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06: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写写帮整理)

汉语言文学对比研究之

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经济力量都已发展到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颂扬边塞战争和同情下层士卒生活的诗歌。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两者都以边塞诗闻名,高岑并称始于杜甫的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关键词] 生平

相同点

不同点

联系

一、高岑二人生平简介

1、高适的生平: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仓县)人,客居梁宋。少时贫困,20岁曾西游长安,本欲直取公卿,却失望而归。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立功边塞。仍未有出路。又漫游梁宋,过着“混迹渔樵”的流浪生活。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结下了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50岁方由张九皋引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辞官而去,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安史乱起,为肃宗所器重,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侯,成为唐代官位最高的诗人之一。有《高常侍集》10卷。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祖籍南阳。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早亡,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此后10年屡次往返于京洛间。后北游河朔,天宝三载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得封之赏识。至德二载入朝任右补阙。代宗时,一度任关西节度判官,后出任为嘉州刺史,罢官,卒于成都宿舍。有《岑嘉州诗集》,存诗403首。

二、高、岑边塞诗共同点

1.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道:“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2.、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早须清黠虏, 无事莫经秋。”“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3、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 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其特色。

三、高适诗岑参诗的不同点

1.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

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四、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联系

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 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2.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

(1)、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2)、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3.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2)、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

第二篇: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 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 异同 沉雄浑厚 浪漫奇丽 尚质主理 雄奇瑰丽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世人把“高、岑”并称。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如高适《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战士军前半死生”、“相看白刃血纷纷”等描写,既写出了边地环境的艰苦,又表现出了征战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同时歌颂了战士勇于牺牲的悲壮。慷慨悲壮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之惨炎万里凝。”、“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苦寒。使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边疆将士为保卫祖国不顾环境恶劣,不畏冰雪严寒的豪壮气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有:“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描写,既写出了沙场恶劣的环境气候,也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高适、岑参的诗道:“高、岑之诗悲壮,使人读之感慨。

二、高诗“沉雄浑厚”,岑诗“浪漫奇丽”的气质差别。

高、岑二人的诗,虽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诗风相近,但仔细品读又觉气质不同。高诗表现为“沉雄质气,浑厚骨力”,岑诗表现为“浪漫而奇伟壮丽”。

高适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最大的特色和最高的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能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强烈。他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既歌颂了他们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的精神,更休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如在《蓟门五首》中写道:“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长欲涕沾臆。”

更可贵的是他还能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等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因素。例如他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扌从

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 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忧忆李将军。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胡骑凭陵杂风雨”的猖獗和我军“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的危机情形,更写出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难能可贵 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了。这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作者对视士卒生命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面对这腐败“轻敌”的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把矛头隐隐指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为深刻。

就全诗的感情看,既真实地反映了征战的艰苦,但又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 ;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的气质取胜。

岑参是一位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的诗人,他的诗也不乏对边塞军旅生活祥尽真实的描写。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西安》“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又如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旗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这首诗写出了将士们的雄心壮志,也道出了他们的悲哀不平,既有对火热生活的歌颂,也有对恐怖遭遇的描写,这种写实的精神与高适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相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岑参运用浪漫的文笔,在诗中为读者提供了“雪海涌”、“阴山动”、“白骨缠草根”、“石冻马蹄脱”等富有传奇探险色彩的新鲜内容。读来使人产生一种雄奇壮丽的美感。不过岑参边塞诗最有气质的内容当数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的传奇色彩的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描写。酷热严寒,火山黄云,狂风大雪,莽莽平沙,胡琴羌笛,野驼美酒,以至苜蓿草,优钵罗花,都能一一被诗人写入诗中,如《火山云歌》中写火山云的瑰丽曰:“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热海行》中写天山雪的奇寒曰:“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中写异族的舞蹈曰:“曼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与独孤渐道别七句兼呈严八御史》中写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特别是他运用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更是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和浪漫洒脱之气。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此等浪漫之笔,奇伟美景豪壮之气是多么值得欣赏啊!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由此可以看出岑参开朗的胸襟和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三、高诗“尚质主理、兼有气骨”,岑诗“雄奇瑰丽、活泼奔放”的特色差异。

