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吃饭的四种境界美文(精选)
民以食为天。人生许多美好时光,都与饭桌有关。光吃饭,就有饭局、聚餐、留饭和蹭饭,四种形式,四个境界。饭局有如牌局棋局,反正是一种比较吃力的吃饭:除强调正装出席之外,一应言行举止都要如下棋出牌样,不可任意。但人生充满矛盾,天天有饭局,烦恼不已,如若从来没有饭局,人前人后似有点失落,矮人一截,同一饭局请他不请你,免不了有点酸酸的……聚餐,又可称聚会,那要宽松多了,是三五知己好友自发的聚。聚餐有各种形式,有“蜻蜓吃尾巴”,即各吃各,西方称AA制;但更多为轮流做东,虽没有硬性规定,但大家都会自觉轮流埋单,虽说老友不用计较,然为珍惜这个圈子,每个人都有心维护它:一旦发现有新开的好餐厅,就呼朋唤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众人心领。老友聚餐是最开心,特别对我们写作人,聚餐是阅读人世百态的窗口之一,是创作素材的源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聚餐的是一个固定圈子,外边人若想进来,难上加难;道不同,志不合嘛,勉强挤进来,就成饭局而不叫聚餐了。由饭局修炼成聚餐叫有缘,由聚餐变形为饭局,那味道就大不一样了。
留饭,是更随意更亲密的进餐形式。上海人家特别习惯留饭,被留的一定是全家上下都笃熟的老友,突然来访(旧时没手机,熟客大都可随意上门),谈兴正浓,不觉已是吃饭时光,意犹未尽,加副碗筷,临时炒只蛋或蒸一碟腊肠,去弄口熟食店切一客酱鸭,家里也趁此添点菜,就这样热热闹闹吃了,所谓“小菜呒交(没有)、饭要吃饱”。这是最惬意,最温馨,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饭桌。当然,留饭和被留的,都有相当交情,有的还是几辈子的。
蹭饭是事先张扬的,一个电话打过来:“XX,我正好在你家附近办事,等下到你家蹭饭。”“我老婆出门了,今天没人煮饭,等一下去你家蹭饭。”“XX,过节我们来你这儿蹭饭”……留饭是即兴的,蹭饭是预先告知的,某种程度讲,蹭饭更有十分交情。人说十年修得同船渡,能随时来蹭饭的,那份交情也是修来的。
笔者这里有个蹭饭团,大都是来组稿约稿的编辑小朋友,也有我的小校友……从他们考上大学到进社会做事,从实习到成为独当一面的话事人,看着他们结婚成家……悠悠时日,少说也有十来年,他们互相间也成了朋友,蹭饭团就这样形成了。有时在外面吃,大多在我家里。女儿不在身边,有他们,我可以随时差使他们,方便又热闹,令我们宅里的平均年龄一下降低了,对当下年轻人的心态也有所了解。此外,我所有的电子文本操作和输出接受,都是由蹭饭团包下——不能白吃饭不干活呀!
