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恋爱的犀牛》音乐分析
犀牛般的爱恋
—浅析99版《恋爱的犀牛》
提到小剧场,许多人必先想到《恋爱的犀牛》,它是 “先锋戏剧”与“孟氏戏剧”的代名词,它将小剧场的形式带入们的生活,作为跨世纪的戏剧作品,1999年由先锋派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廖一梅编剧。1999年夏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小剧场演出了40场,在宣传、观众、票房等方面,从爱情出发揭露新时代的社会问题,却又不失幽默,创造了小剧场史上的奇迹,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该剧在音乐方面独到的运用,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由于江盈和张广天原创的音乐,与该剧情景氛围极致融洽,在话剧节奏上起到重要作用,为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马路和明明的偏执爱情,是残酷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明明第一次出场时就是被绑在椅子上蒙着眼睛的,象征着她盲目的爱陈飞,和被束缚的爱情。马路无意彩票却中了五百万,他却得不到明明的爱,明明得到了马路的爱,却得不到陈飞的情,鲜明的对比形成了绝望正如马路唱的《给你的诗》中“一切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万分绝望”。犀牛图拉是马路的代表,剧终马路杀了图拉将图拉的心和自己给了被他绑架的明明。在马路明明的爱情中无处不在的新世纪新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新世纪物欲横流下年轻一代的爱情恰如剧中首尾呼应的插曲《物质时代》“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感情过剩的时代„爱情是蜡烛 给你光明,风儿一吹就熄灭,爱情是飞鸟 装点风景,天气一变就飞走,爱情是鲜花 新鲜动人,过了五月它就枯萎,爱情是彩虹 多么缤纷绚丽,那是瞬间的骗局,太阳一晒就蒸发,爱情是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该剧开篇以歌曲歌词的形式点明要意。
该剧幕与幕之间多以音乐转场,该剧有多首原创音乐以及引用音乐作品。剧中音乐承接上幕启转下幕,郭涛自弹自唱的《柠檬》推动力情节的发展,柠檬是马路闻出明明身上的味道,柠檬是明明的代名词。由音乐的形式诠释了爱情下社会生活的问题,主题曲《恋爱中的犀牛》承接了第六七幕。第六幕最后明明留下马路一个人,马路孤独惶恐的一个人迷茫无措恰如于江盈所唱的“鸟儿全飞回了南方„我多么孤单 我多么勇敢,我是一只害相思的犀牛„我是一只恋爱中的犀牛”。全剧少有引用音乐,杨婷在演唱《The End Of The World》时她点燃一支火柴,则有不同的人在暗处吹灭一根,最后一支是她自己吹灭的,虽然是引用歌曲,但与本剧的契合程度如同量身定制,只引用了副歌部分歌词原意为“我的心为何仍在跳的动,我的双眼为何在流泪,难道他们不知道咋这是世界末日吗?结束在你说再见的时候”明明送了马路生日礼物,然而那天并不是马路的生日,明明把他当做陈飞,甚至事后不予承认,与歌词极为相符。马路偏执的坚持,不论明明怎样无视他深爱那个不爱她的陈飞,他仍不断追求,他甚至因明明的话,去学电脑、英语、开车,每天都洗澡、写诗、弹琴、唱小夜曲、吃柠檬味的口香糖„最终即便明明弃马路仍坚持,甚至也要绑架明明,把自己和图拉的心给她。明明蒙住眼睛独白后,郭涛唱的《玻璃女人》“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饥饿„你是我温暖的手套 冰冷的啤酒„日复一日的梦想„阳光闯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是马路的内心独白,是他对明明的爱的执着,是跨世纪的物质时代所解决不了的困惑,心灵上的无助与孤独,虽近至咫尺却似远隔天际的情感沟通,是一代年轻人心理与生存的真实描绘。音乐的融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渲染了人物环境的氛围,调节戏剧整体节奏,给予观众以想象思考的空间。
该剧在深刻之余不失诙谐幽默,除去台词与动作所带来的喜剧效果,方言与夸张的外语也是博取观众一笑的利器。在《恋爱训练》一幕中,方言版字母歌引得观众爆笑,此后在“恋爱训练场”几位演员的夸张版各国语言朗诵,更是经典,虽然观众的并不能准确的分辨每个演员说的不同的语种,但通过演员夸大的语气,观众已然被带入了氛围,方言是许多影视戏剧作品喜剧成分的催化剂,同由郭涛主演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也是使用四川方言,产生了众多喜剧效果。方言的适当运用使影视戏剧锦上添花的有力武器。
即使用尽一切办法,极尽自己的力量,却仍得不到“柠檬”明明,而最终失了自己犀牛的心,和马路人的身体。犀牛马路,恋爱的犀牛在物质过剩的时代里痛苦孤独却仍执着坚持。孟京辉先锋力作《恋爱的犀牛》自诞生以来在褒贬各半中走过了十余年,十余年来多版数场从小剧场走进大剧院,融入大学校园,成为了爱情先锋。
第二篇:恋爱的犀牛观后感
恋爱的犀牛观后感
——当一个偏执狂,爱上了另一个偏执狂。是源源不断的悲伤,还是重复演绎的荒唐?
