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适边塞诗风格及成因
论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及成因
内容摘要: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其边塞诗具有悲壮、直抒胸臆、写实的独特风格,前人也多有论之。高适边塞诗之所以有这些独特的风格,与当时唐王朝频繁的边塞战争及文人从军的特殊时代以及其自身的坎坷而又丰富的经历和磊落、狂放不羁的性格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悲壮 胸臆语 写实 时代 经历
高适,唐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字达夫,性磊落,尚节义。父高偘,武后时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将领。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而以边塞诗成就最高。边塞诗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一、高适边塞诗风格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边塞诗风格独特,在众星璀璨的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广为流传。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1],殷璠称“朝野通赏其文”[2],杜甫赞其人“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3]
(一)、悲壮风格
严羽的《沧浪诗话》评价高适的边塞诗“读之使人感慨”[4],王士祯也有“高悲壮而厚”[5]之论,这道出了高适边塞诗的第一个特点:悲壮。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边塞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蓟门行》五首之五)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二首之二)的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人日寄杜二拾遗》)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作悲壮的东西。
高适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有时幽怨缠绵,各种不同的情景复杂矛盾,错综交织,苍凉悲壮,给人带来沉重的忧伤之感。它所表现的情调表面看来是不统一的,然而正是这样,它真实地表现了征戍者在不同情况下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诗的音韵随着内容的转变也在纡徐的转变着,音节的美和富有诗意的画面取得了谐和的统一。”[6]同时,此诗也“不失奋发激越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7]一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便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运用对比、衬托和环境描写、气氛渲染等手法写出将领的腐朽无能和士兵既愿为国家而死又系念妻室的复杂感情。[8] 又如《宋中十首》之一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一句,“悲”与“寂”实为景物对诗人心情的点染,愁绪无边在悲风千里的诵叹中以极含蓄的笔调结束全诗。这种悲壮、深沉的诗句还有不少,如“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蓟中作》),写景句含有不尽的心绪,意境沉雄悲壮。
(二)、“胸臆语”风格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称高适边塞诗“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9],徐献忠的《唐诗品》也谓其“直举胸臆”[10],这道出了高适边塞诗的另一个特点:胸臆语。胸臆语,即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用比兴手法较少。高适的边塞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直抒胸臆。《新唐书·高适传》说高适“负气敢言,权近侧目”[11],其诗有所感,有所激辄发,诗中“感激”一词多达十余处,如“平生怀感激”(《宋中送族侄式颜》),“伊余寡栖托,感激多愠见”(《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感激建安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这些都说明高适诗多以胸臆语抒慷慨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
高适边塞诗中直抒胸臆诗句很多,如代表作《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直接抒发了自己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又如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高适则以近乎直白的方式用诗把内心的思念像平面镜一样反射出来:“旅馆寒灯独不 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杜甫“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12]正是对其诗歌吐其所快不受拘束的直抒胸臆风格的恰当评语。
(三)、现实主义风格
“高适诗尚质主理”[13]是高适边塞诗风格的第三个特点,简括地说,就是写实、现实主义。“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实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用平淡而生动的语言,直书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他的诗显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14] 刘开扬在其《论高适的诗》中首先称高适是“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然后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适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第一,其在“浪游”时期所写的伤不遇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才仍是大批地得不到任用,特别是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从而揭露了那些特权阶级的把持政柄,阻滞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第二,也是他的诗的最可贵的方面,是他能注意到人民的疾苦,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通过对良吏的称道,和对历史上的暴君贼臣的指责来表达他的关怀人民的思想。第三,他对于保卫边疆的战争,热烈地歌颂战功,但他对于战争给人民直接带来的痛苦也很早就心领神会,对战士寄寓了高度的同情;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的立场的。[15] 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高适的边塞诗:“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16] 高适的边塞诗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揭露战争,将鲜明的爱憎倾注入作品,笔力深厚,声情顿挫,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下层百姓(包 括士卒)的同情关注及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批评在高适的边塞诗中十分常见。“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蓟门行五首》之二)是对边防战士遭压榨的同情;“大夫东击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宋中送侄式颜》)反映战争给边疆人民带来的苦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东平路中遇大水》)是对遭遇水灾农民的怜恤;“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同颜少府旅宦秋中》)则是对州县官吏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是他对战争的意义的深刻思索。