我家阿姨煮得一手好上海菜,何为上海菜?精工细作的家常菜就是了:夜开花塞肉、凉拌豆腐皮蛋咸蛋、丝瓜油面筋、干贝炖蛋、六月黄毛豆子……就是炎炎夏日蹭饭团的菜单,饭后甜品是蹭饭团的事……
和谐的“和”就是大家有饭吃的意思,吃得开心,天下就太平了。
第二篇: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是为自己而战,第二种境界是为他人而战,第三种境界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第四种境界是为全人类而战,第五种境界是为自然而战。应该还有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但是可以达到第五种境界的人地球上好像从来就没有过,因此再谈更高级的人生境界显然就没有什么意义。
人生来就是要战斗,为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生存而战斗,而人首先得为自己而战,自己能生存,然后才能让别人生存。因此人生的境界是一层一层往上的,人只有经过低一级的境界才能向高一级的境界前进。在生命过程中的大多数人都挣扎在人生的第一和第二种境界中,有一部分人到达了第三种境界,而只这一部分人中只有一小部分达到人生的第四种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已经很难了,只有象古代东方和西方的圣人才达到过这样的高度。像中国的孔子,将原本属于贵族的教育平民化了,他就是为了人类而战,在他那里,没有国界之分,没有贫穷贵贱之分,普天之下,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接受教育。再往下,为自然而战,也许现在的人们只会认为这样的人是疯子,但历史会证明这样的人是人类历史上,不,应该是自然史上最崇高的生物。
我引发了一个思考,就是学生究竟是应该在压力下学习还是在非压力下学习?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最典型的在压力下学习的模式,结果是学生的知识根基比较扎实,功底与同样年龄的西方学生相比的确比较好,但是这样的好处也是有代价的。中国学生在被动灌输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兴趣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力。而非压力下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压力下学习,学习本来是一件苦差事,却变成了一件令人可以获得成功感,使身心愉悦的事情;而压力下学习,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变成了一件为了应付学习任务而疲惫的事情。两者的效果不言而喻。
第三篇:优秀小学生的四种境界
优秀小学生的四种境界
一、生活自理
自理能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自理能力是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要学会独立,开始独立的生活,独立的学习,而独立的前提就是要学会自理,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从娃娃抓起的,对于住宿生来说,学校为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住宿生勇敢的挣脱了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迈出了开始了照顾自己的第一步。对于一年级的住宿生来说,挑战还是蛮大的。六七岁的小朋友在家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在学校穿衣吃饭全都是自己来完成的,刚开始可能很不适应这样的生活,他们做的很慢,也很不到位,学校发现这种情况后,就组织低年级的老师们编写了学校的自理课程教材,教材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从吃饭到穿衣、从洗漱到整理内务,凡是和学生的生活自理有关的内容全都编入教材,通过自理课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照顾自己的能力开始慢慢提高,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洗脸、刷牙、洗脚、洗衣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理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毕业后,学生都能成为一个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人。
二、行为自律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无拘无束,但是在学校,要懂得遵守学校纪律,和他人友好相处。学校在管理学生的个人行为上花了很多的时间研究怎样让学生的行为成为自觉,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处设立了各种督查岗位来监督学生的路队、就餐、就寝、三操等方面的纪律,学生还倡导“人人都是学校管理者”、“人人都是班主任”的理念,每一位老师都有权利管理班级和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教育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学校时时处处都会被提醒应该怎样走路,应该怎样说话,应该怎样睡觉……长此以往,学生的习惯就内化为个人的自觉的行为。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需要监督提醒外,老师的榜样示范、言传身教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时候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比监督提醒的效果还要好,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先做到,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面前我们时时刻刻也都在接受学生的监督,所以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用自身的力量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
三、学习自主
自主学习是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也比较难实现,学校一直围绕“自主教育”这个大主题,一直不断地研究学生、钻研课堂。小学生爱玩,有时候也会把玩的心理带到课堂中、作业里。小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经常是没有目标和规划的,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形成了尽快写完作业,写完作业之后好去玩的心理。(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老师在批作业的时候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太浮躁了,学生根本就没脑子,更有甚者结果都是编造出来的……于是通过上述分析,出现的这样的情况也在意料之中了。学校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10+30”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老师讲10分钟,学生练习30分钟。原来老师上课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就不停的讲,有的下课铃声打响了,老师还在那里激情四射、唾沫横飞的讲个不停,老师倒是非常理解您的这种敬业精神,可是学生还要盼着用课间的10分钟活动活动筋骨,调整调整心情,上上厕所,收拾书本,学生能理解您的这份苦心吗?这种“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我觉得特别适合我们当前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精细的讲解,有层次梯度的练习,提升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成绩。这里所指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脱离了教师、家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听课、作业的习惯,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等。