夸张到了极点的镜头,尖酸刻薄而又一针见血的台词,总让人的心里,宁静得像一片湖,开始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思考一切。
恋爱的犀牛,我看第三遍了,说实话还不是很看得懂,对里面夸张做作的演出,有点不舒服不自在,但是细细回想整个戏剧,倒是有一番滋味。
马路,图拉,一体。马路就是撞进了爱情里的莽撞的犀牛,用嗅觉去品味他能感受的一切,犀牛的视力不好,象征着爱情是盲目的。Blind。马路的眼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女人,他的眼里,只有明明。
明明,挣扎,一体。明明的痛苦,来自于陈飞的疯狂吸引力和无穷无尽的折磨,她那样偏执疯狂的爱着陈飞,对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是他对自己的折磨,都那么着迷,无法自拔。她的眼里,只有陈飞。
他爱她,她爱他。这是爱情的三角迷途圈,注定三者都不会幸福。不管马路的渴望,是多么浓烈,都无法传入明明的心房。而明明,更像是一只刺猬,她盲目的爱着陈飞,看不见愿意为她赴汤蹈火的马路。却又在那么几个深夜里与马路缠绵着,留给马路希望,温润,与甜蜜。她是残忍的,却又是别无选择的,马路,似乎就是她在爱情中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时候的一个庇护所而已。马路,却是偏执的爱着她。
马路,至始至终,都是悲剧苦情的,一如他的犀牛,他眼中的图拉,他嘲讽自己,是还没进行过交配就已经被断定不可能的犀牛,是不被赋予机会的存在。无论他做出多么大的牺牲,学习多少东西去谋求明明的欢喜,都是徒劳无功。因为她不爱他。不爱,这个带血的词,总让人心疼不已却又无能为力。
然而爱情最特别最富有魔力的地方,不就在这里吗,爱情并不是坚贞不渝山盟海誓,它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丝丝渗进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拥有让人窒息的力量。它能让你进入天堂,也可以让你在地狱徘徊挣扎。可惜的是,马路与明明,无疑都属于后者。
但是,这一场爱情闹剧的结果,似乎到完结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明明与马路各自矢志不渝的坚持,不管多么辛酸苦涩,依然固执的坚持。剧里想要传达的信息量是庞大的,而我的理解是肤浅的,但是我似乎也体会到了编剧廖一梅想要告诉每一位观者的思想:我希望看过戏的观众,能感到他的生命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的,可以坚持的。
编导部 钟晋
第三篇:《恋爱的犀牛》话剧评论
与恋爱无关,与犀牛有关
《恋爱的犀牛》的主线是两个“个性偏执者”的爱情故事。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了女邻居明明,但明明深爱着陈飞,而陈飞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马路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获得明明的感情,在绝望中,他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并在她的面前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黑犀牛,挖出犀牛心来表达自己的爱情。“人,结成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而正如剧中台词所说“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以更广阔的自身发展的空间,倡导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追求,但同样也给人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和社会需要的不可调和性日益凸显,而这一矛盾也成为该剧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剧中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一,“偏执者”——马路和明明;二,“社会化”的人,如牙刷,黑子,大仙,红红,莉莉,主持人,恋爱教授等。前者坚持自我意识,拒绝向现实和社会妥协,执着于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后者则在适应着社会需要,以这种适应为生存的手段和生活的目的,成为社会的机器。
