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0:3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

第一篇: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

一、研究的意义

社会课是集中培养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社会课于1916年在美国正式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社会课是一门与语文、数学相并列的核心课程。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课程计划将社会课正式列入其中。由于社会课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从总 体上来看,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社会课教学的教师,都缺乏对社会课基本性质和功能的认识。由于受传 统的知识教育观的束缚和长期的讲授式教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遵守教科书中知识点的讲授,对于社会 课教科书所呈现的新的内容结构和所需要的教学活动还不能适应。多数教师不知应当如何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和 展开教学活动,也很少考虑利用“活生生的现实”去充实和完善教科书内容。首次编写的社会课教科书内容在 体现社会课的综合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局限性,这些也给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研究和解决 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探讨。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社会课的教学实验研究的目标:站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立场上,依据国家颁布 的社会课教学大纲,确立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其中包括 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认 识和社会情感的统一协调发展。

实验的具体操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构建整体性的学生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我们参照教育评价目标分类的方法,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具体划分为:

(1)情感、态度目标

观察身边社会现象的兴趣和关心社会事物的态度。

尊重各行各业工作价值和劳动的态度。

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热爱祖国国土、文化,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主动探求知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2)技能、能力目标

初步的判断和思考具体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

初步的参与、合作、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

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

选用适当形式(图画、表、数字、文字、言语等)表现身边社会事物、现象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认知目标

掌握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法律常识。

初步认识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作价值。

初步的环境常识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初步的地理、历史常识。

2.充实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征的学习内容

社会课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跨学科和以专题构建的单元内容两方面。因此,我们拟通过专题设计的方式,对现有的内容加以充实和完善,体现和突出综合性的特点。

社会课学习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性。要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和具体事实出发去理解、认识社会,而 不是脱离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从抽象的理论和观念出发去认识社会。尽管社会课教科书已在贴近学生的生 活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大,因而教科书在呈现具体和现实性的问题上不可避 免地受到约束,它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可能适宜于各个地区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加以 必要的补充和改造。其中包括收集和利用现有的图书、音像资料;以单元内容为主题,收集和整理区域性人文、地理、历史等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单元内容。

3.构建以学生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构成社会课学习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为: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 着重探讨它们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可以有:公共交通、野营生活、购物、乘车(船)、下乡劳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 活动以及人际交流体验,如与老人或幼儿园小朋友交谈,与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同学交谈等。它们不限于在教室 中进行,而更多的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

“模拟体验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或情境的模拟活动,模拟体验活动可以有:人物模拟活动,如模 仿父母工作或照顾家人生活,模仿售货员、售票员、司机、老师、医生、护士、法官等工作情形;场景模拟活 动,如遇到危险时(失火、煤气、交通事故)、遇到特殊情况时(拾物—失物,救人—被救)等。

体验学习拓宽了学生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对于学生来说,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 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 原动力。

(2)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通过具体的探讨,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其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活动。

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种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常常伴随着失败,因此从一定 意义上说,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经受和体验失败本身就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与探索科学问题不同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最终可能没有标准的或唯一的答案,但它可以引发学生对于 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形成某种技能是探索学习活动的一方面意义,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去思考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础。

(3)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是从社会事实和问题出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 的过程中,学会综合的、关联的、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 活的行为方式,同时形成评判社会问题,评判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

解决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来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问题、查寻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活动过程进行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 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认识和方法的非唯一性是社会学习的固有特征。

为使上述各种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我们将以小组协同、合作学习作为社会课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与班 级讲授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a)小组学习可以给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 现和发言的机会。

b)小组学习可以较好地开展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学会从多种角度认识和思考 问题,了解多种学习方法和信息渠道,并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

c)小组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对自身的学习有一种参与感、责任感。

4.构建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指导

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态度、言语指导和行为指导体现出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 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社会课的学习,就要求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和表现机会,特别应 当给予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佳或内向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 机会。给予每一个儿童以同样的关注是使其获得自信、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条件。

