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挖掘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美术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能牢牢吸引孩子眼球的少儿漫画教学与研究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空白,我校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一系列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可参考、可指导、可操作、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少儿漫画 教学 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人们对美术教学从原来的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到开始关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探索挖掘能有效吸引孩子眼球的美术资源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尝试美术加强学科联系,利用美术学科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根据美术学科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人文性对育人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但这些都只是人们的一些看法与设想,虽有一些尝试也只是刚起步,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理论的构建与实际的操作等等。
作为“流行视觉艺术”的少儿漫画除了有美术学科的一般特点,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以外,少儿漫画还以其固有的特点而对学生的以下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少儿漫画教学,学生的审美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得到持续训练,完善人格得以逐步形成,幽默品质得到持续训练,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少儿漫画是中小学美术学科的一个分支,美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结合少儿的特点,根据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提出了“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这一课题,以此来研究漫画教学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系,从而为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意义与作用
少儿漫画以其独特的激趣功能,是中小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不但可以让少儿漫画教学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其中的深入挖掘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资源的研究,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以及育人功能的研究,多学科适当的有效的整合的研究等等也为美术学科乃至其他学科在探索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与参考的范例。
二、课题界定
1、漫画
漫画是一种内容与形象极度变形、夸张,用多种有趣手法和巧妙的构思创作出的,具有强烈幽默性与深刻哲理的,能达到讽刺、歌颂、传播和娱乐等目的的绘画。由于漫画的流行趋势,现在人们又把漫画纳入流行视觉艺术之中。漫画能让我们在幽默中明白是非,在幽默中学会知识,在幽默中放松自我。
2、少儿漫画
一种内容与形象极度夸张的图片、具有强烈幽默性与哲理的卡通漫画、其内容以描绘少儿喜爱的题材的,以少儿为阅读群体的,专门为少儿而画的卡通漫画,或者少儿自己创作的卡通图片与漫画称少儿漫画。
3、少儿漫画教学
把少儿漫画作为美术学科的一个部分,以及在语文、思品、安全、劳动、科技等其他学科中,把少儿漫画加以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运用,使少儿漫画成为这些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的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少儿漫画独特的功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的同时,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幽默感,以及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进行或赞美或评价或质疑,从而行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迎接各种挑战,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从而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漫画发展的历史中,以欧美的漫画起步比较早,但现代的西方艺术,好象总是把插图与文字分开来表达。因此,他们把图画与文字配在一起往往被看作是低级的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也就影响了它的发展;日本目前是世界上漫画出版最多的国家,据资料统计显示,2002年日本印刷出版物销售的38.1%来自漫画。日本漫画虽然有催人奋进的经典之作,但日本漫画中也存在暴力、色情、扭曲历史等诸多糟粕,并且商业味越来越重;在我国台湾,漫画的发展也是很快的,目前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台湾的漫画教学不容乐观,台湾漫画界少壮派代表陈志华谈到“台湾的漫画教学环境不佳,许多标榜漫画教学的班,其实都是在教美术”。
我国内地的美术课程中漫画以及少儿漫画在建国以来基本没有涉及,80年代以来,由于少儿对漫画的兴趣,美术教材逐步开始少量涉及漫画,但是课时与内容偏少,并且多数只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加以介绍,以小学为例:人美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课本(试用版)中,铅笔淡彩有6课时,中国画在不同年级共有11课时,而漫画只在三年级第5册有3课时,四至六年级一个课时也没有。
随着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美术教育应更加关注新时期下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在读图的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以读图形式存在的漫画艺术作为流行视觉艺术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成为今天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漫画的研究开始引起一些人的关注:1996年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贝克威兹在其硕士论文《在美术课堂中把漫画书作为形成动机的工具》中设计的一个研究得出结论:“漫画、卡通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且很有效。”2002年4月日本国家美术课程中“通过流行艺术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思想”。中央教科所的刘万岑老师在2004年第一期《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撰文《学校美术课程应当重视流行视觉艺术》谈到“把审美文化中心从高雅艺术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当代美术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忽视流行艺术对青少年艺术能力的发展……,这些大量的视觉信息对于设计富有活力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同时,它能够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讨论如何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课程来促进儿童对艺术的学习”。
以上观点的提出,说明人们已经在开始重视漫画教学活动,但纵观国内外漫画创作、教学与研究,发现除日本、我国台湾对漫画创作比较重视以外,多数国家对漫画创作不够重视;漫画教学活动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展;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也基本上是空白,虽然也有很少的文章对此有一定的论述,但也只是在某一个领域的一些论述。我们发现这些论述对漫画这一绘画形式的独特的激趣功能,漫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漫画培养学生的幽默品质,漫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漫画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等育人功能,漫画与多学科的适当的有效的整合,以及用漫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绘画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够。
四、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目标 ⑴初步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⑵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逐步提高。⑶使学生的幽默感得到持续训练。
⑷培养完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内容
⑴少儿漫画教学目标 ⑵少儿漫画教学形式与方法 ⑶少儿漫画教学模式
⑷少儿漫画教学与相关学科联系 ⑸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
五、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的对象:
小学四至六年级为研究班级。
2、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本课题选用四至六年级学生为实验班级,实验自变量为教材,即有两种教材,一种适当增加了少儿漫画的有关内容,一种为原有教材,控制除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的无关变量,通过观察四至六年级学生对两种教材的学习反映即因变量:包括兴趣,知识技能的掌握,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思维的训练,完善人格的养成等,再通过对1200名学生、80名教师的实验前后的调查得出结论:在小学美术课适当引入少儿漫画的教学,或者在其他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适当地运用少儿漫画辅助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分析这些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六、研究成果
1、进一步加深了对少儿漫画教学的认识
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首先必须要对“素质培养”的理论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如果没有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的指导,其教学实践必然会产生盲目性和非素质培养性。为此,课题组始终把少儿漫画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研究摆在重要的地位。课题组成员广泛涉猎有关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文献资料,深入钻研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重要讲话和论述,联系少儿漫画教学实际,结合少儿漫画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国内外少儿漫画教学情况及相关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开展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
本课题研究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教法改革等,从实践中探索出新的理论认识,再通过教学活动反复验证,最后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少儿漫画教学培养学生素质,其遵循原则,是“合理有效”利用。开展少儿漫画教学,必须灵活地、合理地引入美术课堂,或者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媒体资源巧妙地运用,并且必须要对该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促进作用,在课堂中的运用使课堂目标能有效地实施,不能滥用,更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教学出发点,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挖掘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的课程资源少儿漫画,发挥少儿漫画这一学科分支的独特优势,以达到对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包括美术学科的美以及漫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的美、环境的美、语言的美、心灵的美、行为的美等的培养,完善人格,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其关注重点,是深入挖掘少儿漫画教学对培养学生素质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两手齐抓,育人为先”。及教美术与育人齐抓,以育人为先。