由于个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分裂,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离感。第十二场的“二十世纪百大新闻评选”,罗列了一长串二十世纪的重要事件,穿插在马路和明明的情感纠葛中,造成一种荒诞感,表现了历史和社会与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脱节。剧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舞台的背景 “大钟”,作为一个完全人为的,社会化的产物,和“二十世纪百大新闻”一样,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并无本质意义上的改变,即便马路因大钟彩票而飞来横财,也仍无法扭转其命运的悲剧性。相比马路毫不关心的态度,大钟的制造者们在钟上刻名字,对大钟热情赞美并赋予其崇高意义的行为多少显得有些滑稽。而恰恰是漠不关心的马路获得了制造大钟的最大利益——五百万奖金,这或许是对那些关注社会并赋予某些社会行为过多的意义的“入世”姿态的一种讽刺。
除了对人和社会这一对关系的阐述之外,《恋爱的犀牛》还表现了人生的戏剧性,荒诞感和绝望感。马路和明明的遭遇中,有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即: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无法获求,不想要的东西却于无意间得到。马路无意中获得许多人渴求的五百万大奖,但他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明明的感情;明明轻易地获得了马路的感情和肉体,但却无法得到陈飞的真心。对于马路和明明这两个“栽花者”来说,“柳”是毫无意义的,而“花”却永远无法获求。这种“易得”和“不可求”的对照,形成一种绝望感和宿命意味。
社会对人的异化和隔离,使得灵魂守望者们退守个体的心灵空间,自我封闭,固执地追逐自己设想中的“幸福”,成为人群中的“犀牛”;而自我追求的难以实现及对追求目标的盲目和误解,更使“犀牛”们走向极端和疯狂。本剧的结尾,马路开枪杀死犀牛,所有人冲进犀牛馆,明明突然唱起歌来,话剧在警报声和众人的歌声中结束,象征着人与社会的矛盾的不可解决和人生终极命题的无法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爱的犀牛》是“犀牛”们的狂乱悲歌,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声哀叹。
第四篇:试析《恋爱的犀牛》魅力之所在
试析《恋爱的犀牛》魅力之所在
摘要: ‚这部世纪之交的作品在商品化时代具有特殊意义,从中折射出一批知识分子面对商业大潮时的不安情绪。‛真的爱情是人们永远的追求和向往,而《恋爱的犀牛》以华丽的歌曲,富有诗性的独白,匠心独具的情节设计准确地向大家呈现一段没有结果没有成功的爱情,该剧因为以娴熟的艺术手段触摸到了人性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在给导演孟京辉带来肯定和美誉的同时,成为中国先锋实验戏剧舞台上一座异军突起的高峰。
关键词:《恋爱的犀牛》、爱情、艺术手法、孟京辉
对于《恋爱的犀牛》,有的专业刊物评价说:‚整个演出体现出了既前卫又现实的特点。戏剧通过剧本,继而搬上舞台,戏剧通过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情传达出人物的心灵世界。通过整场剧,人物语言充满了诗意,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除了诗意的台词,本剧还将音乐与表演融合在了一起,多处配乐运用得恰到好处。由开场的吉它演奏,到‘明明之歌’的演唱,由女主角一人独唱到多人合唱,给人一种震撼之感。‛还有的评论家说:‚‚孟京辉在戏剧行进的过程中巧妙地尝试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达成一种‘理性的递进’,音乐的抒情、感化和渲泻作用,于不知不觉中控制了观众的感受,强化了剧场性和戏剧效果。‛
作为一个话剧的初入门者,我没有能力清晰的分辨出已经上演了近100场的《恋爱的犀牛》,这一个版本的演出和另一个版本的演出,其中的细微差别。我只是为《恋爱的犀
[2][1]牛》中的那些华丽真挚的台词,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那些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以及穿插其中的那一首首歌曲,而感到盲目地震撼和感动。感动之余,我也不由地在思考,作为一部自1999年创作出来,便大受欢迎一再上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其魅力和魔力究竟在哪些地方?
