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凉州词》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案
《凉州词》教案
【教学内容】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能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读诗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体会诗的韵味,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接力赛——对诗游戏
老师出上半句(带有表情和动作)
2.谈话:回忆学习过的唐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位诗人,为什么?
3.复习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体会感情。
4.通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引入王翰的《凉州词》。
学生对出下半句(模仿老师的表情和动作)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背诵边塞诗,谈感受。
齐背王之涣《凉州词》,谈体会。
二、初步感知
1.配乐范读。
2.出示《凉州词》。
3.指名朗读。
4.齐读古诗。
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认真倾听,扫除字音障碍。
指读古诗。
三、体会诗情,练习诵读
1.找出古诗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
2.汇报交流。
3.找出诗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战士勇敢的一个字。
4.学生交流。
5.练习诵读。
6.出示边塞风光。
7.配乐诵读。
8.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
9.汇报诵读。
10.识记生字:葡、萄、场。
男生读,女生认真听,找出印象深刻的诗句。
女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女生读,男生认真听,找出重点字。
男生找出重点字词,并说明理由。
同桌交流。
感受边塞的荒凉,体会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古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诵读。
找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一起表演读、齐读、轮读、接读。
自创动作表演读。愿意上台表演的到讲台上表演读。观众评比最佳演员。
认读、组词,合作学习。
四、拓展
1.无论现在还是古代的战士,都不怕牺牲,保卫国家,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
2.王翰用《凉州词》表达了自己的对战士们的敬意,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谈感想。
配乐诵读。
第二篇: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及有关资料,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多种感情色彩:厌恶战争
苦痛之情、豪迈旷达视死如归之情、旁观者的同情钦佩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意境,体会古诗多种感情色彩。进行有感情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背景。
我国盛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边塞战争频繁。许多诗人投笔从戎,奔赴沙场,用他们的笔触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王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为人豪放不羁,特别是每次喝酒之后就喜欢用激情的笔触来抒发心中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齐读诗题《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开书99页,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反反复复多读几遍。
2、请多人读。评价注重“葡萄、琵琶”的轻声、“征战”的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
3、师生、生生间多种形式朗读。评价注重节奏。
4、大家真棒!都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诗味儿,可这样还不够,还要读
出自己的理解呢。
三、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含义,然后同位间说说。师巡视。
2、学生反馈,其他同学看着课本仔细听。评价注重解释诗句的方法。
四、感悟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意境。
1、指名读
2、这酒宴中最先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生反馈“葡萄美酒”,“夜光杯” A、能说说这酒的样子吗?光泽呢? B、“夜光杯”是什么样的?
C、评价重在读出“葡萄美酒”的美丽、香气,“夜光杯”的清丽、亮泽
3、还有什么会吸引住你?生反馈“琵琶”: A、见过或听过琵琶弹奏吗?说一说
B、诗中的琵琶声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急促,快速)从哪个字体会到的?“催”
(师指导:
1、古代军营中都是在马上弹琵琶的2、“催”为“催饮”的意思。强调是将士们“欲饮”)评价重在读出“催”的急促、热情、上扬的语调。
C、哎呀,有这样助兴的琵琶曲,还有这样的美酒,这宴席可太——(热闹、盛大、隆重)。那你能读出这一句的感受吗?自己练练吧。
5、(配乐)请个人读,两人读,一组读。评价重在场面的热闹,将士的豪爽。
6、全班齐读,让我们共同感受这分热闹与豪爽吧。
五、感悟第二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
在这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酒宴上,将士们把酒言欢,不醉不归,可在这热闹、在这繁华的场面背后,他们又会有着怎样的思绪、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齐读第二句。
1、“醉”
喝吧喝吧,一杯杯,一壶壶,将士们都快要?(醉了)大战在即,即将面临的是誓死拼杀,可见他们的心态是多么 ?(放松)啊!谁来读
2、“沙场”醉卧沙场,沙场指是什么?
明朝就要赴战场杀敌,今晚先来醉一场,这种豁达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指名读
3、“古来征战几人还”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慷慨激昂 @ 听,(CAI战场杀敌的声音)师范读。你听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评价重在将士们的勇敢、气势。
@ 你认为,用句号能表达出你心中的这份激情吗?你认为换成什么标点符号?(!)
