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判断比喻句[最终版]
怎样判断比喻句
有同学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们小学阶段重点要认识明喻。在比喻句中一般称被比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比如:“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句子的本体是“晚霞”,喻体是“鸡冠花”,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相似的地方:颜色相同,都是红色;形状也相似。联系晚霞和鸡冠花的词“像”就是比喻词。又如:“燕山月似钩”,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弯钩,主要是样子相似,“似”就是连接本体“月”与喻体“钩”的比喻词。再如:太阳仿佛是大火球。句子中“仿佛”就是连接本体“太阳”与喻体“大火球”的比喻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没有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有没有两种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没有的,不是比喻句。例如:“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句子中虽然有“仿佛”,但不是比喻句,因为缺少喻体,“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是具体描写“天河”显得很清楚的程度的,它跟“天河”没有比喻关系。
比喻,通俗的讲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一定都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不正确的。有的带“像” “似”“仿佛”等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就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一、要认识比喻句的构成
一般的比喻句都有三部分构成,即一部分是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另一部分是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做喻体,它们都是联想到的事物;还有一部分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犹如”“好像”“仿佛”“……似的”“……一样……”等。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比喻句,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常常以“甲像乙”的格式出现,“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像”“好像”“似的”“像……一样”等,这样的比喻句比较容易判断。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把“长城”比作“长龙”)再如,露似真珠月似弓。暗喻即暗暗的打比方,“暗喻”比喻关系含蓄而不太明显,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是”“成为”“变成”等,而不是“像”、“好像”之类的比较明显的比喻词,因此不细心去想,就不容易判断出是比喻句。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再如,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二、要看作比较的两种事物是否不同类。
比喻句必须具有两种事物作对比,即必须有本体、喻体。但是,光具有两种事物还不能算是比喻,还必须看本体和喻体是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如果是不同类的事物,那这个句子就是比喻句;如果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作比较,那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不要把句中带有“像”“似”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例如:我要像他那样,热心为大家服务。这 句话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我”和“他”是同类事物,就不能构成比喻。例如:小红长得像妈妈。这句话也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小红”和“妈妈”是同类事物,也不能构成比喻。
三、不要把句中带有“像”、“好像”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比如:
1、表示举例:如:(1)像你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活儿,走起路来晃悠!如:(2)“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2、表示猜测:如:(1)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如:(2)我听到背后好像有人在叫我。
如:(3)年轻的妈妈拍着自己的孩子,嘴轻轻地动着,好像在对孩子说些什么。
3、表示联想:如:(1)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如:(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4、表示感觉:如:(1)小孩看见了军官,立刻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好像突然长高了几厘米似的。
5、表示比较:如:(1)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如:(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注意这里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所以此句不是比喻句,这里只是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如:(3)我一定像以前一样地用功。
6、表示夸张:如:(1)锦上织的花草鸟兽,活生生的,就像真的一样。如:(2)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唯一依据,要认真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我们一定要牢记: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而不是单纯地看是否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比喻词,以此来判断比喻句。
因此,我们说,带“像”“好像”“仿佛”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别比喻
一、认识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二、了解比喻句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她的脸红得像苹果。本体(),比喻词(),喻体()比喻词:像、好像、仿佛、似乎等。
三、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a、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所以不是比喻句。b、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句中的“像”表示相貌上的比较,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
a、这个人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句中“好像”表示推测、判断,所以不是比喻句。b、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句中的“似乎”表示推测,猜测,说明估计的不准确,不是比喻句。
3、表示联想
a、他静静地听着,好像面对着大海。
句中用“好像”引出他的联想,所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说明
a、这只狼狗有些像狼。
句中用“像”说明这只狼狗像狼这种情况,所以不是比喻句。
5、表示举例子
a、老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句中老师和妈妈是两种身份,但是都是女性,用“像”字引出我们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也可以说老师像姐姐,这里的“像”是如同,当作所以不是比喻句。
四、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复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判别比喻句,一看是否具有本体和喻体,二看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三看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喻句的作用:形象、生动、具体。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小弟弟的脸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
2、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飘落。()
3、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4、她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
第二篇:怎样判断比喻句
怎样判断比喻句?