(2)尊重个性的原则。

由于社会课学习活动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的体验、经历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所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当认识到,学生个体在思考上的不一致 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尝试错误,苛求认识一步到位往往使学生陷于对书本 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形成真正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原则

无论是在探讨思路、方法选择或是具体操作中,都尽可能地不提供“标准件”,给予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 利,以此改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依赖性和盲从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4)关注过程的原则

在社会课指导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 度和行为方式所具有的意义。要作到有效指导,就必须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兴趣和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 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5)强调多边互动的原则

教室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流的主要条件,为使学生间的交流能够在一种更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教师要探讨通过改变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来改变交流者之间的接近度和关注度,进而促进学生参与交流、扩大 交流。

5.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社会课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必然呈现出多样 性。知识的掌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思考能力、情感态度等 的发展则为更重要的目标。前者可以直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有形成果;而后者一般只能通 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展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无形成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成果都 显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都应当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确定以下评价原则:

(1)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 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因此,作为社会课学习的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记忆程度如何不是评价的重 点,而学生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了学习,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合作态度和方式,是否学会了基本的自我约束和管 理方法等等,才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的涵义。

(2)评价的多样性原则

社会课教学的特点在于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 的兴趣和关心不同,探求的角度、方式不同,因而所获得的答案和学习结果也必然具有多样性。对于多样性的 学习结果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则限定了学习活动和思维发展,显然是不适宜的。同时,学生获 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而更多的是情感的体验、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具有个性的社会思考能力的形 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这一类属于发展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的内容,采用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也是不适 宜的。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对于有些成果,如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的范围、科学性,运用知识说明解释问题、观点的恰当 性,操作水平等,可以采用相对等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但对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在学习中建立的 自信心,激发的探求欲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意识、水平的提高,查阅、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将主要采用 观察、记录、特征描述、教学过程分析等定性评价的方式。

(3)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观强调,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选拔和鉴定,而在于通过评价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有助于 调节教学的信息,同时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进行社会课教学评价的基本立场。

长期以来学生学科学习成就评价,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的方式,它们都是依据于某种外在标 准的评价,是一种横向的比较和评价。尽管它们都有其科学和合理的一面,但由于忽视了每一个学生自身原有 的基础和个性心理特征,因而往往只有少部分人能够通过肯定的评价获得成就感。相当多的学生却只能承受由 评价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少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体验成就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了使评价能够真正 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其能够发挥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获得自我肯定的功能,我们主张,社会 课学习评价必须依据学生个人的基础和特征进行,即:较少横向比较而以个人进步程度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只 要学生付出了努力,在原有起点上有所发展获得进步,哪怕其水平是较低的,其幅度是微不足道的,就应当得 到积极的鼓励和强化。教师不仅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变化,而且要引导学生评价、认识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 快乐。

第二篇:“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心得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教育是与美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美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说,“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做好学校美育工作呢?在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教育是主渠道,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认为,小学艺术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素质,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培训教育。但是,小学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艺术素质?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小学艺术教育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我们在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中,应该给予回答和解决。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得于我们对小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促进小学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假设

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是由艺术兴趣、艺术基础知识技能、初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如果遵循小学艺术教育基本原则,抓好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并与艺术活动课和校内外艺术活动等途径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研究小学生艺术素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确定小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标准。

2、探索提高小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确定了反映小学生艺术素质水平的基本构成因素

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艺术教育是培养“会什么”的技巧人,还是培养热爱艺术、欣赏艺术、表现艺术的审美人,从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重心应该是后者,如果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艺术特长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那也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教育为沉重的代价。小学艺术教育应该体现儿童艺术素质的基本内容。

1、艺术兴趣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直观性很强,因此儿童大多都能对艺术产生兴趣。就普通艺术教育而言,只有把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的基础上,前者才有价值和可能。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地,兴趣也是确保艺术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当学生离开学校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兴趣都能陪伴他的一生;而技能对那些不从事艺术职业的人来说却随时都有可能被丢掉。可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艺术素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2、艺术知识

