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才就是孩子美文
二战期间,有一个美国人正在给他的小女儿拍照,小女儿问父亲他们为什么必须等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照片。这个问题有些天真奇怪,但它却引起了父亲的兴趣。
小女孩的父亲名叫埃德文·H·兰德,是个发明家,他对照相机已经做了改进。女儿直率的问题让他开始认真考虑。他是这样思考的:如果一位顾客买了一条裤子,一辆车,或者其他的商品,他当然希望买到商品后立刻就能用。那么照相机为什么就不一样呢?能否在一个很小的封闭空间内用几秒钟洗出相片呢?而不必在专业的暗房里花费数小时的时间。兰德在科学界的朋友都认为兰德的计划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但在女儿问到这个天真问题的六个月后,兰德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1948年11月26日,第一架60秒拍立得照相机在波士顿上市销售。商店刚一开张,顾客便蜂拥而至,希望买到一架这样的照相机。
小女孩天真的问题最终成就了拍立得照相机的诞生。也许,离真理最近的,是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并没有偏见和事先预定的概念,所以他们能够从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在理智的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中发现可能性。实际上,天才通常被认为是“重返童年”,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偏见的影子。
第二篇:天才的口气美文
我平日爱收集一些狂人狂语,读起来有一种快感,就仿佛是吹出硕大泡泡糖的小孩,觉得世界尽在自己掌握中了。
据粱实秋回忆,那时梁启超去大学演讲,开场白往往是两句话,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然后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真是见过谦虚的,但没见过这么谦虚的。
章太炎素有“章疯子”之称。一次他上街买书,回去时叫了一辆三轮车,但却始终说不出自己的住所在哪里,想必是忘了。于是只好告诉车夫:“我是章太炎,人称章疯子,上海人个个都知道我的住所,你难道不知道吗?”车夫摇摇头,只得把他拉回原处。
相形之下,毕加索的运气永远是那么好。1927年的一天,毕加索在巴黎地铁站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天蓝色眼睛、浅黄色头发的女学生,他上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肆无忌惮地说:“我是毕加索,我和你将在一起做一番伟大的事业。”经过6个月的交往,少女终于向毕加索投降了。
叔本华一向以狂著称,但最不买账的就是他的母亲。其母倒也不是凡角,而是19世纪末期德国文坛十分走红的女作家,地位大约与今天的池莉相当。她从来就不相信儿子会成为名人,主要是因为她不相信一家会出两个天才。
两个人最终彻底决裂,叔本华愤而搬出了母亲的家,临走前他对母亲说道:“你在历史上将因我而被人记住。”狂语后来果真变成现实。
叔本华的弟子尼采继承了老师的这种狂劲,在论证“上帝死了”时,尼采说:“世界上没有上帝,如果有,我无法忍受不成为上帝。”狂中带有几分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味道。
至于莫扎特,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天才,他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因此骄傲成了他天性中极强烈的情绪,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浑身上下都是骄傲”。莫扎特喜欢收集人家恭维他的话,详详细细地在给别人的信里报告。这不免显得有几分孩子气,大概他至死还是未长大的神童。
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说:“高尼兹亲王对大公爵提起我的时候,说这样的人世界上一百年只能出现一个。”
其实,照今天的标准来看,他的自我评价实在过于谦虚,一百年太短,如果要加一个期限,我想是一万年。
说到莫扎特,不能不提另一个大音乐家威尔第。威尔第年轻时十分狂放,所有前辈都不在话下,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才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他曾有如下一番妙论:“二十岁时,我只说我:三十岁时,我改说我和莫扎特;四十岁时,我说莫扎特和我;而五十岁以后我只说莫扎特了。”
这实际上也反映了许多年少狂人的共同心态,年轻时常发狂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看客;年长出名之后,反倒诚惶诚恐起来,有了一点历史的与宇宙的眼光,觉得在浩瀚的历史和广袤的宇宙中,个人永远只是一个“虎克的小点”,如何给自己在人类精神创造史上一个恰当的定位,是难上加难的,当然就不免陷入无边的困惑之中。
就连著名的狂人叔本华也不例外,一日,他在花园里凝视着花朵发呆,园丁走过来问他:“你是谁呀,干吗待在这里?”叔本华回答:“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不胜感激。”
第三篇:天才的歧路美文
不滥用聪明,正是聪明的表现
他叫杨鹏,河南农村人。他从小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无奈家中贫穷,他初中毕业就跟着村里的人一起去北京打工了。那年,他才16岁。
在北京,他在一家“窗帘大世界”里做了一名安装工,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勉强维持生计。不过他踏实工作,刻苦学习,不到半年时间他就通过细心观察基本上弄清了窗帘的档次与价格。因为他兢兢业业,长期琢磨,闭上眼睛只要伸手摸摸,就能知道布料的价格和质量好坏。老板称赞他是天才,月薪给他3000元。
如果他就这么做下去,凭借着对窗帘行业的了解,说不定几年后真能闯出一片天地,干出自己的事业。可正因为他对窗帘行业的熟悉,致使他走上了歧路。
