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朴素又美丽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3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朴素又美丽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朴素又美丽论文》。

第一篇: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朴素又美丽论文

摘要: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更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个性化思维,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的计算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相比更生动、活泼、开放。但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听了太多的公开课后发现——大多都是过分追求课堂形式对于创设情景的目的不明确,过于重视情景的设置,而忽视情景的学习价值;其次,在计算课堂教学中一度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不管合适否我们只见到学生的感官热热闹的参加,却看不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在我们接受新的理念,努力创新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不经意之间丢掉一些传统的精华。在华丽的外表下包的是无质的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 计算教学 朴素美丽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缺失了传统计算课的“思维性”、“真实性”、“朴素性”。一节课的40分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是每个教师应该重视的。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现象得到反馈,及时调节我们的课堂教学,纠正课堂上的无效行为,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朴素又美丽。

一、计算教学情境化,“用”冲淡了“算”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总是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之中。如9加几的教学,教材借助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创设了春节游乐园的活动情境;在计算公园鲜花盆数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整十数的加减;小朋友购买玩具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等等。这样“算”“用”结合,以“用”促“算”,学生带着个人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当中,使计算教学的学习过程由过去的机械单调变得生动活泼,课堂充满生趣。但是,我们实践中也常常遭遇到以下的尴尬:

现象一:流连于情境之中,为了情境而情境

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而学生却往往留恋于情境本身,无法作数学化的提升,以至于“用”冲淡了“算”,知识技能的底线目标无法落实。如第四册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出示情境图,并提问学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学生发言很积极,提了很多的信息,足足花了8分钟。只要学生发现了几个主要的信息,教师就可以接着提出下一步的问题。

现象二:计算课丧失“计算味”

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较为开放的思维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调控机智提出考验。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学会运用,可往往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教师很难预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忽略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训练,而是一味地呈现各种多样化的生活问题,追求的是在哪些情境中可以运用。“用”冲淡了“算”,计算课没有了计算味,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突出算法多样化,追求“多样”忽略了“优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回忆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所要做的是要通过例子讲清最佳的计算方法,明白算理并进行练习,提高运算技能。算法多样化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教师们在课堂上努力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学实践中常常由于对算法多样化的错误理解——好象只要是计算课就要有算法多样化这个环节,好象没有这个环节,这节计算课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在教学中产生一些怪异的教学现象。

现象一:逼不出来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已深深铭刻于每一位课程实验教师的心中。但实践中经常有教师为课堂上学生无法展示多样的算法而深深的困惑。比如在一节教学9加几的的加法公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9只小鸟,又飞来8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在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几只,怎么算?”

每个学生都知道9+8=17,但当你问“得数17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常常会说,我在幼儿班的时候就会算了。还有的学生干脆说,我就是这样算出来的,我爸爸妈妈早就教过了。教师再启示,在一片茫然中,有的学生说我是通过数小棒计算出来的,有的因为看过书了,就说我是用凑十法算的。如此简单的一节计算课,就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加上这一环节就显的有点画蛇添足了。

现象二:“优化”的忽略,算理的淡化

<<新课程>>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民主和谐的.在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然后进入练习环节,却往往忽视了把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哪种方法的速度快等。应该说这话也没有错,通过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问题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反思意识极其淡泊,尤其是大班额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如果没有课堂中有计划的优化,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长此以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观望,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必定会加剧。

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灵魂。然而进入新课程以后的课堂教学,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淡化算理的现象。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结构是数的“十进制计数法”,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结构,用“凑十法”来计算进位加法。“凑十法”因为其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一直是各类教材推崇的主要计算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实效性。在过去的各种教学设计中都明确提出“使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能正确计算。”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计算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个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凑十法”的放弃,而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允许学生有一段的优化过程,而不象过去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向学生灌输这个知识,新课程提倡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感悟。许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敢提“凑十法”,在教学中也仅仅是关注到凑十法,而不再把训练学生的凑十求和作为训练重点,因此造成学生的计算技能得不到提高。为了夯实学生计算的基础,算理淡化不得,这是计算教学中难以割舍又不能割舍的。