(2)悲苦哀怨
在这临别的酒宴中,一定有他们的亲人也前来送行,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读
此时此刻,你认为用什么标点符号更合适呢?(?)(3)敬佩、同情、对战争的感悟 可是诗人身处军营之中,真切感受着这欢宴背后,他又会是什么感情呢?(敬佩、同情、对战争的感悟),这种种种种,用什么标点可以表达?(„„„)
六、进行背诵。
1、其实,自古以来,对这首诗的争议就不曾停息,有人说,这诗读来极为悲痛,令人心碎,有人说,这诗读来慷慨激昂,令人振奋,还有人说这诗是对朝廷常年征战的控诉,对无辜战士的深切同情,至今,都没有定论。我想,只要读出了你自己的理解,都是对的。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试着入情地背一背吧。生练习。
七、拓展学习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板书
凉州词
画面
热闹
情感
豪迈(哀婉、厌战)
课后反思:
我所执教的小学语文鄂教版地1册第五单元的古诗《凉州词》。这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
本节课,我选择从整体入手,读诗悟境,读境悟情,读情悟理的训练层次。读的训练紧扣文本,通过读句、析词、明意和读境、生情、现情等一系列方法,采取用语言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氛围,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文入境,感悟文字,内化文字,从文字走向意境,在意境中读出诗的意味、情味、韵味。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大量的铺垫渲染以及个性化的评价语言,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老师牵引得过多,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太少,在以后的教学 中还要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三篇:《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盐山县联合小学
张桂梅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第四篇: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用钢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几人回
悲苦
州 词》 教 学
X x x 小 学
X x x
设 计
《凉
第五篇:凉州词经典诵读教案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3)自学诗中的生字。“景”,不要多加“彡”。“复”中间是“日”不是“目”。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词句,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教学重难点:
1、明确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演播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瀑布吗?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欣赏世界著名的一些瀑布的景观,请大家看电视屏幕。播放课件,让学生领略瀑布之美。
2、教师随机导入课题。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壮丽的瀑布,充满了神奇,充满了诱惑。瀑布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是河流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形成的浩浩荡荡的水势,飞花碎玉,风光迷人。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它们情有独钟,写下了无数的华章,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看看他笔下庐山瀑布别样的美姿。
请大家将书打到第113页,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学习生字“庐”、“瀑”。
3、了解作者
你们知道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吗?你还掌握他的什么资料?师生交流关于李白的资料,出示课件补充。(他还被人们称为什么?和被称为“诗圣”的谁齐名?)
二、欣赏古诗
1、下面,让我们走进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一起去感受他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出示《望庐山瀑布》的无朗读画面,教师范读。
2、多美的意境啊,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画面,再一次领略瀑布壮丽的景色,并小声的朗读。
三、诵读古诗
1、自读。你觉得这首诗应该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打开书,读读看,好吗?
2、听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那么,如何读的更好呢?让咱们听听播音员的朗读。
下面老师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划出诗的节奏,并找出重音,在书上标出来。
请再听一遍,看看自己标对了没有。
3、跟读。我们一起跟着读一下,好吗?
4、诵读。大家读得很好,请你边读边做一些动作,表达出你读诗时的感受,看谁做得更好。
四、理解古诗
1、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现在,咱们做一个游戏,请你举起自己的右拳。老师要求你们同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每句诗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理解了几句,就用几个手指表示出来。
2、交流汇报。
现在请同学们坐好,共同交流一下你们都理解了哪些诗句。(每句诗的重点词、写法、修辞等都要引导学生理解,同时,教师要对诗句的意思进行总结发言。)
3、整体感知诗意。
大家已经理解了每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将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比比看。
再读诗。你们觉得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下面,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观吧。
出示诗词大意的课件。
多美的瀑布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美美地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创造的美感吧!
五、唱诗
1、这首诗写得多美啊,让我们用歌声将它表达出来,好吧?你听:
播放唱读动画课件。
2、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边唱边拍手,当然,你可以加上一些适当的动作,把你学了这首诗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再播放唱读动画课件。
六、作业
李白的这首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就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感情,去搜集一些描写大自然的诗,开一次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诵读竞赛会,以此来表达你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古诗含义。3.懂得珍惜友情,并积累关于送别的古诗。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古诗含义。2.教学难点:懂得珍惜友情,并积累关于送别的古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并且学习了会写字,老师上课之前要考考你学得怎么样?“课前闯关”①生字关:听写词语:乡音、客人、如何、乘舟、汪洋大海。(展示评价修改)
②“诵读关”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谁能背诵出这首诗?(预设评价:你背得非常流利;你背得不仅流利而且富有感情)你读出了什么感情?(热爱家乡)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质疑
1.学习古诗第一步要从诗题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这是李白送给汪伦的诗)
赠就是送的意思,读读这个词语:赠送
2.这里有两个人物,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李白有两大爱好:喝酒作诗。他性格豪放这让他结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关于李白和汪伦交朋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你想听吗?(诗人)(背景)
再好的朋友总要分别,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和朋友送别的诗,这首诗你预习好了吗? 3.你怎么证明你预习好了? 预设(①可以读好②理解了诗的含义③可以背诵)
三、读诗。
这首诗有三个生字,你能把这首诗准确地读下来吗?(没问题、3名同学读、齐读)
四、理解含义。
1.要想把这首诗读得有韵味,还要理解诗的含义。谁能用理解诗的意思来向老师证明你预习好了。(预设: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他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2名同学说诗的意思。2.理解踏歌
我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预设:拥抱、互赠礼物)
这些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是怎么送别的?(板书:踏歌相送)。
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许多人手挽着手,用脚踏着节拍,边走边唱。汪伦带着一些村民一边踏着节拍一边唱歌来送李白。李白正要走,突然听到了岸上的歌声,有点(意外、惊喜)。我们来读读前两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们看理解了诗的含义,果然同学读得更有古诗的韵味了。
四、感悟诗情。
要想把这首诗包含的感情读出来,我们还要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汪伦踏歌相送,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李白内心)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指名读,齐读。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之深吗?(夸张)这里的夸张不是为了说桃花潭水深得不得了,而是为了和我俩的情谊做比较,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我们的情谊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感情朗读和背诵
师: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李白面对送别的汪伦即兴挥毫写下的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六、熟读成诵
七、拓展背诵。
这首诗汪伦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俩送李白?踏歌相送。
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目送】齐读
《别董大》高适【暖心的话语】《渭城曲》【酒】
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真情)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喜欢吗?(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有感情地诵读一下、背诵下来)
让我们再读一遍赠汪伦,在饱含深情的诵读中和老师再见吧!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及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那这位诗人是谁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他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还要争取读出点诗味来。
2.指读,正音(提醒同学们多音字:泊)
3.再指读。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好听在哪呢?(节奏、押韵an)4.谁也想这样读一读?(指读,齐读)
三、吟诗炼字,感悟诗意: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诗中有哪些字或词你不理解吗?提出来讨论讨论。含——包含(画简笔画理解)泊——停靠
白鹭、黄鹂——看图介绍
四、描述画面,感悟诗情: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一幅画面?