有同学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们小学阶段重点要认识明喻。在比喻句中一般称被比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比如:“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句子的本体是“晚霞”,喻体是“鸡冠花”,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相似的地方:颜色相同,都是红色;形状也相似。联系晚霞和鸡冠花的词“像”就是比喻词。又如:“燕山月似钩”,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弯钩,主要是样子相似,“似”就是连接本体“月”与喻体“钩”的比喻词。再如:太阳仿佛是大火球。句子中“仿佛”就是连接本体“太阳”与喻体“大火球”的比喻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没有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有没有两种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没有的,不是比喻句。例如:“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句子中虽然有“仿佛”,但不是比喻句,因为缺少喻体,“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是具体描写“天河”显得很清楚的程度的,它跟“天河”没有比喻关系。
一、什么是比喻 ?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写文章如果能适当地加点比喻,将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地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喻有三种格式:
1.明喻。即用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般的(似的)”,“像„„一样(似的)”,“跟„„一样(一般)”等等。
2.暗喻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是”,“成了”,“构成”,“变成”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暗喻的另一种写法是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
3.借喻。即本体与喻体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替代本体出现。
二、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2.“像您这样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四)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五)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三、运用比喻要注意:
1.感情鲜明。如“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小英雄雨来》)这个比喻把日本鬼子那可憎可恶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2.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如(1)拖拉机像汽车一样在公路上来回奔跑。(2)小明长得跟他爸爸一模一样。
例1拖拉机和汽车同属机动车,不能做比喻。例2不是比喻句。3.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如“这堆草垛像石头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草垛和石头虽然不同类,但没有相似之处,比喻不当。
4.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比喻时要力求在构思上有创新。如“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妖怪是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极为费解,因此不能达到比喻的艺术效果。
四、比喻句的判断方法
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辞格,叫比喻。比喻就是平时说的打比方,比喻句的形式多,容易与有几种句式混淆,我们怎样区别它们呢? ⒈缩句找特征。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简单的比喻句比较好找,如“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本体是老师,喻体是园丁,喻词是像。但句子长了就比较难找,所以先要将长句缩成短句,这样就容易了,如“接着,从船底喷出强大的气流,气垫船就离开了水面,象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驰。”可缩成:“气垫船象箭一样飞驰”,它的本体、喻体、喻词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⒉换词法。用“是”作喻词的比喻句,与有此含有“是”的句子容易混淆,我们可以用换喻词的方法加以区别。如果句意变化了,就不是比喻句。如:“老师是园丁”把是换成像“老师像园丁”,句意没变,是比喻句;“他是战士。”换成“他像战士。”句意变了,不是比喻句。
⒊去词法。比喻句中的喻词“好像”是不能支掉的,不是比喻句的“好像”可以去掉。如:“猫的眼睛好像蓝宝石。”去掉“好像”就不通,是比喻句。“我们好像见过面。”去掉好像句子仍然能读通,所以不是比喻句。
⒋加词法。有此比喻句不用喻词,我们可以加上喻词来辨析它。比喻就明显了。如“弯弯心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加上“好像”后就变成“弯弯的月儿好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五、关于“较喻”的知识
较喻是一种“喻中有比”的比喻,其特点是把被比喻物(本体)和比喻物(喻体)放在一起相比,既显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又突出本体和喻体在和程度上的不同。例如“那正在恕放的芍药,开得比朝霞还要鲜艳”,作者以朝霞和芍药的相似点“鲜艳”来形容芍药怒放时鲜艳而美丽的姿容,从而构成比喻。但不像明喻和暗喻那样,用喻词“像”或“是”来联系本体和喻体,而是用“比„„还„„”来表示二者在相似点上的差异,以强调芍药鲜艳程度之深。可见,较喻和明喻、暗喻有所不同:明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是平比的关系,而较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差比的关系。但较喻也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比较”:“比较”同类事物实际的比较,如“哪里知道临到最后上,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而较喻则是不同事物在形象上的比较。
较喻的句子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作者把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情谊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点“高”和“深”上本体“情谊”又超过了喻体“山”和“海”,形象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舍的心情。你这种用“比„„还„„”、“赛过”、“胜过”等词连接,表示本体在相似点上超过喻体的较喻,也可称为“强喻”,强喻一般带有褒义色彩。
②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作者将狗的境况作为喻体,与凡卡的遭遇比较,相比之下,本体“我的生活”还不如狗的境遇。这就强烈控诉了沙皇制度下的旧俄罗斯儿童的命运。像这种在相似点上比不上喻体的较喻,又可称为“弱喻”。弱喻多数带有贬义色彩。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句子用的喻词是“不及”,形式上看似为弱喻,但从意志上分析,诗人是用“桃花潭水”与汪伦之“情”相比,本体“情”在相似点“深”上超过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强喻。
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是在一句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交替使用强喻和弱喻的例子。作者先以“泰山”为喻体,从正面极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又从反面用“鸿毛”设喻: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卖力,就比“鸿毛”还轻。两相对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为人民服务应该具备的生死观。
较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往往兼有夸张的意味,能够抒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常出现于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议论文中也时有所见。
