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范文)

时间:2019-05-15 10:2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范文)》。

第一篇: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范文)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摘 要】: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悲壮奇丽;风格;爱国豪情

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又称高岑诗派),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民族矛盾及在民族矛盾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岑参诗现存诗歌360多首,题材广泛,包含馈赠友人,感慨身世,纵情山水,边塞见闻等。在这些题材当中“边塞诗”是岑参诗歌中的上品。岑参边塞诗现存50多首,这些诗歌大都是岑参两次出塞写的。岑参第一次出塞在天宝8年(公元749年)到天宝10年(公元751年),当时他做安西节度史高仙芝的幕僚;第二次出塞在天宝13年(公元754年)到至德2年(公元758年),当时他做北庭节度史封常清的幕僚。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评价岑参当之无愧。盛唐以来一百多年,由于民族矛盾,扩充疆土,因此边境战争频繁发生;加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诗人开始目光投向边塞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读书人,更是把边塞当作立功求取仕途功名的捷径,在这种条件下,就不断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其中岑参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二是描写

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①;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②;明胡应麟认为: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岑句格壮丽,高情致缠绵”.③。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悲壮慷慨昂扬,是先秦汉魏以来描写行役、战争的传统风格,岑参诗歌的悲壮,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悲壮”有两种格调,一种是感慨而苍凉的格调,如曹操的《苦寒行》;第二种是昂扬慷慨的格调,如屈原的《国殇》,岑参边塞诗所体现的悲壮二都兼有。一方面岑参边塞诗中描写的“黄沙漫漫,风吹草低、走马万里,仰望故乡的朝日与明月所产生的乡思之情”表现了战士跋涉之苦和思恋之苦,格调悲壮而苍凉;另一方面描写征人鼓而雪海涌,三军呼而阴山动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勇往直前时,则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格调悲壮昂扬。但是岑参的边塞诗歌在反映行役、战争的苦难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因此岑参边塞诗歌的主旋律是悲壮慷慨昂扬。

由于岑参边塞诗歌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得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伟的壮美,这种壮美不是由于敌人力量而体现,它是由将士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即使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直入天际的漫漫黄沙、高耸入云的雪山、冻断宝刀的奇寒。这些,在将士面前都如敌人一样的倒在了脚下,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在将士的面前人的力量显然战胜了自然的力量,这是人在和雄伟的自然做斗争,人压倒了自然,这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是将士英雄气概的赞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则显现为雄伟的壮美。因此,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岑参的边塞诗歌的悲壮风格形成一种磅礴的力量,这是岑参区别于其他边塞诗人的地方。

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评价,历代都离不开“奇丽”二字。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岑参的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充满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书中还引用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的诗句,说明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文物④。诗人方东树认为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⑤。唐人

殷番也称岑参边塞诗是“诗语体峻,意亦造奇”⑥。奇丽的艺术的风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瑰丽奇伟,骋翔天地。屈原的奇,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是得到普遍的体现。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实之“奇丽”

岑参边塞诗当中既有“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薯五能反语”,“浑灸犁中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的生活之奇;也有“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的物候之奇;还有“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山雪崔嵬”的边地自然风光之奇,所有这些,岑参给我们展现了一副边关神奇雄浑的巨幅画卷,令我们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但它又是边关生活的真实再现,与屈原的上天入地,驰骋天地的想象不同,岑参所言,都是现实生活的事物,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银山碛口风似箭,……飒飒胡沙迸人面。(《银山碛西馆》);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轮台路上马蹄滑。(《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赵将军歌》);还家剑锋尺,出塞马蹄穿。(《送张都尉东归》)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十月过沙碛,终朝风不休。走马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茫茫沙海,巍峨雪山,风沙迸面,乱石飞奔、利如刀,走马蹄脱、血流……奇冷、奇险、奇苦的景象,风云变幻、冰天雪地,风刀霜剑,艰苦异常的环境,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奇异无比,使人惊叹不已的世界!元朝人辛文房称岑参来往于“鞍马烽尘间,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他不称岑参边塞诗中之“奇丽”,而重在肯定其诗调之“高”。辛氏认为岑参边塞诗是唐兴以来“罕见”之作,是和岑参的边塞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岑参边塞诗中之“奇丽”,首先得边塞奇异瑰丽的山川景物之助,其诗作中某些新颖的警句和奇特的意境,并非诗人主观臆想凭空创造。由此可见,岑参边塞诗中之奇丽,其内在生命在于——真实

岑参边塞诗中写实之“奇丽”,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边塞山川景物的独特的审美情趣。面对飞沙走石、冰天雪地、严寒酷热的边塞环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诗人岑参怀着追求仕途功业而从军出塞,在边塞的生活和征程中岑参以宽广心胸去适应它,以昂扬的热情去审视它、感受它,因此严酷的自然在他面前显示出雄奇瑰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塞外早寒,风云变幻无常,当飞雪随北风铺天盖地而来,奇

寒难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时。面对千树万树雪压枝头的山原,诗人以梨花盛开的春色比喻,在广阔无垠天寒地冻的边地,展现出江南盛春梨花似海的绚丽春光,令人忘却冰雪奇寒。这雄奇瑰丽的美,是天寒地冻、风雪狂虐的客观之景和诗人乐观进取、不畏艰苦的主观之情水乳交融的,当中包含盛唐时代蓬勃向上精神,岑参“也知寒垣苦”(《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他怀抱“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信念,面对边地严严酷的自然环境他却毅然前行。由于有这种信念,他面对边塞的山川景物,生活,自然就由陌生、好奇到熟谙热爱,然后诗人以无畏的热情去克服思乡愁绪,去看待严酷的自然条件,去赞美艰苦卓绝的征战生涯,进而以自己的心灵去发现边地各种各样奇丽的美。如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环境中孕育而成。风雪狂虐,大自然呈现出来的严酷和残暴本身不美,也不可爱;但是在诗人眼中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它时,却化出诗人笔下雄奇瑰丽的美,让人感受到春意暖暖。又如岑参边塞诗中描写边地官兵冬夜急行军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这样的急行军是在冬天北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条件下进行的,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绝不是江南花前月下的景象可比。这种飞沙走石的景象并不美,但把它写出来表现了战士面对严酷自然无畏之情,也能显示出动人的美来。