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更是体现了其边塞诗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燕歌行》中有战士意气昂扬的出征、战场上艰苦卓绝的苦战、征人思妇刻骨的思念,有边塞的烽烟和萧瑟的穷秋,更重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也有浴血沙场的战士与耽于歌舞的将帅的尖锐对照。诗作将这些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广阔的边塞画卷,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和我军的危机,以及我军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待遇不等、苦乐不均的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无怪乎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呼后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天子非常赐颜色”又把矛头隐隐转向天子,这样就使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刻,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二、高适边塞诗独特风格成因
高适边塞诗悲壮、“胸臆语”和写实的风格背后有其深刻的时代及个人因素存在。
(一)、时代因素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盛唐的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而盛唐时期中华民族的强大又使当时的文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再加上当时的边塞诗人得以接触边塞生活和战争场面,这些悲壮、雄壮的境界使诗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写作的激情。他们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悉,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意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们的诗歌兼融了建安风骨和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盛唐边塞诗乐观高亢的基调和悲壮的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
高适曾有过三次出塞经历:开元二十年,北上幽蓟,希望投入信安王幕府,废然而退;天宝九载,以封丘尉身份送兵至蓟北;天宝十三载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造就了高适边塞诗悲壮风格的主要原因,而悲壮风格也成为盛唐边塞诗的主流风格。
(二)、个人因素
文学作品的风格不是浮于作品表面的东西,而是作家的才情、气质、个性珠象征,与作品的题材、主题、结构、创作方法、写作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17]。高适边塞诗之所以具有独特风格,与其自身经历及其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二十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坷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18],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19]。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诗人的坎坷的经历和磊落、狂放不羁的性格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边塞诗具有悲壮、“胸臆语”和写实的风格。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他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诗人狂放不羁、磊落的性格,正是形成他边塞诗悲壮及胸臆语风格的重要因素。
高适一生,“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故其为诗,自然就“感激多愠见”(《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薄》)、“悲歌益不平”(《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了。他时而叹身世不遇,时而忧安边失策,时而刺主帅非人,时而悯士卒疾苦„„ 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悲”的一面;同时,他又是一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的将星义士,他总是怀着“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信安王幕府诗》)的壮志,并且“秉戊知恩重,临戎觉命轻”(《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执着、坚毅地去追求,去实现他的理想,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壮”的一面。他那苍劲质朴的语言、粗豪犷放的笔触、博大雄浑的意境以及强烈宾政论色彩、直拙的写实手法,又极大地强化了这种“悲壮”的气氛。
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这就使他的边塞诗具有十分强烈的写实风格。高适常常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色彩。他既反对妥协和亲的政策,也反对辗转久战的策略,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前者造成“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塞上》)这种边患频繁的局面;后者造成“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塞上》)这一劳民伤财的后果;他主张“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集中全力,一战成功,永绝边患。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卤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信安王幕府诗》);是“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瞧阳酬别畅大判官》)应该用战争消灭战争,用战争争取和平。但他也反对穷兵黩武,滥用武力:“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其二》)他揭露主帅其人,策略失当,致使败亡惨重:“亦谓扫枪,旋惊陷蜂”(《赠别王十七管记》),“五将深入,前军止半回”(《自蓟北归》)。他指责边将隐其败状,妄奏军功而受勋封赏:“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赠别五十七管记》)他从塞外部族降而复 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蓟中作》)他颂扬武功,但也反对滥杀:“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在庆贺胜利的同时,他又注视着新患,他怒斥奸邪弄权,策勋不公:“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禀,使者亦辛酸。”(《东平留曾狄司马》)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可以说,现实主义是高适边塞诗审美情趣的主要方面,是其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因此,称高适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是不无道理的。
综上,高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边塞诗具有悲壮、“胸臆语和写实的独特风格,而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磊落、狂放不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坎坷而又丰富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注释:
[1][11](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468-469页
[2][9][19](唐)殷璠 《河岳英灵集》 中国诗画会社 民国 第52页
[3][12][18] 杜甫著 萧涤非选注 《杜甫诗选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242、351、38页
[4](宋)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 《沧浪诗话校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81页
[5](清)王士祯 《师友传续录》 国朝名人著述丛编 1983年 第252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第365—366页
