疆的地理、交通、民俗、民族交往,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在他们诗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绝唱,显然是以厚实的相关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诗作中有些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且词彩飞扬的篇章,同时怀念家乡及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辛在其诗作中也有较深刻的反映。李颀、王昌龄虽无从军与边塞生活的经历,却以乐府旧题写出新意,把盛唐气象融汇到其边塞诗作中去。这些诗作,令人鼓舞、振奋,千载之下,仍虎虎有生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的强音、民族精神的集中体验。

习惯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如卢纶、李益、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张籍、王建都写过许多边塞诗,而写过一些边塞诗(尤其是边塞题材乐府诗)的诗人则更多,其中如郎士元、柳中庸、戎昱、司空曙、刘商、杨巨源、张仲素、施肩吾、鲍溶、许浑、赵嘏、马戴,刘驾、于濆、翁绶、许棠、司空图、罗隐、周朴、卢汝弼、韦庄、张、沈彬、陈陶、金昌绪等等。有些诗人,传世之作不多,却有一些边塞诗脍炙人口(如陈陶、金昌绪、许棠等)。董乃斌先生甚至发现,《全唐诗》中“凡是存诗一卷以上的中晚唐作家,无不多少写过一些直接或间接与边疆生活有关的作品。”

中晚唐时期,以内忧外患深重为特点。尽管此时战争更多的是朝廷与各割据的藩镇之间,以及各藩镇之间。这时期对外战争也较多。安史乱后,唐王朝国力日衰,中央渐渐失去对边远地区的节制,如吐蕃大举东进,陇右、河湟等地相继沦丧,鄯、秦、成、洮等十多州均先后失去。昔日岑参生活过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属地区更是为吐蕃所有。因而反映收复失地的要求,反映汉人被迫改从蕃俗,反映故人没蕃的作品显著增加。如杜牧《早雁》、《河湟》,白居易《西凉伎》、张籍《陇头行》等作即如此,这些诗作颇似南宋的爱国诗,以沉郁悲凉为基调,他们直面冷酷的现实,表达拯国家和沦陷区人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而紧紧围绕国家领土完整、边塞安危的主题,这与南宋也有相似之处。

中晚唐边塞诗的题材较之盛唐也有开拓之处,如反映南方边地的生活,如施肩吾《岛夷行》、王建的《海人谣》、李商隐的《异俗》等等,比之盛唐边塞诗仅限于东北和西北有所拓展。此外反映军中官兵苦乐不均、朝廷赏罚不明、反映和蕃的太和公主从回纥返回长安等主题。刘商《胡笳十八拍》中就明确写道:“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一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诗中写没蕃人的痛苦经历。又如司空图《河湟有感》中:“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诗中所反映的情境在初盛唐的边塞诗中是决计不会有的,这使人想起陈亮《贺新郎》中“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这些沦陷区出生的后代因年代久远,已没有原来的民族意识,他们已没有回归故国的要求,这是诗人所最担心的。诗中的议论说理也充满忧伤而感愤。

中晚唐没有出现王、李、高、岑和王昌龄那样的边塞诗大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时期边塞诗不但在思想的尖锐和深刻方面有所加强,而且反映的题材也有所拓展,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人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第四篇:边塞诗

浅谈边塞诗

语文教育1334班 郑海凰 学号2013016438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到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时代意义。

一、各时期的边塞诗有着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因而创作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汉魏南北朝的边塞诗主要反映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隋代的边塞诗,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的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是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当时写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且思想内涵深厚,格调高亢。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又如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二、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主题的复杂性、情感的矛盾性、浓郁的汉代情结、鲜明的边地风貌。

(一)题材的丰富性。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

(二)主题的复杂性。对于同一首诗。例如《小雅.六月》,叙写的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事迹。看内容它是战争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例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母无人赡养的同时自然流露出对边塞战争的厌倦以及对统治者的怨恨。《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情的歌唱,又有愤怒的呼声;既有对边塞战争的赞美,也有对这种战争的反抗。这便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总体的表现。

(三)情感的矛盾性。对边塞诗作总体的关照与考察,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情感在总体上是矛盾的。它既表现了保家卫国、共同对敌的高昂的斗争壮志,如《秦风.无衣》等,也有反战呼声的抒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如《小雅.渐渐之石》等。情感的矛盾性特征决定于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从性质上看,边塞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即使是同一场战争,也有利与弊之多少的问题,哪怕是正义的战争,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四)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五)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妻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的戍边的亲人还健在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背井离乡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四、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陈琳、李颀、卢纶、王维、鲍照等,现在主要分析一下高适。

(1)生平: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3)《燕歌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①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②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③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第五篇:边塞诗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逢入京使》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月夜忆舍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雁门太守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七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下载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塞诗

    边塞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古 从 军 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边塞诗

    关于边塞风光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边塞诗

    第一节兴盛原因与特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 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 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

    边塞诗

    边塞诗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常用意象: 1. 战争中使用的物品:金......

    边塞诗

    浅析李益的边塞诗 姓名:刘慧辉学号:200801501416 班级:中081-4 【摘要】 由于长期生活在军营,诗人熟悉塞上风情和军旅生活,能准确地抓住边关特点和征人戍卒思想感情的变化,以亲身......

    边塞诗

    边塞诗 代表:岑参,杨炯 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王昌龄,卢纶,范仲淹,纳兰性德,高适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边塞诗

    边塞诗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营 州 歌 (唐)高适......

    边塞诗答案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