风格之奇在岑参的边塞诗里,也是写实的,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两句诗,第一,写出诗人的的内心真切感受,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好像雪浪在边关的鼓声的汹涌澎湃,连阴山也在战士的呐喊中颤抖,鼓声和呐喊声惊天动地,这是诗人的真实感受。第二,鼓声和呐感声也传递了化的余动,引起其他物体的连动,做为那个时代的诗人,岑参现感觉到了这一点。至于草木、朔风、雪海、火山、漫天飞舞的黄沙,扑天盖地的白雪,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岑参把它们都写进了诗中,对于诗人本身来讲是无意为之。然而对于不了解、不熟悉边地风光、生活的我们来说,这些事物又都是新鲜的,充满神密的,岑参无意求奇,却又奇在其中,这也是他的特点。

(二)、岑参边塞诗中艺术色调的“奇丽”

艺术色调的奇丽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则体现于对边地风光的描写,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中,主体体现的是奇冷、奇寒,这也是边地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诗人却以奇丽的风格表现出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不是春花,却胜似春花,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精神境界,在奇冷、奇寒中透露春的讯息,这讯息不是真实的季节物候之变,应该来讲是诗人美丽心境外延。诗人将雪花看作将开的梨花,在奇寒的边地中吹来的一丝的暖风,这种美丽的心境,连贯全诗。所以面对冰冻、愁云、白雪、胡琴、琵琶,这些看了令人心冷,听了令人幽怨的声音,在这样严酷的自然面前,诗人的心中却是美丽的,从这些我们看出诗人美好的情怀及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又如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这首诗中,寒风怒吼,积雪奇厚,寒冷到“都护宝刀冻欲断”的地步,然而岑参的诗中却忽然出现“青青松枝”。美丽的生命在寒冷中傲然挺立。所以说岑参的这些诗,是对生命的讴歌,对美的追求,诗的风格之丽,无与论比。

(三)、岑参边塞诗中的语言风格之“奇丽”。

岑参边塞诗中的语言的运用上平谈而奇丽,如“剑河风急雪片阔”句,以一“阔”字,描写剑河雪片之大,写出了雪片极其迅猛,也写出雪片厚而重,是写实,既不同于谢道韫“末若柳絮因风起”,状江南雪花之轻盈,也不同于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之夸张;又如“平沙莽莽黄入天”,以“莽莽”二字描写沙海无垠、天低野旷,整体景物雄浑。“莽莽”二字看似平淡无奇,但其精确,精确而体现为奇丽;再如“飒飒胡沙迸人面”句,以一“迸”字,描写飞沙走石扑面而来的威力,逼真传神,然“迸”字也属平淡无奇的动词,但感之却使人如入幻境;诸如“轮台九月风夜吼”的“吼”字,“风头如刀面如割”的 “割”字,“衣裘脆边风”的“脆”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名句,读之也使人感觉字句真切自然,描写诗人见闻感受,均无夸张之痕迹,又有新鲜奇丽之妙,将人们未曾领略过的边地风光或逼真地描摹、或精确生动地比喻。岑参边塞诗中于塞外山川风光景秀,于如实描摹中自然奇丽,妙语警句,有似方外飞来自然浑成。如前所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即是一例。又如“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亦可谓意境奇峻,然而语言表现,却极平淡。由北庭前往安西,必须越过天山,骑马上天山,的确如上云端。诗的题目为“醉里”,然其描写行人走马上天山的景象却如此逼真,绝非醉后狂言。

(四)、岑参边塞诗中的“奇丽”的特点,还表现在他的诗中有着丰富的色彩,响亮的音调和明显的节奏

如《走马山行》这首诗中,草是黄的,沙是黄的,金甲本是黑的,但都看成黄的,雪是白的,烟尘是黑的。岑参大概无心特意突出这些颜色,却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些颜色摄入他的诗中。又如《胡笳歌》中,胡人的胡须是紫的,眼睛是绿的,可见岑参对色彩非常敏感。再者《走马山行》三句一韵,节奏快而有力,《胡笳歌》两句一韵,节奏快而短促,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有这样几句“弯弯的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潇潇今夜深深。”,诗中头一句的结尾,是第二句的开头,就

象一条丝线把珍珠串起来,这样就像给“奇丽”的风格添加了色、香、味,令人叫绝。

作为盛唐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岑参的边塞诗以充满激情的方式,表现了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献身报国的精神,又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描写祖国边地大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至今还有积极意义。岑参边塞诗的悲壮奇丽风格是先秦汉魏以来描写行役、战争的传统风格和对屈原赋的继承和发展,以感受真实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再现来体现悲壮奇丽,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处在严酷的严寒中,却凸显春的信息,这正表现了诗人内心富有生机的艺术感受,从而使岑参边塞诗从严酷中体现壮美。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即是抒写了戍边将士捐躯卫国的浩然正气;抒写了诗人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其它诗人相比,岑参的边塞生活最长。在“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因而诗中也常反映出思乡思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就是这种真情的动人刻画,内心活动挖掘得细腻而深刻。但是,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赏析他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烘托大军压境;一个“吼”字,写出了“风”呼号咆哮,把“大如斗”的石头刮得满地乱走,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这种反衬和夸张手法,太有艺术感染力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对方。“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用“马正肥”写匈奴剽悍强劲;用远的处的“烟尘飞”写匈奴进犯之急。描写精炼,让人回味无穷。“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在此严寒漆黑之夜,足见军情之紧急;“戈相拨”,不时发出的兵戈相碰的铿锵之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军纪的森严、号令严明的英勇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 极力夸张渲染边塞大漠中环境和气候的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夜行军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烘托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同时,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之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难道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吗?紧接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洋溢了己方必胜的喜悦之情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异景瑰奇,引人神往。

