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

时间:2019-05-13 00:5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

第一篇: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

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

一、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研究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普通音乐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式的唱歌教育模式,尽管当时也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但器乐教学及其研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文革”后,音乐教育得以恢复,限于当时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仍为“以唱歌为主的”模式,国内有些一线教师自发性地开展了一些器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但缺少系统的研究。92年版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增加器乐教学内容,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器乐教学都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即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上研究的状况

上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比较重视的,当然,总体上还是实践重于研究。日本产生了著名的铃木教学法,这首先是源自创始人铃木对小提琴教学法的研究。其主要观念是认为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白痴,如果采用类似母语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其学习乐器,都会成为音乐家,乐器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铃木的成功实践最终证明了他的假设的正确。这一流派对国际上器乐教学的影响教大。

产生于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大量采用音条打击乐器,综合歌谣、舞蹈等因素,并吸收了瑞士的雅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中在钢琴上进行即兴创作教学的长处,形成了一种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此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

爵士乐原本是美国的一种器乐体裁,由于其十分突出演奏中的即兴部分,因此在美国,音乐教育家们十分看重爵士乐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的功能,遂将爵士乐演变成一种教学法——爵士乐教学法。

美国很重视器乐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些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器乐教学理念。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在他们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以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提到了“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的程序。”这是一段非常闪光的文字。对于我们开展《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我国城乡学校的实际,探索有关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小学器乐教学方法体系。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一)主要思路: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器乐教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它使得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大增,这包含对学生音乐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创造思维的提高等方面,由此会带来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因而,我们认为没有器乐教学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而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器乐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不难认为:尽管器乐教学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它确实是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子系统。我们甚至可以视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某种标志。

器乐教学实验的开展,必将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建设的过程,我们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理论超前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重视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

(二)对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界定:

我们将研究领域界定为: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研究。

理论假设: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教学,则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2、器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四)研究目的:

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器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该实验,提高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的科研能力,为深化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学生发展需求调查、问卷、访谈、个案等);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与人文相结合。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如前所述,器乐教学实验的意义已远远不是器乐本身了,我们可将它视为新世纪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题上我们本着“避开别人”和“避开自己”的原则,找准符合国家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新的切入点来开展实验。对于以往我们自己已经研究过的或别人已经研究过的某些问题,就不作研究或不作重点研究,而重点选择“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这一较新的角度来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本课题组的探索可望满足国内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些迫切需要。也能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和探索的依据。期望填补一些理论空白,从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法体系添砖加瓦。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

1、湖北省重点课题《湖北省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实验报告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评为全国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被收入由清华大学、北师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教育大精典》一书。

2、全国95重点课题湖北省子课题《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2000年12月获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并入选中央教科所实验文集。

3、湖北省重点课题《小学音乐学科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获湖北省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在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宣读,《音乐生活》杂志和台湾《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发表。

五、实验原则

(一)音乐审美观照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实验中必须把音乐的实践与审美观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观照之中,进行器乐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想象空间,发展音乐创造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在器乐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乐曲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感凝聚在演奏之中,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音乐优美的意境和揭示音乐艺术形象,并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立足于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发展,反过来,在技能和音乐实践中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器乐教学既要注意承认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又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面向全体学生。

(四)寓教于乐原则

在器乐教学中要通过优美感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玩乐的过程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科学性原则

音乐教育是一门科学,器乐教学有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即使是练习一首合奏曲,也应该注意对速度、力度、音色各要素严格要求,在变化中求统一,在分散中求集中,层次分明,彼此配合。

六、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历时三学年。

(二)实验对象

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挑选若干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

(三)实验控制条件

可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亦可以不设定平行对照班。

(四)重要观点:

1、我们认为进行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的实验研究,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应脱离实际。通过实验,分别研究出具有农村特色和城市特色的器乐教学方法与途径。

2、在实验中要注意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的“度”。

(五)实验过程

该项试实验历经三年,每年为一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深化、发展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七、成果形式