一、主题的魅力:爱情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 这部话剧创作于世纪之交前夕,彼时,正是中国旧的计划体制解体之际,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而那些原本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幸运儿,却突然发现,他们不可能像他们的师姐师兄们一样,一毕业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分配到一个舒适的单位。相反,为了生存,他们需要付出更多,才可以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同时,他们身上还背负着买房、买车、成家等沉重的压力。青春的迷茫和漂泊布满了他们整个的天空,在这样的生命背景下,爱情也充满了更多的变数。他们寻找爱情,渴望爱情,爱情有些时候却变成了和物质的联姻,多么高尚纯洁的爱情,一旦缺乏了金钱的滋养,似乎就变得黯然失色。
因此,在这里,我想大胆地揣测一下明明为什么不爱马路。其一,马路没有超人的才华,他憋了半天,才憋出一句‚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其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代,马路想给明明买包柠檬味的口香糖,还得再去问明明要两角钱;其三,马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犀牛饲养员。于才于财于社会地位,马路都没有与陈飞竞争的资本。当然,我还想继续揣测一下即使马路把所中的巨奖全部送给明明,明明也执意要去寻找陈飞的原因。因为,爱一个人会成为习惯,而得不到的爱是最令人向往神往的。同时,关于马路这笔飞来的巨奖,明明是这样说的:‚我说,我不要你的钱和你的幸福……因为,我不爱你。我不想听见你每天在我耳边倾诉你的爱情。我不想因为要了你的钱而让你拥有这个权利……‛明明还说:‚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
‚这部世纪之交的作品在商品化时代具有特殊意义,从中折射出一批知识分子面对商业大潮时的不安情绪。‛爱情和死亡是所有艺术永恒的两大主题。‚《圣经》里说,爱如捕风。明知道是风,在生命的彼此穿堂而过,依然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地去捕捉那注定离散的风。人性的脆弱、悲哀莫过于此。‛ 在《恋爱的犀牛》中,导演调用了歌曲、独白、朗诵、诗歌等等多种艺术手法,去歌颂爱情的美好和脆弱。例如:在第二个场景中,众人在新世纪来临前的集体朗诵中,出现了这样几组排比句:‚爱情是蜡烛,给你光明,风儿一吹就熄灭.爱情是飞鸟,装点风景,天气一变就飞走.爱情是鲜花,新鲜动人,过了五月就枯萎.爱情是彩虹,多么缤纷绚丽,那是瞬间的骗局,太阳一晒就蒸发.‛这几组排比句中,前一句都在歌颂爱情的美好和神圣,但后一句却都在揭示爱情的脆弱及易逝。在恋爱训练营里面,马路说:‚我可以花钱让很多女人和我上床,最后我发现我还是孤单一人。‛性不是爱情,爱情也不能等同于性。所以,在后面的剧情中,马路会断然地拒绝‚一骚二媚三纯洁‛的红红的‚爱‛。马路还说:‚忘掉她是一般人能做的惟一的事,但我决定不忘掉她。‛马路和明明还先后说出了同样的话:‚爱他(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
在《恋爱的犀牛》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当莉莉唱着一支爱情歌曲,点燃一支火柴时,一个人出来吹灭了,然后[4]
[3]她又点燃一支,一个人出来又吹灭了,然后她又点燃一支……这个重复出现的动作,是不是在提醒我们,永远不要熄灭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即使它一再地破灭,我们也要一再地将它燃起。剧中还有一个镜头,是黑子、牙刷、大仙,坐在那里讲一个做梦的故事,做梦者从梦宫中得到了珠宝以及一个绝色而又含情脉脉的美女,如果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分析法的话,这个故事是不是梦的讲述者潜意识向往的体现?当明明深情地说出‚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只要他有爱情……‛时,导演选择了在这一场景中让明明以一方白色的丝巾蒙住眼睛出现,这方丝巾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女人只有当被爱情蒙弊了双眼时,才会说出这样黑白颠倒而自己又深信不疑的蠢话吧!还有当明明告诉马路自己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他过生日的真相后,马路抱着头坐在大钟旁,反复地倒持着‚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说不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这个场景,是不是象征着,是不是导演是在通过这一幕来告诉大家,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变成诗人,失恋更能使一个人变成诗人?因为马路紧接着就创作出了后面的这一句:‚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行……‛
在剧中,导演还插入了一些近乎荒诞的场景:在恋爱训练营里面,大家在导师的指挥下,煞有介事地背诵英文字母、汉语拼音,进行倾诉训练,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细节到底在传达一些什么样的信息?爱情是可以训练的吗?爱情会因为你经过了专业训练而会更加轻易地来到你身边吗?在恋爱训练营的最后一课上,导师在大力地倡导爱情的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可是,谁又能准确地说出,国际标准规范专业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什么精确的物理化学数学公式可以准确无误地通向一场旷世绝恋?