注释

[1]①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 [2]②⑥殷璠:“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3]③胡应麟:“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诗薮》 [4]④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5]⑤东方树:“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昭昧詹言》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王

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57-63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1:60-64 [3]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54-261

第二篇: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 参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 ”,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 ”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这首诗中作者援引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第三篇: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的研究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 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摘要:高適、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高適、岑参;爱国精神;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Appreciation of Gao Shi and Cen Sen’s Frontier Poems in Ideology Contents and Art Styles QIU Yan(Pingdingshan Industrial College Of Technology,Pingdingshan,Henan,467001)Abstract:The core of the 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is the patriotic spirit that a nation relies on for existence.It is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poet’s profound spirit world,vehement life pursue and fiery patriotic feeling.Gao Shi and cen Sen were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rontier poem faction”.with a kind of fresh and lively life content and vivid art style,they described a grand frontier scene and the arduous army life ,overflowing the matchless pillion to the grand rivers and mountains in our mmotherland,and arousing people’s passion and yeam to the frontier.Today,re-enjoying these immortal Psalters will still make people feel these immortal souls ,sigh with its hero energy and feel inspired by the clinging enterprising spirit.Key words: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poem;cao Shi;Cen sen;patriotic spirit;ideology content;art style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適对刀马生涯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现在让我们来赏析这首《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颻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作于开元26年(738)。全诗以浓缩的笔墨,生动地反映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既有对戍边军士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戍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了男儿当驱马走天下,倚剑对风尘,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出于忌讳,诗人用“汉家”、“汉将”喻“唐朝”、“唐军”。首两句“烟尘在东北”、“辞家破残贼”,点明战事的地点和起缘。

三、四句,写唐军声威。“摐金伐鼓”“ 旌旆逶迤”写行军场面,阵容恢宏,用浩大声势烘托主将的骄气,为败绩的结局埋下伏笔。七句中,一个“飞”字凸现了军情的十万火急,告急的“羽书”从“瀚海”(即沙漠)飞传而来,八句“猎火照狼山”写敌军正气焰嚣张地践踏塞土,来者并非是“残贼”。接下八句写战斗的惨烈和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军的惨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主题:正当军士们阵前浴血奋战时,戍将们居然在军帐中寻欢作乐,荒淫无忌!这种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唐军的必然失败,教训是惨痛的!在谴责戍将的同时,诗人对广大军士寄予无限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读到这里,让人悲咽无语!征人远戍日久,与家人相见无期,远隔绝域的城南少妇也只能是日夜悲愁,柔肠寸断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军士们血染白刃,捐躯沙场,从未想到个人荣禄,这不正是对军士们的悲悯和礼赞吗?至此,诗人把笔锋指向眼前的戍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昔日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暗示今天无李广!这是对骄奢失职、腐败昏庸的戍将的愤烈谴责!这悲壮淋漓的结句,使全诗的思想意义,顿时豁然开朗,重若千钧,震撼人心!

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打破了一般的边塞诗或描写民族矛盾、或表现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题材格局,另辟蹊径,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苍凉绝漠的自然环境,激烈紧张的战争气氛,戍边军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到一起,形成了全诗宏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来注重写军中矛盾。全诗的主题:不但谴责了唐军将领在强敌面前骄傲轻敌,而且鞭挞了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荒淫无忌,骄奢淫逸,不恤士卒,造成战争失败,丧师辱国,使无数军士流血牺牲,苍凉悲壮的教训惨痛地警示着后人!同时,面对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诗人流露出忧国爱民之心。

从艺术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强烈而鲜明对比手法:如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肃杀凄凉形成对比;军士的浴血奋战、效命死节和将领荒淫无忌、怙宠贪功形成对比;用汉朝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全诗多用律句,又有不少对偶句,吸收了近体诗的优点。每四句换韵,平仄相间,蝉联而下,抑扬起伏,跌宕奔放。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的完美方面看,既是盛唐歌行体名篇。高適的边塞诗,多数是根据自己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所以殷璠称赞高適“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2、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与高適不同的是,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主题更为突出,更为强烈,突破了他人以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为主题的传统格局。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边塞的军旅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边塞风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笔下顿生奇异瑰丽,诗情喷涌,流动着神韵,热情加以歌颂。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2.1: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2.2: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二,在于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即是抒写了戍边将士捐躯卫国的浩然正气;抒写了诗人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其它诗人相比,岑参的边塞生活最长。在“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因而诗中也常反映出思乡思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就是这种真情的动人刻画,内心活动挖掘得细腻而深刻。但是,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赏析他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烘托大军压境;一个“吼”字,写出了“风”呼号咆哮,把“大如斗”的石头刮得满地乱走,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这种反衬和夸张手法,太有艺术感染力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对方。“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用“马正肥”写匈奴剽悍强劲;用远的处的“烟尘飞”写匈奴进犯之急。描写精炼,让人回味无穷。“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在此严寒漆黑之夜,足见军情之紧急;“戈相拨”,不时发出的兵戈相碰的铿锵之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军纪的森严、号令严明的英勇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 极力夸张渲染边塞大漠中环境和气候的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夜行军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烘托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同时,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之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难道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吗?紧接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洋溢了己方必胜的喜悦之情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

3、结语

盛唐边塞诗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爱国精神,是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团结统一,执著追求并献身于理想事业,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代代承递,薪火相传,才使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虽屡遭外患的磨难,但始终仍能生生不息,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从不朽的盛唐诗篇中走出来,融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时候,当我们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的时候,当我们奋力开发建设大西北、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无论是诗人描绘的奇异的边塞风光,还是抒写火热的军旅生活和恢宏而残酷的战斗场面,从更深层来说,无疑都是诗人慷慨昂奋的人生追求和炽热的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能割断民族文化的血脉,而应当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我们仔细审视眼前这个社会上泛滥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风时,难道我们还没有感受到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是多么需要民族的先进的文化思想的“奶酪” 的补养吗?当我们追寻盛唐边塞诗人们的足迹去感受那塞外的羌笛悠悠,大漠的孤烟缕缕,楼兰的胡笳慢慢,蓟门的风沙茫茫的时候,依然会让人触摸到了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参考文献:

[1].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 [2].漆绪帮.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3].黄舜,刘玉美.盛唐边塞诗与新边塞诗的研究,河南省社科联2004年调研课题(一等奖),2004.