教学方法,是“愉悦式感悟教学法”,临摹与创作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形式,是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固定式向开放式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即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到学科适当的联系的转变,从传统的固有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转变,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
教学模式,是“漫画体验,适当整合”。即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欣赏感知、体验学习、感悟创作达到对其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其相关体系,是少儿漫画概念界定,少儿漫画教学目标构建,少儿漫画教学形式、方法、模式探索,少儿漫画加强学科联系的尝试,少儿漫画教学与德育的关系探讨。
以上这些认识立足于美术课改的大趋势,紧扣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对少儿漫画教学的目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教材的编写、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进行全面的论述,这些认识已经成为指导少儿漫画教学的重要资料,对于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探讨少儿漫画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的认识水平,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美术教学新思想、新观念起着积极的作用。
2、探索了少儿漫画教学的培养目标
⑴学生通过漫画学习活动,学习漫画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尝试漫画创作活动。
⑵体验漫画欣赏、创作的乐趣,获得对漫画学习的持久兴趣。⑶了解、感悟漫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⑷美化环境与生活,激发创新精神。
⑸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⑹培养幽默品质,建立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个性潜能。
⑺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等,促进心理成熟,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完善人格。
目标确立以后,我们再分学年段通过欣赏、临摹、创作等方式结合学科课程促成目标的实现,探索出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由于研究周期比较短,已有研究相对缺乏,加之一至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相对差一些,因此,此分年级目标中只列出了四至六年级的培养目标。
四年级:通过欣赏、临摹、续画、漫画作文等教学活动,结合班会课、安全课等课,结合生活实际,基本学会欣赏漫画,学习漫画的表现方法,能简单的对漫画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写出来,初步尝试写漫画作文,通过漫画了解一些安全知识,文明礼貌等日常行为规范。
五年级:通过欣赏、漫画作文、漫画创作等教学活动,结合思品、劳动课等课,结合生活实际,能有效地欣赏漫画作品,学习漫画创作的方法,写漫画作文,通过漫画的学习,懂得劳动的价值,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六年级:通过欣赏、漫画作文、漫画创作、画漫画像等教学活动,结合科技课、早读课等课,结合生活实际,能比较深入的欣赏漫画作品,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漫画作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漫画创作,学画漫画像,通过漫画的学习,知道真正朋友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习一些简单的科普知识。
3、初步构建了少儿漫画教学模式及方法
少儿漫画教学在学校的开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对漫画教学的忽视,不管是师资的培养,还是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研究都基本上是空白,所以要开展漫画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实践研究,得出行之有效的少儿漫画的教学模式:“愉悦感悟,漫画体验,适当整合”的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的组成要素是:愉悦学习,漫画体验,生活感悟,人格养成。
“愉悦感悟,漫画体验,适当整合”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漫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漫画的艺术美感,感受漫画的幽默,感受漫画所反映出来的人文性;通过漫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从漫画里领悟漫画的创作方法,领悟每一幅画的含义,领悟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在漫画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以启发式教学为前提,并注意引导学生的相互合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创新精神。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下一些课型:以体验漫画学习乐趣为主的教学课型;以体验漫画艺术美为主的学习课型;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的课型;以幽默品质培养为主的学习;以健康人格养成为主的情景式教学课型;以合作创作为主的学习;以体验成功为主的学习;以多学科适当有效联系为主的教学课型;以由学校有漫画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与学校其他美术教师、其他科目教师、有条件者聘请校外漫画家、漫画作者共同组成漫画教学团体对学生进行漫画教学的教学课型等等。具体操作时,选择以上的一个课型为主,再辅以其他课型使其有机组合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种方式,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美术课堂内适当的引入漫画卡通教学,一般一学期6课时左右,占总课时的15%。第二种方式,在语文课中进行漫画作文教学活动,一学期2课时。第三种方式,在思品课、劳动科、科技课、安全课等课中尝试选用3至5幅卡通漫画图片结合学科内容与特点进行教学活动。
其次通过推荐优秀的卡通漫画读物以及编写一些知识性的卡通漫画册子让学生阅读。
具体教学模式见下图:
通过研究,课题组得出结论:“愉悦感悟,漫画体验,适当整合”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少儿漫画这一学科分支的特点,紧扣当今课改的精神,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是值得在学校推广的。
4、探索了少儿漫画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⑴少儿漫画在美术学科中的地位
少儿漫画是美术学科的一个部分,是美术学科中对学生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在美术学科中引入漫画,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少儿漫画的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
⑵少儿漫画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漫画除了具有美术学科的特质以外,还具有文学特质,其可以与语文、思品、历史、科技等学科进行有效的联系,因此极具综合性,课题组认为漫画有“综合艺术”之称。在适当的地方用卡通漫画与其它学科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课题组把少儿漫画教学与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漫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不知不觉地、欢天喜地的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其次,通过少儿漫画本身的“对话”形式精心设计人物对话、组织语言的练习,或者根据少儿漫画看图写话的练习(材料作文的一种),成语漫画的观摩、学习与创作等,以加强少儿漫画与语文等社会科学的联系。再次,通过科普少儿漫画的创作,使得学生在学习少儿漫画的同时,获得了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把漫画引入安全课,枯燥的安全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如果采用漫画形式,学生不但很容易理解、接受,并记忆深刻,效果良好。
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课题组得出结论:少儿漫画除了可以有效地引入美术课堂,少儿漫画还可以引入语文、数学、思品、社会、自然、英语、音乐、体育、安全等学科课程中,使少儿漫画成为这些学科的有效的辅助媒体资源,这样少儿漫画教学活动能有效的推动美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科教学与学习活动对漫画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与更广泛的表现空间,因此,其关系必然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5、初步探索了少儿漫画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方法
德育工作,既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校工作的难点,德育工作一直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之一,也是当前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的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的应试教育的格局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观念没有得到改变,其二基于升学的压力而忽视了,其三是没有比较好的载体而不能有效的教育影响学生。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以语文、思品学科见长,而其它的学科相对来说操作起来要难一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什么载体,选择什么时机,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得出:通过漫画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能比较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其优势在于漫画是介于枯燥的文字媒体与生动有趣的立体的电视等流媒体之间的一种平面图形媒体,但漫画又有别于一般的图形媒体。漫画与文字媒体相比的优势在于直观形象,与立体的电视媒体相比的优势在于方便,而与一般的图形媒体相比漫画的优势在于其浅显易懂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及强的戏剧性深深的吸引着几乎所有少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感悟,从而得到教育,正确世界观得以不知不觉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利用少儿漫画的以下特性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利用少儿漫画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使乏味的德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直观性让学生易于接受德育知识,使死板的德育教育变得活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思想性让学生反思德育所学,使德育工作更实在有效起来;利用少儿漫画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时间性让学生及时思考实践德育理论,使德育工作与时聚进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创造性拓展了德育的内涵,使单调的德育工作变得丰富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使空洞的德育教育变得美起来。
因此,把漫画与其他学科进行适当的有效的整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少儿漫画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得出了“在少儿漫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良好,具体实施途径是:
⑴在美术课引入漫画,充分利用漫画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⑵在早读课、班队课精选漫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⑶在思品课巧用漫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⑷在安全课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规教育,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⑸在语文课中通过漫画作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⑹科技课精选科普漫画渗透德育教育,利用科技更好地为人们服务。⑺在课余时间精选漫画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德育教育。