高适的诗在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上与岑诗的热烈浪漫、想象夸张不同。高诗“尚质主理”“以气质自高”,因而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的赋笔较多,比举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茫苍老。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称赞高适说他“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例如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戍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诗中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再如:《送李侍御赴西安》中说:“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

不过战争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也是诗人能冷静感受到的,故慷慨激昂中亦时见悲凉,如《武威作二首》其一:“匈奴终不灭,塞下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就是高适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也有直陈其事、直抒胸臆、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懂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再如《塞上听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些诗无不抒发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当然若没有亲临边塞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如此壮阔的场面的。

岑参边塞诗以力求新创,“奇逸瑰丽,活泼奔放”为特色。具有浪漫主义的奇情异彩,他善于用比喻、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重视向民歌学习。语言清新奇巧,变化自如,能根据声情特点,采用不 同的转韵方式,句式长短错综,富于节奏感。

岑诗善于即事命题,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字里行间也总充溢着奇情壮彩,昂扬着勃发英气、要之不离“奇”、“丽”二字,如杜甫曾在《渼陂行》中称岑参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殷璠也在《河岳英灵集》中称赞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赞曰:“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之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云所感,豪杰挺出,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岑诗的这种奇,虽然充满浪漫主义夸张,但又无不贴近现实生活,入情入理,所以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评曰:“诗奇而入里,乃谓之奇。„„诗之奇而入理者,其惟岑嘉州乎?”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评道:“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王维之雅、李颀之俊、皆铁中铮铮者。”由此可见,岑诗之“奇丽”读之令人感叹。

岑诗的“丽”以瑰丽、壮丽为主要特色。用于体现这些特点的主要手法不外有三,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大胆的夸张,三是多变的节奏。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胎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诗中破偶为奇,三句一转,奔腾跳跃,有如疾风骤雨,诗使人目不暇接。“一川碎石”二句,“风头如刀”一句既是极度夸张,又不失生活真实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音调激昂,与全诗雄奇伟壮的气势相协调。真乃“奇”、“丽”并举。活泼奔放。在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不管是写风雪冰云这些自然之景的寒与冷还是用胡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军中之物来衬托寒与冷,都充满一个“奇”字,风为“卷”地吹,雪是“八月飞”,冰是“百丈冰”,云是“万里凝”,到处是一派异域的神奇,就连音乐也是急管繁弦,密音促节的“胡琴琵琶与羌笛。”但奇中又有“丽”,“忽如一夜”二句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倒比大雪毫不费力地把风雪严寒的北国风光随手点化成生意盎然的南国之春。真是想象奇壮,画面瑰丽,令人称绝。“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取景生动、色彩瑰丽,可堪入画。最后借景抒情,意境高远,恰如杜甫所赞“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全诗充分利用歌行体自由换韵,使韵脚变换与画面转接相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显得奔放洒脱。

岑诗即使是写实,也不乏神奇壮丽。如:《登凉州君台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诗中所写纯属雪花似梨花的夸张感觉。此一感觉印象不仅体现出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总之,岑参的诗在立功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四、高、岑边塞诗表现体裁上的不同。

高、岑边塞诗在表现形式上都善用七言歌行体,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但高适更擅长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和乐府旧题,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给人一种风骨遒劲,直逼汉魏的感觉。如高适反映民生疾苦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第九首曰:“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生不足数。”直陈其事,祥尽描述了农民的痛苦。再如《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写了自己的良知天性与官场职责间的深刻矛盾,将咏怀与写实的结合提高到新高度。

岑参边塞诗七言歌行体写得最好。他的七言歌行诗在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的《轮台歌》,还有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视所写内容而定。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

另外,岑参除七言歌行体写得好还擅长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有很多佳作,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可谓客中绝唱。