知识的积累是由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艺术知识则使人通过视觉、听觉等,更快地获得理性知识。小学生年龄小,虽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她们获取的艺术知识主要来自于学校,这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分解到小学艺术各学科教学中,体现各门类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特征。如果教师将这些知识寓教于乐,学生便能较好地掌握,为艺术欣赏和创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3、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的水平如只停留在对线条、造型、色彩、音律的直观感受上,只停留在“象不象”的感受上,那么,他们的艺术素质是不高的。能进行初步的艺术欣赏是儿童重要的艺术素质组成。艺术教育中,还要超越感知,要凭借情感和认识的力量,调动心理上的联想、想象、移情等活动,深入艺术对象的内部,达到一种新的体验和感受。

4、艺术创造能力

在当前提倡“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素质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我们把艺术创造作为儿童的基本艺术素质,艺术创造是以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对小学生来讲,艺术创造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和摹仿的基本技能。

如美术活动课《水族箱的制作》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海底生物的丰富,了解到海洋生物的形是千姿百态的,有菱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梭形;海洋生物的色是五彩斑斓的,有蓝色、黄色、红色、还有透明的;海底鱼类的花纹是千变万化的,有由点状组成的、有由线状组成的、有由块状组成的等,这是孩子们对美术知识中基本形和色的认识,海底世界是孩子们兴趣浓厚的主题,特别是游动的形形色色的鱼类,种类丰富的海植物,以及水族箱这一特殊的手工装饰都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向往。

(二)确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规律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桥梁,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理论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一般的课堂教学原则相比较,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原则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认为,在艺术教育的课内和课外,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启发性原则、形象的感染性原则、情感的体验性原则。

(1)思想的启发性原则

艺术美具有永恒的魅力,是美的最完善、最理想的体现,它所负载的思想、观念、伦理、精神、情感都具有教育意义。“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能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这种“最高级的东西”正是我们教育、影响儿童的精髓。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向儿童展现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启发他们对艺术内容的理解,加深他们对艺术内容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启发性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和象征意义。如在小学美术课上,学习有关动物的画法,教师就出示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借助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感受到那刚劲奔放的笔触,粗犷有力的线条,奋蹄欲飞的形态,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气势,同时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正是41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表达了作者抗日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在艺术教育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有“思想启发”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这种“思想”信息的增多,也能反映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2)形象的感染性原则

形象的感染性是艺术美的重要特点,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必须“寓教于乐”,通过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陶冶,得到享受,离开了美的形象也就无所谓艺术教育。为了使学生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我们就应运用艺术美的形象,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艺术美的规则和显现方式。如小学音乐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就通过蒙族音乐的旋律、通过其音乐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儿童感受到了草原、羊群、风暴、博斗等形象,使儿童感受到英雄小姐妹的乐观、勇敢、坚强的性格,进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3)情感的体验性原则

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点,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在情感上产生兴趣、产生共鸣,不仅要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还要悦神悦情,使感知、感受、感动三者统一,使悦形、会心、畅神三者统一,因为“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

情感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们的情感,一方面是一种本能,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的培养,特别具有社会性质的情感,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如使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平时人们的情感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艺术教育中,学校和班级就要创设优美的艺术环境和氛围,做到以境育情,影响和熏陶儿童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我们从艺术美的角度,搞好校园雕塑、园林绿化、壁画绘制、橱窗布置、景点设计、教室美化等一系列的活动工作,使学生赏心悦目,养性怡情。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勤奋素质“研究

四年级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小学生勤奋素质“研究

一、小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界定

“勤奋”即勤恳,勤勉.主动积极的心理因素.“奋”是奋发、崛起的意思,是种执着和坚韧。“勤奋”对于这个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那更是一种生存成才的素养、强国兴邦的素养。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发挥教师专业性的指导、引领和促进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关注学生“勤奋”素养的激发、培养和训练,从而养成习惯,最后形成品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具有勤奋素养为目标,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积极按照省、市相关指导意见,深入开展科学、有效、创新的中小学生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勤奋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