6、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①学习兴趣得以持续提高,创新思维得以有效训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于使美术课变得更有吸引力,但常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是美术课学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学生,一方面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正进入美术学习的“危险期”,另一方面由于美术非考试科目,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再一方面与学生不能有效地欣赏美术作品,美术课程本身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等等所至。现在,卡通漫画迅速吸引了少儿的眼球,引起了少儿的疯狂喜爱,成了少儿不可少的读物,后来又逐渐发展到成人队伍,这样迅速地在人们身边流行开来,因此人们又把其称为“流行视觉艺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美术作品对于学生或者普通的读者来说是不能有效的欣赏的,这些美术作品只有具有了相当的美术基础知识与鉴赏能力才能有效的欣赏,而对于我们的小学生与普通的读者来说很多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因此,这些美术作品也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所能有效的进行欣赏的,而漫画与其它的美术作品相比较,则很容易欣赏,优秀的漫画作品几乎任何一个小学生或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有效的欣赏,即使是文盲对相当一部分漫画作品都能进行有效的欣赏,其突破了语言障碍与文化背景的束缚,因此课题组认为漫画也是一种“大众艺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的相继出现,使得原有的一些美术教育资源已不能有效地满足新时期少年儿童的需要,因此必须要深入挖掘美术教育资源,使其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课题组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对比研究总结历年来学校在引入漫画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在美术课中引入漫画,由于漫画作品浅显易懂,夸张变形的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形象符合少儿的身心发展要求,使学生一看就懂,其强烈的戏剧性深深地而有效地吸引任何一个学年段的几乎所有少儿,因此,少儿漫画是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
卡通漫画的创作没有标准答案,其中有一点与其它美术作品不同的是,漫画在注重技法的同时,更讲究原创精神,更讲究构思,其它的美术作品更多关注的是技法,有的构思相同的或者有的临摹的作品,只要技法不错也可以发表,但漫画则不行,漫画更讲究独立的构思,构思也相当于是点子,别人用过了,你就不能用了,你这次用了这个点子,下次就不能用同一个点子构思了,所以漫画更能训练人的创新思维,通过阅读与创作漫画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漫画在学生中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少儿在欣赏、创作漫画的同时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绘画技能得以较快增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学生幽默品质得持续训练,幽默感得以逐步提升。
漫画的幽默的表达形式能使人愉快,陶冶人们的情操,并让人们学会笑对人生。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幽默性的绘画,什么是幽默呢?“幽默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经历和情绪当中挣脱出来”。我们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能力、幽默是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幽默是人的一种素质,没有幽默,我们的生活就如每天喝白开水一样乏味,而有了幽默,就好比有了牛奶和各种果汁、饮料一样有滋有味而充满阳光。特诺赫伯在其所著《幽默术》中写到“为了应付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战,你需要力量 ——
不论你是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是老师或学生,是台上讲道的或台下听道的,是售货员或消费者,是老板或职员,是上司或属下。这正是我在本书要特别强调的 ——
需要幽默的力量!”,接着又写到幽默能“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真诚的评价”,幽默还能“解除人生压力,提高生活的品质”,“它不是轻视,它的精义是爱”。当幽默与你同行时,“你也会得到向上的力量 —— 这是必然导致成功的途径”。著名老漫画家方成也认为:“幽默最直接的好处是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一个具有幽默品格的人能迅速吸引他人亲近你并与你相处、与你共事、更进一步与你合作,而合作能力是当代人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很好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一个容易获得成功的人,通过成功能使人产生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能在困难面前“笑傲江湖”、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幽默也是人迈入成功殿堂的“助产术”,而漫画则是幽默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实践表明,通过少儿漫画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这样,绝大多数少儿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健康成长。
③学生审美素养得到逐步的增强,心灵得以净化。
长期以来,漫画被人们认为是小儿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漫画没有多少审美价值,有的人甚至认为漫画就是搞恶作剧时的“乱画”。为此,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单幅漫画、多格连环漫画以及漫画像都很喜欢,学生不但对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很喜欢,而且对其中的及富戏剧性的内容更是被其深深吸引;不但认为漫画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是美的,而且对其中的内涵即:真、善、美、假、恶、丑更是很容易就能辨别,及从单一的对形象的美感的欣赏到对深层次的人的语言的美、心灵的美、行为的美的感悟,使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更上一层楼。
总之,通过多年教学与研究,学生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这些作品,有200余件发表在《中国中小学美术》、《儿童漫画》、《重庆晚报》、《少儿美术报》、《哈哈画报》、《艺术》等报刊杂志上,有40余件获国际、国内金奖、银奖、优秀奖。一九九七年,学生的创作是一个收获的高峰期,学生的的创作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士气,该班学生腾娟以优秀成绩升入初中,后来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升入重庆巴蜀中学,而另外两个学画漫画的学生曾娅丽、彭江红都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重点本科学校。在2005年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关工委、《中国少年报》、《儿童漫画》等单位主办的“读童话画漫画、写作文国际大赛”,更是以2金7银的优异成绩而居全国之首(漫画金奖与作文金奖全国分别仅评18人),被邀请到北京参加颁奖大会及免费夏令营活动,我班获奖学生伍亚东还代表画漫画学生作了精彩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使与会者对其刮目相看,获金奖的两位学生伍亚东与齐海宇都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
7、丰富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①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
从课题的提出到课题的申请立项、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课题组主研人员、参研人员、以及其他教师,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查阅、整理资料,上研究课、辅导学生创作,对学生进行测查,制定研究计划、写研究总结、研究报告、论文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初步加深了对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体系的认识,总结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少儿漫画与其它学科的适当的整合的观点,使得少儿漫画教学由单一的美术学科的一个分支的研究,整合为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在研究人员方面由较少的人员参与到比较多的人员参与,跳出了长期以来的研究美术学科时只对美术学科本身进行研究的单一研究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这一研究模式,必将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对美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由于我校该项目研究起步早,成绩突出,人民美术出版社《儿童漫画》编辑部专门在我校成立了“儿童漫画教学创作基地”,2004年7月下半月刊《儿童漫画》杂志的两个版面上有专题报道,课题组成员的6个主研人员被聘请为特约辅导教师,另外课题组的其中一个成员还被四川外语学院主办的《世界儿童之漫画版漫天下》杂志聘为特约编辑,在2006年7、8月合刊的《漫天下》杂志上将专题对我校的漫画教学与研究活动进行专题报道。本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广泛涉猎有关少儿漫画与素质教育的理论书籍、文献、资料,武装自己的头脑,再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总结经验,然后上升为理论。先后撰写了一系列的经验总结、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中获国家级奖5人次、县级奖的9人次,其中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漫画教育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两篇文章获中国教育报刊社论文竞赛一等奖,《论少儿漫画教学与素质教育》一文荣获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论文比赛二等奖,同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举办的“‘子恺杯’首届中国漫画理论奖”优秀奖,还被选发表在由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与《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合编的《全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优秀论文集》里,课题组参研教师撰写的有关漫画作文教学的《因画生情》等6篇文章,也发表在2006年6月《儿童漫画》下半月刊杂志上。通过教学与研究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美术等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
③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少儿漫画在美术教材中占很少的比例,有的只是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根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校决定组织编写少儿漫画校本教材。并把少儿漫画教材定格为: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系统性、一定的知识性;要大胆创新,要体现人文性,要区别于一般的技法书籍;要使学生在获得美术知识、技能、获得审美素养的同时,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引领学生关注未来;要注意加强多学科的联系。以上意见,已经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以此为依据编写出了《少儿漫画校本教材》1册在学校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④师生作品硕果累累
多年来,学生创作了300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有近200幅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站发表,有40余件获国际、国内奖励,学生作品还在人教社的论坛里设有“重庆市彭水县汉葭镇第一小学少儿漫画精品展”。学校编辑了《少儿漫画作品集》4本,《漫画作文》3本,《少儿漫画校本教材》一本,并力争纳入正式出版。
8、建立了少儿漫画网站
为了更好的进行此项研究,课题组还于2004年7月创办了一个专业的主题网站“少儿漫画网站”,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现在已经开辟了“少儿漫画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专版并将继续此项工作的研究,此外,网站还将开辟原创专版与其它上传、下载等功能。
七、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课题组得出结论:少儿漫画本身具有独特的激趣功能,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其独特的人文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能有效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合格人才,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是提高少儿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