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高适、岑参是两位影响较大的诗人。他二人的边塞诗虽然在气质、特色、表现形式上有差异,由于他们都有在边塞生活的经历、体验,对边地环境、战事和将士生活有着相同的感受,所以他们在诗中都能把边地的自然环境、悲壮的战斗气氛、复杂的士兵心理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正如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命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这也就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了。

参考文献:

1.李道英,《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1.萧涤非、程千凡,《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7.李平,《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内容摘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小学生终生受益,尊重权利,共同成长,讲究方法,探寻规律。

关键词:习惯决定命运 重权利 讲方法

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如何教孩子学会交往。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早睡早起,按时刷牙,睡前洗脚等。习惯也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习惯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尽。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重视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传统。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训子书》中说,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简朴来陶冶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想要学习必须心静,想要有才能就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

怎样培养孩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尊重儿童的权利。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在养成教育中父母与教师面临着种种危险,稍不留神就会剥夺儿童的主人地位,甚至会扼杀儿童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因此,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依法行教,以科行教。我们要严格遵守《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法律。教师或父母应尽量让儿童对有关自己的事项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使儿童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提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充分发展的健康的人。习惯培养的最低起点,应是成人与儿童商量,并认真对待儿童的意见。最理想的状态是儿童自己提出一些意见,并与成人一起做决定。所以,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的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取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别人合作。

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穷人家的孩子未必能早当家,富人家的孩子也未必不能早当家,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是否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为了切实担负起教育 的神圣职责,必须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父母与教师都需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现代人。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父母与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有一个男孩上课跟老师捣乱,老师很生气,结果下了课同学们纷纷的批评这个男孩子,说你真讨厌,你给咱班丢脸,你让老师这么生气,你应该向老师道歉。把男孩子说得无地可容,他就找了班主任,我错了,我应该向他道歉。班主任是一个教龄40多年的教师,这个老师说好啊,犯了错误知错改错就是好孩子。他说,你怎么向老师道歉呢?这个男孩子说,我要给他鞠躬,我说老师我错了,我向你道歉。你看这个老师多么细心。这个老师说,是吗?你给我示范一遍,我看看你怎么样道歉,怎么鞠躬。这个男孩子就做了一遍,说老师,我错了,我给你道歉。班主任就说,你这不是鞠躬,你这是点头,点头道歉没有诚意。10岁的男孩子就愣住了,他不知道什么是鞠躬。老师说这不够诚意,道歉的鞠躬我给你演示一下,你看一下什么叫道歉,什么叫做鞠躬,老师说,人要站直了,两只手自然垂下,中指贴近裤缝,深深的弯腰,鞠一个大躬。这个男孩第一次知道,老师说你看明白了没有,你练一练。男孩练了半天好像是会了,然后去找老师道歉。老师,我那天做的真不对,我错了,我向你道歉,深深的给老师鞠了一个大躬。老师一看挺感动,小学生会这么认真的鞠躬,就接受他的道歉。这个老师的做法就是明确规范。当然,教学中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会让我们受益多多。也许,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他们吸吮着革命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他们身上有许多我们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学习,科学的态度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教育教学。所以说:让我们来很好地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如果是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和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

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问题在于,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良好的习惯,由此,我觉得,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应当倡导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说了就要做、耐心听别人讲话、天天锻炼身体、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等。技能化习惯培育的是机器,而人格化培育的是真正的人。譬如,习惯了关心和尊重别人,不但会主动问候,耐心听别人讲话,还会注意从不把自己的包放到别人的桌子上妨碍别人。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最重要的具有迁移价值的习惯。

尊重规律,讲究方法。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心理学家们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运用各种具体的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法、利用认为动作延缓坏习惯的出现及合理奖惩等方法来巩固好习惯抑制坏习惯。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到我们终生不忘,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第三篇:高岑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两人都因边塞诗扬名,自唐以来人们就习惯对他们的诗歌进行比较。高岑的诗歌都描绘了边塞战事和边塞风光,风格慷慨悲壮。但是他们的诗歌也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高适的诗在题材广泛,表达了对将士的同情;而岑参的诗出色地再现了边塞景色的奇美。高适的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浑,而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关键词:高适岑参 边塞诗 异同 内容 风格 诗歌形式