第四篇:高岑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两人都因边塞诗扬名,自唐以来人们就习惯对他们的诗歌进行比较。高岑的诗歌都描绘了边塞战事和边塞风光,风格慷慨悲壮。但是他们的诗歌也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高适的诗在题材广泛,表达了对将士的同情;而岑参的诗出色地再现了边塞景色的奇美。高适的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浑,而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关键词:高适岑参 边塞诗 异同 内容 风格 诗歌形式

高适和岑参同为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自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他们同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所以自唐以来,人们便常把他们的诗歌进行比较。

高适和岑参描写边塞风光和边疆战事真实可感,因为他们都有过边塞从军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有着实际的观察。高适青年时期曾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而岑参曾两度出塞长达六年,他们在边塞的生活为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色彩。他们写将士生活、塞外风光、战事军情,虽各有艺术加工,但仍能使人感受到真实的战争场景和异域风情。但是高适和岑参诗歌的不同也源于两人的经历。高适有些和李白相似,都有着报国立功的壮志,但怀才不遇,而岑参曾有 “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的历史,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感悟。所以较之高适缺少一种政治家的冷静和对底层士卒的同情,但有着英雄主义的豪情。

高适的诗题材广泛,内容深刻,现实性较强,诗歌表现了他许多的复杂感慨和内心想法。高适在诗中表现出塞外的艰苦条件和对士卒的同情,常是充满悲愤与怜悯的;而他的诗也显示出他对现实的分析能力,有着政治家的头脑。就诗中传达的思想内涵而言,高适的诗更为深广。《燕歌行》中前八句描绘了战士们的踊跃出征和英勇作战,歌颂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又写出了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又道出残酷的事实,战士们浴血奋战而将军还在沉溺于歌舞,这种苦乐不均的对比,暗示了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诗中又描写了边域的凄凉环境,塑造了肃杀的氛围,衬托出战士们的悲苦境遇。诗人对此充满了同情和愤慨,在诗的最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呼唤李广这样的将军,无疑是对唐朝某些将领的的讽刺和失望。这首诗并不长,但写出了战争的局势、边塞的风光、征人思妇的心情、将领醉生梦死的腐败,由此可见高适诗歌的深度及复杂性。高适的诗体现了他的个人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他二十岁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他的内心是有着些许积分与悲凉的,在写到将领的奢靡生活时,不仅仅全是愤怒与讽刺,内心应该还有一些复杂的情感。高适的诗歌表现的主题多样,有批评当时外交政策的,有表达厌战情绪的,总之,他善于从底层出发思考,并且思考内容极具现实意义。

岑参的诗相较于高诗而言,虽同是悲壮,但一个悲壮中透出些凄苦与惨烈,一个却是慷慨悲壮。岑参的诗也是描写边塞战争的,但并没有集中于感慨戍人的悲苦,而在于表现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师西征的情景。前四句描写了大漠异常恶略的天气和环境,黄沙漫天,乱石横飞,不仅如此,敌人草黄马肥,严阵以待,可以说是形势十分不利。诗人描写这些并不是为了写边塞将士的艰苦,而是以此反衬出将士们的爱国热忱和英雄壮志,下面写将士们“半夜军行戈相拨”,在冰天雪地之中和敌人激战,诗人酣畅淋漓地写着将士的英勇,光是这气势就会使敌人闻风丧胆了吧。岑参并不是无视戍边战士的悲苦,而是在他心中,这种悲苦是一种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体现。

高适的诗中经常会写到边塞风光,但是都是为了以边疆的恶劣生活环境反衬出将士的悲苦。而岑参的边塞诗都极力的描绘了边疆的风景人情,几乎每一首中都可以见到他用瑰丽新奇的笔墨来描写边塞风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出飞沙走石的肃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状雪景之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塞外萧瑟凄冷的环境竟写出了生机与活力;《火出云歌送别》中“火出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写火山之势,使读者都觉得炎热逼人。岑参诗中的风景描写凝结了他的慷慨豪情,他笔下的军旅生活和边塞风情并不那么残酷,而是他歌颂的对象,那些景色仿佛也充满了豪气,变得瑰丽奇异起来。它的独特视角和对边塞风景极具夸张的描写,在历代边塞诗中都独树一帜,这是他的诗歌最具个人特点的方面。

高诗岑参都因边塞诗闻名,边塞诗一般具是有相同的艺术风格。他们的诗都慷慨悲壮的,带着豪情,使人读来就有独身立于大漠荒野的感觉。但是他们诗歌风格上的不同还是显而易见的。高适的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同赏其文。”① 高适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情感。例如最广为人知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高适诗悲壮的风格特征。诗歌描写了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歌舞、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战士军前和美人帐下的对比,铁衣与少妇的对比,结尾处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写出了将领的腐败和战士的悲苦,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慨。这首诗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刻。行文如一气呵成,没有一点故意雕琢的感觉,但是每句用词都恰到好处,质朴浑实但是精炼准确。