建议:在深入挖掘美术课程的今天,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精选一些优秀的适合于少儿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少儿漫画作品,在美术课中适当增加少儿漫画的有关内容,在语文、思品、历史、科技、安全、劳动等其他学科中适当的把一些插图能改为漫画的改为漫画、卡通的形式,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少儿漫画有其应该有的地位,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内容,使其有效的更好的为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八、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⑴各学段少儿漫画教学的研究。
⑵少儿漫画与多学科的适当的联系的研究。⑶师资、教材的配套研究。
⑷如何合理有效地把握好一个度利用好少儿漫画资源。
⑸如何选择优秀的适合于少儿学习与教学的漫画卡通资源等研究。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2、尹少淳:《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5.、缪印堂:《漫画艺术》,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1989.11.4、(美)杰克•哈姆:《漫画技法与技巧》.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1989.10.5、《儿童漫画》杂志:1992年第5.11两期,2003年第4期等.6、刘万岑:《学校美术课程应当重视流行视觉艺术》,《中国美术教育》杂志2004第1期.7、(美)特诺•赫伯:《幽默术》, 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出版,1990.12.8、《卡通速成》系《漫画月刊》漫画函授班专用教材, 1998.6.9、《漫画家陈志华闯出一片天》,南方网动漫频道, 2002.11.10、宁静:《日本漫画市场缘何长盛》,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期刊, 2005.8.
第二篇:舞蹈教育与少儿综合素质培养
舞蹈教育与少儿综合素质培养
少儿时期是人生中的关键成长期,在这一时期里人的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等都处于待开发状态,就像一颗刚刚播下的种子,期待阳光雨露的滋润。而舞蹈作为一门展示的综合艺术,是少年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开发少儿智力,培养少儿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下面结合我自身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舞蹈教育对少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爱心,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素质 德,是立身之本。也就是说,立身做人,道德要先行,唯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做基础,才能做好人,做好事。
孩子的心灵纯净如水,孩子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是对少儿进行爱心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让孩子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认识什么是真、善、美,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并通过舞蹈来表现无限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少儿爱亲人、爱大家、爱社会、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舞蹈《泥娃娃》,描述的是一个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也没有家的泥娃娃的,谁来关心、爱护泥娃娃呢?通过这个舞蹈,激发了孩子的同情心,使孩子们在学习表演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懂得助人为乐,关爱他人,这些平时需要无数次说教才能使其明白的道理。再如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我也骑马巡逻去》和《国旗国旗我爱你》,其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少儿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 1
主义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孩子们边唱边跳的真切表演过程中被理解了,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明白自己得到了许多人和来自社会的各方面的关心、爱护,自己也可以去关心、爱护大家,在得到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回报,献出自己的爱心。
此外,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尊敬师长的礼貌行为,自觉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二、舞蹈教育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智力开发仅仅理解为知识教育,于是就偏重于开发左脑。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分管”音乐欣赏、空间识别、动作协调等内容的右脑,其功能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而舞蹈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跟右脑有“不解之缘”,舞蹈教育对右脑有着很好的开发作用。
首先,舞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对少儿有音乐欣赏、动作协调及空间识别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学习舞蹈实质上是右脑在“做操”,使右脑的潜能不停的得到开发。
其次,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集音乐感受、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好动,善于幻想,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而舞蹈恰恰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这样富于想象和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少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能够掌握
一些舞蹈语汇,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并通过“知觉促动”使孩子们在其自身的能力对艺术进行掌握、阐述、解疑和改进。其创造力在这里就能得到充分体现。如《秋天的落叶》舞蹈,音乐具体形象,有风声、雨声、沙沙声,上课时我给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提示,先请他们欣赏音乐,然后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经过几次练习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缓慢移动,有的三三、二二堆聚在一起原地旋转,还有的时聚时散自由舞动,像一幅画一样将“秋天的落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蹈过程中,孩子们尽力使身体动作协调,使大脑不停地高速运转,促使左右脑的全面开发,从而使少年儿童的创造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
三、舞蹈教育可以培训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少儿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幼儿也不例外。而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艺术活动,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少年儿童来说,舞蹈是培养孩子们审美兴趣,提高少儿审美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一是舞蹈节目的内在情感能让孩子们感知美、欣赏美。受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少儿对美的感受总是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等活动方式表达出来,带有行动性的特点。比如听一首欢乐的乐曲,孩子们总会随着节奏动起来。从这一点来看,舞蹈是深受
少儿喜爱的一种审美活动。舞蹈教育就是使少儿感受舞蹈动作的美,并使其表现、创造这种美。比如教小班幼儿摘果子的动作之前,我就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说:“小朋友,秋天到了,我们的果园丰收了,看!这儿是红红的苹果,那是黄黄的梨子,呀!地上还掉着熟透的桔子呢,我们去摘果子好吗?一边说还一边用动作、眼神表现,使幼儿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情绪。这样,孩子们在学习摘果子动作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感受并表现该舞蹈动作之美。
二是舞蹈艺术丰富的内涵能让孩子们学会创造美。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内涵:有人体动作美、有队形的美、有服装的美、有音乐的美、有歌词的美,等等。在孩子们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让孩子们看一看舞蹈中有哪些动作、学一学你认为美的动作、评一评舞蹈中的服装及道具美在哪儿、说一说对舞蹈音乐的感受,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能积累大量关于美的直接经验,他们就能把这些经验转移到舞蹈的创编活动和表演中来。比如,我们在编排蒙古族舞蹈时,通过学习就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蒙古族渊远的文化历史和生活习性,在整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以较强的理解能力完成了各种动作和造型,并通过优美的身体语言充分表达了蒙古民族那份真诚豪爽的历史美与现代美。在这一过程中,少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得到发展。
四、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少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塑造少儿的形体美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的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同时,通过舞蹈训练能塑造出少儿的形体美,使少儿具备优雅的和较好的外形气质。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诸如手臂波浪、脚尖步体的运用从本能的无意识状态过渡到具有舞蹈功能的有意识状态,通过各种舞蹈的姿态的训练使少儿四肢动作协调,躬胸、驼背等不良习惯改善,取而代之的是优雅的举止。与此同时,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孩子们的舞蹈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其心理上完全放松,无拘无束,没有压力,有助于少儿的身体健康。
五、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少儿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少儿的行为能力
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几个舞蹈家,而是借这方舞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着良好行为能力的社会的人。
一是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较高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个体不断奋斗的动力。在舞蹈教育中,通过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的方法得到了落实。比如在舞蹈《小雪花、小雪球》中,孩子们通过用动作表达看到下雪的喜悦心情和小伙伴打雪仗的紧张场面,孩子们的自信心伴
随着勇敢得到了全面展示。
二是舞蹈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性格。比如,通过开展小联欢会、汇报表演、艺术交流等活动,为孩子们创造表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孩子们在舞蹈中养成了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三是舞蹈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比如为孩子们树立“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一个目标,让他们知道要上台表演必须要使自己的舞蹈水平有进步,还要能与别人竞争。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地学习舞蹈,实现自己的心愿。同时,通过集体舞蹈队形排列,让孩子们从中学会共享空间;通过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让孩子们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通过换演出服装的一些细节,让孩子们从中学会如何请求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这些使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此外,孩子们在学习舞蹈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了解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从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能有效地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之,舞蹈作为一种美好的艺术,对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以独特的儿童思想和浓郁的儿童艺术情趣,在社会的文化生活与舞蹈艺术中给广大观众展现出一片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葩。