虽然马路和明明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可是,他们对爱情的那种执著地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叹的。马路不但参加了恋爱训练营,而且还刻苦钻研《恋爱的一百种技巧》。明明为了陈飞,喝醉过,卑躬曲膝地跟在陈飞后面,为陈飞的生日准备各种礼物。明明和马路并非没有过心灵的碰撞,当马路找陈飞争执,让他对明明好点而被打,受伤回来时,明明拿出纸巾为他擦拭脸上的血,马路呆住了,这时,莉莉走到舞台的拱门前开始跳绳,她跳绳的声音是多么像心脏砰砰跳动的声音。马路就在这样的声音中,将自己的头轻轻地伏在明明的双膝上……在话剧即将终结时,马路终于做出了自己情诗的最后那几句‚一切指南针为我指明你的方位,你是不留痕迹的风,你是轻轻掠过我身体的风,你是不露行踪的风,你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风,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我的爱人……‛对一个人的纯真的无望的贫穷的爱情,让一个犀牛饲养员去学电脑、学英语、学开车,直至变成了一个诗人。只是遗憾的是,在马路深情的吟唱中,明明最终还是用那一方丝巾蒙住了自己的双眼。这幕场景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隐喻,马路坚持着自己对明明的爱,而明明依然坚持着自己对陈飞的爱。他们谁也没有得到谁,但他们对于爱情的坚持却值得人们尊敬。《恋爱的犀牛》准确地剖析了世纪之交之际的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商业大潮的迷茫和躁动,对待爱情幻灭时的无奈和向往,因而,它很容易地便嬴得了广大青年的共鸣和喜爱。
二、艺术的魔力: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又去中央戏剧学院攻读硕士的导演孟京辉,本身即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诗性修养。‚孟京辉本是一个诗人气质浓郁的艺术家,他戏剧中真挚的诗情正是其戏剧之魂。‛在戏剧创作理念上,他更是深受前辈马雅科夫斯基的影响。‚马雅科夫斯基未来主义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具有相当的哲学内涵和普遍意义,在形式方面也具有相当独特的开拓和创造……未来主义作为一种创新的艺术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孟京辉。‛
除了未来主义之外,孟京辉在剧中调用了后现代、意识流、黑色幽默等等各种艺术手段,来烘托阐明突出主题。而穿插全剧始终,不时出现的音乐和歌曲更是全剧的一大亮点。导演和编剧通过音乐来歌颂爱情的神圣,表达剧中人的心声,而对于观众而言,则得到了心灵的舒缓和听觉的愉悦。例如在话剧的一开场,便是一首英文歌曲:‚Love me tender,love me long,take me to your heart……‛剧中不时出现的人物的演唱,看似突兀,却以其流畅的声线和富有哲理诗意的歌词打动了观众,华丽典雅。
意识流以及黑色幽默的运用也是本剧的看点之所在。在剧中,导演调动演员,说出大段大段精彩的独白。像‚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还有,‚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爱你?……我上大学,我读博士,当一个作家?我走进你的办公室,将你推倒在[6]
[5]地?……‛这段内心独白,都在整个话剧的开篇和结尾部分分别出现了一次,类似的还有马路和明明在不同的场景中都说出了‚爱他(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这句话。这些重复的部分,既首尾呼应,同时又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还有马路、牙刷他们三个人在铸造的在铸造的大钟上吸烟、饮茶、打扑克的场影,灯光急明急暗在三个人以及大钟上逡巡。这个镜头,虽然简短,却极鲜明地刻画出了世纪之交的年青人,面对眼前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他们信仰上的迷茫,精神上的空虚,情感上的失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与那个推销员纠缠不休,玩语言上的逻辑游戏,上演了一出近似于荒诞的黑色幽默。
三、隐喻的味道:延伸观众的想象
《恋爱的犀牛》不论是场景的设计还是服装的色彩,以及情节的安排上,看似杂乱无章,其实都极富有深意,充满隐喻的味道,诱惑着观众在大笑中或泪水中延伸自己的想象和思考。
在《恋爱的犀牛》中,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在话剧的第一场里,马路将明明用绳子绑在一把椅子上,这个镜头有极强的喻意,马路渴望绑架明明的爱情,明明又渴望绑架所谓的艺术家陈飞的爱情,可是,最后,他们两个都失败了。又如,当红红被经纪人毫不怜惜地从怀中粗暴地抛掷到地上时,红红大叫:‚别伤了孩子!‛看到这里时,几乎全场的观众都笑了,可是经纪人要伤的是孩子吗?还有,编剧和导演在剧中开设‚恋爱训练营‛,导师在训练课上领着学员们口若悬河地练习,可是,真正地爱情可以通过训练而获得吗?还是导演真正地目的旨在告诉观众,爱情,可遇而不可求? 《恋爱的犀牛》在舞台布置上是极其简约的,剧中采用大量的蓝色灯光。在服装上,大多数时候,通过白色的长裙来衬托出明明的纯洁。