[7]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254页 [8] 王文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用书·中国文学史上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 第453页 [10] 徐献忠著 高棅编选 《唐诗品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第562页 [13] 陈绎曾著 丁保福辑 《历代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 1983年 第624页 [14] 左云霖 《高适传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第12页
[15] 刘开扬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 第424-444页 [16] 游国恩等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57页 [16] 许自强 《新二十四诗品—古典诗歌风格鉴赏》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年 第2页 参考文献:
孙钦善校注 《高适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陈蒲清、钟锡南、喻岳衡评注 《千家诗》 长沙岳麓书社 2005年(清)蘅塘退士编、于雯雪注 《唐诗三百首》 北京中华出版社 2006年 涂元渠选注 《高适岑参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廖立 《岑参评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 周勋初 《高适年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第二篇:高适 岑参 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盛唐豪侠诗人。该诗大气磅礴。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被贬后心境变化,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的影响,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一。边塞诗出手不凡。另外,他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二。送别诗也很出色。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三。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
四。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他的七绝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
3.识记:崔颖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简单运用:崔颖《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4.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仕途不得意。该诗透出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5.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也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早年生活困顿,有入幕经历,后来官运亨通,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诗歌创作特点:语奇体峻,意亦奇造。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诗人热情地歌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描写神奇瑰丽,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原因:高、岑二人同是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一样有入幕经历而且诗风相近,在杜甫的诗中首先将高、岑并称,后来严羽也将高、岑并称。
3.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寓悲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0 |评论
第三篇:高适边塞诗有哪些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高适边塞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蓟门行五首》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蓟中作》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塞上》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赠别王十七管记》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信安王幕府诗》
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
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下曲》
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答候少府》
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部落曲》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
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自蓟北归》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瞧阳酬别畅大判官》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赠别五十七管记》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四篇: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摘 要 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的。高适一生三次入塞,对边关战事有清晰的认识;在梁宋躬耕三十载,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大的感触;入仕后不辞辛苦,为国效劳。这里就从高适的生平和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加以论列。
关键字平生 边塞诗 慷慨激昂 豪放悲壮 艺术特色
前言
中国文人的爱国情结不外乎有两种表达途径,一者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君献计献策,创出太平盛世;再者就是铁血铮铮,战事边防,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然而后者更为令我激动,粗犷萧瑟的边塞境地,豪情奔放的战士品格,无一不使令自己为之神往。大学后在任课老师的细心讲授下,文学史上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深深吸引了我,边塞诗中那“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高适《送董判官》)的献身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情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批判;“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爱国情怀,无不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便开始了阅读高适诗集的校注,文学界先后有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孙钦善先生的《高适集校注》,他们积数十年心血,广为搜索,深为耕耘,对高适诗歌进行了全面年的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深入研究高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研读有关高适生平历史的书籍,包括一些史书等等。在此感谢闻人贤哲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诗歌在进入唐朝以后,便进入了顶峰时刻。唐代许多诗歌大家名扬千古。奔放磅礴的李太白,纪实沉郁的杜工部,悲壮遒劲的高适和岑参。其中,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与岑参齐名,后人称他们为“高岑”,他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代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边关战争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身赴边塞,心向边关。