工作中,他遇到了一位女孩,并喜欢上了她。但当他表白时却遭到了拒绝,她嘲讽他穷,别指望和她谈恋爱。他受刺激便萌发了挣大钱的念头。可没本钱怎么办?于是,他想到了偷。
他是聪明的,缘于对窗帘的了解,他看一眼就知道窗帘的好坏,因此他常在一些小区里转悠,观察各家的窗帘。现在的人,一般都不爱显富,即使再有钱表面上也看不出来,但他却能从窗帘上觉察到,因为再吝啬的人也会把家收拾漂亮一点。就这样,他专去那些窗帘优质的家庭盗窃,果然收获颇丰,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盗得现金和物品150余万元。
但事情总会败露的,警方最终侦破了这些案件。他们都十分震惊:他真是天才,竟然从不为人知的窗帘入手,能够辨别出哪些人家富有。
可是,纵然是天才,走上歧路,等待他的也是法律的严惩。
与这个“窗帘天才”相比,下面这位人物毫不逊色,他的计算机水平绝对是一流的,就连他的班主任老师都说,他是一个电脑天才。然而,他最终也走上了歧路。
他叫唐晓星,今年刚20岁,北京郊区通县人,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专,学习计算机电子信息专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以惊人的学习能力震惊了他的计算机老师。他与老师比赛组装计算机程序,结果老师失败了。
如果他能安心学习、工作,或许也能在计算机领域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他却选择做了一名,运用他高超的网络技术从网上破解银行储户的密码,进行盗窃、诈骗。没人能想到,他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网上盗窃、诈骗上千万元,最终以“金融诈骗罪”被判处17年徒刑。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他们非常聪明,在某一个领域里,都相当有才,甚至是天才。如果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好好地工作,一定可以过上好生活。但他们却因为忍受不了金钱的诱惑,把智慧用在了歪门邪道上,结果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触犯了法律。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做人要走正路,这是我们要铭记的。否则,你再聪明,再有才,一旦误入歧途,等待你的将是黑暗的人生。
第四篇:放对地方就是天才
每日名言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他能对失败像和胜利一样心怀感激时,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一。
每日自励
我保持乐观的心情。
每日短文:放对地方就是天才
何谓天才,就是放对地方的人才;反过来说,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错地方的人才。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丛林,既无食物,也无水喝,那么你一定会把这位土着视作天才,因为他懂得各种求生技巧;相反地,如果把这位土著带到办公室,教他使用计算机,那么情况将会完全不同,你可能会认为他是白痴。
有些科学家连音阶都抓不准,有些画家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他们「把自己放对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大导演史蒂芬史匹柏,他因为高中成绩非常差,没有任何电影科系愿意让他入学。相反的,他走进电影工作室认真学到了他所需的技能。今天,他不但制作了许多评价极高的影片,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导演。
画家毕加索,刚出道时原本想当诗人,结果他的诗被极具鉴识能力的丝泰茵夫人评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转意,重拾起画笔。幸好有这位贵妇的提醒,否则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画家了吗?
其实,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属的地方适不适合而已。如美味的汤汁滴到衬衫上即变成骯脏,床第间的私密用语到了街上即成脏话,这是不是很令人玩味呢?
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来就变得呕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营养。即便是骯脏污秽的垃圾,只要埋在土里,也能滋养大地,开出美丽的花朵,再长出带给我们健康的食物。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是没用或卑贱的。任何人物,只要放对了地方,都会成为有用的可造之材。希望你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人生的舞台。
每日一诗:什么是佛
孩子问爸爸
什么是佛
父亲说:
佛就是你的胳肢窝
孩子就去抓
抓出了笑声
每日书摘:40000美元的学费
在黑暗的二月的早晨,肯·巴塔菲德拖着疲备的脚步走在第二大街上,他意志消沉,完全绝望,可以说再也想象不出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了。
他刚在店里吃了吐司加咖啡的简单早餐,现在口袋只剩下七张脏兮兮的一元钞票。他昨天晚上是在流浪汉的收容所里度过的。
可是有一件事情帮助了他,那是他在经济状况还好的时候买的一套相当不错的西装,使他看起来还很整洁。
他堕落得非常快。父亲留给了他约40000美元的遗产。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巨款,开始是去豪华俱乐部,最后是到小酒馆,直至把钱花光。
“我完全绝望了。”他对人说。
“你应该去见诺曼·文森特·皮尔。”有人向他这样建议。
“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那个人对我有什么用?”