(一)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二)研究论文;

(三)器乐教学法专著。

八、本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朱则平

副组长:吴锐淼、李同全、韩 宏、李 东

核心成员: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名单另附)

参考文献:

1、《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美]詹姆士·L·穆塞尔与梅贝尔·格连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八三年版。

2、《当代美国音乐教育》管建华著

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九二年出版。

4、《智能的结构》[美]H·加德纳著,光明日报出版社九零年九月出版。

5《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6、《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7、《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8、《中小学器乐教学法》丁存麟、朱则平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9、《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王景英 李天鹰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版。

10、《创造性教育通论》段继扬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版。

11、《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王雄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2、《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张奇等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3、《创造力测评与创造方法》雷雳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4、《青少年学作曲》龚耀年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版。

15、《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6、《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7、《当代音乐教育》[美]麦克尔·L·马克著 管建华

乔晓冬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18、《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金亚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2月版。

19、美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刘沛译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发表。

20、《音乐科教学研究》张统星著 [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出版

1980年9月版。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组

2005年9月26日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为此,要注意做好: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

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2、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

⑴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上;

⑵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密度”、“比热”、“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⑶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滑轮一节的教学,可用杠杆平衡原理来分析、讲解,也可以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讲解;还可以用功的原理来分析、讲解;再如测物体密度,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定,也可以根据其定义测定,还可以利用浮力知识、压强等知识来测定,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加以良好的引导,将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如用力的平衡、杠杆平衡原理、功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最简单,而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滑轮组最容易理解,在用不同方法测定密度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误差最小,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⑷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实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单纯由“实验”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保持兴趣的活跃性,保持兴趣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要善于应用种种诱因,比如在压强知识的学习中,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意义,再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如:Ⅰ、在气功表演“睡钉床”的节目中,钉床上的钉子如果只有一根,情况会怎样?Ⅱ、生活中如果大气压强消失了,我们及我们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来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而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引导下,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②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就要特别重视对其思维逻辑性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走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使思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中各种现象的属性、联系,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地知识体系,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来取得这些概念,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式这些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的这种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能力,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思维有生命力,从而为以后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准备。

3、倡导创造型的学习方法

经过上述创造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解决;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在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注入无尽的活力,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在一起,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同时,课外活动还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加速了学生特长的发展,获得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的成长空间,克服了把学生拴在死啃书本的怪圈里,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象,给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具活性的平台,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启发、诱导、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巧妙地给学生活动指点迷津,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自然、自愿、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使学生打好基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仅将知识学牢学活,而且能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并能多方面培养学生自身实际能力,真正做 到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三篇:如何在音乐中培养创造思维

浅析如何从音乐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梁艳

摘要:在当今社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智力资源,而在音乐的本身,其自始至终都蕴涵着无尽的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与理念,手段与方法。进而通过音乐的途径来激发潜存在人们本质中的创造天性,挖掘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深层功效。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音乐思维;创造力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科学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已经成为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第一需要。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音乐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又与创造性思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而在音乐中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造与创造性思维

1.创造力的内涵

什么是创造力?在心理界存在着争议。目前大多数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把创造力定义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1]

有关于创造力的产物必须是新颖的,对社会有一定的价值。它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在高度活跃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创造力高的人,其心智活动少阻滞,思维流畅,变通性较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之所以创造具有较大的能量,其根本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提出的创新思想,寻求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方式。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2]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为既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既有发散思维又有收敛思维,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关系。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很多的创造往往是在长时间思维高度集中后,在思想放松的一瞬间突然出现,我们通常吧这种现象称为灵感。因此,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发散与收敛相结合的过程,是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的产物。创造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主要还体现着一些思维特征,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以及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求异性是相对于求同性而言的,主要是在一般人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突出思维的独立性,属于一种逆向思维,在常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去发现和寻找存在的可能性。创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更需要调动情感,意志以及全部的生理,心理等功能,从而使一切积极的心理品质处于最佳状态。这也正是创造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的表现。思维结构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思路会及时的转换变通,既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对象物,也可以及时的放弃旧的无效的方法,继而转向新的,有效的措施。创造往往来自突然出现的灵感!这足以说明了创造性思维在时间上存在的突发性。创造性思维通常以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符号,模型和图示等,准确流畅并且有效地表达思维结果,以最快速度的方式向社会展示,从而在竞争中获得首创权。