真的爱情是人们永远的追求和向往,而《恋爱的犀牛》以华丽的歌曲,富有诗性的独白,匠心独具的情节设计准确地向大家呈现一段没有结果没有成功的爱情,该剧因为以娴熟的艺术手段触摸到了人性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在给导演孟京辉带来肯定和美誉的同时,成为中国先锋实验戏剧舞台上一座异军突起的高峰。参考文献:
[1]《从恋爱的犀牛看当下小剧场戏剧的发展》谢菊 《大观周刊》2013年第9期 页数122页
[2][4]《青春的尖利与伤痛》刘溢敏《文艺生活》2012年第4期 页数 121页
[3]《论恋爱的犀牛中的感伤色彩和批判意识》张永宏《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
[5]《舞台梦寻者的探险与迷失》溯石《艺术研究》2000年03期
[6]《从马雅科夫斯基到孟京辉》刘杰海 赵岚《电影评介》2008年第24期
第五篇:“犀牛”们的狂乱悲歌 ——观《恋爱的犀牛》话剧有感
“犀牛”们的狂乱悲歌
——观《恋爱的犀牛》话剧有感
《恋爱的犀牛》是1999年由著名先锋派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他的妻子廖一梅编剧的“先锋戏剧”,这是他们夫妻档的“第一个孩子”。1999年夏天,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小剧场演出了40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2003年《恋爱的犀牛》首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5场,新版男女主角成为了青年爱情偶像的代名词,“非典”过后又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连演33场,再次带动了小剧场戏剧的繁荣局面; 2004年以大剧场版被搬上了舞台。该经典戏剧不仅在来来往往地人流中得到热烈响应,而且还进入了大学校园,而且还进入了大学校园,成为了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2008年它饱含新锐的视觉空间,沉淀内敛的文学魅力,不同以往的表演理念重归舞台,可能当年的先锋小剧场戏剧谈不上先锋了,但它依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恋爱的犀牛》的主线是两个“个性偏执者”的爱情故事。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了女邻居明明,但明明深爱着陈飞,而陈飞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马路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获得明明的感情,在绝望中,他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并在她的面前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黑犀牛,挖出犀牛心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人,结成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而正如剧中台词所说“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以更广阔的自身发展的空间,倡导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追求,但同样也给人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和社会需要的不可调和性日益凸显,而这一矛盾也成为该剧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剧中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
一,“偏执者”——马路和明明;坚持自我意识,拒绝向现实和社会妥协,执着于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
二,“社会化”的人,如牙刷,黑子,大仙,红红,莉莉,主持人,恋爱教授等。与前者相反,他们在适应着社会需要,以这种适应为生存的手段和生活的目的,成为社会的机器。