岑参的诗作风格殷璠概括为“参诗语奇体俊,意亦新远。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颇称幽致也”。②岑参的诗歌多描写了边塞奇丽的风光,不同的新奇的异域景光,又常用夸张的方式极力表现,使他的边塞诗意境开阔,极具个人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描绘了边塞的分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日里开放的梨花来比严冬里的飞雪,原本不能同时存在的两者此时被放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因为这个新奇的比喻,将朔方冬日的萧瑟凄凉一扫而空,仿佛带来了春日的生机。梨花的比喻赋予寒冷萧瑟的雪国以温暖和希望,正切合诗中送别友人之情意与祝福。诗中“忽如”、“千树万树”等词是夸张的写法,用夸张手法写壮阔之境更有开阔意境的效果。谁说万物枯朽不美,诗人用他的笔告诉你,在冰天雪地中红旗的一抹亮色,琵琶与羌笛的和鸣在山谷回响,漫天飞雪如同是在伴舞一般,这样的美景怎么可以忽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诗中都有这样奇丽壮阔的风景。诗人运用凝练的概括、奇妙的想象、形象的比喻、神奇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展现他心中的塞外世界,并渗透着他的主观情感。

看高诗岑参二人的诗歌,古体、近体、律诗、绝句都有,但不难看出二人更擅于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③,就指出了高适和岑参在七古方面的艺术成就。高、岑的七古,克服了初唐纤弱诗风,建立了气势奔放的风格。在句式、用韵等方面,都发展了初唐体制,并加以创造。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七古。古体诗用韵较宽,形式较为自由自由,用于表现壮阔深沉的意境很是适合。用七古写边塞风物的宏阔和战斗场面的悲壮与二人沉雄激壮的共同风格亦相吻合。

虽然他们都善于七古,但高适与岑参在七言歌行创作中又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与他们诗歌的内容和创作风格紧密相连。高适的诗意义深广,悲壮苍凉,用词凝练精简,所以他的诗歌多袭乐府旧题,创作严谨,韵律和谐,节奏整齐,不肆意挥洒。这样使高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的特色更为突显。而岑参的诗意境广阔,瑰丽奇异,又多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所以他的诗歌更加自由放纵。并且岑参写诗以情为主导,突破了乐府旧体的羁绊,句式随情感流动,如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三句一节,独创风格。不仅是在句式上,节奏、韵律上都是灵活多变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和他瑰丽奇异的内容、夸张丰富的想象和激越豪迈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更使人随之心情激荡。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他们写边塞诗都写异域风景和战争局势,都是雄浑悲壮的风格。高诗更具现实意义,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岑诗瑰丽奇异,具有浪漫色彩。同为盛唐边塞诗人,他们的相同点反映的是时代背景下的文人的共同情怀;他们的不同点是个性的体现,使作品更具可读性。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交织,使得经典可以跨越时间的鸿沟,在今读来仍能激荡心灵。

① 刘开扬:《唐诗论文集》62页,引殷璠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 计有功:《唐诗纪事》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版 ③ 朱庭珍:《筱园诗话》

文秘1004班

李吟男

100102412

第五篇:岑参边塞诗用韵研究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代宗时,曾任职嘉州刺史,因此世称“岑嘉州”,[2],以其豪放瑰奇的边塞诗而著称于世。目前,流传在世的岑参诗歌集的本子不下十余种,本文所参考的本子是由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岑参集校注》,内容全面,在考证上颇费心力,共五卷,前四卷是按编年收录的岑参的诗歌,韵可以划分为本韵、通韵、转韵三种。这其中本韵诗歌最多,占了三十一首。转韵次之,占了十一首。最少的是通韵,仅占六首。

(一)本韵

在岑参的四十八首典型的边塞诗中,共有三十一首为本韵,占到64.6%的比重,由此可见,岑参的边塞诗擅长运用本韵。这三十一首边塞诗又可以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两类。

1.平声韵

在岑参的本韵边塞诗中,平声韵高达二十七首,占据了87.1%的比例。其中上平八齐韵和下平十一尤韵是作者的常用韵,分别有四首。其次就是下平一先韵,有三首。其余的韵部,类似于上平四支韵、上平十一真韵、上平十二文韵、上平十四寒韵、上平十五删韵、下平八庚韵等,每韵只有一首诗歌,属于不常用韵。这里摘取岑参常用韵中的两首诗歌作简要分析。

岑参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4](P112)此诗的韵脚分别为:蹄、西、鼙、溪,全诗压上平八齐韵。这是作者在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情感深沉,格调苍凉,对故土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同样也是在描写的远在塞外的戍边将士对征战的厌倦,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故乡旧土的深深怀恋之情。诗歌从“晓笛”入笔,层层深入,借昨夜之梦,写相思之情。情感婉转低沉,层次井然。辽宁师范大学高光复评论道:“诗人未尝工笔细描塞外风光,而以笛、冰、云、天,四字尽之,又以乡愁和乡愁引起的孤寂感统贯,景之渺远广阔,飘荡东西,不可捉摸,正烘托了诗人弥天又难以细说的复杂心绪,空白处很多,引人联想。”[6](P194-196)

再如《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4](P205)这首诗的韵脚分别是:裘、头、休,压下平十一尤韵。这首诗前两句写藩王的骄奢,后两句的写老将的苦战。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是非交由读者来评论。高光复评论这首边塞诗:“边将骄盈,这是唐代中期的一个较普遍现象,岑参这首诗实际上接触到了当时政治上的问题,而在边塞诗中能有此境界的太少了。”[6](P247-249)

2.仄声韵

岑参的本韵边塞诗中,有四首压仄声韵。可以分为上声、去声两类。其中上声韵的诗歌包括上十七筱韵《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上十九皓韵的《过燕支寄杜位》、《行军二首·吾窃悲此生》。去声韵的诗歌只有一首,是去十七霰韵的《银山碛西馆》。单就本韵