六、关于同类事物之间能否构成比喻的问题
同类事物不可构成比喻,是一个传统的观点。可是这个传统的观点,有必要作修正和补充。近几年来,有好几位任教的老师发表文章,认为同类事物也可以构成比喻,只要本体和喻体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就可以构成比喻。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公认的比喻句。然而,“教师”和“园丁”都是人,何以能构成比喻?这是因为“教师”和“园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并不重合。“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园丁”指从事园艺的工人,表明它们的内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性别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和婴儿;按职业分,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教师、演员等。“园丁”是从“工人”中按工种标准分出来的,而不是按“人”的职业标准分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园丁”在处延上并不重合。但“教师”和“园丁”都为了他们的工作对象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有着相似点,因而就能构成比喻。至于像“这排房子很像教室”“弟弟的长相很像哥哥”之类句子,当然不能算是同类比喻,而是同类比较,因为它们在概念的外延上是重合的。
类似“小艇像独木船”这类比喻句,在修辞学著作和论文中常可见到。例如: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吴士文《修辞学习》中析为暗喻)△ „„你可以那样简,我可以这样简,简体字层出不穷:人人都成了仓颉。(张志公《现代汉语》中析为暗喻)△ „„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郑颐寿《比较修辞》中析为暗喻)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宋振华《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析为两个借喻)
第三篇:判断比喻句
判断比喻句
一、复习导入,再次认识比喻的概念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喻句,知道了什么是比喻词,比喻的类型和比喻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在一起了解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句子是比喻句。看看下面几句,请在比喻句后面打“√”
1、晓明长的很像他的爸爸。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4、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6、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
7、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1、5句不是比喻句,其他都是比喻句,为什么呢?
上节课,我们详细介绍了比喻句的组成,再来回忆一下:
比喻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被比方的事物,我们称为本体,作比方的事物,我们称为喻体,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我们称为喻词。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只有明喻有明显的比喻词,暗喻、借喻等的比喻词不明显。这样说,大家明白了吗?
二、新授
(一)判断带有比喻词“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听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有疑问了,明喻中最明显的比喻词就是“像”,是不是含有“像”这个比喻词的就一定是比喻句呢? 我们再看一组句子: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5、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
这些句子中都有比喻词“像”和“好像”,这些句子是比喻句吗? 答案是这些句子都不是比喻句。为什么呢?
第1句,像表示比较,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与以前的行动相同。第2句,像表示举例,句中用“像”字引出“您”作为例子,说明“高个儿”当不了挑山工。像这样的句子还有:“‘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发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
第3句,好像表示猜测,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听了王华的解释,李老师喃喃自语:‘看样子,好像是我错怪赵勇了。’”
第4句,好像表示联想,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像这样的句子还有:“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对小主人的说话。第5句,像表示说明,句中用“像”说明狼狗和狼形体上相像这种情况。像这样的句子还有:“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比喻句呢? 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 二是:这两种事物存在一定的相似关系,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二)判断比喻和借代的不同
我们再看两个句子,请你判断一下,哪个句子是比喻句:
1、高玉宝说:“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半夜鸡叫》)
2、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第一句是比喻句,第2句不是,为什么呢?第1句中地主周扒皮的家和“阎王 殿”之间有相似点,都是吃人的地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第2句中的“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一类事物,这样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如何区别这两种修辞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添加法”,加上本体和比喻词,“地主家像阎王殿”,“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很明显,后一句显然不通,那么前一句是比喻句,后一句不是。
(三)判断比喻和固定词项的区别
再看两个句子,请你判断一下,哪个句子是比喻句:
1、党是太阳,我是花。
2、工作中,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创新。
第1句是比喻句,第2句不是,为什么呢?共产党和太阳之间的比喻关系在 这句中有相似关系,如果放到其他语境中共产党还可以是大海中的指路明灯,是领航的灯标等,同理,“我”和花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思想包袱则是一个已经固定下来的词项,不是临时产生的,放在任何一个语境中意思都是一样的,属于词的比喻义,而不属于比喻修辞格。因此,判断比喻句还有一个方法是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是临时产生的,不是固定的,换一个语境产生会其他本体喻体的关系。
(四)区别比喻和拟人
在我们学习中,同学们经常还会把比喻和拟人弄混淆,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比喻还是拟人呢?
1、拟人句不能出现“像”。比如:
春天到了,柳条随风飘荡,好像在跳舞。
春风一吹,柳条在风中舒展身体,不停地舞蹈。
2、比喻句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甲事物是主,乙事物是从,是为甲事物服务的,是为了 把甲事物写得生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拟人句中则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两者之间没有区别。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拟人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拟人最重要的标志。比如: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两片大翼轻盈如纱。长颈鹿非常优美,它穿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
三、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学过的方法,判断下面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说为什 么?