三、改变学习方式,“探究”代替了“接受”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由于教师们在教学中极力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计算课课堂教学的氛围也由过去的单调机械,变得充满生机。如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创设湖泊中天鹅只数变化的情景,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算式4+3-2=5和4-2+3=5。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把2和3调一调,计算结果不变。老师顺势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仔细看看,2和3调了,它们前面的运算符号呢?学生纷纷有所感悟:“要带着它前面的+或-调换才行。”这时又有位男孩提出“老师,如果不带运算符号调换位置,结果会怎样呢?”他的问题使每个孩子陷入深深的思考,于是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老师再问:“其他加减混合的算式也有这样的规律吗?”这节计算课充满了浓浓的探究味,学生也因此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自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它决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进入新课程以后,有些教师就把“自主探究”作为教学中不变的招数,走入了另一个形式主义的误区。计算教学中我们经常有些计算方法、格式都不是学生能轻易探究得出的。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笔算,列出算式36+30后,教师问学生你能算出答案吗?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口算经验来解决,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笔算的方法,不停地追问“还有别的想法吗?”结果只能是学生面面相觑。又如连减及加减混合的笔算教学中竖式的格式,学生受连加竖式迭加的负迁移,认为连减也可以迭减,在计算中他们往往通过对每一数位的数据进行心算,虽然也得到了正确结果,但他们并不是运用竖式计算的原理进行计算,不及时纠正对今后的学习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这时与其化时间让学生无谓地探究,不如直接由教师讲清正确的计算方法。再如除法的竖式跟其他的三种运算竖式的格式截然不同,在教学除法竖式的意义时采用接受法教学更能体现课堂效益,而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自然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究。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采取相应有效的学习方式,该“探究”时应该“探究”,该“接受”时还得“接受”,不可盲从某种时髦的教**流。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体现新课程,而走入误区。导入不一定就要情境导入,计算教学有时我们可以简单的方式直接呈现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尝试。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中有一项:要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及参与社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翻阅数学试卷,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占80%以上。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根据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在活动中重视口算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如一年级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的乘法口诀表,三、四年级的两位数乘或者除以一位数,五、六年级的1-15及25的平方数,1-10、16、25、36和3.14相乘的积,分母是2、4、5、8、10、20、50、100、1000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都是口算中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

1、每堂课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变换方式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抢答、开火车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3至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 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有助于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

2、定期组织比赛,巩固口算技能的训练。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例如,一年级在学习完20以内计算以后,我便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100道口算题记时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认真快速的写着自己的试卷;成绩出来以后,100分的学生喜气洋洋,而失误的学生真是后悔万分,都是自己会做的题,只怪自己当时没有再细心一点。

3、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学生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帮助家长口算钱数,不但能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并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有效合理地运用情境

新课程常常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但主题图需要老师的理性思考与合理运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整十数的加减运算)”时,有这样的片断:(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地上有3盘果子,每盘有10个。” 生2:“我看到有一只穿粉红色衣服的小兔。”

(老师这时表扬学生观察很仔细。受到这一激励,更多的小手举起来)生3:“我看到有一间彩色的蘑菇房子。”

……

学生用了6分钟的时间把主要的数学信息找出来,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直到导出算式“20+30=?”一共用了十分钟。这样的信息有效性有多大?怎能完成这节课本身的教学任务呢?我们要明确一节计算课的情境图要为本节课的基本目标服务,不是情境图中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去表达,不是学生根据情境图的教学信息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有效地用情境图,重点突出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以外,教师还常常采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很多喜欢把学生当做采购员、设计师,或者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应该关注学生,尽量让这些情境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吧?小明的妈妈从东方超市买了 12瓶酸奶,一共付了19.2元。她想请同学们帮她算一算,每瓶酸奶多少元?”

师:“谁能估算一下,每瓶酸奶大概多少元?请说明你估算的方法。” 生1:“每瓶酸奶的价格肯定超过1元。因为每瓶1元,只要12元钱就够了。”

生2:“每瓶酸奶的价格肯定不到2元的。因为每瓶2元的话,就应该付24元。”

生3:“每瓶酸奶的价格大于1.5元。因为每瓶1.5元的话,总共是18元。”

师:“也就是说,每瓶酸奶的价钱在一个怎样的范围之内?” 生:“每瓶酸奶的价格在1.5元到2元之间。” 师:“你们能计算出每瓶酸奶的真正价格吗?”