第三篇:《技能大赛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技能大赛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2014年2月,我们承担了校本研究课题《技能大赛与学生素质的研究》的研究任务,课题组全体人员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产品正走向世界。我国制造业现在虽已得到快速发展,但还不是制造强国。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正是培养此类技能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近年来轰轰烈烈开展的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培养、选拔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已基本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局面,“技能大赛”在职教领域已经成了热名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师资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检测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展现出职业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技能大赛也像杠杆一样“撬动”了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方向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校一向重视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也在大赛的参与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不仅成为举办市级技能大赛的重点举办单位,而且在市级技能大赛的赛制建设和标准、规则制定上处于全市的前列。这一切便利的条件与丰富的举办经验为我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技能大赛对学生培养方面的促进作用,促使教师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突破。通过研究,也使我们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逐步实现学生能够不在外力作用下积极主动的、自觉自愿去学习,实现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的研究。以技能大赛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转变教师以“我教什么”、“我怎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社会需要什么”、“学生怎样学”为中心进行多种教学思路的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状况和社会需求分析,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研究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策略和方式方法,研究课程实训资源的挖掘和合理使用,围绕适合于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增删和重组,实现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2)、探索高效合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研究。以技能大赛为蓝本,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改变传统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的教学模式,着重探究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研究教师的引导方式与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途径与方法等,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参加大赛和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素质。
(3)、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及师生互动的研究。转变教师“权威”、“领导”的角色,探索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行为,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相互沟通、对话交流的方式,如何形成“师”与“生”、“教”与“学”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4)、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过程的基本策略和途径的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获取新知识的策略;探索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对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的论证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3月25日2014年4月20日):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对实验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做好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建立课题资料档案。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调查研究大赛的实施情况,形成成调查报告。开展实验探究,以例会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成员探讨涉及课题的方方面面,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交流,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4年1月):初步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进行指导,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成确定下来,大面积实施研究成果,验证研究成果。收集实验记录,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最终做好课题实验成果总结工作。
2、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和学生技能学习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为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实际操作
行动研究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实践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文献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公正。
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校园环境建设的不同时期,学生道德行为的具体情况,指导下阶段工作。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说明中具体情况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此外,本课题研究还采用了调查法,实验法及文献法,吸取国内外德育教育先进教育思想及成功教育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日常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机电部长刘幕圆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选拔安排参加过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和近年来一直带队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的机电部副部长和学生科副科长方利民共同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一直担任大赛辅导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资料搜集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参与人员与程序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2014年3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历年被评为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技能大赛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教学实训和大赛设施达到了市一流水平。除了拥有丰厚的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课题组的老师决定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调查研究,为学生素质培养搭建好了校内校外平台,让这一研究实践活动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真正亮起来。
(三)、利用注重教师培训优势,加强教研力度。
因为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坚持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到外地和兄弟学校学习经验,拓宽培训渠道。这就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形成了特色。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讨论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月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并带动相关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还采取了定期集体教研的方式,召开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研讨课,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参加研讨活动,及时研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拓思路,以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实施科学严谨的调研方法,确保研究质量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此课题的确立与研究将把中职学生从面临的厌学困境中解救出来,变“没兴趣”为“很积极”;变“不参与” 为“争第一”,变“学不会”为“当标兵”;同时这次课题的确立与研究也能促使教师本人进一步钻研学生、研究大赛标准、研究素质培养目标,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次研究实践活动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
1、问卷调查:在课题研究的开始、中间及最后阶段,为了了解中职学生学习实训的现状和需求,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我们采用过口头回答、举手表决和书面问卷等方法,从最现实、最棘手的问题入手做有效研究。问卷调查的时间放在了2014年4月10日,正是对此课题开展自主研究的前面。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记名或不记名皆可两种,问卷调查对象既有13级机电14级机电13数控等11个班,调查的内容包括:“
1、你对你目前的学习现状满意吗?原因是什么?
2、你觉得职业技能的兴趣应该如何培养?
3、你希望参加技能大赛吗?你觉得能成为获胜者关键是什么?
4、你觉得技能大赛对你们的素质提高有影响吗?
5、你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水平怎样才能提高?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6、你的专业课老师是如何提高你们的专业课水平的?你对他(她)的做法满意吗?共六个方面。对于第一个问题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不满意,原因主要在于专业课内容枯燥,知识与实践脱节;对于第二题几乎所有的学生寄希望于老师学校;对于第三题的回答,大部分学生都想参加大赛,无论学校、市级还是省级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获得过这样的经历,认为大赛增加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回答第六个问题时学生大多采用无记名回答,认为专业课老师应该少讲多练,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同时希望老师多指导操作技巧方法、多介绍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经常开展系列专题训练。
2、组织访谈: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当前心理,我们特地在2014年的4月15日,也就是调查问卷进行过5天,趁热打铁又组织了几个学习层次不同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实录,主要由学生们提出他们认为困惑的问题,由我们部长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学生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怎样提高实践技能?参加技能大赛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能?技能大赛和以后的职业有帮助吗?