由于个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分裂,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离感。第十二场的“二十世纪百大新闻评选”,罗列了一长串二十世纪的重要事件,穿插在马路和明明的情感纠葛中,造成一种荒诞感,表现了历史和社会与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脱节。剧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舞台的背景 “大钟”,作为一个完全人为的,社会化的产物,和“二十世纪百大新闻”一样,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并无本质意义上的改变,即便马路因大钟彩票而飞来横财,也仍无法扭转其命运的悲剧性。相比马路毫不关心的态度,大钟的制造者们在钟上刻名字,对大钟热情赞美并赋予其崇高意义的行为多少显得有些滑稽。而恰恰是漠不关心的马路获得了制造大钟的最大利益——五百万奖金,这或许是对那些关注社会并赋予某些社会行为过多的意义的“入世”姿态的一种讽刺。
除了对人和社会这一对关系的阐述之外,《恋爱的犀牛》还表现了人生的戏剧性,荒诞感和绝望感。马路和明明的遭遇中,有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即: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无法获求,不想要的东西却于无意间得到。马路无意中获得许多人渴求的五百万大奖,但他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明明的感情;明明轻易地获得了马路的感情和肉体,但却无法得到陈飞的真心。对于马路和明明这两个“栽花者”来说,“柳”是毫无意义的,而“花”却永远无法获求。这种“易得”和“不可求”的对照,形成一种绝望感和宿命意味。
社会对人的异化和隔离,使得灵魂守望者们退守个体的心灵空间,自我封闭,固执地追逐自己设想中的“幸福”,成为人群中的“犀牛”;而自我追求的难以实现及对追求目标的盲目和误解,更使“犀牛”们走向极端和疯狂。
本剧的结尾,马路开枪杀死犀牛,所有人冲进犀牛馆,明明突然唱起歌来,话剧在警报声和众人的歌声中结束,象征着人与社会的矛盾的不可解决和人生终极命题的无法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爱的犀牛》是“犀牛”们的狂乱悲歌,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声哀叹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孟京辉的话剧,里面有不少很精练或者很先锋的台词,它没有很曲折激烈的情节变化,不像传统话剧中把情节的变化浓缩在一个时间一个舞台上,就像天才的《雷雨》那样。它更多的是表现一个横断面,展示一个状态,或者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这样要出来并且不枯燥,就需要台词的精练有趣,就需要各种插科打诨。不得不说,这幕剧整个下来,一个人如果看进去了,是会经历很多情绪的变化的,里面有明明之歌那样心酸的段落,也有不少出来活跃气氛的符号式的人物,整个看下来都不会累。
我非常喜欢《恋爱的犀牛》中,那些独具韵味的意识流台词,我想可能这也是先锋派的台词艺术的一个文学特征吧,“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很好的表达了主人公的不同时间,空间,社会属性下的情感变化,着重表现人的意识领域。剧中马路的大段独白便是其表现形式。
《恋爱的犀牛》中,运用的大量的: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都充分的吻合了该剧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
还让我对这部话剧倾心不已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荒诞性 比如说恋爱补习班的那几幕,非常的有意思,诙谐调皮地表现出了对现实或者某种状态的影射和讽刺,还有四处乱窜的推销员“牙刷”被执着、倔强的马路逼问到被急哭了,以及剧中的黑子,为了让马路从思恋明明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想到要红红来吸引他的注意力,结果马路依旧深爱明明,而红红却发疯似的爱上了马路的情节,都是很荒诞的。
正是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情节,不可接受的对白,突出了该剧的主题,即没有偏执就没有新的创举,就没有新的境界,就没有你想也想不到的新的开始。台词是话剧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大量的对白,旁白,独白,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恋爱的犀牛》一剧上映已余十年,今天看来,依旧那么贴近生活,贴近许多年轻人的心声。演员可以更换,舞台布置也可以推陈出新,灯光,音效等一些细微的舞台元素也是在不断变化。惟独台词是不变的,可见文本的力度和厚度才是决定一部话剧的主要因素。初看《恋爱的犀牛》,很多细节值得再次观摩,体会。就自己的理解,作了上述陈述。另有一点收获,便是更坚定了我对文学功底直接作用于艺术创作的观点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