(1)两个黄鹂鸣翠柳(示图)仔细看,这两只黄鹂在哪儿?它们在干什么?
(2)一行白鹭上青天(示图)一抬头,你又看到了什么?白鹭怎么飞的?飞到哪儿去了?
●谁能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说一说?你感觉这画面怎么样?你能读出画面的美吗?
(3)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示图)
诗人是站在哪儿看到这两幅画面的?看到了什么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你觉得这两幅画面怎么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指读)3.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几幅画面(女生读——男生读)4.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绝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你想发现吗?赶快再去读一读,与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的发现多,谁的发现准。5.交流自己的发现: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读着这些词,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诗中除了有颜色还有声音呢!【板书:有声有色】 【鸣、上、含、泊】虽然这四个都是动词,但你觉得哪些是真动?哪些并不动?真是有动有静啊!【板书:有动有静】。
【两个、一行、千秋、万里】这四个词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板书:有虚有实】
●这些词还是一一对应的呢!你能找出来吗? 老师告诉你,这就是“对仗”,这首诗1、2两句对仗,3、4两句对仗,结构很工整,读起来可好听了,谁再来读一读。(指读——女生读——男生读)小结:同学们,现在,你能完成这道填空题了吗?《绝句》这首诗通过对 的描绘,表达了诗人 喜爱之情,突出了诗人 的心情。(板书:喜悦)
6.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首诗,会背的可以背。(齐读)
五、拓展古诗,丰富积累:
1.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感情,你还想到他写的哪首写春景的诗?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读(指读、正音,五言绝句、节奏、押韵)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一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景色怎么样? 4.让我们一起把春天的美读出来。
六、指导写字,默写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山行》。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读〈绝句〉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休宁县板桥中心小学 宋庆根 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内容。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诵读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边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月落 乌啼 江枫 霜满天 渔火 钟声 客船 寒山寺
2、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西沉的明月 满天的飞霜 惊叫的乌鸦 将变得枫树 幽暗的渔火 悠远的钟声 孤零的客船 隐约的古寺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了黑夜的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出夜的宁静、凄清。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的地方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诗人通过以上八个词语,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乐渲染,感知意境。音乐起(《二泉映月》前半部)。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的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前半部,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诵读。
6、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 出来的呢?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能表明时间的,按先后顺序排出了。
渔火(天黑后)夜半钟声(半夜)月落、霜满天(下半夜)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都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是如何度过的。(从天黑到半夜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诵读)
7、音画渲染,体验情感。
播放意境图,音乐起(古曲《汉宫秋月》)。教师描绘诗的意境:明月西沉,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啼鸣,卧在舟中的游子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游子难以入眠。在静谧的深夜,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传来悠远的钟声……
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1、诗人张继怎么了,好好的觉不睡,他看江枫,看渔火,看明月,听钟声,他愁什么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愁?(一种游子的乡愁,一种漂泊之愁……)
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断,教师配乐朗诵: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2、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境呢?(孤独、愁郁)
3、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
4、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哪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1、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夺魁的头名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士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著名歌手毛宁的《涛声依旧》唱红了大江南北,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就会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个“不朽的睡眠”。我们就来欣赏毛宁的《涛声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2、课件出示练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展开想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教学重点: 诵读出诗词的韵味。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4.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忆江南)
5.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有的——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不须归(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6.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试试看。7.“不——需——归——一”字音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8.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境。
1.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板书:不须归)2.“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3.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4.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圈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5.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6.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样的面部表情呢?
7.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各种颜色)8.是呀,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9.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用心去听一听、闻一闻,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能听到白鹭的叫声,能闻到桃花淡淡清香)
10.(出示渔翁垂钓图)这幅图送给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请同学们在稿子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1.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写这一首词的背景,那有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2.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3.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5.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能背诵了吗?师生共同配乐背诵。
《山行》教学设计三
www.xiexiebang.com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1古诗《山行》 教学 设计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8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