高适和岑参同为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自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他们同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所以自唐以来,人们便常把他们的诗歌进行比较。

高适和岑参描写边塞风光和边疆战事真实可感,因为他们都有过边塞从军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有着实际的观察。高适青年时期曾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而岑参曾两度出塞长达六年,他们在边塞的生活为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色彩。他们写将士生活、塞外风光、战事军情,虽各有艺术加工,但仍能使人感受到真实的战争场景和异域风情。但是高适和岑参诗歌的不同也源于两人的经历。高适有些和李白相似,都有着报国立功的壮志,但怀才不遇,而岑参曾有 “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的历史,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感悟。所以较之高适缺少一种政治家的冷静和对底层士卒的同情,但有着英雄主义的豪情。

高适的诗题材广泛,内容深刻,现实性较强,诗歌表现了他许多的复杂感慨和内心想法。高适在诗中表现出塞外的艰苦条件和对士卒的同情,常是充满悲愤与怜悯的;而他的诗也显示出他对现实的分析能力,有着政治家的头脑。就诗中传达的思想内涵而言,高适的诗更为深广。《燕歌行》中前八句描绘了战士们的踊跃出征和英勇作战,歌颂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又写出了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又道出残酷的事实,战士们浴血奋战而将军还在沉溺于歌舞,这种苦乐不均的对比,暗示了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诗中又描写了边域的凄凉环境,塑造了肃杀的氛围,衬托出战士们的悲苦境遇。诗人对此充满了同情和愤慨,在诗的最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呼唤李广这样的将军,无疑是对唐朝某些将领的的讽刺和失望。这首诗并不长,但写出了战争的局势、边塞的风光、征人思妇的心情、将领醉生梦死的腐败,由此可见高适诗歌的深度及复杂性。高适的诗体现了他的个人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他二十岁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他的内心是有着些许积分与悲凉的,在写到将领的奢靡生活时,不仅仅全是愤怒与讽刺,内心应该还有一些复杂的情感。高适的诗歌表现的主题多样,有批评当时外交政策的,有表达厌战情绪的,总之,他善于从底层出发思考,并且思考内容极具现实意义。

岑参的诗相较于高诗而言,虽同是悲壮,但一个悲壮中透出些凄苦与惨烈,一个却是慷慨悲壮。岑参的诗也是描写边塞战争的,但并没有集中于感慨戍人的悲苦,而在于表现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师西征的情景。前四句描写了大漠异常恶略的天气和环境,黄沙漫天,乱石横飞,不仅如此,敌人草黄马肥,严阵以待,可以说是形势十分不利。诗人描写这些并不是为了写边塞将士的艰苦,而是以此反衬出将士们的爱国热忱和英雄壮志,下面写将士们“半夜军行戈相拨”,在冰天雪地之中和敌人激战,诗人酣畅淋漓地写着将士的英勇,光是这气势就会使敌人闻风丧胆了吧。岑参并不是无视戍边战士的悲苦,而是在他心中,这种悲苦是一种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体现。

高适的诗中经常会写到边塞风光,但是都是为了以边疆的恶劣生活环境反衬出将士的悲苦。而岑参的边塞诗都极力的描绘了边疆的风景人情,几乎每一首中都可以见到他用瑰丽新奇的笔墨来描写边塞风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出飞沙走石的肃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状雪景之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塞外萧瑟凄冷的环境竟写出了生机与活力;《火出云歌送别》中“火出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写火山之势,使读者都觉得炎热逼人。岑参诗中的风景描写凝结了他的慷慨豪情,他笔下的军旅生活和边塞风情并不那么残酷,而是他歌颂的对象,那些景色仿佛也充满了豪气,变得瑰丽奇异起来。它的独特视角和对边塞风景极具夸张的描写,在历代边塞诗中都独树一帜,这是他的诗歌最具个人特点的方面。