再加上一些边帅能文能武,延揽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种优好的创作环境。因此,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高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高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渤海蓚人”。出身官僚家庭,曾祖高祐隋时官去散骑常侍,唐时官居宕州别驾,从五品。祖高侃是高宗时有名武将,官至九监门卫,正三品。父高从文,官六品。高适年幼时曾随父任官。受到家庭推动力的影响,高适年幼时便萌生了将来入仕的理想。加之他“二十解书剑”的文武才能,注定了他自己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人,这奠定了高适“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十岁时,高适赴京求官,本以为唾手可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以后客居梁宋三十载,一方面迫于生计,托于农耕,“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酬庞十兵曹》),一方面孜孜攻读,“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等待时机。开元二十年(732年),高适投信安王李祎幕下,“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却苦于无人牵引,失败而归。天宝三载至五载期间,曾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齐鲁,推动了高适诗歌的创作,杜甫在《遣怀》中“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有所记载。天宝八载,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知天命之年的高适授封丘尉,但官职卑微,且不忍“鞭挞黎庶”,“拜迎长官”而辞官。天宝十一载,年过五旬的高适终于等来了机会,这次出塞,投奔节度使哥舒翰幕下,在其幕下担任掌管书记。自入哥舒翰幕府起,高适仕途趋渐显达。安史之乱后,高适擢拔分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后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玄宗出走四川,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并告之兵败原因及经过,玄宗喜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分谏议大夫。《旧唐书》本传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唐肃宗至德九年,高适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平定永王叛乱。后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詹事,留司东京洛阳。次年出任彭州刺史。唐代代宗宝应元年,高适被任命为成都尹,次年又升任剑南四川节度使。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因重创吐蕃兵被召还京,“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新唐书》本传),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九年,因病逝世。
高适不仅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其中三次出塞,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壮丽边塞风光的,战士驰骋沙场的诗篇。其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这种格调也构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旋律。宋代诗人陆游有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是说,学写诗的关键不在创作技巧,而是在“诗外”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体验①。高适的长期漂泊,从军后多年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感受,他所写的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证人思乡,少妇怀远和士卒驰骋沙场的艰苦,牺牲精神等。其诗慷慨奔放,悲壮苍凉,给让人以积极奋进的感觉。
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同时的殷璠指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②。他的好友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对他的诗才和诗风作了这样准确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对高适诗歌悲壮雄浑的风格,质朴豪健的笔势,给予了形象的说明和充分的肯定”⑶。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概括到:“(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⑷。这样的评论,的确是抓住了高适诗歌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特点,而最能代表这种特点的,是他的名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以时间先后顺序的写法,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使叙事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便于进行前后的对照,以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的宾主分明。这首诗以塑造汉家将士的英雄群像为主,以写胡骑的凭陵,边帅的腐败为陪衬,以写思妇的哀怨为烘托,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斗氛围,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的、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这是一首七言歌行,却能吸收近体诗运用对偶的写法,押韵四句一转,句法散、偶相间,流转自如,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很有创造性。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诸句,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诗的格调苍凉古朴、豪放雄浑,颇具激越悲壮之美”⑸。
他的一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更是写得气势磅礴,慷慨激烈。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他还用“长测序当用,男儿不顾身!”(《送董判官》)来鼓励人民勇敢地走上前线,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他高唱:“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来颂扬战士们大无畏的英勇精神。
他还有很多送别诗,也无不荡漾着这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如《送李侍御赴西安》中他这样唱道: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一点塞外荒凉、寒苦的可怕景象,感觉不到一点“黯然销魂”的离情别绪。通篇洋溢着乐观开朗的英雄气概,不但气势不凡,而且语言刚健有力,风格浑厚雄壮。“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人録者气格以胜”⑹,因此,明胡震亨认为这首诗可与李白的五律《江夏别宋之悌》媲美。他说:“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唐音癸签》卷十一)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辨体》一书中,甚至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言律第一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再如有名的《别董大》:“”诗人用无边的黄云、凛冽的北风和漫天的大雪,勾画出一幅壮阔的北国风光,正面衬托出豪放磊落的襟怀。最后两句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企勉之词,更是令人为之宽广,精神为之振奋。