教学中通过创设“买牛奶”的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学生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在调整中学生能不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有利于估算习惯的养成。在调整中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绝对不会出现求出的商是“16”这种常见的错误。此时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每瓶酸奶的价格到底是多少呢?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注重学生的算理算法

现行教材尽管不再呈现计算的法则,但并不意味着忽略对算法的提炼与归纳,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仍然是重要目标,而对算理的深入揭示则为算法的提炼与归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臵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有这样一道题:“125×(80+4)× 25”,便有不少学生计算成了“125×80+4×25”,教师通过分析算理让学生明白应如何来运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知道“125×80×25+25×4×125”才是正确的。

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教师不适合让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一部分优生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获得新知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算理。例如:一年级下册“图书馆(进位加法)

(一)”的教学片断:

学生独立探究28+4的计算方法后,集体交流。

生1:我是摆小棒的,先放2捆是20,在后面放8根,合起来是28,再在下面放4根,我发现8根差2根就是10根,就从4根里面拿2根给8根凑成1捆,还剩2根,这样合起来就是32。

生2:我也是摆小棒的,先摆28,再在下面放4根,我想4根差6根就是10根,就从8根里面拿6根给4根凑成1捆,还剩2根,这样合起来就是32。

生3:我是用竖式算的。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十位2加1得3,得数是32。

师:十位上明明是2怎么变成3了?

生3:8加4得12,个位写不下了,这个1是一十。

师:数学上我们称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看来这个1是不能忘记的,我把它描红,记住加上哦!

生4:我是直接口算的,先算个位8加4得12,12再加20得32。师:真是集体力量大,有这么多种方法计算这题,你们真棒!你更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师:你觉得哪些方法比较接近?什么地方接近?(顺序编号)

生:算法1和2接近,都是凑成10再加。算法3和4接近,都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这4种方法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生:个位相加都满十了!

师:在每种方法中都能找到那个新的“10”吗?我们一起试试!教学中教师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经历了一个独立思考、同伴讲解、集体交流的过程。在4种方法依次出现后教师不是停留于方法的罗列,而是问“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这4种方法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在观察比较中不难发现共性与联系,对算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掌握了算法。

四、把握好低段学生动手操作的适切性

根据低段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要把握好教学最佳时机的适切性,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的欲望和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课堂所需的真实效果。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考虑到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 7 以9+3=12为例:

(1)①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2)①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2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操作不是课堂中的“花瓶”,要运用它来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来突破数学知识的难点,让它成为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的纽带。

五、优化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 8 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张扬个性。

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全面化。要真正实现算法多样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2.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一题多解,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

3.教师不必“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片面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跟着学生走,一味的“开放”,这样的“多样化”是没有价值的。

4.在课堂教学讨论交流得出多样化的算法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和优劣,进而选择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加以运用,理性的“优化”才能使“个性”真正的张扬,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买铅笔”一课时,学生汇报了“15-9=?”的三种算法:⑴一个一个地减:15-1=14,14-1=13,13-1=12,…….⑵把15分成10和5,10-9=1,1+5=6。⑶9+6=15,15-9=6。然后我 9 还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比较容易算出得数,而且计算速度比较快。在练习中,有一个学习中等生还用一个一个相减的方法来计算,问他用这种方法的原因,他说这种方法他喜欢。在练一练的第一题我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结果这位小孩完成得很慢,这时让他找出计算慢的原因,他明白了自己所喜欢的算法的不足,从而接受更简便的方法计算。

六、培养数感,加强估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1、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如教学“数花生”时,先让学生数10粒花生,感知10粒花生的数量,再让学生抓一把花生先估计再实际数一数,并且交流自己的估计方法、数数方法。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可以让学生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买衣服时通过观察衣服的 10 商标了解含棉量,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平时提示学生去超市看看、称称、估估,感悟物体的轻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数感。

2、在估算中提升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一年级的计算教学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发新书(进位加法

(二))”时,“女生19人,男生18人”后,我让学生进行估算,“每人一本,40本够吗?”由于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估算的内容,我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汇报时,有各种各样的结果,我让估算结果比较合理的学生讲一讲是怎样估算的。最后我进行小结:“根据题目,可以把一个数估大或估小到一个整十数,如果把19看成20,把18看成20,这样就可以心算出一个得数的大致范围。

在高年级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把黄豆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电影院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七、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笔算有效性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天练5-10题笔算题(很多可以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能否简算,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2、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3、使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4、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形式新颖的鼓励方法,做全对或者有进步的学生奖励他小红花或者练习本,对学生提出计算“免做”的奖励(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三天计算)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新教材通过主题图的形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方面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培养,前期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刻观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上介绍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诸实施,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第四篇:新课程下的小学计算教学初探(发表版)

新课程下的小学计算教学初探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但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教科书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是结合起来的,实施几年以来,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反映,使用新教材后学生的计算很不扎实,计算能力有所下降。那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小学计算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及时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一节课涉及的数字也尽可能从生活素材中提练出来。

旅游景点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把景点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1999年9月12日,香江野生动物世界从瑞典引进的白虎凯丽,经过饲养研究,在一年半左右连产4胎,共18只幼白虎,在动物史上实属罕见,创下人工饲养 1

老虎繁殖的世界纪录,其中10只白虎幼仔价值450万元。自白虎首次在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展览,尤其是展出幼虎后,观众踊跃,仅10个月时间参观人数达200多万人次。创日接客8万人和日接学生3万人次的全国记录,年游客量居全国人造景观之冠。”这一串串的数字,不正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最好的素材吗?