3.创造性思维的实质

创造性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

有选择就有放弃。选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事。做好一件事,干好一项工作,如何选择最佳最有效的方案至关重要。选择是创造得以开展的第一要素,只有选择了有价值的,符合要求的,与创造活动相一致的其他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地创造。突破的核心是求新,是新的假设,新的方案,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成果的萌发和显现,是打破常规,寻找新的出路。重新建构是在选择与突破的前提下,有效的抓住新的东西,建构新的思维框架。选择,突破与重新构建三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

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人皆有之,但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就应重视,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

二、音乐与创造性思维

人类为了追求美才创造世界!这是马克思说过的。然而,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音乐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音乐与创造性思维有何联系?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运用,音乐又能发挥怎样的效应呢?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在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我的很多创造发明都来自于音乐的启发。”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3] 音乐把人类最敏感的声音塑造成了具有丰富表情意义的音响,也把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世界描述的活灵活现。随着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处处充满着人类的劳动成果,充满了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结晶。这让我联想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可以说,没有人类就不可能有音乐的产生,没有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不可能有音乐如此灿烂辉煌的今天。相反的,如果没有音乐,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就不会如此的腾跃而辉煌,人类的思维也不会如此的富有而活跃。由此可见,音乐与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生同息,同荣并举。因此,学习音乐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音乐的创造性表现手法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从中掌握构建美,创造美的知识与技能!艺术中离不开创造,没有创造性思维,艺术就没有生命和价值,同样,创造中也渗透着艺术。

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音乐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音乐中充满了创造的本体与实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从中体验并逐步领悟出灵感和意念,从而触发并激活潜存于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能量,因此,应当明确,通过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和促进创造性思维

1.用音乐来触发对生命的重新感悟,唤醒对情感的全新体验,拓展对智慧的多维视角

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促使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人类主体的创造力变成了普遍被关注的焦点。音乐是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中,由主题动机不断以不同的手法演绎和发展,经过各种音响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后,展示给听众的则是一个生动的具有活力的声音。这期间经历了一个由意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声音形象的创造历程,同时,也是作曲家情感的真实写照。对音乐的欣赏,看是有可能只是隐隐约约的感觉,但当深入音乐,理解音乐时,一种活灵活现的体悟和其所带来的感觉便会引发全身心的震颤,继而不由自主的触发对生命的重新感悟。当然,这其中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沟通,需要心与音响之间发生共鸣。苏珊·朗格认为:人类的生命形式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这些特征都可以在艺术形式中相应的找到,这就足以说明艺术与生命之间有同构关系。[4]当我们精神出现萎靡不振时,党对人生失去信念时,聆听音乐,用它抹去伤痛,在人生一片坦途时,也可以欣赏音乐,唤起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与奋发向上的斗志。

我们可以对一种景色,一幅画或是一个场面视而不见,但是对声音却不可能听而不闻,尤其是动听的旋律,这正是音乐又是之所在,你身在其中就必然会接受它的洗礼。好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共鸣,进而唤起一种超越理性意识的震撼是的互动,它对人的听觉器官会产生一种还想听的诱惑作用,这种欲望不仅仅是听觉器官的生理需求,它已经渗透了精神的愿望和情感的需求,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任音乐来触动心弦,任音乐来融化情感,最终在音乐的熏陶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感情世界。正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所说:“音乐使人从内心感到透彻,音乐也是人最终和最后的避难所。艺术的美也正如自然的美一样,往往是不可言喻的。”[5]