高诗岑参都因边塞诗闻名,边塞诗一般具是有相同的艺术风格。他们的诗都慷慨悲壮的,带着豪情,使人读来就有独身立于大漠荒野的感觉。但是他们诗歌风格上的不同还是显而易见的。高适的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同赏其文。”① 高适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情感。例如最广为人知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高适诗悲壮的风格特征。诗歌描写了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歌舞、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战士军前和美人帐下的对比,铁衣与少妇的对比,结尾处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写出了将领的腐败和战士的悲苦,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慨。这首诗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刻。行文如一气呵成,没有一点故意雕琢的感觉,但是每句用词都恰到好处,质朴浑实但是精炼准确。

岑参的诗作风格殷璠概括为“参诗语奇体俊,意亦新远。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颇称幽致也”。②岑参的诗歌多描写了边塞奇丽的风光,不同的新奇的异域景光,又常用夸张的方式极力表现,使他的边塞诗意境开阔,极具个人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描绘了边塞的分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日里开放的梨花来比严冬里的飞雪,原本不能同时存在的两者此时被放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因为这个新奇的比喻,将朔方冬日的萧瑟凄凉一扫而空,仿佛带来了春日的生机。梨花的比喻赋予寒冷萧瑟的雪国以温暖和希望,正切合诗中送别友人之情意与祝福。诗中“忽如”、“千树万树”等词是夸张的写法,用夸张手法写壮阔之境更有开阔意境的效果。谁说万物枯朽不美,诗人用他的笔告诉你,在冰天雪地中红旗的一抹亮色,琵琶与羌笛的和鸣在山谷回响,漫天飞雪如同是在伴舞一般,这样的美景怎么可以忽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诗中都有这样奇丽壮阔的风景。诗人运用凝练的概括、奇妙的想象、形象的比喻、神奇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展现他心中的塞外世界,并渗透着他的主观情感。

看高诗岑参二人的诗歌,古体、近体、律诗、绝句都有,但不难看出二人更擅于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③,就指出了高适和岑参在七古方面的艺术成就。高、岑的七古,克服了初唐纤弱诗风,建立了气势奔放的风格。在句式、用韵等方面,都发展了初唐体制,并加以创造。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七古。古体诗用韵较宽,形式较为自由自由,用于表现壮阔深沉的意境很是适合。用七古写边塞风物的宏阔和战斗场面的悲壮与二人沉雄激壮的共同风格亦相吻合。

虽然他们都善于七古,但高适与岑参在七言歌行创作中又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与他们诗歌的内容和创作风格紧密相连。高适的诗意义深广,悲壮苍凉,用词凝练精简,所以他的诗歌多袭乐府旧题,创作严谨,韵律和谐,节奏整齐,不肆意挥洒。这样使高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的特色更为突显。而岑参的诗意境广阔,瑰丽奇异,又多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所以他的诗歌更加自由放纵。并且岑参写诗以情为主导,突破了乐府旧体的羁绊,句式随情感流动,如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三句一节,独创风格。不仅是在句式上,节奏、韵律上都是灵活多变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和他瑰丽奇异的内容、夸张丰富的想象和激越豪迈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更使人随之心情激荡。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他们写边塞诗都写异域风景和战争局势,都是雄浑悲壮的风格。高诗更具现实意义,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岑诗瑰丽奇异,具有浪漫色彩。同为盛唐边塞诗人,他们的相同点反映的是时代背景下的文人的共同情怀;他们的不同点是个性的体现,使作品更具可读性。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交织,使得经典可以跨越时间的鸿沟,在今读来仍能激荡心灵。

① 刘开扬:《唐诗论文集》62页,引殷璠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 计有功:《唐诗纪事》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版 ③ 朱庭珍:《筱园诗话》