1、目标导向法

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子有努力方向。

2、独立活动法

让他自己克服困难去解决。当他战胜了困难,达到了目的,会显示出一种经过努力终于胜利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就随之增强。

3、克服障碍法

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有点小小的坡度。

4、自我控制法

应经常启发孩子加强自我控制。自我鼓励,自我禁止,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等都有是意志锻炼的好形式。比如,当孩子感到很难开始行动时,可让他自己数“一二三”,或自己给自己下命令:“大胆些!不要怕!再坚持一下!”等。

5、表扬法

赞扬、鼓励可以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遇到不慌、碰到困难能正确分析、想办法解决的抗挫折的情感意识。形成受益终生的勤奋品格和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了解本校四年级学生学习状况。

2、了解学生对各门科目的喜欢程度。

3、了解学生不做作业、不听讲、不思考、不主动学习的原因。

4、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6、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为自己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合理的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7、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

四、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能力的差异,把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学生勤奋刻苦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通过情景创设、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勤奋’的含义。

4、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选定了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12年3月—2012年7月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

查阅相关文献,前人关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素养的研究。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作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2.4~2012.5)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开展活动。

准备相应的材料,做好准备,开展各项活动,做好记录和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2.6~2012.7)

认真总结实施阶段的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学生层面:

1.勤奋素养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2.勤奋素养的培养和形成需要课内和课外的兼修互促。

3.勤奋素养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在具体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中产生。

4.勤奋素养的培养与形成需要在兴趣、爱好和赏识评价中促进。

5.勤奋素养的培养与形成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教师层面:

1、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锻炼了教师,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2、增进师生了解。

老师忙于工作,时常忽视学生的想法。但在活动中,教师会了解学生的很多情况,透过这些,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去了解他们,去教育他们。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

第一次尝试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学习。本学期繁杂的工作让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做教学研究工作。针对这一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多辛苦一些。合理规划时间,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斟酌对策,不断完善。

第四篇: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与用电能力的培养的实验与研究

《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与用电能力的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小学生用电安全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因此,学校用电安全与教育一直备受各级领导、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电范围不断扩大,生活中方方面面接触电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提高学生安全用电意识,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开展用电安全教育进育与小学生的用电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用电安全事故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杀手。据调查,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还有40万至50万左右的学生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的威胁,这些数据已引起了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和广光大教育工作者的焦虑和关切。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偏重于智力教育,只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首先应该有健全的体魄,才能在其他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用电安全教育和管理始终还停留在表面的应付状态。这样就势必造成学生用电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用电能力差,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健康以及身心发展。

我校是一所地处交通要道的一所区级小学,在校学生两千多名。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学校师生取暖全部是空调。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区政府花巨资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还有16个多功能室,用电的地方学生随处看见。再加之,我校学生人数多,校园面积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心理,其狂躁的心理也易引发用电安全事故;另外,学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许多家长进城后为了生活常年在为打工,不是一个人留在家就是让老人代为照顾,他们缺少安全用电知识和意识。因此,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并大力加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专家指出,通过用电安全教育,提高用电能力,80%的用电意外事故是可以有效避免的。而儿童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个最稚嫩、最易受伤害时期,同时儿童期又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和可塑时期。加强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必备的用电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职责。为此,我课题组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与用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力求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用电知识和使用能力,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影响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安全因素,总结和探讨适应我校学生用电安全教育和能力养成的方法和途径。

2.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将用电安全自护教育及用电能力培养融合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去,认真开展各种有关用电安全教育的教学活动,实现新《纲要》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用电安全知识,提高孩子们的用电安全能力,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3.有效地促进我校用电安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

4.提高家长对孩子用电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了解对小学生进行用电安教育和用电能力培养的方法、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维果茨基为代表的“建构论”和“合作建构论”提示我们:(1)学习引发儿童的发展,当儿童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活动并得到引导的前提下,学习就能实现引领儿童发展的目的。(2)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的。(3)儿童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就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合作建构自我保护能力的过程。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每一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也是不同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法律形式,在《保护法》中提出了“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做,能使孩子和家长共同提高法律意识,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为儿童一生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证。