“他一定会使你产生和过去不同的想法。总之,你最好去见见他。”
就这样,那个冬天的早晨他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里。
“请你什么也不要隐满,把一切都说出来。”我说。
他简单明了地说明了自己的过去,最后说:“我没有用。是个彻底的落伍者,完全的失败者。”他是这样彻底看不起自己。
他虽然说自己完全没有用,但他说话时并不沉闷和重复,能够把握要领,言谈非常简洁。这证明他能有条理地思考并适当地表达出来。
“你说我聪明是什么意思?”
我向他说明很欣赏他那种有条理的说话方式。
“你很聪明。聪明的人如果真想从哪里摆脱出来,又能谦虚接受别人的建议,他就一定能脱离任何困境。”
“没有人说过我聪明。”他说。
“可是现在我不是说了吗?”
他拿出7张脏兮兮的1元钞票,一张一张地摆在桌子上,沉重地说:“这就是我的全部财产。”
“你以为我会流泪吗?我毫不觉得惊讶。你拥有比这7美元还要多的东西,例如我们现在谈论的你的头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你还年轻。你挺身站直的话,是很有风采的。听说你大学毕业的成绩是优等。为什么要说这7美元是你的全部财产呢?”
我们谈论的都是他不好的一面,所以我转过话题说:“现在谈谈你的好的一面。”不久之后,他似乎对自己逐渐产生了好感,因为他开始谈起了过去。
他未婚,在酗酒之前原是某家公司的副经理。酗酒使他失去了极有前途的工作,从此他就迅速堕落了。现在他才真正体会到,他已有了设法改变自己的念头。
他领悟到首先要放弃消极的思想,也就是要赶快抛弃那种不怀希望的态度,这种态度伤害了自己,应该从寻找对自己有益的因素开始。
“我为什么会蠢到把父亲节俭省下来的40000美元浪费掉呢?”他问。
“再聪明的人也会做傻事。你的优点之一,就是能聪明地领悟自己过去的愚蠢。你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学会了用钱的方法。将来当你获得比失去的遗产还要多的财富时,一定会聪明而谨慎地使用。你要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是的,我也这样想。但还是很后悔不该做那样的傻事。”他说。
神奇的改变——“下次要怎样”
我认为世界上最无聊的就是这句“如果怎样”,我把史麦利·布朗顿博士告诉我的事说给他听。
布朗顿博士说许多病人身心都有疾病。那是因为他们经常说“如果不做那件事”或“如果那样做的话”这类后悔的话语。
如果病人不再后悔地说“如果怎样”,而能有“下一次要怎样”的想法,就能恢复身心的健康。
他虽然有消极的想法,但还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积极思考上。由于与生俱来的开朗性格,使他能听从“创造成功的生活方式,现在开始也不嫌晚”的建议,不再注意那7张根本不值得依赖的1元钞票。
我没有忘记刚好有许多慈善家,交给我一笔基金,要我负责用以帮助贫困者。
我对他说:“肯,不要再想失败的事了。现在立刻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首先要每天至少念30遍下列五条肯定的话语作为重新起步。现在你最需要的就是强化‘积极思维’。效果显现之后再把次数减少,不过现在先把这五条每天念30遍吧。
我现在开始重生。
我每天向上走。
我确实走向成功之路。
我现在正要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上帝在每天引导和帮助我。
“肯,我想对你做一点投资,你到YMCA借一个房间。今天要从这里开始,一边说‘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有我的工作’,一边走出去。要这样相信。要很清楚地想象那种情形。然后去得到那个工作,比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做得更好。”
他很快就在城西的一家小餐厅找到负责柜台的服务生工作。他全力以赴,工作得很认真。
那天到我这里来时他已经绝望了,正处于心情最恶劣的状态,前面也说过,再没有比这更坏的了,所以反而是最好的出发点。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向上走。
他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变,绝口不提绝望的话语,只接受希望、信仰、积极思考的话语。
结果,他克服了酒精中毒,慢慢从柜台服务生升任经理,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他放弃了有害无益的“如果怎样”的话语,不断使用“下一次要怎样”的话语。
想法可以使任何人都能获得像肯·巴塔菲德那样的幸福,当然肯很快还清了债务,那7张1元的钞票,他留下一张镶在镜框里,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第五篇:天才缘何跌落凡间美文
1979年,英国的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访华。来到上海后,中方特意安排了一批学琴的孩子为他演奏,希望大师能够指点一二。梅纽因欣然应允,笑眯眯地闭目聆听,当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拉动琴弦时,他突然跟前一亮,兴奋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小孩紧张地回答:“我叫金力,今年10岁。”梅纽因不吝溢美之辞地对陪同人员说:“我喜欢他纯朴自然的演奏,他的音乐是从内心流出来的。”
金力的命运就此改变。梅纽因回国时带上了金力,他要亲自栽培这名音乐神童。此事在当时的中国引起极大轰动,人们都预言,金力天赋异禀,加上大师悉心培养,前途不可限量。就这样,金力开始了梦幻般的音乐之旅。他先是就读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两年后即与钢琴大师帕逊合作,录制首张小提琴独奏曲专辑。15岁那年,金力应邀在法国尼斯艺术节举办首场个人独奏音乐会。16岁那年,登上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与伦敦皇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此后,他又与梅纽因在联合国大厅同台演奏了一场全球转播的音乐会,《纽约新闻报》评价当时的盛况说:“暴风雨般的掌声几乎冲破了音乐大厅。”
以金力当年的发展势头,今天应该成长为享誉国际的小提琴家才是。然而,当他的晚辈李云迪、郎朗相继崛起后,他却莫名地销声匿迹了。如今,他已经结婚生子,定居新加坡,是新加坡交响乐团的普通一员,过着平凡的生活。从赫赫有名的天才神童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乐手,金力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在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呢?