的仄声韵分析,岑参更擅长使用仄声韵,这里选取岑参的一首《行军二首·吾窃悲此生》做简单分析。

《行军二首·吾窃悲此生》:“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胡兵夺长安,宫殿生野草。伤心五陵树,不见二京道。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胡雏尚未灭,诸将恳征讨。昨闻咸阳败,杀戮净如扫。积尸若丘山,流血涨丰镐。干戈碍乡国,豺虎满城堡。村落皆无人,萧条空桑枣。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4](P221)其中的韵脚为:老、保、草、道、浩、讨、扫、镐、堡、枣、抱、昊,压上十九皓韵。本诗作于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757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军攻陷长安。七月,肃宗在灵武即帝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二月,肃宗至凤翔。同年六月前,作者自北庭归抵凤翔。”[7]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对于叛乱的厌恶,对于战争的思考,也略带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在其中。

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本韵的诗歌可谓是信手拈来,诗歌内容涵盖范围广,诗歌创作时间跨度大,涉猎丰富,显示出了作者成熟的诗歌水平。

(二)转韵

岑参转韵的边塞诗共有十一首,在四十八首边塞诗中所占的比重为22.9%。包括:《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田史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十一首边塞诗中,有的转韵有一定规律,例如《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有的用韵不规则,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田史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等。有人对岑参的边塞诗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其中一点便是“造语新奇,韵律灵活多变”[1](P70)根据我的观察了解,在当时的诗歌当中,格律并非完全规范,因此出现不规则用韵的情况不足为奇。另外大部分的歌行体都有着不规则用韵的情况出现,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少年行》等。因此对不规则用韵的转韵诗不做分析。这里将以岑参的有一定规律的转韵边塞诗之一《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进行分析。

《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4](P178)其中,韵脚分别为:边、天、吼、斗、走、肥、飞、师、脱、拨、割、蒸、冰、凝、慑、接、捷。其中:边、天为一先平韵。吼、斗、走为二十五有仄韵。肥、飞、师分别为五薇平韵、五薇平韵、四支平韵。脱、拨、割为七曷仄韵。蒸、冰、凝为十蒸平韵。慑、接、捷为十六叶仄韵。

首先,这是岑参为封常清出师西征而创作的一首边塞壮行诗,是与《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同一时期、同一时间,赠送同一人物的经典之作。诗歌开篇气势宏大,雪海边,沙入天。压一先韵,一先韵发声时,开口度大,声音气流喷涌而出,自然能体现出塞外的恢弘场景。随后写风吼石走,用的是二十五有韵,仄声韵声音比较短暂急促,能体现出环境之恶劣。随后的肥、飞、师、脱、拨、割、蒸、冰、凝等韵脚用平声韵,气韵悠长,以展示征战将士威武和部位艰辛。最后又转为仄声韵,表达胜利的愉悦之情。

另外,“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8](P605-606)

(三)通韵

岑参的通韵边塞诗只有六首,在它的边塞诗中仅仅占据了12.5%的比重。通过观察,岑参的这类诗歌一般要么通压平声韵,要么通压仄声韵,其中的平仄韵脚不会混杂。因此这一类的边塞诗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压平声韵和压仄声韵。

1.压平声韵

在通韵当中,以平声韵为主的包括四首,在通韵中占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包括:《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行军二首·早知逢乱世》。其中《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是以四支平声韵为主,五薇平声韵为辅。《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是以十灰平声韵为主,五薇平声韵为辅。《北庭贻宗学士道别》是以一东平声韵为主,二冬平声韵为辅。《行军二首·早知逢乱世》以七虞平声韵为主,六鱼平声韵为辅。这里选择《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进行分析。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咍。”[4](P182)其中韵脚为台、巍、埃、来、才、回、哉、皑、罍、咍。其中台、埃、来、才、回、哉、皑为明确的十灰平声

[4](P182)韵,巍为五薇平声韵,罍,平声韵查无此字,《岑参集校注》中注有“金罍(léi雷)”。因此依据雷字查询为平水韵中的十灰平声韵。咍字,查无此韵,原文中亦无注解。通过诗歌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岑参的这首诗表达出了一种尚武主题。另外通过他的用韵我们不难看出,岑参的通韵边塞同一首诗中所通压的韵,一般都是发音相近的韵部。

2.压仄声韵

这一类的边塞诗仅有两首,一是《题铁门关楼》,一是《日没贺延碛作》。其中《题铁门管楼》的四个韵脚分别为客、壁、窄、白。其中,出了壁为十二锡仄声韵之外,其余的皆为十一陌仄声韵。在《日没贺延碛作》中只有两个韵脚,分别为:没,六月仄声韵。物,五物仄声韵。虽然这两个韵脚是不同的韵,但是,由于通韵中有一类是两种韵的字数相近。因此我将他归为了压仄声韵的通压。

二、岑参边塞诗用韵与情感关系

《尚书》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9]说明诗歌是用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情感情趣的。但是,我们也知道,诗歌对于情感的表达并不单单是通过文本本身来表现的,他更与诗歌的韵律有关。例如,在中国古代,蒙童学习诗歌时是通过吟诵的方式,借助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来使得蒙童学习诗歌的内在情感。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学法中亦有朗诵法这一教学手段,通过朗诵,来学习诗歌或者散文。再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情况下,通过朗诵,会比通过默读更能使我们走进诗歌,与诗歌的情感相交融。以上种种,使我相信,在诗歌的韵律和诗歌所有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存在。

另外,根据南京师范大学阎福玲的博士学位论文《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10],将边塞诗的创作分为了五个主题,分别是:苦寒主题、尚武主题、征战主题、乡恋主题、风俗主题。但是我认为在岑参的边塞诗中,乡恋主题同样可以囊括对朋友的思念,风俗主题也可以描写塞外的风景。并且我认为这五种创作主题也可以代表岑参边塞诗的两种主要情感,一是旷达豪放的情感,一是婉转相思的情感。