小学生用电教育和用电能力的培养是家庭美满、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珍爱少年儿童生命的需要;是探究学校安全工作治本规律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用电安全教育的力度也大大增强,出台了许多政策,有关部门还编写了相应的书籍,如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国家中小学自我防范安全常识》、江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安全用电知识及自救》等,有一些学校已把用电教育引入课堂,如北京 25 中,采用以相互探讨、游戏的方式授课,力求通过一个学期的学校授课和情境训练,提高学生安全用电意识和能力。这些都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创设有用电安全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作,形成良好的用电安全教育氛围,使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2、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 授正确使用电器等相关的用电安全知识。

3、培养安全家用电器的技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研究目标。

五、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学校用电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构建小学用电安全教育模式,使小学用电安全系统化、科学化,使之更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2、实践目标:

①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有关用电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常见意外事件的种类、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②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安全用电技能和意外事件预防之道,学习意外事件处理方法。

③情感目标:具有用电安全意识,具备防范用电意外事件的常识和处理能力,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减少或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分析学校用电安全问题案例和理论研究。查阅心理学、用电安全知识,风险管理学等学科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小学生用电安全知识检查表》、《小学生用电能力评估表》、《小学生用电风险检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小学生用电风险检查表》是在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之后一一列出,采用“二择一”的方式,要求教师从“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中选择,最后将可能出现的用电风险汇总。

3.专家访谈法

对部分工作的优秀教师,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与成因的认识,对小学生用电安全管理和用电能力的培养的建议以及对小学用电安全问题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对访谈结果除了作详细记录外,并作内容分析。4.数理统计法

对于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l3.0和Excel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因素分析(EFA)、百分比统计和帕累托分析等。

5.行动研究法:

(1)通过宣传、学习、演练等方法,强化用电安全防范教育,让学生全面学习日常用电安全知识,熟练掌握各类应急避险、自护自救技能技巧,力促学生良好用电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2)通过家访,积极与家长交流沟通,家校共育,齐抓共管,确保学生用电安全。

6.案例研究法:针对校内外发生的各类用电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广大师生及家长吸取教训、总结得失,收获知识、警示行动,确保对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管理有效化。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完成课题的基本途径

1.加强领导,注重培训,构建安全教育的实施网络

在课题研究初期,加强对课题研究者队伍进行培训。利用各类讲座和网络指导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课题组教师了解初步用电安全教育,进行理论摘录,提高研究者的素养和知识储备,以便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用电安全措施方面有指导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本人研究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在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后,研究者及时的进行数据整理和反馈,掌握学生第一手的用电安全常识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

2.紧抓校内主阵地,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策略新途径(1)利用课堂的教育教学,在学校活动和学科教学中渗透用电安全教育,培养用电能力。

(2)开展小型多样的用电安全活动,让用电安全意识深植每个学生心中。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①、制订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②、对我校小学生用电安全常识与使用能力现状调查;进行课题立项申报。

2、实验研究阶段(2016年5月----2017年2月)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最有效的适用于提高小学生用电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与使用能力。在总结前一阶段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题实施过程和方案。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对实验的成果进行推广。

3、总结阶段(2017年3月)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①完成实验材料的分类整理。

②回顾整个课题实施阶段,写出结题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研”,大力进行课题研究,目前,我校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总结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确保了本课题的顺利研究。

(二)课题人员保证

本课题负责人王锋让,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具有本科学历,上进心强,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教学业绩突出,工作认真负责,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申黎红、张乃红、郑冬梅、刘艳玉四位老师,小学高级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还有年轻的李慧老师,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其中申黎红、郑冬梅、李慧都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一线班主任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有改革课堂教学实践的操作能力,勤奋好学,能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又能利用网络等先进的媒体获取信息,并且有分析和整理的能力,是本课题顺利完成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主力军。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规范了学校的安全管理