音乐是创造的艺术,学习音乐不单单是为了掌握一些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潜存在其内部的创造性意识趋向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手法。音乐语言的不确定性,音乐结构的流动性,以及音乐内涵指向的暗示性都使音乐存在着较大的想象空间和较多的可能性,不同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就不同,也总能唤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中潺潺的流水,鸣唱的鸟叫,轰隆的雷声,以及雨后的欢境,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一旋律,不同的人演奏,效果也是不同的,这说明人文因素的介入,已经形成了音乐的反应作用。而听着通过已经形成一定意义的音响感受,经过视听的的感觉以及声像的切换,又产生不同的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联想,进而引起全身心的反应。这是一个思维器官全方位的主动作用。据报道,在1994年8月举行的美国心理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斯彻宣布了她有关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天《今日美国》就以“音乐课可以开启数学和科学的头脑”为题作了报道。在报中提醒家长们注意:如果每周的音乐课尚未将你的孩子变成小伯恩斯坦的话他至少可以点燃一名未来的居里夫人或是伽利略的天才之光。[6]

2.聆听欣赏音乐,通过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音乐可以激发并弥漫强化大脑中的兴奋灶,唤起和调动某种记忆,从而能够使人的系统活动实现白热化的效能。反复欣赏音乐,是由感性听觉到理性感悟的发展递进过程。同样的一首音乐作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切身去体会,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后逐步把这感受清晰化意境化。反复欣赏的过程,就是对音乐逐步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听得多了,耳就熟了,自然为理解音乐和接受音乐奠定了基础。所以,只有投入的反复的欣赏音乐,才能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心理体验。

聆听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听音乐”“欣赏音乐”以及“鉴赏音乐”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层次,同时也是音乐接受者客体思维中创造性意识的逐渐启动,扩散及延伸深化的过程。

3.理解表现音乐,通过深入音乐提升自我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关键环节,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占重要位置。,表现不仅是自我情感的有意识反应和流露,也是感知音乐内涵,展示音乐技巧,演绎音乐情节的有效途径,学会音乐表现的理智心智和才智,才能全方位的掌握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本质。然而,敢不敢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胆量问题,它还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和技艺的问题。音乐是人类心声的自然流露,它是不同于语言的另类信息表露。音乐的技巧及其表现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表情的需要就有了表现的意愿,有了表现的意愿就会主动去寻找表现的途径和方法,因此,也就有了主动学习技巧的动力。音乐表现的最终是为了表现音乐,是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是演绎自己的心声。

4.通过创造编织音乐,用音乐的语言去抒发感情

音乐是创造的艺术,音律是有限的,但是创编的音乐却是无限的。只要有心去创造性的实践探索组合求新,就能编织出发自于内心的情感声音。音乐史心声的表露,旋律是情感的释放,只要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就能获得自身情感的自然升华。在大胆的进行音符间的相互组合过程中,关键还需要用智慧去作出判断和选择,以筛选出更符合自己创作意愿的音符组合来。音符是心灵的语言,是情感的流露,是创造力的显现,音乐创作的过程就是主题内心世界的表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

5.坚定学习音乐的信心

每个人自身都具有多种潜在的先天智力,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就音乐这一学科来说,音乐节奏智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尽管这种智力因人存在着差异,但是都具备学习音乐的先天性条件,每个人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在智力和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只要敢于自身的音乐素质,勤于发掘潜在的音乐才能,大胆展示自我,便会逐步进入音乐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教育部人事司制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宋学军.世界音乐名家名曲名片[J].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6]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Analyses how to Creative thinking from music

Liang Yan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for tal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but als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in the music itself, its beginning to end, implies a sense of endles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deas, means and methods.Way through the music and then potential exists to stimulate the creation of one essence of nature, dig deep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effect.Key words: creative thinking;musical thinking;creativity