二、亲历数学过程,扩大思维的空间

波得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习数学也是这样的道理,只有亲历数学,真正“触摸数学”,所学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若形成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且逐步深化知识,就能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不仅具有计算能力,而且思路清晰,具有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引导学生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基本原理(相同数位相加减)出发,从而推导出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分数单位的迭加,算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并且融会贯通,懂得不论整数、小数或分数,求和总是把几个数合并在一起,算出它们的计算单位的和,这样就将分数加、减法的知识纳入到整数、小数加减法中,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2、结合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要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方法的训练,有

机地揉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算理、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学一些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525

111示求公顷的是多少?)而公顷是表示把1公顷平均分成2份,252

1取其中的1份;它的是再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把15

11111(公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结果是252510(1)(先结合分数以及分数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说出表12

顷。

(2)同样是求公顷的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推算出:131133=3(公顷)2525251012351235

然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受到了同步的训练。持之以恒,学习能力必然会不断提高。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对学习有需求,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而激起学生学习计算的需求感,则有赖于兴趣。

1、为学生创设施展计算才华的学习天地

课堂40分钟既是可供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应是每个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应尽量让每个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40分钟的教学活动过程,并且创设条件及时反馈,促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积极

参与,都不断得到评价信息,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除共性外更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帮助“学困生”赶上班级其他同学,又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在计算练习中,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做到不同对象不同对待,补“差”同时也要培“优”。我常在基本计算题外安排*题(*题指基本作业题外的附加题)。*题有的是计算速度上的要求,有的是思维容量上的要求。教学乘法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时,在基本题练习后,我出示选做题,A组与B组,B组题类似*题。

411)27(2)()28 2774

36756B组:(1)87(2) 861181211A组:(1)(89

两组题要求上有区别,A组是基本题,B组题能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隐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发现题目的智力因素,灵活地运用定律、性质,进行简算。要求A组题练习全对的学生选做B组题,这样体现了练习内容与练习要求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题的前提下,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时,我还让学生利用完成基本题后余下时间自编计算题(所编题要求基本环绕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解答,然后在课外活动中举行“计算本领强”小小展览会,把这一阶段学生的自编题展览,或者当堂就把这些题作为课堂上某一次的练习内容。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训练了独立汲取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练习

材料来自学生,对全班学生来说,更亲切、更有趣。

2、把握计算练习题的适度与跨度

学生从掌握计算法则到转化为能力,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应把握适度与跨度,尤其是基本题后的一些练习,我常在学生在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状态下,形成技能并逐步发展为能力。

例如,在基本题练习后,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提高心智技能的计算练习题。在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已知111111,,***,。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34124520261220