(一)岑参边塞诗中的旷达豪放

岑参所流传甚广的边塞诗主要是他的一些歌行体的诗歌,多是属于通韵和转韵,比如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等,这其中无不包括一种尚武之情,一种旷达豪放之情。岑参擅长用一先、五薇、八庚、十蒸等韵部,通过圆、烟、边、天、肥、飞、城、营、声、蒸、冰、凝等字,营造一种边塞的旷远和生活艰苦的氛围,表达出作者的豪放与旷达之情。同时将情感与音韵相结合,给人

一种音调委婉悠扬、和谐统一、耐人寻味之感。例如《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中的“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4](P201)“嵬”字为十灰平,气息悠长,雄浑大气,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了边疆西域令人望之却步的大雪封山之景。让人更能感受到萧沼和作者所在的边关之苦,以及作者心胸的开阔豪放。

再如这首诗中的“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4](P201)“凝”和“冰”都是十蒸韵。读罢给人一种冰凉刺骨之感,仿佛这种极寒天气就在眼前。本句压十蒸韵,发音时开口度小,声音凌冽,给诗歌平添几许寒气。

再如《火山云歌送别》中的四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4](P204)这首诗描写的是西域瑰丽壮观的景象,诗中的五个韵脚分别压二十五有仄韵、十灰平韵、十灰平韵、七遇仄韵、六语仄韵。其中,二十五有韵和十灰韵都是开口度较大的韵部,通过开口度大,使得气息从口腔之中喷薄而出不受阻碍,故而能使人读之而感到炎气逼人。本诗前两句的四个发声字分别是口、厚、开、来,声音辽阔,足以使人感到火山云广大的笼罩范围,炎热可怕的威势。气势振作。

(二)岑参边塞诗中的婉转相思

岑参边塞诗中的婉转相思之情,主要是由乡恋主题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生活在边塞,感受边疆环境和战争的残酷“诗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生活的充实,催人奋发而精神百倍;另一方面却是流血牺牲,荒寒寂灭,惨淡的日月,残酷的场景,使诗人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愁。”[12](P33)在除去转韵余下的三十七首边塞诗中,有十八首是属于乡恋主题。占了48.6%,近乎半壁江山。这其中比较有名的便是《安西馆中思长安》、《逢入京使》、《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经陇头分水》等数首。这些是大多是属于本韵诗歌,并且多为平声韵。平声韵一般气韵悠长,更适合表现这种缠绵的乡思之情。以《安西馆中思长安》为例。“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4](P211)本诗的韵脚为“风、通、穷、蓬、公、空、中、东”是压得上平一东韵。发音时声音宽洪,沉着冷静又略带有一丝柔情于其中。此诗作于天宝九年“边塞无事,黾勉从公,得遂旧愿,只是边庭寂寞,乡愁难耐。此诗就如实地记录了这种复杂的感情。”[11](P175-177)体现出了诗人思念故乡,但又不得不将这份思念婉转的藏在梦境之中,又不得不去继续在边疆塞外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如《经陇头分水》中的“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4](P101)韵脚为傍、肠二字,是下平七阳韵。这个云不得特点就是声音悠长,气息悠远。尤其是读至最后一句时,陇水东西流个不停,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也如同陇水一般流个不停。诗歌的声韵和内容完美的结合,更能让人对出作者的幽幽思乡之情。

综上所述的内容,可以发现,岑参的边塞诗中,从用韵的方式的角度来看,岑参的边塞诗在用通韵时大多是描写乡恋主题,表达一种婉转相思之情。而通韵和转韵之中,则多是征战主题,尚武主题和苦寒主题,表达的是一种旷达豪放之情。其中,苦寒主题大多隐匿于征战主题之中。

单纯以本韵比较时,岑参的边塞诗在用平韵时多为乡恋主题,在用仄韵时则是多为征战、苦寒、尚武主题。这大概是因为平声音长,适宜思念之情的悠悠表达。而征战、苦寒和尚武则多是描写战争或是边塞生活之苦,配合仄声的短促,更能体现出那种战争、边关的豪迈和悲壮。

而在通韵和转韵当中,则大多都是征战、尚武、苦寒主题。这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首先,这一类的诗歌多为歌行体或者即兴而作,很难保证在押韵时一韵到底。其次,在写这三种主题时,通过韵的转换,来体现出边关之人的不拘小节,豪气干云。

而风俗主题,也就是描写边疆风俗和风景的诗歌,则是掺杂各种用韵的诗歌之中,并无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岑参的边塞诗多用本韵,并且侧重于使用平声韵,尤其是其中的上平。而在通韵和转韵之中,则是平声韵,仄声韵相间。在表达的情感上,岑参的边塞诗中的婉转相思之情主要体现在本韵的平声韵上,豪放旷达之情,也就是征战、尚武主题则是体现在本韵的仄声韵、通韵和转韵上。苦寒主题是和征战、尚武主题交织在一起。至于最后的风俗主题,则是掺杂于各种用韵的诗歌之中,并无明显的集中体现。

因此品味一首诗歌,不仅仅要探讨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同时还要关注它的用韵。分析一首诗,一定要形与音结合,才能更好地解读它、品味它。从创作的过程上讲,音韵也是分析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角度。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岑参边塞诗用韵与诗歌的表现情感意蕴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张翥.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65-71.[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M]:“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天宝三年赵岳榜 左补阙、起居郎,出为嘉州刺史。”

[3]侯文慧.岑参诗歌研究状况简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127-128.[4]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6]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7]应届毕业生文学网.《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其一》唐诗赏析.http://wenxue.yjbys.com/tangshi/19547.html [8]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尚书·尧典[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3.[10]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11]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2.[12]胡赘安.岑嘉州边塞诗探微[J].晋中师专学报,1997,(1):32-36.附录A:岑参边塞诗用韵情况