完善了学校的各项用电安全制度,界定用电安全监管范围,锁定用电安全教育对象,签订 “用电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建立了用电安全工作责任制度、用电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明确了班主任在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承担起校园用电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督查力度,建立用电安全检查档案,及时总结和改进用电安全工作;建立了用电安全工作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明确了校内用电安全防范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采取切实的用电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用电安全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减低了校园内的用电安全隐患。

2、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加强了教师自身的法制观念,要求教师多看法律刊物,吸取法律知识,加强法律观念。为了坚决杜绝各类用电事故的发生,在思想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用电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看到“用电安全无小事”,在工作上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教师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挂在嘴上,处处讲用电安全。

3、提高了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

用电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性教育。要杜绝事用电安全故发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时时刻刻牢记用电安全要素,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用电不安全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一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用电安全教育,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手抄报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了各方面的用电安全知识,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能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用电不安全因素,提醒自己身边的人注意安全。如我们学校西教学楼的电线线路都比较老化,用电负荷大,教室里都开空调就容易引发短路,所以要教育学生要及时观察线路情况,错开用电。通过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观看用电安全教育动漫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用电知识,提高安全用电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过去学校组织的各项用电安全教育,都是留于口头说服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手段。可是只注重理论的教育,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用电的方法,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一年多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培养学生的用电能力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活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正在打扫教室卫生,刘铭政负责擦玻璃,当擦到教室里的电灯开关边缘时,张雄剑同学你们连忙叫道:“不让湿抹布碰到电灯开关,避免触电”。这就是学生用电安全教育效果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5、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发生用电安全事故。我们能为学生考虑到的是很有限的,隐藏在孩子身边的用电不安全因素,我们不可能预料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为了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学会处理突发事故,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安全。通过一年多的用电安全教育,学生掌握了一些必备的用电安全技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逐渐增强。记得有一次正在上晚自习时,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们教室里的电路出现了故障,发出了点点火花。坐在电灯开关旁边的李兴皇同学连忙站起来,关上了电灯开关。从这件小事上,我们便能发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6、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加以学习应用,在研究中根据实际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教育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7、学校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小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用电安全教育过程之中。

1、加强法律、卫生常识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什么事情都希望能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快乐。因此,在他们身边隐藏着许多用电安全隐患,这是他们在玩耍时没有预料到的。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既要注意保护好孩子,又要教会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技能。如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家电使用方法,学校和生活中存在的用电隐患,处理方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用电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用电安全和用电能力。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

第五篇: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

一、实验目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极为关注的问题。而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更要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什么是数学能力?认知发展理论、心理计量学以及认知心理学都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并无统一定论。近代心理学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并具有一个复杂的结构。西方心理学家们认为一般智力因素、数因素和推理因素在数学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认为,对数学材料及其关系的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我们对数学能力结构的认识是以中央教科所在全国组织的小学生数学能力研究的理论为依据的。

中央教科所曾在1982至1989年组织全国九个地区,对小学1—6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了追踪测查与评价。研究认为: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形成和运用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能力。在数学能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对数量关系和其它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以及同种概括有直接关系的可逆思考和函数思考能力,同时也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感知和空间关系的想象能力。为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我们试图把全国对小学生测查与评价的研究结果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发挥一定效益,根据上述数学能力结构的几个方面,我们编制了系列训练题,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以期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正确途径,并给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二、实验材料和实验对象

实验材料:根据影响数学能力结构的几个因素,选编训练题。我们共选编了10套训练题,2套测验题。

实验对象:是范西路小学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验班由教务处随机指定(共70人,男37人,女33人),另两个班为对比班(分别为68人和69人)。

三、实验方法

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的,同时也是在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实验配合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具体是每星期训练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期中进行一次比较性的测验,后半学期改为每两周训练一次,期末进行一次比较性的测验。