第四篇:“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心得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教育是与美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美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说,“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做好学校美育工作呢?在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教育是主渠道,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认为,小学艺术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素质,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培训教育。但是,小学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艺术素质?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小学艺术教育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我们在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中,应该给予回答和解决。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得于我们对小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促进小学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假设

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是由艺术兴趣、艺术基础知识技能、初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如果遵循小学艺术教育基本原则,抓好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并与艺术活动课和校内外艺术活动等途径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研究小学生艺术素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确定小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标准。

2、探索提高小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确定了反映小学生艺术素质水平的基本构成因素

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艺术教育是培养“会什么”的技巧人,还是培养热爱艺术、欣赏艺术、表现艺术的审美人,从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重心应该是后者,如果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艺术特长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那也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教育为沉重的代价。小学艺术教育应该体现儿童艺术素质的基本内容。

1、艺术兴趣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直观性很强,因此儿童大多都能对艺术产生兴趣。就普通艺术教育而言,只有把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的基础上,前者才有价值和可能。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地,兴趣也是确保艺术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当学生离开学校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兴趣都能陪伴他的一生;而技能对那些不从事艺术职业的人来说却随时都有可能被丢掉。可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艺术素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2、艺术知识

知识的积累是由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艺术知识则使人通过视觉、听觉等,更快地获得理性知识。小学生年龄小,虽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她们获取的艺术知识主要来自于学校,这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分解到小学艺术各学科教学中,体现各门类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特征。如果教师将这些知识寓教于乐,学生便能较好地掌握,为艺术欣赏和创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3、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的水平如只停留在对线条、造型、色彩、音律的直观感受上,只停留在“象不象”的感受上,那么,他们的艺术素质是不高的。能进行初步的艺术欣赏是儿童重要的艺术素质组成。艺术教育中,还要超越感知,要凭借情感和认识的力量,调动心理上的联想、想象、移情等活动,深入艺术对象的内部,达到一种新的体验和感受。

4、艺术创造能力

在当前提倡“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素质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我们把艺术创造作为儿童的基本艺术素质,艺术创造是以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对小学生来讲,艺术创造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和摹仿的基本技能。

如美术活动课《水族箱的制作》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海底生物的丰富,了解到海洋生物的形是千姿百态的,有菱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梭形;海洋生物的色是五彩斑斓的,有蓝色、黄色、红色、还有透明的;海底鱼类的花纹是千变万化的,有由点状组成的、有由线状组成的、有由块状组成的等,这是孩子们对美术知识中基本形和色的认识,海底世界是孩子们兴趣浓厚的主题,特别是游动的形形色色的鱼类,种类丰富的海植物,以及水族箱这一特殊的手工装饰都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向往。

(二)确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规律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桥梁,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理论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一般的课堂教学原则相比较,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原则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认为,在艺术教育的课内和课外,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启发性原则、形象的感染性原则、情感的体验性原则。

(1)思想的启发性原则

艺术美具有永恒的魅力,是美的最完善、最理想的体现,它所负载的思想、观念、伦理、精神、情感都具有教育意义。“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能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这种“最高级的东西”正是我们教育、影响儿童的精髓。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向儿童展现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启发他们对艺术内容的理解,加深他们对艺术内容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启发性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和象征意义。如在小学美术课上,学习有关动物的画法,教师就出示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借助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感受到那刚劲奔放的笔触,粗犷有力的线条,奋蹄欲飞的形态,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气势,同时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正是41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表达了作者抗日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在艺术教育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有“思想启发”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这种“思想”信息的增多,也能反映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2)形象的感染性原则

形象的感染性是艺术美的重要特点,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必须“寓教于乐”,通过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陶冶,得到享受,离开了美的形象也就无所谓艺术教育。为了使学生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我们就应运用艺术美的形象,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艺术美的规则和显现方式。如小学音乐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就通过蒙族音乐的旋律、通过其音乐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儿童感受到了草原、羊群、风暴、博斗等形象,使儿童感受到英雄小姐妹的乐观、勇敢、坚强的性格,进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3)情感的体验性原则