(一)本韵: 1.上平一东:

(1)《经火山》:东、空、中、风、工。

(2)《安西馆中思长安》:风、通、穷、蓬、公、空、中、东。2.上平四支:

(1)《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儿、旗、时、篱。3.上平五薇:

(1)《河西春暮忆秦中》:归、飞、稀、衣。

(2)《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飞、稀、威、归。4.上平六鱼:

(1)《赴北庭度陇思家》:疏、书。(2)《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书、除。5.上平七虞:

(1)《轮台即事》:于、榆、殊、隅。(2)《灭胡曲》:粗、孤。6.上平八齐:

(1)《宿铁关西馆》:蹄、倪、迷、西。(2)《过碛》:低、西。

(3)《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蹄、西、鼙、溪。(4)《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西、蹄、低、题。7.十一真

(1)《题苜蓿峰寄家人》:巾、人。8.上平十二文:

(1)《岁暮碛外寄元撝》:军、云、群、君。9.上平十四寒:

(1)《逢入京使》:干、安。10.上平十五删:

(1)《寄宇文判官》:还、山、关、斑。11.下平一先:

(1)《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泉、天、年、田。(2)《碛中作》:圆、烟。

(3)《首秋轮台》:边、蝉、膻、年。12.下平七阳:

(1)《经陇头分水》:旁、肠。

(2)《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编呈高开府》:方、茫、霜、章、藏、乡、长、阳、装、光、昌、荒、亡、王、肠、望、当、扬、傍、场、苍、觞、妆、翔、慷。

13.下平八庚:

(1)《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成、生、城、程。14.下平十一尤:

(1)《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流、头、愁、裘、侯、留、州、休、流、求、谋、楼、飗、忧、修。

(2)《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州、流。

(3)《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楼、愁、裘、州。(4)《胡歌》:头、休。15.上声十七筱:

(1)《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鸟、晓。

16.上声十九皓:

(1)《过燕支寄杜位》:草、老。

(2)《行军二首·吾窃悲此生》:老、保、草、道、浩、讨、扫、镐、堡、枣、抱、昊。

17.去声十七霰:

(1)《银山碛西馆》:练、面、砚。

(二)通韵: 1.平声韵为主

(1)《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肥:五薇。师:四支。归:五薇。累:四支。稀:五薇。为:四支。晖:五薇。驰:四支。旗:四支。时:四支。飞:五薇。支:四支。推:四支。知:四支。陲:四支。衣:五薇。

(2)《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台:十灰。巍:五薇。埃:十灰。来:十灰。才:十灰。回:十灰。哉:十灰。皑:十灰。罍:十灰。咍:查无此韵(3)《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中:一东。戎:一东。蒙:一东。东:一东。功:一东。蓬:一东。风:一东。胸:二冬。钟:二冬。弓:一东。鸿:一东。空:一东。濛:一东。穷:一东。穹:一东。(4)《行军二首·早知逢乱世》:

书:六鱼。胡:七虞。趋:七虞。夫:七虞。图:七虞。须:七虞。躯:七虞。2.仄声韵为主(1)《题铁门关楼》:

客:十一陌仄。壁:十二锡仄。窄:十一陌仄。白:十一陌仄。(2)《日没贺延碛作》: 没:六月仄。物:五物仄。

(三)转韵:

1.《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

出:四质仄。日:二十一马仄。下:四质仄。马:二十一马仄。2.《田史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

见。十七霰仄。无。七虞平。叹。十五翰仄。茏。二东平。风。一东平。合。十五合仄。飒。十五合仄。新。十一真平。耳。四纸仄。此。四纸仄。3.《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州:十一尤平。琶:六麻平。漫:十五翰仄。春:十一真平。老:十九皓仄。倒:十九皓仄。4.《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落:十药仄。西:八齐平。北:十三职仄。行:八庚平。动:一懂仄。根:十三元平。脱:七曷仄。尘:十一真平。人:十一真平。

5.《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边、天:一先平、一先平。

吼、斗、走:二十五有仄、二十五有仄、二十五有仄。肥、飞、师:五薇、五薇、四支平。脱、拨、割:七曷仄、七曷仄、七曷仄。蒸、冰、凝:十蒸、十蒸、十蒸平。

慑、接、捷:十六叶仄、十六叶仄、十六叶仄。6.《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宫:一东平。功:一东平。寒:十四寒平。竿:十四寒平。闻:十二文平。云:十二文平。城:八庚平。营:八庚平。声:八庚平。城:八庚平。寒:十四寒平。鞍:十四寒平。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九屑仄。开:十灰平。薄:十药仄。着:十药仄。凝:十蒸平。笛:十二锡仄。翻:十三元平。路:七遇仄。处:六语仄。

8.《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

嵬:十灰平。厚:二十五有仄。关:十五删。滑:八黠仄。冰:十蒸平。断:十四旱仄。师:四支平。枝:四支平。9.《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煮:六语仄。肥:五薇平。灭:九屑仄。月:六月仄。隅:七虞平。于:七虞平。落:十药仄。薄:十药仄。10.《火山云歌送别》:

厚:二十五有仄。来:十灰平。回:十灰平。戍:七遇仄。去:六语仄。

11.《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绝:九属仄。月:六月仄。胡:七虞平。夫:七虞平。

下载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适 岑参 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艺术风格★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艺术风格 王昌龄(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5年至757年之间),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家境贫寒,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开元十一年客于河东并州、灏州。开......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共5篇)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

    高适岑参

    简论高适岑参边塞诗之异同与成因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流派,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影子。所谓“边塞诗”,顾名思义,它是专写长城以......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

    从高适、岑参的诗歌看,唐代的边塞诗有何特点?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

    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写写帮整理)

    汉语言文学对比研究之 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摘要]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经济力量都已发展到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2班 xx 盛唐,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