就是在他抒写自己愁绪的大部分作品中,也都充满豪士狭客的肝胆义气。如《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就是这样。又如《别韦参军》诗中,朋友分手,“惆怅惊心”,内心本来就是悲伤的。但诗人却用“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这样开朗放达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出他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其他如《画马篇》《营州歌》《九曲词》等,于舒畅中透露出壮烈之致,于昂扬中更焕发出进取之情。读这些诗,确能使人强烈的体会到“盛唐之音”的巨大魅力。
不过,我们在肯定高适诗歌慷慨豪放的总的风格特点时,还应看到他诗歌风格深沉悲凉的另一面。这在他慨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就是他的一些边塞诗中,这种格调也表露得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在他的诗中,为国建功立业英雄气概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呈现出豪放和悲凉结合的特点。前人所说的“悲壮”,亦即他的诗既有“壮”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如《燕歌行》就是“悲”和“壮”相结合的。有的诗,“悲”的气氛却很浓。如《塞上》《答侯少府》《蓟门五首》等。这些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悲壮中透射出浓烈的哀伤之情充分显示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暴发,人民肝脑涂地。自己在仕途上几经挫折,壮志难酬,作品中早期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愈益向深沉悲凉方面发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出任彭州刺史时,作的《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这首长篇五古。通篇以自己的一生,抒发了作者痛定思痛、感慨万千的复杂心情。有名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也写得楚楚动人,一唱三叹。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是见不到这种格调的。
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抒胸臆。高适是一个感情特别强烈的人,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或抒发主观感受,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而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殷璠所说的“高诗多胸臆语”⑻,就是这个意思。高适直抒胸臆,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而是以饱和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的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邯郸少年行》中,有感于世态炎凉、知音难觅,他唱道:“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语言多么直率,感情多么丰富!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⑼。高适语言的率直极富感染力。天宝十二年,他入哥舒翰幕,虽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还是毅然出塞。在途中他兴奋地唱道“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当他歌颂胜利的喜悦时,其愉快的心情更是不容掩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再如《封丘县》中,诉说他那种令人难堪的县尉生活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多么强烈的正义感!正因为如此,才传颂千古。
因此,就是他的一些写景之作,也主要是缘情而写景。在他笔下,不太注重对景物作客观具体的描绘,而接触到的景物或场景,染上作者某种主观感情的色彩很浓。这种意境,王国维“曰情”,“是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也。”是为“主观的⑽”。这在高适抒写他壮志难酬的作品中,表现得很突出。他往往捕捉住一些最能反映这种情感的景物或场景,注情于物,大肆渲染,不但使自己沉痛的心情强烈地显示出来,而且诗人深长的忧虑也由抽象的感情,变为具有色彩和形体的东西了。
如他在《效古赠崔二》中写道:“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涟上别王秀才》中也说:“东路方箫条,楚歌复悲愁。暮帆使人感,去鸟兼离忧!”
诗人由于找不到施展自己抱负和才能的时机和场所,心中十分悲伤。所以在他眼里,狂风的呼啸使氛围显得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为之黯淡。或看到“暮帆”、“去鸟”,深感身世凋零,无所归止。总之,这些景物无不染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种特点的形成,是与他长期接触人民的生活,学习人民的感情和语言,特别是他慷慨激昂、率直奔放的个性特征分不开的。“作品的风格虽然表现在形式的或语言的特点上,然而作家在作品中表现怎样的生活和他如何评价这种生活,往往是形成风格的最内在的原因”。
与他这种开阔的胸襟和豪壮的性格相适应,就写景或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来说,还应指出的是:诗人常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炼的勾画出广阔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如写壮阔的北国风光是: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归意方浩然,云沙自回互!“(《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写欢庆胜利的人们是:“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九曲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又《送蔡山人》:“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这种特点反映到他的边塞诗中,使他最善于描写雄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的场面是:“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旗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其他如《信安王幕府诗》《塞下曲》等,也写得非常壮阔。诗人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同时,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成功的展现。
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更集中、更鲜明地抒发出来。高适最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如《燕歌行》中,这种对比手法就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特别是士兵和将军的对比:士兵是“战士军前半生死”,“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账下犹歌舞”,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这对比多么强烈!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将军”和当代“将军”的对比等。《史记~李将军列传》语:“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广将军的思念正反映了唐代士卒对当时边关统帅的不满和怨愤。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其他如《行路难》《效古赠崔二》等诗中的对比描写,也使人清楚地看到封建社会那种小人得志、贤士沉沦的不平等社会本质。
高适很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大追求奇字奇句,语言显得质朴。我们指出高适诗歌这一特点,并非说他不重视遣词造句,恰恰相反,他在掌握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上,造诣是很高的。突出表现在:
(一)刚健有力。如:“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送浑将军出塞》)“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料君终自取,勋业在临洮!”(《送蹇秀才赴临洮》)这些诗句,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之使人感慨”。