针对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感到的困惑,我们积极采取有效行动,查找很多相关研究理论,如制定相应对策即“激发兴趣,职业憧憬→找准结合点,以操带动→指导方法,讲练结合→能力迁移,规范操作→阶段总结,以赛促练→及时评价,肯定成绩→形成能力,潜移默化”。
3、课题研讨及开展活动:带着学生能力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我们将理论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始终做到研究的开始、过程、结束都有理论指引,都有行动跟上,将学、研、做三者结合,让理论做指引,不走弯路。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吸取名家思想精髓作为理论支撑,且注意用教材的权威,去规范,去约束,去导航。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现状和素质培养需求开设专题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再行动,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的有效度和实用价值。平常只要有任何一处能够让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我们都不会放过,如每次的实训课,我们都要求学生按大赛的要求去做,以练促赛,以赛带练。
4、实践检验:因为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是专业课老师,我们利用所带班级的便利、所在专业组组老师的团结、协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同年级同层次班、实施课题研究的班级与非实施班级使得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多向比照: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是:此课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成功的。我们把我们所教的6个班从研究开始到结束都当作实验班级来对待,所以只能是和同年级非实施班作比较。一年多来,在课题的引领下,6个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各类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样的结果令人欣喜,从中也可看出这一课题的现实性、时效性和生命力。边教边研,教,学,做三者合一,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意识,寻到了一些能力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素质教学中知识与实践结合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能遵循序列性原则,注意知识结构的难易梯度,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浅而深,顺应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实践证明,具体操作中可以获取只属于自我的独特感觉,可以印证别人的经验,也可以积累自己的经验;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把直接或间接得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转变为专业技能。当然操作应有“量”的要求。在每次的训练时间里,操作应落在实处,向时间要效益,课外还要有适当配合。要能够兼及重要的知识点和常见技能素质的结合。没有数量保证,自然就没有效果的保证。操作还要做到“具体”,按照大赛的模式,每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设计得体的内容,要安排合理的程序,要制订可行的验收标准,等等。
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附件2)
1、项目教学法
2行为导向教学法
3、任务驱动教学法
4、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5、问题教学法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其分析
1、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由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成了差生群体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被社会看成了“次等教育”。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接受,学习动力不足。而学生也是渴望成功,渴望被肯定,积极寻找能够展示自我的机会。技能大赛正好为实现他们的愿望搭建了平台,中职学校的学生很重视参加技能大赛,把参加技能大赛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把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作为自己专业学习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动力。基于此,我们的研究课题将技能与大赛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大赛”,着眼于“技能”。为了将“技能”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大赛的思想,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体现在每一次的训练和评比中,利用这一平台,让各类各级技能比赛作为对选手们的一次全面检验,它不仅比理论、比技能、比职业素质。同时,它还是选手们心理素质、综合体能的一次大较量。比如,2014年河南省中职技能大赛机电设计师比赛,其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电工、电子、模数转化、电机与控制传感器技术、变频技术、plc应用技术等近十门课程,为此,我们部的参赛选手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艰苦的集训,在此期间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近5000道理论题及20多个实操项目的训练,共同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随时记录发生的情况,每天的训练时间长达15小时,选手们还经常自觉学习到凌晨二、三点钟,决赛期间更是不眠不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劳付出最终迎来的是成功的喜悦。我们学校的参赛选手在面对全省400多名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全部获奖,并取得了5个第一名和11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2、通过技能大赛,可以形成学习技能氛围,加速综合素质的提升
技能大赛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这些学生的技能比赛来引领全体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通过选拔,让相关专业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某一技能比赛。学校先在各专业内部展开普遍的实训和选拔赛,通过动员、培训、初赛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学生(我们今年共选拔了148名学生)。然后对初赛选拔的学生进行综合培训和复赛,选拔出代表学校参赛的学生,对选拔出的学生,学校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这样使技能教学氛围得到大大改善。参赛选手参加比赛所显示的是一个集体的实力,包括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样使学生和教师有了共同的荣辱观,为了共同的目标,师生相互信赖、相互协作、相互勉励,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实践证明,通过技能大赛,缩小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更确立了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系和谐了,气氛融洽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形成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建的氛围,和“比、学、赶、帮”校园风气。参加过比赛的学生都认为,比赛不仅考验了选手们的专业技能,也考验了他们的毅力。与其他学校的高手同台竞技,交流经验,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发现了自身有许多应该加强的地方,也为今后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动力。从而达到了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目的。他们的言传身教也会在他们周围形成学习技能氛围,加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大赛的主角是学生,受益最大的是学生,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学生。比赛项目都是经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经过认真挑选和精心设计的,通过大赛让选手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将来的工作内容,清楚将来工作中需要什么,学习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技能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更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由被动地学变成自主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参赛学生的带动作用和感染力,以及获胜选手的良好就业机会和丰厚的就业待遇,加上我们老师的及时点拨,会逐步感染周围的还处于犹豫不定以及找不到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学生,形成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良好氛围,加速综合素质的提升。
3、通过技能大赛,促进课程建设,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发展 各类技能大赛的每个项目都体现了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对选手们的一次全面检验,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知识,它不仅比理论、比技能、还比职业素质。学生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出选手的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进而反映出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等。我们根据往年参赛的反馈信息和与兄弟学校的经验交流,研究阶段我们加强了技能综合实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学生即要对整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全盘了解,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按行业、企业的标准以培训、比赛的方式,逐步置换、淘汰目前学校采用的传统课程和教材,修改或调整目前不适应当前技能比赛或技能教学的教材,使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去,工作中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专业课老师在对比实验班还大力进行课程内容改革,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技能,以适应岗位要求,突出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重心放在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培养,重视实用技术的传授,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全盘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岗位技能要求。
4、技能大赛提高了实训师资水平,为学生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大的空间 技能大赛看似是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大赛的题目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和实训的组织必须贴近生产实际顺序。在技能大赛中,每一个参赛项目都不是一门课,一个教师可以承担的,它是综合的,需要多名老师互相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进行组织。大赛要求参赛选手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能力,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水平。整体提高学生的技能,不仅需要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且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么,新知识、新技能哪里来,职业技能大赛就是教师学习的“窗口”之一,是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职业学校一般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指导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许多教师原来掌握的仅是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他们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样就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这样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才能更好地领会新课程(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精神实质,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从而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所以,技能大赛呼唤的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引领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力争成为技术能手和技能名师。通过技能竞赛,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企业流程,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由于竞赛紧紧围绕各类企业的实际运作,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企业一样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实践,这样使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更快,从而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大的空间。通过大赛也使我们更相信: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中职学校,也就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
目前,职业教育中最大的弱项在于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逐渐形成面向能力培养、面向岗位就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使指导教师了解、学习到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和新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水平,进一步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以比赛为平台,找到企业需求与自己努力方向的最佳契合点,促使中职学校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
随着各类技能比赛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技能比赛的赛项设置和要求与企业的衔接越来越紧密,已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企业通过赞助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和各行业后备人才进行近距离接触,而这些企业今后在挑选优秀技能人才时就很容易、方便,知道哪些技能人才(参赛选手)适合自己,做到有的放矢。技能比赛是中职教育的一次检阅,通过大赛不仅涌现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还通过赛前训练等,有效地提高了中职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地、各行业通过竞赛和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学生营造出崇尚技能的浓郁气氛,也激励和带动了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学习和技艺提升的积极性。因此,参加技能比赛的学生选手,特别是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选手,往往成为企业用人的首选目标。而这样的反馈信息又促使学校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培养目标又可以提高就业面,提高就业质量。在各级大赛中获奖和提高就业质量,是每一位参赛选手的愿望。这是对自己知识和能力最好的认可方式,代表了对技能掌握一定的高度。通过技能比赛,对获奖的选来说,就业资本迅速增加,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无形中提高就业质量。即使不是获奖的选手或没有参加大赛的学生,如果有过这样的比赛经历和经验,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上也会有很大提高。比赛选手都知道,我们不是为赛而赛,而是通过比赛,了解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和新要求,然后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有意识地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铺路。
通过技能比赛,提高了自身素质,可以使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并提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各类技能竞赛都需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而这样的榜样作用,又能够对其他同学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比赛选手们就不会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善于思考,积极创造,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实力证明自己,通过比赛的洗礼,使他们在各方面都更加成熟。参加2014年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竞赛的3名学生,在比赛结束后就被合作企业所招聘。这些学生的成才,也在低年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让学生更有信心地学习。在竞赛现场用人单位的高薪诚聘对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的认可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技能学习积极性。