四、精神自强
“男儿当自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不分男女,凡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我们华夏子孙从来都缺少精神自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作为中国人我们非常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祖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的腾飞更是让西方国家艳羡不已,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中国少年,更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壮大祖国。我国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温室”长大的一代,他们过分的依赖于父母给他创造的优质生活,缺少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任性或哭鼻子,所以我们博奥学校针对高年级的同学提出了“精神自强”的教育目标。住宿生从小离开父母,独自来到学校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在学校得寄宿生活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难,比如生病了应该怎么办?和同学闹矛盾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会激发学生应该如何正确面对遇到的困难。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多,集体生活除了需要较强自理能力还需要和同学写作,所谓的“精神自强”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做到不依赖别人的同时还要学会与他人协作,这样才会获得别人的友谊和尊敬,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帮助。
第四篇:电话销售的四种境界
电话销售的四种境界
诗人王国维曾经用三句诗总结了古今中外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做事业、做学问有不同的境界,同样做电话营销也有不同的境界。单单从电话营销人员的“个人收入”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境界,他们分别是“挣钱”“赚钱”“网钱”和“来钱”。境界不一样,收入多少自然不一样,表面上看是个人收入的差距,内在里却是做人的差距。
先说“挣钱”,“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顾名思义“挣钱”就是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努力去争取每一分钱,此阶段付出多,回报少,就像古诗所说的那样“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时电话营销人员每天埋头苦干,到头来恐怕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
埋头苦干就是电话营销的第一境界。
再说“赚钱”,我们平时说赚不赚钱,基本上都是用来形容生意人的买卖。做生意光有一身好肌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转动灵活的大脑。七年前,笔者的一位生意场上的朋友曾送我一句话“做生意,脑袋丰富了,口袋才会丰富。”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但要真正领略其中的奥妙却并不容易,笔者也是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身体力行这句至理名言,也只是“窥豹一斑”。
电话营销人员走到“赚钱”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一个飞跃,至少从思维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做电话营销不是靠盲目地每天打多少个电话就可以成就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打电话之前的思考。谁需要我们的产品?
打通电话后怎么样说对方才不会反感?产品的哪一点最能打动对方?用什么样得体的语言和对方交流才合适?等等都需要思考。
会思考就是电话营销的第二境界。
什么是“网钱”呢?“网”指的是“人际关系网”。对于电话营销,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以为电话营销就是每天必须打够多少个电话,从打电话的数量中寻求订单。殊不知这种状况属于电话营销初级水平,往往出力多,收效少。做任何营销,当
然包括电话营销在内,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我们的客户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通电话,珍惜每一个客户,善待每一个客户,慢慢累计自己的客户资源。逐渐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网,这张“网”一旦建立,电话营销人员的工作就会很轻松,但收益却会成几何级数倍增。
时下正流行一个说法“人脉就是钱脉”,也就是这个道理。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能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伙计做到富甲天下的大商人,就是因为他特别善于在商场和官场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
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就是电话营销的第三境界。
最后我们看“来钱”的“来”字,古文“来”字是“來”,一横一竖下面是三个“人”,其深刻的意义就是人做好了,钱就会像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自己。
整个亚洲近代史上能够称得上大商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朝鲜的林尚沃,人称“商佛”;一个是中国的胡雪岩,人称“商圣”。佛也好,圣也好,能够称佛成圣的商人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两本书来了解他们,一本书《商道》写林尚沃,一本书《胡雪岩经商智慧》写胡雪岩,在看完两本书后,我们会发现,这两位大商人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们做生意非常诚实,从不以次充好;他们特别愿意帮助人,哪怕牺牲自己利益;时刻不忘救济贫苦百姓,以大慈大悲的胸怀普渡天下。他们赚到了钱,也赚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这就是电话营销的第四境界:做营销先做人。
也许有人会想,这个容易,我明天就用第四境界来做电话营销,直接一步到位。古诗“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说得好,凡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一步到位,做电话营销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第一境界开始。
能不能够实现跨越,在于个人的悟性,如果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能够做到第二、第三境界也算不错。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商佛”的。
第五篇:企业管理员工的四种境界
【企业管理员工的四种境界 】①授人以渔:教会员工做事情的方法和思路; ②授人以欲:激发员工上进的欲望,让员工树立自己的目标;③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让员工获得幸福 ④授人以愚:告诉员工做事情要务实、稳重,大智若愚,不可走捷径和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