(二)流畅自然。高适的绝大部分诗歌,都写得通俗易懂,带有民族化、口语化的特点。如写农村的景色和繁忙是:“孟夏桑叶肥,浓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写战斗的胜利是:“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宋中送族侄式颜》)自由直率地抒发了自己真挚淳朴的思想感情。这对于纠正六朝以来讲究词藻、堆砌典故的不良之风,起了积极作用。
(三)准确精炼。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中写他的经历说:“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后三句中,每句各用一个“屡”字,“备”字,“穷”字,就把诗人一生各种不幸的遭遇充分显出来。反映了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长期失意的苦闷,凝炼含蓄,言简意深。至于“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账下犹歌舞!”那更是把整个封建社会军队中,进行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罪恶本质完全压缩到这两句诗中去了。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结束语
综上观之,高适诗歌语言质朴有力,意气豪迈,笔力遒劲给人以厚重,沉实,雄健之感。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这话主要是针对高岑的边塞诗说的。高适前两次出塞时的作品,既有豪迈雄壮的一面,又有悲歌慷慨的一面,形成了“悲壮”的特点;而第三次出塞期间的作品,则以豪壮为主要特色。高适边塞诗的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其诗歌思想表现上的明朗率直和语言的质朴刚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语言柔糜艳丽,雕琢堆砌,思想感情的表现隐晦暗昧,那么诗歌是无论如何也形不成了慷慨悲壮的特色的,故杜甫说他“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
注释
①《诗歌创作的艺术与智慧》.魏饴.中南大学出版社.第188页。②《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1页。③《中国古典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第62页。④《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1页。
⑤《中国古典文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霍松林 高海夫.第304——305页。⑥《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第157页。⑦《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第157页。⑧《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高柄编选.第153页。
⑨《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第322页。⑩《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良运著.第326页。参考文献
﹝1﹞《旧唐书》本传.刘煦等著(后晋).中华书局。﹝2﹞《新唐书》本传.欧阳修等著.中华书局。﹝3﹞《唐诗论文集》刘开扬.上海古籍出版社。﹝4﹞《中国文学史四十讲》.娄书阁.湖南人民出版社。﹝5﹞《中国文学简史》屈守元.西川人民出版社。
﹝6﹞《高适集校注》.高适著.孙钦善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7﹞《高适诗文注评》.佘正松注评.中华书局。
第五篇: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的研究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 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摘要:高適、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高適、岑参;爱国精神;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Appreciation of Gao Shi and Cen Sen’s Frontier Poems in Ideology Contents and Art Styles QIU Yan(Pingdingshan Industrial College Of Technology,Pingdingshan,Henan,467001)Abstract:The core of the 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is the patriotic spirit that a nation relies on for existence.It is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poet’s profound spirit world,vehement life pursue and fiery patriotic feeling.Gao Shi and cen Sen were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rontier poem faction”.with a kind of fresh and lively life content and vivid art style,they described a grand frontier scene and the arduous army life ,overflowing the matchless pillion to the grand rivers and mountains in our mmotherland,and arousing people’s passion and yeam to the frontier.Today,re-enjoying these immortal Psalters will still make people feel these immortal souls ,sigh with its hero energy and feel inspired by the clinging enterprising spirit.Key words: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poem;cao Shi;Cen sen;patriotic spirit;ideology content;art style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適对刀马生涯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现在让我们来赏析这首《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颻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作于开元26年(738)。全诗以浓缩的笔墨,生动地反映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既有对戍边军士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戍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了男儿当驱马走天下,倚剑对风尘,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出于忌讳,诗人用“汉家”、“汉将”喻“唐朝”、“唐军”。首两句“烟尘在东北”、“辞家破残贼”,点明战事的地点和起缘。
三、四句,写唐军声威。“摐金伐鼓”“ 旌旆逶迤”写行军场面,阵容恢宏,用浩大声势烘托主将的骄气,为败绩的结局埋下伏笔。七句中,一个“飞”字凸现了军情的十万火急,告急的“羽书”从“瀚海”(即沙漠)飞传而来,八句“猎火照狼山”写敌军正气焰嚣张地践踏塞土,来者并非是“残贼”。接下八句写战斗的惨烈和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军的惨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主题:正当军士们阵前浴血奋战时,戍将们居然在军帐中寻欢作乐,荒淫无忌!这种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唐军的必然失败,教训是惨痛的!在谴责戍将的同时,诗人对广大军士寄予无限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读到这里,让人悲咽无语!征人远戍日久,与家人相见无期,远隔绝域的城南少妇也只能是日夜悲愁,柔肠寸断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军士们血染白刃,捐躯沙场,从未想到个人荣禄,这不正是对军士们的悲悯和礼赞吗?至此,诗人把笔锋指向眼前的戍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昔日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暗示今天无李广!这是对骄奢失职、腐败昏庸的戍将的愤烈谴责!这悲壮淋漓的结句,使全诗的思想意义,顿时豁然开朗,重若千钧,震撼人心!