四、实验结果

(一)期中进行的比较性测验的结果

实验班与对比班(1)期中成绩及差异

实验班与对比班(2)期中成绩及差异考验

经过5周的训练,实验班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比班。

(二)学期结束时进行的比较性测验的结果

实验班与对比班(1)期末成绩及差异考验

实验班与对比班(2)期末成绩及差异考验

实验班的成绩显著优于对比班。

(三)实验班期中与期末成绩比较

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整体有很大的提高,尤其中上的学生人数,由期中时333%提高到期末的429%,而中下和差等生比例期末比期中分别降低64%和16%。

(四)实验班男、女学生期末成绩及差异考验

由此可以看出,男、女学生成绩并无显著差异期中与期末成绩五级分配百分比

五、讨论

(一)实验班与对比班共三个班,三个班学生上过育红班的比率、男女学生数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数等因素都相差不多,所以我们认为训练前实验班与两个对比班的基础是相同的。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能力训练的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对比班,说明实验班学生数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说明根据教学进度,采取定期训练的方法是可行的。

(二)从实验班期中与期末成绩五级分配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普遍有所提高,特别是中等学生比率增加较大,表明了小学生数学能力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提高的一般发展趋势,也说明我们这种训练可以加速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对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等学生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从整体看,女生平均成绩略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能力不以男、女性别为转移。

(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安排各项训练题目,在掌握和运用数概念的水平上,具体通过对应、守恒、分类、分组数数、数的分解与组合等项目进行训练;在数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上,具体通过数的推理、序数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概括等项目来训练;在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上,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只进行了初步的三维空间观念的训练。这些项目的训练都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而不是孤立进行的。例如:在分类项目的训练中,同时也训练了对数量和数学材料的比较与概括能力。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训练,我们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能力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1、对应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对应的过程是整数结构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求差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函数概念的基础。训练中我们发现小学一年级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对应观念,他们在解决比较简单的、直观性较强的题目时,完成比较好。

如:在完成一对一的对应题目时,通过率为936%,在完成一对二的对应题目时,通过率为789%。但对比较复杂需要应用对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许多人发生了困难。如:“下有24个三角,你能很快说出有多少个吗?”

训练前,通过率为549%,学生的困难在于他们虽有了一定的对应观念,但还不能实际地运用,认识不到各图形间的关系。所有不能解答这个问题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总是试图通过数数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保留着学龄前期的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但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对于同等难度的题目通过率上升为676%。这说明虽然低年级学生思维直观性较强,但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是能发挥学生的潜力的。

2、守恒是指改变一个物体的物理性质——改变其形状、长度、方向和位置,并不改变其原有的总量。守恒是随着可逆性概念的发展而来的。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运算的开始阶段,他们已具有进行更高级的构造型数学活动的准备性,但还没有达到守恒性。我们的训练证实了这一点,训练开始时学生对数量守恒、重量守恒、液体守恒、面积守恒的通过率分别为471%、583%、524%、543%,都只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具有一定的守恒性。所有不能完成题目的学生,他们都不能根据物体的各种属性的关系来分辩物体的不变性,如:高、矮和宽、窄之间的抽象关系,他们的思维受物体的空间排列和形体变化的影响。但经过训练后,学生对各种守恒基本上都能掌握,通过率在75%-84%之间,说明小学一年级儿童已具有一定的学习准备性,可利用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这种准备性成为现实。