文秘1004班

李吟男

100102412

第四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沧浪诗话》中也这样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种基调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在出身和人生轨迹有着戏剧性的巧合。他们都曾家世显贵,然而高适、岑参均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高适二十岁求仕未果,以后三十年间或从军塞上,或漫游隐居。岑参年少时家道中落,科举落第后,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二人的这种境遇,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边塞诗创作灵感。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篇一开头就在叙中含议,指陈时政,“重横行”,“赐颜色”,为全诗定下议政议军的笔调。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久戍不得归的思乡之情与妻子的断肠之痛:“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然后描写战争之败,除写萧瑟之景衬托战争惨败外,重点议论战败原因;这就是边帅的骄与奢,:边帅的骄与奢。最后的“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议论写战士既有以身许国的决心,更有忆念良将镇戍边疆的愿望。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珪与奚旅统治者作战失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对仗精美,声韵铿锵,遒劲有力,悲壮中透着雄浑。语言质朴精炼,多处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将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与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进行对比,将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等,使诗歌的情感更强烈,寓意更深刻。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更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就诗歌的语言方面,则刚健质朴,精炼准确,直抒胸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便于他自由直率的抒发自己内心凄凉慷慨的思想感情。

岑参的边塞诗侧重于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他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荒凉的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歌颂。岑参的边塞诗句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求奇求异。岑参长期来往边塞,熟悉边塞生活,将士们的立功壮志与报国激情又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他的边塞诗向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热情洋溢,笔力雄放。而他最擅长的,却是描写边塞风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西北边塞看作绝域,但在岑参笔下,边塞处处充满着浪漫气息。他笔下的边塞的奇情异彩,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奇的边塞天地。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展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蕴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我们最熟悉的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莫过于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以此诗为例,诗人一扫历来边塞诗阴郁荒凉的境界,以新奇的比喻,让春风吹到了这北国严寒的天地中,给这冰雪世界增添了春的生机和暖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句写得强劲有力,描写了塞外气候的多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写得奇幻浪漫,“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独具神韵、新颖别致,又有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诗人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盛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顿时让那凄凉的塞外充满了灵动与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与陶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句,写得气势磅礴,“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句写得低回婉转,留给诗人留给读者的是心中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愁。岑参的边塞诗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情调。

岑参还非常注意细节处的描写,以一个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技巧,描写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并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多用一些较不易被察觉的细节来展现诗境和传达诗情。如“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通过几个细节意象使诗篇更富有画面感。虽然这首诗是为边塞送行赠别而作,但全诗的内容却是紧紧围绕所命之题而描绘渲染,一直到结尾处才点出送别之意。与其说岑参的诗作是在环境渲染中表达送别之意,倒不如说他就是在对具体的异域风光进行着意的描摹。

读高适的诗,让人悲痛,有一种悲壮、浑朴厚实之感;读岑参的诗,更多的则是雄奇、俊逸,有一种清朗之气让人觉得振奋又新奇。

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诗作则是个体的外显。高适与岑参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中有他们共同的时代因素,也有其个性的外露。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研究探知其异同一二点。虽然这两位诗人同中有异,但都以其各自的文学成就,为盛唐诗苑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1] 古明惠.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5-257 [3]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81 [4]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0 [5] 刘开杨.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 李志慧.唐代文苑风尚[M].西安: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7] 苏亮.盛唐之音的绝响—略说高适岑参边塞诗[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第五篇: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 参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 ”,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 ”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这首诗中作者援引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下载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适 岑参 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

    论高适边塞诗风格及成因(最终定稿)

    论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及成因 内容摘要: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其边塞诗具有悲壮、直抒胸臆、写实的独特风格,前人也多有论之。高适边塞诗之所以有这些......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范文)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摘 要】: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的研究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 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 摘要:高適、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

    高适边塞诗有哪些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

    岑参边塞诗用韵研究(精选五篇)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代宗时,曾任职嘉州刺史,因此世称“岑嘉州”,,以其豪放瑰奇的边塞诗而著称于世。目前,流传在世的岑参诗歌集的本子不下十余种,......

    高适岑参

    简论高适岑参边塞诗之异同与成因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流派,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影子。所谓“边塞诗”,顾名思义,它是专写长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