四、研究工作的体会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学校的领导要重视;研究组全体参与研究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保障实验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学校即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又要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研究即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又要与有关单位结成共建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尽可能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五、研究工作的反思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技能大赛与学生素质提高的研究为素质技能的培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还存在着不足。(1)有些师生因思想观念的限制而没有完全“活”起来,部分活动的课题内容受到局限,没能深入到更深的的层面。(2)由于时间太短,我们的研究只能近一年的大赛之间研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顽固低素质“差生”。通过学优生的感染,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顽固“差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差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程度的发展。所以,今后我们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研究成果,力求比过去做得更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大赛中锻炼,在活动中体验,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将大赛的影响普及的更广,是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给我们自己的视野上了一个台阶,似乎又有一个新的课题放在了自己的眼前,这就是我们的经验和探索能否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作点贡献,让所有的学生一个不落队的整体进步作为我们课题研究者的理想目标,我们也会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中继续努力,直至完美理想的实现。
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固研究网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负责人刘墓园部长的带领下,在张耀鹏张晓素副部长和课题组骨干老师的带动下,定期活动,以推动课题向更高更深的方面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力量,扩充课题组成员
由于相关学科和研究范围的扩大,课题组研究人员必须扩充。要精心挑选人员,把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科研基础好的优秀教师吸收进课题组,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三)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研水平,兢兢业业,再接再厉,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和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增砖添瓦。
二〇一五年一月六日
第四篇: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为了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并以文载道,锻塑人格,使生活与作文优化互补,自2006年7月以来,我们课题组以《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为研究课题,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前提。创新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 的重要手段。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作文就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创新作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创新作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措施。
3、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
面对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想要竭尽全力推进作文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化作文素质得到培养,把学生从狭窄的作文小胡同引向广阔的作文新天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是我们进行“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的初衷。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我们的“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是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作文评价为动力,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作文教学观念,实现写作内容的全方位开放,写作形式的开放,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上7—9年级学生作文的要求和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究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分以下三个方面:(1)探究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倡使用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的加工、贮存、提取,也为自由写作实践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作文潜能就得不到激发,作文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本课题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2)探究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3)探究作文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李镇西先生提出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我们提出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的观点。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以期通过课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探究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具体操作模式 ①进行写作意义教育,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主写作意识。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写作思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郊游;访问;名人讲座;办报(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名作赏析。
③写作与阅读相结合,构建读写训练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笔记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
④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探寻学生乐意接受并积极主动实践的“言语”活动形式。写随笔就是一种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的“言语”活动形式。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树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体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⑤大胆改革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开放性写作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命题方式,应用变式教学,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5)探讨改变现有作文评价模式的方法
主要是努力探索个性化的作文辅导策略,努力打破“道德评价观”、“结构评价观”等传统的作文评价观念,使教师形成了重思维、重语言、重情感的个性化作文评价观。
四、研究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拟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等步骤,使课题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势,并在实施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课题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精心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可保证课题高质量运行。我们坚持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明确各自目标,任务,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积累资料,汇总,统计,分析。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在校内上一到两节公开课,每学期上缴一份写作课案,同时,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关于课题研究的反思,然后大家共同总结,及时研讨得失,调整研究方案和工作策略。
(1)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我们围绕课题,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统一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子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为研究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
(2)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意水平。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或理性表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知情意的统一,不仅激起并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重点突出在: ①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用心思考,使他们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
②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内外活动统一起来,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接近社会,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主动诉诸于文字。
③把作文变为学生的乐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一吐为快;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④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胡编乱造,不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语汇和合理的表达方式,不生搬硬套,不机械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举办活动,激发热情。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而且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比如每学年定期举行的“作文竞赛”,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4)养成习惯,内化素质。
课题组会同全校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规定。①规定每周读一张报纸;
②每周必须做好三件小事:读一本课外书(文艺的和科技的读物),写一篇练笔文章,学会唱一首歌。
③每学期必须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或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编订一本习作手册(个人或团体)。
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有不竭的写作源泉乃至灵感,用良好的习惯内化素质。
(5)积极参与钟祥市高效课堂实验的课题研究。
我校于2008年,积极参与在钟祥市开展的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主动运用高效课堂理念进行作文研究教学,力争研究多出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有效的推进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日复一日,这一做法仍坚持不懈,学生在日记中表露真情,交流意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作文个性化”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3、调查法:师生广泛调查社会教育的有关资源,具体是对研究对象的前后对比调查。我们先后两次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先后组织学生深入到贺集福利院、4、经验总结法:定期及时总结经验、积累素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5、个案研究法:对个别特殊学生(漠视作文、害怕作文、作文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实行教学跟踪,追寻其成长的足迹。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2006年6月)
(1)座谈、问卷调查,对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摸底,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课题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2)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3)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4)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分析实验班级情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校师生了解“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的研究过程和内容,籍以推动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开展。
(2)“学生素质的培养”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每学期,课题组老师每人要就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做出阶段性小结。在此基础上,举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使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
(3)各参加实验老师把试验过程有关情况(包括体会、试验对象的转变情况、教案、教学片断,个案研究等)以书面形式汇报课题组,以积累材料。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总结好研究成果,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投稿,或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论文评比,争取获得更多奖项。同时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杂志投寄学生的优秀习作,以期发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以期获奖。
(5)课题组每学期进行经常性的研讨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作出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9年2月—5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文章。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结题报告。同时编定个性化作文佳作集。
五、课题研究的收获:
(一)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通过研究与实验,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007年9月,课题组成员罗唯一老师在全镇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汇报研讨的作文课例获得好评;2008年9月,杨思丽老师在钟祥市语文优质课竞赛中主讲的综合实践课内容《感恩父母》获得二等奖,杨代春老师的研究论文《如何引导七年级学生作文“入门”》获得荆门市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累计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十多篇。