3、分类。学生对于有明确的分类标准的题目及单因素特征的题目掌握较好,训练前通过率分别是768%和716%。经过训练后,同等难度的题目80%以上的学生均能掌握,说明一年级学生部分与整体及有关的概括能力在适宜的教学条件下可以得到一定发展。但对于自定分类标准和多因素特征分类的题目,学生掌握得很差,训练前通过率仅为45%,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目无从下手,有一部分学生只能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通过训练,同类型题目通过率上升为244%,这说明小学一年级学生思维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自定标准分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尤其多因素的分类,涉及到同时既是一种属性的全部,又是另一种属性的一部分的部分与整体关系,这要求学生能理解全类中的一小类与全类的大小关系即解决分类包含的问题,也要理解一事物具有几种属性和不同事物具有同一属性的逻辑关系,从多因素的分析中解决分类问题。这种对数学材料的较高水平的概括不是一年级学生所能解决的。这个结果提醒我们,数学教学要适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不能单纯求快求难,超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4、数概念是集合数(基数)和顺序数(序数)两者的结合,学生要理解和运用数概念,需要在序列化的集合中把握数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对序数已初步掌握,对单纯的序数题,通过率为83%,对复杂一些的基、序数混合题通过率仅为483%。许多学生在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往往弄不清什么是基数,什么是序数,以致把题做错,说明学生对基、序数概念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经过讲解、训练,大部分学生对这类题目都能完成。但对运用基、序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完成得很差。如:“小朋友排成一队,从前面数林林排第8名,从后面数林林排第7名,问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此题通过率仅为141%,没有答对的学生遇到此种类型的题目,往往将8与7进行相加,而没有考虑到序列的排列,将结果减1。而在做“小朋友排成一队,林林前面有7个人,后有8个人,问这队小朋友共几人?”题目时,没有考虑到这是个基数问题,在计算时结果忘记加1。这些结果说明,小学一年级只有少部分学生具有对基、序数关系的概括运用能力。

5、数概念形成的最重要标志是:能明确地把握住数群结构,自由地进行分解组合。小学一年级学生对10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已经基本掌握,对于与书上形式一样的题目,通过率可达957%,但他们使用数的分解组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如“有12个小朋友排成两队,如果一队有1人,那么另一队有11人,想一想,这些小朋友共有几种排法?”

这道题的通过率只有51%,说明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深度和概括化程度还很低,对于那些需要重新组织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具有较大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题目,还不能顺利解决,经训练后通过率则上升为378%。这个结果说明,只要我们抓住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他们的成绩会有显著的进步。

6、对数量关系及其它数学材料的概括与推理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是学生掌握和运用数概念所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从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概括以及数列间异同的概括能力较好,通过率在80%以上,说明大部分同学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六、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数学训练实验,我们对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有一个初步认识,对此我们也得到一些启示,这可以作为数学教学中的参考:

1、数学能力结构诸因素的发展客观上存在不平衡性,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数学教学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中所存在的这种客观性。总的讲,小学时期儿童数学能力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提高水平,这是儿童发展的一般趋势,但具体到数学能力各因素的时候,这个一般趋势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这在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中就显著地体现出来了。如:对应关系、守恒、分类整理(子集与全集的关系)以及单纯序列等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成绩提高很快。而可逆运算、函数思考、对数字和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等,即使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成绩提高也很困难,这说明数学能力结构各因素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我们的教学必须针对学生必理发展特点进行,一切落后或逾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都将获益甚微,事倍功半,甚至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

2、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而不应落在发展的后面。维果茨基把儿童发展划分为两个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独立地学得知识;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尚处在形成状态,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独立地获得知识,需要成人的帮助,这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和教学的最高阈限,所以,了解教学对象的总体“最近发展区”及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我们的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那么,学生的数学能力将会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进行数学能力训练的目的。

下载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论文

    目前,初、高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现象:不管家庭条件好坏挑吃穿、讲派场,稍有得不到满足便和父母吵闹;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明知道是吸烟有害健康却有学生吸烟;懂得法律知识却偷抢......

    论文 传统文化与青年素质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和的结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情趣、思维习......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研究论文[精选]

    摘要:文章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出发,构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小学生个性写作实验与研究

    “小学生个性写作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惠州市第十五小学课题组 汪琳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发现当前小学生作文的一些现状: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教学走的还是“范文示......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研究总结(本站推荐)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研究 总结 二0一五年十月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研究总结 德惠市同太中心小学李淑秋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最基础的道德,也是推进......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与培养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与培养 随着世界飞速发展的变化,知识经济己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人的思想道德、品格意识还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格......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董志勇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正进入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新阶段,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

    团队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团队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摘 要::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在为大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团队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无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