练习的跨度,不是指题目的拔高与加深,而是指思路的拓宽、灵活,能多角度地进行思考。通过这些练习,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畅想。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大胆的创新意识。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从计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算法的多样化、计算的规律、计算的练习等方面阐述了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尝试的总结,通过尝试发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计算教学,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计算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正文]: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还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中内在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感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感受数学的内在美。为达到计算的要求,需要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寻找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就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理解、体会计算的意义。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现实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有余数的除法,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了同学们打扫卫生后帮老师摆桌子的生活情境,课室里有42张桌子,每组摆7张桌子,可以摆几组?学生们都举起了手,齐说:6个小组。我又说:如果是43张桌子,每组摆7张桌子,可以摆几组?学生对这类事感兴趣,又有生活的经验,学生们都想表现自己,都纷纷举起了灵巧小手。我指名口答。一学生说:还是6个组。另一生说:是7个组。还有一生说:6个组不止,7个组又不够。哪一个答案对呢?我说。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参与到其中:是6个组,有5个组摆7张,有一个组摆了8张;是7个组,有6个组摆7张,有一个组摆一张;应该是6个组不止,7个组不够。也说是摆完6个组后还多了一张。我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出来,并进行了表扬,同学们对于实际问题的处理是很有道理的,是符合我们生活实际的,这说明我们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很认真、细致。但回到题目的问题“可以摆几个组”,结果应是6个组还多出一张,为什么?怎样表示这结果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余数的除法。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从现实情景中抽象中数学问题,从中理解了计算的意义,又能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故事情景,抽象出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意义。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满遐想。所以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采用故事组织计算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加法的认识,我为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吃西瓜的厉害,今天唐僧师徒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他们已经很口渴,这时孙悟空发现前面有一块西瓜地,地里有很多大西瓜,猪八戒跑到地里马上摘了两个大西瓜吃起来,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和唐僧、沙僧一起吃,他们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呢?学生听完后指名回答:4个。为什么是4个?每人一个。3个。为什么是3个?猪八戒2个,孙悟空、唐僧、沙僧共1个。5个。为什么是5个?猪八戒2个,孙悟空、唐僧、沙僧各1个。出现几种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只注意了故事的情节,里面的哪些信息对解题有用呢?学生没有进行筛选信息,没有体会加法的意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我问:这故事中哪些信息是对计算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学生们又回到刚才的问题,很快就找了出来。我又问: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呢?这时学生都说3个。我又说:猪八戒吃了2个西瓜还不够,他又再吃一个,他们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呢?这次学生很快说出正确的答案。两次的回答说明,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了,对加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故事设计计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从听故事中抓住了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出数学的本质,从中体会了计算的意义,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二、动手操作,理解、总结计算的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计算教学中加强直观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需要进位的笔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一课,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情景进行列式,列式是18×3,这道题目,怎样算呢?让学生算都会出现书本的两种算法。18+18+18=54或18×3=54,大多数学生都会直接列竖式,但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说不出。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对一些学生来说,还是没搞清这些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连环画,操作18×3的环节,用连环画上、中、下分别摆出1个18后(左边10本,右边8本),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30本连环画,右边共有24本连环画,可把24本里的2个10本,进到左边的3个10本里,得5本----通过这样的一摆、一移、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学习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开展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出计算的方法。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例题2。24+9的算法,学生出现了24+6=30,30+3=33。4+9=13,13+20=33。1+9=10,10+23=33。24+6=30,30+3=33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里的认定“哪种方法最好”本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四、数学游戏,探索、发现计算规律。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因此,在数学课堂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从而较好地探索数学的规律。数学游戏是对探索计算规律或计算公式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四年级的数学书中,都有数学广角或找规律的内容,这些内容里面隐藏着一些计算的规律。它是教师组织开展数学游戏最好的内容,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快乐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发现计算的规律。如一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找规律,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7人,第一个小组拿小狗头饰图案,第二个小组拿小猫头饰图案,第三个小组拿小猴头饰图案,第四个小组拿小老虎头饰图案,第五个小组拿小猪头饰图案,第六个小组拿小兔头饰图案,现在我请每组派一个代表出来,按小组顺序排队,大家检查一下,他们站的位置对不对?现在我想每组再派一个代表出来,还按原来的顺序排队,会吗?学生们很高兴,都说会,我把每组所选代表叫上来,都能按顺序站好。我接着说:现在我想不用排队了。你能说出按此顺序排列第13个站出来的头饰是什么?14个呢?18个呢?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们把自己的计算规律说出来了,多1个又重新开始是小狗,多2个是小猫,多3个是小猴,„„我又问:比“谁”多啊?有些学生回答比6多,有些说比12多。我表扬了这些同学,我真正体会游戏对小学生的作用。另外在数学的教学中还可以把扑克、魔方、火柴、连自己的身体器官(如手指)等可作为游戏的道具。形式主要有: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猜数学迷语、数学游乐园等,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活用多媒体,加强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练习有多种类型,基础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容量很大,黑板上常常写了再擦,擦了再写,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了训练的密度,也给教师增大了强度,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弥补这些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系列计算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减法计算的例题3,怎样计算500-185,把学生思考的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色彩和动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算法的多样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还优化了教学的方法。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计算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时还可以设计一种专门应用于计算练习课的练习集锦,或把计算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求当前计算教学的改革: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能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教学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为以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载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朴素又美丽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朴素又美丽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摘要:在新世纪发展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其中对物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与传统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化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改的课程改革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文化熏陶......

    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考试方式 教学评估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根源在于现行的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方式不当。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和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本文以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阐述了选题理由、目标确定、施教方法、实施效果、巩固措施、发展前景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教改......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五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心得

    新课堂教育实验的数学教学 武陟职教中心 秦苏萍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改革,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浸透着改革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