1、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2、她长得像一束百合花。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在评优工作中,绝对不搞大锅饭,一刀切。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6、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7、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8、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9、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0、三月,无数个雷锋出现在校园里,出现在大街上,出现在各行各业中。
第四篇:怎样改写比喻句
怎样改写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句子的形式:本体+喻词+喻体。
比喻词:“„„像„„”、“„„好像„„”、“„„如同„„”、“„„宛如„„”、“„„仿佛„„”、“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等。
顺口溜:
比喻手法真形象,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喻体性不同,本体喻体有相似。修改句子睁大眼,首先本体来找出。
接着比喻词添加,好像同仿佛似的。成了变成是构成,喻体确定由本体。
比喻的条件: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如:他长得像他爸爸。(不是比喻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比喻句)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云像棉花。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例句赏析:
一块块拔地而起的巨石像一支支巨大的竹笋。(外形相似)小河如同一条透明的蓝带子。(外形、颜色相似)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外形、颜色相似)
用比喻的方法把下列句子写具体、写生动。雨下得很大。
眼睛明亮。天气闷热。
闪亮的小露珠。
大象的耳朵真有趣。树叶一片片落下来。
2、鸟儿啼转起来。
3、金秋十月,桂花开了。
4、洞庭湖的水真绿啊!
5、奔腾的湖水从大坝的进水口直冲下来。
6、他飞快地跑过来。
7、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
8、排着队的游客走进展览厅
第五篇:修辞复习比喻句的判断
修辞复习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
2、拟人
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 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 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 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答案:
一、1、4、5、7、9、11、14是比喻句。13是拟人。
二、1、夸张
2、拟人
3、比喻
4、排比、5、反问
6、夸张
7、拟人、排比
8、比喻、排比
9、比喻
三、1、水比喻成翡翠
2、老师比喻成火炬
3、缝纫鸟的窝比喻成工艺品
4、玉兰花灯柱比喻成仪仗队
5、队旗比喻成火焰
6、雪比喻成玉屑
7、孩子比喻成泥猴
四、略。要与相同特征。
五、1、比喻、排比
2、反问
3、排比、拟人
4、比喻、拟人
5、比喻
怎样判定有“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像”常作明喻的喻词。因此,不少同学一看到句中带有“像”、“好像”等词,就认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很多有“像”的句子并非比喻句。怎样判定有“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具备两个条件:
一、“像”字前后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
二、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就不是。那么,哪些有“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呢?
一、比较不是比喻
(1)(闰土的)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2)这几天像过节一样热闹。
简析:例(1)是说闰土的父亲眼圈红肿,闰土的眼圈也红肿,为父子之间进行的比较。例(2)是同一事物的纵向比较,即现在的“热闹”和以前过节“热闹”的比较。两例都构不成比喻。
二、形容不是比喻
(1)(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2)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像白天一样。
简析:例(1)大人、孩子类属相同(都是人),这里只是形容大人笑得天真、开怀,因此不是比喻。例(2)“黑夜”与“白天”都是天象,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具备比喻的性质。
三、举例不是比喻
(1)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呐喊·自序》)(2)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简析:例句中的“像”都表示举例,可用“比如”、“例如”去替换,意思不变。故都不是比喻句。
四、猜测不是比喻
(1)这位老干部好像在哪里见过。(《一张珍贵的照片》)(2)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赵州桥》)
简析:例(1)表示猜测,有点“记不清”的意味。例(2)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感受,也没把龙比成不同类的事物。这类句中的“像”、“好像”,都可用“似乎”来替换。
五、想象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2)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好像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简析:例(1)是作者的想象,那汩汩的声音可能是“谁在海底吐着气”。例(2)有了火柴就有了火,有了通红的火堆就能使这位同志活下去了。这是卢进勇刚接过七根火柴时的想象,事实上,他还正揽着那位无名战士。
六、幻觉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好像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简析:其实,作者的脚步根本就没动,风儿也没吹,只是作者自己的幻觉而已,没有构成比喻。
其他举例
一、表示比较的
1、她还像过去一样爱打球。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美丽。
3、小明长得很像他爸爸。
4、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二、表示举例
1、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
2、像雷锋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表示猜测:
1、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
2、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3、他脸色苍白,好像是病了。
四、表示想像
1、天边的白云,仿佛被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料。
2、雾天的树林仿佛披上了半透明的轻纱。
3、这块大石头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一样,高大突兀,人们把它叫做“飞来石”。五、一些表达感觉的句子可以归入通感,也不是比喻句(就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争论很多,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1、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2、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3、听了老师的夸奖,我的心情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