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点,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在情感上产生兴趣、产生共鸣,不仅要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还要悦神悦情,使感知、感受、感动三者统一,使悦形、会心、畅神三者统一,因为“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

情感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们的情感,一方面是一种本能,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的培养,特别具有社会性质的情感,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如使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平时人们的情感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艺术教育中,学校和班级就要创设优美的艺术环境和氛围,做到以境育情,影响和熏陶儿童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我们从艺术美的角度,搞好校园雕塑、园林绿化、壁画绘制、橱窗布置、景点设计、教室美化等一系列的活动工作,使学生赏心悦目,养性怡情。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入手。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营造心理氛围,发挥情感作用

课堂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教学时往往以学科为本位,把本应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漠不关心或视而不见,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与恐惧、困惑与沉闷,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状态之中,这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智力和非智力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且情感是通过学生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影响认知活动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情感的调节作用:

1.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

自己的独立见解。

2.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学生有愉悦的的心理体验,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能够使学生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一句安慰的话语、一种信心的鼓励,可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可能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问候,可能焕发出上进的动力。

3.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和启动学生的激情,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因此教师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应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从而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课堂思维训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平铺直叙的讲解只会使学生感到空泛乏味,也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情境是问题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课题知识的教育、教学计划的完成、按部就班的训练、谦虚性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力弱,因此地理课堂中,应该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来加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在无疑平淡处生疑。

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开发,因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

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2.在知识发散处激疑。

课堂中要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同一纬度有哪些相同的地理现象?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地理事物的界线?通过这种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主动思考中,学生的思路也得到拓宽。

3.在能力增长处设疑。

教师应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例如,等值线是高考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情境、形式、设问等的变化来形成新问题,让学生分析等太阳高度角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震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从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去体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在判读过程中去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也得到足量的培养与训练。

三、变换知识载体,建立思维线索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他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去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我们认为学生应随时将所学知识纳入地理认知结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可以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整合;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整合;围绕区域地图,对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围绕热点问题,对地理长效问题进行整合;围绕学生的思维难点,对地理难点问题进行知识的整合;围绕地理简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例如,关于水资源这一热点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思路(见下图)来拓展和整合,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再如,复习“农业生产”这部分内容,可抓住“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见下图)这一核心,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高初中的农业知识进行整合,突出知识联系,显现知识脉络。通过这种整合重组,使得知识的联系紧密了,思维更加灵活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有利于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四、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提高应用能力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错误与疑问,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

1.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城市演变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因素、影响港口铁路机场等工程建设的因素、影响商业网址布局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3.学会方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例如,日照图图形变化多,情境变化大,知识跨度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实际应用,则日照图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能力立意型习题的解答和反思,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科学,与其他同学的解法对比,谁的解法更灵活和更有创意,哪种解法更具有简洁性和技巧性;如果习题的情境和解题条件变了,应该如何进行解答;日照图的判读是否有规律可寻

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日照图解题时应该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思维:

1.太阳直射点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判断。2.晨昏线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判断。

3.日期界线的判断。

如果解题中能够抓住以上几点作为思维的切入点,解题的思路也就容易打开。当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能够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则能够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很快得提高,进而还有助于学生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

良好的思维习惯。

地理新理念的梳理,教学新方式的确立,是当前地理教师值得重视的核心问题。如果地理教师能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并不断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情感性、主体性,则将会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挖掘,进而有

利于新理念的全面落实。

下载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器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意识

    器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意识 课标明确提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告诉我们,音乐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仅单纯向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河小学教师:汪福强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

    美术教学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课程是一门创造性的课程,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让思维的美丽的花朵在课堂上争奇斗艳,无......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上传: 华冬霞 更新时间:2012-5-10 16:08:36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

    关于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于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来源:网络转载作者:佚名更新:2009-8-17 阅读:24次     关键词: 学生;思维能力;尝试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