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打破了一般的边塞诗或描写民族矛盾、或表现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题材格局,另辟蹊径,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苍凉绝漠的自然环境,激烈紧张的战争气氛,戍边军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到一起,形成了全诗宏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来注重写军中矛盾。全诗的主题:不但谴责了唐军将领在强敌面前骄傲轻敌,而且鞭挞了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荒淫无忌,骄奢淫逸,不恤士卒,造成战争失败,丧师辱国,使无数军士流血牺牲,苍凉悲壮的教训惨痛地警示着后人!同时,面对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诗人流露出忧国爱民之心。
从艺术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强烈而鲜明对比手法:如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肃杀凄凉形成对比;军士的浴血奋战、效命死节和将领荒淫无忌、怙宠贪功形成对比;用汉朝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全诗多用律句,又有不少对偶句,吸收了近体诗的优点。每四句换韵,平仄相间,蝉联而下,抑扬起伏,跌宕奔放。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的完美方面看,既是盛唐歌行体名篇。高適的边塞诗,多数是根据自己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所以殷璠称赞高適“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2、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与高適不同的是,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主题更为突出,更为强烈,突破了他人以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为主题的传统格局。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边塞的军旅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边塞风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笔下顿生奇异瑰丽,诗情喷涌,流动着神韵,热情加以歌颂。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2.1: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2.2: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二,在于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即是抒写了戍边将士捐躯卫国的浩然正气;抒写了诗人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其它诗人相比,岑参的边塞生活最长。在“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因而诗中也常反映出思乡思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就是这种真情的动人刻画,内心活动挖掘得细腻而深刻。但是,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赏析他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烘托大军压境;一个“吼”字,写出了“风”呼号咆哮,把“大如斗”的石头刮得满地乱走,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这种反衬和夸张手法,太有艺术感染力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对方。“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用“马正肥”写匈奴剽悍强劲;用远的处的“烟尘飞”写匈奴进犯之急。描写精炼,让人回味无穷。“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在此严寒漆黑之夜,足见军情之紧急;“戈相拨”,不时发出的兵戈相碰的铿锵之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军纪的森严、号令严明的英勇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 极力夸张渲染边塞大漠中环境和气候的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夜行军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烘托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同时,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之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难道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吗?紧接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洋溢了己方必胜的喜悦之情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
3、结语
盛唐边塞诗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爱国精神,是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团结统一,执著追求并献身于理想事业,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代代承递,薪火相传,才使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虽屡遭外患的磨难,但始终仍能生生不息,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从不朽的盛唐诗篇中走出来,融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时候,当我们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的时候,当我们奋力开发建设大西北、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无论是诗人描绘的奇异的边塞风光,还是抒写火热的军旅生活和恢宏而残酷的战斗场面,从更深层来说,无疑都是诗人慷慨昂奋的人生追求和炽热的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能割断民族文化的血脉,而应当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我们仔细审视眼前这个社会上泛滥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风时,难道我们还没有感受到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是多么需要民族的先进的文化思想的“奶酪” 的补养吗?当我们追寻盛唐边塞诗人们的足迹去感受那塞外的羌笛悠悠,大漠的孤烟缕缕,楼兰的胡笳慢慢,蓟门的风沙茫茫的时候,依然会让人触摸到了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参考文献:
[1].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 [2].漆绪帮.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3].黄舜,刘玉美.盛唐边塞诗与新边塞诗的研究,河南省社科联2004年调研课题(一等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