(二)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教师吸取了过去单一的只重写作知识传授、学生习作批改包办代替而收效甚微的教训,挖掘学生自己动手的潜能,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重视真实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训练学生“相信自己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心理素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体现在七、八、九年级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教学之中,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注意了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写真情实感,即:(1)只定范围不命题。改变过去命题作文假、大、空的现状,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结合荆门市中考语文写作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作文,主要在于指导如何表情达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因此,在这五种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作文训练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主要从书本,报刊杂志和影视媒体获得,过分强调写真人真事,往往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利于他们抒发真情实感,因此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通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子课题的研究,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课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漫画阶段。阅读课上,总想借机说话,聊天。而现在,阅读课成了学生每周盼望的课程,不允许任何老师随便占用。
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学校“龙潭文学社”为基地,完善“社”“刊”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写作辅导讲座和即兴作文。课题研究期间,《龙潭》累计结集出版学生优秀学生习作专辑6期,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络上发表优秀习作23篇,在今年举行的湖北省第七届“天地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我校学生共有3人获得省一等奖,9人获得二等奖,另有22人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多角度选材立意
引导学生跳出相同思维的圈子,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方向、视点、层面去选材、构思、立意,力求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作文。
1、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实验班级布置学生围绕“书”这一话题习作,强调选材的丰富多样。学生就写了买书、偷书、包书、借书、还书、补书、藏书、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未来的书、书的哭诉等内容,几乎没有材料累同的现象。
2、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如指导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许多学生是顺着课文的原意,构思潦倒的于勒遇到菲利普夫妇后的尴尬和遇到的不幸,写出了一篇悲剧性的作文,也有的学生,反向思维,写于勒故意装穷,为的是想给哥哥嫂嫂一个惊喜,结果真相大白,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样选材立意,既合情合理,又富有创意,闪烁着个性的火花。
(二)多形式表达
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作文的重要体现。《课标》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意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1、变换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以求构思新、表达巧。如针对一些居民往我们学校的饮用水源秋香湖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我们指导学生以“保护环境”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提倡文体的多样性,可以以建议书或书信的形式,给街道居民提建议;可以以日记形式记录真实见闻、感受;可以以议论文形式发表看法;可以以记叙文的随感笔触来表达……这样淡化文体,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见闻感受,充分体现了作文的个性化特点。
2、变换角色叙述。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事物,改变一种方式来观察思考,变换角色表达。如九年级同学学了《那树》一文后,教师就启发学生变换角色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也可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还可以作者、伐木者、行人、遮阳避雨的乘客或榕树的口吻描述事件。
3、变换结构模式。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可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如前文列举的续写《那树》,学生可以按事情先后顺序叙述,可以从事情最扣人心弦处入手,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还可从对事件的感叹议论入手……这样对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学生可以写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三)多类型习作训练
1、无主题习作练笔
(1)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日记中个人的秘密、心底的话语,无不是学生个性的极好凸现。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以不断的经常的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习惯得以养成。学生用日记形式记录真实的生活,记录真实的体验,无所顾忌,敢于说心理话,作文闪烁着个性的光彩。(2)做读书笔记
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是培养学生独特感悟的好方法。做读书笔记时,摘录好词好句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后,写下了一篇读后感。渐渐地,学生都敢于表白自己独特的见解,班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氛围。
(3)展开想象习作
①续写作文。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已》、《故乡》、《社戏》等文章,我们就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学生个性不同,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就写出了各种不同的结局。
②听音乐作文。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听之前,教师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黄河颂》等,让学生想象作文。
③睹物想象作文。让学生依据看到的事物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面对一个小小的地球仪,面对学校的规划图,看着大自然的美景,看着一张获奖证书等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
④假设想象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练习写《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只有蚂蚁那么小》、《假如我会变》《假如我处理这件事》等。
⑤学写科幻、童话故事。中学生的特有心理和兴趣决定了他们对科幻故事和童话仍然情有独钟。他们从小就喜欢听、看科幻、童话故事,到了自己能够写出文章之时,早已内心萌动,如学生习作《未来的电视》、《未来的医院》、《笔的自述》、《2050年的那天》、《我的未来世界》等,都是学生习作中的佳作。文中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创造力。
⑥投稿随笔。我们在学校广播室“阳光台”的“习作园地”栏目中开辟了“校园评论家”、“谈谈心里话”、“我的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做细致深入分析,做连载也可以……为向学生提供了一块说心里话、说理的园地,学生乐于参与。
2、有主题习作指导
①捕捉节日。每次节日来临,引导学生抓住有意义的、与以往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录。如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60周年华诞,我们课题组引导学生先后以“歌颂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把青春献给党”等为主题,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记录、展现出来,让学生把自己内心对祖国的崇敬和热爱之情自由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十分生动。②活动作文。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春游、文艺表演、各种竞赛活动……这些都是进行习作的好素材。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学会怎么做就怎么写。那么,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也都会成为很好的题材。
3、专题作文指导
①关注社会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环保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求他们思考、搜集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经过集中梳理,开发的小专题有“校园的环境卫生调查”、“池塘在哭泣”、“市民卫生习惯调查”、“垃圾箱的诉说”……教师就每个专题该如何探究,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热爱生活,参与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主人,才使习作丰富、鲜活起来。
②创设作文情境。情境作文以其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作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和契机。情境作文的主要类型有:实景观察、实验感知、实践操作、实际体验、实情调查等。最简单的情境创设,就是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让学生在享受游戏带来的欢乐中作文,让作文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六、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写作能力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把写作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事实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愿倾注大力气去全面认真研究并切实有效地抓好作文教学,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立竿见影”的应试方面。因此,从总体上看,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谈作文的狭隘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这工程,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范围。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没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道德素养,要把文章写得有价值,有深度是不可能的,没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综合,感受,想象能力等等),也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为此,我们必须担负起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任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尽量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研究丰富的现实世界,并运用联想,想象去提炼深化这些材料,使他们成为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材料。其次,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鲜明的是非观念,养成诚实谦让的品德,富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奋发向上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的心灵和心境。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学生就有了成才的基础和动力,也就奠定了做好人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总之,改革作文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1.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
②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
方法。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4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学校“龙潭文学社”为基地,完善“社”“刊”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写作辅导讲座和即兴作文。课题研
5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
6活的主人,才使习作丰富、鲜活起来。
②创设作文情境。情境作文以其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论文
目前,初、高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现象:不管家庭条件好坏挑吃穿、讲派场,稍有得不到满足便和父母吵闹;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明知道是吸烟有害健康却有学生吸烟;懂得法律知识却偷抢、打架等不正常现象。而且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学生为什么明知故犯呢,我认为这叫“智高德劣”。这就说明一些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讲学科内容,片面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思想素质是否提高,教育的结果是言行脱节,道理会讲,实际道德行为却没有,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追求升学率,违背教师职责的要求。我认为学校教师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书育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提出自己看法。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法制观念、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等方面知识的教学。过去人们常说:政治就是灵魂,政治就是航向。所以,学生除学习知识外,不可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例如,初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学生懂得知识点,而且能够应对考试。但是生活中有出现学生自杀事件,这就说明学生掌握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人以“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为核心。随着思想品德课考试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和思想品德教育意识。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有关环境问题时,学生除掌握环境问题的现状,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问题的治理,国家关于环境问题方面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这样的学生才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样的学生才是学以致用,才是既获取知识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素质及能力,才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思想品德教育中,知、情、意、行必须是同时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多方面搜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如焦点访谈、八荣八耻、抗震英雄、新闻联播等很好的资源材料渗透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靠,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教育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弄清楚了教材中的道理和知识,这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学生的行动当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觉悟如何还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思想品德课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先让学生对本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市场情况。并结合自己在消费是时是否主动向经营者索要发票,是否能够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是否自觉履行消费者的义务等谈谈看法。这样既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行为上的素质。
教育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超行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时既要看到学生成绩,又要看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袒护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能一好遮百丑。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成绩一般但工作积极,踏实肯干,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同学。对他们的闪光点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这样的学生容易成长为智高德高的学生,对班级的管理,班风的转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平时要做到多观察、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学生智高德劣的现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