从梅纽因音乐学校学成后,金力带着满身的光环回到国内。或许他已经习惯了国外崇尚个性的教学方式,当国内老师对他的演奏细节严抓细抠时。他很不适应,质疑地问:“非要这样吗?梅纽因先生一直鼓励我自由发挥。”老师向他解释:“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所长,但你现在应该适应我们的做法。”他嘴上不再说什么。心里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有过那么辉煌的履历,根本没必要再抠什么细节。金力更加抵触的是文化课学习,历史、科学等知识令他头疼,他曾费解地问老师:“我作为一个小提琴手,学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干吗?”老师说:“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一个音乐家必备的素质,如果只注重专业技能,只会成为一个演奏机器。”他轻蔑地一笑,他只相信自己日臻完美的演奏技巧。多年以后,金力回顾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说:“适应能力差。不注重全面教育,窒息了我的发展空间。”
金力的音乐天才与不俗经历还是让他轻易获得了很多机会。一次,国际上举办小提琴比赛,领导首先想到了他,派他去参加。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良机,但金力却并不珍惜。他太自信了,一个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过的人,一个与梅纽因同台合作过的人,怎么会看重这样的“小场面”。比赛日益临近,他不仅不刻苦练琴,反而优哉游哉,仿佛胜券在握。这次比赛成为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折。因为主观不重视,又疏于练习,他发挥得很不好,结果一个奖也没拿到,空手而归,让无数满怀期望的人大跌眼镜。金力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深感愧对梅纽因,一度见到小提琴就害怕。终于,他极度自信的外表下包裹的自卑日益凸显,亲友劝他:“一次失败说明不了什么,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他情绪低落地说:“不,是我能力不行,或许我根本不是学琴的料。”从此,他用更多的时间自怨自艾,极少练琴。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挫折,却让他长久地一蹶不振,身边的朋友都议论说:“性格将成为金力音乐发展的最大阻碍。”
梅纽因不愿看着自己的爱徒就此沉沦,不断来信鼓励,金力对恩师的依赖也越发加剧。20岁那年,在梅纽因的极力帮助下,金力再次被保送出国,到美国印第安纳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小提琴家京戈。梅纽因阅人无数,深知金力性格上的巨大缺陷,经常鼓励他:“打开自己的胸怀,去接触音乐以外的世界。”金力从印第安纳音乐学院毕业后,梅纽因又煞费苦心地为他谋划出路。他语重心长地对金力说:“你目前还不适合当独奏家,先去乐团工作吧,一边做音乐,一边学习做人处世。”
虽说金力对梅纽因敬仰有加,但这一次却无法理解老师的好意,他固执地说:“不,我希望独自绽放在舞台上,而不是淹没在一群人中。”他拒绝了梅纽因为其安排的乐团工作,留在英国苦苦等待扬名立万的机会。金力认为,以自己无懈可击的演奏技巧,加上梅纽因这座“靠山”,迟早会重现昔日光采。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梅纽因可以提携一个神童,却不能捧红一个大师。1999年,梅纽因溘然长逝,金力最后的梦也随之破灭,万念俱灰地回到广州。随着时光的流逝,他身上残存的星光也渐渐黯淡,性格变得更加内向,整日沉默寡言,人们都说他:琴哑了,人也哑了。几经辗转,金力最终来到新加坡。只是,在新加坡交响乐团最后一排的某个座位上,有谁还记得当年那个风光无限的天才神童呢?
如今的金力,回首往事,已能坦然面对。关于成长,他有着三点切身的体会:
一、刻苦用功。即使是天才,也只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要出成绩关键要下苦功。
二、全面教育。无论是音乐或其他专业,全面的知识,特别是文学知识、历史知识都是思想之能源。
三、学会做人处世。人是活在社会中的人,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开心胸去融入社会,比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